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語文因素 教科學課所不教——蘇教版第十冊《克隆之謎》第一課時教后反思(精選2篇)
挖掘教材語文因素 教科學課所不教——蘇教版第十冊《克隆之謎》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篇1
【課堂再現】
(生讀通課文后)
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方面的內容,是哪三方面呢?請大家默讀全文,邊
讀邊思考這一問題。
(約6分鐘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個點,就是課文介紹了克隆是什么。
師:對!你概括得很準確。(板書:什么是克隆)還講了什么呢?
生2:我認為課文還講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聲)
師:用書上的話說,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類。
師:用書上的話概括是個好方法。(板書:克隆造福人類)還有呢?
(生沉默,有幾只小手似舉非舉,顯然不敢確定)
師:那這樣吧,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一想哪幾節是寫“什么是克隆”,哪幾節是寫“克隆造福人類”。
(約3分鐘后交流)
生3:課文1、2節是寫“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舉手反駁)我覺得1—4節都是講“什么是克隆”。
師:好,現在出現兩種意見,你們同意哪種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師,我這樣分的理由是第三節最后說“凡此種種,都是植物的克隆。”這說明這一節也在講“什么是克隆”。第四節最后也說“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這也是講“什么是克隆”。
師:大家贊同想法嗎?(停頓,學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學生點頭)我也贊同觀點,可能有的同學還不是很理解,別急,相信學完這課你就能明白。
師:哪幾節講的是“克隆造福人類”呢?
生5:6—9節是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對此學生沒有分歧,達成了共識)
師:那現在還有哪節沒有說到呢?這節講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節,這一節講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誕生了。
生7:就是克隆實驗。
師:對啊!這不就是課文的第三方面嗎?(板書:克隆的實驗)
師:好!現在我們理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了。(手指板書)同學們,你們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從介紹什么是克隆,講到克隆的實驗,再講克隆造福人類,讓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師:課文1—4節介紹了什么是克隆?請同學們再讀讀這4節,看作者是如何介紹的呢?
(生埋頭讀書,感覺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從同一個角度寫的嗎?不少生豁然開朗。)
生8:我發現第一節寫的是《西游記》中的克隆。
師:哦!也就是神話中的克隆。(板書:神話中的克隆)還有呢?
生9:第三節植物的克隆,第四節是說低等生物的克隆。(板書: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師:那第三節呢?
(剛才那三個句式一樣,學生依葫蘆畫瓢,很容易說出。對于第三節生不知該如何表達了。)
(我的預設是“科學解釋的克隆”,運用了說明文常用的下定義的方法,但感覺就這樣生硬地告訴學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數學中不是有很多定義嗎?于是——)
師:誰來解釋解釋什么叫倍數。
(學生一愣,馬上就有個學生心領神會。)
生10:第三節解釋了克隆,告訴我們克隆的定義。
師:你反應非常快。這節我們可不可以說是科學解釋中的克隆?(師板書:科學解釋中的克隆)這是用了下定義的方法,是這樣的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師:(手指板書)現在大家看看這板書,作者為了讓我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釋。所以,我們把這四節歸納成一部分,現在大家理解意思了嗎?(停頓)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學生講了很多,什么“引起我們的興趣”啦,“很簡單,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課了,我作了個總結。)
師:同學們很會揣摩作者的心思,講得不錯。老師也有一點想法:作者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來寫什么是克隆,能讓我們在頭腦中對克隆建立起立體印象。(學生不理解什么叫“立體印象”。于是,我隨手畫了個正方形和正方體。)如果只從一個角度講,就像這個正方形,而從幾個不同的角度講,就像這個正方體,讓我們對所要講的事物產生立體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學生會心一笑)。今天,我們又學了一招:為了講清別人比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去介紹,這樣別人的印象才會深刻。
…………
【我的感想】
蘇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以“科技之光”為主題編排了三篇課文——《夢圓飛天》、《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克隆之謎》。說實話,這是讓不少語文老師感到困惑的主題單元,原因很多,我感覺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這樣的課文“語文味”不足,放入科學課似乎更好。對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編者將它們編進語文課本,必然有他們的道理,也一定想通過課文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語文因素,教科學課所不教。
那么,這篇課文有哪些語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學課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即,表達了什么和是如何表達的。因此,我在學生疏通文字后,著力做了兩件事:一、弄清課文講了哪三方面的內容,其中,在講“什么是克隆”這部分時,又講了幾方面。二、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感受課文的結構嚴謹,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闡述某一事物的寫作方法。
應該說,這節課我在盡力凸現“語文味”,但由于是課前思考不夠深入,導致課堂不夠流暢,坎坎坷坷比較多,費了不少周折;對寫作思路的感悟,側重于老師的“說教”,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感悟時間,估計內化就更加困難。此外,對于“立體印象”的總結,不知是否恰當,有沒有拔高之嫌,從現場的情況看,這一環節學生聽的興致最濃,大概是將語文和學生“整合”的緣故吧!
挖掘教材語文因素 教科學課所不教——蘇教版第十冊《克隆之謎》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篇2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教學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的方式了解了克隆的定義和大自然中各種生物克隆的方式。學生對奇妙的克隆現象很感興趣,但手頭的資料卻不多,也沒有已有的閱歷參考,所以回答問題有時過于天真。這很正常,至少我這個老師也是孤陋寡聞,對于科學這樣嚴謹的東西也不敢隨意答什么。
于是第二課時我就著重指導他們去搜集更多的概括性和分析性的資料,而不是陳述如何克隆一只牛的長篇大論。孩子們開始在頭腦里形成更多成熟的看法,對克隆誘人的前景也能以舉例的方式結合課文去討論。原來班上部分認為克隆將會復制人、取代人,不應該發展的想法和部分堅信克隆是一項該大力發展技術的想法,在經過討論之后有了一些轉變。事物總有利弊,就像諾貝爾發明了炸藥,他也不曾想到今日人們會用它來發動戰爭。一些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真正看到了作為科學的進步,克隆將造福于人類。同時他們也談了他們的憂慮,大家又一起探討了書本上并沒有涉及的內容,開闊了每個孩子的視野。
這節課上得挺熱鬧,雖然熱鬧只是在探討與文本有關的科學知識上,對文章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沒有過多的介紹。但是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我心里還是有小小的成就感,這也算是共同進步、共同學習的一堂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