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精選12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看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點。
2、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整進、半時。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認識整點與半點的特點。
教學準備:
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先出一個謎語,讓學生猜一猜。
2、出示各種漂亮的鐘,激發學生認識鐘表的欲望。
3、拿出實物讓學生辨整點與半點時鐘分別是如何敲的?
二、探索新知識。
1說說鐘面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學生交流,教師補充。
2、說一說。
1)說說課本當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結合小組討論。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樣度過的呢?
3、認一認。
具體地說說小明幾點在干什么?
4、比一比。
引導學生討論,發現半時和整時的區別,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討論完后請小組長代表發言,最后教師作出總結。
三、結合實踐。
1、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自己是怎么安排時間的。
2、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五、練一練。
1、第1、2題都是鞏固鐘表的認識.
2、小調查是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說一說,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作為一次家t作業,第二天來進行組織交流。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2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小明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成功之處:
1、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于振奮狀態呢?于是,我利用課余,讓學生做一個鐘面,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為做的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小明的一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學生自己做的鐘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面,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3、在教學中,讓學生邊撥邊說,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口述表達能力。然后利用實物鐘,撥動實物鐘,讓學生感知時針走的方向,提出“順時針方向”這一專有術語。
4、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和學會運用數學語言。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表述時間時會產生不規范現象。如:把7時說成7點,8時半說成8點半。我立刻給學生以引導,“在數學上,我們要說成“7時或者8時半。”并讓學生用正確的表述方法重新描述小明一天的學習生活。學生的規范的數學用語得到了強化。
5、最后在課件上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表,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以這個表為模板為自己的一天也設計一張作息時間表,從中教育學生珍惜時間,起到行為習慣以及道德教育的作用。
不足之處:
1、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撥鐘表和電子表上整時或半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而應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再得以提高和規范。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應該多專研教材,把準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點,再通過各種有趣的形式傳達給學生
2、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并且對于鐘面這種學具的新鮮感強,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部分學生不能達到有效訓練或表達不規范。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例如:讓學生先猜是什么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而且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沒
有真正地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于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隨意撥動模具鐘面。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并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在小組合作時,老師應參與其中,深入學生的探討中,及時了解學生的思考方向,并適當引導。
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語言過于啰嗦,不簡潔。帶有很多口語,如“啊,好了,恩……”。對學生的鼓勵評價還是不夠,完全靠鐘面這個學具來激發學習興趣,忽視了鼓勵評價的作用。例如:教學中在學生回答完后,可以對學生說點鼓勵的言語,“你觀察的真仔細。”“你的回答很完整”“你回答的很好,如果能再大聲點,就更好了。”等具體的鼓勵評價性語言。又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爭性的對比,通過對比來激勵學生。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在平時的教學和教研中學習和積累更多的經驗,讓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3
1、以“謎語”導入,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結合謎語的“一匹馬兒三條腿”,引導學生認識時針、分針、秒針及其特點。
2、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能正確認讀時間的只有4人,其余的均不知道從哪入手看,因此在“小明的一天”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每出示一個鐘面,都讓學生說
“從鐘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意圖:說出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再讀出時間,然后將6個鐘面上的時間進行分類,引入“整時”和“半時”。
從教學效果看:
1、可喜之處:所有同學都知道了要認讀時間,就要先正確說出時針和方針的位置,而且也能做到這一點。
2、改進之處:在對6個鐘面進行分類后,應該用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明白“整時”和“半時”時針和方針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半時”,更要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體會到“時針超過了幾,就是幾時半”。
3、對于課堂小結部分處理得過于粗糙,只讓學生說了說,沒有做出總結,小結部分可以讓學生詳細說一說這節課的內容,加深印象。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4
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悅、有滿足感,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一切教學活動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
學習數學為了什么?數學離學生有多遠?這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要回答的問題。本節課里,給了一個較好的回答:學習數學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節課具有生活氣息,學生充滿了學習的樂趣。課一開始,教師就出示一個實物的時鐘,讓學生說說時鐘有什么作用?學生爭著發言,由此教師亮出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怎樣看時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索*。
再看課的應用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說一說:你知道哪些電視節目的播出或結束時間是在整時或半時的,并撥出時間。教師的這一安排,避免了學生機械練習,被動練習的局面。這一環節有一箭雙雕之功,既是新知識的應用,又與生活緊密相聯,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學生學得輕松自在。
總之,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特點。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另一個特點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來構建立體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
對鐘面的認識,學生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知道哪些鐘面知識,教師不能武斷估計,閉門設計教學方案 ,課堂上教師提出了“你對鐘面知道些什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觀察、議論、匯報,充分展示學生的原有基礎。
