《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精選12篇)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1
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的確,在課改的一線上,在教學的反思中,許多教師進步了。以下是我在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節課的教學中,對“人民幣認識之后”的一個教學片段的設計與思考。
【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這個削筆器19元(出示),大家已經猜過價了;請看這個,款式不同了,也漲價了:36元(出示);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小的,原價2元,現價1元賣了(出示)(標價設計為特殊標志)如果你剛好打算買一個削筆器的話,你會買哪一個呢?再把你的想法也告訴大家,好嗎?
(生爭先發言,師隨機評價)
生1:我買36元的,它很漂亮!
生2:我也買36元的,我想價錢貴了,質量會好一些,這樣可以用的時間長一些。(打算得真好!)
生3:我買1元的,它小,帶著方便。
生4:我買1元的,因為我家錢不多,能用就可以了。
生5:我買19元的,因為它和36元的看上去差不多,但便宜了很多。
生6:我買1元的。我是這樣想的:它本來賣2元,那它是值2元的價了,現在只賣1元,便宜了很多,所以我想買這個。(講的有條有理,你真能干!)
生7:我也買1元的,但我不是看它便宜,我是覺得爸爸媽媽掙錢太辛苦了,我應該少花點錢。(多懂事的孩子呀!)
生8:我買19元的,它的樣子像熊貓,熊貓是國家的寶貝。
師:小朋友們,老師還想知道你不會買哪一個,能談一下嗎?
生1:我不會買1元的,便宜的東西質量不會太好!
生2:我不會買38元的,它太貴了,我不帶那么多錢的。
生3:我不會買1元的。我在想:它降價了,會不會有毛病呢?
師小結:同學們說的真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想我們小朋友平時買東西的時候,確實應該想一想,買這樣東西是不是實用,劃算不劃算,錢夠不夠。如果打算好的話,我相信你們肯定都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了!
【設計過程及思考】
這個教學片段是繼小朋友猜價、付錢、認錢、分錢、數錢、換錢之后的一個購物討論。對于這節課人民幣的基礎知識目標達成后,應該設計些什么教學內容,才能讓這節課放射出異樣的光芒,我著實地動了不少腦筋。曾先后設計試教過四個片段。
【片段一】
15分鐘左右時間,學生自帶物品,用樣幣模擬購物,在具體的購物情境中體會人民幣的作用。
該片段不曾試教,即被淘汰。因為我感到學生自備的物品吸引力不大,且用樣幣購物,缺乏真幣的效應。真幣購物如何呢?
【片段二】
15分鐘左右的時間。教室變商場,教師提供大量質優價廉文具類商品,學生利用零用錢分組購物,體會人民幣的作用。
片段二的試教,雖活動增加了購物的真實性,但我并沒有喜悅。相反,充滿心中的是一些負面效應:①教師投入時間精力過多,學生也不過是買了一樣東西,其實學生平時早有體驗,教師的付出和學生的收獲難成正比!②由于真幣購物,為避免學生出錯,則需時間充分,那么前面的授課時間明顯不足,知識掌握不夠扎實,結果購物中偏有差錯出現,叫教師始料不及!③為了保證購物秩序,學生排隊等候,并限購一樣,學生感到不夠過癮。④部分學生并沒有購買欲望和心理,只是礙于教師布置及從眾心理,才參與了購物……
在這種情況下,我設計了第三個片段:
【片段三】
5分鐘左右時間,教師變商人,拿出8—10樣小文具,報出買入價,讓學生重新開價還價,模擬社會上討價還價情形,另外學生可幫老師拿主張,決定能不能賣。目的是使學生自主、精明起來。
我對片段三進行了嘗試。很明顯,活動準備起來簡單多了。而且:①活動時間短,前面基礎知識能夠得以鞏固。②由于能夠還價。且說的有道理便有可能成交,學生參與積極性特高,課堂氣氛異常活躍!③學生參與了還價,成交后的成功,可使學生自信起來,精明起來。④有利于學生早一點適應社會生活。總的來說,這次設計比片段二的死板購物效果好多了,但仍非無弊端:①只有少部分學生成交,未成交者課后有失落感。②活動結束時的一兩樣商品,因部分未成交學生急于收獲或是攀比心理,很容易像拍賣一下,非但不便宜,而且還會價格大漲。如在試教中一包3元的彩色信箋,因為是最后一樁買賣了,火爆場面也出現了,價格從1元一直炒到了7元。這樣活動的性質發生了改變,教師一時會陷入難以操作的境地。
到底能不能想出一個利多弊少(或無)的教學活動呢?一場以“購物討論”為主題的教學片段(即上詳寫教學片段)產生了。
5分鐘左右時間,購物大討論:幾種不同款式,不同價格的同一類商品,讓學生說說會買哪一種,不會買哪一種,并簡單說說想法,師生討論怎樣合理使用人民幣,教會學生自己生活。
著實說,這個教學片段的試教,真讓我興奮和激動!5分鐘左右的時間,收效太大了。孩子們每一個有理有據的回答都是一個生動的學習教材,它可以是生生互學,也可以是教師導學。在討論中,學生的心靈在閃光,情感在升華,知識在深化。經歷了“買哪一個”“不買哪一個”的抉擇,這個富有挑戰的問題,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的不僅是買東西要付錢了,也不僅是生活中該怎樣合理使用人民幣,而是把學到的知識在自我的感知中遷移內化,使數學知識在數學課堂上向口語、向品格、向生活、向社會延伸。
