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案例分析(精選14篇)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1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由于學生從未學過有關紅軍長征的相關課文,我就在課前讓學生收集一些紅軍長征的資料,課前正好趕上軍博舉辦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展覽,我就鼓勵學生利用休息日到軍博參觀,對紅軍長征有一個系統地了解。這樣,對于理解這首詩奠定了基礎。
課上我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1、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分析:“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時,我問學生:這五嶺、這烏蒙是什么樣的山呢?紅軍翻越這些山的時候會遇到什么困難?那該怎么讀呢?那“細浪”、“泥丸”是什么樣的呢?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細浪”、“滾滾的小泥丸呢”?那該怎么讀?
這兩句詩作者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于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學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怎樣讀出紅軍的紅軍敢于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會讀出感情來。
2、觀看影像資料,再現紅軍長征時的情景,使學生受到感染,幫助學生進入情景,讀出感情:
當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談從哪里感受到紅軍英勇無畏,學生談到“暖”、“寒”兩個字,特別是“寒”字,學生體會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險,我就說:“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驚險悲壯、驚心動魄的戰斗吧!”接著我就放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錄像,學生看后,我說:“從這九死一生、背水一戰、湍急的河水、槍林彈雨,你體會到了什么?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學生當時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
3、學生感受紅軍翻閱雪山的艱難時,我又放了一段錄像,學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學山上,紅軍戰士,艱難地行走著,配上令人恐懼的音樂,使學生內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艱難。當時我聽見前面的學生脫口而出:“啊!這哪有路啊?”“這么陡,這么滑,怎么爬上去呀?”然后,我讓學生體會著紅軍的這份艱難讀一讀,那么,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勝利就在眼前,這一切怎么不令紅軍欣喜若狂、興奮不已呢?讓我們把紅軍的這種勝利之喜,這種萬丈豪情讀出來吧!學生自然能夠讀出來了。
4、給學生放廣播員朗誦的錄音,作為范讀:
學生聽時,十分認真,有的學生小聲地跟著讀,我叫同學學者廣播員的樣子讀一讀,很多同學都舉起了手,郭媛媛讀這首詩時,感情充沛,真的有些吟誦詩歌的韻味了。
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奏。郭沫若把音樂性看作是詩的生命,只有吟詠、誦讀,才能把詩歌的音樂美充分表現出來。所以,朗讀自然也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讀不僅是感悟詩歌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使“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斷積淀與升華,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
這節課我就是一次大膽地嘗試,為我今后教詩歌體裁的文章積累了很多經驗。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很多問題,如:老師在課上說的話過多,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由于時間的原因,有些語句,學生體會得還有待深入。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改正。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2
第一部分:1.根據拼音寫漢字,并給下邊的多音字注音并組詞。(6分)逶 (y奬plain) 磅 (b嶾plain)難( ) ( ) 橫( ) ( ) 2.詩中高度概括紅軍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 。(3分)3.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作者為什么要在詩中把它說成是“三軍過后”?(4分) 4.將下列詩句斷句:(4分)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錢索寒。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5.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6分)⑴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磅礴: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開顏:6.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請用簡潔的話加以概括。(5分)⑴ ⑵ ⑶⑷ ⑸7.就你所了解的知識,舉兩例長征期間的大事。(4分)⑴⑵第二部分: (一) 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8.體現全詩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詩的詩眼是: 。(4分)9.詩的中間四句承上句分別從哪兩個方面寫紅軍戰勝困難?你認為詩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煉形象?請任選兩個加以賞析。(5分)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哪兩個事件?請各用一個短語概括。(4分)⑴ ⑵11.從這首詩中,你感受到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二) 秋天(楊煉)輕輕地把一枚落葉拾起,輕輕地,不留下一絲嘆息。那是只金色的小船,載滿秋天的回憶。 落葉夾進書冊,花朵卻遺失在夜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靈懂得了分離。 分離就分離吧,逝去的就悄悄逝去。秋天用紅碩的語言叮嚀:生命永遠有新的含意。 再不必追悔往事,更無須怨十艮自己,輕輕地把一枚落葉拾起,輕輕地,不留下一絲嘆息。12.朗讀時斷句和重音處理不正確的一句是( )(3分)a、輕輕地/把一枚落葉拾起 b.叫心靈/懂得了分離c、生命/永遠有新的含意 d.更/無須怨恨自己13、作者寫秋天是以什么事物為觸發點的?圍繞它抓住了哪些特征?(5分) 14.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這首詩既不悲秋、慨嘆人生之無常,也不頌秋、盛贊人生的收獲與成熟,而是表達一種用平常心態對待生活的態度。b.詩中用“落葉”來形象地表明人生的聚散離合非常自然,常見,無須追悔,不必怨恨。c、詩的二、三兩節抒發了詩人由悲哀到快樂的情感,反映了詩人內心情感的起伏波瀾。d.這首詩的亮點在第三節的“秋天用紅碩的語言叮嚀:生命永遠有新的含意”,意在說明生活中既有美好的記憶,又會不斷出現新的內容。15、片斷寫作練習:(40分)毛澤東的這首詩洋溢著強烈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無不體現這種精神,“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在他們的眼里,彎曲綿延的五嶺像小河里的鱗波細浪,在他們的腳下,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像滾動的泥丸。發揮你的想象,寫一個片斷描寫,表現紅軍戰士趟細浪、走泥丸時的精神風貌。 1.略 2.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3.突出表現紅軍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充分表達了對紅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無比信任。(意近即可) 4.略 5.⑴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⑵歡悅。 6.五幅“征難圖”:(1)騰躍五嶺(2)疾跨烏蒙(3)巧渡金沙(4)飛奪盧定橋(5)喜踏岷山雪;第二問略 7.略 8.中心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詩眼:“不怕”。 9.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用字的賞析。如“騰”“走”這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形象地突出了紅軍的壯舉,是紅軍精神的外顯。又如:“暖”“寒”是一對反義詞,這兩個形容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情感穴位,“暖”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10.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 11.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豪壯志以及濃郁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12.d 13、落葉;“金色的小船”“淡淡的初霜”。 14、c 15、略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3
