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精選17篇)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
授課內容
北師大版 五年級上冊 《黃河象》 第二課時
授課
教師
教
學
目
標
認知
目標
1、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有側重地了解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發掘過程。
2、不以課論課,大致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發散思維,讓學生脫離課文自己推斷。
3、運用推理想象,對尾椎失落的情景進行推測,利用課余時間寫成有條理的情趣短文。
情感
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情趣,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談古論今,縮小視野,對甘肅省歷史文化底蘊和張掖濕地簡單介紹,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
重點
難點
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教學
方法
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激蕩學生思維。
課前
準備
多媒體課件,為避免“滿堂點”,課件使用盡量做到少而精。
教 學 教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看視頻,引入新課。
自然博物館中的黃河象骨架化石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高大、完整)
二、看課件,速讀課文,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從課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黃河象的高大?從哪幾句可以看出黃河象的化石保存的很完整?
2、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什么時間?誰?在哪里?怎樣發現的?(73年,甘肅、農民)
3、為什么叫黃河象?
4、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三、新授,重點解決上題中的第四個問題。
1、老師也有這樣一個疑問,這個化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那就讓咱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課件提示:
應該注意以事實為依據。要善于做合理的想象。
2、讓我們都為做科學家,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3、偉大的科學家們現在你們就開始分組工作吧!
4、誰能用語言把你們剛才推想出來的結果敘述一下!
學生互相補充敘述!
5、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真正的科學家們是怎樣推想的! 教師引導:“大象為什么會去水邊?”教師邊引導邊出示下面的線性圖:
(熱)→(渴)→(喝)→(陷)→(腐)→(變)
指導朗讀。
6、延伸拓展。現在的你不是科學家了,而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聽了科學家的敘述、推理和假想之后,要是讓你把它寫成一篇文章的話,你準備怎樣寫?非得停留在課文作者的那種寫法上嗎?
7、我想同學們如果也是作家的話,你們一定會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問題,甚至有的想象可以超越原來的作者,老師提第一個問題:“難道這個黃河象僅僅是為來喝水才掉進河里去的嗎?”
8、(第二個問題):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館里,黃河象的尾椎是假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假想、推理的空間,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9、小組合作,大膽創編!
三、小結,拓展延伸。《黃河象》這篇課文,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的今天更為重要。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示:世間的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教學不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所以,教學課文不僅要引學生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方法。)
四、作業:
1、將黃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況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2、收集有關推理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不要求唯一答案。
學生找出相關句子,不要求一次性的全部找出。
學生小組討論,逐一解決,解決不了的,和教師合作解決。
不追求唯一答案,激蕩學生思維。
抓住“黃河”二字大做文章。
張掖的黑河,直觀述說。
第四個問題合作解決,解決不了,再進入下面的議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自由回答。
小組合作,大膽創編。
(學生能提出的話就把機會留給學生。)
師生互動,談古論今,縮小視野,對甘肅省歷史文化底和張掖濕地簡單介紹,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
課后反思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2
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滲透點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學示引導:
1、教師教法
教學本課,教師在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可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2、學生學法
自學、自悟、討論、交流。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
3.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難點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解決辦法
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多媒體,并通過感情朗讀理
解課文內容。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
1.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2.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討論、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9課。
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
(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
(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學習生字詞
1.讀帶有生詞的句子,將生詞多讀幾遍。
2.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指名讀并加以理解。
3.指導書寫。
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詞。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明確目標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4)媒體演示,進一步體會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5)朗讀體會特點。
(6)小結并被書。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2.以瀏覽方式學習第2-6自然段。
(1)采取瀏覽方式閱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
(2)四人小組交流。
(3)互動交流,匯報學習收獲,相機進行板書朗讀指導。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其他小組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并相機板書。關于假想的根據,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著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4)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并對照板書,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暢談收獲
可以談寫法,可以談啟發,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板書設計:
黃河象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2、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明確推想的依據。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三、教學準備輔助課件、學生收集化石的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黃河象》(齊讀課題),老師請大家看幾幅圖片,看看都是什么?什么是化石?(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
(二)學習第一段
1、多么神奇的化石啊,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圖片)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有什么特點呢?翻開書,認真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勾出有關詞句。
2、學生自讀(出示句子),讀句子,引導體會特點。
歸納板書:高大 完整
3、你從哪些詞句看出它高大? 完整的?(列數字 舉例子)
4、比較句子體會列數字的效果(準確 具體)。舉末端趾骨沒有失掉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突出說明它保存完整)
5、誰能通過生動的朗讀表現出它的兩個特點?(抽讀句子——齊讀)
(三)學習8自然段
1、(再看圖片)古代黃河象化石竟能這樣完整的保存至今,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實屬罕見,它是怎樣被發現、發掘出來的呢?讓我們回到發掘現場去看個究竟。
2、輕聲自讀課文第8自然段,找出答案。(讀句子)
3、剛被發掘出來的黃河象化石是什么樣子的?再默讀句子從文中找出相關詞句,畫上波浪線。
4、學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引導:它怎樣站立在沙土里?腳下踩著?)
歸納板書:斜站沙土 腳踩礫石
5、根據黃河象站立的姿勢我們能想象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嗎?(繼續往下瀏覽課文第八自然段,讀句子,理解“推想”——推理、想象)
歸納板書:沒被移動 骨頭關聯
6、通過黃河象化石被發掘出土時的樣子,科學家不僅推想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還推想出了它的來歷。
(四)學習2-7自然段
1、默讀2-7自然段。思考黃河象骨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2、先來做個小練習,再有條理地說說黃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經過(課件)
5、學生看課件讀讀經過。(這個悲壯美麗的故事是真實的嗎?科學家根據什么推想出這個經過的呢?——化石出土時的樣子)
6、科學家從已知探求未知,從結果推想原因,從發掘出來的象化石的樣子先推想到“陷”,從“陷”推想到“喝”,從喝推想到“渴”,再從“渴”推想到“熱”。最后,得出結論,推想出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板書:推想來歷 陷 喝 渴 熱
7、這樣的推想,合情合理,十分嚴密,連細節之處也想象周全了——(出示句子)
請看這句,一起讀一讀。你認為這個句子寫得詳細嗎?為什么?
8、引導分析:彎彎、緩緩二詞暗藏的作用。
9、第二部分(2-7自然段)里還有那些句子體現了這種合理想象的細節?我們一起來邊讀邊找。
10、交流想象細節之處。
(五)總結
科學家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一步一步合理的推測和想象,最終得出結論,這就是邏輯推理方法,這種思維方法極為重要,只要運用這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勇敢地進行科學探索,就能揭開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秘。
(六)思維拓展
你能學習這種推想方法,根據板書提示,按其他順序重新敘述課文內容嗎?
