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案(精選16篇)
《詩兩首》教案 篇1
五家渠一中 李專長
教學目標 :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 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 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教案 篇2
24.詩兩首
泰戈爾課型:講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體悟,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范讀與學生各種朗讀方式(自由朗讀、齊讀、分組讀)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從而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教學重點:1.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2.熟讀背誦兩首詩。教學方法:美讀法 賞析法教學媒體:多媒體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金色花》(一)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母愛是人類永恒謳歌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贊美母愛的一首小詩《金色花》。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嗅xiù 匿nì 禱dǎo 衍yǎn(2)詞語: 匿笑:偷偷地笑。禱告,向神祈求保佑。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潤澤,比喻沉浸在某種環境里。(3)學生介紹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xx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三)朗讀課文 (要求學生讀出語調、語速、重音、節拍,讀出情感)教師作朗讀技巧提示(多媒體顯示),學生結合教師提示體悟本詩的朗讀技巧:朗讀詩歌,須注意以下幾點:(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金色花》輕松活潑,應讀出兒童特有的調皮。(2)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果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敘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在同一首詩歌當中,語速并非一成不變。詩歌情感有發展,語速隨之有變化。如《金色花》中媽媽責怪的語句“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語速宜稍快一些。(3)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詩歌誦讀,有輕有重,有音長音短,才能將詩歌情感強調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出來,字詞句的輕重及音長音短,要根據詩歌內容、意境來判斷。(4)根據語境的關系,確定詩句的停頓。詩歌誦讀,需要正確處理好停頓。節奏自然鮮明,詩歌才富有韻律美。“一般說來,頓號后的停頓最短,逗號后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后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的停頓再長一些。”對于標點符號處的停頓,我們容易判斷,那么無標點符號的地方,又如何停頓呢?我們要明白的是,詩歌有其特定的節拍,現代詩一般是兩個音節一拍或三個音節一拍,如“我/從來/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有時也需根據詩歌內容和語意關系來斷定。3.教師范讀,學生放聲朗讀。4.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四)整體感知1.學生齊讀《金色花》,整體感知詩意。2.學生談讀詩的整體感受,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1)把學生分為六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談讀詩的整體感受。(2)各組選代表全班交流,概說詩意。明確:全詩展現了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我”天真稚氣,卻藏著自己的秘密,不讓母親知道,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3.教師選一個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讀詩歌,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幽意。4.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投影顯示:(1)為什么“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愿,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是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愿,為媽媽做點事,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2)“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么?媽媽為全家付出了很多,媽媽的奉獻是無私的。我在一天時間里,與媽媽嬉戲,看著媽媽工作。在媽媽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讓媽媽沐浴在花香中;在媽媽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媽媽所讀的書頁上,替媽媽遮陽。這都是為了回報媽媽的關愛,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3)媽媽為什么反而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詩歌第二節,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驚慌緊張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孩子,自然又驚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愛。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天真稚氣,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媽媽的感情。(五)深入探究詩人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結合注釋,談談你的看法。學生思考,明確: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詩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是在贊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金色花是詩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課文小結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六)布置作業1、這首詩詩人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表達純真的母子之愛,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來抒情是本文的獨特手法。請同學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表現對父母的愛。2、背誦《金色花》
第二課時——《荷葉母親》(一)導入 一朵金色花,表達了孩子對母親至真至純的愛,一只小小的紙船又寄托了一個游子對母親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荷葉母親》。(二)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嗅 匿 (2)詞語: 無端:沒有來由,無緣無故。至愛:最愛。(3)學生介紹冰心及創作背景。(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小說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詩集有《繁星》《春水》等。創作背景: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1923年8月17日,冰心離開融樂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離鄉背井的生活使冰心萬分苦惱。《荷葉母親》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的。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冰心在去國的三年中由于遠離母親,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中,所以她這三年中為母愛放歌,占了她這一時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為世界文學中抒寫母愛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三)朗讀課文 1. 教師配樂范讀。2. 朗讀指導。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3. 學生齊讀、自由讀。(四) 感悟詩歌 1.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2.