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精選14篇)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1
楓橋夜泊教學目標
1比鮮犢魏2個生字并能正確書寫。
2碧寤嵴饈資的意思,領會詩中所描寫的情境及詩人的情感。
3庇懈星櫚廝卸琳饈資,并能背誦。
4迸嘌自己對古詩的興趣,并能在課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歡的古詩。
教學重點
這首古詩的教學重在美讀。通過誦讀,領悟意境,領會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了解唐詩,作者張繼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師:反映詩中意境的圖畫或教學掛圖,古代彈撥樂曲的磁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
1狽毆爬執糯,帶學生入情入境。
2苯淌τ镅緣既耄板書課文題目,指名讀題、解題,介紹作者。
張繼,唐代詩人。他的詩,多是描寫旅途感受和自然風光,寫得自然樸素,情味深遠。《楓橋夜泊》是詩人夜泊楓橋,見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發所寫。由于《楓橋夜泊》這首絕句,楓橋和寒山寺成了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
二、感知課文
1苯淌ε淅鄭示范誦讀這首古詩。
2毖生自由讀詩,將不懂的字、詞勾出。
3蓖桌互相幫助,解決不懂的字詞。
4敝室紗鷚傘
5蓖桌互相講一講詩句的意思。
6筆Ω據掛圖相機糾正、指導。
今譯:月亮慢慢落下去,烏鴉啼聲陣陣,秋霜仿佛鋪天蓋地。伴著江邊的楓樹,對著江中的漁燈,漂泊思鄉的憂愁使我難以入眠。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讀課文,深入領會
1弊雜傻乩識潦歌,邊讀邊想: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并用筆勾畫出來。
2閉饈悄母黽窘詰木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在這些詞語下面作上記號。
3閉饈筆人的心情是什么樣的?詩中的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的感情?
4崩斫“愁”,詩人究竟“愁”什么?為什么而“愁”?(讓學生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補充)
5笨吹降摹⑻到的和詩人的心情有什么關系?邊讀邊想象詩句中描繪的畫面。
6彼凳意境,加深領會詩表達的感情。
師小結:這不僅是一首詩,也是一幅畫。這幅畫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楓橋夜泊”圖啊!詩人很善于設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艷的,二者遙相輝映。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系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連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富有層次感。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豐富、鮮明的設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并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像坐在電影院里看立體電影一樣。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并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啊!
7備據對詩歌的領會,再誦讀。
8逼酪欏⒅傅肌(用低沉、壓抑、緩慢的語氣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詞語。
9狽乓衾執糯,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體味意境,自己誦讀。
10鼻肷配樂誦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頭腦中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
11痹俅聞淅腫雜傷卸粒最好入情入境達到陶醉的境地。
12備據板書背誦;抽生表演背誦;齊背。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作者寫梅花的用意。
情感目標: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教育學生學習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難點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寫梅花的用意。
2、通過魯迅先生的事實,教育學生要時時早,事事早。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魯迅”這個名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魯迅的課文。
2、板書課題:13早,生齊讀課題。
3、質疑: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為什么用“早”作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帶著上述問題自讀課文。
要求:標出節次,劃出生字詞以及認為難讀的地方。
2、自學生字新詞。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共同解決。
4、快速閱讀課文,回答: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三、指導分段
1、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按照游覽“三味書屋”的先后順序給課文分段。
3、班級交流。
四、指導朗讀
1、提出難讀之處。
2、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練讀。
3、指名讀。
五、指導寫字
1、仔細觀察字型以及間架結構。
2、提出難寫的字。
3、師指導書寫。
4、生臨寫。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練習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根據文中介紹,了解“三味書屋”的陳設,并能口述。
2、體會作者寫梅花的用意,并學習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學目標:
一、導入
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訪問“三味書屋”。
二、精讀指導
1、總體感受。
自由朗讀課文,回答:課文為什么用“早”作課題?
2、第一部分
(1)指名讀,質疑:從這節中你知道了什么?
(2)齊讀本節。
3、第二部分
(1)過渡:“三味書屋”到底是什么樣子?它有哪些特別之處?
(2)自讀2—4節,想一想:每節都告訴了我們什么?
第2節
①自由朗讀,你知道了什么?
②一進門就聞到了一股清香,當時,作者心里是怎樣想的?
過渡:是呀,這是哪兒散發的香氣,不是桂花,又不是蘭花,看來只能是書香了。到底是不是?等我們觀賞了“三味書屋”后,答案自見分曉。
第3節
①指名讀,其余同學劃出描寫方位的詞語。
②自由讀1—6句,根據插圖找到正確的方位。集體辨位,教師指導看圖,
提問:作者是按從哪到哪的順序寫的?