(七)課后思考
《黃河象》是科學家根據發掘時看到的大象骨架的樣子,進行的合理想象,假如事實不是這樣,你認為還可能是怎樣的?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化石特點 高大 完整
出土樣子 斜插沙石 腳踩礫石
保存原因 沒被移動 骨頭關聯
推想來歷 陷--喝--渴--熱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4
自主探索學習,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優勢,使學生通過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主動建構的步驟來進行學習。它在要求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強調培養學生從事學習和研究的太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向學生提示學科的基本結構”“是可以引導學生形成主動發現的力量。”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學生用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通過課前和課內的自習,發現課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的遠東和技巧,通過交流接受新的語文知識和發展學習語文的能力,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學生學習語文與學習其他學科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學生不是從零開始。因為,一方面語文課文都是通過語言文字的規范組合來表達一定的內容,都同樣滲透著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方面的知識;課文與課文之間有著相當多的可以遷移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已經對許多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為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進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學生年齡特點,“自主探索”的熱情比較高,這就更為語文課的教學中實施“自主探索”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自主探索”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顯然這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 求的。然而,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的當今情況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優勢,創設一個愉悅、寬松、合作、共振的學習氛圍,就有如如虎添翼。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養,學生必將成為會學習、會生活、會做人的高素質人才。
一、借助多媒體手段,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領
指導學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應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實慰出發。因為他們正處在由具本形象思維向一般形象思維和初步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這就是說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具體的形象的知識,而多媒體呈現知識內容,形成情晰具體的映像,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系統。這樣,學生就能依據已掌握、理解的知識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識延伸到解決具體問題中,促進知識遷移,使知識得到深化、鞏固和擴充。所以對小學生的學法指導,不是進行抽象的講解,而是應結合具體內容的學習,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手段,逐步進行滲透。
為了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對比,我不是要求學生去背解釋,而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聯系上下文,知道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即使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了詞、句的本義后,我也總是再要求學生聯系課文來理解這些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體手段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詞句所描寫的意境,通過與同類詞語的比較,體會這些課文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學習《井》一文時,課文中:“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了“多遠!多遠!”后面用感嘆號,而“多深?多深?”后面用問號。于是我立刻借助計算機使句中的感嘆號和問號不斷閃爍,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討論道:前一句是感嘆號,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問,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嘆星星離我們很遠,后一句在猜測這井水到底有多深。問題是“發現”的前提,利用多媒體技術首先使學生了現了標點符號運用的不同,通過思索,運用已掌握的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能力,繼而發現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義,進而達到對句意的頗有深度的理解。這樣學習,就有了“主動探索、主動建構”的內容。因此,我常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想想與學過的課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課在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方法上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并對此提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提問和答問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創造機會,鍛練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它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學生初步感知了一種學習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經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就會在實踐中運用這種方法。所以,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學的全過程——從課文的導入、審題,到初步感知課文,到分析理解課文,到小結歸納,都創造機會,讓學生來進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則是在學生想講而講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結而結不了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習內容,指導學習方向,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聯想力等得到強化。
教學《黃河象》一文,從審題、閱讀交流文章的內容安排,到課文內容如何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都由學生自己主動探索主動發現。課題一出現,學生即運用已掌握的審題的一般思路開始了審題交流。有個學生提出《黃河象》到底是重點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還是黃河象的來歷?是介紹黃河象,還是說明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過觀看錄像,閱讀課文,加上老師適時的步撥: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容易,說明黃河象化石為什么保存得那樣完整難,科學業家為了說明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對黃河象的來歷進行了嚴密的假想,故應著重來探討作者怎么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至此,學生的交流進入到對課文內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順勢引導:默讀課文,以文章的重點內容為基點,可劃分為幾塊?少頃,自主探索交流繼續:“我認為文章按主要內容來劃發,可發為三大塊:先介紹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寫科學家對黃河象來歷的嚴密假想,最后寫人們發現了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段落劃分好,學生進入理解課文重點內容過程,他們發現問題:“假想最重要的事實依據是什么?”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并利用計算機反復顯示主要過程,通過探索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最重要的事實依據是黃河象失足落水陷進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時,卻有學生提出為什么黃河象會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說因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說因為石頭滑,有的說因為天氣熱……面對學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統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體,通過看全過程再選詞填空,使之變得有條理,引發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從(熱)——(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結論,并指出這個結論是科學業家從已知求未知,以結果推原因,運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來的。這樣,學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探索、發現構成教學過程的一個又一個的教學環節。學生發現就頭號,懂的就講,老師則因勢利導,于學生疑惑處啟發,于思維陳列阻塞處引導,于學習關鍵處點撥,起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體那創設閱讀的問題情境,把矛盾引入閱讀過程,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內部動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三、運用多媒體,確切地評價學生,激發“自主探索”的興趣
要在課堂內實施“自主探索”,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主動求知的各極性,激發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興趣。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師的期望的確切的評價如同柴、油。為此,我十分重視運用多媒體正確評價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準確的反饋信息,煥發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信心,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教師評價時的表情態度、語氣構成了學生對自己學習評價的反饋,思路,所以,對學生主動發現,交流得好的,我除了運用傳統教育媒體——語言和體態,對他們以真心實意的評價外,還常常運用現代多媒體對其進行表揚。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而畫的想象畫,或自己設計的課文板書等。我運用實物投影儀將他們的作品顯現出來,讓大家欣賞、評價,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是充滿希望的……
老生常談改革,關鍵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實施“自主探索”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定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要從應試教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黃河象》是“新世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3單元主題“變化”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通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說明二百萬年間,大地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本課內容既有現實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區別,仔細體會,閱讀課文時以學生為本,以讀促思,以思促悟,真正體會文章情景。
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是首屆課改實驗班,經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實踐,這些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好地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和程序,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能通過預習基本掃除課文中的生字詞障礙,知道文章的大概內容,為課堂上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但由于學生受家庭條件限制,借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在大部分學生身上還落實不到位針對課文內容質疑,從眾多問題中提煉有價值、有質量的問題,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
教學目標
1.讀準本課8個生字的讀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掘、挖掘”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體會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養學生合理的想象力與科學的推斷力。
教學重難點 從課文中推想的內容,發掘了二百萬年間滄海桑田的變化,體會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學準備 黃河象的化石掛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1.師:同學們我在網上得到一個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館要向全國小學生免費開館一月,你想去參觀嗎?
生:想。
師:誰為我們當導游呢?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導游呢?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黃河象。
2.板書課題,齊讀兩遍。
師:讀了課題,請你猜猜課文的內容。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當導游”,讀課題猜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段接讀課文,其余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這篇課文,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3)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自己的想象或另編一個合理的故事。
生:讀了《黃河象》,我感覺科學家的推斷很有意思,但是不是還可以有另外的推斷?