合作學習①為什么含淚,為什么悲哀?(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②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聯想,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這一想象新奇大膽,充分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對于不理解的地方,組內,組之間,以至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從旁參與,重在指導與進行鼓勵性評價。 (五)再讀詩歌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借物抒懷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又具體,既含蓄又深沉。詩歌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的思念相協調。請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思念之情,誦讀這首詩歌。 (六) 拓展訓練 教師創設情境,誘導學生想像,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假如,今天冰心奶奶決定再次修改《紙船》,她老人家邀請同學們參加這次詩歌評改會,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準備說些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聚焦于“從舟上拋下在海里”一句,“拋”能否替換為“放”?“舟”能否更寫實些,換成“大輪船”?有的認為“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一句中,“愛”和“悲哀”過于直露,應換成形象的詞語,等等。教師以鼓勵為主,不必動輒評判。重在參與,重在自主。)課堂小結《金色花》是一首著重從描繪孩子動作、心理的角度來表現母子親情的散文詩,全詩想像豐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為美好可感的具體形象,給我們留下了鮮活而深刻的印象。《荷葉母親》是來自遠離家園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兩詩主題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燦爛的金色花,輕盈的紙船承載著濃濃的親情。同學們,沐浴在母愛中的我們,該選擇什么來寄托樸實純真的母愛呢?學生齊背《金色花》《荷葉母親》。(七) 作業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板書設計 詩 兩 首 《金色花》 母子深情《荷葉母親》 濃濃親情 課后反思:
《詩兩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四、合作探究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
教學目標:
1、 理解兩首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
2、 理解象征與比喻的區別。
3、 背誦第一首詩。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時數:二課時
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導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
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三、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 聽課文錄音。
2、 劃分朗讀節拍。
3、 自由朗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
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 ,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四.未選擇的路
導學步驟:
一、復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二、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 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3、 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理解詩意。
4、 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五、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參考答案: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魯迅: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以“路”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文體不限,題目自擬,500字以上。
七、課后綜合訓練
嘗試寫幾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舉行詩歌朗誦會,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課件設計:
一、作者像——目標——作者情況——贊譽——思考題——仿句
二、象征——延伸的路——小節意思——積累練習——課后作業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成長的煩惱
一、活動目標:
1. 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待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煩惱。
2. 正確評價自我,熱心地為朋友、同學排憂解難。
3. 口頭和書面表達要有中心。
二、導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七色陽光,然而,即使是陽光普照的時候,也難免出現暫時的陰云,也會有來自學習,生活,交友方面的煩惱,這節課就讓我們互訴心聲,排除你心中的煩惱。
三、活動項目:
1. 分四人小組討論,互訴心中的煩惱。
2. 選出代表大組交流。
3. 分四人小組討論,找出幫助朋友排憂解難的方法。
4. 選出代表大組交流。
四、創設情境:
1. 兩個同學模擬電話交流心中的煩惱。
2. 以書信形式和同學、老師、家長進行心靈的溝通。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生活中常常出現煩惱是正常的,但是關鍵要正確對待它。讓我們一起清理煩惱,消除煩惱,迎著七色陽光,笑對人生,快樂地生活。
《詩兩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里得到熏陶。
《詩兩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教案 篇6
一、導入:
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今天我們就來比比誰會背的多,指名背古詩,不能重復。
二、在語境中整體認讀,自主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
(2)結合語言環境自主認讀。
(3)教師檢查認讀情況,隨機糾正讀音。注意榮不要讀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課讀sù;疏要讀翹舌音。
(4)小組內相互檢查認讀情況。
2、聯系生活實際識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了。
3、組詞識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帶生字識字,如,離籬、味未。
5、寫字指導。
(1)鞏固音、形。本課9個字要寫的字中平翹舌音的字較多,翹舌音;追(zhuī)燒(shāo)榮(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議寫字前引導學生再次認讀這些字,鞏固讀音。
(2)觀察發現。本課的'9個字包含了五種結構,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引導學生正確書寫。
獨體字:未
左右結構:枯、徐、燒
上下結構:宿、菜
上中下結構:榮
半包圍結構:追、店
(3)重點講解。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宿:寶蓋不宜太寬。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詩兩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讀準本課出現的生字“丫”,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虎牙、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感悟兒童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喜歡的兒童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出示童年圖,孩子們回憶童年中的趣事,講給大家聽聽,一起分享快樂。
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9 兒童詩兩首(板書)分享童年的快樂
二、初讀兒童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
2.找喜歡的伙伴讀詩、互評、互相正音。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三)再讀兒童詩,交流學習
1.再讀詩,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來
2.指名學生讀自己喜歡的詩
你最喜歡哪首詩?為什么?