學生已經習慣了用“長針、”“短針”來描述某一時刻,在認讀整時之初,教師及時加上一個簡單的鐘面介紹,明確時針、分針的名稱,為學生用規范、科學的語言描述某一時刻打下基礎。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整時”時刻的認讀比較容易,而“半時”時刻的認讀可能會出現問題,應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學生之所以對半時的認讀模糊不清,關鍵在于對鐘表的旋轉順序不清。為解決這一難點,在認半時之初,讓學生觀察轉動的鐘表,明確了鐘表的轉動方向,又為下面討論半時刻的認讀提供了理論依據,化解了本課的難點。總之,在認識“整時”、“半時”的活動中,我非常重視挖掘學生群體這個大的學習資源的優勢,放手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圍繞某一難點展開討論,認完后在小組內交流認讀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教師把第三幅情景圖中的“8 時”改為“8時半”為的是,最后通過引導觀察這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學會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詞對一天的時間進行更準確的描述,對一天的時間有一個更進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總之,課堂教學順應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根據知識的起點,靈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思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數學課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更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這堂課中也有較好的體現。如:課的結尾教師出示了沒有時針、分針的鐘面,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時間,畫出時針、分針的位置和讓學生在課外設計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表。
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內知識,更要關注課外拓展、延伸,關注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整堂課體現了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境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功。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5
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悅、有滿足感,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一切教學活動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
學習數學為了什么?數學離學生有多遠?這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要回答的問題。本節課里,給了一個較好的回答:學習數學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節課具有生活氣息,學生充滿了學習的樂趣。課一開始,教師就出示一個實物的時鐘,讓學生說說時鐘有什么作用?學生爭著發言,由此教師亮出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怎樣看時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再看課的應用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說一說:你知道哪些電視節目的播出或結束時間是在整時或半時的,并撥出時間。教師的這一安排,避免了學生機械練習,被動練習的局面。這一環節有一箭雙雕之功,既是新知識的應用,又與生活緊密相聯,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學生學得輕松自在。
總之,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特點。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另一個特點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來構建立體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
對鐘面的認識,學生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知道哪些鐘面知識,教師不能武斷估計,閉門設計教學方案 ,課堂上教師提出了“你對鐘面知道些什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觀察、議論、匯報,充分展示學生的原有基礎。
學生已經習慣了用“長針、”“短針”來描述某一時刻,在認讀整時之初,教師及時加上一個簡單的鐘面介紹,明確時針、分針的名稱,為學生用規范、科學的語言描述某一時刻打下基礎。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整時”時刻的認讀比較容易,而“半時”時刻的認讀可能會出現問題,應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學生之所以對半時的認讀模糊不清,關鍵在于對鐘表的旋轉順序不清。為解決這一難點,在認半時之初,讓學生觀察轉動的鐘表,明確了鐘表的轉動方向,又為下面討論半時刻的認讀提供了理論依據,化解了本課的難點。總之,在認識“整時”、“半時”的活動中,我非常重視挖掘學生群體這個大的學習資源的優勢,放手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圍繞某一難點展開討論,認完后在小組內交流認讀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教師把第三幅情景圖中的“8 時”改為“8時半”為的是,最后通過引導觀察這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學會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詞對一天的時間進行更準確的描述,對一天的時間有一個更進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總之,課堂教學順應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根據知識的起點,靈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思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數學課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更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這堂課中也有較好的體現。如:課的結尾教師出示了沒有時針、分針的鐘面,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時間,畫出時針、分針的位置和讓學生在課外設計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表。
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內知識,更要關注課外拓展、延伸,關注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整堂課體現了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境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功。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將以五方面來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介紹: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分析,四、板書設計,五、學習評價。
我們先來看一看對教材的分析,我將分別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的目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教材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貼切生活。一般來說,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2、通過認一認、撥一撥等活動,并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讀整時、半時。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通過猜謎語、找家、動手撥一撥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播放帶謎語的歌曲“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表發現了什么?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12個大格。而時針和分針有些同學或許會說有長針,短針。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因此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學生仔細觀察時針和分針有什么不同,并做詳細介紹
,最后得出結論,時針又粗又短,分針又細又長。這種簡短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