師:對,同學們提得很好,這也是本課要學習的重點之所在¬——展開豐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讀課文,讀中感悟。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全班齊讀。
(2)對照自學提示,小組合作學習。
(3)指名匯報。
生:“太陽炙烤著大地,蒿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疲勞和干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理解:“有氣無力”。
師:讀了這兩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熱極了,大象又累又渴,難受死了。
師: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表現出來。
師:請大家看第一幅插圖,說說圖中的情景。
師:一群大象向河邊走來,本想痛痛快快地飽喝一頓,哪知道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誰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頭老象最先跑到河邊,它伸長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夠不著,它就跨進水里,右腳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沒想到石頭下全是淤泥,石頭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進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進去。
師:大家再讀這段話,多讀幾遍。
師:讀了這段話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不幸了,我很同情它。
師:請你再讀一遍,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被河水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它的尸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
師:請大家看第二幅插圖,說說圖中情景。
用簡單的幾句話歸納完整的黃河象的化石形成過程。
(4)創設情景,激發想象。
師:《黃河象》是根據推想而寫的,除了這樣的推想,還有其他的推想嗎?
生:一天老象帶著兒子去拜年,來到一條小河邊,由于老象帶的禮物太多,它對兒子說:“我把禮物送到河對岸,再返回來接你,說完踩著河中的石頭過河,剛到河中心,腳下的石頭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著深深地陷了進去。
……
師:這些同學的推想很有趣,這就是這篇課文要送給我們的一把“金鑰匙”,(課件出示“金鑰匙”,全班一起讀一讀。)
(5)指導學生朗讀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說說體會到什么?
(6)默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概括它們主要講什么?理解“發掘,挖掘”。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讓學生借助自學提示,在讀中思,讀中悟,教會學生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3.細讀全文,體會感受。
(1)同伴互助細讀全文,找出表現作者合理想像的細節的詞句。
(2)學生匯報
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
……
(3)(課件出示句子)比較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小結:本課作者多處用到細節描寫,通過它我們體會到作者具有豐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時文章的內容也較生動形像。現在就請大家模仿《黃河象》的寫作手法,有順序有條理清晰地把你對黃河象的由來的想像寫一寫,或者說自編一個故事。
〔設計意圖:細節描寫能使文章內容豐富,讓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試著運用這種方法,尤其是展開合理的想像的寫作手法。〕
《黃河象》是一篇圖文并茂的課文,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創設情景,用當“導游”,看課題猜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在閱讀課文時,我采用“遞進閱讀”方式,即: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讀中感悟,細讀課文,體會感受,由淺入深,螺旋上升,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通過這些環節的實施,讓學生真正掌握本課的學習要領:有順序的敘述黃河象化石的發現和豐富合理的想像等寫作方法。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感受黃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及目的。
2、評價科學家的假想,滲透科學的態度及思維方式。
3、歸納科學小品文的特點,拓展《我是電》和《塵埃的自述》,使學生在讀法和寫法上有所提高。
教學重點:
1、重點感受黃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及目的。
2、評價科學家的假想,滲透科學的態度及思維方式。
教學過程:
一、在比較中體會黃河象的“完整”
1、在比較中找到兩文結構的不同
(1)回顧第一課時的內容,完成表格的填寫。
(2)看看這兩篇文章,比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預設:《黃河象》先寫了骨骼化石的樣子,而《奇異的琥珀》在最后一段才寫了琥珀的樣子。
(3)為什么《黃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較具體地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
2、要想知道為什么這樣寫,我們就要先來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
(1)出示自學提示
1、默讀第一自然段,畫出描寫黃河象骨骼化石樣子的句子。
2、黃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樣的特點?(特點:高大、完整)課文是怎樣把這個特點寫出來的呢?
(2)學生自學畫批
(3) 交流中,有重點地引導體會
出示:
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裝起來的。看,前端是3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100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這句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裝起來的”運用數字說明的方法說明黃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的一具黃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裝起來的,由此可見其完整程度。
“甚至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運用舉例的說明方法說明,那么高大的骨架卻連這么小的舌骨、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真是完整,真是太不可思議、太罕見了。
(4)看,這具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圖片)就實實在在的陳列在離我們不遠的,地處天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里。
▲ 引讀——“這架黃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長8米……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3、回到剛才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在文章開始就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
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補充資料: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劍齒象骨骼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具。黃河象骨骼化石是人們了解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預設:黃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太少見了,很珍貴,非常有價值,作者太想讓我們了解它了,所以課文一開始就介紹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
▲ 引讀——“這架黃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長8米……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4、剛才我們對兩篇文章進行了比較,從中找到了它們的不同,也就是說,即使是同類文章,因表達的需要又會有所不同。這正是共性之中見個性。
二、讀故事,體會科學小品的合理、有趣
1、從比較入手進行閱讀
我們再來看這兩篇文章的提綱,有什么相同嗎?(都有一個假想的故事)
2、評價科學家的假想 (1)讀一讀科學家假想的故事,請你用一個詞來評價一下這個假想的故事?
(2)集體交流
▲當學生說到可以用“合理”這個詞來評價時(板書:合理),追問學生:從哪兒看出這個假想故事合理呢?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體會:天氣炎熱,疲勞饑渴,腳踩礫石……
▲ 有依據
科學家的假想很合理,那么科學家假想的依據是什么?
……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礫石。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從它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沒有被移動過……
小結:科學家就是依據黃河象出土時的樣子,想到……想到……有依有據,合理嚴密,這就是假想,
這是科學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科學的態度。
3、在歸納中明確科學小品的共性特點
(1)從科學家假想的這個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你以前不知道的科學知識呢?
預設:
⊙ 化石的形成經過很漫長的時間——化石形成的必要條件
⊙ 只有封閉起來才有形成化石的可能——這是化石形成的必要條件
⊙ 化石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知道遠古時期的地理、地貌,知道遠古時期有哪些動物、植物)
(3)小結:通過生動形象的假想故事,我們收獲了這么多的科學知識。這就是科學小品的特點(板書:講科學知識)
三、梳理認識,拓展科學小品的表現形式
1、《奇異的琥珀》和《黃河象》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相關的科學知識。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科學小品都有假想的故事呢?
2、我們再來讀一讀《我是電》《塵埃的自述》這兩篇科學小品,邊讀邊想這兩篇科學小品是用什么形式向我們介紹科學知識的呢?(自述的形式,就是以第一人稱向大家介紹自己)
3、科學小品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有講故事和自述這兩種,還有對話、描述等其他的形式,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陸續的接觸到。
四、作業
繼續閱讀《我是電》和《塵埃的自述》這兩篇科學小品,想一想通過他們的自述你都了解了哪些科學知識呢?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
2、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體會科學家推想的合理性。
4、培養合理想象的能力,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科學家推想的合理性。
2、運用推理想象,對化石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并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概括象化石的來歷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黃河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黃河象化石的特點是?