《七律長征》說課教案
說課人:陽淼(語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而《七律 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學情分析:
據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內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教學目標: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知識,體會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能力)
3. 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為能圓滿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 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 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一、導入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習情況:(5分鐘)
1. 生字生詞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關“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
3.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戰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束后,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 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 (4分鐘)
2.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的名稱,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 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15分鐘)
a. 首聯:首聯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 頷聯: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紅軍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 頸聯: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 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調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2001年,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六、課后作業:
課外查找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就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在班內進行交流;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4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會聯系上下文理解“只等閑”、“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盡開顏”等詞語的意思。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增強對七律詩這種體裁的感性認識。
2、能力目標: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能通過對詩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品讀,理解詩句的含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僅知道文章寫什么,還要弄明白作者是怎么寫的,感悟毛澤東在遣詞造句上的精妙之處。
3、情感目標:感受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受毛澤東——一代偉人的詩詞風采、革命情懷和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品讀,理解詩句的含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會學習詩詞的方法,即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以讀代講、品讀感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紅軍長征的相關資料
課時劃分:
一課時
課前鋪墊
學生背誦課余積累的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水調歌頭·游泳》等
【設計意圖:本學期,學生已經背誦了多首詩詞,其中也包括毛澤東的幾首,學生在誦讀毛澤東詩詞的過程中,既豐富了語文課堂積累,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而且對詩詞的作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學時,以此為鋪墊,既營造了濃濃的詩詞學習的氛圍,又為解讀作者、學習詩詞做了很好的鋪墊。】
教
學
流
程
教
學
流
程
教
學
流
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合
資料
知詩人
解詩題
引: 同學們,我們已經背誦了毛澤東主席的許多詩詞,結合資料談一談,毛澤東是一個怎樣的人?
師引出《七律·長征》,板書(故意將“長”字寫得又大又長),觀察師寫的板書,你有什么發現?
結合你查到的資料談一談老師為什么要將“長”字寫得又大又長?
出示長征路線圖,引著學生走長征。
*結合資料談自己所了解的毛澤東。
*學生觀察:“長”字寫得又大又長。
*長征的征程很長,所走的時間也很長。
根據路線圖,重走長征路,交流相關背景資料
【設計意圖:通過詩人及“長征”相關背景資料的交流,讓學生在感性上對“長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為理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做好鋪墊。】
以
讀
代
講
三
讀
七
律
詩
一讀:讀準、讀通。
自由朗讀《七律·長征》,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課件出示注音詩,給本課要求認讀的詞語注上拼音)。若還有不認識的字詞可以問問同學和老師。
檢查學生讀詩情況。
一首詩讀準、讀通了還不夠,還應該讀出什么?
二讀:讀出詩韻
請學生用“∥”畫出詩的節奏,并標出詩的韻腳“an”。
請同學按照畫好的節奏出聲朗讀,感受詩句的韻味。
三讀:品悟詩情。
(即讀懂字詞——讀出畫面,讀懂內容,悟出情感)
請學生默讀《七律·長征》,畫出你認為值得細細品讀的字詞;
談一談你從這些字詞中讀懂了什么;
放手學生結合所搜集到的資料,談一談自己從這個重點字詞中所讀懂的內容,所看到的場面,所體會到的情感。
注意體現學生間交流過程的多樣性,讓學生自己評價,自行補充。
必要的時候教師做引導和補充。
小結:“紅軍不怕遠征難”,他們不怕( ),不怕( ),也不怕( ),還不怕( )……所有這些,在紅軍戰士的眼里都是( ),在毛主席的詩詞里就是(“ ”)。
給學生的敘述配上槍彈聲、風聲、河水的嘩嘩聲等。
*學生自讀《七律·長征》,直到讀準、讀通為止。
*指名讀
相互評價、正音
集體讀
*學生結合學詩的經驗總結:
讀出詩的韻味;
讀出詩句的含義;
讀出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
*畫節奏、標韻腳、
讀中感受韻味。
*學生默讀《七律·長征》,思考,畫出自己認為值得細細品讀的字詞;
*在自己畫出的重點字詞旁邊作簡單的批注;
*交流自己喜歡的字詞,讀懂的詩句,看到的畫面,及從中所體會的到的情感。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師生交流
與資料、課件的交流
學生結合教師配出的音樂展開想象,敘述、填空,感受紅軍長征中不僅要面對自然的威脅,還要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等一系列的人為災難,從而感受長征精神。
【設計意圖:以品讀重點字詞為突破口,潛心讀詩,通過自由朗讀、默讀、指名讀、集體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畫重點字詞、寫批注,突破重、難點。結合紅軍長征的背景進行理解,品讀感悟,引導學生從重點字詞中讀懂詩句、讀出畫面、悟出詩情,感悟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小結部分畫龍點睛,成功點題】
情
感
升
華
激
情
誦
讀
1、再讀《七律·長征》,讀出紅軍的不怕艱難,讀出紅軍的積極樂觀,讀出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教師配樂引讀: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
2、在這樣的激情朗讀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樣的畫面,又仿佛聽
到了一陣陣怎樣的聲音?