一節課中的一個教學片段能經歷如此的設計過程,是第一輪新課程培訓時一位專家的幾句共勉語激勵了我。現不妨轉獻于此:“我們參加課改的教師應該有一點研究的意識!有一點自我反思的能力!有一種腳踏實地的精神!有一股誓不罷休的氣勢!”的確,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一線的教師若能每學期深入地反思一、兩節課,感悟些教學理論和經驗,我們教師的自身素質自然會提高!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間的十進制關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學會兌換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功用。
3、培養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教育。
教學重難點
認識各種面額的人民幣,認識各種面額的人民幣。
教學工具
課件一套,常用的面額的人民幣(不同版本的)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為你們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誰?(課件演示:點擊出現藍貓圖像)你們認識它們嗎?今天是藍貓文具店開業的日子,它邀請我們全班去參觀文具店,你們想去嗎?一起來吧!
二、探究新知
1、參觀文具店回答問題(課件演示)
(1)師:誰能說說文具店有什么文具?價錢是多少?(學生回答)
(2)師:你們喜歡這些文具嗎?可是用什么買呢?(學生回答)
2、認識人民幣
(1)師:中國的錢幣叫人民幣,你們認識人民幣嗎?
(2)初認人民幣。
師:將桌面上的人民幣拿出,先自己認一認,再在小組內交流,看誰認得多。(學生活動)
匯報認識情況(學生回答,師板貼人民幣:硬、紙幣)
問:觀察這人民幣,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回答)
師:紙做的錢幣是紙幣,金屬做的人民幣叫硬幣。
(3)再認人民幣
師:(指紙幣)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的紙幣,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學生活動后,匯報識別方法)
師: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讀時有一個相同處是什么?所以它們的單位是元,那你能說說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單位是什么?(學生口答)
師: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紙幣我們會認了,那么硬幣你會辨認嗎?
師:識別人民幣可以從人民幣的大小、圖案、面值、顏色上來記住。觀察1元、5角硬幣正面,它們有相同的標記是什么?
師:國徽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而且是中國制造的,所以我們要愛護人民幣,不能在上面亂寫亂畫。
小游戲:
(1)我指人民幣,你舉起與我相同的人民幣;
(2)我說面值,你舉起相應的面值;
(3)我說顏色,你來回答。
3、元、角、分的關系
師:藍貓想讓大家看一個小片段,看完后說說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學生觀看課件:元、角、分之間的兌換關系)
師:看完了這個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元=10角1角=10分)
問:你知道1元=分嗎?(可以小組討論后再回答)
4、想一想
1元可以換幾個5角,幾個2角?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十元以內人民幣,并能說出他們的單位名稱。
2、學習看錢幣上的數字,知道錢幣可以用來購買相應同等幣值的商品。
3、學會遵守秩序,有禮貌地與人交往,體驗自主購物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與在超市做營業員的幼兒做好事先的購物安排。
2、10、5、2、1元的人民幣若干,10元以內人民幣人手一份。
3、音樂、錄音機、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一)游戲:《開火車》復習10以內的加法。
(二)以變魔術形式分別出示1元、2元、5元、10元的錢幣,讓幼兒認識,并說出錢幣的名稱。
教師:魔術、魔術、魔術變變變,這些是什么?你們知道它們各自代表多少錢嗎?(10元、5元、2元、1元)這些錢是哪個國家?(中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人民幣)人民幣有什么用途?