生:高大,完整。
師:那么,這具高大完整象化石是怎么來的呢?一頭活生生的大象怎么就變成化石了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走進那個遙遠的故事。翻書25頁,科學家假象象化石的來歷是哪幾個自然段?
生:自2---自7
師:好,現在分大組讀自2---自7,一個大組讀一個自然段。一邊讀邊想: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說黃河象化石的來歷?
生:在天氣特別熱的一天,一群黃河象到處找水喝,他們發現遠處有水,都朝那里奔去,最前面的一只大象不小心現在淤泥里,再也沒上來了。
二、感知逆推,推想故事
1、感知逆推
師:這個故事你們看見了嗎?科學家看見了嗎?那是怎么來的呢?
生:推想出來的。
師:科學家是以什么為起點進行推想的呢?是熱嗎?
生:科學家從發掘出來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從“陷”推想到“喝”,從“喝”推想到“渴”,再從“渴”推想到“熱”。
師:知道嗎?從一個線索出發,進行反方向的思考,這就叫逆向思維。好,科學家的推想我們明白了,那除了科學家的這種推想,還有其他的可能嗎?
生:有。
師:那好,請大家試著像科學家那樣,也來推一推,看看還有什么可能?
2、自主想象來歷,可以同桌討論
3、全班交流
生:有可能是大象發生王位爭奪戰時,它不小心陷進去了。
生:我覺得有可能是它外出為自己的孩子找吃的時候,不小心陷進去了。
三、合作探究,體會合理的細節
1、學生自學
師:我沒想到,短短的幾分鐘,你們居然有這么多的想法。你們點子好,想法獨特,不簡單啊!不過如何說得讓人信服,講得活靈活現,還環環相扣,讓聽的人找不出一點漏洞呢?讓我們再來看看課文,看看科學家是怎么想的,好不好?自讀課文自2----自7,看看科學家哪些地方想得特別好,讓你嘆服,把它找出來,讀一讀,體會體會。
2、小組合作學習
師:這個故事很長,我們一段一段地來研究,好不好?熱為一部分,渴為一部分,喝陷為一部分,變成化石為一部分,每個小組趕快商量一下,選擇一個共同研究的部分。現在,趕快把你的自學所得在小組內交流交流,并做好準備,等會在全班交流。
3、匯報交流
匯報自2:“熱”
生1:同學們可以勾出來,“碧空萬里無云”,“太陽炙烤著大地”,“荒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寫出天氣很熱。“炙烤”“似乎要燃燒”,突出“熱”的厲害。“櫟樹呆立不動”,說明沒風以至熱得羊群、駝鳥也耐不住要“走來走去”。天氣越熱,黃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學家要盡量把天氣想得熱。
師:你們這組很會學習,還把以前的學習聯系了起來,同學們這是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
生1:有補充嗎?
生2:我們認為在哪種情況下這幾個不應該生活在一起的動物會走到一起呢?天氣太熱了,到處都沒有水了。
師:課外知識豐富,他們還知道這生活習性不同的三種動物,而且,還和科學家和理想相聯系在了一起。
生1:還有補充嗎?
生3:我自學時有一個問題想問問你們,這里為什么還要寫一條小河呢?和大象有關系嗎?
師:是啊,我也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為什么?
生1:我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同學知道?
生4:我覺得想象小河“彎彎的”“緩緩地流”很重要,這表明這條小河是一條容易沉積泥沙的小河,不然黃河象怎會陷入淤泥?
師:你的思考有深度。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句話,卻包含著科學家嚴密,合理的想象。讓我們在讀中去體會科學家生動合理的想象。
(全班齊讀自2)
匯報自3:“渴”
師:接著哪個組匯報?
生1:我們組討論的是“渴”這一部分。某某和某某從“撲踏撲踏地”走就感受到了因為天熱,老象被干渴得有氣無力。某某和某某從見到小河“就高興地跑起來,感受到了老象渴得非常厲害,迫切需要喝水。“跑”可以看出當時他們的心情是多么激動,什么都不顧了,甚至忘記了危險。
師:看來,你們組是匯集了眾家之言,你們還聯系下文體會到了科學家的推向很合理。
生1:我們請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第三句。
全班齊讀
師:自己覺得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不是特別好。“撲踏撲踏”和“有氣無力“讀時要聯想自己,這么熱的天都快曬暈了,卻不得不到處走,找水喝,多累,與難受啊。如果這時每人面前出現一瓶冰鎮可樂,那得跑多塊呀。我想請全班同學再來讀一讀。
師:把自己當作文中的大象,設身處地去體會。來,再讀讀。
(男生女生對比讀)
師: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群為找到水源,而興喜若狂的大象,他們是那么的快樂。然而,災難卻來得如此突然。
匯報自4自5:“喝----陷”
生1:我們組討論的是自4自5,課文里說它“夠不著” 是說由于水位很低,可見,那時是多么的干旱,酷熱啊。所以大象伸長鼻子吸水,才會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夠不著”、“又往前走”、“美美地飽喝一頓,再洗個澡,那才涼爽呢。”進一步突出老象迫切要喝水的欲望,正是由于這樣迫切要喝水,才導致失足落水,陷進淤泥,淹死在河里。以上是我們組的體會,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2:我們組補充一點,我們還從省略號感受到了其他大象的無奈。
師:你們不僅會品詞,還從標點符號里品出了味道,你們組的體會也很了不起。
生1:謝謝某某帶給我們的精彩補充。我們組想請某某來讀一讀這個悲劇的發生一刻。
生3:請其他同學看著26頁的圖,邊聽邊想象。
生3一人讀
師:我看見你不僅聽得認真,鼓掌的也很熱烈,你是不是有話對他說?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有感情。
師:我們讀書就要這樣,透過字里行間讀出你的情感。
生:我覺得聽了某某的朗讀,我好像就看見了老象落水悲慘,我心里很難過。
師:老師每次讀到這時特和你們的感受一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 師生齊讀)
師:現在淤泥里的老象終于不能動彈了,而歲月的流逝讓它變成了化石,那一組來?
