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6—(通用12篇)
認識6—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0~21頁的例題,第21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教材在認識1~5和0這兩段內容后面,安排了“=、>、<”,使學生認識表示數的大小關系的這三個符號,并加深對已學的數的認識。
比較兩個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對應。教材以“森林運動會”上的動物為素材,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并把比較的結果用=、>和<表示。先從兔子和猴子的只數一一對應的比較中,認識“同樣多”,理解“=”的意思、讀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對應起來,通過觀察認識“…比…多”、“…比…少”,聯系比較的結果,理解“>”和“<”的意思、讀法和用法。教材中還分別安排了=、>和<的寫法。
“想想做做”根據數的大小進行判斷,使學生會用=、>或<表示兩個數的關系。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會用=、>或<表示兩個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是會用>、<表示兩數關系。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認識=、>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2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喜愛學習數學。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誘發參與
導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哪些小動物?有一天,森林里熱鬧了起來,原來呀——“森林運動會”開幕了。(出示主題圖)
提問:瞧,有哪些隊的小動物參加了比賽?你能知道他們每隊各有多少名隊員嗎? (學生數一數匯報)小朋友們,你們從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隊隊員最多;小熊隊隊員最少;小兔隊和小猴隊隊員同樣多。)
[評:教師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喜愛的“森林運動會”的場景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學生能快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饒有興趣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
講述:剛才有小朋友說小兔隊和小猴隊隊員同樣多,是不是這樣的呢?讓我們將它們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問:小兔隊有幾只?(4只)貼出4只兔。小猴隊有幾只?(4只)對應貼出4只猴。
提問:一個對一個地比,你從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樣多;4個對4個正好同樣多;4和4相等……)
提問:4和4相等,我們可以在4和4中間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學生猜一猜,再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討論交流,說明:像“=”這樣的符號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號,4=4讀作:4等于4。(板書)
學生齊讀,觀察“=”號的寫法。(上下兩橫對齊一樣長)
教師示范寫法,學生描紅。
學生操作:先擺幾個○,再對應擺同樣多的△,然后寫一寫,說一說幾等于幾。
2教學“>”。
講述:小兔隊和小猴隊同樣多,現在再讓我們看看松鼠隊和小熊隊的情況。
指名貼出松鼠的只數,再一一對應貼出小熊的只數,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隊比小熊隊多;小熊隊比松鼠隊少等)
提問:從圖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幾比幾多?
提問:4和4同樣多,我們可以用等號來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學生猜一猜,再看書上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學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說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位新朋友(板書>),它的名字叫“大于號”,5>3讀作:5大于3。(板書)
提問:讓我們仔細瞧瞧,>長的是什么樣子?學生匯報。
提問:>怎么寫呢?哪位小朋友能寫給大家看一看。(指定3人板演,其余學生書空)
講評書寫,學生描紅。
提問:你們能用手勢做出>的樣子嗎?
學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問:讓我們閉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邊對著的數大,哪一邊對著的數小呢?(學生討論交流)
3用同樣的方法教學“<”。
4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哪幾位新朋友?
講述:>和<長得很像,老師經常會把它們給認錯了,哪一位小朋友有辦法能幫我很快記住哪個是大于號,哪個是小于號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大口朝前是大于號,尖頭朝前是小于號。
教唱歌曲。
學生邊唱歌曲邊做手勢表演。
[評:在突破>、<的教學難點時,教師不是將“大口朝前是大于號,尖尖朝前是小于號”及“開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這些說法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和學生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觀察、想像、比較、討論的過程中逐步領悟、總結出這些說法。這樣做切實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再以兒歌形式教唱,鞏固了學生對>、<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鞏固強化,拓展思維
1 “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填空,其余學生書上練習。(集體訂正,選題說說是怎么想的)
2 “想想做做”第2題。
指導學生看清是誰和誰比的,聯系比的結果,在○里填上合適的符號。(學生練習,交流校正)
3 “想想做做”第3題。鼓勵學生思考和交流,初步體驗結果的不確定性。(學生先思考,再組織交流)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提問: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你認識了哪幾位朋友呢?和它們在一起你學到了哪些本領呢?
