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精選18篇)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
學習任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詠體會,體會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獲得美的享受。
學習重點
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可見,富春江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114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可謂美不勝收。
二、讀文字,反復朗讀,疏通文義,溝通古今
1.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反復朗讀,要讀出語氣和重音,特別強調要讀出層次。
3.做古今溝通的練習。(學生互相測試)
A.請查找工具書,找出和下列加點實詞意思相同的成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應俱全 百廢俱興 面面俱到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荒謬絕倫 聰穎絕倫 絕代佳人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 息事寧人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雖死猶生 過猶不及
B.給出譯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這時,駕舟順流飄蕩,可以隨意東飄西泊。──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枝葉盡力往高遠展伸。──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4.再次熟讀課文,基本達到給出上句,能夠對出下句的程度,鼓勵在課堂上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在基本成誦的基礎上,感受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列出文章的結構圖。
2.深入探究,從審美的角度關照課文內容。(由教師給出探究的角度,適當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小組內部合作解決問題,焦點問題,全班共同探討,提倡有不同的見解。)
(一)結構美1027.tif
2.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3.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
提示;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二)意境美
1.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字來寫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
“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
“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2.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
提示: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三)志趣莢
1.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先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四)語言美
1.本文是駢文,請找出文中出現的對偶句,并說說它們的妙處。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瑯瑯上口,節奏感極強。
二、拓展探究
1.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生存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能美化人即人類受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請結合這段話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這句話中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奇峰。聆聽“泠泠作響,嚶嚶成韻”的美聲,不禁心曠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祿之心。
2.:豐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當代作家葉文玲的筆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試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烏篷搖夢到春江(節選)
葉文玲
當年,在青海戈壁灘竟日奔波時,被輝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經大發奇想:假如讓富春江瀉到這兒,那該多么好!
那時,我沒有到過富春江,卻千百次做過關于她的夢。郁達夫“屋住蘭江夢亦看”的詩文和葉淺予墨韻淋漓的畫卷,早把我對富春江的夢幻濡染得又濃丈甜,那綠沉沉的甜夢中,總是悠蕩著鄉思綿綿的烏篷船。
我終于圓了夢。回浙江僅兩年,兩次遂了與她相親的心愿。兩次都是旱路走,水路歸。這行程頗使人得其佳妙。,
當你迂回山間不勝引頸張目之苦時,突然一條銀條素帶在前方閃閃爍爍,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覺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鮮活可愛;待盼到日程,蕩舟起漿開始真正的春江游時,這蕩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從她與新安江、蘭江的匯合處下行,越見委婉婀娜;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回的七里瀧,富春江裙裾一閃,又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葫蘆灣清形畢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蘆,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居,更添無限情趣。
我還想,富春江的嬌,也在于它的色澤,那江水,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的。烏篷船行在江上,望兩岸,只見千峰染翠,峰峰嶺嶺都濃濃淡淡的綠進去:立在船頭,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綠出來。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電站的建成,益發使江水浪斂波平。它雖然還是千里澗水匯清流,但那匯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處悄悄進行的,
“臨流鼓棹,帆飛若馳”的光景已不復見,那或順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
奇山異水的富春江,鐘靈毓秀,風物獨絕,而七里瀧碑文薈萃的嚴子陵釣魚臺,尤能偏現它揚古啟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們到這兒瞻仰、憑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懸岸的釣臺當年是否真能垂釣,而是表達對嚴子陵不慕富貴不媚皇親的風骨的敬崇,對今之世風清新的呼喚吧。哦,釣臺不僅是一處風景點,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
豐哉,富春江!烏篷搖夢夢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見。
[注]《烏篷搖夢到春江》原載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個別文字有改動。
三、古文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集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下面就讓我們根據課文的意境,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畫筆或用電腦制作,創作一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愉悅欣賞。
推薦書目
《論駢文之所長》
《富春江名勝詩集》
《桐廬行》(柯巖)
《釣臺的春晝》(郁達夫)
《富春江今古散文選》
《歷代詩人詠富春》(蔣增福)
(《試教通訊》2003.4)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熱愛,培養健康的審美水平;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鑒賞文學性課文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對語言文字的體悟能力,并學習一些初步的學習方法;
3。進一步進行朗讀訓練,除表情達意外,還要求表現出作品的音樂美。
乙。重點難點
1。在總的教學要點中,以語言欣賞為要點,在語言欣賞中,以深入體悟詞語的表現力為重點;
2。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文學與形象的轉換,通過想象與聯想,通過一些具體方法來感受語言的表現力,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
丙。教學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丁。教學準備
1。設計并制作多媒體課件
2。給學生分組,每組推選出以為能代表 自己水平的嘉賓。
戊。教學內容和步驟
(師)課前我們各族已經推選出今天的嘉賓,我相信大家一定不會辜負自己小組的希望,會有很好的表現,待會兒我會請聽課的老師評價,那一組表現最好,那幾個同學表現最出色。
一。導入
(多媒體) 中國政區圖
(師)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兒是浙江,在浙江境內有一條河,叫富春江。
(多媒體)富春江地圖
(師)唐代許多大詩人都來過這兒,并寫下了許多詩 ,后人于是把它叫做 “唐詩之路”。那么,為什么嗎么多的詩人會到這兒來呢?僅僅是因為這個地
方景物美嗎?請大家迅速讀課文,告訴我,這篇文章都寫了些什么樣的景物?