(三)引導幼兒分別觀察錢幣正面和反面的圖案,并讀一讀上面的數字。
教師: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和人民幣做朋友,看看他們有什么特征?
(四)幼兒學習用10元兌換5元、2元、1元。
教師:小朋友,我考考你們,10元的人民幣可以兌換幾張1元?又可以兌換幾張5元?還可以兌換幾張2元?引導個別幼兒進行操作,并請幼兒出自己是如何兌換的。
二、組織幼兒觀看軟件圖片,引導幼兒了解人民幣的兌換過程。
小朋友,真聰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商店里的顧客是怎樣購物的。
三、組織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物品圖片及價錢進行嘗試購物。
今天,我的商店要開張了,我的店里有很多物品買,我們來看看哪些東西,它們賣多少錢?教師當售貨員,小朋友當顧客,進行游戲3—4次游戲。
四、幼兒進行角色游戲
1、請幾名幼兒當售貨員,部分幼兒是顧客。提出超市購物要求:明天,我們要出去冬游活動,為冬游活動準備一些小食品,每個小朋友就用自己藍子的錢,每個小朋友事先考慮好,要買什么東西,觀看商品的價值,然后用自己以有的錢范圍內購物。
教師:現在我們出去購物了
3、來到超市,自主購物。教師指導幼兒觀看商品的價值,購滿需要的商品。
4、到柜臺結帳。自己核對商品和價錢。
5、組織幼兒講述自己買了什么東西?用了多少錢。
五小結,結束活動。
1、人民幣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方便,我們用過了錢之后就要洗手,因為錢有很多細菌。
2、組織幼兒聽音樂(小汽車)結束活動。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解決關于人民幣的簡單問題時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初步學會有序思考。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及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
難點: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周末,媽媽和玲玲一塊兒來到郵政報刊門市部,媽媽用購書券買了一些書,玲玲看到了一些適合小朋友看的雜志,也想買。購書券只剩下13元了,媽媽說:“玲玲,你選兩本雜志正好用完媽媽的購書券吧!”玲玲該怎么選呢?
理解題意
師:媽媽的話是什么意思?怎樣叫做“正好用完”呢?
出示:
師:你能根據媽媽的要求選出正好13元的兩本雜志嗎?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入,抓住關鍵詞理解問題。由于例題中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計算也是20以內的加、減法,教師應注重讓學生說明思考過程,為后面問題策略的教學做準備。】
二、探究問題,尋找策略
(一)教學“嘗試—調整”策略
1、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
師:小朋友們可真聰明,這么快就選出了這兩本雜志。可是玲玲是這樣選的:
師:玲玲選的雜志符合媽媽的要求嗎?
學生得出:這兩本雜志共計11元,比13元少了,不符合要求。
師:那該怎么調整呢?
學生得出:可以把其中一本換成貴一些的;也可以把兩本都換成貴一些的。
師:玲玲接受大家的意見,她換了一本貴一些的雜志,小朋友們幫她看看,這回符合要求了嗎?
學生得出:這兩本雜志共計12元,還是比13元少了,不符合要求。
師:還可以怎么調整呢?
學生得出:可以把其中一本換成再貴一些的,也可以把兩本都換成貴一些的。
師:可以把兩本都換成貴一些的嗎?換成這兩本雜志行嗎?
學生得出:把兩本都換成貴一些的總價就超過13元,變成14元了,不符合要求。只把《連環畫》換成《卡通世界》就正好是13元。
2、小結解題策略
引導學生總結:有時候,我們不能一次就找到正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試算的結果和要求進行有方向性的調整。如果試算的結果大了,我們可以調整成小一些的;如果試算的結果小了,我們還可以再調整成大一些的,直到找出正確答案為止。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嘗試—調整”。
板書:“嘗試—調整”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大膽發言。解決問題的本身不是目的,教學活動應重在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調整的方向性,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二)教學“有序羅列”策略
1、提出問題
師:小朋友們還有什么其他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得出:還可以把所有的選擇方法全部羅列出來,然后分別算出總價,看看哪種搭配正好是13元。
2、有序搭配
出示情境圖:
(1)師:媽媽讓玲玲從這些雜志中選出2本,玲玲可以怎樣選呢?