3、帶著你此時此刻的所有感情,跟著音樂畫面,或朗誦《七律·長征》,或跟唱。
4、出示毛澤東話長征:“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學生根據根據自己的體驗,再讀《七律·長征》
*跟教師配樂讀,讀出紅軍的不怕艱難,讀出紅軍的積極樂觀,讀出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學生自由交流:
此時此刻,我的眼里仿佛看到了( )、( )、( )的場面,又仿佛聽到了( )、( )、( )的聲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 )。
學生跟隨畫面,或朗誦,或跟唱。
*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認為長征還像什么?
【設計意圖:怎樣能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內心感受達成共鳴,這里通過教師的激情引讀,通過一個個場面的想象,通過影像資源去感染、帶動學生,真正感悟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小結部分的練筆,強化了單元訓練要點,一個個生動的場面浮現在誦讀者的眼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總結
方法
拓展
閱讀
1、總結學習詩詞的方法:抓住重點字詞,品讀感悟,讀懂詩句、讀出畫面、悟出詩情、讀出感受。
2、請同學們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自學毛澤東主席的另一首七律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總結學習詩詞的方法
自學《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并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讀后感受。
【設計意圖:掌握學習方法,積累詩詞,提高認識學生自主學習、解讀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把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去,體現大語文觀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5
《七律長征》說課教案
說課人:陽淼(語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而《七律 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學情分析:
據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內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教學目標 :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 確定為:
1. 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知識,體會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能力)
3. 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為能圓滿實現以上教學目標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 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 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習情況:(5分鐘)
1. 生字生詞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關“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
3.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戰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束后,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 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 (4分鐘)
2.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的名稱,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 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15分鐘)
a. 首聯:首聯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 頷聯: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紅軍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 頸聯: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 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調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2001年,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六、課后作業 :
課外查找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就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在班內進行交流;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6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2、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 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二、導入
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借助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的錄像,教師介紹長征的歷史事實,并讓學生哲學歌曲《七律 長征》,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
三、聽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
學生朗讀詩歌之后,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其中的一句詩,并說說理由。
四、學習新課
1、學生結合注釋,說說全詩的大意。
討論交流后,明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2、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率下于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閑”,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于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戲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斗,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急流險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這里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并想念他們定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朧,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五、拓展閱讀
推薦書目:《毛澤東詩歌鑒賞》《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和詩》等。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憶秦娥 婁山關》等,做讀書筆記。
六、小結
1、中心意思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
2、寫作特點
具體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業
背誦詩歌。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7
《七律長征》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律 長征〉〉,共1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 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地位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它是毛澤東在 1935年10月寫的紅軍戰勝長征艱險而滿懷戰斗豪情的詩篇。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理清本詩結構 b、揣摩關鍵字詞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學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領會紅軍長征在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以及領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來 謳歌紅軍戰士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難點是藝術的概括寫法。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 教學。 據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 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 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引導 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再老師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意見,相互 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采用錄音磁帶、電影等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 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 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詩文不長,但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掌握的東西較 多,因此,教學上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及層次劃分。 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五、教學過程
本課按“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
1、引入新課:放有關長征的歌曲引入。
2、師生互動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重音),使學生感知課文。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3)同學合作,正音釋義。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釋義——等閑:平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翻騰,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開顏:歡悅 (4)師生互動 a、理解全詩內容及層次劃分理解本詩內容,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學生提問,師生共 同完成。 b、分析本詩結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
3、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探究練習一,從而加深學 生對課文的理解。
4、歸納總結 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朗讀七律詩的要求:注意音節停頓、重音及韻腳, 還要領會作者寫此詩的目的及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
5、布置作業 (1)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 (2)給本詩作畫。
附: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首聯:全詩總綱,提出中心
頷聯: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承“萬水”以金沙、大渡河為代表
尾聯: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后的喜悅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全詩。
2、理解詩句,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士們對待困難的態度,領會全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
教學用具:長征路線圖;飛奪瀘定橋的情景錄象
一、導入,簡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澤東圖片:他是誰?有關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毛澤東寫的一首詩——《七律 長征》。生讀課題。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嗎?打開書,數一數總共有幾行?每行幾個字?(七律是古詩的一種體裁,每一首詩是8行,每一行字是7個。偶句押韻。“長征”是這一首詩要寫的內容,所以中間有一個間隔號,要注意停頓。)
4 咱們再來讀一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讀準讀通。
1、請同學們先自由地讀一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課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詞?先咱們來讀讀。(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個別讀,齊讀。
4、檢查個別讀詩。
5、七律是一首詩,要想讀得更好,咱們得注意讀出韻味,讀出節奏來。(七律的節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讀,指名個別讀,齊讀。
三 交流主要內容。
現在你讀懂了詩歌的大概意思了嗎?誰能說說。
四 深入探究,感悟體會
(一)體會“長”
1詩歌的大概意思你們明白了,現在同學們再到詩中找找,紅軍在這條漫漫的長征路上走過哪些地方?用筆把這些地名劃出來。
2 出示“五嶺 烏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這么多的地方,咱們一起來讀讀。
(五嶺 烏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紅軍長征途中,僅僅只走過這三座山,兩道水嗎?你從那句詩看出他們走過許許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詩,生讀,板書:千山萬水)
4 你們看這就是當年紅軍走過的那條長征路。出示線路圖。(師述:紅軍長征的原因、時間、出發點、沿途經過的地方、結束時間。)
5 是啊,紅軍戰士從江西瑞金出發,一直走,走過了這么多地方。這里有段文字簡要介紹了紅軍長征的歷程。(出示長征簡介。學生讀。)
6 咱們特別來留意一下這段話中的這幾個數據:在短短一年時間里,紅軍穿過了——11個省,翻過了——12座大山,跨過了——24條長河,行程——二萬五千里。
7 這條行程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個地球啊。現在再來讀一讀課題,你會怎么讀?
