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技能是教師重要的教學技能之一。設計好一個單元、一個課時乃至一個環節、一個專題的教學,是教授好課的前提。
一、關于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又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指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的過程。
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系統規劃)可以在宏觀、中觀和微觀等不同的層面上進行,本文談的主要側重在后者,主要談小學英語的單元、課時及專題的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涵包括:
(一)根據信息論的原理,教學是一種傳播的活動,教學過程是一種復雜的信息傳播過程,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對信息傳播過程進行規劃,在這個意義上,教學設計是一項現代教學技術。
(二)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分析教學問題和學習要求,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和步驟,選擇合適的反饋評價方法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三)現代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信息傳播學、教育技術和系統科學方法等都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四)教學設計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是由教學設計要求系統功能最優化原理決定的。因此,教學設計應包括測驗、反饋、修正方案后再實施。
綜上所說,就其本質而言,教學設計是一個分析學習需求、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方法,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行實施直至達預期教學目標的過程。它綜合了教學過程中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將運用系統方法的過程工藝化、模式化,并對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提出操作的理論依據和方法,供教學設計者和教師選用。
我們說,傳統備課、寫教案與教學設計兩者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向教師提出教學設計的概念,開展優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活動,目的是提高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教學設計的原理
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基本點的科學設計,它既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又具有指導實踐的可操作性,他的具體的可操作性表現為;對教學過程這一系統的各個要素與環節的分析和設計,都提出了理論的依據、操作的內容、方法與程序。依次,了解并掌握教學設計所應遵循的原理、對提高設計的科學性、尋求設計的最優化具有重要得意義。
任何一種教學設計都可以概括為回答三個問題:(一)教什么和學什么;(二)如何教和如何學;(三)教的怎樣和學的怎樣。其實質依次是目標、策略(途徑和方法)、評價三個方面的問題。教學設計的原理分析這三個方面的設計活動的規律而概括得到的。這些原理可歸納如下:
1.目標導向原理
教學過程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在媒體和環境的配合下,使學生的認知行為和情感、意向朝著目標規定的方向、產生預期的持續的變化過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起著方向的作用。只有從明確、具體、的科學的目標出發,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使目標得以達成,這才是有序的、高效的教學。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導向作用主要有三種:
(1)目標的指向作用。他是通過影響人的注意而實現的,有了明確的目標,人在教學活動中就會把注意力到與目標有關的問題上,而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
(2)目標的激勵作用。這種作用首先與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意向的啟發、引導有關,其次還與目標設置的難易程度是否適當有關,是否把握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能較容易地獲取知識和技能。
(3)目標的標準作用。一方面,教學目標設定后,是否達到既定目標,成了檢查教學效果的尺度,另一方面,效果也為評價教學目標的合理性、適切性提供反饋信息,以便在下階段教學中對教學目標作出適當的調整。
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學習需求分析而編制的教學目標,還會制約教學過程的其他一些因素,主要包括:制約教師的教學活動;制約學生的學習活動;制約媒體的選擇;制約教學的評價。
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首先通過對教學需要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并依照大綱的要求,具體指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根據目標去安排內容、結構、方法、手段(媒體)。沒有目標,教學就是盲目的。
2.教學結構的整體優化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教學過程結構具有整體優化的品質。首先要就要研究
教學過程各要素之間的主次關系,回答誰是主要的矛盾,在教學設計中,要抓住學生與教學內容這個主要矛盾來開展;其次,要分析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方式,實現教學過程各要素的有機配合,才能是教學得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教學過程的要素可以包括:學生、教師、教材、教學媒體與方法。也有人把它劃分為(1)人(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2)教學材料(包括課本、練習材料及有關的音像材料等);(3)時空(包括年齡、階段、學習時間等);
(4)環境(包括設備、教學環境、風氣等)。教學過程要研究這些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必須從動態的、綜合角度加以考察。在實際教學中,教學過程的每一個要素都產生一定的力,但導致最后的教學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加和,而是每個要素之間構成的“合力”。這是教學過程的一條重要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