指名學生回答。
(2)師:小朋友們想到了很多種不同的情況,從這4本雜志中選出2本來玲玲一共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擇呢?怎樣才能把所有的情況都列出來,而且不重復、不遺漏呢?
分組活動:怎樣把把所有的情況都找出來?
(3)匯報交流
先讓學生說一說搭配的方法,教師把學生說出的方法用圖的形式呈現出來:
板書:
第一種:《我是小學生》和《畫報》
第二種:《我是小學生》和《卡通世界》
第三種:《我是小學生》和《連環畫》
第四種:《畫報》和《卡通世界》
第五種:《畫報》和《連環畫》
第六種:《卡通世界》和《連環畫》
(4)小結搭配方法
先選出一本,用這一本分別與其他三本有順序地一一搭配起來;再選出一本,用這一本與剩余的兩本有順序地一一搭配起來;最后把剩余的兩本搭配起來。
3、解決問題
再分別算一算:
第一種:《我是小學生》和《畫報》 5+6=11(元)
第二種:《我是小學生》和《卡通世界》 5+8=13(元)(√)
第三種:《我是小學生》和《連環畫》 5+7=12(元)
第四種:《畫報》和《卡通世界》 6+8=14(元)
第五種:《畫報》和《連環畫》 6+7=13(元)(√)
第六種:《卡通世界》和《連環畫》 8+7=15(元)
學生得出:第二種:《我是小學生》和《卡通世界》和第五種:《畫報》和《連環畫》搭配正好13元,符合要求。
4、小結解題策略
引導學生總結:先把所有的搭配方法全部有序地羅列出來,然后分別算出總價,看看哪種搭配正好是符合要求的,符合要求的就是正確答案。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有序羅列”。
板書:“有序羅列”
【設計意圖:由于計算被限制在20以內的加、減法,因此顯得很簡單,但須明確計算不是重點,重在引導學生經歷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有序思考的優勢,學會在解決問題時運用策略。】
三、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1、完成教材P58“做一做”
要求學生分別用兩種不同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由于這道題的計算比較簡單,因此教師可以偏重于訓練學生運用“有序羅列”的策略,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的策略,體會有序思考的優勢。】
2、完成練習十三第4題
讓學生選擇喜歡的策略解決這個問題,再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重在展示思維過程,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3、完成練習十三第8題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題意。
(2)同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3)學生匯報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付了多少錢”和“找回多少錢”的關系,板書呈現學生的思考過程,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付出的錢找回的錢籃球的錢
共60元4元56元
3元57元
2元58元
1元59元
(4)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鞏固所學策略,體驗有序思考的優勢,提升思維能力。】
4、拓展練習
師:媽媽給了玲玲一張20元錢購物券,叫他到超市買3樣零食,正好把這張購物券用完。玲玲走進超市,超市真大呀,零食多極了,該怎么選呢?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題意。
(2)學生嘗試解決問題。
(3)匯報交流解題方法。
學生得出:運用“嘗試—調整”策略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好。可以先隨便選3件,然后算一算價格,再根據試算的結果和要求進行有方向性的調整。如果試算的結果大了,我們可以換成便宜一些的;如果試算的結果小了,我們還可以再調整成貴一些的,直到找到正確答案為止。
(4)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
【設計意圖:使學生體驗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解題策略,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四、回顧總結
師:今天我們解決了許多問題,我們學到了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鞏固所學的策略。】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5
這是敘事性案例研究——《認識人民幣》的第三階段(新行為階段)由鄒曉桃老師執教的一節課。鄒老師在前兩次教學的基礎上,經過全組成員的討論研究,反思上節課的教學環節實行怎樣,進行改進,以求新理念的落實。這節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反思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有如下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一開始,教師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購物的情境,學生馬上聯想到要用錢,產生學習動機,并初步體會人民幣的作用。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后,又創設買價值6角的本子和價值1元的筆的問題情境,通過合作交流,體驗不同的付款方法,學生有強烈的嘗試欲望。在學習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后,老師創設1元錢能買哪些東西的購物情境,學生的學習情緒到了高潮,人人參與簡單的購物活動,充分體驗如何取幣、付幣、找幣,體驗1元錢的價值,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樣區分不同的人民幣,能怎樣付款。這些都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讓學生在分類中自主認識。充分利用學生購物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拿一拿自己最喜歡的人民幣,并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認識面值在1元以內的各種人民幣。教師尊重學生的意愿,引導學生觀察圖象、漢字、拼音、數字、顏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認識人民幣的方法,由直觀到抽象,建立數學模型。