[評:學生自己小結,相互補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師小結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同時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評]
評價一節數學課,不光要看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看教學的全過程,是不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求知環境,是否引導學生觀察、研究、歸納,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這節課正是依據這個認識,在教學“同樣多” 時,引導學生通過看清兔子和猴子一個對一個正好對完,并指導學生說出“同樣多”、“4=4”;在教學“多”、“少”時,仍然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并引導學生討論。整個教學都體現了引導學生經歷主動探索的過程。最后用歌曲來記住這些符號,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一直在興奮的情緒中學習數學。
認識6— 篇2
小學數學第一冊練習九
l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第一冊教科書第64——65頁及練習九的第1——3題。
l 教學目標 :
1.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
2. 學會10的數數、認讀、寫數、大小比較和10的分與合,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4. 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l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直尺、學具圖片、掛圖、數字卡片、小貝殼圖片等。
l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情境
老師請大家猜一猜。
a. 有一個數,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還表示起點,它是誰?(貼圖片0 )
b.能與0做鄰居的又是誰?(貼圖片1 )
c.在我們所學過的數字中誰最大?(貼圖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0至8各數字說:“你們誰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聽了可傷心了。1走到0的身邊,和0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對付9。這時,9沒話可說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學生可能猜出許多不同的辦法,教師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聯合起來,站在一起組成“10”,10是兩位數,當然比9大。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中,我創設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既復習了9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又引起了新的教學思考:1和0用什么辦法使9沒話可說?引出新課題。這里可以使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系的,是可以組合的。
(二) 探究學習
板書:10的認識
齊讀“10”。
1.學習10的含義及10以內數的順序。
(1) 聯系實際,舉與10有關的例子。
我們的身邊或我們生活中有許多與10有關的物體,你能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嗎?
師:同學們舉了很多例子,像這樣:人的手指、腳趾、一組的人數、氣球個數、花的盆數等等,都可以用10來表示。
(2)做排隊游戲。
請小朋友們站成一排(8人),問共有幾個人?
(老師站進去)現在有幾個人?(9人)
如果想讓第一排有10個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數一數現在有幾個人?誰是第10個人?你是從哪邊數的?還有誰也可以是第10個人?怎樣數?
設計意圖:
這個活動的設計,給每一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空間中舉出許許多多與10有關的例子,如:人有10個手指頭、10個腳指頭、10個同學組成一組等。通過讓學生舉例、動一動、說一說、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使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2. 10的位置與大小。
(1)尺子上的數字。
同學們經常用到尺子,請小朋友觀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為什么?
老師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誰知道空格里應該填幾?
投影儀出示:
全班齊讀0——10,再齊讀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間用什么符號來連接?
10 9 反過來 < 10
設計意圖:
利用直尺教學10的位置,使學生一目了然,建立數感。同時,使學生再次認識到數字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比較10的大小時,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這樣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3) 10的寫法。
我們學習了10的這么多知識,那我們該怎樣去寫10呢?
在田字格里練習寫10。你是怎樣寫10的?
生答:左邊是1,右邊是0,要占用兩格。
(由于學生已學過1和0的寫法,所以書寫時并不困難。)
(4) 10的分與合
(1)情境引入
一個星期天,小明準備去看望奶奶,給奶奶帶點什么呢?對了,這里有10個蘋果,給奶奶帶去吧!但是一個袋子裝不下,就把10個蘋果分別裝到兩個袋子里,小明可能會怎樣裝這10個蘋果呢?
(2)五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請你拿出10個蘋果學具圖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其中一人做好記錄,說出不同的分法。(學生活動,老師展示蘋果樹圖)
(3)匯報結果(學生把蘋果掛到蘋果樹上的合適位置)。
(4)學生觀察,鞏固新知。
剛才大家通過分蘋果,知道了10的組成,可是,要把這么多的組成都記下來,可真不容易。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可以減少哪些記憶內容?
引導學生說出:看一個,記兩個,最后得出結論,只需記住5個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記憶10的組成。
(5)游戲,組成10。
師生互動
教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
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中,我采取了從創設情境入手,以小組合作展開學習、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10的分與合。使學生人人都動口、動腦參與學習。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到了好的學習方法,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課堂作業
1.看掛圖填數。
學生模仿指揮員發出命令,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情景。
2.猜數游戲。
正確猜出小貝殼下面的數字,獎勵小貝殼。
(四)課堂小結:
師帶領學生回顧本課內容,然后提問:
你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認識6— 篇3
認識=、>、<
儀征市新集中心學校 凌廣紅
教學內容: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 第四小節
教學目標 :
1、在運動會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比較,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認識=、<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會比較以內數的大小。
2、在比較過程中滲透“一一對應”的思想,初步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
3、在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中,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運動會的掛圖、各種小動物的頭像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談話:森林運動會開始啦,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1、出示情景圖
提問:瞧,運動員登場了,同學們看一看有幾支代表隊?
2、學生匯報
3、在仔細看一看,每個隊有幾名隊員?
生答
二、設計比賽方案
談話:現在四隊隊員要進行拔河比賽,可是比賽方案還沒有呢,請你來當小裁判,你想讓哪兩隊在一起比賽?
1、分組討論比賽方案
2、小組匯報,教師板書
三、認識=
提問:剛小朋友想出了好多種比賽方案,你們覺得哪個隊比賽最能體現拔河比賽的公平?
學生回答。
1、問為什么,師貼圖板書。
2、我們來把小兔和小猴手拉手,看看它們是不是都有好朋友?
一邊說一邊連線。
3、你發現了什么?生答,所以它們一樣多。
4、在4與4之間寫=,它的名字叫“等號”,跟老師來讀。
5、仔細看一看等號應該怎樣寫?
6、你認為寫等號有什么要注意呢?
