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通用13篇)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1
【教材簡析】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課文《黃河象》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敘述思路清晰,分別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過程,想象細致合理,不僅能增長學生關于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師生互動通過談古論今,縮小視野,讀后可以使學生拓展思維,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情趣,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可以揭示甘肅省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
【學生情況分析】經過四年的語文學習,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但由于學生受地理條件限制,借助實地考察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還無法實現。但如果創設一定情境,激發學生心理動機去探索,給出明確問題引導學生定向合作探究,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整個探索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合作者,而且服務于探究,起到指導、調控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者。多欣賞、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性評價。
【設計理念】
“三線”即學線,問題線,教線。以“學線”為主線,以“問題線”為核心,整節課教師預設五個關鍵問題,教學過程中,以學定教。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自我解讀,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重現過程。因此,本課教學主要目標并非在于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作為一種憑借,引領學生通過“圖文結合,發現化石特點——大膽實踐,創編故事——文我比較,產生新的感受——發展改造原有知識經驗”的過程,讓學生激蕩思維。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有側重地了解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發掘過程。
2、不以課論課,大致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發散思維,讓學生脫離課文自己推斷。
3、運用推理想象,對尾椎失落的情景進行推測,利用課余時間寫成有條理的情趣短文。在把自編故事與課文故事對比賞評中,領悟科學假想的一般方法。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課件引路,看視頻,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自然博物館中的黃河象骨架化石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高大、完整)
[設計意圖]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動機。學習興趣是學生的內在需要之一,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由于學生暫時無條件親自接觸,只有通過多媒體,才能激發學生的內需。
二、看課件,速讀課文,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從課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黃河象的高大?從哪幾句可以看出黃河象的化石保存的很完整?
2、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什么時間?誰?在哪里?怎樣發現的?(73年,甘肅、農民)
3、為什么叫黃河象?
4、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設計意圖]
解疑導撥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是我們上課的初衷。抓住重點解決了這四個問題,課文重點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要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三、新授,重點解決上題中的第四個問題。
了解了有關黃河象化石的這么多內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過渡引導。
我們也來做小科學家,假想一個有關黃河象來歷的故事,你們說怎么樣。
想象來歷,自編假想故事
⒈指導假想。
⑴科學假想我們還是第一次。首先讓我們來策劃一下,看這個假想該怎么個想法。
⑵學生討論,引導歸納科學假想的要點:以現實為依據,大膽推測,展開科學合理想象。學生頭腦中有“化石保存完整、斜入土中”這一整體印象,因而他們會首先關注大象失足落水及時間流逝形成化石這一直接說明化石形成的原因,而忽略落水前那些相關的鋪墊性的因素,此時,教師引導:“大象為什么會去水邊?”因為學生已經對這個故事很熟悉了,馬上會與上文聯系起來,它是去喝水了,喝水是因為天太熱了,教師邊引導邊出示下面的線性圖:
(熱)→(渴)→(喝)→(陷)→(腐)→(變)
⒉小組合作,自編故事。延伸拓展。現在的你不是科學家了,而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聽了科學家的敘述、推理和假想之后,要是讓你把它寫成一篇文章的話,你準備怎樣寫?非得停留在課文作者的那種寫法上嗎?
假如我也是作家的話,我就會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問題,甚至有的想象可以超越原來的作者,“難道這個黃河象僅僅是為來喝水才掉進河里去的嗎?”
⒊交流自編故事,學生評議。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館里,黃河象的尾椎是假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假想、推理的空間,它的尾椎哪里去了?小組合作,大膽創編!
評評:①故事創意,②現實為依,③科學合理。
[設計意圖]
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點,自己分析,思考,推斷,自編故事,通過自己親歷、實踐,體驗科學家假想的一般過程,逐步發展完善了對“科學假想”的認知。
三、小結:《黃河象》這篇課文,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的今天更為重要。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示:世間的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賞書本故事的優點,亦可評其不足,也應肯定自編故事的獨特創意,細膩周密之處,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書本
[設計意圖]
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賞評文本故事,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表達。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2
教材簡析:
《黃河象》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并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細致合理,描寫生動形象,讀后可以使我們思接千古,不僅增長關于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激發起熱愛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做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第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處理生字詞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時注意生字的讀音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跡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沖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洼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云:天氣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3、分別找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默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明確: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2)朗讀體會特點。
(3)小結,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學習第2-6自然段。
默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
明確: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明確:1973年 甘肅(發現 挖掘)
假想的根據: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2)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三、練習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五、教案點評