通過付款活動,買6角的本子、1元的筆,學生的思維被充分的激發,自主探索出了多種付幣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為進一步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和模擬購物活動奠定基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領會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點,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3、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買東西要付錢,1元以內的人民幣可以買些什么,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怎樣付2元4角錢快,使學生領會在購物中會根據實際情況而決定付款方式,既注重了算法多樣化,又體現算法優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學習,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3頁例3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毖生能熟練地完成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換算,并能說己的想法。
2迸嘌學生簡單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3備惺蓯學知識的應價值,使學生更熱愛數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元與角、角與分之間換算的方法。
教學準備
面值為1元、1角、1分的人民幣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課件出示森林小房子)瞧!小熊的森林商店開業了,為了找錢方便,小熊決定先換一些零錢。孩子們,在小熊換零錢之前,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關于換錢的知識。引導學生回憶出:1元=10角1角=10分(并板書)
二、教學新課
1.教學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師:這一節課我們就要在上節課的基礎上來學習新的知識。這一次,小熊想把4角全部換成1分的,可以換成多少分呢?它還想把5元的全部換成1角的,又可以換成多少角呢?
課件根據教師的講解,相應出示4角和5元。
教師:孩子們,這一次換錢和上節課的換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比較得出:上節課是把1元換成10角,或把1角換成10分,而這次不只是1元或1角了,而是要把幾元全部換成1角的,或把幾角全部換成1分的了。
教師: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和上節課的知識有沒有聯系呢?
引導學生感知可以上節課的知識我們思考。
教師:孩子們真聰明!能夠相互有聯系的知識我們解決問題。老師給每小組都準備了一些1元、1角、1分的人民幣,請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問題幫小熊解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怎樣解決自己小組選擇的問題。其間教師巡視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方法:
選擇問題:5元可以換成多少角?
教師:對了,我們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所以幾元里就有幾個10角,幾角里就有幾個10分。
2.教學角與元、分與角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師:孩子們會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你們真是既會動手又會動腦的能干的孩子。我們再來看看小松鼠的問題,小熊順利地兌換了零錢后,迎來了他的第一個顧客小松鼠。小松鼠有60角錢,她想買一個價格是6元的玩具娃娃,她能買到這個玩具娃娃嗎?
教師:為什么呢?
學生可能也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人民幣來操作,每10角可以換成1元,60角換6次就是6元。
方法二:1元=10角來想。想10角=1元,60角=6元。60角和6元是同樣多的,所以能買到玩具娃娃。
教師:60角=6元,那么30分是多少角呢?
引導學生說出30分里面有3個1角,所以30分是3角。
孩子們很會動腦筋,其實不管我們怎么換算,都要想什么?
學生通過前面的活動,知道不管怎樣換算,都要想1元=10角、1角=10分。
3苯萄Уッ數與復名數的換算
教師:送走了小松鼠,小狗又來給小熊出了一個難題。小狗想買一塊蛋糕,但它只有13角錢。蛋糕的價格如下:(課件出示)
草莓蛋糕蘋果蛋糕香橙蛋糕
1元5角1元3角1元7角
它能買哪種蛋糕呢?
引導學生思考后回答,方法可能有兩種:
方法一: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10角=1元,所以13角=1元3角。可以買蘋果蛋糕。
方法二:1元=10角,所以1元5角=15角,1元3角=13角,1元7角=17角。可以買蘋果蛋糕。
教師:小朋友們有的是把1元3角化成了13角,方法是先想1元是多少角,再和3角加起來,就是13角了;有的是把13角化成幾元幾角,方法是先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10角是1元,所以13角就是1元3角了。(教師邊講邊作如上圖的板書)這樣把幾元幾角化成幾角或者把幾角化成幾元幾角小朋友會做嗎?試一試。
黑板上板書:14角=元角
1角7分=分11分=角分
學生獨立完成后,抽學生的作業在
上展出,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這樣填的理由,全班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第25頁練習四第5題
學生完成后集體訂正,重點說一說想法。
2.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第26頁練習四第7題
完成后集體訂正,并引導學生感受人民幣之間的兌換和數的組成的關系。
四、課堂
教師:今天你都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在人民幣的換算中最關鍵的是要掌握哪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說出人民幣之間換算的方法,以及在人民幣的換算中最關鍵的是要掌握1元=10角,1角=10分。
五、拓展延伸
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通常都覺得1分錢很少,不在乎。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換算。
引導學生感受:如果每人節約1分錢,10個人就可以節約1角錢,100個人就可以節約1元錢,1000個人就可以節約10元錢,10000人就可以節約100元,人越多還會節約得更多,如果我國每人節約1分錢,就可以節約1300萬。
教師:上面有很多數同學們可能都還沒有學過,不過你看到這樣一些數,有沒有感受?有什么感受呢?