7、你們觀察的真仔細,教師范寫,你們也能象老師一樣嗎,打開書試一試。
四、認識>、<
1、師:為什么你們覺得小松鼠隊和小熊隊不公平呢?
生答
2、松鼠有幾只?師貼圖并板書5
小熊有幾只?師貼圖 并板書3
3、我們來看一看,教師連線
哦,通過圖,小松鼠確實比小熊怎樣?也就是5比3怎樣?
4、我們也可以用符號來表示(板書:大于號)它的名字叫“大于號”跟老師讀,5>3
5、大于號怎樣寫呢?
直接范寫,學生練寫
6、小松鼠比小熊多,那么小熊比小松鼠呢?也就是3比5怎么樣?我們可以用小于號來表示(板書:小于號)它的名字叫小于號,跟老師讀小于號,3<5
7、小于號怎樣寫呢?
直接范寫,學生練寫
五、>、<比較
1、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和<長的非常像,你能看出他們不同的地方嗎?
對,他們開口不同,開口朝左,尖尖朝右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尖尖朝左的是小于號
2、這是>,這是<
下面老師說,你們也用手勢來擺一擺。
師說大于號生擺,師說小于號升擺。
3、>和<長得很像,我們經常會把它們給認錯了,于是他們編了一首歌讓我們記住它們,聽
大口朝前大于號,尖尖朝前小于號,大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牢牢記住莫忘掉。
六、鞏固練習
通過剛才的拔河比賽,我們認識了三位新朋友,下面我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也來賽一賽好嗎?
1、圓片弟弟給你們出題目了,有幾個圓片?
誰愿意上來帖,要和它同樣多,比它帖的多,比它貼的少。
2、圓片弟弟看到你們把題目做出來了,有點不服氣,把三角和方形也找來考你們。
出示題目
第一題
3、你聽,他們只夸你們聰明呢!你們能把下面題目做出來嗎?
打開書做題目
4、我們來看最后一題,出示4> ,是什么意思?
集體訂正
七、總結
認識6— 篇4
目標:,知道9的形成及能手口一致點數9以內數量的物體。
內容:
過程:(一)、手指游戲
我說1,我對1,一根手指就是1;我說2,我對2,1添上1就是2;
我說3,我對3,2添上1就是3; 我說4,我對4,3添上1就是4;
我說5,我對5,4添上1就是5; 我說6,我對6,5添上1就是6;
我說7,我對7,6添上1就是7; 我說8,我對8,7添上1就是8;
我說9,我對9,8添上1就是9。
(二)、認識數字9
1、《拔蘿卜》拔出9,知道9在8的后面。
2、用橡皮泥制作9寶寶。
(三)、學習9的形成(視頻儀)
1、故事《排節目》的形成。
2、給9寶寶印畫。
小結:看一看誰印得好,老師給小朋友貼在墻上。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新本領,回家表演給爸爸媽媽,好嗎?
認識6—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2頁的例題,第22~23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認識6~9是先通過主題圖數出6~9各個數,再通過算珠一一對應地抽象出6~9,讓學生認數、寫數。然后在“想想做做”里通過涂一涂、數一數、寫一寫、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加深對6~9的各數含義的認識,并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計意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過程,認識并會寫6~9,掌握6~9的順序。
2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初步的數感。
3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能夠運用數,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能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復習舊知
1談話激趣: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你們瞧,它是誰?(電腦演示可愛的動物“狗貝貝”及帶來的數字娃娃)數字娃娃依次出示,并讓學生根據出示的數練習認數、讀數。
2復習舊知:瞧,這些數字娃娃多粗心呀!連隊伍都沒有排好,誰能把它們從小到大排排隊?引導學生復習5以內數的順序。
3談話:今天老師帶來了一袋漂亮的玻璃珠,同學們每人抓一次,看你抓到了幾顆?引導學生初步接觸6~9。
[評:通過多媒體課件復習舊知識和利用抓珠子的情境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認識6~9。
(1)提問:(電腦課件出示:屏幕中有老師帶領學生做套圈游戲)同學們,你觀察到什么?小組交流。通過學生匯報得到:6名學生、7個人、8個套圈、9個套樁。
(2)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6、7、8、9個珠子,小組里互相看看撥得對不對。
(3)從學具盒中分別找到這些數字卡片。教師說數,學生舉相應的數字卡片。組長說數,組員舉數字卡片。
(4)涂色游戲:看到相應的數,就在下面相應數量的圈里涂上顏色。(“想想做做”第1題)
2學寫6~9。
(1)提問:我們認識了6、7、8、9這4個好朋友,你覺得它們像什么?怎樣把它們寫好呢?鼓勵學生采用自己獨特的記憶方法。教師重點指導寫數的方法,先講清起筆、運筆,再臨摹寫在22頁的田字格里。
(2)談話:今天我們的老朋友“狗貝貝”又給我們介紹了它的新朋友。我們來認識一下吧,(電腦課件出示鯊魚、金魚、蝦、蟹)數數它們分別有多少?并把它們的數量寫出來。你要寫對了,它們就會吐泡泡向你表示感謝呢!(“想想做做”第2題)