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教師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六、探究活動
1、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根據提供的骨架,畫出一頭大象。
2、寫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順序。
3、參觀自然博物館。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3
《黃河象》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我會經常根據學生的狀態和自己的心情產生一些靈感,因此,課程的講授許多時候都不會按照教學設計完成,我覺得這樣很有趣,預設永遠只寫在教案本上,而靈感的東西卻非常奇妙,并且由此迸發出的思維的火花和對學生有效的訓練連我自己都非常感動。
今天講了《黃河象》,課文的結構是這樣的:黃河象化石的陳列地點和樣子、科學家對黃河象當年的情景推測、發掘黃河象的過程。課文很簡單,如何起到應有的訓練效果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可是直到上課也沒有什么好主意。硬著頭皮上吧,因為我特別相信我的學生,他們會給我靈感。
按照慣例,我喜歡用小小的問題測試一下學生們的預習情況——主要針對課文內容——學生是否讀了課文一問便知。很欣慰,學生的回答或詳或略,還算合格。
開始講述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反復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將書本合上一邊看著投影上的圖片一邊聽一個同學讀,然后請大家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黃河象化石的樣子。這樣一說不要緊,漏洞百出。于是我引導學生記住關鍵的數字,加強準確性;然后讓學生寫一寫,讀一讀,再與書上進行核對。這樣一來,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全有了。
緊接著我順口問道:“這樣一頭黃河象,給了你怎樣的感覺呢?”學生的回答基本全面——這頭黃河象很強壯、碩大;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非常難得。于是,我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跳過了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去追尋挖掘化石的過程,這樣,自然常識就得到了掌握。
此時,我并不急于處理第二部分的內容,而是根據第三部分中科學家的科學推測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空間,自己來做科學家,推想一下這具黃河象當年在這兒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當然,學生口頭的故事編的簡單而淺顯,無奈今天的語文課僅此一節,于是留下作業——充分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并上網查閱黃河象的資料,寫一寫你的推測:要符合當時的地理、氣候環境,要有場面描寫,也可以加入人物,最重要的是要有故事情節。
我很期待明天學生交上來的作業,在課堂上,我會著重與學生感受那段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黃河象教學反思
課文第二段講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的來歷的,這是本課的重點段。而這些“假想”不是憑空想象的,是以充足的事實作依據,用科學的道理進行辯證的、客觀的分析,假想有根有據,推理非常嚴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推理過程,教學時可以在改變文章結構方面加以突破。
先學習第一段,在學生了解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后,直接躍到課文最后一段,讓學生讀后思考:化石是怎樣發現的?又是怎樣挖掘的?黃河象化石的姿勢怎樣?從化石站立的姿勢和各部分骨骼互相關聯中,科學家推想出什么?然后,自然引入課文第二段關于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的學習。
這樣圍繞重點段,上引下聯,能提起全篇,促使學生思維流程化,又能使學生很快觸及文章主旨,理解課文內容。
《黃河象》教學反思
這次我執教《黃河象》一課,感想頗多,以下是我感受最深刻的兩點:
一、從這節課中,我體會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魅力。
鏡頭一:
師:同學們,這樣高大、完整的黃河象化石究竟是怎樣來的呢?
(學生臉上表現出疑惑的樣子。)
師:看來要研究這個問題,咱們有必要把文章的第八個自然段讀一讀。(學生帶著疑惑去讀書。)
教學《黃河象》首先從第八自然段入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部分寫的人們挖掘黃河象化石的情景是文章中一個關鍵點。
因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研究科學家對黃河象化石假想的合理性,那么為了讓學生研究好這個有關合理性的問題,在課外查閱化石資料的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注意聯系下文,也就是第八自然段,這里講到人們挖掘黃河象化石化石時所看到的情景,可以說第八自然段中句句都與前面2-7自然段假想的合理性相聯系,所以先從根據入手,的確讓學生在繼續讀2—7自然段,談科學家假想的合理性時,有話可說,有證據可找。
二、教師的評價、激勵性語言以及過渡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鏡頭二:
師:剛才xx同學找得非常好,他從大象失足落水的部分,發現科學家假想的合理性,這部分很重要,我們都要研究一下,請大家都來讀讀這個句子,把描寫大象落水的動詞勾畫出來。
(學生自己讀書,勾畫關鍵詞。全班交流,教師整理動詞。)
師:同學們都找的很好,這些動詞非常關鍵,咱們再帶著這些動詞,再把這個句子讀一讀,請你想象一下,大象落水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景?
生:大象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型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讀完)
師:他是用讀書的方法為我們描述當時的情景,還有誰為我們介紹一下。
生(又把課文讀了一次,再點亦然。)
這個位置我原來是想設計讓學生自己想象大象落水的情景,了解大象落水這里一系列動詞的的意義以及科學家使用動詞的準確性。
結果站起來的孩子,一個接一個的讀書,完全沒有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情景的習慣,當時讓我非常措手不及,一時間找不到什么語言來引導,只是一味地點了一個又一個,結果三個孩子都讀完了,我一說出動詞使用的準確時,其他的孩子似乎還是一頭霧水。
如果我當時在第一個站起來的孩子讀完書后說:“你是用讀的方式來給我們描繪大象落水的情景,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大象落水的情景就更好了!誰愿意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樣引導,應該學生后面就不會一味的讀了,今后我還多培養自己的教學機制,錘煉評價語和過渡語,這樣課堂的條理性會更強。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4
知識目標:
1、學會理解本課“假想”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教學準備
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圖片、學生搜集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第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處理生字詞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時注意生字的讀音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
陳列、發掘、古生物大廳、化石、礫石、沖積、一瞬間、碧空、掙扎、炙烤、萬里無云、骨骼、尾椎、下頜、假想
3.分別找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或請教同學和老師。(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課文的敘述順序是什么?(學生:骨骼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2.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黃河象)
3、下面,我們先來學習課文的第一段。
(二)學習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4)朗讀體會特點。師問: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
(學生:高大 完整。師歸納板書:骨骼樣子 高大 完整)
2、齊讀這些語句,再次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3、(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5、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第三段(最后兩個自然段)
1、師問: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學生:1973年 甘肅(發現 挖掘)]。
2、師問: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讀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教師歸納板書:發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學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學生找到后,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6、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么中間部分介紹了什么呢?