(多媒體) 簡單的景物結構圖
(師)這并不是富春江一帶獨有的,咱們張家界也有。為什么這些詩人偏偏對這篇文章所描寫的地方——富春江一帶情有獨鐘呢?我想,這主要得益于這篇文章語言所具有的特點。
(多媒體)語言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文章吧!
二。初讀課文
配樂配畫面朗讀
三。語言鑒賞
(師)景色真是美極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詩人可沒有看到這些畫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們看到的只是吳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們看到吳均的這篇文章時,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樣,讀到“風煙俱靜,天山共色”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想象到眼前廣闊的視野、明凈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闊大的胸襟以及從容出游的舒暢心情。正因為這樣,他們才對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樣的感覺呢?讀到哪些地方的時候 特別有這種感覺?給 大家兩分鐘時間自由讀 課文,然后大家發言,看哪一組說的最多,說的最好。
(一)體會其“描寫生動”的美
學生討論發言
(師) 引導小結:吳均的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描寫生動。
(多媒體)描寫生動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的發言,我真的感嘆:吳均這個作家水平高,同學門這些讀者水平也高!剛才我們說了這篇文章語言上的一個特點:描寫生動。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這段文字:
(多媒體)我家門口有一條小溪,小時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兒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樹;柳樹下,是非常好聽的流水聲……
(師)把這段文字和課文 比較一下,說說這段話寫得怎么樣?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語言空洞抽象,不生動。
(師)那么,我們能不能象吳均那樣,運用語言這個工具把這段話改寫得更具體、更生動些?看誰先改好,念一念。
學生念,教師點評。
(二)體會其“音韻和諧”的美
(師)我們講了這篇文章詞語用得好,描寫得生動,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點呢?請大家先齊聲把這篇文章朗讀一遍,然后我請同學們說說。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師)這樣的特點是駢文獨具的,所以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到音韻和諧,瑯瑯上口。
(多媒體)音韻和諧
(三)體會其“感情真摯”的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吳均把這個地方寫得這樣的美好,說明他喜不喜歡這個地方?從那里可以看出來呢?
(多媒體)感情真摯
(師)這又反映了他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四,總結評價
(師)這篇文章的語言多美啊!既然這篇文章的語言如此優美動人,我們不妨來讀一讀,首先我們推薦一個同學配合著音樂和畫面朗讀,同學們可要認真聽啊。
學生評價
全班齊讀
(師)吳均的文章正因為做到了這三點,讀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詩人才那樣的對富春江神往不已,這篇文章也才能歷經時間的挑選而流傳千古,那么,我們以后在寫作文,特別是寫游記類的文章時,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寫的生動具體,注意適當的運用整齊的句式,注意在寫作中傾注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寫出和吳均的這篇文章一樣優美動人的作文。
全班齊讀
評委點評,師生用掌聲表示感謝
作者郵箱: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3
與朱元思書
西安市唐華四棉中學 孟雪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致,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教學準備
讓學生通過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教師準備有關富春江的風景短片及課文重點字詞的投影。
設計思路
本文雖是書信可與一般書信不同,人們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學時,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教學生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朗讀,總的說來,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才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于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要做示范朗讀,也可以讓學生中讀得好的示范。
教學時由眼前的風景引入。啟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后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凈”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說“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可能引起爭論,但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可愛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數不勝數。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拍攝于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游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后,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教學第一自然段
1.教師范讀后講解: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3.朗讀第一自然段。
三、教學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后講解。
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齊讀第二自然段。
四、教學第三自然段
1.教師領讀后講解。
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
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2.小結:以上為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齊讀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討論
1.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老師歸納:
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2.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教師歸納: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夸張將富春江“異水”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體朗讀全文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像的解說詞。資料鏈接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贊賞。天監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后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4
21.與朱元思書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疏通文意并且熟練的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致,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教學準備
讓學生通過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教師準備有關富春江的風景短片及課文重點字詞的投影。
設計思路
本文雖是書信可與一般書信不同,人們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學時,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教學生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朗讀,總的說來,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才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于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要做示范朗讀,也可以讓學生中讀得好的示范。
教學時由眼前的風景引入。啟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后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凈”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說“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可能引起爭論,但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可愛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數不勝數。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著名的景點?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拍攝于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游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后,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三、 師生互相質疑,疏通課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第二自然段: 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注意: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五、探究討論
1.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老師歸納:
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2.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六、比較分析,學生自主閱讀,按照要求填寫下列表格:
課文題目
景物特點
寫景目的
寫景方法
與朱元思書
答謝中書書
三峽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體朗讀全文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像的解說詞。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并舉例說明作用。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并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鑒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相當的文言文文基礎,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研討,由教師解決疑難,輔助學習。七班學生會積極發言,要注意引導她們做得更好,教師應認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夠準確理解,創新性復述。二班學生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勵、引導他們主動發言。這是本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課,又是文言文,教學時間可以略長一點,學習速度放慢一些,讓學生的學習心態調整好以后再適當加快學習的步伐。因此設計學習本課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里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里,并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么那么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里,這恐怕得益于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戾天 鳶飛 經綸 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范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 千丈見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三段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 高山寒樹 樹之奇
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二、學生根據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課文。
三、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
[教學步驟 ]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二、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復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里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多媒體顯示)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1)"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游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游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4)"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描述高山聳峙于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征,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征,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征。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業
1.請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關于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2.完成《三點一測》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6
寧夏賀蘭一中 王利中
網址:
電郵:
一.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二.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三.教學步驟 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 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3.學習第二段
⑴ 翻譯本段.