預設:《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想把自己種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動作的詞既準確又形象,如“安、接、裝、種、悠、長、望、飛”
《童年的水墨畫》使我感受到童年快樂
3.小組內讀詩,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五)感情朗讀,背誦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課前搜集的兒童詩。
2.學寫兒童詩
3.辦兒童詩主題手抄報
9兒童詩兩首
我 想
小手——安在桃樹枝上
腳丫——接在柳樹根上
眼睛——裝在風箏上
自己——種在土地上
口語交際?習作二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教學目的:
1.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
2.通過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純真、美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習慣。
4.打開學生思路,為后面的習作做準備。
教學準備: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對童年生活美好回憶的照片、物品。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引發情感體驗。
播放歌曲《童年》。師: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讓我們把童年生活中難以忘懷的事說出來,和同學共享。
2.同桌間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學為一組,就自己的照片內容互相說說照片中相關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關回憶。要求:口齒清楚,條理清晰,讓對方聽了以后能明白說的是一件什么事。
學生充分參與交流。教師以一個聽眾的身份加入學生們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轉變角色,進入交際情境,在其間教師可以點拔,引導。
3.全班匯報。
(1)在學生充分參與交流的基礎上,讓一對同桌同學到講臺前匯報。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看臺上的同學說說得是不是比較有條理。
組織學生評議。評議著重圍繞是否有條理展開,同時,對是否恰當運用禮貌用語和體態語也應予以一定的評點,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2)另請一對同桌同學匯報,除了上述要求外, 還要求講得生動有趣。
學生練說,先后兩次指名匯報,組織評議。評議時,以是否有條理和是否生動有趣兩點要求為側重點,但應兼顧語言的規范性,以及聽說態度等。
4.自由組合,深入練說。
讓學生三三兩兩,自由組合,互相說說自己有趣的往事。隨后,以小組為單位,到講臺前匯報。
5.課外延伸,生活中說。
讓學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同回憶自己童年發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課時(習作)
教學目標:
1.學會記事,要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也可以寫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過事情表達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體現個性化。
3.記事的內容具體,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中心明確。
教學準備:
1.搜集小時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關物品。
2.師準備范文一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出話題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
同學們,大家都會唱《童年》這首歌吧!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會飛的夢,那冬陽下的駱駝隊,那一聲“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師讓同學回憶一下童年那充滿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
二、明確范圍,簡要指導
1.指名讀“作文內容”,思考這次作文給我們提了哪幾點要求。
2.拿出事先準備的老照片,圍繞老照片或珍藏的有關引起童年回憶的物品的前前后后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師簡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發現,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們生活的實際特點而展開。要說實話、真話、心里話,可以是玩賽車,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異想天開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討論寫法
1.教師念范文《童年趣事》。(學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師出示討論題目(先分組討論,然后各組長匯報,師生共同評議、補充)。
(1)文章給人的感覺真實嗎?有意思嗎?有趣嗎?
(2)范文中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里活動的描寫怎樣?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鑒和學習?
“好笑”、“有意思”中蘊涵什么呢?你有體現你個性的有趣的事嗎?如果有請馬上寫下來。
五、快速習作,教師巡視
1.教師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慣例,再次讓學生明確寫作的范圍,并要求在20分鐘內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師的巡視中,對于極少數作文方面存在問題的同學適時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寫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掛出有關的好詞佳句供這部分同學參考。
六、學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學生自改。在自改過程中,學生重新感受寫作的過程,在查缺補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習作過后的愉悅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對于能把事情寫清楚,很有個性化、真實性的作文和比較存在問題或問題較大的作文師生集體評改(不少于各2遍),隨后學生第二次作文。
回顧?拓展二
教學目標:
1.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回顧與整理。
2.積累名言警句。
3.激發孩子們課外閱讀的興趣,積極開展課外閱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學生自由閱讀小林和小東的對話,弄清他們交談的內容。你對哪些話有同感呢?在四人小組內,結合本單元的課文例子來討論。
2.學生匯報:略。
3.教師引導學生說自己的獨特發現與體會。師:你讀本單元課文,還有哪些發現,哪些獨特的感受,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5.教師小結:作者寫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們讀課文時,就要入情入景,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傳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本單元的每篇課文都值得我們有感情的再讀一讀,請同學們選者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二、日積月累
1.自由朗讀句子,讀通順、流暢。
2.指名朗讀、齊讀。
3.比賽: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評比。
4.談理解:學生自由讀背后,對句子會有體會,教師引導學生談對句子的理解。教師適當評價,不要講得太多,學生有疑則答。在各小組交流基礎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見過這些詞句?我曾經用過這些詞句嗎?師生集體評議。
6.誦讀練習:這些句子能背了,能誦嗎?引導學生誦讀。
7.課外要求:課外看看這些名句出自哪篇文章,找來讀一讀。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出自《滿江紅》,課外讀一讀《滿江紅》全文。
三、課外書屋
1.教師誦讀,激情引入:教師深情地朗讀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小說《童年》的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師:剛才的文章怎樣?知道是誰寫的嗎?待學生回答,教師點明: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名小說《童年》。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童年》這本書。大家有興趣讀嗎?本周,我們將開展一個讀書交流活動,主要就圍繞這部書來進行,現在我們就分頭準備吧!