③自由練習介紹“三味書屋”的擺設。
④自由朗讀第3節后半部分,思考:壽鏡吾老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三部分
過渡:臘梅是怎樣的一種花?讓我們走進后園去看看?
1、讀課文,邊聽邊劃出描寫梅花樣子的詞語句子。
(1)指導朗讀。
(2)是呀,梅花太美了!除了美麗之外,梅花還能帶給大家什么?齊讀第5節的最后兩句,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2、自讀6、7節。
(1)指名述說“早”的由來。
(2)分組討論: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魯迅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這一個小小的“早”字對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沒想到,這么一個字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讓我們把所有的決心都放到最后一句話中吧!齊讀最后一節。
三、總結
自由瀏覽全文,找出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讀一讀。
四、布置作業
1、朗讀全文。
2、摘抄你喜歡的句子。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3
《落花生》
一、背景知識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有一篇課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現代優秀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許地山,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樸實洗煉、清新自然的筆墨,寫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感觸,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優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間。
2、這篇精讀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在表達上頗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雖短,卻給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
1、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只是示例教學。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的處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讓學生學得充分,學得深刻。就如《落花生》這篇課文我認為教師應抓住父親所說的這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要善于質疑,設置懸念,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求異性思維。
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借物喻人,教師可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一類人具備著落花生的這種精神。同時,新課程理念(二)提到的關于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問題。我認為《落花生》這篇課文體現的是一種奉獻精神。當然我們在評析時要賦予落花生以一種主體性,或者說它是主體精神的'某種體現。“你們偶然看見一棵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沒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長,在地下結果。
炫耀自己是一種自我欲望的滿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卻是十足的貢獻。蘋果在生長的同時由于其顏色、芳香吸引了羨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長和死亡的過程中滿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畢竟還是有果實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滿足自己,沒有果實,絲毫不貢獻的主兒,大概許地山連提也不愿提到它們。也許,落花生的默默奉獻并沒有要以此貶低別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紛爭、斗爭,它也許只要我們品嘗它,而不要我們去拿它跟別的植物比較。所以我們如果把這種奉獻擴展到人際關系的斗爭、社會的貢獻,甚至到增加許多道德、倫理的內容進去,那就違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沒有要我們把它的哲學當作工具,而只是講了一種人生的意義,傳達一種極高尚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又是那么一種極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塊極普通的閑地,普通的父親母親,普通的故事所產生出來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課文重點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說的幾句話上由落花生的特點進而闡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類,有著內在的美,有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
文章否定的是那種“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這種“東西”只會炫耀自己,嘩眾取寵,而無真才實學,外表好看心靈卻不美,對別人、對社會沒有好處,甚至有害,那絕不是美的、有價值的東西。
2、我認為在學習該篇課文時,應該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三、設計思路
我在設計這堂課時,把父親所說的這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思想感情。另外,為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具體步驟如下:
(1)、課前,讓學生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學生可通過查找相關資料獲知,課堂上教師可利用課本P48頁插圖,讓學生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
(2)、課堂教學中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從父親說的這幾句話中領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這種品格的人。
(3)、本文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教師要注意三點:一要保證學生個體進行充分閱讀、思考和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的時間。二要注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要對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認同。三要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見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組的重點訓練項目,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體現的總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說:“比喻總是跛足的。”比較也是一樣。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并非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父親說那段話的目的,不曲解課文的本意。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主要講一家人議論花生的好處,教育學生懂得不要只講體面,只求外表美,應該做一個有真才實學,對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學會抓住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
3.培養學生借助具體事例來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
4.學會生字新詞句。
5.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2、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4歲,尚是一少年,但因才華外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詩8句分4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根據每一聯的作用,分別稱為“啟、承、轉、合。
二、讀
語速,語調,節奏
三、釋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賞析
1、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起:首聯,破題,交待送別的地點和時間。 ——起:就是開頭,首聯。首聯的作用在于破題,即交待題目當中的主要因素。輔:輔衛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點出了送別地點。)風煙:風塵煙霧(點出送別時間:早晨)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點出了行人將要去的地方)“遠遠望去但見四川省一帶風塵霧靄中蒼茫無際。”
2、首聯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么不同?——城闕三秦風煙五津。一近一遠,一明一暗,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3、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說了些什么?——沒有,描寫了這兩個地方的形式和風貌。現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詩人與好友杜少府站在長安城下,抬頭看看長安城,再張望一下蜀州的方向,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那送別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的問題,詩人站在長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嗎?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不能。類似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里詩人超常人視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開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壯闊的境界,這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于楊枝、淚痕、酒盞是不同的。
5、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離別意:離別的情意;與君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宦游人: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時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成為游士或游學,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稱游宦或宦游)作者意在告訴杜少府此時我和你一樣難過,但因為我們同是宦游人,命運相同,這次分別是別中之別,這兩句詩很自然的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寫出來了。
6、“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名句)——五六句筆鋒一轉,轉而去安慰即將遠行的友人。轉:頸聯,強調在內容上要改變描寫方向。(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海內:四海之內,指全國比:靠近,挨著。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這既是對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對他的一種贊揚(點撥:知己)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摯的友情得到了升華。