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他是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將在課件上出示課本主題圖,把內容引到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初步認識整時、半時。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出示情境圖依此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有不少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認讀鐘面。在完整的看完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的時候,此時講6個時間重點突出,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6個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并提出誰能給這6個鐘面分一分類?能把它們分成幾類?引導學生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分針都指著12,另一類:分針都指著6。出示分針都指著12的四幅圖,問誰認得這些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并說說小明在什么時間做些什么.。讓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最后得出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教師在鐘面上拔出整時學生說出時間,并說說是怎么想的。在說撥的過程,適時的引出整時的另一種記法。緊接著進入老師說出時間,學生撥鐘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鐘正確時我會采用“你真棒”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鐘環節,主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整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征。當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我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九時半做操,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9,在9和10中間,是9時半,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是8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后,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 在進入第三環節之前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時間像小馬車》,通過這一活潑的音樂,寓教于樂,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還在無形中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教育。緊接著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溶練習于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設計了找家的練習。我會告訴學生由于小動物沒按時回家,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都快急哭了,只要把小動物身上的時間和房子上的時間相對應的連接起來,小動物們就可以回家了,請小朋友幫忙把它們送回家吧。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通過“找家”游戲中的動物圖片和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和兩種記時法的聯系,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并布置作業擴展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讓同學們從中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四、板書設計
接著來說板書設計,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針、分針的指向。板書這樣簡潔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學習評價
最后來說說我對本節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中,我采用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7
一、 說教材
《小明的一天》 是一年級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 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 認識鐘面、 區別時針、 分針, 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是學生以后學習“時、 分” 的基礎。 本課以“小明的一天” 為背景, 提供了 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過學生觀察、 討論、 比較等活動認識鐘面、發現整時和半時的區別, 并在對比、 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一般來說, 大多數學生每天起床、 吃飯、 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 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因此, 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 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 操作交流等活動, 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 思維拓展目 標: ①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自 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 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②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 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掌握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難點: 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和半時。
二、 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 他們年齡小、 好動、 愛玩、 好奇心強, 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 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據這一特點, 為了 抓住他們的興趣, 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 創設情境, 設計了多種游戲, 讓學生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習。 同時我還采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 讓孩子們通過畫鐘、 談鐘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 這樣既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認知興趣, 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 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通過讓學生畫一畫、 說一說、 做一做、找一找、 撥一撥等多種形式, 讓學生積極動眼、 動耳、 動腦、 動口, 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 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 四個教學環節: ⑴創設情境, 誘發興趣。 ⑵自 主參與, 探索新知。 ⑶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⑷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 創設情境, 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 我首先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同學們猜謎, 問他們“一匹馬兒三條腿, 日夜奔走不怕累, 馬蹄嘀嗒提醒你, 早睡早起要牢記。” 當同學們猜出是鬧鐘時, 再讓他們說說它的作用。 這樣引出課題, 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 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 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 自主參與, 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 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畫一畫鐘面, 做一做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 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讓學生回憶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鐘面并把它畫下來, 同時選兩個畫得有代表性的同學在黑板上板書出來; 接下來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觀察別人的鐘面與自己的鐘面, 看看發現了什么? 充分讓學生說一說、 數一數, 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 合作學習。 在交流的過程中, 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 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 如: 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 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 讓時針和分針作自 我介紹, 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學生; 接著再讓學生跟著電腦數, 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 也強調了時針走得慢, 分針走的快的特點。 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 同時培養了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 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 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和半時的認、 讀、 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和半時, 但概念是模糊的, 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 突破難點,我分別將整時、 半時的 3 個鐘面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通過觀察對比、 討論交流, 最后達成共識: 前面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 12, 后面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是指著 6。 