⑵ 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4.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⑵ 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4.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⑴ 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⑵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5.作業
⑴ 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 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⑶ 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匯。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內容,從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匯。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內容,從而理解全篇。
3.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
1、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自主、合作、探究。
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過,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有一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索繞徜徉在同樣青翠的群山間,她上面綴滿了無數眩目的珍寶,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古往今來,有多少游客為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
課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
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清•劉嗣綰)
再看幾幅富春江的圖片,看后用最精煉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美。)
這一節課,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篇描寫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與朱元思書》。(課件展示:課題)
二、作者作品簡介
課件展示:
吳均(469-520),一作吳筠,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詞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亦能詩。
本文選自《 》,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可稱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讀課文
1、學生邊看大屏幕邊聽課文范讀。有三個任務:注意字音、語速、語調。
2、檢查學生聽讀情況。課件展示下列詞語,指名學生認讀后,再齊讀一遍。
韻 柯 飄蕩 負勢 軒邈 泠 嚶 縹碧 橫柯 窺谷 鳶 和鳴 戾天 息心 經綸
四、學生自讀課文,有三個任務:
1、熟讀課文,爭取背下來。
2、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3、根據原文,用自己的話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一段。
(1)解釋紅色詞語:風煙 共色 從流飄蕩 許 獨絕
(2)齊讀本段后小結: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奇山異水。
(3)總結本段寫法,展示:本段有寫景、有敘事、有抒情。請指出來。
(4)對照板書,速背本段。
2、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二段。
(1)解釋紅色詞語:縹碧 直視無礙 急湍 奔
(2)齊讀本段后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展示兩幅富春江的圖片,分別讓學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較兩句描寫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寫法有什么不同。
(3)齊讀并速背本段。
3、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三段。
(1)解釋黃色詞語:寒樹 負勢競上 軒邈 泠泠 相鳴 戾天 息心 經綸 忘反 橫柯上蔽 交映 見
(2)小結二、三段寫法。學生根據板書速背本段。
(3)研讀最后四句。學生發言后,教師歸納:
這四句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
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余味無窮。
六、欣賞圖片,鞏固課文內容:
1、從整體色彩看,最合適的原句是什么?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請看圖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幾句描述最合適?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4、請展開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七、學生質疑:
請同學們提出疑問。解決后,完成作業 。
八、作業
1.下列畫線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縹碧piǎo 無礙ài 泠泠作響líng
b.飄蕩dàng 急湍tuān 嚶嚶成韻yīng
c.軒邈miǎo 經綸lún 鳶飛戾天yuān
d.橫柯kē 窺谷kuī 好鳥相鳴
⒉下列畫線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憑依)
b.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籌劃)
d.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
⒊下列對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泛著小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聽任它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猛浪,比箭還飛得快,又像奔馬一樣。
c.好鳥相嗚,嚶嚶成韻。
美麗的鳥兒在相互對叫著,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d.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二、填空題
⒋《與朱元思書》選自《 》,作者 。本文是 文,多處使用了對偶句。結構是 式,總寫的一句是“ ”
⒌對偶這種修辭方法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①
②
③
我的郵箱是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并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鑒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相當的文言文文基礎,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研討,由教師解決疑難,輔助學習。七班學生會積極發言,要注意引導她們做得更好,教師應認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夠準確理解,創新性復述。二班學生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勵、引導他們主動發言。這是本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課,又是文言文,教學時間可以略長一點,學習速度放慢一些,讓學生的學習心態調整好以后再適當加快學習的步伐。因此設計學習本課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里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里,并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么那么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里,這恐怕得益于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戾天 鳶飛 經綸 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范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 千丈見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三段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 高山寒樹 樹之奇
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二、學生根據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課文。
三、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
[教學步驟 ]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二、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復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里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多媒體顯示)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1)“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游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游”“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4)“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描述高山聳峙于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征,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征,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征。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業
1.請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關于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9
21.與朱元思書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疏通文意并且熟練的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致,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教學準備
讓學生通過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教師準備有關富春江的風景短片及課文重點字詞的投影。
設計思路
本文雖是書信可與一般書信不同,人們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學時,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教學生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朗讀,總的說來,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才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于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要做示范朗讀,也可以讓學生中讀得好的示范。
教學時由眼前的風景引入。啟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后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凈”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說“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可能引起爭論,但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可愛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數不勝數。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著名的景點?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拍攝于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游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后,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三、 師生互相質疑,疏通課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第二自然段: 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注意: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五、探究討論
1.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老師歸納:
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2.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六、比較分析,學生自主閱讀,按照要求填寫下列表格:
課文題目
景物特點
寫景目的
寫景方法
與朱元思書
答謝中書書
三峽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體朗讀全文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像的解說詞。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并舉例說明作用。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與朱元思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掌握積累一些常記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3、再現寫景畫面,感受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準確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的內涵,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各位同學,語文學習猶如快樂的旅行,她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和幸福,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知識和感悟。今天,就讓我們背起智慧的行囊,繼續我們的快樂之旅。我們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你看那江水碧波蕩漾,兩岸高山危聳……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為之傾倒的美麗的富春江!今天,我們就到這美麗的富春江來游山玩水!