(二)、體會“征”
1 看著地圖,讀著毛澤東的詩,我們感受了這條長征路的“漫長”。但是,作為紅軍的領路人,作為人民的領袖,毛澤東僅僅是在向我們介紹長征路的“漫長”嗎?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想想你還有什么新的體會和發現?
2 生自由讀全詩。讀后討論。(體會到了紅軍的不怕難)
3 感受紅軍一路的艱辛。
紅軍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難?
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這一句你從哪個詞體會到了紅軍翻山越嶺的艱辛?他們遇到了怎樣的艱辛?(簡介五嶺、烏蒙)在紅軍眼里,在詩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嶺只不過是什么?那氣勢磅礴的烏蒙在紅軍眼里不過是什么?你再讀讀這句你還能從中體會到什么?(體會紅軍的大無畏精神)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這種精神嗎?
個別讀,齊讀。
作者是通過什么表達方式讓我們感受到紅軍的這種大無畏精神的?(夸張)
山再高,路再險也無法阻擋紅軍前進的步伐,然而困難卻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你從哪個詞體會到了紅軍渡江過河的艱辛?(出示金沙江圖)
誰知道紅軍過金沙江的故事?“暖”讓你體會到了什么?
關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補充圖片資料、)
想看看當年那場令人驚心動魄的戰爭嗎?(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這場戰爭打得異常艱辛,紅軍傷亡慘重。)
你體會到“寒”的意思了嗎?
這一寒一暖讓我們感受了紅軍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體會到了飛奪瀘定橋的心驚膽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讀一讀。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軍過后盡開顏。
“千里雪”讓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關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連鳥兒都飛不過去的茫茫雪山,紅軍卻——,他們的心情——,你從哪里體會到了?
是啊,翻過了這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大雪山,紅軍勝利在望,戰士們怎能不歡欣鼓舞呢?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去分享這種喜悅,這種勝利吧!生讀。
4)紅軍在歷時一年的行軍路上發生了許多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老師補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澤東率領八萬六千紅軍,踏上了漫漫的長征路。滔滔湘江見證了他們血戰湘江的血雨腥風,悠悠赤水演繹了他們四度赤水的壯烈神奇,冷冷鐵索感受了他們飛奪瀘定橋的驚心動魄,皚皚雪山鐫刻著他們頑強攀登的斑斑足跡,莽莽草地目睹了他們彈盡糧絕時的艱辛生活……終于,在1935年10月紅軍走完了二萬五千里行軍路,勝利到達了目的地——陜北!)
5)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
4、現在讓我們再來讀讀課題,此刻你讀懂了這個“征”字嗎?帶著你的理解再讀課題。
五、情感朗讀,升華感情
如此艱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難,是什么讓他們的腳步如此堅定?是什么讓他們擁有與天斗,與地斗,與敵人斗的決心?(板書:英勇頑強樂觀主義)是啊,就是這種英勇頑強的樂觀主義精神讓戰士們征服了逶迤的五嶺,征服了磅礴的烏蒙,征服了驚濤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驚心動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譜寫了一曲氣貫長虹的英雄凱歌!學生再讀全詩。
六 拓展
讀者這首詩,咱們從“不怕”體會到了毛澤東豪邁的偉人風度,從“騰細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詩人氣質,從“一暖一寒”領會到了偉人也有喜悅,也有痛心,這就是毛澤東的凡人情懷。在漫漫的長征路上,毛澤東就是帶著他的這份偉人風采、詩人氣質和凡人情懷,寫下一首又一首詩篇。接下來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首毛澤東寫的詞《清平樂六盤山》,這是紅軍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時毛澤東寫的。大家試著讀讀。
《清平樂·六盤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詩人的風格?