這時就引導學生總結出當分針指著12 時, 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當分針指著 6 時, 時針走過了 幾就是幾時半。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 撥一撥, 在 這里我先作示范按順時針撥動鐘面, 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 一人說時刻, 一人撥鐘面, 這為今后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和半時的兩種寫法時, 我先介紹漢字“時” 表示的方法, 再介紹電子表形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學電子表形式時, 我充分利用教材, 出示主題圖, 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么? 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 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 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 通過對 6 時和 7 時半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和半時兩種寫法, 再通過練習, 讓學生板演另外四個鐘面的寫法, 使學生學以致用, 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 應用新知, 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于樂, 溶練習于游戲中, 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 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 三大板塊: 1、 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2、 找朋友。 3、 生活情境體驗。
1. 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 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互相說“小朋友什么時間在做什么” , 然后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 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 認識數學的活動課, 體現“數學源于生活, 賦于生活, 用于生活” 的思想, 也為后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2. 在找朋友中, 讓學生全員參與, 給每個小朋友都帶上頭飾(鐘面、 記時的兩種寫法), 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 這樣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系, 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
3. 通過去買東西的生活情境體驗, 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 邊的問題, 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 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第四層: 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 40 分鐘里學會了什么? 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的? 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 回去可以在媽媽的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半點。
2.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教材分析〗
本節課“小明的一天”,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小明一天的活動:早上6時起床→7時半上學→8時上課→12時吃午飯→下午4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這一內容在設計上有3個特點:第一,提供了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第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三,適時地滲透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如按時起床、早睡早起等。本內容的選取既關注了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對于他們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在教學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時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情境圖,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使數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
2.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為,有利于師生情感的互動。本節課通過“小明的一天”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體現兒童已有的生活經歷,為學生探索知識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
3.加強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節教學有多處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力量,溝通各小組所發現的內容,在這些過程中去培養學生合作的習慣:怎樣傾聽別人的意見,怎樣與別人交流,如何正確評價別人的見解等等。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縣直實驗小學。教學資源貧乏(無配套教學掛圖、課件等),教師上課只有課本和一些自制教具,只能創造性地去使用教材。
本班學生60人,70%來自縣城,30%來自鄉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參差不齊。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個調查:發現城里的孩子大都認識了整時與半點,還了解了一些關于鐘面的其他知識;而農村的孩子相對而言就知之甚少,有的只認識整時,個別還不會看鐘表。因此,如果將本節的知識交給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必須要先把學生按已有經驗的多少來搭配成若干異質小組,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新朋友(貼出小明的畫像),他的名字叫小明,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你們想了解這位新朋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小明的一天”。
(評析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合作交流,總結經驗
1. 觀察情境圖,交流經驗。
看課本中的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小明在什么時間做什么?自己先看看,再在小組內講給其他同學聽。
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
師:誰來介紹小明在一天中都做了什么?
生:6點起床,然后7點半去上學,8點開始學習,12點吃飯,下午4點踢球,晚上8點半上床睡覺。
師:介紹得真清楚。老師告訴你,幾點也可以說成幾時,例如6點起床,可以說成6時起床。那你知道看時間通常要用到什么?
生:看時間要用鐘表。
師:關于鐘面的知識你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知識教給小組中的其他小朋友。比一比,看哪位小老師當得最合格。
小組活動。
匯總各小組的交流結果。
組1:我們組知道了1時、2時……12時怎么看,還認識了時針、分針、秒針。
組2:我們組知道了怎樣看幾時半,還知道秒針轉得最快,時針轉得最慢。
組3:我們組知道鐘表上有12個數。
……
師小結:小老師們懂得真不少,有的不僅會看鐘面上的時間,還知道鐘面上(出示鐘面實物圖)有12個數,有3根指針,又短又粗的一根叫時針,長一些的這根叫分針,最長的這根叫秒針。
(評析關于鐘面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定的經驗。教師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經驗,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如當小老師,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2.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強對整時、半點的認識。
師:小朋友們知道小明在一天里都做了些什么,那你能給小明活動的這6個時間分分類嗎?
學生各抒己見。
生1:按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來分為五類。
生2:可以分成兩類,6時、8時、12時、下午4時為一類;7時半、8時半為一類。
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鼓勵。
師:按整時和半時來分,可以分成兩類,6時、8時、12時、下午4時是整時,7時半、8時半是半點。你們是怎樣認讀整時和半點的呢?利用自己的鐘表模型,小組內交流一下看法。交流時要注意聽別人是怎么說的,如果有不同意見,要等同學說完后再提出來。
小組交流。
匯報交流結果。
組1:我們發現6時、8時、12時、下午4時分針都指著12;7時半、8時半分針都指著6。
組2:我們還有補充,6時、8時、12時、下午4時分針指著12,時針分別指向6,8,12,4;7時半、8時半分針指著6,時針分別在7和8,8和9的中間。
……
師:由此可以發現整時和半點有什么不同?