3.我們先集中看看這部書的精彩片段吧!老師用課件呈現《童年》的四-五則精彩片段。
4.學生分組討論,如何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5.待學生分頭讀書后,組織開展讀書交流評比活動。注意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交流收獲與體會。如果學生沒有這本書,交流其它反映童年生活的書籍也可以。
《詩兩首》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法學法:識字、寫字教學中抓住難字,重點指導,在朗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熟練,在此基礎上,想象和描繪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再美讀升華,可輔以音樂。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釋題
1、讀古詩題目(注意重點字音:贈)
(二)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擎殘橙劉
3、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秋天,收獲的季節)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首 枝 記 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一)釋題
1、讀題
2、簡介詩人“杜牧”
(二)識記生字字音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三)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1、根據《贈劉景文》的學習經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四)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
2、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六)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義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五、作業
課后“我會填”。
教學后記: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但第一首詩中的句子有點拗口,少數同學在大家的幫助下才讀準。教學時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在課后練習補充古詩中,有些同學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寫錯。我指導他們根據意思確定該是哪個字,今后還要加強鞏固。
《詩兩首》教案 篇9
一、導入
1、匯報學生查找的資料,了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小池》。
二、朗讀感悟
2、學生自讀古詩,借助插圖感知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和朗讀的節奏感。教師隨機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如,結合歲月、歲歲平安、辭舊歲等詞語理解詩中的歲(年的意思),結合奔走相告、走馬看花等詞語理解詩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師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1)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平穩有力,表現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兩行是幾筆淡淡的素描,朗讀時語調可平穩柔和,快慢有致,渲染農村寧靜、柔美的環境氣氛;第三行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奔跑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行無處尋讀得慢而穩,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4、引導學會感情朗讀,體會詩人情感,培養想象力。
(1)朗讀《草》時,腦子里要浮現出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
(2)朗讀《宿新市徐公店》時,想象:金黃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撲蝶的兒童在菜花叢中東找西尋,分不清哪是黃花,哪是黃蝶。
5、朗讀兩首古詩,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6、利用學習伙伴的話,引導學生給第二首詩編個故事。
三、積累運用
1、練習背誦兩首詩。
2、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容。
3、抄寫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四、實踐活動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動。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
2、背誦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寫的關于春天的詩。
3、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詩兩首》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認識本課生字,背誦喜歡的詩歌。滲透寫法,嘗試寫兒童詩。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讀引入,激發興趣
1.投影出示:童年是一幅,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
2.指名讀,師生配樂讀這三句。
3.讓學生談談讀后感受。
4.師小結:這短短一組排比句就像一首詩,描繪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與快樂。這節課我們一起讀幾首描寫童年的詩
二、學習《我想》
1.自讀感知。師:初讀詩歌,不僅要讀正確,還要用心去感受。請自由把課文讀幾遍,把字音讀準確,把詩讀流利。
2.點撥感悟:
(1)指名分小節讀,正音,認識生字:“丫”(這個字形像什么?怎么記住它?)“汲”(給這個字換個偏旁,比較“汲”和“吸”)。
(2)從這首詩中我們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覺得“我”的想法美嗎?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指導學生抓住“安在、帶著、牽著、悠;接、伸進、汲取、長等詞及帶有這些詞的句子邊讀邊想像感悟。)
(3)感情朗讀
師:從這首簡短的小詩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兒童詩語言的美妙,怎樣才能讀出我們的感受呢?我們也要邊讀邊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請同學們自由練讀,看看誰能通過朗讀表現作者美好的愿望,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練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賽讀 時老師讀最后一節。
師:讀了這兩句詩,我有一種疑惑,你們看這首詩的前幾節都寫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這兩句卻寫回了現實,寫法上也與前面不同,放在這里好像與整首詩顯得不和諧,你們覺得呢?
三、學習《童年水墨畫》
1.自讀提示:
邊讀邊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借助文后注釋或互相討論解決。用在每小節的標題后面加上一個表示動作的詞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
2.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自悟。
3.交流點拔:
(1)指名讀并概括主要內容(如“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等);學生提出疑問,討論解決;指名說說:如果這首詩是一幅畫,你在畫上都看到了什么?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覺?
(2)師:同學們用心去讀書、體會了,把這樣的體會融入我們的朗讀中,一定會讀出情趣,我們一起讀一讀。
四、比較鑒賞,嘗試創寫
(一)這兩首詩的比較
1.比較本課中的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發現。
3.交流小結。
(1)《我想》是一首詩歌,《童年的水墨畫》是組詩。(組詩圍繞一個主題寫的一組內容不盡相同的小詩,組詩根據內容可以有獨立的小標題。)
(2)《我想》是押韻的,《童年的水墨畫》不押韻。(引導學生朗讀這兩首詩,體會押韻和不押韻的區別,了解兒童詩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3)《我想》描寫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畫》描寫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實情景。(兒童詩在內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實的,非常廣泛)
(二)擴展鑒賞:讀下面兩首小詩,讀后說說自己的體會。
長和短 星期一很長/星期天很短/上課很長/看動畫片很短/家里吃飯很長/吃肯德基很短/奇怪/為什么時間也有長有短?
