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精選12篇)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19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深深懷念之情。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實錄:
師:先請大家來欣賞一首曲子,名字叫《母親我為你驕傲》,播放曲子。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詩人孫友田的--《月光啟蒙》。
師:先來看這樣一個畫面。給你的感覺怎樣?想說點什么?
生:這個畫面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和我在一起的時候,感覺很溫馨。
生:母親十分親切。
生:我感覺十分美妙。
師:是呀,這是一個溫馨的畫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親懷里聽著動聽的歌謠。那是甜蜜的時刻。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生讀“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師:童年的夏夜是怎樣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師:為什么?看書1-3節,請你從書上找找句子來回答。
學生看書
生: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
師: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最美的時辰啊。是什么時候?
生: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指名學生讀。
師:你想告訴大家什么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來了,皎潔的月亮也出來了。
師:把你的話也說得美些。
學生再說。
再指名讀“暑熱散去了……最美的時辰。”
師:你想告訴大家什么很美?
生:我想告訴大家月色灑滿我們的籬笆小院很美。
師:我們一起來告訴大家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候,讀——“暑熱散去了……”
師:除了這個,還有什么也讓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生: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親忙了一天了,這時終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母親摟著我給我唱歌謠,她很愛我。
師:是呀,一個“摟”字傳達了母親對孩子的愛意。作為孩子的我,一天在太陽下曬,在泥地里滾,這時候也可以靜下心來,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親深情地吟唱。誰來讀讀第四小節?
指名一個學生讀。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短語,一起來讀一讀。
示: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
師:三月的和風吹來時感覺怎么樣?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師: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風。
生:母親甜甜的嗓音。
師: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樣的?
生:小溪的水流動很緩慢。
師: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
生:母親的嗓音。
示: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齊讀。
師:用個詞語來說說這種感覺?
生:輕柔。
生:輕緩。
師:那就讓我們輕輕的,柔柔的,緩緩的讀讀母親唱的歌謠。
齊讀兩首歌謠。
師:這兩首歌謠都與月亮有關,它還與什么有關?再請一位同學來讀讀第一首。
指名一個學生讀。提醒讀得輕柔一些。
生:還與洗衣裳有關。
師:什么時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來了。
師:可見——
生:母親很勤勞。
師:還有一首。
指名讀另一首。
生:與美好的生活有關。
師:是啊,這是母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母親用甜甜的嗓音為我深情的吟唱,這時候,引讀——
示: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生:老師,我能問個問題嗎?母親的聲音怎么會是芳香的?
生:母親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們的籬笆小院里種了桂花樹什么的,散發出來的香味。
師:你可真是會幻想。
生:母親的聲音很動聽,感覺是芳香的。
師:母親的嗓音甜潤、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讓作者的內心也充滿了芳香,有了一種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籬笆小院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聽著母親用甜甜的嗓音為深情吟唱的歌謠,你會想些什么?
生:我會覺得幸福極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這一刻啊!
師:所以作者覺得這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
示:“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讀
師:這句話里有兩個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長”
師:第一個“長”指什么?
生:生長。
師:第二個呢?
生:流傳。
師:故鄉流傳下來的歌謠是故鄉給予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恩賜,在這個美好的月夜,通過母親的口又傳給了我。
引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來了。母親唱累了,就給我講起了故事。請你們自己讀讀課文的6-9節。找出描寫母親形象的一句話。
根據回答示:此時明月以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師:這句話講母親怎么樣?
生:母親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母親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師:母親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親美麗的形象中,陶醉在母親講的故事里。母親又為我唱起了幽默風趣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天上那個童話世界引到人間。
學生讀——童謠。
師:下面請大家自己讀讀10—13小節,再看看母親是怎樣啟蒙我的?根據回答,板書:猜謎語。
師:看第一句。民謠童謠唱過了,我還不想睡,就纏著她給我說謎語。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親唱的童謠很好聽。
生:我想讓母親再給我猜謎語。
生:我想和母親多待一會。
師:麻屋子,紅帳子,里邊睡個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師:可我那時硬是解不開,是母親,再一次使我那顆混沌的心豁然開朗。
師:母親的歌謠、故事、童謠、謎語使我童年的夏夜變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來。所以,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引讀——示:是母親用……飛向詩歌的王國。
師:三句話中,你能看出我想對母親說什么?
生:母親,我要感謝您。
生;母親給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母親。
生:母親,我愛您。
師:下面我想給大家介紹一篇文章。題目叫《月光母親》,是這篇文章的原文。讀完后我還想聽聽大家的感覺。但因為幻燈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師只帶來了最經典的兩個段落。自由讀一讀。
示:
月光母親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微風吹亂了母親的滿頭白發,如同故鄉的天空飄滿愁絮……
師:現在的母親怎么樣了?
生: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
……
師:作者面對現在這樣的母親,心里會是怎樣的呀,請你再讀讀最后一段,看看你還能發現什么?
生:我十分感激母親。
生:母親是您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生:母親是您用智慧啟迪了我的想象,感謝您。
師:帶著這份感激再來讀最后一段。
學生讀。
師:現在讓我們回到課題,想想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生:是母親在月光下對“我”的啟蒙教育
師:這種啟蒙教育影響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對母親有著深深的感激、懷念之情。
師:現在讓我們再次隨同作者走入記憶的長河,再在母親的愛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懷著對母親的感激讀課題。
生讀。
師:懷著對母親的感激深情的讀課題。
生讀。
師:其實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著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涵著母親無盡的牽掛和關愛,你的母親在你成長的歷程中給過你什么幫助?你想對她說些什么?請你寫一寫,母親,我想對你說:
生:母親,我想對您說。
師:對呀,再加上一顆心,表示對母親的尊敬。(教師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學生寫。
交流
師:母親的恩情是我們所無法忘卻的,在原文的結尾作者這樣說: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著那一輪明月……,讓我們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感謝她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2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1、導出課題:
唐代詩人孟郊,忘不了臨行前母親為他縫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游子吟》;(幻燈映出該詩,示意學生吟誦)
現代作家孫友田,忘不了兒時母親給她的文學啟蒙,于是寫下了感人的回憶錄(示意學生齊讀課題)——《月光啟蒙》。
2、初步審題:
⑴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說說什么叫“啟蒙”?
(學生根據預習回答,教者隨機歸納:啟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啟,開導;蒙,蒙昧無知。)
⑵那么,“月光啟蒙”該怎么理解?