生1:整時和半點分針指的不一樣,整時分針指向12,半點分針指向6。
生2:整時和半點時針也不一樣,整時時針指向哪個數就是幾時,半點時針在兩個數的中間。
師小結:整時分針總是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半點時分針總指向6,比如說7時半,分針指向6,時針指向7和8的中間。
(評析分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學生在前面的單元中已有接觸。本環節通過對時間的分類加深學生對整時、半時的認識。另外,本環節中小組活動有實效,注意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課間休息:放歌曲《時間像小馬車》
(評析通過這一活潑的音樂,寓教于樂,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還在無形中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教育。)
3.良好作息時間的教育。
師:通過小明的一天,你對他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生1:小明按時吃飯。
生2:小明愛體育鍛煉。
生3:小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4:小明早睡早起,是個好孩子。
師小結:小明是一個有良好生活作息習慣的好孩子,希望小朋友也像小明那樣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
(評析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是關于時間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這里教師結合小明的一天,引導學生去合理地安排時間,適時地滲透了時間觀念的培養。)
(三)應用練習
1. 認一認。
讓學生獨立說一說第91頁“練一練”第1題圖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時間干什么。
2.撥一撥。
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鐘表模型撥出下列時刻:
1時9時半3時11時半5時半
(評析通過有趣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讀整時、半點。)
(四)作業設置
用喜歡的記錄方式給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
(評析作業的設置,給了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既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知道了整時和半點的不同。
生2:我覺得和小組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很開心。
生3:還要向小明學習早睡、早起。
……
(評析課堂小結的設計體現了評價的理念和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反思〗
回想起這快樂的、無拘無束的40分鐘,我心中充滿了許多感慨。感慨孩子們在課堂上出色的表現,感慨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新氣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歲的孩子竟然知道得這么多,合作得這么好。數學已經成為了他們接觸生活、了解生活的一個工具。
成功的一節課必須要立足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對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學才有方。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兩個優勢:1. 情境創設得好,是兒童熟悉和感興趣的;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以及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多次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去自主地學習探究。在學生交流時,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組中的一員,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關注他們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以便及時地來引導。看到孩子們一張張快樂的小臉,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來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堂。
〖案例點評〗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 重視情境的創設。
課堂教學中創設既合理又富有活力,既關注又尊重學生的情境是每個教師竭力追求的。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一個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舞臺,通過“小明的一天”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去合作、去交流,去認識整時和半點。我想,這一情境會使兒童終生難忘,甚至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的情感和態度。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
在本節中,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去自主地學習。在小組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給每個學生發表自己見解、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注意生生、師生的多項交流,集中小組的智慧,進一步認識整時和半點。尊重學生,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3.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全面參與,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新課程理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數學課堂真正變成學生實現心靈自由放飛的舞臺。
點評人:王欣(山東省莒南縣第三實驗小學)
〖編者點評〗
鄭老師任教的是一所普通的小學,教學設備比較貧乏。鄭老師利用每個學生都有的課本和自制的教具與學具,組織了生動有趣、有實效的數學活動。鄭老師根據本班學生70%來自縣城,30%來自農村,原有的生活經驗有顯著的差異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地搭配組織小組,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得到發展。這些做法具有普遍意義,值得借鑒。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9
一、說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級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認識鐘面、區別時針、分針,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是學生以后學習“時、分”的基礎。本課以“小明的一天”為背景,提供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學生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認識鐘面、發現整時和半時的區別,并在對比、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一般來說,大多數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①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②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和半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多種游戲,讓學生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習。同時我還采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畫鐘、談鐘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做一做、找一找、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⑴創設情境,誘發興趣。⑵自主參與,探索新知。⑶應用新知,解決問題。⑷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同學們猜謎,問他們“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走不怕累,馬蹄嘀嗒提醒你,早睡早起要牢記。”