(三)嘗試寫詩:
讀了這些詩,你有沒有想寫首詩的沖動呢?那就寫一寫吧。
[板書設計]
兒童詩兩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畫
美好的愿望 街頭閱讀
豐富的想象 溪邊釣魚
江上戲水
快樂童年
[教學反思]
1.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引導學生們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讀出感情。2.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盡量在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路。讀《我想》時,問:“那么多愿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說理由。誦讀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畫面。”讀《童年的水墨畫》時,引導學生: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個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3.拓展延伸。寫寫自己童年的夢想與童年趣事。遺憾:有些同學還是沒有讀出詩的意境來,還要加強朗讀。
《詩兩首》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1個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三、教學難點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問話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你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主回答。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不過,在古人看來,秋天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所以不少古代的詩人發出了類似的感慨!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夜書所見》。(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題目。
(二)解讀詩題
1.“夜”是指晚上。
2.“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
3.“所見”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
4.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詞
1.根據拼音、注釋學生自己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2.老師示范讀并且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蕭籬上下結構
促織深左右結構
看注釋解決蕭蕭、挑、促織、籬落的意思。
3.同學互讀詩文,糾正發音。
(四)再讀古詩,整體感知
1.默讀古詩,思考: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么他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呢?
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畫下來。
2師: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
(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如果學生回答不上來,就暫時不作解答,進入下一環節。
(五)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指風聲。
(4)第二行詩句這里的“客”是指誰呢?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學生回答:想家。
(6)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么呀?(板書:動客情)
(7)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詩文大意:蕭蕭的秋風吹動著梧桐樹葉,送來了陣陣寒意,在外地做客的詩人不禁想念自己的家鄉。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后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注釋來想一想。
(2)找同學來說一下課本上的插圖畫的是什么。
(3)讀到這一句,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里想問一問:“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
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
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4)師:是的,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
(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詩文大意: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6)指名讀詩,全班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現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你們認真地聽一聽。師配樂范讀。
2.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想家”“鄉愁”的味道來?(學生自由讀)
3.誰能大膽地讀給大家聽呢?(配樂,指名讀)
4.全班齊讀。
(七)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于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于思鄉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靜夜思》
2.小結:秋天到了,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都會引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于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促織一燈明
聽:寒聲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第二課時
(一)感受課題,課前鋪墊
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內心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前板書)齊讀課題。
(二)解讀詩題
1.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2.“憶”是什么意思?(思念)
3.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就在這一帶。
4.詩題是什么意思呢?找同學來說一下。
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遠在家鄉的兄弟。
或者說,在重陽佳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根據拼音、注釋學生自己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2.學生回答問題。也可以根據詩題回答。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3.同桌互讀詩文,糾正發音。
(四)抓住詩眼,感悟詩意,體會意境
詩眼是指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
首先,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說說你讀完全詩后的感受?(詩人很孤獨)
從哪里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①同學們,本句中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
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一些什么?
(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②不過老師有個疑問:當時的詩人所在的城市長安是熱鬧的、繁華的,可為什么在這樣繁華熱鬧的地方,詩人卻感到孤獨寂寞呢?還從哪個字看出來?(獨)
3.重點體會“獨”。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么體會?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
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其次,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
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么?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啊!
1.想象畫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將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這眾人團聚歡笑的重陽佳節,遠在異鄉的王維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什么情景?他耳邊傳來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3.指導誦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讀,聽出了寂寞,聽出了孤獨,聽出了思念。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再次,感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一句寫了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那家里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從哪里看出來?
2.朗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么?為什么說“少一人”?
“遙”指遠。“少一人”指少了詩人自己。
4.由于重陽節有這樣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么難過啊!