2、在正式開始這趟快樂之旅之前,我先給大家找了一個導游——吳均。下面就讓我們緊跟著他的腳步走進文章《與朱元思書》,去領略富春江美麗的山水風光。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1、 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本文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述說行旅所見的信,描寫的是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富春江是浙江境內全國聞名的勝景之一,今天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去飽覽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2、文體簡介:
駢文:起源于兩漢辭賦,到南北朝時繁榮起來
特點:1、在句法上,講究對偶
2、句的字數也漸漸趨向于駢四儷六
3、在聲律上,要求平仄相配。
駢文注重形式美,當然并不等于形式主義。但是形式主義作家特別喜歡駢文,但也有一些內容比較充實深刻,具有獨創風格。
本文雖名“書”,實際上全篇皆為寫景抒情的文字。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遁 世 見日 經綸 亟思 鳶飛戾天 窺谷忘反
1、讀準課文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就讓我們一起來邊欣賞美景邊聆聽朗讀示范,同學們仔細聽,認真品味。(播放朗讀錄音,)
(2)、面對如許美文,不親自品讀品讀,豈不遺憾?還是讓同學們也來享受享受吧!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注意重音、節奏、語速、情感等方面的處理。
(出示朗讀要求):
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b. 節奏——以“二二”節拍為主(多為四字句),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對于整散相間的句子,應讀得抑揚頓挫。
c. 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 情感——流露出對富春山水的由衷贊嘆、無比向往之情。
2、讀懂課文
聽著你們動聽的朗讀,享受著如此優美的文章,老師都有點陶醉了,但還是別忙,學習古文不僅要求會讀文章,還要能讀懂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如有困難詞句,可隨時提出來。
(1)、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 反,通返
(2)、詞類活用:奔:動詞做名詞,飛奔的馬
軒邈:形容詞做動詞,向高處和遠處伸展。
(3)、重點詞語:天山共色 從流 甚箭 鳶飛戾天 經綸世務 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生齊讀課文引入:
師訂正讀音及節奏。
二、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1、學習第1段。
(1)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教師范讀后講解: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2)分析各句:
第1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2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3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思考: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2、學習第2段。
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1)翻譯本段。
①縹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本段承“異水”二字,從哪幾方面抓住并突出“清”和“急”的特點?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3、學習第3段。
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1)朗讀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2)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4、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1)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本文寫作手法上采用了先總后分的手法。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討論:本文運用了一些對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所謂對偶句,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偶句的表達效果,從形式上看,具有音節整齊勻稱,節律感強的特點;從內容上看,若上下聯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現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聯是相反相成的關系,則可以通過對比來增強表達效果。根據以上思路可以看出:從視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從聽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⑤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它們的表達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個性的有:①②⑤三個對偶同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互補互襯,從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點;③④兩個對偶句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相反相成,從而對比立意,相映成趣。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引入:
二、合作探究,賞析文“美”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意境、情趣等內容。
1、吟誦體會——語言美
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注意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提問:請談談朗讀本文時感覺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并舉例加以說明。
學生討論、明確:
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節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②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③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張)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擬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2、賞析品味——意境美
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重點揣摩課文第二小節寫“水”寫“山”的語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導游吳均給我們選擇了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異水
a.請找出文中描寫“水”的語句,思考: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水之“異”的?
提示:文中寫“異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b.請找出文中描寫 “山”的語句,思考:文章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之“奇”的?
提示:文中寫“奇山”部分,首先從視覺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聽覺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泉聲、鳥聲、蟬聲、猿聲,這些聲音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最后從視覺的角度寫山林中“在晝猶昏” 以及“有時見日”的神奇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3、體會感受——情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學生反復品味課文,思考:作者面對這“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時流
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加以簡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厭棄塵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繪“奇山異水”的景色時,插入了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話不僅從側面襯托出“奇山異水”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4、望景生文:
通過同學們的努力,我們已經深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們眼前。欣賞圖片,提問:此圖此景使你聯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句子?