7、“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合:尾聯,回應題目,回應標題。無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別得路口沾巾:揮淚告別(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淚,于是沾巾就可以用來代替哭泣。這種字眼叫做代詞或代語)
8、回顧全詩: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勸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來就勸他不要過于傷感。而是先用環境描寫勾畫出一個真實的送別畫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樣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因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這樣委婉寫來,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小結:
這首詩樂觀開朗,沒有一般送別詩所有的纏綿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的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
課后作業:
1、課后搜集有關初唐的詩歌加以分析比較
2、背誦全詩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5
一、背景知識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有一篇課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現代優秀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許地山,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樸實洗煉、清新自然的筆墨,寫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感觸,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優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間。
2、這篇精讀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在表達上頗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雖短,卻給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
1、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只是示例教學。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的處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讓學生學得充分,學得深刻。就如《落花生》這篇課文我認為教師應抓住父親所說的這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要善于質疑,設置懸念,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求異性思維。
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借物喻人,教師可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一類人具備著落花生的這種精神。同時,新課程理念(二)提到的關于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問題。我認為《落花生》這篇課文體現的是一種奉獻精神。當然我們在評析時要賦予落花生以一種主體性,或者說它是主體精神的某種體現。“你們偶然看見一棵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沒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長,在地下結果。
炫耀自己是一種自我欲望的滿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卻是十足的貢獻。蘋果在生長的同時由于其顏色、芳香吸引了羨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長和死亡的過程中滿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畢竟還是有果實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滿足自己,沒有果實,絲毫不貢獻的主兒,大概許地山連提也不愿提到它們。也許,落花生的默默奉獻并沒有要以此貶低別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紛爭、斗爭,它也許只要我們品嘗它,而不要我們去拿它跟別的植物比較。所以我們如果把這種奉獻擴展到人際關系的斗爭、社會的貢獻,甚至到增加許多道德、倫理的內容進去,那就違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沒有要我們把它的哲學當作工具,而只是講了一種人生的意義,傳達一種極高尚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又是那么一種極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塊極普通的閑地,普通的父親母親,普通的故事所產生出來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課文重點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說的幾句話上由落花生的特點進而闡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類,有著內在的美,有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
文章否定的是那種“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這種“東西”只會炫耀自己,嘩眾取寵,而無真才實學,外表好看心靈卻不美,對別人、對社會沒有好處,甚至有害,那絕不是美的、有價值的東西。
2、我認為在學習該篇課文時,應該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三、設計思路
我在設計這堂課時,把父親所說的這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思想感情。另外,為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具體步驟如下:
(1)、課前,讓學生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學生可通過查找相關資料獲知,課堂上教師可利用課本P48頁插圖,讓學生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
(2)、課堂教學中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從父親說的這幾句話中領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這種品格的人。
(3)、本文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教師要注意三點:一要保證學生個體進行充分閱讀、思考和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的時間。二要注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要對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認同。三要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見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組的重點訓練項目,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體現的總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說:“比喻總是跛足的。”比較也是一樣。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并非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父親說那段話的目的,不曲解課文的本意。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主要講一家人議論花生的好處,教育學生懂得不要只講體面,只求外表美,應該做一個有真才實學,對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學會抓住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
3、培養學生借助具體事例來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
4、學會生字新詞句。
5、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讀會寫“洛、榆、畔、帳”,正確讀寫“洛陽、榆關、湖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等方法理解詩詞意思。
過程與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詩境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通過景物、事件表達感情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朗讀中體會作者透過語言文字表達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想詩境,悟詩情,背誦、默寫,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表達方法。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泊船瓜洲》
一、導入、板書課題
1、這節課我們學習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書:《泊船瓜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本詩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試背誦。
三、出示學習指導
1、通過查資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詞。
2、通過讀古詩,同桌討論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自學時間8分鐘。
四、學生開始自學
五、檢測學習情況
㈠、學生交流探討學習收獲:
1、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2、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多讀。
3、指名答:
4、你最欣賞詩中哪句呢?(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師通過換詞法,引導體味“綠”的妙用。
㈡理解吟誦,體會感情
1、學生通過注釋、工具書、了解全詩的意思。
2、體會古詩思想感情,讀詩、背詩:
3、引導學生從詩中的詞、句中去體會思想感情。
㈢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
2、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悟。體會詩人情感的表達方法。
師:剛剛同學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師通過換詞法,引導體味“綠”的妙用。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說什么。
4、同桌之間互相讀與練說。
5、指數名說。
6、小結:
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7、那就用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指名答:
(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詩人放眼望去,看見了———
練習題: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綠色的詞嗎?