匯報自6自7:變成化石
生1:我們通過課外資料指導,生物尸體如果暴露于空氣中,即使是硬體部分,天長日久,也會被風化和毀壞。因此,生物死后,必須要有某種沉積作用將其迅速掩埋。黃河象這是因為他被泥沙快速的掩埋,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才能較好地保存。
生2:我們知道化石的形成是一個和漫長的過程,少則幾萬年,多則幾十萬年幾百萬年,所以讀“一天天過去”要讀慢一點。
師:這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很漫長的,你讀得很有感情。而且你們還會把課外知識和文章內容相結合,真棒。
生1:我們組來讀一讀。
(一個組齊讀)
生1:你們覺得我們讀得怎么樣?
生:你們讓我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時間的漫長。
4、全班齊讀自2---自7
師:現在,我們一起再來讀讀科學家給我們描述的這個既生動又合理的故事吧。
5、小結
師:今天的合作學習,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你們,我發現你們不但會讀課文,還會從課文想開去;不但會與人合作,還會和大家分享學習成果。老師,真為你們高興。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也看到了,科學家的推理想象,很有說服力,讓人信服。
四、學習推理,完善故事
師:那科學家的推想你們見識過了,課文中的語言也琢磨過了。現在,老師不由又想起了剛才你們那一個個極富創意的推想,你們能不能在剛才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的推理,學習文中的語言,把故事編得更合理,更活靈活現呢?下節課,請兩人合作,發揮你們的智慧,由一人執筆,寫下你們的故事。明天我們來一起分享,看誰能當上我們今天的推理大王?
五、結語
師:今天,我們不僅了解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還自己編了故事。課上到這里,我想問問大家,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這篇課文呢?學這個故事有什么用呢?
生:知道了化石的來歷。
生:我知道了,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其實是需要縝密分析的。
生: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推理,我太佩服這些科學家了。
師:是啊,今天我們僅僅是以《黃河象》為一個例子進行了探索學習,今后,你們面對大自然,面對生活,面對未來還會遇到許多的難題,這就需要你們開動大腦,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勇于探索,就能創造更多的精彩。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2、簡要復述課文重點段落。
3、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
教學重點:
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教學難點:
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并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導入新課
復習:上接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黃河象》這篇課文的第一段,回憶一下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黃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點?
(高大、完整)
質疑:由此,你還想了解什么?
(為什么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時間?誰?在哪?怎樣發現的?)
(為什么叫黃河象?)
(是怎樣形成的?)
二、指讀第四段
1、你讀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個問題?
指答
時間、地點:73年春,甘肅省幾個農民發現的。
名稱:因為在甘肅省,所以叫黃河象。
完整:死后沒有被移動過,在上級指揮下發掘,人們有文物保護的意識。
2、品詞:區別“發掘”與“挖掘”。
挖掘:往深處發掘出來
發掘:把深藏的東西挖掘出來,有目的的,小心謹慎地挖掘
3、用“——”畫出黃河象出土一剎那的句子。
板書:斜插腳踩
三、科學家由此進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幾方面內容?有什么依據?
1、自己默讀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書:熱、渴、喝、陷
3、說一說科學家推測的思路:陷、喝、渴、熱
4、過渡:文章是怎樣將這些方面聯系起來又生動地再現當時的情景的?
四、小組研究性學習:(小組任選一方面)
1、讀書——想到什么——依據——好詞佳句
2、匯報
據沙土和礫石?(水)
斜斜地說明什么?(失足)
(1)天氣——炎熱
(2)地理環境——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流著(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讀、范讀、齊讀:撲踏(有氣無力、慢、沉重)
指讀:跑(高興、喜悅、急切)
男女生對比讀:男生讀疲憊,女生讀興奮
老象急著要干什么?讀出老象興奮的語氣,評讀。
(4)過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這美好的愿望不但沒有實現,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們看看它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出示課件:觀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順序,理解“側”和“栽”
滿懷希望的老象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短短的一瞬間陷入了深淵,我們也為老象感到——
讓我們帶著沉重的感情讀描寫這部分的語句。
指名讀、齊讀。
(5)復述:課文按照天氣狀況、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順序抓住老象的動作和心理活動進行描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按照這樣的順序,簡要復述。
自練、指名說、評議。
五、師過渡第八自然段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終于不能再動彈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隨著時間的流失、地殼的演變,老象的尸體與空氣隔絕而腐爛,它的骨胳和牙齒變成了像化石一樣硬的東西。
六、師生對讀第九自然段
二百萬年過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嶺——,一條新的大河——。
這條新的大河就是現在的黃河,黃海象由此得名。
七、《黃河象》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回憶一下寫作順序。
指名說一說:首先介紹了黃河象骨架化石的特點,接著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殼的演變過程,最后介紹了它的發掘情況及科學家假想的依據。
八、總結
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更為重要,我們從中受到啟迪,自然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自然的奧秘。
九、想象推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1、課內外延伸、資料的收集:還了解哪些有關推理的事例?
2、對琥珀的形成進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對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動。
可將推理的順序列出提綱,重點詞語寫一寫
自愿結成小組分角色說一段話。
3、小組匯報
4、評議
十、作業
1、對琥珀的形成過程或黃河象尾骨的失落情況進行推測,用一段話寫出來,力求生動、形象。
2、簡要復述課文。
板書設計:
26 黃河象
斜插 腳踩
陷
熱 喝
渴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黃河象挖掘時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
課文按不同方面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是課文的重點,其中第4自然段尤為重點,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簡要地寫地殼的變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寫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時人們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學家的想象和推理。
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現出了獨具匠心,要學習表達方法。作者先寫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讀者的好奇。接下去寫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故事,讀來生動有趣。接著交代地殼的變化,使故事更具科學性。最后寫挖掘時人們親眼看到的情景,點明了假想的根據。這樣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課文的四部分內容還可以按其他順序安排。比如,先寫二、三部分,再寫第一部分,再寫第四部分;也可以先寫第四部分,最后寫第一部分。
教法建議
1、關于預習: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布置有彈性的預習內容,指導并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讀生字新詞,注意"炙橢 骼"等易錯字的字形、字音,引導學生讀課文,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怎樣讀懂的,提出不懂的問題;試著把課文分成幾部分,寫提綱等。
2、交流、檢查預習情況與字詞教學、閱讀教學緊密結合
教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交流和討論學生提出的不懂的問題,交流和討論學生給課文分成幾部分和寫作的提綱……就使預習情況的交流、檢查轉入了對課文的閱讀、探究的新階段,課后練習第2題就在這一過程中得到落實。
3、熟讀課文,訓練思維,練習復述。
課后練習中的2、3題主要意圖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象的合理性,思維的嚴謹性,復述的關鍵是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教學時可首先引導學生找到作者想象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根據,進一步閱讀理解課文的第四部分,挖掘時人們看到的和想象到的--這是教學重點,需要借助形象、直觀的圖像,把文字描述的景象呈現在學生面前。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想象得那么細致、具體是否合乎情理并從課文中找出依據。這一環節,可在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第三步,全班交流。第四步,在此基礎上進行復述。
詞語注釋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跡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沖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洼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云:天氣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
發掘一一挖掘碧空——藍天假想一一假設
推想——推測一瞬間——一剎那
二、反義詞
掩蓋——暴露承受——推卸昂首——垂頭
三、多音、多義字
句段賞析
1.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這里交代了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及其特點。這些語句詳細地說明了這具化石的高大和完整。這樣少有的完整,既不殘缺也不破碎,就不可能是摔死或砸死的,這為科學家合理的假想提供了一個依據。
2.200萬年過去了,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一條新的大河又從老象安息的地方流過。