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5.角色體驗:
①如果你就是王維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時會怎樣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會對兄弟說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詩人王維,你想對你思念的、同時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說些什么呢?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
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
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
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
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
讓我們閉上眼邊讀邊想。
5.角色吟誦:千言萬語道不盡雙方心中深深地思念,還是讓我們用詩句來表達吧!(王維一組讀一二三句,兄弟一組讀第四句)
(五)總結全詩,感情升華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夜書所見》
2.完成本課的基礎訓練
(七)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兄弟
少一人
《詩兩首》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①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一、自主學習
1、預習安排:
①解決生字詞,寫在下面;熟讀課文;
②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
③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2這兩首詩分別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二、合作探究
1、閱讀第一首詩
①“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2、閱讀第二首詩
①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紙船,并以
三、拓展交流
1、學習這兩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四、達標檢測
(一)基礎知識
1.《金色花》作者是________(國名)文學家________(姓名)。《荷葉母親》的作者是我國現代詩人、女作家________,原名________,選自________。該詩人的代表作還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列不能體現孩子對母愛的回報的一句是
A、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B、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C、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3.《金色花》結尾“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你到哪里去了’?”這一句是如何體現母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荷葉母親》的結尾“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這句話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高:
1.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課文所選兩首詩都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參照這種寫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達對父母的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開放探究
1.任何兩個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建立起聯系。如“木質”和“皮球”是兩個意義相距很遠的詞語,但是只要經過四步中間聯想(每個聯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從“木質”聯想到“皮球”: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請你試一試,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聯想。
房子→,→,→,→茶
月亮→,→,→,→花
2.仿照示例,發揮你的聯想和想像,完成下邊的練習。
例:音樂像一股晶瑩而又甘美的泉水,流進人們的心里,洗去心靈中的塵垢。
(1)冬天像________
(2)老師的話像________
(3)淋成落湯雞的我,感覺好像________
3.閱讀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問題: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淡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1)這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2)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詞,對不同時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這首詩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中“嫩綠”“淡白”“深紅”等色彩詞匯,巧妙點明了時間正在向前移動,事物也在運動變化
B、詩中表現了詩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時的.愿望和理想
C、“芽兒”“花兒”“果兒”其實是作者的化身
D、這首詩共三段,句式結構基本相同
參考答案
達標檢測
一1.印度泰戈爾冰心謝婉瑩《繁星》《春水》《寄小讀者》
2.D
3.上文寫到“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也一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嗔怪中恰恰表現的是母親的擔心和對孩子的疼愛。
4.簡單幾筆點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自己度過人生路上坎坷與磨難的人
二、能力提高
1.孩子想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總之,是孩子想為媽媽做點事。
因為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2.略
三、開放探究
1.房子——主人主人——客人客人——喝水喝水——茶月亮——太陽太陽——大地大地——花園花園——花。
2.(1)冬天像個慈善的老人,給小麥蓋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過嬌弱的童年。(2)老師的話像一把開心的鑰匙,打開了我的心靈之鎖,重新揚起了我自信的帆。(3)淋成落湯雞的我,感覺好像掉進了冰窖里,從頭到腳都涼透了。
3.(1)排比擬人
(2)發展貢獻犧牲
(3)鼓勵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獻、自我犧牲。
(4)C(“芽兒”、“花兒”、“果兒”是青年的象征)
《詩兩首》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讀準本課出現的生字丫,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虎牙、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感悟兒童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喜歡的兒童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出示童年圖,孩子們回憶童年中的趣事,講給大家聽聽,一起分享快樂。
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9兒童詩兩首(板書)分享童年的快樂
二、初讀兒童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
2.找喜歡的伙伴讀詩、互評、互相正音。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三)再讀兒童詩,交流學習
1.再讀詩,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來
2.指名學生讀自己喜歡的詩
你最喜歡哪首詩?為什么?
預設:《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想把自己種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動作的詞既準確又形象,如安、接、裝、種、悠、長、望、飛
《童年的水墨畫》使我感受到童年快樂
3.小組內讀詩,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五)感情朗讀,背誦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課前搜集的兒童詩。
2.學寫兒童詩
3.辦兒童詩主題手抄報
課后反思
學生時期正是記憶力旺盛的時期,對于一些好的內容,既要讓學生朗讀,促進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更要將其中的好句、好段熟讀乃至背誦,這樣以后作文起來就會下筆如有神,并有助于記憶、感知、思維、想象與審美等素質的綜合培養。
《詩兩首》教案 篇14
第4課 《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課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四、合作探究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板書課題,讀題解題:
(1)楓橋:在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5公里楓橋鎮,建于唐代。該橋因唐朝詩人張繼寫了《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聞名。“泊”:船停靠岸邊。誰能說說“楓橋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楓橋的一條河邊)
(2)作者簡介:張繼。唐朝詩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詩作比較樸實,《楓橋夜泊》較有名。
三、自讀課文,釋疑解惑:
1、自讀課文,自學生字,對照文中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2、小組交流,釋疑解惑。
3、全班交流,質疑問難。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在后面的教學環節中能夠解決的,可暫不作答。
四、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詩人寫的是什么季節,什么時侯的情景?