近處的小草的柳樹,
遠處的樹林的高山。
學生口述。
9、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了一個字更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這首詩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讓人們更加贊賞。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你的贊嘆吧。
六、當堂訓練
背誦、背寫古詩。
七、板書設計
遠望鐘山
泊船瓜洲春綠江面思鄉濃
見月思歸
第二課時《秋思》
一、導入、板書課題
1、這節課我們學習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
2、板書:《秋思》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本詩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試背誦。
三、出示學習指導
1、通過查資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詞。
2、通過讀古詩,同桌討論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自學時間8分鐘。
四、學生開始自學
五、檢測學習情況
㈠檢測閱讀、理解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3、再讀全詩,結合注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4、班級交流: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么?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讀完此詩,你被什么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㈢總結: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就不同。我們不可能到達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的到!因為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含著──(生答:對故鄉的想念、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么感人的詩吧。
六、當堂訓練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搜集、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七、板書設計
秋思見秋風意萬重
思鄉濃說不盡又開封
第三課時《長相思》
一、導入、板書課題
1、這節課我們學習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2、板書:《長相思》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本詞的生字詞。
2、理解詩詞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詞并試背誦。
三、出示學習指導
1、通過查資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詞。
2、通過讀古詩,同桌討論古詩詞的意思,體會古詩詞表達的情感。
自學時間8分鐘。
四、學生開始自學
五、檢測學情
1、檢測讀詞情況
要求:
⑴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
⑵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2、教師指導學生讀通詞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
3、學生反復讀,邊讀教師邊指導停頓。
4、初讀后想象
⑴讓學生說說詞給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
5、領悟詞意
⑴、分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體會詞意。
⑵、教師提兩個關鍵的問題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學生再談體會。
⑷、練習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身”與“心”分離的感受。
六、當堂訓練
背誦本首詞。
七、板書設計
長相思
山水——身已遠
風雪——夢不成
(思鄉濃)
課后反思: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7
教學目標: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理解“綠蔭如蓋”、“羞愧”、“饞涎欲滴”、“游手好閑”等詞語的意思。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課文內容,懂得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教學重點:
以讀感悟,理解什么是“失去的一天”。
教學準備:
師生收集有關珍惜時間的諺語、名言、詩歌、名人故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你們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呢?(學生自由發言)我們一起來看看另一個小伙伴“佩佳”是怎么度過一天的,讓我們走進課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初讀感知
閱讀思考:佩佳是怎么失去這一天的?
三、細讀感悟
1、讀課文1~5段,勾畫出能夠回答佩佳在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詞語。
板書:睡坐吃嬉戲游手好閑
說說“游手好閑”的意思。
小結:他這一天什么事也沒做,只是吃、睡、玩,這就叫“游手好閑”。(板書:游手好閑)
練習讀好這部分課文,通過讀來表現佩佳“游手好閑”。
2、“羞愧”
①、說說“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媽媽的眼睛?
③、課文還有一處描寫佩佳羞愧難過的心情,請用線勾畫出來。從“低下頭”這個動作你體會到什么?
④、媽媽是怎樣幫助佩佳認識自己的錯誤的?讀課文6~10段。通過媽媽帶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們在這一天的'工作成績。
⑤、讀這部分課文,讀出媽媽語重心長幫助孩子的語氣。
⑥、齊讀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時他會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學生試著補充出“……”省略的內容。
四、拓展升華
1、談談你對“失去的一天”是怎樣理解的?
2、你有像佩佳這樣的“失去的一天”嗎?