這里講的是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時間“200萬年過去了”,說明黃河象變成化石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這是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地殼發生了升降、起伏的巨大變化。老象的尸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變成了化石。
3.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石頭。
這里寫的是象化石被發掘出來時骨架的樣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石頭”,是“站立的姿勢”,說明它沒有躺倒,就不可能是病死或餓死的。這是科學家假想的又一個依據。由此得出,這頭黃河象是失足落水而淹死的。
文章導讀
這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紹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科學家假想的這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
文章結構
本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了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特點——高大、完整。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寫科學家對這頭黃河象來歷的假想。
第三段(第8自然段):寫二百萬年以后,人們發現并挖掘了這具象化石。
寫作特點
1.課文按照“陳列——假想——挖掘”的倒序方式來敘述,層次井然,結構完整。
2.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形象。如中間部分寫老象喝水的過程,運用了大膽而科學的想象,敘述得很細膩、形象。
學習要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依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理解各段間的內在聯系,體會科學家推理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中心思想
本課通過敘述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特點和科學家對黃河象來歷的假想,說明科學家的假想離不開科學的依據,離不開實事求是的分析。
課后題解
2、(1)一群黃河象由于疲勞和干渴,所以跑到小河邊。那些景物著重說明了天氣炎熱。(2)群象出動,由老年公象帶頭,所以它跑在最前面。(3)它是怎樣陷進淤泥里去的。因為淤泥又爛又軟,也很厚,所以整個象可以陷進去。(4)為什么只陷進一頭象,因為別的象都逃跑了。(5)終于不再動彈了,就是死了。怎么死的,陷進淤泥里,灌了許多水。(6)怎樣成為化石。老象淹死時還沒有全部被掩蓋,以后才被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這樣假想的根據是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3、還可以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復述。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0
一、找已知明結果
找出已知,是為了使學生明白科學家之所以這樣想象的依據。在教學第一段時,先讓學生理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有兩大特點:“高大”和“完整”,再提問:①這兩個特點中,哪一個特點寫得比較詳細?②你從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學生從字里行間尋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語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轉,以設懸念:“黃河象骨骼化石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樣發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內容。采用“討論法”,讓學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兩個原因:1。上級的正確指揮;2。黃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沒動。緊接著用:“你怎么看出來的?”進行追蹤提問,以達到如下認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腳踩石頭
原地沒動←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
然后直奔課文本質所在,設問:科學家怎樣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據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躍,形成了溯源教學的起點。
二、導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設問,即進入對第三段的學習。教學時,先讓學生看二、三、四節,要求學生用三個字分別概括這三節大意。當學生用“熱、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讓學生學“熱”一節(第二節),而是引導學生議果——“陷”(即第四節)。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陷”字,開動腦筋,自己對第四節設計問題,并從中選取較合理的問題(如:黃河象是怎樣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讓學生讀讀、圈圈、想想、議議。與此同時,還注意讓學生在學習第四節時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這種假想并不是憑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據的。如由“腳踩石頭”可想到“右腳踩在橢圓形石頭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側,栽進水里”的細節。這樣,前后照應由已知到未知,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學完了第四節,便引導學生從“陷”這一結果進行逆向思維,通過層層因果關系的推理,讓學生知道致使黃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見下圖:
接著,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練習說話。(如因為天氣很熱,所以黃河象感到口渴。)通過這一組“因果”關系句的訓練,既讓學生得到了思維訓練,又使學生感到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之周密和合理。
三、練順推求驗證
為了使逆推教學既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讓學生順著“熱→渴→陷”的路子,練習順推,以驗證黃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備的種種必要條件和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的充分依據。教學時是這樣安排的:①讓學生順著“熱→渴→陷”的路子根據板書提示復述黃河象失足落水的全過程。②完成填空:
這樣,變中有序,講練結合,既落實了“雙基”,又使教路、學路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趨于同步。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1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為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課文意在介紹黃河象的化石,為什么把重點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來,介紹事物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這具象化石體格高大,保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劍齒象化石中堪稱第一。課文正是抓住它這兩個特點來介紹的。這兩個特點,人們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視其完整,課文便把完整這一特點寫得更具體一些。這具象化石為什么會保存得這樣完整呢?為了解開我們可能產生的疑惑,便重點寫了對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據
假想總是根據一定的事實進行的。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據是什么呢?細讀課文最后一段,我們不難找到,科學家的假想是依據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現場的沙土、礫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勢、高翹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況進行的。
(三)假想的內容
科學家們假想這具黃河象化石,是由于二百萬年前的一頭黃河象失足落水而變成的。那么,這頭黃河象為什么會失足落水,又是怎樣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呢?從課文第二段我們可以知道,天氣炎熱,黃河象渴得難受而四處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天氣炎熱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夠不著,它喝水心切而顧不上環境是否安全,以及身體疲勞而有氣無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這只領頭老象跑在象群前頭和它的身體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氣炎熱而渴得難受,喝水心切而不顧環境,夠不著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頭又來不及抬腳,踏進河里又陷入淤泥,掙扎呼救卻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沖積的泥沙掩蓋在地下,經過二百萬年的漫長歲月,逐漸變成了一具象化石。這樣建立在可靠事實依據上面的假想,從過程上看是那么自然嚴密,從環境條件上看是那么周全合理,難怪我們讀來能夠感到真實可信。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發掘過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力。
2 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對黃河象來歷的假想及其根據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習骨骼化石的樣子
1 上節課,我們一起熟讀了課文《黃河象》,了解了課文的敘述順序,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化石樣子→來歷假想→發掘過程)[板書:化石樣子→來歷假想→發掘過程] [出示課件二]
2 指名讀第一小節
3 小組討論,說說黃河象骨骼化石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課件三]
小組啟發:4米、8米有多高多長,從哪兒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詞
4 從哪兒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
(高大:用了例數字的方法,“高4米,長8米”、“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
完整:用了舉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我們在讀課文時怎樣讀,就可以讀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讀出數字)
哪些字詞寫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連……也……)
5 齊讀第一小節
6 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廳里參觀,看到這樣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會有什么問題呢?