[評:這一層的設計,主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來獲取新的數學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6、7、8、9,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依據他們已有的經驗設計了舉數字卡片的游戲,來鞏固學生的已有知識。并且注意分組合作交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寫數對低齡兒童來說是比較枯燥的,這里設計了老朋友“狗貝貝”介紹新朋友,讓學生反復學寫數字,學生樂于接受,從而達到練習的目的。]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講述:我們認識并會寫6、7、8、9了,下面“狗貝貝”想帶領你們這些聰明的小朋友到闖關游樂城去玩玩,咱們出發吧!(電腦課件出示游樂城)
1第一關:看數繼續畫。(“想想做做”第3題)
交代:每個同學有一張題紙請你幫貝貝繼續畫,要求看清上面的數。
學生做完到實物投影下展示,并反饋。
2第二關:打撲克,比大小。(“想想做做”第4題)
交代:每個同學拿出數字卡片,同桌為一組,兩人同時出任意一個數,同時說出比較的結果,快的一方獲勝,可以得到對方的卡片。
選幾組學生匯報,學生可以互相評價。
3第三關:找座位。(“想想做做”第5題)
(1)(課件出示:8說:“我應該站在哪里?誰比我小呢?”7說:“誰比我大?我應該站在哪里?)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結果。由于答案不是惟一的,所以只要答對就予以肯定。
(2)學生在題紙上填尺子刻度,并觀察5離8近一些,還是離1近一些?
4第四關:吃水果。(“想想做做”第6題)
講述:“狗貝貝”對每一位同學都很滿意,它為每個小組拉了一車水果作為獎勵,只要你答對了它的問題,就可以得到水果。分小組合作練習,做完后學生互評。
5按要求排隊。
教師先選一組示范:第6個同學舉手,前面8個同學向左轉,第7個同學蹲下等。以小組為單位排隊,選出發令員提出要求,學生分組活動。
[評:教師把“想想做做”中的習題用闖關游戲的活動形式呈現,并安排了按要求排隊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始終在輕松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并把知識運用于生活。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要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四、總結評價,歸納學法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學得高興嗎?你們每個同學都很認真。你學到了哪些本領?同伴給你什么幫助?互相說說,再告訴大家。
[評:最后的總結很有必要。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學習的方法和所學到的知識,體會到互相合作、主動探究是學習的好方法。]
[總評]
本節課最大的特點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始終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由于學生在以前接觸過6~9這些簡單的數,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把重點放在知識的應用上。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整節課巧妙地利用了“狗貝貝”這個孩子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帶領孩子學習。開課用它來復習舊知,在掌握新知以后又運用了多種活動形式把教材中的習題融入課堂,加入實踐性的排隊游戲,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本節課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的編排意圖,真正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認識6— 篇6
(五) 認識6—9
一、 教學目標:
1、 情境中抽象出6—9的過程,認識并會寫6—9。
2、 能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
二、 教學過程:
1、 認識6—9。
①出示套圈游戲,觀察到什么?小朋友交流匯報。
②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6、7、8、9個珠子。
③找數字卡。
④涂色游戲,想想做做第1題。
2、學寫6—9。
三、 鞏固深化:
第一關:游樂城,想想做做第3題。
第二關:打撲克,比大小。第4題。
第三關:找座位。第5題。
第四關:吃水果。第6題。
四、 總結評價,歸納。
教后記:1 小學生基本上能掌握6、7、8、9具體含義和書寫。
2 較多錯誤的是8的書寫順序。
3 聯系生活用數字說話學生還說得不夠好,不夠開闊。
(四) 10的認識
一、 教學目標:
1、 發展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 在交流中認、寫10,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
二、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小朋友位我們帶來了一個節目。《數鴨子》音樂響起,10個小朋友正歡快的在臺前跳舞。今天,我不是叫你們數鴨子,我請同學們幫我數一數由幾個小朋友在跳舞。
三、 學過程:
1、 出示掛圖,數出10個小朋友。
2、 實物操作。(用圓形代替小朋友)
3、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數字是10
4、 拓展應用,你能用10說句話嗎?小組內說一說。
5、 寫10比賽。
6、 總結。
四、 鞏固深化:①想一想做一做:第1題。認數,數數。
②游戲2—4題。
五、 總結談話:在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本領?你是怎樣想的?