當同學們猜出是鬧鐘時,再讓他們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畫一畫鐘面,做一做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回憶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鐘面并把它畫下來,同時選兩個畫得有代表性的同學在黑板上板書出來;接下來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別人的鐘面與自己的鐘面,看看發現了什么?充分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接著再讓學生跟著電腦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得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和半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和半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分別將整時、半時的3個鐘面板書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前面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12,后面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是指著6。這時就引導學生總結出當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當分針指著6時,時針走過了幾就是幾時半。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在這里我先作示范按順時針撥動鐘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說時刻,一人撥鐘面,這為今后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和半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再介紹電子表形式的表示方法。在教學電子表形式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么?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通過對6時和7時半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和半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另外四個鐘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于樂,溶練習于游戲中,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體驗。
1、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互相說“小朋友什么時間在做什么”,然后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于生活,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為后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2、在找朋友中,讓學生全員參與,給每個小朋友都帶上頭飾(鐘面、記時的兩種寫法),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這樣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系,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3、通過去買東西的生活情境體驗,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鐘里學會了什么?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回去可以在媽媽的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據小朋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生活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能學以致用。
二、教學目標
在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把握單元的主脈后,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二)在具體情境中,逐步養成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重難點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會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觀察、對比之后了解整時和半時的特點后,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明的一天》。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個謎語:“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
生:鬧鐘。
師:對,它就是鐘表,鐘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表”。
(二)合作探究
1、認識鐘面。
(1)師:請同學們觀察學具的鐘面和屏幕上的鐘面,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匯報:誰能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2)師:小朋友們的眼睛真亮,你們的發現非常重要。(師指著大鐘面)鐘面上有12個數字,這12個數字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圍成一圈。(課件演示,學生邊跟著讀數字)還有兩根針,誰知道這兩根針叫什么名字?(在學具上找出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表示幾時。(認識完分針,讓生在學具上找出分針)
(3)分針和時針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他們每天不停的朝一個方向向前跑,他們是朝哪個方向轉動的呢?(課件演示時針與分針的運動畫面,生觀察。)
師:來,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我們把順著時針轉的這個方向叫順時針方向。
師:有了鬧鐘的幫忙,小明的生活就很有規律了,他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得妥妥當當,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小明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出示課題)
師:你知道小明分別是在什么時間做這些事的嗎?(生答)那我們今天就來學學怎么認鐘面上的時間。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你能根據鐘面上時針與分針的指向,把這些鐘分分類嗎?
(三)集中釋疑
1、認讀整時。
(1)認讀“7時”
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是什么時候起床的。(生試著認讀7時)
師:我發現同學們真會看時間,那誰來做小老師,說說你是怎么看出這個時間的?
師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整。(明確“整時”,認識“7時”的另一種表示方法7:00)
(2)認讀8:00、12:00、4:00。
讓學生在本子上寫出兩種表示方法,并完整地說說:小明在什么時間做什么?
(3)練一練
a.生說時間,師撥鐘。(讓學生對老師做出評價)
b.師說時間,生撥鐘。
(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
c.同桌合作,一人說時間一人撥鐘(生生互評)
2、認讀半時。
(1)認讀9時半
師:小明正在做廣播操呢,這時是……
師:你是怎么認出來的?
誰還會認?
(2)認讀“8時半”
師;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小明要休息了,我們來看看他是幾時睡覺的。
(3)出示鐘面:8:30與9:30讓學生觀察時針,明確半時時時針是在兩個數字的中間。
(4)師小結:分鐘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明確“半時”)
(6)練一練
a.出示半時鐘面,讓學生認讀,寫在本子上。(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
b.師說時間,生撥鐘。
(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
c.同桌合作,一人說時間一人撥鐘(生生互評)
(四)展示提升
(一)介紹普通計時法
師:小明10時就*睡覺了,可我們10時還在上課呢,這是怎么回事啊?(上午、晚上),所以,通常,我們在生活中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幾時來準確的表達時間。
(五)訓練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小亮和小明是同學,想知道他的時間是怎么安排的嗎?
(出示練習“認一認”的4幅圖,讓學生認讀相應的時刻。要讓學生完整表述:幾時誰在干什么?)