(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師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二段(○2—○6自然段)
1、師問: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著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天氣酷熱,動物干渴,需要喝水,就會來到河邊。再加上看到“腳踩著石頭”,作者就會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深深地陷了進去。就會有了前面那悲慘的一幕。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被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象的尸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又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卻漫漫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么樣?(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才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為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并上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于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后,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六)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于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七)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5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為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課文意在介紹黃河象的化石,為什么把重點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來,介紹事物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這具象化石體格高大,保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劍齒象化石中堪稱第一。課文正是抓住它這兩個特點來介紹的。這兩個特點,人們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視其完整,課文便把完整這一特點寫得更具體一些。這具象化石為什么會保存得這樣完整呢?為了解開我們可能產生的疑惑,便重點寫了對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據
假想總是根據一定的事實進行的。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據是什么呢?細讀課文最后一段,我們不難找到,科學家的假想是依據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現場的沙土、礫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勢、高翹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況進行的。
(三)假想的內容
科學家們假想這具黃河象化石,是由于二百萬年前的一頭黃河象失足落水而變成的。那么,這頭黃河象為什么會失足落水,又是怎樣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呢?從課文第二段我們可以知道,天氣炎熱,黃河象渴得難受而四處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天氣炎熱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夠不著,它喝水心切而顧不上環境是否安全,以及身體疲勞而有氣無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這只領頭老象跑在象群前頭和它的身體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氣炎熱而渴得難受,喝水心切而不顧環境,夠不著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頭又來不及抬腳,踏進河里又陷入淤泥,掙扎呼救卻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沖積的泥沙掩蓋在地下,經過二百萬年的漫長歲月,逐漸變成了一具象化石。這樣建立在可靠事實依據上面的假想,從過程上看是那么自然嚴密,從環境條件上看是那么周全合理,難怪我們讀來能夠感到真實可信。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6
教學目標:
1、能夠認真漂亮的書寫本課六個生字,準確認讀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黃河象化石的情況以及發現挖掘的過程
4、能有簡單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學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圖片;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化石的資料、搜集黃河象化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
1、師:先來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
(幻燈出示化石圖片)這些都是——化石。關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化石的資料)
2、出示黃河象化石的圖片。你知道這是什么化石嗎?對,這是古代黃河象的化石。你對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黃河象化石的資料,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及時補充。
3、看來同學們在課前都認真的搜集了資料,為我們這節課的學篇科普散文,這樣的文章我們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檢查預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關于黃河象的哪些內容?
(隨生回答板書:化石樣子、假想來歷、發現挖掘)請你根據這些內容把課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雙豎線標出來。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一下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我們來看一下文章的敘述順序,你認為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
而本文卻是先寫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再寫科學家假想化石的來歷最后寫化石的發現和挖掘,這在寫法上屬于倒敘的寫法?你知道為什作者要把黃河象化石的樣子放在文章的開頭來介紹嗎?(為了突出化石的樣子,說明黃河象化石的樣子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細讀課文,品詞悟情
1、那我們就先來讀讀文章描寫化石樣子的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黃河象骨骼化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有印象,你是從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畫有關語句寫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長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感受到黃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們教室還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長八米教室長。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這里恐怕屋頂都要漲破。你怎樣理解除了尾椎以外這句話?(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是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三米多長的大象牙重有三噸,得用載重噸的大卡車去拉。
你怎樣理解甚至?(舌骨很難發現也能保存著,說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一百多塊的腳趾骨,連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沒有失掉可見完整。大到三米長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長得腳趾骨都保存著,可見它的完整。
3、作者為了說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數字來說明,這在說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我們來再讀讀這三句話,感受一下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的準確性。
4、人們站在這樣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頭大象這昂首闊步向前跑。
(出示圖片)你能用自己的話把你看到的這具化石的樣子介紹給大家嗎?
結合第一段的內容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給大家介紹。
5、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的保存下來,
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為什么能這樣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死后沒有被移動過)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來讀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出示問題: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發現的?因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來。
7、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腳踩著石頭。
課件出示: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 ),從它各部分骨頭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 )。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沒有被移動過,這都是科學家們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隨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據。科學家的推想是有根據的。那么科學家又會我們假想出怎樣的一個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節課我們再去欣賞吧!
第二課時
一、復 二、學 自由讀課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2)歸納總結出:因為天氣的炎熱才有象群的疲勞和干渴,才會有老象因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歲月的變遷使之成為了化石。
3)體會科學家假想的條理性。
4)同桌試著講一講這個故事。
3、科學家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假想?