教后記:1 這節課由于內容比較少,所以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2 書寫也寫的比較好。
認識6— 篇7
(四)認識 = 、> 、<
一、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認識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 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二、 導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們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較少了,他們才采到四朵蘑菇,他們回到家,準備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對應。“=”兔子和蘑菇的數量一樣多。)這時兔媽媽回來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媽媽沒得吃怎么辦?(兔子比蘑菇多了一個。“﹥”)老大和老二想平時媽媽那么辛苦,應該讓媽媽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這時兔子的數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 教學過程:
1、 教學“ = ”①一個對一個比,你從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師示范寫法“ = ”。
③學生操作,擺幾個○對應擺同樣多△。
2、 教學“>”
①從圖中讓學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幾比幾多?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呢?“>”叫大于號,5>3,讀作5大于3。
②講評書寫。
③用同樣的方法教學“<”。
④小結。
3、 鞏固強化:做一做:1—3題,相對應的一課一練。
教后記:1 通過小白兔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大于號、小于號、等于號。
2 通過記兒歌的方法使學生區分清楚大于號、小于號的方向。
3 有一小部分學生對于大于號、小于號還不太能區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錯誤。
認識6— 篇8
[教學內容]數學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第 14頁例題,第 15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教材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分類數一數 1~5個數,接著用算珠表示數量 1~5,對應著出示數 1~5,讓學生認識并寫數。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 1是 2,2添上 1是 3……可以使學生感知 1~5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通過學生的數數、畫畫、寫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 1~5各數實際意義的感受和認識,提高寫數能力。
[教學目標]
1. 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 1~5各數的過程,認識1~5,會讀、寫 1~5各數。
2. 在聯系實際情境認數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能按順序用數描述物體的個數并進行交流。
3. 會用 5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物體的個數,體會日常生活中存在著數,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
師: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嗎?我們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
(屏幕出示:猴子 5只、斑馬 3匹、熊貓 1只、鴕鳥 2只、孔雀 4只)
師:這么多可愛的動物中,你喜歡哪一種?
師:數清你所喜歡的動物的個數,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
(學生動手擺圓片)
師:與組內的小朋友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是什么?你是用幾個圓片來表示這種動物的?
(學生小組內討論)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數量?
(學生在實物展臺上擺出相應的圓片,學生邊說邊擺,全班進行簡單地評價。)
小結:小朋友們所擺出的圓片都在 1~5之間,今天我們一起認識 1~5。
[評析:教師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引入,創設了兒童喜歡的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操作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 擺一擺。
你能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你的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嗎?找一找,看誰找得對?
(學生活動,師在組內巡視學生操作情況)
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得是否正確,請每組的一名代表上臺擺出圓片和數字卡片,全班交流。
2. 撥一撥。
(1)小朋友們擺得很正確,下面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學習伙伴——計數器,仔細看。(師在計數器上撥上 1個珠子)
我在計數器上撥了幾個珠子?( 1個)又添了幾個?(1個)現在是幾?2添上 1是幾?3添上 1是幾?4添上1是幾?
下面請你在自己的計數器上依次從 1撥到5,再從5撥到1,好嗎?
(學生撥珠,邊撥邊說)
(2)如果任意給你一張數字卡片,你能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嗎?
3 5 2 4 1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一起操作)
(3)像老師一樣,一個小朋友出示卡片,組內的其他小朋友來撥一撥。
(學生組內進行撥數活動)
3. 寫一寫。
剛才我們認識了 1~5,你們愿意寫一寫嗎?自己先來試一試,把這些數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看誰寫得最好。
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最后教師評價。
教師示范書寫 1~5,重點指導寫 5,第 2筆,在斜豎靠上的地方寫橫,注意要平。學生練習書寫。
(學生重點練習書寫數字 5,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 說一說。
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 1~5這幾個數?(生:門牌號、汽車車牌號、電話號……)隨著學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現實物圖,如門牌號1號、汽車車牌蘇 d 2315……
場景圖:看,那是幾路公共汽車?(2路)
丁丁家住幾號樓幾單元幾室?(4號樓 3單元501室)
[評: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 1~5這幾個數,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滲透了 1~5各數是由幾個 1組成的。在寫一寫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寫數水平上,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寫數,然后再重點講解,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針對性強。同時,教師給了學生自主交流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三、鞏固新知
1. 小朋友知道教師節是幾月幾日嗎?
(9月 10日)教師節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現慶祝教師節圖)
師:仔細觀察,與小組的同學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師:哪位同學能用數說說你所看到的事物?
(生:1個男孩兒拉琴,3個女孩兒跳舞,4個不同顏色的氣球……)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學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現數字1、3、4、5……)
2. 搶答:看圖說數。
出示圖:3根黃瓜 5個西紅柿 2段藕 4個蘿卜 1棵白菜
(隨著實物圖的不斷出現,學生站起來說數,比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3. 猜數游戲。
(1)2后面的數是幾?
(2)3和 5之間的數是幾?
(3)4前面的數是幾?
你們也可以與同位互相玩一玩猜謎的游戲。
4. 你們愛吃水果嗎?
屏幕出現水果圖:1個西瓜 2個菠蘿 3個梨 4個草莓 5個香蕉
這些水果分別有幾個?