7 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估計有:骨骼化石怎么這樣大?它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能保存得這樣完整?
二、學習科學家對化石的假想
1 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樣來的呢?科學家做出了大膽、科學的假想。時光,回到了200萬年前。
2 輕聲讀2-7小節,用自己的話比較概括地說說化石的由來
(200萬年前炎熱的一天,一群黃河象到河邊喝水。領頭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動的石頭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時間一天天的過去,黃河象的尸體腐爛了,骨骼變化成了化石。)
3 從課文哪些地方的描寫可以看出當時群象處于炎熱的天氣中
碧空萬里無云,太陽炙烤著大地,荒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
炙:烤。
一群黃河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
疲勞和干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
一望見前邊有一條小河,它們就高興地跑起來
這兩個小節怎樣把它讀好?(前半段讀慢些,表現出天氣的熱,使人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和群象的疲勞;后半段讀輕快些,表現出它們見到河時喜悅的心情和急切的想喝水)
試讀
4 正當群象干渴難耐想喝水的時候,它們找到了小河,跑到河邊喝水,這時發生了什么事?
找出老象喝水、陷入淤泥的'句子(老象的右腳正好……向它的嘴里猛灌進去)試讀[出示課件四,圈出其中的動詞]
試讀
5 老象陷入淤泥后使勁掙扎,可它卻越陷越深,其它黃河象嚇得四散逃跑,可憐的老象被活活悶死了。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的尸體漸漸腐爛了,它的骨骼和大牙慢慢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成了化石。200萬年過去了,大地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草原變成了高原。
三、了解發掘過程
1 當甘肅省的農民挖掘沙土時,發現了這具化石,它是什么樣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石頭)[出示課件五]
2 從化石的樣子中,我們可以推想出什么?
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石頭
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
它的“姿勢”指怎樣的姿勢?
從它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它死后沒有被移動過
“可以想象出那一瞬間的情景”,又是怎樣的情景?
3 人們推想這只老象死后沒被移動過,這又是根據什么來說的?(各部分關聯的情況;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板書:未被移動]
四、復述課文
這篇課文是按化石樣子→來歷假象→發掘過程的順序來寫的,除此以外,還能按什么順序來寫?(來歷假想→發掘過程→化石樣子;化石樣子→發掘過程→來歷假想)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3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字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搜集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誰先給大家介紹?
(指名學生上臺解說并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課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書課題:黃河象)
(二)學習第一段
1、看著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板書:骨架樣子)
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高大、完整。師板書。)課文在第幾段描繪,請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6、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
1、檢查: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
2、此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相機板書: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4、待學生找到后,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5、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么中間部分介紹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師: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5、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文。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你想問什么?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6、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說文中所說的黃河象是什么樣的。
二、復述課文。
1、提示
(1)按課文的敘述順序。
(2)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黃河象喝水失足——變成化石——發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復述內容。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么樣?
5、自由感情朗讀。
三、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才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為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并上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于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后,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四、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于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腳踩石頭
↓
陷進
↓
化石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能給課文分段,寫出第二段各層的提綱
2、朗讀課文,并能按提綱簡要復述課文
3、了解科學家們假象的黃河象骨頜化石的來歷及假想,依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你們知道這“黃河象”名字的來歷嗎?你想知道它是怎樣挖掘出土的嗎?你想了解科學家對它進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來的一段故事嗎?
二、初讀課文
1、課文講了黃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陳列著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科學家相依據化石形成的科學知識假想了它的來歷。
2、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給課文分段
1、默讀
2、給課文分段(詳見教參)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思考為什么說這具黃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2、討論:
五、學習第三段。
1、小聲讀,畫出描寫骨架的詞語,根據什么,推想出這只黃河象死后未被移動?
3、讀這一段這頭大象當時干什么去了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結局?
六、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思考,科學家假想了幾方面的情況泥?
三個方面:(1)時間,氣候(2)來到河邊陷進去(3)變化石
2、這一段可分哪幾層(三層)
3、默讀第一層,畫出假想的時間,地理環境,氣候,說說為什么這樣假想?這一層寫了什么?
4、指名讀第二層,這一層寫了什么情景?
5、指名讀第9小節,這層寫了什么?假想陷進淤泥里的黃河象變成化石的過程
七、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思考,這一段假想了什么?20xx萬年地球發生了什么變化?黃河象呢?
八、小結黃河象變化石的條件是什么?酷熱,河流,淤泥二百萬年,地殼變動
九、回歸整體
1、我們來繼續學習21課黃河象。初讀課文時同學對課文內容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誰來說說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部分內容。
2、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你知道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嗎?
3、課文還講了些什么?(還講了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成為化石的情景。)
4、那么科學家的假想是以什么為依據的?發掘時我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5、聽老師把這段話讀一遍,體會老師重讀的詞語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著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準確,更符合實際。
6、科學家根據發現發掘的樣子,假想它成為化石的情景,這個故事發生在二百多萬年前的一天,讀讀這個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動的一幕是什么?你認為描寫生動的是哪一節,讀給大家聽。
7、我們剛才通過有語氣的讀,體會了科學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動,那你認為這種想象合理嗎?哪些地方合情合理?為什么合理?舉例說說。分小組交流,選擇匯報形式。
十、小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知道二百萬年間,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學會生字,讀準生字讀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等詞語的意思。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4、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作順序,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引導學生按不同的順序復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了解科學家們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很多有關化石的資料,誰能用簡單的三兩句話介紹你的資料。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課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談感受。
師:這就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詞
1、運用課件抽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理解詞語:下頜、趾骨、炙烤、發掘、礫石等
2、指名讀分節讀課文,要求讀通、讀準。
3、思考:這一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課文通過介紹北京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完整)
2、課文是怎樣描述這個特點,畫出有關的語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說明這個特點。(列數字、舉例子)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教師小結: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四、學習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萬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黃河邊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便向當地政府報告,這具化石終于得以重見天日。讓我們再去挖掘現場看看,齊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1、此段告訴我們什么?(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的樣子)
2、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在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斜插沙土、腳踩石頭)
3、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從它個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沒有被移動過,所以能保存得這樣完整。那么這么完整的黃河象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呢? 我們也來做做小科學家,假想一個有關黃河象來歷的故事。假想應該注意什么呢?(以現實為依據,大膽推測,展開科學合理想象。)
五、課后作業,延伸拓展
讓我們插想象的翅膀做個小科學家,下節課交流你們的推理故事。
第二課時
一、引導討論,暢談假想
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的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小科學家們你們根據黃河象出土時的樣子進行的推理故事是怎樣的呢?