聯系最后一段的內容說一說。
三、課外延伸
1、找一找這樣的科普文章讀一讀
2、為黃河象設計解說詞,寫一寫。
四、綜合提升
自己試著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寫一篇小故事。
板書設計:
黃河象
化石樣子——高大完整
假想來歷——有理有據
發現挖掘——科學有序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7
篇一
教材分析
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并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想化石的來歷。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12個生字、新詞,通過朗讀課文,了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教學構想
教學本課,教師在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借助課前搜集的資料,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學生自學、自悟、討論、交流,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內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長科學知識。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
(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
(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1)拿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可由學生提出,其他學生幫助,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2)課文的主要內容可先由一小組回答,其他小組作補充。
(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4)出示投影,進一步體會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5)朗讀體會特點。
(6)小結并被書。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以瀏覽方式學習第2-6自然段。
(1)采取瀏覽方式閱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閱讀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聲地說一說。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動交流,匯報學習收獲,相機進行板書朗讀指導。
板書: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指導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先自由練讀,然后以行或組分段讀,舉行朗讀比賽,然后讓學生評議。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其他小組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并相機板書。
板書: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關于假想的根據,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著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4)指導朗讀。
四、總結全文。
作業設計
熟讀課文,準備復述。
板書設計
黃河象
完整(特點)
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
老象陷進淤泥 來歷
變成化石
1973年 甘肅(發現、挖掘)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課文,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并按要求復述課文。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思考:
這篇課文從哪幾方面描寫了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他們這樣假想有什么依據?
4、黃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二、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5、還可以按什么順序復述?
(1)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科學家假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2)科學家假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
五、暢談收獲
可以談寫法,可以談啟發,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作業設計
復述課文。
板書設計
黃河象
推想 發現 發掘 命名
篇二
1.教學設計
學科名稱:黃河象教學設計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與語言感悟能力,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備了與他人合作識字的能力,但也有個別學困生,學習能力弱,需進一步加強。
3.教學內容分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
4.教學目標
1了解科學家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及假想的依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朗讀課文,練習復述假想部分。
3訓練學生思維想象能力。
5.教學難點分析
課文第二段,積累語言,體會語言,復述課文。
6.教學課時 2課時
7.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21課黃河象。初讀課文時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誰來說說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部分內容。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部分內容。師:首先講了什么?
生:課文講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陳設著一具黃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誰能看著投影再結合書上內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黃河象怎樣高大完整?
生:說或讀第一自然段。
師: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發現是很少見的,你知道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嗎?
生:從它各部分骨頭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沒有被移動過。另外當地農民保護文物的意識很強,發現后馬上報告,在上級的指揮下進行挖掘。
師:課文還講了些什么?
生:還講了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成為化石的情景。
師:那么科學家的假想是以什么為依據的?發掘時我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生: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第看到一頭大象……情景
師:看看投影片聽老師把這段話讀一遍,體會老師重讀的詞語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著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準確,更符合實際。
師:科學家根據發現發掘的樣子,假想它成為化石的情景,這個故事發生在二百多萬年前的一天,讀讀這個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動的一幕是什么?你認為描寫生動的是哪一節,讀給大家聽。
注:以上是熟讀,第五節描寫具體,寫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舉一動,抓住這些詞語再讀讀。
師:我們剛才通過有語氣的讀,體會了科學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動,那你認為這種想象合理嗎?哪些地方合情合理?為什么合理?舉例說說。分小組交流,選擇匯報形式。
以上是體會語氣、思維和語言訓練。
師:科學家的假想是合理、嚴謹、完整,同時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們能象講故事一樣把它講出來嗎?還可以加上體態語言,自己試著說說,自己練習。
師:我給你開個頭,請幾位同學講:(1)天氣環境;(2)老象失足;(3)成為化石。
以上是指導復述。
師:除以上外課文還寫了什么?大地變化-黃河-黃河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懂?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在課下王俊就極力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我覺得的確是一本好書,現在請他把書推薦給大家。
教學反思
《黃河象》是一篇思維嚴密、邏輯性很強的科普小品文。課文形象生動的為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在課文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黃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點的,掌握列數字、使用遞進詞語的說明方法及寫作順序,還要使學生了解科學家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假想的根據,激發想象力,產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保護國家文物的意識。
一、精心設置一些“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如果教師對所授內容的平鋪直敘,勢必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枯燥無味,因此我著重研究了如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啟發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也就是說要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黃河象過程的各個階段嘗試著精心設置一些“懸念”創設問題情境。將創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為主線,脈絡清楚的貫穿整個教學。如:教學剛開始時鼓勵學生針對課題質疑,接著出示填空題歸納出文本的主要內容,再次教師質疑黃河象骨骼有哪些特點,請同學結合特點推測黃河象失足落水的情景。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興趣,使學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達到增強記憶、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學效果。通過課堂的實踐觀察,這些問題情景的創設,能使學生大腦保持最興奮的狀態,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好奇*,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二、借助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能力
教學時,從審題、閱讀交流文章的內容安排,到課文內容如何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都由學生自己主動探索主動發現。面對學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統的答案,我利用多媒體,通過看全過程再選詞填空,使之變得有條理,引發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從(熱)——(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結論,并指出這個結論是科學業家從已知求未知,以結果推原因,運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來的。這樣,學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探索、發現構成教學過程的一個又一個的教學環節。老師則因勢利導,于學生疑惑處啟發,于學習關鍵處點撥,起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三、巧用過渡語
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的過渡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了第一段,學生了解了古代黃河象骨架的的特點及完整性后,我告訴學生:“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罕見的,據史料記載:這樣完整的象化石在世界上還是首次發現。”你知道黃河象骨骼化石為什么能保存得這樣完整?再如:學習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發現和發掘的過程,我向學生提出疑問:“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從黃河象骨架的站立姿勢,科學家想象是黃河象失足落水,那么黃河象又怎么會落水呢?科學家又是怎樣假想的呢?”這兩個環節過渡語的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文本的閱讀和思考中,使文章的條理行更強,幫助學生很好的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四、抓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體會想象的合理性
在學習科學家假想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的環節中。為了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合理的想象,了解骨骼化石的形成條件,我引導學生邊讀邊畫出重點的詞語,如:描寫天氣炎熱的“炙烤”、“燃燒”、“呆立不動”等詞語,描寫大象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語句等,通過學生有語氣的朗讀和想象,體會當時的自然環境和大象落水的必然性,從而感受到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整個課堂,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掌握了結合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比如說在的教學上,感覺學生對這幾個詞語還是不怎么理解,所以這應該在第二學時的時候把這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來復習。
以上就是我針對《黃河象》這堂課的一些思考,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過于少,還有像“發現、發掘、挖掘”這幾個詞語應該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加以區分,還有對學困生的關注還是不太明顯等問題。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揚長避短,繼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8
一、導入:
師板書課題:《黃河象》
1、請孩子們齊讀課題。(生讀)再讀。昨天,我們已預習了課文,你有什么疑問嗎?