2、練一練第2、3題
(六)學習小結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節課的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在這節課中你學會了什么?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讓我們一起從現在開始,做個珍惜時間的人。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11
一、說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 “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據小朋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生活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能學以致用。
二、說教學目標
在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把握單元的主脈后,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2、在具體情境中,逐步養成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說重難點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會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觀察、對比之后了解整時和半時的特點后,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在學中樂我主要采用直觀情景教學,通過猜謎語、找朋友、動手撥一撥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
首先我采用情趣導入的方式引入本課教學,我利用課件播放謎面“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同學們猜猜看,它會是什么呢?”當學生通過努力猜出謎底后,學習興趣陡然高漲,我因勢利導“現在就和老師一起去鐘表王國,去認識鐘表王國的居民們。采用猜謎語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方式導入新課,不但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做好情感和知識的鋪。
接著,我利用學生強烈的學習,進入“新知探究”環節,因為課件這種直觀形象的展示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有利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所以本節課我使用了課件。當學生初步認識鐘面后,我用“我的身體短,我是時針”“我的身體長,我是分針”這種童趣十足的語言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早晨小明早早地就起床了,他可是自己穿衣服的喲,吃過早飯,他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去上學,上課是小明積極舉手發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午飯時間到了,小明可是自己吃的午飯哦。瞧,小明在踢足球鍛煉身體呢!晚上寫完作業,小明早早的睡覺了”以介紹朋友的方式展開小明的一天,為教整時和半時做好了準備,在教整時時,我采用以學生“幫忙”的形式,出示小明幾時起床?幾時吃午餐?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鐘面上時針、分針的位置,初步得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認知觀念后,我用“小朋友,你們太聰明了,知道我是早晨6時起床,中午12時吃午餐,那你想知道我是下午幾時鍛煉身體嗎?告訴你們吧,我是下午4時鍛煉身體的,你能用學具準確地撥出4時嗎?”以小明童趣的語言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后,并進入了撥鐘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鐘正確時我會采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我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七時半上學,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時針走過7,在7和8中間,分針指著6,是七時半,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分針指著6,是八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接著我創設疑問“小朋友,智慧老爺爺有個問題想考考大家,為什么小明七時半上學,八時半卻在睡覺呢?”通過圖片讓學生知道,小明是早上七時半上學,晚上八時半才睡覺的。從中讓學生懂得說時間時要說具體、說完整。之后也用撥鐘強化了學生對半時的認識。
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后,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于是進入第三環節“解決問題”,我創設淘氣、笑笑去旅行的情境。“小朋友,笑笑要去北京旅行了,咱們幫笑笑看看飛機開往北京的時間是上午幾時?”當學生說對時間后(點課件)接著還說出了飛機開往天津的時間以及撥出飛機去南京的時間下午2時半。課件上飛機起飛的動畫及表揚的“你真棒”保護了他們的課堂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接下來進入“游戲鞏固”環節,我播放課件,讓學生根據鐘面上的時間,聽小豬和小狗的對話。如:“這是幾時?6時拉。小狗說:“快起床吧!”小豬說:“我再睡一會吧!”“7時半了,小狗說我們一起去上學吧,小豬說我再玩一會吧”“下午5時了,小狗說我們一起去做作業吧,小豬說:我再玩一會吧”“晚上8時了,小狗說時間到了我要去睡覺了,小豬哭著說我的作業還沒寫完呢!”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通過“找朋友”游戲中有趣的對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最后一環節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
最后說說板書
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時針、分針的指向。用色彩鮮艷的藝術字突顯了本課的重點。
一年級數學上冊《小明的一天》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看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點。
2、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整進、半時。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認識整點與半點的特點。
教學準備:
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先出一個謎語,讓學生猜一猜。
2、出示各種漂亮的鐘,激發學生認識鐘表的*。
3、拿出實物讓學生辨整點與半點時鐘分別是如何敲的?
二、說一說。
1、說說課本當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結合小組討論。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樣度過的呢?
三、認一認。
具體地說說小明幾點在干什么?
三、比一比。
引導學生討論,發現半時和整時的區別,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討論完后請小組長代表發言,最后教師作出總結。
四、結合實踐。
1、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自己是怎么安排時間的。
2、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五、練一練。
1、第1、2題都是鞏固鐘表的認識。
2、小調查是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說一說,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作為一次家T作業,第二天來進行組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