(學生嘗試講述見解,教者隨機歸納:月光啟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啟蒙教育。)
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哪一段具體解釋了“月光啟蒙”,點明了課題。
(學生速讀,找出課文末節,幻燈出示末節)
對,這就是作者對“月光啟蒙”的解釋。我們來讀一讀——(逐句引讀)
“月光啟蒙”就是——(生齊)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
“月光啟蒙”就是——(生齊)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月光啟蒙”就是——(生齊)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二、整體感知
1、提示自讀要求
多么不可思議: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都用了哪些方式對我進行啟蒙教育?讓我們認真通讀課文,根據有關內容歸納:(學生自由讀書,嘗試概括)
2、交流主要內容:
⑴學生發言,隨機評點:
(板書:唱民謠 講神話 唱童謠 說謎語)
⑵提示其中的重點內容:
在這些啟蒙方式中,作者重點回憶了什么內容呢?
(學生迅速瀏覽課文,作出判斷;教者確定并在“唱歌謠”、“唱童謠”下加著重號)
三、讀講課文
1、借助插圖激發總體感受
(幻燈映出彩圖)同學們,請看屏幕:兒時的“我”就是在這樣的夏夜,在這個籬笆小院聆聽母親唱民謠、唱童謠的!看了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發表感受,教者隨機認可、引導)
是啊!這是作者永遠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萬分地告訴我們——(畫面淡化為背景,推出兩句話,領著學生飽含深情范讀)
①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②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
2、品讀語句,體會夏夜之“美”
同學們,用你的目光去發現: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兒呢?讓我們細細品讀課文,圈劃有關詞語或句子,好好體會。(學生自由讀課文)
3、交流“碰撞”,讀出夏夜之“美”
1)引導總體把握
(根據學生發言,隨機評點歸結: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親形象之美;③母親歌聲之美;同時,跟隨交流進程,隨機抓住重點句品評、想象、感悟朗讀)
2)啟發重點品讀(根據文中出現順序,隨機點擊課件,出示相應語段,展開交流)
教學過程預設:
⑴重點讀悟之一:
點擊出示: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①自由練讀: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書:月光美)請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動情地讀,用心體會夏夜的種種美妙。
②指名朗讀:好,誰能用你聲情并茂的朗讀傳達這夏夜的美妙,讓大家有如身臨其境?
③相互評讀:(對聽者)你們覺得他(她)的朗讀讓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樣的美?你覺得他(她)的朗讀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讀讀,看能不能讀出更多的美?
(歸納:涼爽的美,明朗的美,寧靜的美,朦朧的美……;重點體會“柔和”、“灑滿”)
④聽讀想象:閉上眼,靜靜地聽老師讀,看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感覺?(自由發揮)
⑤全體齊讀:清爽的空氣,閃爍的星星,如紗如夢的月色,詩情畫意般的籬笆小院!讓我們齊聲動情地讀一讀,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應結語:這樣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馳神往?所以作者說——
(引讀)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
⑵重點讀悟之二:
點擊出示: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①自由練讀:這是月色中的母親,大家很會讀書,從母親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書:母親美)那么,請你走近母親,好好讀一讀母親,一定會發現母親許許多多美。
②指名朗讀:誰愿意來讀,讓大家感受一下這是怎樣美的一位母親?
③相互評讀:(對聽讀者)他讀出母親的美了嗎?你能讀嗎?
(體會“忙”、“洗”、“換”:勤勞、樸素的美;“摟”、“唱”:慈愛的美)
④齊聲朗讀:這就是我的母親:月光中的母親,忙了一天的母親,穿著白布褂子的母親,摟著我為我唱歌的母親!讓我們再讀一讀,感受一下依偎在母親懷里的美妙!
⑤回應結語:被母親摟著的夏夜,被母親愛著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銘心刻骨?因此,他說——
(引讀)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
⑶重點讀悟之三:
點擊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①自由練讀:這是母親的歌聲美。(板書:歌聲美)讀一讀,體會體會,歌聲美在哪兒?
②指名朗讀:誰來讀,大家聽一聽,他有沒有傳達出歌聲的美?
③相互評讀:(對聽讀者)你們聽出美了嗎?還有哪種美?
(歸納: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尋味的美;重點體會:“甜甜的”、“輕輕的”、“芳香的”;“像……”、“像……”,重點品評“芳香”)
④齊聲朗讀:這就是母親的歌聲,它帶著甜味,飄著香氣,像春風撫摸我的肌膚,像甘泉滋潤我的心房!讓我們再讀一讀,感受一下母親歌聲的美妙!
⑤回應結語:同學們哪,母親的歌聲,聲聲都是愛,聲聲都是情,聲聲都為我編織人生的夢。作者怎能忘記這美妙的歌聲!所以,他說——
(引讀)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
⑷重點讀悟之四:
過渡提示:童年的籬笆小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美酒佳肴;然而,“我”們卻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別豐富。請看作者怎么說——
點擊出示:那時,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母親天資聰穎,一聽就會。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親是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①自讀自悟:仔細讀這段話,想想:為什么說我們的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學生發言基礎上隨機歸納)
a黃河故道“長歌謠”,是民歌的故鄉(理解“長”);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親是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他們都是民間文學的傳人(理解“蓮花落”);
c“母親天資聰穎,一聽就會”,讓民歌得以流傳,得以“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理解“聰穎”)。
③激情齊讀:因為生長在黃河故道,生長在喜愛民歌民謠的家庭,生長在天資聰穎、不停地用民歌民謠啟蒙著我的母親身邊,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讓我們齊聲讀這段話,跟作者一同感受這份豐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課小結
1、談話結課:就是在這樣的夏夜,就是在這個籬笆小院,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親的文學啟蒙。
2、布置作業:母親給我唱了哪些民謠童謠呢?咱們下一課來欣賞。課后,請大家先去讀讀這些民謠童謠,看看它們的內容美不美。
附板書設計:
月光啟蒙
唱民謠
講故事
唱童謠
猜謎語
母愛
第二課時
一、呼應前課,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同學們,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礦工詩人孫友田有一個偉大的母親,她的偉大就在于:不識字,卻是孫友田的啟蒙老師。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謠給了孫友田永遠難忘的啟蒙教育。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好好欣賞這些童謠——
2、學生讀題:月光啟蒙
二、熟讀童謠,感知音韻
1、速讀找出童謠:同學們,在詩人童年的記憶中,母親唱給他聽的童謠一定不計其數;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請大家馬上到課文中找出來——(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劃出童謠;稍頃,教者提問)都找到了嗎?好!