3、師生交流珍惜時間的名言。
4、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財富,時間就是知識。希望同學們從小珍惜時間,利用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從而教育學生要懂得珍惜時間。
2、指導學生學會“茬、磚、涎”3個會認字。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從而教育學生要懂得珍惜時間。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誰失去了一天?為什么說他失去了一天,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讀課文
1、讀讀課文,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
2、檢查字詞
麥茬:麥子收割后,遺留在地里的根和莖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貪饞想吃的樣子。
游手好閑:游蕩成性,不愛勞動。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他看了在這一天里拖拉機手、建筑工人、面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里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學習課文
1、為什么說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媽媽嚴肅地說:“孩子,雖然你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現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樹,人們中間少了一個知道什么叫《遠處的青山》的人。現在你無論多么努力,也無法了解你失去的這一天所應了解的一切。”
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然后畫出佩佳在這一天中的表現,再畫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談談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會兒”,他覺得“還來得及呢”“先坐一會兒再開始干活吧”,又在果園里吃吃玩玩。總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無成。
其他人:
拖拉機手這一天翻耕的麥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墻,面包師制作的面包,圖書館里一天中人們看完后還回來的書。
3、別人在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沒做,他能彌補回這天沒做的事情嗎?(不能,因為每一天人們都會做很多事,時間是不會倒流的。)
4、佩佳錯在哪呢?(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討論: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時間一去不復返,要珍惜時間)
四、總結
談談你對“失去的一天”是怎樣理解的?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寫了四合院和樓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鄰里的關西密切,樓房住宅鄰里關系疏遠。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鄰里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相處的那份溫馨。
3.體會作者抓住具體事情來表情達意地方法。
重難點:
體會鄰里之間的互相幫助、和睦相處以及作者對四合院的留戀。
教法:
講授法
教具:
多媒體
學情分析:
學生對四合院比較陌生
教程:
一、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1.自主閱讀
2.自讀想象
3.體驗情感
二、閱讀指導
1.學生自由初讀課文
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找畫詞語,把課文讀書讀流利。
2.抓住重點段,學生自讀體會
(1)自讀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為什么給作者的印象是那樣深刻,那樣神奇迷人。
(2)學生討論交流
(3)體會作者抓住具體的事例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4)體會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3.討論: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語文實踐
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點的建筑
四、作業:自選
板書:
院子
四合院里鄰里關系密切
院子 回憶四合院里的快樂、和睦、甜蜜
離開四合院、懷念四合院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9
教學目標:
1、在本單元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我國民族文化的了解與熱愛。
2、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動口、動手、動筆的能力,培養與人合作的精神。
3、提高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達到整理資料的兩項要求
教學難點:搜集資料的途徑的落實,按主題分類的指導。
教學準備:
1、提前分組,落實搜集資料的途徑。
2、請組長填寫表格。(表格見后面)
3、教師準備一些有關故事或歌謠。
4、歌謠文字稿、一份小報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2、提出要求:
(1)講故事或歌謠時吐字清楚,內容健康、具體。
(2)語氣生動、用手勢助說話氣勢。
3、全班交流
4、介紹過程
剛才同學們故事講的好,能把你們搜集過程或整理過程向全班介紹嗎?
(1)組長將填寫表格利用投影給同學們看,并進行講解。
(2)組員補充并說說體會
表格一搜集途徑
時間小組成員搜集途徑(畫“√”)具體內容
采訪圖書館
上網讀物
表格二整理資料
按主題分類故事名舉例
善良、美好的
勤勞、質樸的
勇敢、無畏的
聰明、智慧的
二、各組把找到的民間故事及歌謠作為內容辦一份小報,在全班展示并評出最佳編輯、記者、優秀小報。
(出示老師找的歌謠,讓學生讀一讀,出示教師準備的一份小報請同學參看。)
編寫故事
教學目標;
1、大膽想象,清楚完整地寫一個故事。培養學生想象、書面表達能力。
2、懂得續寫故事所表達的意思應與原文內容一致。
3、故事內容具體,有故事情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還記得《神鳥》的故事嗎?誰能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神鳥”給可汗講了三個小故事,什么內容,都是歌頌什么,批評什么呢?
3、可汗不甘心失敗,他又第四次捉住了神鳥,神鳥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什么故事呢?你們現在就是這只神鳥,想想,你準備講什么故事呢?
二、根據原文,選擇材料
1、同桌互相說說(故事中角色是誰?故事內容是怎樣的?)
2、全班交流。請2-3名說說
3、評議:哪些材料選的好,為什么?
4、小結:選材必須與原文意思一致,不能與課文內容脫節。怎樣保持一致呢?