課后大家還可以再去欣賞欣賞毛澤東的其他詩詞。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9
教學要求:
1、學會“礴、崖、丸、岷”四個生字,理解“遠征、等閑、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盡開顏、萬水千山”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準備:
紅軍長征路線圖。《長征》朗誦錄音。長征行軍圖片。電影《飛奪瀘定橋》片段。電視劇《長征》片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歷史,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國民黨*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出示長征路線示意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為粉碎敵人的進攻,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沖過四道封鎖線,翻過逶迤的五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毛澤東主席在回首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不禁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出示幻燈片,播放詩歌朗誦錄音)
二、初讀詩歌,感知詩意。
1、指名讀詩歌,糾正字音。
師:但是詩歌有其自身的特點,只有讀出了詩歌的節奏,才能把詩讀的更好
2、齊讀詩歌,讀出詩歌的味道。
生齊讀
3、質疑問難,感知詩歌的大意。
師: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那么通過自學,你還有哪些詞語不能理解?
(1)學生質疑:可能會提出“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等詞語。
(2)教師質疑:“三軍”。
(3)學生試說詩歌大意。
4、總結詩歌的學習方法: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詩意的?
生:查字詞典
生:先查字詞典,再參考相關的資料。
師:如果還不能理解,我們還可以向別人請教。這些都是理解詩意的好方法,綜合起來使用效果會更好。
三、品詞析句,感悟詩情:
1、學生暢談初讀感受,體會長征的艱難:
師:那么讀了這首詩之后,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對長征的感受,你覺得是什么?
生:難 、長、險 ……
師:不錯,在那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其實詩中也有一句話概括的寫出了紅軍對待長征的態度,誰找到了?
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細讀詩句,品味紅軍的不怕與等閑
A“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體會長征的遙遠:抓“遠征”一詞,學生體會,教師補充
2)體會長征的艱難:抓“萬水千山”一詞
3)情境引讀,感受紅軍的精神
師:那么紅軍知不知道長征途中會遇到艱難險阻,(知道)明知困難重重,仍然義無反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氣呀!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
師:縱然是千山萬水,哪怕是千難萬險,紅軍戰士仍然是等閑視之,勇往直前,這是何等的樂觀呀!讓我們一起讀。
生讀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紅軍身上的一種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難、無所畏懼、無比樂觀……(教師板書)
師:其實這種精神我們從下面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通過“逶迤”和“磅礴”體會“千山”的險峻
2)補充資料體會體會“千山”的險峻,學生補充資料,教師補充資料。
3)師:假如你就是紅軍隊伍中的一員,請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這樣的山嶺,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山路崎嶇、非常難走。
生:荊棘叢生,野獸出沒。
生:饑渴難耐,體力不支。
……
4)通過“騰細浪”和“走泥丸”體會紅軍的不怕與等閑。
師:長征難,難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紅軍戰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嶺就像——(生:騰起的細小波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就像——(生:腳下滾過的泥丸),多么強烈的對比呀,讓我們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對困難的藐視
生:紅軍戰士很樂觀
……
5)情境引讀,深化感受:
a(出示長征圖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疲憊的身軀被劃出了帶血的傷痕,可是紅軍戰士一直這樣認為——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b面對著饑餓和死亡的威脅,承受著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紅軍戰士仍然沒有放慢自己前進的腳步,他們總是這樣認為——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面對著敵人的圍追堵截,眼看著自己的戰友紛紛倒下,紅軍戰士擦干血淚、繼續前行,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這樣認為——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懼,崇山峻嶺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過,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豈在話下,誰來讀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師引發學生質疑“暖”,理解“暖”。
師:這句話的哪一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生:紅軍渡過金沙江為什么會感到“暖”?
師:是呀,金沙江波濤洶涌,水流湍急;兩岸懸崖峭壁,直插云霄。渡過這樣的一條江,紅軍戰士怎么還會感到溫暖呢?
生:因為當時正值夏天,氣溫較高。
生:因為紅軍戰士……渡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幫助,所以心里感到溫暖。
生:(介紹橋渡金沙江的故事)沒有浪費一顆子彈,沒有一個士兵受傷,心里非常高興,所以感到溫暖。
2)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暖”,讀出“暖”。
師:是呀,不費一槍一炮,不損一兵一卒,沒有想到困難重重的長征路上,也會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紅軍戰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師:從這個暖字當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師:讓我們一起讀,讀出這種樂觀。
生齊讀。
D:“大渡橋橫鐵索寒”
1)觀看視頻片段,體會“寒”:
師:很快紅軍戰士來到了天險大渡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惡戰。(播放《飛奪瀘定橋》片段)
師:(出示帶有畫面的詩句:大渡橋橫鐵索寒)現在,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詩,我想此刻你對“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勢險要,河面寬300多米,瀘定橋的13根鐵鏈寒光閃閃,看了讓人心寒。
生讀
生:這場戰斗非常激烈,在戰斗中死傷了很多紅軍戰士,使紅軍戰士心里非常難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讀
生:這場戰斗是紅軍和國民黨*打仗,而國民黨也是中國人,卻對紅軍戰士趕盡殺絕,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讓我們一起讀出這種感受。
生齊讀
師:這可是沾滿紅軍戰士鮮血的一句詩呀!再讀
生讀
師:這可是融入紅軍戰士生命的一句詩呀!再讀。
生讀
師: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兩場戰斗、兩種心情,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兩種不同的感受。
生齊讀:金沙水拍云崖暖(高興地),大渡橋橫鐵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1)體會“喜”的內涵
師:雄關慢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歷了無數的艱險,只要再翻過岷山,長征就要勝利結束了,戰士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個個笑逐顏開,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欣喜。
生齊讀
師:紅軍戰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讀出紅軍的欣喜
師: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喜悅
生齊讀
四、拓展延伸,寫出感受:
師: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難到紅軍僅僅是翻越了這樣幾座山,這樣幾條河嗎?誰能用查閱到的資料回答這個問題?