趁機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感受到從小要養成節約錢的好習慣。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面值10以內以元為計量單位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
2、知道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并有不同的面價,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幣不同的換算方法。
活動準備:
課件、人民幣(1元、2元、5元紙幣及1元硬幣)若干,鉛筆若干、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人民幣教師:"你們認識這些錢嗎?它們一樣嗎?"(引導幼兒觀察。)"它們分別是多少錢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錢呢?"(通過觀察錢幣上的數字讓幼兒認識它們不同的面值。)"仔細看看這些錢上都有印有什么?你們知道這些錢共同的名稱嗎?"(人民幣。)
二、游戲"湊錢"。
1、教師交待活動要求"今天老師想到超市去買東西,可我只有一張5元錢,我想把它換成1元、2元的零錢去請你們幫我換,你們想想可換幾張1元、幾張2元,請你將每種錢的數目在記錄單上記錄下來。"
2、幼兒取出錢幣卡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請個別幼兒講述操作結果,教師將活動結果展示出來。
4、集體檢查湊出的每份錢是否都是5元。
5、討論我們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湊出5元錢。
6、教師用大統計表和幼兒一起統計5元錢用了幾種方法換零錢。
三、練習
1、教師出示一張10元人民幣,讓幼兒利用人民幣卡片探究不同的換算方法,并在記錄單上記錄下來。
2、幼兒匯報自己的記錄結果。
3、老師和幼兒一起統計10元錢有幾種換零錢方法。記錄在大統計表中。
活動二:數學:購物計劃
活動目標:
1、能遵守秩序,有禮貌地與人交往,體驗自主購物的快樂。
2、了解錢幣的換算關系。
3、能運用10以內加減法進行游戲。
活動準備:
記錄表、人民幣、文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取款
1、教師:剛才我們一起統計了10元錢的換算方法,現在請小朋友按自己的記錄單進行取錢,湊成10元錢。
2、幼兒互相幫忙查看,看看取的錢是否湊成10元。
二、購物
1、交代購物要求。告訴幼兒每樣文具的價格,買的物品總價格不能超過手里的總錢數,事先安排好收銀員,購物后到收銀處交款。
2、幼兒自由選購商品,并交款付錢。提醒幼兒做文明顧客,輕拿輕放。
3、換角色繼續游戲。
三、記帳
1、請幼兒分享自己的記錄單。
2、將幼兒的記錄單布置在展板上,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附:記錄單取錢5元+2元+2元+1元=10購物鉛筆2個(2元)+本(3個)=5元剩余5元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通過讓幼兒摸摸、看看、分分、說說,發現了硬幣和紙幣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充分體現了幼兒在自我操作中獲得知識的特點。幼兒參與積極性特別高。
本次活動以游戲為主,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初步掌握了購物的基本常識,教育幼兒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讓幼兒充分積累社會活動經驗。
在購物環節,有個別幼兒取錢后不會購物,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應先充分了解幼兒的經驗水平,適當進行活動調節或個別指導。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8
活動目標
1. 認識面值10以內以元為計量單位的人民幣,并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
2. 初步了解并嘗試人民幣面值換算的方法,并知道有不同的面值面價。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面值為(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幣。
難點:培養孩子嘗試用人民幣的面值換算方法。
活動準備
1、桌子(當貨架)、各類商品、各類水果、蔬菜、玩具車、玩具卡片(帶有標價)。
2、玩具人民幣(10元、5元、2元、1元)若干張。
活動過程
1、認識10以內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
(1)這是什么呀?你們認識它們嗎?。
(2)你們知道這些線共同的名稱嗎?