要點:(1)歌頌小動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質。
(2)被主人誤解錯殺了。
(3)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令人同情。
三、內容具體,情節感人
1、出示例段,請大家修改
2、看來,要使故事情節感人就要有具體內容。
要點:(1)寫故事時,要想好這個故事分為幾個環節,每一步是什么?理清文章順序。
(2)寫故事時每個人怎么說,怎么做,怎么想的要寫出來。
(3)要把感人之處、令人同情之處寫具體。
四、寫出作文,互相評改
1、學生自己寫文2、讀文,學生評議。(按習作討論平臺中的三個問題評議)
2、修改作文,抄寫作文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10
教學目標:
1、讀議文章二、三兩段。
2、進一步學習“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
3、明確陳毅先生的沉著應敵、大智大勇。
4、分角色朗讀人物語言。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
2、日本鬼子的兇狠、狡猾與陳毅先生的沉著、大智大勇的對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顧:通過第七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寫人的文章可以如何來概括人物的特點呢?(明確“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并板書)
2、導入:這堂課我們繼續用這種方法來學習8、“私塾先生”,領略陳毅先生的大將風范。(板書課題)
二、讀議文章二、三兩段
1、初知形象
(1)自讀課文二、兩段
引:文中同樣的意思的話仲先生卻說了兩次,找出這兩句。(幻燈出示)
①“寫字心要靜,不管有什么情況都不要緊張,不然是寫不出好字來的。”
②“寫字第一心要靜,第二心要真,不把心思集中在字上,字就沒有精神。”
(2)讀讀這兩句話:你覺得仲先生同樣意思的話說了兩次,有必要嗎?(各抒己見,不作定論)
(3)要真正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再一起去讀讀課文,找找文中有關語句,說說仲先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說這兩句話的?
第一次:
①在練字時:“這天中午,天……認真地練寫毛筆字”(針對性)
②在敵人包圍時:“立刻調來了軍隊,把全鎮包圍起來。”(緊急中)
③學生認識且疑惑時:“他不是在李家作客的仲先生嗎,怎么當起私塾先生來了?(表明身份)
第二次:
①連續盤問時:一個小頭目……問:“共產黨的有?”
“你的,什么的干活?”小頭目又問。
……(證明身份)
②鬼子查看時:鬼子沒吭聲,不斷查看著學堂里的每一個人。(穩定情緒)
③暗示身份時:“他們都是學生的.干活”(再明身份)
(4)再議:有必要嗎?(而且很重要)
他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
可見仲先生的?(遇事冷靜,沉著對敵)
以上隸書部分教師相機板書。
2、進一步感知
過渡語:通過剛才我們共同的學習,進一步明確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點。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點的言行還有嗎?找出來讀讀、說說。
(1)找、讀、練說。
①“共產黨的沒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鎮定)
②“我的,私塾先生……,”仲先生指指在座的學生,接著說,“……”
(借機行事)
③“……”仲先生說到這兒,哈哈大笑了。(智高膽大)
…………
(2)四人小組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3)交流評議。指導感情朗讀。(抓住人物提示語)
教師借機表揚:同學們讀得真不錯,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現得很充分。
(板書“大智大勇”)
3、對比
過渡語:應該說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躍然紙上,但文章還用了不少的筆墨寫了日本鬼子的言行,這是為什么呀?
(1)找出寫日本鬼子言行的語句,說說你覺得日本鬼子怎樣?
兇狠:殺氣騰騰……
狡猾:“鬼子沒吭……,不斷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問,只是一邊走,一邊察看。”(板書隸書部分)
(2)讀表結果的內容,問:你對文章為何寫這部分內容是否已經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節安排上的需要。
②襯托(更顯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讀體會。
過渡語:那我們可要把仲先生的沉著、大智大勇與日本鬼子的兇狠、狡猾同時也愚蠢之間的對比給體現出來。
三、小結
1、人物形象。
2、學法。
3、延伸
(1)學“寫人”文章的方法——寫“寫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是一種好方法。
(2)人物:課外可找有關介紹陳毅的文章去讀讀更深了解他。
四、作業布置
作業本5
板書: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
仲先生(陳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處
1、針對綜合探究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獲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突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2、教學以有機結合的五個環節結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線,糅合成以人物簡介、思想與反思為主線的整體,有利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課時內容。并通過補充典型史料,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把握本課時的重點難點,培育了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與史論結合的意識。
3、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高,興致盎然,能積極思考,積極作答,對問題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這一探究課的特點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處
1、選擇的史料多為文字資料,為尊重史實,基本保持文言風格,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部分字句難以解讀,教師在史料解讀方面的引導時間過多。
2、教學中學生提出部分頗有啟發性的問題,如:“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難道不對嗎?為什么同樣是面臨侵略日本卻如此歡迎《海國圖志》一書?,限于時間與教師思考深度,只能將這些問題延后解決,總覺得有遺憾。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3、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暫坎坷。
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一)教師范讀,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么?(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么事情?從哪里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二)題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字詞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無為:不要,不須。
(四)分析詩句:
1、經過同學們的預習和剛才老師的朗讀,詩中的哪句詩給同學們的感覺最直接?