5、齊讀。
帶著對作者的情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三、拓展延伸
1、富春山水能使吳均產生退隱之心,假如你身處這“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異,面對如此美麗的山水風光,我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更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產生積極進取之心。
2、《與朱元思書》描山繪水精妙無比,讓我們流連忘返,其實在我們古代詩詞里有許多描寫山水的名句,你能寫出幾句來嗎?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四、歸納小結,結束新課
1、小結課文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獲不少吧!既飽覽了這片“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美景,又結交了這位熱愛自然、厭棄塵俗的朋友吳均。
讀他的《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他的《與朱元思書》,如同賞一幅好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六、布置作業
1、其實在古代像吳均這樣寄情山水,表達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請大家回憶所知道的這些人物,完成所給對聯的下聯。(文化內涵)
上聯:吳均絕贊富春江水抒歸隱之心
下聯:
2、背誦全文并運用從第一單元學習到的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寫成一篇游記散文。
3、如果你是一位廣告策劃人,當你面對富春江的美景,你會創作出怎樣的廣告詞來向人們宣傳富春江。
附板書:
與朱元思書
吳均
總 奇 山 異 水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靜態 清 澈
景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異水
動態——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 急
分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山之形
視覺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山之色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奇山
泉水激石,好鳥相鳴
聽覺 山之聲
蟬轉不窮,猿叫無絕
情 望峰息心,窺谷忘反 向往自然,厭棄塵俗
教學后記: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能熟練正確誦讀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2、整體把握全文結構,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過想象和聯想,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圖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學習重、難點]
1、熟練誦讀全文,感受語言之美、自然之美,培養想象力是學習重點。
2、把握行為思路,理解“鳶飛戾天……”兩句的深意是導學的難點。
[學法指導]
通過自主探究、質疑討論、精講點拔、熟讀感悟激發想象完成導學任務:
[學習時間] 45分鐘
[導學過程]
(一)指導誦讀,讀對讀順 (8分鐘)
1、導入 新課: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有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給友人寫書信就很講究,他們往往通過對某事的敘述或某景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對友人的規箴、互勉之意。不信?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學家、史學家吳均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與朱元思書》。(板書文題,簡介作者)
2、指導誦讀
教師范讀一一明示目標一一學生對照下注給生字注音一一教師提示其它生字的讀音(由學生提出)一一齊讀。 (矯正讀法)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3分鐘)
1、提示:請同學們快速默看課文,思考回答兩個問題(用小黑出示)。
設疑:①本文可謂寫景小品文,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作者對這里的美景怎么評價稱贊的?
②所寫之景屬于哪個季節?你怎么看出來的?
2、檢查自讀。 (問②若不能回答暫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學習,理解文意(12分鐘)
1、分組邊讀邊疏通文意
提示:結合下注,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
2、檢查解疑。小組代表發言,其余組員補正。
(四)思路探討,感受語言(15分鐘)
l、教師引導、點拔,依次探討以下問題 (析讀結合):
(若前“整體感知”未完成,則先從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先探討此問)
(以下問題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學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爭論)
(2)第一段總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3)第二段分寫“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 “清碧”與“湍急”矛盾嗎?為什么?)
(4)本文寫景重在寫山,文中直接寫山的句子有哪些?請概括山的特點。
(5)第三段分寫“山”,除直接寫山的特點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6)你怎樣理解“鳶飛……”兩句? (對“鳶飛”句的理解要靈活)
2、自由朗讀,感受語言。
(五)創新思維,激發想象(6分鐘)
獨立思考后,創新復述: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
1、教師示范復述第一段。
2、學生分四組分別重點準備復述二、三段的部分內容。
3、學生復述、教師點評,
(六)歸納小結、結束學習。 (1分鐘)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了這段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你可曾記得這是約1500年前的古人給好友書信中的一段文字喲,作者如實寫來,不事雕鑿,音韻和諧,結構嚴謹,不僅抒發了自己對自然美景的熱愛,還含蓄地表達出多種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給與自己同齡的親朋好友寫信時也試試!