四人小組交流推理故事,學生評議,教師參與交流。(評議依據:①故事創意,②現實為依,③科學合理。)
二、走進文本,細讀研學
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想象的。
⒈讀中充分感知課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⑵指名分段讀,進一步感知。
⒉比較故事,細細品味。
⑴小組學習,把剛才自編的故事和課文故事比一比,誰編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發展的背景環境:氣候干燥炎熱,動物們干渴難忍,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險埋下伏筆。(細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經過,環環緊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質變化的過程,具有科學性。
3、注意細節,學習寫法
“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南流去。”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是作者合理想象的細節,像這樣的細節你還能找出多少?
指名讀句子,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回歸整體,復述課文
1、提出要求,再讀全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全文,要能復述故事。
2、組內復述,小組推薦代表全班復述。
除了課文中的描寫順序外,你還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故事嗎?
四、總結課文,課外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既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課后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6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字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搜集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誰先給大家介紹?
(指名學生上臺解說并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課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書課題:黃河象)
(二)學習第一段
1、看著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板書:骨架樣子)
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高大、完整。師板書。)課文在第幾段描繪,請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6、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
1、檢查: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
2、此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相機板書: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4、待學生找到后,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5、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么中間部分介紹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師: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5、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文。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你想問什么?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6、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說文中所說的黃河象是什么樣的。
二、復述課文。
1、提示
(1)按課文的敘述順序。
(2)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黃河象喝水失足——變成化石——發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復述內容。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么樣?
5、自由感情朗讀。
三、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才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為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并上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于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后,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四、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于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腳踩石頭
↓
陷進
↓
化石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教案 篇17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依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理解各段間的內在聯系,體會科學家推理的條理和嚴密。
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內容及其假想的依據。
板書設計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黃河象 假想來歷 陷入
化石
斜插
發掘化石
腳踏
教學過程 :
出示掛圖,導入 新課。
這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板書:骨骼化石)你們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嗎?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種象曾經生活在黃河流域,所以叫它們黃河象。
今天我們就學習課文《黃河象》。
檢查預習
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掘出來的?
開火車朗讀課文,讀后酌情評議。
練習分段、歸納段意、認真讀課文,從文中把科學家假想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部分找到,做上記號。
學生準備后討論:文中哪些地方是講科學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課文分成三段,說說每段段意。(學生練習歸納,在書上寫出來)
學生準備后,交流歸納的段意,(一、講這具化石的樣子;二、講科學家假想化石的來歷;三、講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發現和發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請三個同學朗讀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讀第一段,想一想,這具黃河象骨架有什么特點。
學后討論:有什么樣特點?(骨架很高大)從哪里看出它高大?(從它的高度、長度;從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覺。)還有什么特點?
(很完整)從哪兒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這句話什么意思?(整個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別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說,整個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這句話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塊腳趾骨,一塊也沒有失掉,全部保存下來了。)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黃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讀第二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
學生默讀思考后,指名說說科學家的假想,說后學生互相補充。
布置作業
閱讀課文,想想課后“思考練習”的第一、二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依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理解各段間的內在聯系,體會科學家推理的條理和嚴密。
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內容及其假想的依據。
板書設計
10黃河象
1沒移動過
保存完整依據
2在指揮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據
2站立姿勢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聽寫詞語。
說說本課的主要內容。
二、講讀課文
講讀第二段
這一段作者是分幾層來寫的?(三層。第一層即第2節;第二層即第3節;第三層即第一4至節。)
逐層理解。
第一層:突出“熱”和“緩”。
“熱”:“炙烤大地”“草叢燃燒”“呆立不動”“走來走去”。
“緩”:“小河彎彎”“緩緩流去”
這一層寫當時天氣炎熱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環境,為老象遇險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彎彎,流勢緩慢,河岸和河床必然會淤積厚厚的淤泥,高大體重的黃河象到這里喝水是很危險的。
第二層:突出“倦”和“渴”。
這一層寫出身強力壯的黃河象,由于疲勞和干渴,走起路來有氣無力,當它們看到小河時,必然不顧一切地跑過去狂飲,這就是老象遇險的必然性。
第三層:突出“喝”和“陷”。
抓兩頭段落,找假想的依據。
從兩頭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學家以下設想的依據:
1)“老象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石頭上。”(四自然段:“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腳踩著石頭。”)
2)“老象身子一側,栽進河里。”(第四段:“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頭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進去。(第一段:“人們站在骨架前,……昂首闊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終于不能再動彈了。”(第四段:“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6)“緊跟在后邊的象群,驚恐地望著在淤泥里掙扎的老象。它們嚇得顧不上喝水,回頭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
小結:課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內容都不是科學家親眼看到的,他們根據事實做出了假想,這說明假想必須以事實為依據。遵循科學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學家從黃河象站立的姿勢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想找水喝。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熱難當……
這種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業
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的來歷?黃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據是什么?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依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理解各段間的內在聯系,體會科學家推理的條理和嚴密。
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內容及其假想的依據。
板書設計
10黃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無缺 疲勞干渴
發現 斜插的姿勢 假想失足落水
發掘 上級指揮員 泥沙掩埋
教學過程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邊讀課文邊看圖,思考:
(1)這具黃河象化石高大表現在哪里?畫出有關詞語。
(2)這具黃河象化石完整表現在哪里?畫出有關詞句。
2、請學生指圖說說這具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這個特點。
3、訓練用“甚至……也……”“連……也……”口頭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師談話,轉入下一段教學。
二、講讀第二段。
讀本段后思考:這一段作者是分幾層意思來敘述的?各層的層意是什么?
逐層學習。
第一層(第2自然段)
這一層寫當時天氣炎熱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環境,為老象遇險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彎彎,流勢緩慢,岸邊和河床必然會淤積厚厚的淤泥,身高體重的黃河象到這里河水是危險的。教學時要突出“熱”和“緩”。
“熱”“炙烤”“燃燒”“呆立不動”“走來走去”
“緩”:“小河彎彎”“緩緩流去”
第二層(2至6自然段)
這一層寫出身強力壯的黃河象,由于疲勞和干渴,走起路來有氣無力,當它們看到小河時,必然要不顧一切地跑過去狂飲,結果失足而落水,這就是老象遇險的必然性。
教學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層(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據。
從兩頭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學家以下設想的依據:
1)“老象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石頭上。”
2)“老象身子一側,栽進河里。”
3)“它抬起頭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進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終于不能再動彈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緊跟在后邊的象群,驚恐地望著在淤泥里掙扎的老象。它們嚇得顧不上喝水,回頭四散逃跑。”
小結:課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內容都不是科學家親眼看到的,他們根據事實做出了假想,這說明假想必須以事實為依據。遵循科學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總結推理方法。
科學家從黃河象站立的姿勢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想找水喝。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熱難當……
這種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業
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的來歷?黃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