生:不是。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條大河……
師: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萬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紅軍的足跡,24條大河記載了英雄的歷史。除了詩中所說的自然界的困難之外,紅軍在長征的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讓我們看看毛澤東主席對長征的評價(播放電視劇《長征》片段)
師:在毛澤東主席的心中,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那么在你的心中,長征是什么?請拿出你的紙和筆,寫下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書寫,教師指導,然后交流:
生:長征是一首詩……
生:長征是一幅畫……
生:長征是一段歷史……
生:長征是一種精神……
……《七律•長征》公開課教案設計
五、總結全詩,升華主題:
7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卻在世代相傳。氣壯山河的長征,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功垂千秋的紅軍,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最后讓我們齊背這首詩。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10
一、根據注音書寫詞語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二、給加粗的字注音
三、根據上句填下句或根據下句填上句
1.紅軍不怕遠征難,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烏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橋橫鐵索寒。
四、翻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讀《七律 長征》,回答文后問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1.解釋下列詞語。
等閑—— 逶迤——
磅礴—— 云崖——
2.這首詩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
4.這首詩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屬于________詩;從體裁的角度看,屬于________詩。
5.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詩的首聯總領下文,把紅軍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
b.詩的頷聯描寫紅軍翻山越嶺,用“騰細浪”和“走泥丸”兩個極其生動的比喻,把中國工農紅軍蔑視一切艱難險阻,敢于征服困難、壓倒敵人的偉大氣魄鮮明地烘托出來了。
c.詩的頸聯描寫紅軍渡江涉水,扣“萬水”來寫。一個“暖”字,一個“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這兩場戰斗的時令。
d.紅軍長征途中,經過許多高大的雪山,詩中寫“岷山千里雪”,實際是概括所有過雪山的艱苦斗爭。
6.默寫一首毛澤東描繪長征的其他詩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回答問題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瀾。 刺破青天鍔未殘。
驚回首, 奔騰急, 天欲墮,
離天三尺三。 萬馬戰猶酣。 賴以拄其間。
1.給加粗字注音。
下鞍( )巨瀾( )酣( )鍔( )墮( )拄( )
2.下列詩句意思理解有錯的一項是
( )
a.“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快馬加鞭的翻山戰士回頭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離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瀾”:騎著馬在山中奔馳,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鍔未殘”:站在山上,用利劍刺破青天,劍沒有半點殘損。
d.“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就是天塌下來了,山也能把它頂住。
3.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這三首詞都是寫山,第一首是寫山的崇高,第二首寫山的雄偉浩大,第三首寫山的堅強。總起來都是寫長征的紅軍。雖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為狂濤巨浪、奔騰的戰馬和刺破青天的利劍,極準確生動,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頌了偉大的紅軍戰士。
c.毛主席詩詞無論是詠雪的、詠梅的,都是通過物來詠人。這三首十六字令通過山來反映一個偉大的主題,表現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頌了紅軍戰士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和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驚”字,不但表現了紅軍對山的高險的驚訝,更主要的還是表現紅軍戰士征服了高山險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寫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馳的汽車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堅強的山來比擬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工農紅軍。
4.《十六字令》三首的寫作時間題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簡要說說這一段時間紅軍的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清平樂 會昌》,回答下列問題
清平樂 會昌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 會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顛連直接東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戰士指看南粵,
風景這邊獨好。 更加郁郁蔥蔥。
1.解釋下列詞語。
顛連: 東溟:
南粵: 欲曉:
2.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不辭勞苦,奮發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風景這邊獨好”,主要是因為遠處有碧綠的田地,近處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巒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忍不拔、頑強戰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領著工農紅軍,踏遍祖國大地,經歷了一次次浴血戰斗,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無產階級革命家顯得更加精神煥發,斗志昂揚。
d.“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戰士指著廣東那邊樹木茂盛的地勢,那兒正是開展游擊戰爭的好地方,這里邊表達了革命者的雄心壯志。
3.對這首詞賞析有錯的一項是
( )
a.這首詞,生動地反映了毛澤東對革命必勝的信心,是展現長征前夕情況的一篇革命史詩。
b.“踏遍青山”客觀地寫出了當時革命戰爭的特點——“作戰線的不固定”和“戰爭的流動性”。
c.毛澤東與一些同志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嵐山嶺察看長征路線,回來后在文武壩寫下了這首詞。
d.這首詞是毛澤東長征詩的第二篇,詞的字里行間流露出毛澤東對革命根據地的深厚感情,表達了長途大進軍、奪取革命勝利的雄心壯志。
【參考答案】
一、1.逶迤 2.磅礴
二、lǐng līn mín méng jǐn héng hè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嶺山脈在紅軍眼里就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龐大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動。
五、1.等閑:尋常,平常。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2.紅軍不怕遠征難3.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翻岷山4.抒情七律(近體詩、舊體詩)5.c 6.略
六、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3.d 4.略
七、1.顛連:山峰連綿不斷 東溟:東海 南粵:廣東一帶 欲曉:快要天亮2.b 3.d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紅軍長征中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關鍵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3、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1、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2、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教學方法:
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來源于生活而遠遠高于生活,是毛澤東《七律長征》的真實體現。我們曾經拜讀過他的《沁園春雪》,領略了他的雄韜偉略。而這首二萬五千里長征現實生活的概括,提煉而來的《七律長征》又有怎樣的氣魄呢?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它。根據題目,我們了解到這是一首寫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時,誰能說得更好,更具體呢?交流、總結
二、背景介紹
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漢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情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三、文體介紹
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一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格律較嚴,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有規定。“長征”是這首詩的題目。
四、檢查預習
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閑”,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于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戲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斗,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急流險灘。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這里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并想念他們定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2、面對這長征途中的的困難,紅軍的態度如何?通過哪些字詞反應出來?