5. 出示花瓶圖。
在這幅圖中,每個花瓶里都缺少幾朵花,用水彩筆畫出花瓶里缺少的花。
(畫完后,用實物投影將圖畫展示給全班小朋友看)
[評:練習設計形式新穎、層次清楚。特別是第 3題猜謎的游戲,實際是對今天所學知識的鞏固,學生練習時思維活躍、興趣濃厚。]
【總評】
本節課的設計重視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為學生主動參與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大量的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了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面向全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的動手操作、看誰寫得最好、猜謎游戲、找找生活中 1~5各數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 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學習。
教師在這節課中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多,體現了兒童“智慧長在手指尖上”的特點。在撥一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了 1~5各數以及它們的順序,實際也滲透了這幾個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學生對這 5個數的認識是深刻的。通過“同位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人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如,練習中的猜謎游戲,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環境,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養成了積極參與學習的意識。
3. 結合生活實際,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學習完 1~5各數之后,教師讓學生找找生活中 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實例。此時,教師又將與 1~5有聯系的生活中常見的汽車牌號、居住的幾單元幾號等實例呈現給學生,打開學生的思路,學生體會到原來生活中與這 5個數有聯系的事物還有很多,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認識6— 篇9
《創造必要的條件認識事物的本質》教案
[教學目標 ]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學會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來把握事物的本質,透過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重點] 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即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二個條件。
[教學難點 ] 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學方法] 事例—分析法、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1、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條件。
(事例引入)一鳴驚人:楚莊王蒞政三年,從沒發布過什么命令,也沒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馬悄悄問楚莊王:“大王啊,我聽說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飛、不叫、不理羽毛,默默無聞,這是什么道理呢?”莊王說:“三年不動翅膀,是為了讓羽翼更加豐滿;三年不飛不叫,是為了窺看民間的情況。雖然不飛,一飛就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就驚人。你所說的意思,我知道了。”又過了半年,楚莊王臨朝聽政,一下子就廢除了十項弊政,興辦了九項新政,殺掉了五個民憤極大的大臣,提拔了六個有才能的人擔任要職。于是,楚國大治。
問:在這則故事中,楚莊王在蒞政的三年中窺看民間的情況是為了什么?從哲學上看其意義何在?(沒發布什么命令,也沒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窺看民間的情況,但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注重調查研究,了解國情,體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然后據此確定方針政策,一朝聽政,效果驚人。)說明了要有形成理性認識,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認識材料。
問:要獲得理想認識,是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
(從“量”上來講,需要占有十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質”上來講,只有占有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因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現象是事物個別的、片面的東西,是多變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現象和錯覺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豐富又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所以,占有十分豐富與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是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前提條件。)
分析:現象與本質是有聯系的: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也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所以,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要從現象入手。要獲得理性認識也得從感性認識入手。
問:人們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什么?
(參加實踐,在實踐中進行觀察,進行調查研究,忠實地記錄各種數據、各種資料。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自己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數據和資料才是可靠可用的,但個人的實踐,畢竟有限,他人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各種資料,也是可取的。)
[過度]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不是自然而成的事,請看課文的例子:
第谷:20年詳細記錄行星公轉位置。(感性認識)
開普勒:刻苦計算提出太陽系行星的三大定律。(理性認識)
牛頓:致力研究在更廣闊的范圍進行思考和計算,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理性認識)
問:為什么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認識來呢?
(這啟示我們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理性認識的基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無法用眼睛觀察到的,只有在人的頭腦里才能找到,這需要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制作,這也是開普勒和牛頓成功的奧秘。所以,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二個條件也是關鍵條件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問:為什么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因為感性認識在數量上的總和并不等于理性認識,他們之間不是量的區別,而是質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同時感性認識是對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聯系的認識,是片面的認識,往往真偽混雜,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不善于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就不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
[過度]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就是開動腦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是分析的過程。感性材料除了具有豐富性和生動性外,還存在著無條理性和無系統性,有的比較重要,有的比較次要,這就需要分析和篩選,把那些粗糙的、精細的分開,去掉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東西,切忌粗枝大葉,而被非本質的、次要的東西所迷惑。只有這樣的加工,才能為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打好基礎,這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事物聯系的廣泛性、人們感官自身的差異性,會使人產生一些錯覺;還由于豐富生動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別是虛假的材料不能作為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依據,這就需要分析和鑒別。這個過程,切忌以假亂真,為假象所迷惑。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研究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方面,從而為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創造條件。
“由此及彼”——敘拉古國王曾命令金銀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國王卻疑心工匠在皇冠中摻了假,但這頂皇冠的確與當初交給工匠的純金一樣重,國王即想檢驗真假,有不想破壞皇冠,于是他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最初,阿基米德也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一天,他到澡堂洗澡,突然注意到,當他坐到滿滿一盆水里去時,水從盆邊溢到了盆外,同時也感到身體被輕輕托起來了,他腦子里靈光一閃,猛地從澡盆里跳出,來不及穿上衣服就狂奔回家。他經過了進一步的實驗后來到皇宮,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里,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發現放皇冠的盆里溢出來的水更多,這就說明皇冠里摻進了其他金屬。經過此次實驗,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了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時,把洗澡時溢出的水、皇冠、與物質的密度這些似乎豪不相干的幾種情形統一起來,找到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共性,這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
問:為什么需要由此及彼?