2、生質疑:
生a、黃河是一條河,課題《黃河象》為什么用黃河來命名呢?
師:以“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解釋黃河象的名稱。
生b、黃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師: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猜”的過程……并以“活化石”、“銀杏樹”為例說明。
生c、人們又是怎樣發現它的?
師:往往你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總會有更大的收獲!這也正是傾聽的好處。
反思:
導入語言干凈利索,能夠敏銳地抓住學生的質疑點,認真傾聽、思考學生質疑的出發點,及時進行分析,并給出正確、合理的解釋。如:學生提出為什么用地名“黃河”來給課題命名時,教師用“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來解釋。之后又分別用“活化石”、“銀杏樹”的相關知識來類推本課的知識點。當學生能夠在認真思考之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及時給予表揚,并說出認真傾聽的好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此外,看似不經意的講解“猜”的過程,又為本課安排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埋下伏筆,增強學生猜測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根據題綱,將課文分成四個個部分,完成填空練習:
( )
( ) 的黃河象
( )
( )
2、學生瀏覽課文,師提醒學生要一邊看,一邊思考。
3、鼓勵學生拿出課堂作業本,先抄題,自己試著填一填,再四人小組交流,要求學生只要能填通順就可以了。
反思:
這一板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課文結構,掌握文章脈絡。教師給出一個填空式的題綱,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又能更準確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當發現學生連有效完成填空都還比較吃力時,再次降低難度,只要求他們能將空填通順即可。這樣,教師能根據學生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顯示出執教者較強的教學機智及課堂應變能力。
三、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檢查學生的練習情況。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為例,指導填空。(附:學生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教師否定錯誤答案,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最恰當的答案。)
(博物館里)的黃河象
3、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讀課文2—3部分,完成填空:
(兩百萬年前)的黃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黃河象
4、讀課文最后一段,指導學生完成填空。(這次多數學生根據字面意思,理解為“被命名的黃河象”)教師示范朗讀,故意將“因為”、“這頭”兩個詞語發音較重,學生聽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黃河象
5、討論:課文一、三部分寫出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點?要求學生抓重點詞語匯報。
龐大、被完全保存下來的、姿勢斜斜的……
6、設疑:如果是一頭頭完整的黃河象,又怎么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組,根據象骨骼化石的特點,展開想象,并用“因為……所以……”句式寫幾句話。師先舉例,讓學生從課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討論,教師加以指導,要求學生一邊說一邊寫。
反思: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與第二部分的內容緊密相聯、環環相扣。對于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或否定,使學生能明白填空原來還可以從不同的出發點,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師一邊引,一邊導,又能使學生在準確、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結構后,教師再將一、三部分的內容用一個問題:黃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點?便緊緊聯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斜斜地”展開合理想象,并嘗試著用因果關系的句子寫一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這樣,便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了課文內容,達到讓學生與文本交流的目的。
總之,整堂課設計得結構十分嚴謹,邏輯性非常強,每個板塊與板塊之間密不可分,層層落實。尤為可貴的是,執教者總是認真關注著學生的學情,及時根據自己的課堂預設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自己的指揮棒下緊張而又有序地學習。這樣的課堂,老師既教得輕松,學生又學得愉快。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9
【教材簡析】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文《黃河象》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并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細致合理,描寫生動形象,讀后可以使我們思接千古,不僅增長關于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激發起熱愛科學探索的興趣。
【設計理念】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活動,實踐,探究,經歷。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本課教學主要目標并非在于教教材——讓學生去弄清一個科學假想故事,接受書本知識,而是以教材作為一種憑借,引領學生通過"圖文結合,發現化石特點——大膽實踐,創編故事--文我比較,產生新的感受--發展改造原有知識經驗"的過程,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去親歷,去發現,去探究,去完善他們自己的知識建構。
【教學目標】
⒈以教材為憑借,引領學生觀察大象化石,了解發掘經過,在現實基礎上大膽推測,合理想象,培養創新精神與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編故事與課文故事對比賞評中,領悟科學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嚴密,描寫生動形象,培養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㈠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許多同學對現已滅絕的古生物挺感興趣,特別是恐龍,因而對一年前去過的中華恐龍園是念念不忘,說說那次游園最令你難忘的,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學習興趣是學生的內在需要之一,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又緊接下面環節古生物化石及相關知識介紹,激發學生內需。)
㈡化石資料交流,豐富感性認識
課前搜集了不少有關化石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獲所得。
(設計意圖:資料搜集交流是開放式教育下對信息處理的一種學習,亦通過感性材料的積淀,豐富對“化石”這一科學知識的感知,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㈢圖文結合,發現化石特點
⒈觀察化石圖片。
老師也帶來一張古生物化石的圖片,想看看嗎?(出示)這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細觀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點。
怎么樣,看了有什么感覺,跟大家來說說。
⒊引導讀文,加深感受。
陳列館旁邊還豎著一展牌,上面寫的正是這具化石的介紹,你們讀讀看,有什么新的感覺。
⒋讀中感悟,感情朗讀,表現化石特點。
指名讀,齊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發掘經過。