2、自由吟誦童謠:
⑴提示吟誦要求:下面咱們來吟誦這些童謠。同學們,還記得作者的母親當年唱童謠時給作者留下的感覺嗎?(學生回顧課文第四自然段內容,屏幕再次映出該段文字)對,咱們就要讀出作者的母親當年那種“甜甜的”、“輕輕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調,的韻味,能行嗎?(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學生自由閱讀:(教者巡視,隨機了解,即時點撥;適當時候提醒學生同桌互聽)
3、交流吟誦效果:
(根據童謠出現順序,逐一按以下四步過堂;要求讀通、讀順、讀出節奏韻律)
⑴屏幕出示童謠; ⑵指名自由選讀;⑶隨機相互評價;⑷全班學生齊讀。
三、品味童謠,理解啟蒙
1、教者過渡談話:正是母親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這些童謠,伴著月光,浸透著她滿腔的母愛,啟蒙的“我”,讓“我”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同學們,現在,你就是當年的孫友田,你聽到了母親吟唱的這些童謠,你從這些童謠中受到了啟蒙。那么,哪個童謠讓你豁然開朗明白了什么?請你重點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首童謠,再一次低低吟誦,體會體會你“豁然開朗”了什么?
2、學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視,隨機了解,即時點撥;適當時候提醒學生同桌討論)
3、班級交流感悟:(根據學生發言順序,隨機點擊課件,出示相應童謠,展開交流)
教學過程預設:
⑴童謠之一:
點擊出示: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發言;
②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③教者隨機點撥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絲不茍洗衣衫:母親的童謠讓“我”看到了勞動人民勤勞的美德!這種美德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再一次齊聲吟誦這首童謠,銘記勤勞的美德——(學生齊誦)
⑵童謠之二:
點擊出示: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視學情,先告知學生:a瓦屋和樓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鳳凰非梧而不棲”是古語,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是現代俗語,意思都是說家中有好運)
①指名一生中心發言;
②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③教者隨機點撥提升:看這一對娘倆,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過千山萬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夢想,也要去創造美好生活:母親的童謠讓“我”看到了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遠不能沒有理想。讓我們再一次齊聲吟誦這首童謠,讓理想引領我們奔向前方——(學生齊誦)
⑶童謠之三:
點擊出示: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發言;
②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③教者隨機點撥提升:瞧,一個多么能干的“小紅孩”,還有淘氣的小狗、小貓和小老鼠相伴:母親的童謠讓“我”懂得孩子要從小愛勞動,從小愛生活,從小樂觀開朗。讓我們再一次齊聲吟誦這首童謠,讓快樂永遠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學生齊誦)
⑷童謠之四:
點擊出示: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發言;
②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③教者隨機點撥提升:真是情趣無窮啊,在母親的童謠中,連老鼠都給生活帶來快樂!讓我們齊聲吟誦一下,充分表現生活的情趣,盡情抒發心中的快樂——(學生齊誦)
⑸童謠之五:
點擊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①指名一生中心發言;
②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③教者隨機點撥提升:的確,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一個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個情真意摯的毛娃,連花狗都被感染了:母親的童謠讓我體會到了人間真情。讓我們齊聲吟誦這首童謠,感受這份真情實感——(學生齊誦)
⑸順帶謎語:
①教者過渡提示:“我”是個貪得無厭的孩子,童謠聽了還要猜謎語。咱們讀讀說謎語的情景吧。
②學生自讀課文。
③指導分角朗讀。
4、啟發總體感悟:
⑴教者談話引導:同學們,每一首童謠,都是一部啟蒙教材,童年聽過的許許多多童謠,給了“我”許許多多人生的啟迪。不但這樣,這些童謠本身,是寶貴的民間文學財富,對孫友田后來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使他成為了現代詩人。所以,孫友田覺得母親——(點擊出示課文結尾小節)
⑵學生朗讀結尾。
四、補充背景,升華情感
1、教者煽情談話:同學們,就是這樣一位給了孫友田血肉之軀的母親,這樣一位給了孫友田人生和文學啟蒙的母親,后來患了老年癡呆癥——那天,孫友田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連兒子都不認識了,只是漠然地笑著,笑著,笑得孫友田淚流滿面。同學們,那一刻,孫友田望著母親,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2、學生發表感受:(教者隨機認同或補充)
3、建議齊讀結尾:說得真好!那么,現在再讓你讀一讀結尾一節,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讓我們懷著無比感恩和深切的懷念之情朗讀這一段。(學生齊讀)
4、啟發回應課題:好,課文就學到這里,咱們再來反復讀讀課題,你還能有新的理解嗎?(學生自由發揮)
五、布置作業,延伸課外
1、作業之一:選擇文中你喜歡的童謠,吟誦或背誦給家人聽,與他們交流交流。
2、作業之二:采訪長輩或村里老前輩,搜集一些民謠童謠,記錄下來。
設計說明:
讀著孫友田的《月光啟蒙》,總是被他童年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他動人心弦的濃濃親情所感染。其中的親情,既突出地表現在文面敘述的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以美妙、神奇的童謠伴隨作者度過一個又一個月夜,在歌謠中蘊以人生道理,啟迪作者的偉大母愛;也明顯地表現在浸透于字里行間的作者對其母親的深摯依戀和懷念。而月色與親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形成了環境與心境內外互補、兩相互動的意境。
為此,筆者覺得可以以“啟蒙”為軸心,串起啟蒙環境——夏夜之美、啟蒙事件——童謠之美這兩個板塊來展開教學;同時,由于“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遵循新《課程標準》關于“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原則,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了朗讀體味與自主感悟兩種方法,由夏夜啟蒙環境之美入手,經過母親啟蒙形象之美,到達啟蒙童謠之美,最后還借助孫友田原作之開頭,將學生審美閱讀與審美情感的發展過程引向高潮,從而讓學生受到一次親情的震撼和心靈的洗禮。相信這樣一次閱讀教學留給學生的回味是深遠的。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出示孫友田的經典詩句,相機介紹詩人。
2. 孫友田能成為詩人,離不開他的母親,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 這是位怎樣的母親,竟能給她的孩子帶來如此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友田寫的散文《月光啟蒙》(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指導
1. 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
2. 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讀,注意輕聲(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鳳、凰、嫦、荊、帳)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掌握情況。
啟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智慧得以初步開發。
混沌: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
3. 通讀課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寫童年夏*的美妙,是母親的歌謠使“我”懂得了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第二段(4~8):寫母親在夏夜給我講神話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啟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寫母親是啟蒙老師,為“我”飛向詩歌王國奠定了基礎。
4. 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出示課文插圖:看了這溫馨的畫面,你會想起什么?或想說點什么?
2.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著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涵著母親無盡的牽掛與關愛。這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籬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聽這位農家母親的聲音。
二、精讀指導
1. 學習1~5自然段
(1)自由讀,注意捕捉讀時內心的感受
(2)學生交流感受
①籬笆小院和諧、愜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籬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詳的母親,乖巧的“我”。
②母親的嗓音甜潤、輕盈: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3)誰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誦母親所唱的歌謠?