2、游戲“小小儲蓄員”,初步了解并嘗試人民幣面值換算的方法,并知道不同的面價面值。
教師依次出示2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引導幼兒用桌子上盤中的人民幣(幼兒操作盤中有若1元、2元、5元的人民幣)進行正確兌換。
3、游戲“兒童超市”購物初步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和等價物品的交換。
導語:今天“兒童超市”開業,里面有許多的東西,你們一會到“兒童超市”購物好嗎?那老師要提個要求:
(1)拿多張錢來買一樣東西。
(2)拿一張錢來買多樣東西。
4、教師小結。
人們通常用錢來買東西,比如我們穿的衣服、褲子,吃的菜等等;錢雖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生活中如果沒有錢,我們都難以生活下去。
活動延伸:
1、在生活中繼續認識其他面值的人民幣。
2、讓家長帶孩子一起購物,并提供獨立購買簡單物品的能力。
課后通過孩子不斷地練習,進一步了解到人民幣的用處,同時體會合理消費的重要性。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9
活動目標:
1.感知,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元,角,分。
2.知道人民幣上有我國的國徽,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要愛護人民幣。
3.通過游戲"買文具",初步學習"錢幣"的換算。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活動重點:
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
活動難點:
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動準備:
1.相關課件,各種面值紙幣和硬幣若干2.學具:每組一盒人民幣,內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貨架及貨物,人手一份買文具的作業單。
教法:提問法觀察指導法,組織游戲法,操作法學法:觀察法,探究法,體驗法活動過程:
一、開始導入
(1)、教師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小朋友這是什么,你們認識它嗎?""你們知道它們的名稱叫什么?"(錢、鈔票)"我們熟稱的錢,也可以稱為人民幣,它分為紙鈔和硬幣。""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2)、知道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幣: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通過觀察人民幣上的數字讓幼兒認識它們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國徽)幼兒依次認識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兒一起辨認人民幣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們的意思。
2、了解等量關系:
(1)、教師告訴幼兒元、角、分的等量關系。
(2)、幼兒按老師的出題,選出對應的錢幣:"一元等于幾角?"
二、游戲"買文具"。
"今天我們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請小朋友注意觀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兒逛文具超市。
(2)幼兒用完整地語句講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們要來買文具,大家看一看這些文具需要多少錢?先引導幼兒觀察物品的價格.了解小數點前面數字和后面數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兒操作。
三、小組活動。
"今天老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張買文具的作業單,我們也來做一次小顧客,也來買文具。買的時候請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價格和人民幣的面值,然后用線把它們連起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教師小結,今天你們認識了人民幣,并學會了用錢購買物品,今后不要亂花錢,要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動評價。
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評價
五、活動延伸:
最后,還有一個小小的任務,利用假期休息時間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場,超市等地方詳細看一看大人如何購物,如何使用人民幣,也可以自己去購買,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訴老師。
教學反思
1、教學活動準備充分,所用的真幣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對幼兒很有吸引力。他們興趣高,都樂于表現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比如告訴幼兒人民幣不能撕毀,這是犯法的.,幼兒都很認真的和老師一起把撕爛的錢幣粘補好。通過給幼兒自己認真觀察,給他們了解可以通過顏色、數字的不同,認識到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2、大班幼兒對數字有一定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完全可以展開“兌換”這一環節,我從簡單的2角兌換1角到5角兌換2角和1角,一步步引導幼兒掌握了簡單的兌換關系
3、老師適時把自己當成幼兒,既是活動的主導者,又是活動的參與者,幼兒在平等的氛圍中和老師打成一片。
4、本次活動整個過程幼兒很活躍,超乎我本人想象中,以為會是枯燥的一節課,但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在今后的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教材,更加要去了解幼兒。
5、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此基礎上,加入故事情節,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過故事讓幼兒更深地了解人民幣,并提升他們的愛國情懷。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10
一、教材分析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學生分析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于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三、設計理念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并了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以 “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五、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像。教師邊看邊問: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嗨,我叫聰聰。我叫明明。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大家好,認識我們嗎?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點擊數字“10”和漢字“拾”,點擊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后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么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系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么?(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志。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m(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么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匯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
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么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游戲: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游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后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并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
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么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么辦呢?誰來幫
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系,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匯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樂)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后洗干凈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
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么?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11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表現為一個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課堂交流是學生課堂學習、交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交流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
在“人民幣的認識”教學中,我從實踐、反思到再實踐、再反思,真正領悟到有效的課堂交流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學: 熱鬧的交流過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問題之一: 一個書包25元,買這個書包可以怎樣付錢?在學生明確題意后,展開了一系列教學過程。
師: 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你準備怎么付這25元錢?你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呢?看誰想的方法多!