師引述過渡: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萬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黃河邊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便向當地政府報告,這具化石終于得以重見天日。讓我們再去挖掘現場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況。自讀課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勢:腳踩石頭,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發生疑。
了解了有關黃河象化石的這么多內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過渡引導。
我們也來做做小科學家,假想一個有關黃河象來歷的故事,你們說怎么樣。
㈣想象來歷,自編假想故事
⒈指導假想。
⑴科學假想我們還是第一次。首先讓我們來策劃一下,看這個假想該怎么個想法。
⑵學生討論,引導歸納科學假想的要點:以現實為依據,大膽推測,展開科學合理想象。
⒉小組合作,自編故事。
⒊交流自編故事,學生評議。
評評:①故事創意,②現實為依,③科學合理。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點,自己分析,思考,推斷,自編故事,通過自己親歷、實踐,體驗科學家假想的一般過程,逐步發展完善了對"科學假想"的認知。)
㈤賞評課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讀中充分感知課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⑵指名分段讀,進一步感知。
(設計意圖:多層次的讀,充分感知,讓文字內容在頭腦中逐漸清晰明朗起來,為后面對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較,賞評奠定基礎。)
⒉比較故事,細細品味。
⑴小組學習,把剛才自編的故事和課文故事比一比,誰編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發展的背景環境:氣候干燥炎熱,動物們干渴難忍,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險埋下伏筆。(細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經過,環環緊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質變化的過程,具有科學性。
(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賞書本故事的優點,亦可評其不足,也應肯定自編故事的獨特創意,細膩周密之處,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書本)
(設計意圖: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賞評文本故事,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表達,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和批判意識。)
⒊小結親歷感悟。
說說通過自編科學假想,再與課文故事對比,你們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傳統教學重結論,而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起初,學生憑著已有的對科學假想粗淺的認知進行自編故事實踐,再經歷生生互評,與文本故事進行比較,分析,選擇,經歷了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不僅探究獲得新知,發展了已有的知識經驗,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空間。)
附:板書設計:
個頭大,保存完整
以現實為依據 腳踩石頭,斜插土里
科學 假想 大膽推測,合理想象
嚴密 科學 細致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10
教學目標 :
1、朗讀課文,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2、簡要復述課文重點段落。
3、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
教學重點:
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教學難點 :
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并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質疑、導入 新課:
復習:上接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黃河象》這篇課文的第一段,回憶一下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黃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點?
(高大、完整)
質疑:由此,你還想了解什么?
(為什么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時間?誰?在哪?怎樣發現的?)
(為什么叫黃河象?)
(是怎樣形成的?)
二、指讀第四段:
1、你讀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個問題?
指答:
時間、地點:73年春,甘肅省幾個農民發現的。
名稱:因為在甘肅省,所以叫黃河象。
完整:死后沒有被移動過,在上級指揮下發掘,人們有文物保護的意識。
2、品詞:區別“發掘”與“挖掘”。
挖掘:往深處發掘出來
發掘:把深藏的東西挖掘出來,有目的的,小心謹慎地挖掘
3、用“——”畫出黃河象出土一剎那的句子。
板書:斜插腳踩
三、科學家由此進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幾方面內容?有什么依據?
1、自己默讀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書:熱、渴、喝、陷
3、說一說科學家推測的思路:陷、喝、渴、熱
4、過渡:文章是怎樣將這些方面聯系起來又生動地再現當時的情景的?
四、小組研究性學習:(小組任選一方面)
1、讀書——想到什么——依據——好詞佳句
2、匯報:
據沙土和礫石?(水)
斜斜地說明什么?(失足)
(1)天氣——炎熱
(2)地理環境——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流著(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讀、范讀、齊讀:撲踏(有氣無力、慢、沉重)
指讀:跑(高興、喜悅、急切)
男女生對比讀:男生讀疲憊,女生讀興奮
老象急著要干什么?讀出老象興奮的語氣,評讀。
(4)過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這美好的愿望不但沒有實現,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們看看它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出示課件:觀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順序,理解“側”和“栽”
滿懷希望的老象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短短的一瞬間陷入了深淵,我們也為老象感到——
讓我們帶著沉重的感情讀描寫這部分的語句。
指名讀、齊讀。
(5)復述:課文按照天氣狀況、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順序抓住老象的動作和心理活動進行描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按照這樣的順序,簡要復述。
自練、指名說、評議。
五、師過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終于不能再動彈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隨著時間的流失、地殼的演變,老象的尸體與空氣隔絕而腐爛,它的骨胳和牙齒變成了像化石一樣硬的東西。
六、師生對讀第九自然段:
二百萬年過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嶺——,一條新的大河——。
這條新的大河就是現在的黃河,黃海象由此得名。
七、《黃河象》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回憶一下寫作順序,
指名說一說:首先介紹了黃河象骨架化石的特點,接著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殼的演變過程,最后介紹了它的發掘情況及科學家假想的依據。
八、總結:
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更為重要,我們從中受到啟迪,自然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自然的奧秘。
九、想象推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1、課內外延伸、資料的收集:還了解哪些有關推理的事例?