(4)女生齊讀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①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交流:母親的聲音甜美,充滿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親動人的音韻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飄逸。
(6)這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如果你就是籬笆小院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聽著這樣的歌謠,你會想些什么?
(7)齊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4.學習6~13自然段
(1)自由讀6~9自然段,找出描寫母親形象的一句話
(2)出示:此時明月以至中天,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導讀出“我”對母親的崇敬之情。
(3)自由讀10~13自然段
①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讀母子間的對話
5.母親的歌謠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變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6.出示:最后三句話
(1)從這三句話中,你能看出“我”想對母親說什么?
(2)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
(3)再讀,體會其中包含的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指名讀,齊讀。
三、總結全文
1. 默讀課文,討論: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2. 讓我們輕輕閉上眼睛,走入記憶的長河,再在母親的愛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你的母親在你成長的歷程中給過你什么幫助?你想對她說些什么?
板書:
19.月光啟蒙
唱歌謠
講故事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謠飛向詩歌的王國
猜謎語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4
一、課前復習: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的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2、看到這幅畫面,你們可曾想過長大后的孫友田做的什么職業?為什么?從課文中的哪句話可看出?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儲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二、分析課文
(一)、分析兩首歌謠
1、生讀“(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儲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看到這一句話,你有什么疑問?
3、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兩組歌謠
(出示歌謠:a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b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1)誰先來讀讀書上的兩組歌謠
(指名讀,學生評)
(2)指導朗讀: 書上母親的聲音是怎么的?“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除了“輕輕的”還應注意什么?(溫和、流暢、有情)
(3)學生練習
(4)同學們讀得都不錯,但母親是——唱的,誰會唱?
(5)教者示唱(放音樂)
(6)教者教節拍,學生唱
(7)a好聽嗎?這兩首歌謠的道理你也聽出來了嗎,從這兩首歌謠中,你聽出了什么?
點拔: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門樓洗衣裳……媽媽白天辛勞,晚上還洗衣服,b這說明了什么?(勤勞,辛苦)
c你們覺得他們生活得怎么樣?(貧苦)
d為什么媽媽這么辛勞,還這么清貧呢?
(出示: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這兩個“長“都是生長的意思嗎?(蘊育)
師總結: 是啊,滾滾黃河,溪溪故道,勤勞的黃河兒女滿懷希望地在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上辛勞耕植,雖然由于土地的貧瘠,生活清苦,但是一首首精美動聽的歌謠卻從這片深情的土地里蘊育出來,像月光般灑在人們心里,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黃河兒女!
(二)、分析三首童謠
1、我們再來讀一讀母親的三首幽默風趣的童謠
(出示:三首童謠:
a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b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2、生讀,這三首歌謠給你的感覺是什么?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可以獨自誦讀,也可以同學之間合作表演!
3、生表演!
三、同學們聽完這幾首歌謠,童謠,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是啊,同學們,正是這些歌謠,讓孫友田“ 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同學們,我建議讓我們再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儲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在孫友田心里,媽媽是多么厚重啊,那在同學們的眼睛里,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呢?
四、是啊,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愛的母親啊,可是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媽媽已不能再說起過去的往事,(放音樂:母親)
更記不得這些動聽的歌謠,甚至認不清面前的她所深愛的兒女她只是笑、笑、笑……笑得兒女淚汪汪!
同學們,說到這,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想想這位偉大的母親,再想想自己的媽媽,你有什么想對她們說的嗎??
同學們,當我們身處在爸爸媽深深關愛之中時,我不能覺察到自己的幸福,有時還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反判,但當真正失去時,就像文章中的作者一樣,才能體驗到父母無私的愛,偉大的愛!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向我們在坐的所有爸爸媽媽們說聲: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們永遠愛你們!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5
。這也引發了筆者對語文教學的一些思考。
讓文字有靈性
“本色”一詞在詞典里解釋為:本來面貌;原有的性質或品質。語文如何彰顯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情和意,使一個個文字符號成為有呼吸、有脈搏、有翅膀的靈性之物,叩擊學生的語言敏感點,達成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
在課題的導入中,筆者從漢字的本義出發理解“啟蒙”,由形及義,形中通義,字中藏理,感性而富有意味。中國的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在它自身的結構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如“斬”字,可以證明古代有一種車裂的酷刑;如“國”字,“口”與“戈”合成,“口”為人口,“戈”為武器,合起來便是用武力管理、保衛人口,這正是國家的職能。如果我們在字詞教學時能夠多一點對漢字文化內涵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字詞的意象、意蘊、意趣,感受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學生就會對語文產生一種由衷的敬畏和熱愛。
如“長”字的教學,要求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句子中“長”字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當代青少年的智能應包括7種彼此相互獨立的能力,其中第一種就是“語言能力:對文字意義和搭配的敏感性”。這一理論是否合理姑且不論,但從中可以看出語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語言能力的獲得,有賴于對教材范文中的典范語言進行揣摩、評點、推敲、賞析甚至質疑,對標題、標點、詞語、句式等種種實例增、刪、調、改,在對照中展開對話,從而識別文字的“通”與“好”,“好”與“妙”。由言及意,由言悟神,以“語文的方式”練就學生的“眼力”,這將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閱讀的技能,自主建構語文的能力。
素描淡抹又何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素面朝天,干干凈凈,不蔓不枝。一支粉筆一本書,演繹最本真的語文常態,是為境界。
面對多種媒體聲色光影的“入侵”而影響學生“擁抱”文字的現象,目前有這樣一種導向:語文要走一條回歸路,要學會勇敢地拒絕外來的“干涉”。一位參加全國小語閱讀大賽的選手執教《月光曲》,為是否播放樂曲而猶豫不決:語文的五彩繽紛已承受了較多的爭議,播與不播,都是問題。
語文課堂唱起了歌謠,是不是喧賓奪主、嘩眾取寵?
課文中出現了民歌、童謠。關于童謠,那些天真爛漫、貼緊兒童的童謠,在學生拍手、跺腳、打桌子的節律,在一遍遍的朗讀甚至叫喊中被喚醒,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它們的明快、流暢、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不行。如果不能讓這美妙的民歌復活,如果不能感受這些文字背后民間文學的精彩,學生怎么去體會母親聲音的美妙,感受月光下母親的美麗?1分28秒的無伴奏吟唱,改變了現場的溫度。寧靜的歌聲所帶來的心的潮潤,對課文重點的理解、難點的突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外來的“營養”,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使語文更為健康紅潤而誘人。譬如,音樂與文學,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音樂讓人有靈性。合適的音樂非但不會傷害語言,而且會讓語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長久。
量體裁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素描淡抹又何妨!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6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一課大家和老師一道伴著柔和的月光走進了作者童年時的籬笆小院(出示課文插圖),看著這溫馨的畫面,你會想些什么?或是想說點什么?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著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含著母親無盡的牽掛與關愛)
2、這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個籬笆小院,與這對母子倆,一同分享他們的快樂!