學生回答。明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學生回答。明確:
1、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這個知己,縱然我們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樣。
2、四海之內都有知己,縱然……
對“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們對這句詩有不同理解,“詩無達沽”。兩種理解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也是詩人寫作這首詩的原因,那是什么?(離別)
3、詩歌中的頷聯直接提到了“離別”,“同是宦游人”是離別的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離別的原因。
聯系我們生活中的實際,與朋友離別時我們通常會說什么?(無非都是囑咐朋友要保重身體,詢問歸期等等)但是,詩人在這里并沒有對朋友的離開有只言片語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離別的原因,這表明詩人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與朋友的離別的?(坦然)
詩人的這種坦然地心態影響了他筆下的景物,首聯。
4、首聯點明了哪兩個地方?
學生回答。明確:長安、四川
5、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下首聯,看看哪位有心人能發現問題?
學生提問。明確:詩人在長安送別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這里詩人卻用“望”字連接這兩個地方?為什么?
6、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明確:
1、詩人把兩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連接,使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
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今后生活的關心。
7、在學習了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的基礎上,我們再回到詩歌的.頸聯,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學們,現在大家對這句詩又有怎樣的理解呢?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明確:與友互勉、超越時空、樂觀豁達。
8、尾聯中詩人寬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樣呢?那就是說這里除了對友人的寬慰還要?(微笑)表明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
(五)小結:掌握詩歌中字詞的解釋;理解和感悟詩人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六)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學生朗讀。評價,同學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面對離別,年少剛強的王勃表現出他的樂觀和豁達,那么,我們如何理解與之不同的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以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等等的離別詩句?我們自己又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離別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完這首詩后應該思考的。
(七)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并認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送別的詩句?比較一下它們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談談你的看法。
四、教學效果評價:
(一)講解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學生是否跟上講課進度;
(二)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回答考察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據學生朗讀種子音和停頓的正確與否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和對詩歌情感的領會。
【板書設計】
首聯點明地點意境開闊
頷聯離別原因坦然面對
頸聯與友互勉樂觀豁達
尾聯寬慰勉勵積極進取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12
學習目標
1.通過回顧、交流學習本組課文后的收獲,引導同學體會讀書的樂趣,并學習一些讀書的方法.
2.讀背古詩句,積累古詩句,品味讀書的好處及方法.
課前準備
查找有關介紹讀書方法的資料.
教學過程
回顧“詞語盤點”
1.同學自讀“詞語盤點”中的詞語.
2.組織記憶競賽、謄寫競賽,引導同學積累本組所學詞語.
交流平臺
1.圍繞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組內交流本組語文學習的收獲和體會.
2.全班交流、展示.引導同學口頭交流這段時間課外閱讀的收獲、綜合性學習的收獲:所了解的新的讀書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學習效果加以展示.
日積月累
1.激情導人.
俺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素以樂學好讀為高尚美德,古代許多賢人學士寫了許多這方面的警句,激勵俺們做個熱愛讀書的人.
2.出示日積月累中的句子.
a.同學自由誦讀,注意讀準字音.
b.嘗試理解:同學交流對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誦名言.
4.交流其他有關讀書的名言同學收集的以及老師推薦的,拓展積累.同學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英)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聯)高爾基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俺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無限廣闊的海洋.——(瑞士)凱勒
至樂無如讀書.——鄭勝利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用書不難,能記為難.——張潮
5.鼓勵同學課后將自身喜歡的讀書名言制作成書簽.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13
一、目標:
1、教育: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學生學習挑山工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
2、教養:①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訓練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字、詞、句的讀書能力和質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發展: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二、重難點:聯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講的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
三、教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四、準備:家庭作業(初讀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畫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線圖)
五、過程:
(一)復習:
1、齊讀課題。
2、請用段意歸并法簡單說說全文主要講什么?
(二)學第三段。
1、教師邊指圖邊感情引入:是的,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學生默讀,抓重點詞質疑,教師歸納具有深究性的問題。
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這個詞用在這里有什么好處?