明確:“更喜”“盡開顏”從這幾個字上體現了紅軍一種樂觀主義精神。體會重點字句
3、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你了解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過程應該用什么字來概括?面對這樣艱苦的環境,紅軍有沒有退卻,從哪里可以斷定?體現出了紅軍戰士怎樣的精神和意志? 明確:“難”、“不怕”“只等閑”、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4、其實當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可毛澤東卻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是為什么? 明確:因為毛澤東希望并相信他們定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從而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同志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無比信任。
5、從最初的“不怕”“只等閑”到最后的“更喜”“盡開顏”我們可以體會到全詩怎樣的感情基調?
明確:輕快豪邁、氣度不凡
九、總結歸納
1、主題:本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
2、藝術特色:
(1)高度的藝術概括性:A、本詩以“萬水千山”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通過擷取典型場景和事例凸現長征精神;B、依據生活的真實順序敘述長征途中的典型場景和史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聯直接抒情除外)——“騰”“走”以動寫靜、“暖”“寒”賦予云崖、鐵索以感情色彩、“更喜”“開顏”將雪山之貌與紅軍之情相交融;
(2)本詩巧用夸張手法——頷聯,體現了詩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氣魄,體現了詩作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
十、課堂鞏固
略
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翻越五嶺
長 疾跨烏蒙 氣勢磅礴
巧渡金沙江 語言
征 飛奪瀘定橋 含義豐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12
一、 整體感知
1、 徜徉歷史,了解背景
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一座不朽的豐碑。就你對長征的了解,與同學作廣泛地交流。
提示:從歷史教科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有關長征的背景、經過、意義等。
從《老山界》等課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紅軍長征中遇到的種種艱難險阻和他們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2、 朗讀《長征》,感悟詩意
(1)瀏覽,明確體裁
(2)初讀,讀準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讀, 解釋詞義 等閑 逶迤 細浪 云崖 磅礴 開顏
(4)譯讀,感悟詩意
二、 分析揣摩
1、 品讀《長征》,揣摩意境
(1)五幅畫面 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 、 、
、 、 五幅紅軍長征中威武雄壯的畫卷。
(2)三種修辭 這首詩對仗工整,除對偶外,還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辭,如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些句子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的豪邁氣概,充滿浪漫氣息。
(3)一種情懷 這首詩通過“不怕”“只等閑”“喜”“開顏”等詞語,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精神,表現了作者 的豪邁情懷。
2、 心靈交會,意境吟哦
(1) 聽聽錄音,想象意境
提示:詩歌是用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再回顧一下: 詩中描寫了哪些形象?
詩中的形象構成了一幅幅歷史的畫卷,這些畫卷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
(2) 演讀背誦,互相評價
提示:看誰節奏把握得準確
看誰重音處理得恰當
看誰背誦得更有情感
三、 探究質疑
這首詩中,毛澤東同志用“烏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偉、綿延不絕的山寫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樣寫長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寫得十分高大,說“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作者這樣寫不是自相矛盾嗎?