(感性材料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是個別的、彼此分離的,因此要上升為對事物的本質、整體、內部聯系的認識,即理性認識,還需要把這些感性材料綜合起來進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聯結起來,找出他們之間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由表及里——表就是現象,里就是本質和規律。
問:為什么要由表及里呢?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了事物的表面現象而沒有抓住其內在的本質,認識的根本任務遠未完成。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但是對于事物現象的認識是不足以指導實踐的,只有達到了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才能使人在實踐中獲得成功。因此,人們的認識不能淺嘗輒止,停留在現象領域里,把表面關系弄清楚后,還應追問本質,通過事物的外部聯系找到事物的內部聯系。)
注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思維過程。我們在認識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認識這個思維過程的重要作用。如馬克思寫《資本論》、達爾文寫《物種起源》。
[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飛躍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能動的飛躍過程,那么這樣才能具備這兩個條件,實現這一飛躍呢?這也是這一框的方法論意義。]
2、學生學習知識同樣必須創造兩個條件
(1) 我們要樹立一個觀念,即要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不只是科學家的事,科學家們發現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都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兩個條件,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2) 學生學習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認識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同樣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創造兩個條件。
認識6— 篇10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試用)第一冊。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形狀和名稱。
2.通過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實際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上述圖形的特征,能辨認和區別這幾種圖形。
3.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區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各種圖形的紙片若干。
學具:小棒、各種圖形的紙片若干、練習紙一張。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老師請來了四位小客人。(多媒體出示,毛巾、手帕、三角板、光盤伴著輕快的音樂手拉手走出來。)小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你們知道它們的形狀嗎?學生回答后,多媒體從上述實物中抽象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然后導入 新課。
(意圖:新穎有趣的新課導入 ,旨在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課堂,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二、操作探究,主動參與發現。
(一)找圖形。
小朋友,你知道老師在你的信封里都裝了些什么?找出來一一告訴你的同桌。
(二)給圖形分類。
小朋友,你能給這些圖形(如圖1)分一分類嗎?想一想可以怎樣分?為什么這樣分?(同桌同學討論后再分。)
(意圖:讓學生對圖形進行分類,這實際上是以圖形為載體,對兒童進行一次邏輯訓練,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從中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領域。)
學生匯報交流分類情況。(分類情況如圖2。發現按第三類分法的學生人數最多,接著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
(三)自主探究。
1.為什么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回答后,讓他們通過數一數、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同桌同學一起驗證和發現它們的特點,然后反饋交流。
(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長方形對折還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對折再對折變成四個小正方形,斜對折變成兩個三角形等。)
小朋友,你能把剛才研究的圖形用小棒擺出來嗎?請試一試。
2.小朋友,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圖形。(如三角形。)
(1)拿出三角形,觀察它有什么特點(運用前面的方法同桌同學進行合作探究),然后反饋交流。
(2)請小朋友用小棒把三角形的形狀擺出來。
(3)老師也擺了一個三角形,你們有意見嗎?(多媒體出示:)誰能幫助老師把它擺好。
3.接下去你還想研究什么圖形。(如圓形。)
(1)拿出圓形,觀察思考它有什么特點,同桌同學一起合作探究,然后反饋交流。
(圓形沒有角、任意對折都變成兩個一樣大的半圓、任意一條對折線都一樣長等。)
(2)如果學生把圓形和球混淆的話,則拿出圓和乒乓球進行比較。
4.舉例。
讓小朋友各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意圖: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力求創設寬松的環境,始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學習。這樣學生對圖形的理解就更透徹了。舉例則是為了讓學生找出這些圖形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它再現于課堂,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
三、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1.找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出示圖3,請學生手舉相應的圖形來表示。)
2.數圖形(出示圖4)。
3.拼圖形。
(1)(出示圖5)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不但可以拼出美麗的魚,還可以拼出其他美麗的圖案。你想試一試嗎?