2、對琥珀的形成進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對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動。
可將推理的順序列出提綱,重點詞語寫一寫
自愿結成小組分角色說一段話。
3、小組匯報:
4、評議:
十、作業 :
1、對琥珀的形成過程或黃河象尾骨的失落情況進行推測,用一段話寫出來,力求生動、形象。
2、簡要復述課文。
十一、板書:
26 黃河象
斜插 腳踩
陷
熱 喝
渴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教學方法:
(一)教師教法
教學本課,教師在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可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二)學生學法
自學、自悟、討論、交流。
教學重點:
1.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
3.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解決辦法:
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多媒體,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2.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討論、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9課。板書課題:19 黃河象。
(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
(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
(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1)拿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可由學生提出,其他學生幫助,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2)課文的主要內容可先由一小組回答,其他小組作補充。
(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學習生字詞
1.讀帶有生詞的句子,將生詞多讀幾遍。
2.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指名讀并加以理解。
3.指導書寫。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學寫生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明確目標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4)媒體演示,進一步體會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5)朗讀體會特點。
(6)小結并被書。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以瀏覽方式學習第2-6自然段。
(1)采取瀏覽方式閱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閱讀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聲地說一說。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動交流,匯報學習收獲,相機進行板書朗讀指導。
板書: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指導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先自由練讀,然后以行或組分段讀,舉行朗讀比賽,然后讓學生評議。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其他小組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并相機板書。
板書: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關于假想的根據,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著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4)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并對照板書,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三)練習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四)暢談收獲
可以談寫法,可以談啟發,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12
授課內容
北師大版 五年級上冊 《黃河象》 第二課時
授課
教師
教
學
目
標
認知
目標
1、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有側重地了解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發掘過程。
2、不以課論課,大致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發散思維,讓學生脫離課文自己推斷。
3、運用推理想象,對尾椎失落的情景進行推測,利用課余時間寫成有條理的情趣短文。
情感
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情趣,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談古論今,縮小視野,對甘肅省歷史文化底蘊和張掖濕地簡單介紹,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
重點
難點
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教學
方法
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激蕩學生思維。
課前
準備
多媒體課件,為避免“滿堂點”,課件使用盡量做到少而精。
教 學 教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看視頻,引入新課。
自然博物館中的黃河象骨架化石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高大、完整)
二、看課件,速讀課文,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從課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黃河象的高大?從哪幾句可以看出黃河象的化石保存的很完整?
2、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什么時間?誰?在哪里?怎樣發現的?(73年,甘肅、農民)
3、為什么叫黃河象?
4、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三、新授,重點解決上題中的第四個問題。
1、老師也有這樣一個疑問,這個化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那就讓咱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課件提示:
應該注意以事實為依據。要善于做合理的想象。
2、讓我們都為做科學家,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3、偉大的科學家們現在你們就開始分組工作吧!
4、誰能用語言把你們剛才推想出來的結果敘述一下!
學生互相補充敘述!
5、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真正的科學家們是怎樣推想的! 教師引導:“大象為什么會去水邊?”教師邊引導邊出示下面的線性圖:
(熱)→(渴)→(喝)→(陷)→(腐)→(變)
指導朗讀。
6、延伸拓展。現在的你不是科學家了,而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聽了科學家的敘述、推理和假想之后,要是讓你把它寫成一篇文章的話,你準備怎樣寫?非得停留在課文作者的那種寫法上嗎?
7、我想同學們如果也是作家的話,你們一定會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問題,甚至有的想象可以超越原來的作者,老師提第一個問題:“難道這個黃河象僅僅是為來喝水才掉進河里去的嗎?”
8、(第二個問題):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館里,黃河象的尾椎是假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假想、推理的空間,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9、小組合作,大膽創編!