作者郵箱: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一.疏通文字。
二.感受富春江美麗的山水風光。
三.自由體會作者表現富春江美景的技巧。
【教學設計】
一、研(獨立)——初次解讀
(一)導入:本文是吳均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書信節錄,文章沒有一般書信的格式,也沒有通常書信中事務的敘述和問候的套語,而是向友人描繪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的富春江雄奇秀麗的自然風光,是一篇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韻和諧的駢文。
(屏顯)•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史書稱他好學有俊才。其詩多與友人的贈答應酬,詩風以清秀為主。《梁書》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被人稱為“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多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后來發展成每句四字或六字,又叫四六文,是介于散文和韻文之間的一種文體。
(二)疏通文字:
1、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2、 師生互相質疑,疏通課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第二自然段: ①縹碧:青白色;縹。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自然段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三)讀通讀順:
一讀,要求對照注釋,讀準字音,讀懂大意,建議同桌合作,互相讀,糾正字音;互相說,理解大意。
二讀,要求把握節拍,讀出韻味,建議同學們自劃節奏,自由誦讀體味。
技巧點撥:這篇駢文基本上由對偶句和四字句組成,讀時要注意它的節奏,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有時我們可通過它的音節讀出有些句子對偶的特點,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等。
三讀,翻譯難點語句: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它飄向哪個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還快,兇猛的浪好像飛奔的馬。
3.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在長久不斷地叫,從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鳴。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像老鷹那樣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6、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7、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四讀,要求發揮聯想和想像,想像文中的景,體味文中的情,讀出情味。
教師示范:如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我們眼前就會出現江水波浪翻滾、浪花飛濺的畫面,誦讀可將重音落在“箭”“奔”二字上,讀時語速稍快,顯出江水的急速和磅礴的氣勢。再如,讀“夾岸高山……”一句,聲調要略微上揚,語氣也應稍稍轉急,表現出負勢競上的氣勢;當讀到“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以下幾句時,可以平緩深沉的語氣,以表現作者由山水景物而悟到的人生哲理。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尋找表演點:1.行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2.看水:水、游魚、急湍。3.看山:峰、泉、鳥、蟬與猿、人、樹。
(二)自由組合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教師點撥,引導評出要旨和細節
師:看表演,仿佛我們一路領略了富春江山水的奇異風光,下面要借你們的一雙慧眼和精彩的語言,緊扣文章,從詞、句、手法、結構、情感等多角度去發現文章的美妙,同時對照評價表演者對美妙之處表現的程度!
教師示范第一段:“共色”二字寫得美,不僅寫出了天與山的顏色,而且還有一種形象感,青青的山靄漸漸溶入藍藍的天空,境界闊大;“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寫得美,讀著它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輕松愜意;這一段在文中起總說作用,與下文構成總分式結構。同學們表演出了行船者的愜意,但沒有表現出天山共色的情景。
同學們讀第二、三段,進行自由發現。
讀第二段我們感受到了秀美:“縹碧”強調水的青綠、澄清;“千丈見底”夸張寫出江水清澈透明;靜靜的細石與娓娓的游魚,相映成趣,這一切清美秀麗。讀第二段我們也感受到了壯美:急流快如飛箭,猛浪勢若奔馬,既再現波浪翻滾的氣勢,又描摹振耳欲聾的聲響,突出江水飛動雄奇。讀第二段我們還感受到了動靜美:這一段從兩個層次,表現江水時而平緩無波,時而怒濤裂岸的狀態,傳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態。
第三段句句精美。第一句不僅畫出峰巒迭起,層出不窮的磅礴氣勢,把無生命的群山寫得生機勃勃,充滿動態美。再看,寫山奇卻寫樹生寒、競長、繁多,以樹奇來襯托山奇;寫山的幽靜,卻寫泉響、鳥鳴、蟬轉、猿啼各種音響,以聲襯靜,表現出映襯美。第四句抒寫感受,流露出一個失意文人對庸俗官場和動亂社會的厭惡之情,傳達出高潔的情趣美;也側面表現奇山的美好及其誘人的魅力,實寫人,虛寫山,呈現虛實美。結尾看似多余,卻使全文充滿濃郁的詩意,給人遐思無窮、余韻不盡的味道,可見作者的運思美。
[或引導緊扣美點簡要評說:文中描寫的山水之美,美在哪里?示例:美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美在水清皆縹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美在山勢之奇,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美在山音之妙,泉水泠泠、鳥鳴嚶嚶,蟬轉不窮,猿叫無絕;美在山意之絕,沉醉于山水之間,能望峰息心,能窺谷忘反,拋棄功名利祿;美在山林之異,橫柯上蔽,疏條交映……]
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總寫:奇山異水
分寫: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靜態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動態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視覺)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聽覺)
“感” (望峰息心 ,窺谷望返)(感覺)
(二)評出表演杰出小組和三類杰出個人(語言設計杰出個人、情態設計杰出個人、情節設計杰出個人)。
(三)確立示范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自由誦讀
(二)朗誦式背誦與計時背誦。
(三)結合示范組表演進行背誦并體驗。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要旨把握:抓總領句段第一段。
細節品味: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結合。動靜結合。比喻。四六句節奏。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一)擴讀欣賞一:
師:當代有一位女作家葉文玲,同樣鐘情于富春江水,她在青海戈壁灘奔波時,曾千百次做過關于富春江的夢,后來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于是她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下《烏篷搖夢到春江》這篇散文,讓我們欣賞其中精彩片段:
(屏顯)富春江的俏,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回的七里瀧,富春江裙裾一閃,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民,更添無限情趣。
富春江的嬌,在于它的色澤,那江水,活脫脫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船行江上,望兩岸,千嶂染翠,峰峰嶺嶺都濃濃淡淡地綠進去;立船頭,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地綠出來。
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千里澗水匯清流,那匯和流,仿佛在水底暗處悄悄進行,那或順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
師:葉文玲筆下的富春江,“俏”在江流的曲折多姿,“嬌”在江水翡翠般的色澤,“美”在那無與倫比的靜,展現了今日富春江的美景。再看看,吳均筆下的富春江有怎樣的特點?(明確:山奇水異)
(二)擴讀欣賞二:
師:《與朱元思書》再現了富春江自然之美。歷來無數文人雅士也曾留下過許多吟詠富春江山水的佳句。請同學們讀一讀,背一背。
(屏顯)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
七.練(獨立)——全面檢測
《與朱元思書》綜合練習題
1.給下列加點字的字注音。
泠泠作響( )縹碧( )急湍( )鳶飛戾天( )( )
軒邈( )( ) 嚶嚶( )成韻
2.解釋下列加點字。
(1),風煙俱盡( ) (2),從流飄蕩( )(3),一百許里( )
(4),水皆縹碧( ) (5),直視無礙( )(6),急湍甚箭( )
(7),皆生寒樹( ) (8),負勢競上( )(9),互相軒邈( )
(10),爭高直指( ) (11),千轉不窮( )(12),鳶飛戾天( )
(13),望峰息心( ) (14),經綸事務( )(15),窺谷忘反( )
(16),橫柯上蔽( ) (17),在晝猶昏( )(18),疏條交映( )
3.文學常識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 文學家。本文選自后人所編輯的《 》。
(2),作者描繪富春江水的奇麗多姿,極有層次:第一段總寫山水之美,概括為“ 、 ”八個字;第二段寫“ ”二字,抓 和 特點;第三段又分寫“ ”,多層次展開描繪。
[課堂探究]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選出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
a、蟬則千轉不窮(盡)b、負勢競上(憑依)c、橫柯上蔽(隱蔽)d、好鳥相鳴(美麗)
2.選出下列加點字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 )
a、從流飄蕩 b、任意東西 c、互相軒邈 d、天下獨絕
3.下列加點字不是虛指的是( )
a、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b、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c、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d、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4.下列加點的詞不能解釋為“全”或“都”的一項是( )。
a.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b、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c、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d、此人----為具言所聞
5.中從側面表現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從視覺方面描寫景物的,也有從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請分別找出兩方面的對偶句各一組,并說說他們的表達效果。