二、品讀課文,感悟真情:
1、師:作者成年以后,回憶起自己童年的夏夜,總是充滿深情地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讀)是什么讓作者對童年的夏夜總是念念不忘,覺得那樣的夜晚永遠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讀課文,用筆圈劃
師巡視,相機點撥。
3、學生分小組交流,傾聽他人意見。
4、進行全班交流:
A: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景色美)
B: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
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親形象美是樸素的,純潔,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那芳香的音韻。
1)讀一讀從中你知道什么美?
2)體會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輕輕地讀出這種感受。
4)讀完后你覺得哪個詞顯得很特別,特別的亮眼?(芳香)
5)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聞,而這兒指的是什么?
6)是阿這是聽了歌謠時讓作者的內心充滿了芳香。這里“芳香”意思是:對世界對人生懷有一種美好的情感。不是嗎?不然哪有這樣的詩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7)同學們,你們見過芳香的歌謠嗎?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讀出來。
8)讀歌謠。自由讀,指名讀。(讀出柔和,輕輕的,甜甜的音)
9)引讀:
“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如果你就是籬笆小院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聽著這樣的歌謠,你會想些什么?
齊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D:
高深莫測的夜空是個神話的世界。
高深莫測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
比較:自由讀看兩句有什么區別?從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再齊讀。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
指導讀出“我”對母親的崇敬之情。
F:童謠用拍手歌讀,感受風趣
G:猜謎語。
自由讀10~13自然段
①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讀母子間的對話
指導讀好母親笑著說一句。
5、過渡、引申:
在這柔和的月色里,母親為他唱歌謠,童謠,講神話猜謎語,作者聽著母親甜甜的的聲音,覺得童年的夏夜永遠是分外的美妙,不由發自內心地說……
投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①生朗讀
②問:母親不識字,她怎能成為作者小時侯的啟蒙老師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親美好的聲音中,作者不知不覺懂得了要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對生活要充滿想象,從而使作者逐漸走上文學道路,做正直、有為的人。)
③生深情朗讀文章最后一小節。
6、師簡介寫作背景,配樂深情朗誦:
我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老了,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她永遠不再明白兒子的內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親額上的皺紋,我多想用淚水喚醒你的記憶,答應一聲兒子的呼喚啊……
再讀,體會其中包含的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三、總結全文
默讀課文,討論: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展練習
1、師過渡:作者對他的母親充滿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詞唱得好: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她們時時給我們啟迪,給我們鼓勵……
2、生根據自身實際,完成下面課堂寫話練習:
當我,您,使我;
當我,您,使我;
……
母親,您是我的啟蒙老師,
母親,感謝您!
3、生朗誦
板書:
月光啟蒙
唱歌謠
講故事
月光下母親唱童謠啟蒙“我”
猜謎語
作業:
母親唱累了,就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 )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為我唱起了( )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天上引到人間。
1、在文中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語。
2、文中有一處“……”你知道省略了什么嗎?請寫一寫
3、用“﹏﹏”畫出文中的一處比喻句。
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這樣寫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從這句中的一個“竟”字你能體會到什么?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6
聽馬建明老師執教《月光啟蒙》一課有感
3月2日下午在墟溝小學階梯教室聽了馬建明老師執教的《月光啟蒙》一課,馬老師精心地教學設計、樸實獨到的教學理念在課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示,聽完課后,不由為馬老師的水平所折服。
馬老師從課中一個生字“蒙”入手,再根據學生組的詞“啟蒙”切入:誰是你的啟蒙老師?他給你留下了怎樣地印象?馬老師教學點地切入不露絲毫痕跡,顯得大方、機巧。馬老師在指導學生文本過程中不刻意地對學生進行灌輸、訓練,而是通過自己巧妙地教學設計,一步步、扎扎實實地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要求。對學生在初讀課文遇到地不理解的詞語,要求學生大膽地猜測它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地理解水平。對于學生讀書時會產生地不同問題,馬老師不是泛泛地要求學生提出問題,而是總結巧妙地提高問題的方法,授學生以“漁”。對課文難點:“母親的歌謠與我的想象之間究竟有什么樣地聯系?”這一問題,他巧妙地安排學生仿照自己說話:在皎潔地月光下,母親給我講著動聽地故事。聽著聽著,我仿佛跟隨故事來到了寒冷地月宮中,去陪伴那寂莫的嫦娥.......學生模仿老師說話地過程也是學生積極思考、融會貫通地過程。當學習完課文之后,馬老師又安排了拓展閱讀版塊,閱讀母親老年后的生活片段與“我”看望他時的情景。教學立意很快上升到了母愛這一主題,挖掘了文本的深層含義。馬老師安排的練習也很有新意,寫詩。要求學生完成一篇沒有寫完地詩(表現母愛主題的),與課文閱讀、拓展閱讀緊密聯系,相得益彰。
對于這節課,我還有以下幾點看法。一,超時嚴重。這是公開教學中經常看到的一個現象,為什么在我們地日常工作得大忌變成了公開教學的常見現象,我看值得我們思考。因為是借班上課,需要與學生有一個熟悉、了解地過程,在這上面花的時間,大家可以理解。但除此以外,還超時幾十分鐘(兩節),是不是地閱讀中存在著梳理過細,該粗線條沒有粗線條的地方呢?二、文本的教學立意為母愛,歌頌偉大的母愛,這個主題很好。但對文中充滿著濃郁地鄉土氣息這一文本特點視而不見,是不是這次教學中的一個遺憾呢?三、課間沒有休息,學生上得非常疲勞。第二節明顯感覺到學生學習地積極性不高,雖然老師注意了自己在教學中的是引領、組織、鼓勵地角色,但只有幾位學生與教師反復“交流”,細看有獨角戲的意味。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8
情在課中生,愛在課中長——《月光啟蒙》教學設想
《月光啟蒙》是篇新課文,通過孫友田回憶兒時母親在夏天的月光下為我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及猜謎語的事,表達了對從小給予他啟蒙的母親深深地感激、懷念之情。文章語言很優美,立意深遠。本堂課為第二課時,設計理念是:緊扣文題,探尋文脈,感悟文意,觸發情源。重點讓學生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受到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 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文章中感悟,在探究中走進作者心靈時感動。讓情在課中生,愛在課中長。為此我設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我的目標。
一、 現代媒體渲情
課件采用了圖、文、音樂等進行設計,力圖為學生營造愛的氛圍。圖片上,月光如水,母親摟著孩子;音樂選擇考慮到文章情感的基調,總體緩緩的節奏,如流水般,比較抒情。
二、 自主探究悟情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現在對于這個學習方式,眾說不一,尤其是“合作”一詞,更是貶勝于于褒。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住文題中的“啟蒙”二字,設計了一個具有一定探究空間的問題,即:你從哪里感受到母親對我的啟蒙?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從字里行間感受母親對故鄉、對生活的愛,理解母親對我的啟蒙,從而也體會我對母親的懷念、感激之情。
三、 詩化語言煽情
針對目前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一些專家提出了語文老師語言要“詩化”的觀點。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得到文學的熏陶,藝術的滋潤。我也比較贊同這個觀點,因此,這堂課上,我精心設計了一些教學語言,一方面感受語言的魅力,更主要的是起到“煽情”的作用,用我和作者的“對話”來激起學生和作者進行有效“對話”,讓情、讓愛迅速滋長起來!