(詩人寫的是秋季,因為詩中提到了“霜”。時間是深夜,因為詩中提到了“月落”、“霜”、“漁火”、“夜半鐘聲”等等)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習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月”“霜”“烏”,“霜滿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樣?(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4、朗讀訓練。
5、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么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得怎么樣?(難以入眠)誰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6、朗讀訓練
7、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么?(“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8、朗讀訓練:
提問:讀詩時你的內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難以言說的思鄉之愁,漂泊之愁)
9、齊讀全詩
五、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里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里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愁”)
2、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3、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4、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說這些詞語表達的意象。
江邊的漁火:江中亮起漁火,說明夜幕降臨,游子的又一個夜泊開始了。
西沉的明月、滿天的飛霜:描繪了一幅幽暗、深遠而又寒冷的畫面,也暗示著黑夜漫長。
驚叫的烏鴉、悠遠的鐘聲:這兩種聲響更加襯托夜的寧靜、凄清。
江邊的楓樹、孤零的客船、隱約的古寺:說明停泊地的偏僻、荒涼。
六、拓展閱讀,比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詞語解釋: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注釋:秦淮:指秦淮河。籠:籠罩。商女:賣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猶:還。后庭花:指《玉樹后庭花》,南朝陳代亡國之君陳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認為是亡國之音。
(2)讓學生理解詩句大意,比較《楓橋夜泊》與《泊秦淮》在“愁”的內涵上有何不同。
(《楓橋夜泊》表達的是個人之愁,《泊秦淮》表達的是憂國之愁。)
七、作業:
1、填空: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聽到的有和,抒發了詩人的感情。
2、背誦課文。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詩兩首》教案 篇16
一、教材分析
部編本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圍繞“想象”這個主題編排了《古詩兩首》《霧在哪里》《雪孩子》3篇課文。這是繼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后又一個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本單元課文側重于體現想象之美,教學重點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體驗”。教學中要循序漸進,體現指導的層次性。《古詩兩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環境清幽和草原的蒼茫、高遠遼闊。教學中宜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與音像資料展開想象,以誦讀為主要方式,進行理解積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詩人用極度夸張的筆調形象、生動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樓非常高。前兩行“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從視覺感受上寫出樓高,后兩行“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從聽覺上進一步烘托出樓高。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兩行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
《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第一學段古詩教學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溫儒敏教師談到古詩的教學,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要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不必在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二年級的學生對詩歌語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學時力求做到:談化詩意,精析誦讀,多元教學,渲染意境。重視朗讀的指導,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每一次朗讀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要心中有數。朗讀的形式要多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的興趣。遇到不容易讀好的句子,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階段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基于教材內容、《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認識“宿、寺”等12個生字,會寫“危、敢”等8個字,理解“蒼蒼、茫茫”等詞語的意思。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等,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和草原的高遠遼闊。
教學重難點:朗讀和背誦古詩,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教學準備
生詞卡片、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有關草原的視頻及歌曲。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作者,讀懂課題。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詩?2.創設情境,理解詩題。
李白愛到名山大川去游覽。有一天,李白來到一座風景秀麗的大山。
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頂,天已經黑了。(板書:山)來不及下山了。可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為難,他發現眼前有一座寺廟。(板書:寺,學生識記“寺”字)他就住在了這山頂的寺廟里。(板書:夜宿,理解“宿”的意思——住。)李白非常高興,他站在寺廟的院子里,望著滿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詩,詩題就是《夜宿山寺》。請你說說:“夜宿山寺”的意思。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故事為切入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傾聽的意識。詩歌的題目平、翹舌音結合,讀起來有些拗口,在教學“宿、寺”兩個生字時,讀準字音與理解字義并舉,使學生讀準詩題,理解題目意思。】
二、初讀古詩,感知詩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練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同桌互讀,相互正音。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3、師生合作,讀出這首五言詩的獨特節奏。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4.閉目輕聲讀古詩,想象畫面。三、學習古詩,體會詩境。(一)學習第一、二行。1.隨文溯源學習“危”
字,知道“危”的本義是表示人在山巔
或高崖,站在高處而恐懼。引申為恐懼,又引申為高。從而理解詩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樓”即“高樓”。
2.體會“樓高”。
(1)同桌合作學習,交流詩中哪些詞語寫了樓之高。
①高百尺。這是夸張的寫法,形容樓很高。結合李白其他詩句“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等理解并指導朗讀,將“高”字讀得響亮,突出“樓很高”的感覺。
②摘星辰。想象說話。
③指導朗讀。想象摘星辰的動作,加動作讀詩句。
④小結: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形象地表現出樓之高。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有感情朗讀詩句。
(二)學習第三、四行。
1.教師引導:站在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來應該高聲吟誦一番,可是他卻出示三、四行,學習“驚、恐”,讀準后鼻音,理解字意后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指導朗讀。李白詩歌很浪漫的詩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宮,里面住著很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怎么讀才不會驚擾到他們呢?
“高聲語”“天上人”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三)采用多形式指導朗讀、背誦。
1.師生問答讀。
師:看這寺廟里的高樓,多高啊!生:危樓高百尺。師:甚至高到什么程度?生:手可摘星辰。
師:安靜的夜晚,繁星滿天,站在這樣的高樓上,詩人有什么感受?