(1),視覺上的對偶句
(2),聽覺上的對偶句
(3),表達效果
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3),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先總后分的描述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3、培養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學步驟 :
一、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
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
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分析課文
(一)、朗讀課文
1、明確讀音和句讀
輕聲朗讀課文,標出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提出。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二)、分析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采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征?為什么?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本文寫作手法上采用了先總后分的手法。
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
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
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
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
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
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
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
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縛同時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輕松自如。
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齊諧記》。
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
想情緒。
3、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三、作業
1、比較閱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吳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動。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動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動的,人是景的有機組成成分。
吳文句式井然,有韻律。柳文語言活潑,形式自由。
2、探究活動: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為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為四六體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為此,可要求學生\"用現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代書信\"。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于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元思兄臺鑒:
當陽一別,忽忽數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陽沿江而下,觀兩岸之景甚美,筆錄之,與君共享。
惜時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里?(論討后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備用:
一、駢文,又稱“驕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驕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驕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后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匯。駢文對唐宋以后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于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二、課文參考譯文
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山巒都是同樣的顏色。(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水底細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還快;兇猛的浪頭,好像狂奔的馬群。
兩岸的高山上生滿讓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樹木。山峰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先恐后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巖石,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和諧動聽;鳴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群猿哀鳴經久不絕。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又可見到明亮的陽光。
三、桐廬—富春江旅游區簡介
錢塘江上游從聞堰開始就進人富春江,兩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陽有郁達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紀念館。七里瀧段,群 山夾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峽之稱。至桐廬境內,有瑤琳溶洞、桐君山、嚴子陵釣臺、白云源等景區,都是旅游熱點。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飛瀑、幻霧于一體,可與四川的九寨溝相比。它又是唐代詩人方干的故里,歷代墨客騷人問津 之地,素有“詩村”之譽,至今耕讀之風不絕。當你進人白云源,立時就發現這里“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媛”的情景,顯示出一種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這條旅游線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廬,也可以先到 桐廬,順江而下。上述游覽方法,對雙休游的旅客來講,最好是周 五晚出發,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長假期間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廬之后,可順便進人新安江暢游千島湖。從杭州出發、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經富陽、桐廬、建德到千島湖半島上的淳安,歷來是浙江省的一條重要旅游風景線路。
四、拓展閱讀:吳均詩歌三首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云從窗里出。
《從軍行》
男兒亦可憐,
立功在北邊。
陣頭橫卻月,
馬腹帶連錢。
懷戈發隴坻,
乘凍至遼川。
微誠君不愛,
終自直如弦。
《梅花落》
終冬十二月,
寒風西北吹。
獨有梅花落,
飄蕩不依枝。
流連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當與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課堂練習
一、按要求寫出句子。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聽覺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二、翻譯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參考答案:
1.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2.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3.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4.當人們仰望盤旋峰頂的老鷹,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6.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學習方法;
3、側重在朗讀中感悟,除讀出情感外,還要求表現出作品的音樂美。
重點難點
1、強調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深入體悟詞語的表現力為重點;
2、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來感受語言的表現力,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
教學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
(多媒體)“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過,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有一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縈繞倘佯在同樣青翠的群山間,她上面綴滿了無數眩目的珍寶,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古往今來,有多少游客為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吳均的《與朱元詩書》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吧。
二、讀
1、聽讀:明確讀音和句讀
(多媒體)欣賞:課文錄音及畫面,要求仔細聽,并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2、朗讀:學生齊讀和個人讀相結合(注意字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
三、學
1、自由朗讀,對照課本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圈出不理解的詞句,并相互討論。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理解(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四、析
1、三讀: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采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談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圍繞這兩句來寫)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奇”和“異”的?