四、 感情朗讀抒情
愛隨情生,情隨愛發。學好語文,還得讓學生有滋有味地讀。我們常說: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學生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積淀,他就有了迫切需要傾吐的愿望。感情朗讀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抒發情感的平臺。尤其是配樂朗讀,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如, “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這句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讓學生先想“玉石雕像”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純潔、美麗、高尚)再指導讀好句子。(配樂讀)指名讀,齊讀。 在反復誦讀中,
五、 課外延伸傳情
自己布置作業,教師進行指導,表達對母親的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因為課的情感基調是“愛”,故學生會提出要寫詩表達對母親的愛。
總之,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受到母愛的教育,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較好統一。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9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上下文,理解編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同時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二、教學重點:
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要形象再現歌謠意境,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民謠、童謠的深遠意境,從而深刻解讀母親豐滿的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認真聽,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一彎新月靜靜斜掛在藍色的夜幕上,幾縷纖云在如鉤的新月下悠游,月光悄悄穿透樹梢搖曳出了一地的碎花,在如水的月輝下,那此起彼伏的天籟之音襯托出夜的恬靜和安寧,在這樣充滿詩意的月光下,遠山近水都隱約著一種朦朧的美。) 交流感受。
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投影:“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二、體會“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讀文,這美妙的夏夜還體現在什么地方?
一、(唱歌謠:“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們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1、在這美妙的夏夜,作者被母親摟在懷中,會是怎樣一種感覺?
2、在這如水的月光下,母親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這又時怎樣的一種感覺?
3、投影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交流朗讀,體會母親歌聲的甜美)
4、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溫馨的感覺,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
5、母親只是在我吟唱歌謠嗎?她想要通過歌謠告訴我什么?(研讀歌謠內容:勤勞) 她還想告訴我們什么?
投影出示:那時,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討論交流:對故鄉的愛)
是呀,一首首如詩的歌謠,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所以作者說: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做簡單的交流)
在作者的眼里: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投影出示)
過渡:這永遠的美妙還體現在什么地方?
二、講故事
講了哪些故事,你知道這些故事嗎?
此時的
唱童謠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自由讀,有什么感受?
指名朗讀,讀出有趣。
這種童謠如果我們合著節拍來讀,你會覺得更有趣,我們一起來打節拍唱童謠。 聽著母親那風趣的童謠,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交流)
正是這些童謠讓作者產生了豐富的想象,所以,作者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猜謎語
三、理解月光啟蒙
每個夏夜,我沉醉在母親動聽的歌謠、幽默的童謠、美麗的神話和有趣的謎語中,漸漸進入了夢鄉。母親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給了我最初的啟蒙。也許母親并不知道這些對“我”一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母親憑借這些民歌民謠表達了她對兒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正是這種愛,使作者受到了最初的啟蒙,使他愛上了生活,愛上了文學,正是這種愛,照亮了作者一生的道路。所以我們說,月光啟蒙實則就是愛的啟蒙。(板書:愛的啟蒙)
難怪課文最后有這樣一段話,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齊讀課文結尾部分。
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四、延伸表達——升華母親形象
1、在母親的啟蒙和影響下,作者長大后成了著名的詩人,著名的民間文學的作家。作者在回憶自己一生經歷的時候,最難忘懷的會是什么呢?
2、是呀,多少年過去了,許多往事已經消失在記憶的長河中,可是這一幕卻宛如昨天。當作者再次回到鄉下看望自己的母親時,母親卻因患了老年癡呆癥,完全失去了記憶。投影
看著母親木然的神情,想起母親給我的最初的啟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不覺千言萬語涌上心頭
3、有一個人,她永遠占據在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個人,叫“母親”,這一種愛,叫“母愛”。讓我們感謝我們的母親,感謝她給予我們生命,感謝她給予我們深深的母愛,感謝她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10
作者:張多嘉 轉貼自:通州教育 點擊數:139
《月光啟蒙》給我的啟蒙
作者:張多嘉 來源:通州教育
我與大師同執教
——市“名師之路”教育科研協會會員教學感悟
編者按:一堂課,一堂在特定環境、特定背景下所執教的課,常常會給人以刻骨銘心的感覺。
3月4日至5日,市“名師之路”教育科研協會特別邀請了享譽全國的著名特級教師邱學華和孫雙金來我市講學并執教公開課,與這兩位大師同臺執教的有市“名師協會”的四位老師。親近大師,與大師同臺執教,這四位老師有許許多多深切的感悟。這里特選擇了其中兩位老師的體會文章。讓我們隨著他們的敘述,一同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走進那段難忘的時光給他們帶去那份真情、那份感動、那份思考、那份執著……
《月光啟蒙》給我的啟蒙
就在執教的前一天晚上,我受市教科室秦主任的邀請,到孫雙金老師下榻之處——富爾豪酒店與之聚談……就這樣,面對面地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坐在一起,聆聽著、感悟著、感動著……孫老師儒雅睿智的談吐令我折服;對我課的點撥,更使我“一顆混沌的心豁然開朗”(執教課文《月光啟蒙》中的原句)……
親近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這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自接到上課的通知后,我便著手選教材。翻開本學期我任教的第十冊教材,發現能上出一點味道來的課文幾乎都讓孫老師在各種場合執教過了。我不敢與大師“對抗”,故退而求其次,選擇了一篇新入選的課文《月光啟蒙》。說實話,我不非常喜歡它,總覺得文中的歌謠、童謠沒啥深度。我把我的感覺告訴了孫老師,孫老師的神情略顯得有些嚴肅:”你必須喜歡它,這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否則,你明天絕不會成功。我們語文得做文本的知音哪……”
是夜,我倚在窗前,借著淡淡的月光,回味孫老師的話。是啊,孫老師說得對,課要上得有感覺,必須讀著課文自己先有感覺,教之前自己得先讀進去。于是我將課本翻開,默默地讀,默默地品、思,一遍又遍,一遍又一遍……慢慢地,一個個生冷的詞語有了溫度,一個個沉靜的話語變得水靈、活潑。讀后掩書而坐,我能感覺母親與孩子摟坐在月光下的那份悠然與快慰;透過耳邊仍然響著的甜甜吟唱,我甚至能觸摸母親此刻那和月光一般的目光,觸摸母親那隨月光一起飛翔的心……再讀,再讀,我不覺走進了自己的童年——年幼時,每到夏天,我和妹妹洗完澡,母親不也是這樣一邊輕搖蒲扇,一邊給我們講故事、唱童謠的嗎?讀者想著,想著讀者,淚水不禁盈淚滿眶——我找到感覺了,我讀出自己!明天,一定能上好這堂課!