(2)拿出各種圖形的學具若干個,進行自由拼圖。然后反饋交流,說一說你拼的是什么圖案,它是由哪些基本圖形拼成的,各有幾個。
(3)結合拼圖進行課堂小結。
(意圖:鞏固練習,立足基礎,力求變化,適當發展。按辨圖形、數圖形、拼圖形三個層次安排,使學生在創造性練習中內化新知,培養空間觀念、想像能力及創新意識,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
專家評析
葉建娥老師編寫的的教學設計,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層次清楚,重視基礎,注重創造。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 全面、合理、恰當。
教育部頒布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中,把數學教學的目標分為四個領域。葉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所闡述的教學目標 ,基本上體現了《標準》的精神,既有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又有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與態度的要求;既重視了結論性的目標,又注重了過程性的目標。
2.注重創設情境。
葉老師在導入 新課時,充分運用多媒體,用擬人化的手法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情境,這樣的情境創設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征。在教學過程 中,通過多媒體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相應的幾何圖形,能使學生感受到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標準》中十分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創設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葉老師的這個設計體現了《標準》的理念。
3.重視動手操作。
本設計在導入 新課后,就讓學生“操作探究,主動參與發現”,這個環節包括下述兩步:(1)教師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分類。這有利于學生正確識別圖形。(2)讓學生通過數、折、量等具體操作活動,研究長方形、正方形這兩種圖形的特征。這樣的教學過程 是一個學生經歷和體驗的過程,它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動手操作正是《標準》中十分強調的數學教學觀念。
4.關注學生差異。
葉老師在教學設計中,當學生研究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就讓學生自己選擇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在課的最后一部分“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中,不僅練習的形式多樣,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和空間觀念的培養,而且教師設計的問題具有層次性,這樣的教學突出了因材施教,關注了學生的差異,較好的體現了《標準》中“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大眾數學的思想。
認識6— 篇1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正確讀寫數字5,并能數出5以內的物體數量。
2、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學習數字的興趣和創新能力。
活動準備:
小圓片、小正方體、數字卡、鉛筆、多媒體課件、白紙
活動過程:
一、情景激趣。
師:小朋友,喜歡漂亮的小金魚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小金魚,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它們有多少條,好嗎?播放課件。課件內容:魚缸里有四只小魚游來游去的玩耍,換一幅場景后,一個小男孩又放了一只小魚。出示問題:現在有幾條魚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魚缸:(里面有4條魚)師:小朋友,我們來數一數,魚缸里有多少條魚,好嗎?(老師邊引導數邊在黑板上貼小圓片)
2、教學認識“5”
教師又出示一個里面有1條金魚的魚缸,將兩個魚缸并列放在一起,問:現在一共有幾條魚啊?教師用另一種顏色的圓紙片在4后加1個。(讓幼兒認識到比4多1就是5和4過后就是5)
3、認識5的組成
數出下列每組圖形中物體的數量。
4、找一找
讓幼兒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體哪些部位的數量是5?
三、我是小畫家
教師展示自己用5個圖形組合的圖形,要求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圖形畫一個物體,但圖形的數量必須是5個。
四、游戲活動:(站圓圈)
教師在室外操場上畫若干圓圈,幼兒圍成一個大圓,然后師生一起數:1、2、3、4、5,當數到5時,幼兒迅速站到圈里,每個圈只能站5人。給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進行獎勵。
認識6— 篇1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夠認知文件、文件夾;
(2)正確選定文件和文件夾;
(3)能夠按要求打開和關閉指定的文件和文件夾。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究學習,教師指導,學會選定、打開和關閉文件與文件夾的操作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實踐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到文件和文件夾的重要性,學生初步形成良好使用文件保存信息的習慣和學會使用文件和文件夾把信息進行分類歸檔。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集體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正確選定文件和文件夾;能夠按要求打開和關閉指定的文件和文件夾。
【教學難點】學生能夠認知文件、文件夾。
【教學用具】多媒體網絡教室。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文件資料擺放很亂的照片:看到這張照片,你有什么感想?如果要在這個地方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容易嗎?
2、觀察、思考,交流自己的體會。
3、請大家幫助想想辦法吧!怎樣做才能比較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呢?
(課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用于存放文件的檔案盒、包、柜、文件夾等圖片)
4、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圖片
教師導語:同學們,其實計算機也一樣,它里面也存放著很多很多的東西,而且它里面也可以用“盒子”或“書包”來存放東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個究竟吧!
課件出示題目:《認識文件和文件夾》
二、課件展示生活中存放資料文件的方法,教師利用黑板一邊講解一邊畫出計算機中文件和文件夾樹狀圖,與生活中做對比。
板書 :查看計算機中的文件夾和文件
三、試試看。
1、學生自主完成課本第37頁“做一做”認識文件和文件夾。
2、最先完成的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3、填寫完成調查表。
調查內容
寫下你們的答案
第一步:雙擊桌面上的“我的電腦”圖標,打開“我的電腦”窗口,當你打開我的電腦“窗口時,你這臺電腦上有幾個硬盤分區?
第二步:當你打開“我的文檔”窗口時,這個窗口里有多少個文件和文件夾?
第三步:當你打開“學習素材”文件夾時,你都看到了什么?當你打開“圖片”文件夾時,都看到什么?
第四步:當你單擊“我的家鄉寧夏川.bmp”,在“詳細信息”欄和狀態欄中能看到哪些信息?
學生閱讀“做一做”中的小博士。
四、說說看:師引導學生來說一說:磁盤、文件、文件夾、子文件夾之間是什么關系?
討論關系,發表意見
師再次打開一個資料文件夾:里面放有較多的文件夾和文件。請同學們仔細的觀察,哪些是文件哪些是文件夾?再仔細觀察一下,你能發現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文件夾的圖標基本是黃色的,但文件的圖標卻有很多種……課件展示不同文件類型)
師生共同討論交流學生發現其他一些文件類型
五、總結
今天我們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夾的相關知識,大家談一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
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整理家中電腦上的文件或文件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