三、小結,拓展延伸。《黃河象》這篇課文,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的今天更為重要。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示:世間的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教學不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所以,教學課文不僅要引學生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方法。)
四、作業:
1、將黃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況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2、收集有關推理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不要求唯一答案。
學生找出相關句子,不要求一次性的全部找出。
學生小組討論,逐一解決,解決不了的,和教師合作解決。
不追求唯一答案,激蕩學生思維。
抓住“黃河”二字大做文章。
張掖的黑河,直觀述說。
第四個問題合作解決,解決不了,再進入下面的議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自由回答。
小組合作,大膽創編。
(學生能提出的話就把機會留給學生。)
師生互動,談古論今,縮小視野,對甘肅省歷史文化底和張掖濕地簡單介紹,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
課后反思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篇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黃河象》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并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細致合理,描寫生動形象,讀后可以使我們思接千古,不僅增長關于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激發起熱愛科學探索的興趣。
文章首先介紹了大象骨架的外觀形態,接著敘述了科學家對大象化石來歷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
這篇課文訓練重點:一是了解大象化石來歷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二是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寫的方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大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二)教育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
3.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二)難點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二、說學情(學生情況)
一)學生對科學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
二)文學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學生已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缺乏文學中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很好利用這類具有思辯之美的文章,讓學生認真解讀,把握難點,努力突破,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以下方法。① 從興趣入手,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②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課件,使學生進入情景,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③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④訓練以讀為本,以學為主,精心選擇運用與讀書相關的演示,講解、提問、議論等方法,使學生以讀促寫,以讀學寫。
四、說學法
① 充分運用讀、思、議、練的方法學習課文,做到以讀的為本,注重讀的效果;②通過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③注重課堂交流,做到師生間交流,學生間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五、說程序(教學過程)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活動,實踐,探究,經歷。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本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取“以讀為本,以學為主”,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能有順序地講述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去親歷,去發現,去探究,去完善他們自己的知識建構。
二)具體的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許多同學對現已滅絕的古生物挺感興趣,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了不少有關化石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獲所得。
(指名學生上臺解說并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張古生物化石的圖片,想看看嗎?(出示課件)這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細觀察一下。(板書課題:黃河象)
(設計意圖:學習興趣是學生的內在需要之一,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又緊接下面環節古生物化石及相關知識介紹,激發學生內需。資料搜集交流是開放式教育下對信息處理的一種學習,亦通過感性材料的積淀,豐富對“化石”這一科學知識的感知,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二)、圖文結合,整體感知。
(a)學習第一自然段,發現化石特點
⒈觀察化石圖片。
⒉感知化石特點。
怎么樣,看了有什么感覺,跟大家來說說。
⒊引導讀文,加深感受。(出示課件)
陳列館旁邊還豎著一展牌,上面寫的正是這具化石的介紹,你們讀讀看,有什么新的感覺。
⒋讀中感悟,感情朗讀。
指名讀,齊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5.(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6.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7.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b)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了解發掘經過。
師引述過渡: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萬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黃河邊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便向當地政府報告,這具化石終于得以重見天日。讓我們再去挖掘現場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況。自讀課文最后一段。
1、檢查: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
2、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3、待學生找到后,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4、引發生疑。了解了有關黃河象化石的這么多內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5、過渡引導。
我們也來做做小科學家,假想一個有關黃河象來歷的故事,你們說怎么樣。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讓學生從總體感受、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入手;然后師生共同探究原因,選取故事內容認真導讀,明確聯系。)
(三)、賞評課文故事,交流感悟(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設、想象。
2、師: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5、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文。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你想問什么?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6、交流讀書感受
7、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里的情景。
(設計意圖:多層次的讀,充分感知,讓文字內容在頭腦中逐漸清晰明朗起來,為對文本故事的分析,賞評奠定基礎。再進行情景再現,加深對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對內容的把握,讓學生自讀自悟,再展開討論。學生自讀課文后,找出寫科學家假想的部分,再把這部分文字認真讀一讀。然后用自己的話語來說明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雖然不一定是真實的,卻有現實的依據。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賞評文本故事,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表達,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和批判意識。)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說文中所說的黃河象是什么樣的。
(二)、深入感悟,復述課文。
1、提示:(1)按課文的敘述順序。
2)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黃河象喝水失足——變成化石——發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復述內容。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師:“難道這個黃河象僅僅是為來喝水才掉進河里去的嗎?”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么樣?
5、小組合作交流。
▲兩群大象為了爭奪地盤,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只大象就……
(設計意圖:傳統教學重結論,而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生憑著已有的對科學假想粗淺的認知進行自編故事實踐,再經歷生生互評,與文本故事進行比較,分析,選擇,經歷了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不僅探究獲得新知,發展了已有的知識經驗,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空間。(三)、探究實踐,拓展延伸。
1、老師: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館里,黃河象的尾椎是假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假想、推理的空間,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2、小組合作,大膽創編!
▲兩頭公象爭奪地盤被對方咬掉了尾巴,所以就……
▲母象救公象時用鼻子牢牢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勁就拉斷了……
3、試寫一個小段交流。
(設計意圖:將語言表述的嚴密性、思維科學推理的邏輯性和聯系科學實踐的趣味有機地整合一體,讓學生在賞析作者表述言語的嚴密性的同時,愉悅地作了推理思維的邏輯訓練,而推測“黃河象的尾椎哪里去了”的成因更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原則,顯示了“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理念。)
(四)、總結:
《黃河象》這篇課文,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的今天更為重要。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示:世間的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五)、作業:
▲將黃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況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設計意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布置了課外閱讀作業:將黃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況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六、說板書設計:
黃河象
骨架的樣子 假想來歷 變成化石 發掘化石
漫長 斜插沙土
高大完整 失足落水 渴 地殼變遷 發掘
陷泥河掩蓋 腳踩石頭
這則板書設計寓形象美與圖示美、文字美為一體,重點突出,脈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師的教路,又體現了學生的學路,對文章的內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使學生對文章理解有很好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