夜深了,在網上尋找作者的詳細資料,無意間又讀到了課文的原文——《月光母親》。《月光母親》講述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對來看望她的兒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淚流滿面。于是作者回憶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親摟著自己唱歌謠、講故事的往事——此即《月光啟蒙》的內容。讀完,我發現,教材編者刪減的恰恰是最含情最動人心的。我想,教學這篇文章不能只教課本,原文一定要帶進。課文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溫馨的月光啟蒙圖,這是快樂的時光,這是母親帶給“我”智慧、想象、品格的甜的時光。然而,當將被刪減的情景放在全文中看時,竟會立刻在心頭涌出無限的酸痛——呵,這就是天下的母親啊!這就是把全部全部的愛獻給天下子女的母親!當即,我下載了原文開頭片段做個簡單的課件,決定明天帶上課堂……
教師鉆研文本,越深越好
從課題上看,“月光”是一個關鍵的詞語。“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的啟蒙。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給“我”美的陶醉和無窮的幻想。作者的在文中對月光的癡情,我想與他兒時持久的受月光的熏染是分不開的。
作者的原文題為《月光母親》,而進入教材后題目改為《月光啟蒙》,編者還在課后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看來在教學中“啟蒙”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這與“啟蒙“必定有很深的聯系,而且將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是誰給了“我“啟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文中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啟蒙老師”。也許母親并不知道她的歌謠對于“我來說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分析全文,“月光啟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啟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啟蒙“,我們發現可以分兩個層次來理解。從表象看,母親是通過為“我唱歌謠童謠、講故事、說謎語,給“我”以啟蒙;更深層次的,可理解為母親用她甜甜的嗓音唱著那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啟發了“我”的想象,讓“我”對民間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母親的歌謠聲中,“我”享受著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著母親的圣潔與美麗。母親通過歌謠不僅傳遞了她對“我”的愛,同時也把她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傳遞給了“我”。這就是“愛”的啟蒙——愛故鄉、愛親人、愛生活、愛大自然、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深入地鉆研文本后,我的教學設計圍繞“一條主線,三種感悟”而展開,即以母親對作者的啟蒙為主線,一讀感悟月色朦朧,二讀感悟母愛親情,三讀感悟懷念感恩。
課堂教學,越簡潔凝練越好。
有人說,語文是一門遺憾的學科,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的藝術。的確,《月光啟蒙》這篇清新雋永的散文如果照我原先的教學設計來上,可能遠遠不只是40分鐘的問題。怎樣讓學生覺得“盛宴散而意無窮”?孫老師的點撥又如醍醐灌頂,使我茅塞頓開。對!對教材大膽取舍,簡簡單單教語文——
在學生靜心品讀文章后,我讓其談閱讀感受:“你最喜歡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迷語中的哪哪部分?”進而談及作者從中受到什么啟蒙;在學生說出個性化的答案后,我隨機牽出文章的“抓手”——課文的中心段(未段),起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著重引導學生體會母親的歌聲給自己帶來的感受。一讀感受母親的歌聲“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在母親的歌謠聲中,“我”享受著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著母親的圣潔與美麗。二讀感受那份濃濃的母愛——“我”的家鄉“不長五谷”,收成很少,卻有很多歌謠;黃河岸邊淳樸的民風孕育了那里淳樸的人們,淳樸的人們用最質樸的民謠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母親通過歌謠傳遞的不僅僅是對“我”的愛,同時也把她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傳遞給了“我”。三讀理解“芳香的音韻”。文中運用的是一種通感的手法,講的是聽到媽媽甜甜的歌聲,就仿佛聞到了芬芳的花香。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全圍繞“母親的歌聲”展開,既能涉及對人物的分析和對主題理解,同時也大在省去了老師的串講,使學生有充分時間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深明白;教師找準了突破口,課堂才會簡潔凝練,課堂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正如孫老師所期待的“簡約中見豐滿,簡單中見深刻”。
缺憾?
就在那日,我上完了《月光啟蒙》,還沉浸在課堂凄美的意境中咀嚼回味時,身邊的好朋友唏噓不已:“其它還好,就是有幾個學生讀書真差,你怎么不提前帶他們偷偷練讀幾遍的?要不,也借個育華小學的班級來上呀!
我一點也不怪我的學生。我知道,我的學生是沒有完全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才讀不好課文的。是我走上了極端。我固執地認為,他們的想象一定比用多媒體呈現的情境精彩。我恰恰忘記了——他們是一群城里的孩子,只能看到“城里的月光”,而不是我們那個年代在鄉村田埂上自由潑灑個性的孩子,能經常見到如課文中描寫的似水、似雪、似銀的月光。
想到此,我忽然有一絲莫名的悔痛襲上心頭……
至于借其他班上課,我的確不想這樣。我深深愛我的學生,把他們視若自己的孩子,所謂“母不嫌子丑”。
此時,孫雙金老師的話又縈繞在耳際:“寧要真實的缺憾,不要虛假的完美”。我不覺欣慰起來;這堂效果不是非常“轟動”的語文公開課,也許正是因為她不完美,而展示了她的另一面——真實的美。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11
濃情月光 濃情課堂——評王華英老師《月光啟蒙》的教學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8
濃情月光濃情課堂——評王華英老師《月光啟蒙》的教學
《月光啟蒙》是本學期新選入教材的一篇課文,用以替代原來的《悲壯的一幕》。兩篇文章相比,都是以情見長,但《悲壯的一幕》不免顯得做作了些,(本來就是編造的嘛!)而《月光啟蒙》更顯情真意切。
王華英老師執教的《月光啟蒙》,怎一個“情”字了得!我想學生會被感動,我們聽課的老師也會被感動:一方面是被文本感動著,被月光母親,被作者孫友田所感動;另一面是被課堂所感動,被老師,被學生的課所感動。濃情月光!濃情課堂!