③為什么要把“因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學習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聯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個問題:(小黑板出示三個問題)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點?
b、從哪兒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 │
游人多?
c、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學第一段。
1、默讀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點?用──劃句子。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1)“他們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簡短的語句,形象地描畫出挑山工挑著重物上山的樣子。(登山姿勢的特點)
(2)“他們走的路線......扁擔換一次肩。”(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的)
出示幾幅學生畫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線圖分辨對錯。依據課文說理由。
2、老師小結:邊讀文字邊想象,動手畫圖,也是一種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圖說話(挑山工登山的特點),內化語言。
4、引讀: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
5、從哪兒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讀第二節,邊聽邊想,交流。
6、過渡:對此,我覺得很奇怪。我的疑團是怎樣解開的?課文講了我
和一個挑山工4次相遇,經過了解,終于解開了不解之迷。
(四)學第二段
1、 快速默讀,我和挑山工在哪4個地方相遇?用( )括出。并且找出表現我們和挑山工速度變化的句子,用──劃出。
老師小結:這幾次相遇,每次都是開始時我們很快超過了挑山工,但結果又總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們前面去了?這使我感到很驚異,所以走過去跟他交談,挑山工的哪些話解開了我的疑團,用~~劃出。
3、匯報后,請抓住重點詞提問題,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討論、教師點撥)
學生提的問題(“隨便”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為什么一步踩不實不行?“耽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4、教師貼出寫有道理的字條
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的。
并指著小結:我心悅誠服地點著頭,感到這位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似乎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
(五)回頭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從泰山回來,我就畫了這樣的一幅畫,(指掛圖)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燈(文章末句和學生質疑的3個問題)
(1)“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指什么?第二個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師:作者體會到挑山工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奮發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啟發,所以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讓這種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師小結:邊讀邊思,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樣是重要的讀書方法。
3、“一直”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有什么好處?
4、為什么要把“因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這樣處理起強調作用,強調什么?
5、教師:對,這種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師同樣需要它,同學們更加需要它。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標的。(指著寫有道理的字條講)
6、教師指著“一直、因為我需要它”小結:作者圍繞寫作目的精心用詞造句。
(六)質疑。
(七)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試用“耽誤、樸素”造句。
3、背誦第五自然段。
板書: 4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沒挑子
路程長 一條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個勁兒走 玩玩鬧鬧
五年級語文教案集錦 篇14
第一課時
nami
課前交流
同學們,今天我們這堂課和平時不太一樣,看,后面這么多家長,還有領導和老師,緊張嗎?
老師很緊張,也很擔心,你們能給我一點信心嗎?
一:回答問題要積極
二: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
謝謝同學們給我信心!現在我們開始上課了。
一、觀看圖片,導入新課。
1、同學們,看,這是什么?
2、電腦出示鯨的圖片,板書:鯨
3、認讀,指名讀。
4、你覺得鯨怎么樣?
3、是啊,鯨是海洋中最大的動物,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鯨類中最大的一種。板書:藍鯨
過渡: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課文對藍鯨的介紹吧。
二、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輕聲讀課文,教師巡視檢查。出示要求:
A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B遇到難讀的字詞和讀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讀幾遍。
C標好自然段,想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
D有不明白的地方請打上“?”
三、范讀課文,初步感悟。
1、讓我們一起聽聽課文的錄音,思考:你聽懂了什么?
2、指名說說。
四、再讀課文,領悟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思考:每一段寫了什么?
2、檢查自學情況。
A出示詞語:
jīngbǔrǔjǐzhùwǎnxìbīncuò
藍鯨哺乳動物脊柱宛如縫隙瀕臨措施
多音字:掃覺
只認讀,不寫。
①指名讀,開火車讀
②去拼音認讀
rǔdūnyóuxùnsùfúshétūn
哺乳一噸尤其迅速浮出水面舌頭鯨吞
mièfàndùn
滅絕飯量一頓
①指名讀,開火車讀
②去拼音認讀
B出示長句子,指導朗讀
這時它把嘴巴一閉,舌頭向上一卷,海水就會從鯨須的縫隙中排出,而大批的食物就會留在口中,被它吞到肚子里去。
指名讀,男女生分讀,齊讀。
C指名逐段讀課文,師生糾錯。
D指名說說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根據回答板書:
最大的一種
體形很大
行動快,力氣大
飯量大,吃食奇
渾身是寶,要珍惜
3、現在,大家對藍鯨有了一點認識,想看看藍鯨在大海中的活動嗎?
觀看藍鯨錄象。
五、指導書寫,書上描紅
1、電腦出示,學習生字書寫。指名認讀,給生字找朋友。
2、完成書上描紅
六、布置作業
1把課文讀流利。
2收集關于鯨的資料,準備開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