四、 讀寫結合
1、 寫一篇文:《長征》為我們具體展示了五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畫卷,請選擇其中的一幅,放飛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繪出來。或寫一個與之相關的故事。
2、畫一幅畫:擅長丹青的你可以一顯身手,試著為《長征》配畫插圖
五、 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詩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歡唱歌的你可以學唱歌曲《長征》,進一步激發對紅軍的敬仰之情,提高審美情趣。
2、讀一本書:你想對長征有更多地了解嗎?你不妨讀一些與長征有關的書籍,如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索爾茲伯里《長征 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對毛澤東詩詞特別感興趣,你就讀一讀《毛澤東詩歌鑒賞》或《毛澤東和詩》。
3、辦一份報:和你的同學合作,辦一期“長征專刊”或“毛澤東詩詞鑒賞專刊”。
參考答案:
一、1略 2 (1)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每行七個字,一共八句話。每兩句為一聯,分別被稱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閑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磅礴:氣勢雄偉。開顏:臉上露出笑容,內心充滿喜悅。(4)略
二、1(1)騰躍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2)夸張、比喻(3)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 2略
三、不矛盾。都是運用夸張手法,意在襯托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和藐視困難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13
課題:七律 · 長征
科目:語文 教學對象:五年級學生
課時: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的概
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
精神。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奏強烈,而且小處
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
學習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
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
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逶迤” “磅礴” “騰細浪” “走泥丸” “岷山”等詞語的音形義。
(2)讓學生掌握七言律詩的體裁特點,掌握詩詞的朗讀節奏。
(3)了解詩的語言藝術性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品評作品中的詩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3)讓學生通過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
3.情感與態度:
了解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讓學生懂得今
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軍隊,熱愛偉大領袖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五年級學生屬于高年級。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技能方面: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老師的輔導幫助閱讀中能夠揣摩出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4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及自學能力。
紅軍長征是何等的壯舉,然而對當前小學生來說有些遙遠了,單靠老師的一本書,
一支粉筆,是無法讓未經風雨的學生體會出長征的艱辛的。因此,我在課前播放了電視
劇《長征》的錄像片段,出示了紅軍長征的線路圖,并進行了必要的介紹,給學生帶來
了視覺、聽覺上的強烈震撼,增加了學生對長征的了解,進而帶動學生,感動學生,實現語文教學的潛移默化。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和紅軍將士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2.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在本課教學中,以激發學習興趣與動機為主導,力圖體現課題研究的思路,根據課堂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按照學習的啟動——感知——理解——鞏固——應用這幾個基本階段,來進行多元化情境的展開研究:
1、創設情境,精心導學。
2、引導學生融入情境,激發情感。
3、設計富有趣味的訓練和作業情境。
4、拓寬情境。度夸張的手法。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了解背景,知詩人解詩題
1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紅軍長征中的故事?
2.簡介時代背景:對長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結合資料袋信息說一說。
3.板書課題,了解毛澤東主席。
學生活動
學生交流資料為主
電子白板展示補充
設計意圖
我把“勤于搜集資料”的習慣訓練,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階段之中,不僅教給學生搜集資料
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他們搜集相關資料,使他們逐步養成勤于搜集的習慣。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自學生字詞,全班匯報交流,理解不懂的詞語。
⑴請學生各自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⑵請同桌互相讀讀、聽聽,糾正讀錯的字音。試著解答一下對方不懂的問題。
⑶全班匯報交流,讀準詞語,理解不懂的詞語:①讀準下列詞語: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②解釋詞語: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學生自學,小組匯報
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三、細讀鑒賞,領略詩境。
1.請同學們再讀這首詩,思考一下,這首詩圍繞哪句話來寫的?⑴理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⑵體會這句詩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總起全文。⑶指導朗讀(有力度、緩)
。2過渡:思考詩句中哪些詞寫紅軍遇到的困難和艱險?哪些詞寫紅軍戰士不怕困難并克服困難?并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⑴從遠征和萬水千山看出長征路途的遙遠,從不怕和只等閑看出紅軍戰士蔑視困難。⑵從“五嶺逶迤”和“烏蒙磅礴”感受到了長征路途之險之難:⑶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感受到紅軍在長征中經過了無數次戰斗,犧牲了無數戰士,
長征不僅苦,而且難。⑷從最后兩句中感受到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岷山,
“更喜”二字既是紅軍現時心情的寫照,也是紅軍對革命征途的展望。3.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朗讀。
學生朗誦 學生個人、雙人、小組、集體朗誦,在朗誦中感悟、品味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明確讀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交流,進一步理解詩句含義并進行有感情朗讀。
四、感情升華,拓展延伸。
1.這首詩表現了紅軍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成為描寫長征的經典之作。讓我們記住這首詩,記住這史無前例的偉大的壯舉──長征。
2.毛澤東的詩詞很多,都充滿了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課下收集一些毛澤東詩詞,和同學們交流。
學生背誦個人展示
引導學生借助直觀的圖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情感。 回讀全詩,再次感受
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七、教學評價設計
指導學生掌握搜集資料的方法,然后把搜集資料的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各個階段中。
通過形成行評價中的課堂檢測:組長批改,老師匯總,糾正易錯點,最后檢測成功。
八、板書設計
七律·長征 萬水千山 五嶺逶迤
烏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橋橫 岷山千里雪
九.教學反思
在整節課結束前,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請同學們課后搜集毛澤東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引導學生將課內的學習與課外的閱讀聯系起來,養成課外學習、研究的好習慣。這樣就可以拓寬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學習語文。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小小朗誦會舉行得比較成功,大多數學生很投入,進一步感受了長征的精神,感受了偉人毛澤東的詩詞成就。
我對自己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經過了反復的考慮,但在課堂教學實際操作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讀,在讀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種讀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讀水平有限,指導得不到位,所以,整個班級的朗讀氛圍還是沒能很好地調動起來。
對課件操作,我還缺乏經驗,課件的播放幾次問題,影響了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另外在板書設計上,我反反復復,始終拿不出一個滿意的板書。在其它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很多缺陷,懇請專家、同仁指正。
《七律·長征》案例分析 篇14
一、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能聯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二、課前準備: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初步感知詩歌中較難理解的詞語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行程二萬五千余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烏蒙:云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紅軍長征經此.
三、教學過程:
(一)誦讀品悟,領略詩境,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初步滲透相關的詩歌知識
(二)指導朗讀。
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討論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樂觀向上的情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