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
在學生交流時,我及時板書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來引導學生表述思路,以“還有不同方法嗎”來組織學生進一步交流。在教師的鼓勵下,整個交流過程相當熱鬧,在接下來的購物活動中學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種分幣和角幣來付錢。
課后,我對此活動的教學比較滿意,因為在教學中,體現了數學問題的開放性,學生思路開闊,交流充分。在當天的家庭作業中,我設計了一道同類型的練習題:小明買一盞臺燈要48元錢,他可以怎樣付錢?請你寫出三種不同的付法。在我看來,從那么多種方法中寫出三種,要求應該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業中,居然有較多學生寫不出三種,尤其是一些學困生,只寫出一種甚至連一種也沒寫對。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我陷入了沉思。
通過反思,我明白了在課堂上一些看似熱鬧的場面并不代表學生知識的掌握。
在學生熱鬧的交流中,教師聽懂了每個學生的想法,學生呢?事實上,除了幾種常規的付錢方法外,其余的付錢方法幾乎就是幾個優秀生的“專利產品”,他們你爭我搶地進行發言,使課堂氣氛顯得很熱鬧。而大多數學生卻成了“配角”,他們聽得一知半解。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根本就是一個看客,連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況其他的方法呢!熱鬧的交流過程只是表面現象,事實證明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參與交流,這樣的交流也談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時正確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學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導致出現了用各種角幣分幣去付25元錢的答案。應該說,這些答案是正確的,但仔細想想: 這些答案與現實生活貼近嗎?合理嗎?有沒有推廣的必要呢?還有,在交流結束后,我說“在這么多種付錢方法中,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呢?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學生的選擇,卻與實際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們的付錢方式不是因為喜歡就用固定的某一種,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簡便的付錢方法,所以這個環節也存在著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學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導交流和追求高質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個班級改進了該題的教學。針對于學生提出的方法,讓其他孩子說說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接著問:你們覺得剛才這么多付法中哪種付起來最簡便呢?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 因為它只要拿出兩張人民幣就行了,多快啊!
課后,我用同樣的題目來檢測,學生的正確率較高,而且大多數學生所寫的付錢方法比較簡便,符合生活常規。可見,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學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給了我很多啟發。
課堂上學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讓每個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示給老師聽嗎?僅僅是為了體現課改“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嗎?我認為,有效的交流過程應該是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溝通的過程,是學生思維成果共享的過程。使學生在思維交鋒中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學生實現了“互補”,實現了共同提高,從而取得交流的實效。
有效的交流過程是培養學生形成優化意識的過程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問題,各自對問題有了不同的看法,這時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機會,讓學生了解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我認為,引導學生在諸多方法中通過比較、分析,體會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簡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條件之一。學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如此緊密!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淡化活動的形式,把精力放到注重活動的實質上,即活動中到底要讓學生學到什么。可以肯定的是: 有效的課堂交流必然會產生師生、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或喚起認同,或觸動聯想,或產生爭議,或激發疑慮……從而使交流的內容更趨于豐富、生動、全面、準確和深刻,進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我們需要有效的課堂交流!
《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設計隨筆 篇12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46~49頁例1~例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2.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及觀察、比較、概括、實踐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教學難點: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模擬錢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通過看錄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人民幣。(板書課題)
2.對人民幣你有哪些了解?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隨機處理。
二、探究新知
1.獨立識別人民幣。
2.說說識別方法。
3.分類。
(1)紙幣、硬幣各有什么共同點、不同點?
(2)元幣、角幣、分幣的幣種?介紹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幣。
4.和電腦娃娃比賽,看誰先說出人民幣的面值。
5.例2:購物游戲。
6.獨立完成第48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匯報。
7.例3。
9.實踐應用
1元錢能買什么?
10元錢能買什么?
三、拓展創新
1.每個書包35元。
(1)我的錢正好買一個,你猜猜我最多有幾張面值十元的?
(2)如果付的錢全是面值十元的,你猜猜我付了多少張?
2.談話升華。
四、全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沈陽市沈河區朝陽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