生:不敢高聲語。
師:為什么?生:恐驚天上人。
2.師生承接讀。
師:危樓——生:高百尺,師:手可——生:摘星辰。
師:不敢——生:高聲語,師:恐驚——生:天上人。
3.師生合作,詩意與詩句對讀。
4.學生加動作表演讀,學生評價,師相機點評。
5.看課文插圖背誦。
6.播放古箏曲,入情入境想象畫面背誦。
【設計意圖:師生這樣合作讀雖簡單,但一直在變換形式,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保持了詩的整體性,又幫助學生在誦讀中進一步理解了詩意,同時引導學生感受詩本身蘊含的音韻之美。】
四、小結。
在《夜宿山寺》這首詩中,李白通過眼中所見,大膽想象,把一座百尺高的宏偉建筑展現在我們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辰、不敢語、驚天人(板書)這些奇妙的想法讓這首詩與眾不同,情趣盎然。
五、指導書寫生字。
1.出示“危、驚、敢”整體觀察。
2.出示“危”,看清結構(半包圍),強調第二筆是橫鉤,第五筆是橫折鉤。教師范寫后,學生觀察并書空。
3.出示“驚、敢”,通過比較,指導如何寫好“敢”字,教師范寫,學生觀察并書空。
4.運用規律,獨立練習寫字。看清位置,找準重點——名學筆順,練習臨寫——對照品評,二次臨寫。
5.反饋評價:展示優秀書寫,出示問題字例,糾正;學生再次連寫。設計意圖:師生寫字教學的設計從整體到個體,縣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講清注意點,抓住關鍵筆畫,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把字寫端正美觀。
六、拓展延伸。
誦讀王安石寫的《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層。
作業:1.背誦《夜宿山寺》,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危樓高百尺,恐驚天上人”的意思。
2.誦讀《登飛來峰》,一邊讀一邊想象描寫的畫面。
板書設計:夜宿山寺
百尺,摘星辰。樓高不敢語,驚天人。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走近草原。
1.播放視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學生談感受。
2.我們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時期在敕勒川生活的是游牧民族刺勒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簡單的27個字概括了我們用話語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設計意圖:利用課件播放大草原的風景,引導學生在圖中了解詩句的意思,讓學生的耳、腦、口、眼協調活動,從中感受到詩中所描寫大草原的美麗和遼闊無邊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從而進入詩歌的意境。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讀準平舌音“似、蒼”,特殊讀音“見”,指導“見”是出現、顯露的意思。
2.同桌互讀,相互正音。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3.教師示范讀帶讀;師生合作讀。4.閉目輕聲讀古詩,想象畫面。三、想象畫面,誦讀詩句。
1.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詩句,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遼闊的天空,有很多圓頂的蒙古包。詩中哪幾行是描寫圖中的內容?
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學生自由地讀讀這四行詩,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結合課件了解“敕勒川,陰山”的位置,體會“穹廬、籠蓋”的意思。川指平地,敕勒川是這個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朗讀時,讓學生用手勢磨坊穹廬籠蓋四野的情景,體會大草原的遼闊。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自由讀后兩行詩。
(1)出示相關圖片,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蒼蒼、茫茫”,誦讀體會。
天蒼蒼:天空藍藍的;白發蒼蒼:頭發拜拜的;松柏蒼蒼:松柏綠綠的。
野茫茫:原野沒有邊際;大海茫茫:大海無邊無際;云海茫茫:云霧濃厚看不清。
(2)反復誦讀。
(3)出示:風吹草低見牛羊,學生閉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
的畫面,感受草原壯麗富饒的景色,體會牧民的自豪之情。
3.采用多形式指導朗讀、背誦。
(1)師生承接讀。
(2)師生合作,詩意與詩句對讀。
師: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生:敕勒川,陰山下,
師: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生: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師: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生:天蒼蒼,野茫茫,
師: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生:風吹草低見牛羊。
(3)看課文插圖背誦。
(4)播放馬頭琴曲,入情入境想象畫面背誦。
【設計意圖: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境美,這種意境美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課件的展示,師生誦讀時配以樂曲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方法、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陶冶情操,觸摸到古詩那悠遠、空靈的意境。】
四、延伸閱讀老舍寫的《草原》片段。
【設計意圖: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還不夠,將名家老舍對草原的描寫鏈接誦讀,使《敕勒歌》的內涵豐厚起來。】
五、指導書寫“陰、似、野、蒼、忙、茫。
作業:
1.背誦《敕勒歌》,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思。
2.把自己對詩的理解畫成一幅簡筆畫,并把古詩抄寫在上面。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
層。
(詩意: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
起。不怕層層
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
草原(節選)
老舍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外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鉤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X流,輕輕流入云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