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有幾支鉛筆》課后反思(通用2篇)
加減法——《有幾支鉛筆》課后反思 篇1
加減法(一)——《有幾支鉛筆》課后反思
這個單元是學生學習加法的開始,學生對加減法的理解以及計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在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都接觸過加法,但還不理解加法的含義,只是單純的會算5以內的加減法。本人讓學生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之上,教學時,利用主題圖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可以先組織學生交流圖一,從而引出加法;在次此基礎上,要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體驗。可是當我上完課之后發現學生在提問題方面比較簿弱,也許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培養的關系,接下來的那節課我讓學生開展了有趣的數學活動——擺一擺、講一講、算一算,讓他們自主去感受、發現、交流;引導學生在直觀經驗的基礎上表達與交流,促進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數感。
一上數學《有幾支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一課是學生對加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讓學生能走進數學,學會使用數學,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并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創設了關于5枝鉛筆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順利的引出新課,最后再通過在教室里找數學,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應用所學的知識。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不僅僅是要求算式正確,更重要的是放在說一說這個環節中,讓孩子們把自己的觀察過程說出來,并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
通過這節課,我明白了低年級教學就需要老師去多想辦法,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讓他們在比賽活動中去學習,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加顯著。
《有幾支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的目標主要是: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并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2.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3.使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時,我通過實際操作,一只手拿2支鉛筆,一只手拿3支鉛筆,然后把兩只手的鉛筆合在一起,讓學生講一講是什么意思,體驗加法的含義。然后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使學生體驗到加法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學生初步體驗加法意義的同時,通過練習提高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如:書上“試一試”的題目,把4輛汽車和1個警察加起來。在出現這種錯誤后,教師要及時強調加法一定要把同類的東西加起來。然后學生在做書上練一練的第2題時出現了2個加法算式:2+3=5 和4+1=5 兩種情況,在學生集體反饋時,有的孩子說不出算式表示的意義,我注重引導學生說出2個算式表示的意義有什么不同,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列出不同算式。
我在本節課中采用了多種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上,使教與學融為一體,從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加減法——《有幾支鉛筆》課后反思 篇2
《有幾枝鉛筆》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是學生學習加減法的開始。本課是學生學習加法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認識了1——10這些數字的基礎上學習的。為后續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一、說的訓練。
如:請學生認真觀察說一說老師每只手上各有幾枝鉛筆,然后老師做合并的動作,再讓學生把這個過程完整的說一遍。(一邊有3枝鉛筆,一邊有2枝鉛筆,一共有幾只鉛筆。)請個別孩子說了后再請全班的同學這樣完整的說一次。在“擺一擺”“練一練”等環節中也注重強調要求學生說完成的話的訓練。……
二:動手操作的訓練。
無論是在主題圖的教學中,還是在“擺一擺”“練一練”環節中,我都注重引導學生用小棒代替圖上的實物進行操作,切實體會加法的含義;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進行正確計算。
三、與實際生活像聯系的訓練。
讓學生通過找一找身邊的加法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知識并不神秘,就在我買的身邊。
四、其他方面。
我上課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一直是語速較快。上屆的孩子由于已經習慣了我上課,在語速上我也沒刻意去注意。現在因為是一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特征,聽的能力還較弱,因此在語言表達上,我盡力注意語速適中,讓孩子能聽明白,聽懂。教學的方式上注重步驟分明,層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