在先前的印象中,王老師好像并不是一個煽情高手,那她又如何在毫無做作的質樸中讓學生沐浴在濃情月光之下,徜徉在濃情課堂之中的呢?我想是得益于體驗式式學習方式的成功運用。
反復“焐”文,讓體驗層層深入。
文字背后的情感,往往要通過反復的、多層次的品讀才能為學生所體悟。這堂課的語文味很濃,王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重點語段的反復的“焐”,焐出了味,焐出了情。如在教學“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這一語段時,王老師共安排了四個層次的“焐”文:第一個層次,王老師抓住“三月的和風”這一比喻,喚起學生曾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歌謠的輕柔;第二個層次,她抓住“芳香”這一通感,讓學生由嗅覺的體驗轉移至聽覺的體驗,感受歌謠的動聽;第三個層次,她不失時機地引出“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一句,讓學生回憶自己兒時被母親摟抱的經歷,感受歌謠中所蘊藏的母親的深情。第四個層次,她引導學生聯系“母親把故鄉給予的愛,親人給予的愛,溶為偉大的母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等句,讓學生感悟到歌謠中所蘊含的“啟蒙”。教師引領學生一次次和文本做親密地接觸,就一次次走近了母親,讓學生體驗到那濃濃的母愛、質樸的啟蒙。
媒體輔助,創設情境促體驗。
本課所采用的媒體手段,并不復雜,一個ppt課件,畫面也就那么三幅,沒有動畫,但它卻實實在在地起到了創設情境的輔助作用。三幅畫主要的一幅就是課文中的插圖:在如水的月色中,母親正摟著作者在唱歌謠。這一畫面,配合了課文的重點語段,反復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文字、形象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坐在課堂中的學生也如沐浴在那如水的月色中,聆聽著母親那輕柔、甜美、深情的吟唱……第二幅畫面,是母親蒼老甚至于有點丑陋的面容。學生乍一看,有人竟不禁笑出聲來。教師沒有制止,而是滿懷深情地朗誦起本課原文的開頭“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微風吹亂了母親的滿頭白發,如同故鄉的天空飄滿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親忘卻了她給我的那份愛。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是母親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華啟迪我的想象。”課堂里的笑聲不覺停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動。此時,教師適時地出示了第三幅畫面:一只慈愛的大手握著一只柔弱的小手。學生的感動、共鳴油然而生。
三、課后練筆,將體驗進行到底。
本課的作業設計別具匠心,讓學生給自己的媽媽寫封感恩信,或制作一張感恩卡。作文是學生最頭疼的事,而這樣的練筆學生卻喜聞樂見,不僅是因為它生動活潑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學生對母愛是有體驗的,而通過本文的熏陶感染,他們很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傾注于筆端。
;id=730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篇12
第一課時
一、引題,理解“啟蒙”。
從引背《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進入。
一個詩人的成長,背后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孫友田說,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這話的意思是……(理解“啟蒙”:學生說母親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師追:那“啟蒙”是不是就是“第一位”的意思?討論小結詞意:打開心門。)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母親。讀題:月光啟蒙
二、進行讀書指導,學生自讀進入文本。
1、板書自讀要求:這樣的要求應當成為我們一生的讀書習慣。
讀正確:字音讀準,句子讀順。
有所思:讀中品味:“亮眼”的詞句處“駐足賞觀”:意思?妙處?(讓學生理解)掩卷而思:文章寫了什么,我能體會作者的內心嗎?
會質疑:問便是吹起了思考的沖鋒號。(讓學生理解)
(比如,從題目開始我們便可以問了:月光怎么啟蒙?題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打下一個問號,當課文讀完,思考理解了這個問題,問號擦去?當然你也擦去了蒙蔽,擦亮了心靈。)
2、學生自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質疑及解疑情況。(“黃河故道”、“蓮花落”估計學生不理解,行間指點)
三、檢查讀書,總體把握課文內容情感。
1、開火車讀。相機正音,指導讀順語句。(本文沒有長句子,估計不會存在閱讀障礙,只是“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一句集中了三個生字,可能讀時會打結,訓練讀順)
2、討論:讀完課文,你心中有著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像……(像春風漾過,月光照耀,)再請你用一個味覺的詞兒來概括。(甜)
3、再讀一讀課文,體會文字間流淌著的甜甜的情意。
四、課后作業:
說說你心中甜的感覺來自何處?
第二課時
一、引入話題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詩人孫友田的——讀題。
向老師匯報一下你上節課的學習收獲。
根據匯報切入話題:是什么讓我們心頭感覺甜蜜?
(如果學生感覺困難,可作啟發:課文讀完,你的眼前一定縈回著一幅畫面。注意聽,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二、交流。重點學習課文1-5小節。
(學生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體會,可能學生會從某一點上說,或者說不透徹,課堂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回應并引導學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課文。)
這是一個溫馨的畫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親懷里聽著動聽的歌謠。那是甜蜜的時刻。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
a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也洗去一天勞累,換了一件白布褂子,也換上一天的好心情,終于可以陪一陪我親愛的兒子了。
b孩子:一天在太陽下曬,在泥地里滾,這時候靜下心來,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親深情的吟唱
生讀2、3小節,教師接讀第4小節。理解此處“亮眼”的詞句:1、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輕柔,像小溪的流水輕盈。2、芳香的音韻:母親嗓音甜潤、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讓作者的內心也充滿了芳香。這里“芳香”意思是:對世界對人生懷有一種美好的情感。不是嗎?不然哪有這樣的詩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課文第5小節有一句話就說了這一個意思。理解“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回讀前面的兩首歌謠,從歌謠里你能體會什么呢?——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勞動便是生活的幸福!這是故鄉流傳下來的歌謠,這是故鄉給予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恩賜,在這個美好的月夜,通過母親的口又傳給了我。
三、生齊讀課文6-13小節。
師接應:我似乎看見當母親講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時,作者投向月亮那好奇的目光;我似乎聽到當母親唱起“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時,作者的開心的笑;難怪文章開頭便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四、下面我想給大家介紹一篇文章。題目叫《月光媽媽》,是這篇文章的原文。讀完后我還想聽聽大家的感覺。
交流感受:對母親的感恩深情。味是苦的:一個愛自己,給自己曾經多少童年歡樂的母親就這樣老去了。我多想抹平你額上皺紋,我多想喚醒你的記憶,答應一聲兒子聲聲叫喚。
交流對題目“月光媽媽”的感悟: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a、和月光溶為一體的玉石雕像。b、在月光下給了我多少愛,如月光般柔情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