(請2—3個學生談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關鍵詞句,語言流暢)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屏幕,明確——
景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
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 四讀:明辨課文的主旨
全體朗讀課文,可利用屏幕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作者以側面烘托的方法表現出山水之美,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備用:關于吳均的生平介紹:
吳均:(496-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人,史書稱他好學有俊才。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其詩多為與友人的贈答應酬,詩風以清秀為主。《梁書》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被人稱為“吳均體”,其文傳世的大多是短小書信,如《與顧章書》、《與施從書》和本篇。 總之,從生平可見:雖想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五、結
1、(多媒體)五讀:借助下列畫面,發揮想象,再現作者所繪美景。
提問:讀到現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話表明自己的感受嗎?
(師) 《與朱元思書》一文所繪景色真是美極了!讀著吳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歷富春江一樣。讀到“風煙俱靜,天山共色”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象到眼前廣闊的視野、明凈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闊大的胸襟以及從容出游的舒暢心情。
(生)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既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與朱元思書》一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及心靈的愉悅。
六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2、小結
本文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段分別從“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在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而且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得當。
六、練
(多媒體)1、請欣賞歷代文人墨客對富春江美景的贊美。
唐朝韋莊稱富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見,富春江的確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請結合課文及上面的內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寫一篇關于富春江的游記。
作者郵箱: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5
《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學方法:
移情移景賞讀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學新課
(一)讀文解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就讓老師打先鋒,先示范讀一遍,同學們仔細聽,認真品味。(老師示范讀,配樂《高山流水》)
面對如許美文,不親自品讀品讀,豈不遺憾?還是讓同學們也來享受享受吧!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聽著你們動聽的朗讀,享受著如此優美的文章,老師都有點陶醉了,但還是別忙,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如有困難詞句,可隨時提出來,老師愿和你一起分享。
(學生分組活動)
有什么問題嗎?請提出來。下面我想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請大家來做裁判,看誰翻譯得最好,如有錯誤,請指正。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讓我們就帶著這一份美感再次品讀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讀 ,感受到 。”或“ 字詞甚妙,寫出了 。”的模式交流對美文的感受。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與朱元思書》描山繪水精妙無比,讓我們流連忘返,其實在我們古代詩詞里有許多描寫山水的名句,你能寫出幾句來嗎?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山隨平野盡,江如大荒流。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五)小結本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有不少收獲,你能總結這節課你們都收獲了哪些?
學生甲:學了這篇課文,我欣賞到了富春江奇麗的自然風光,增添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想長大了我想當個導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學生乙:學習了這篇課文,寫景散文的秘訣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點,情景交融。
學生丙:學習了本文,我懂得了寫景要講究層次,就像本文一樣先總后分,先近后遠。此外,寫景還要從多角度觀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官,這樣才能寫的全面細膩。
學生丁:學習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優美的語言,恰當的修辭手法,只有這樣,文章才能感人。
同學們說得真好!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風煙散盡,天山共青水一色。
獨立舟頭,風行山影水際洌。
游魚戲石,奇峰寒樹聳云闕。
鳥和泉鳴,猿啼蟬鳴聲久絕。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課后作業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仔細觀察身邊的山水景觀,試寫一篇山水游記。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要點
1、 利用錄音手段,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2、 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初步學習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作,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課文錄音;印發《論駢文之所長》。
引入課文
——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程序:1、板書:吳均的《山中雜詩》,注明“選自初二語文課本”。
內容:《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讀解課文
一讀:明確讀音和句讀
欣賞: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導引:了解學生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二讀: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讀: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采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征?為什么?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順水推舟,明確——
景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四讀: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備用:關于吳均的生平介紹:
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總之,從生平可見: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五讀: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發“高一補充閱讀材料(3)”,要求課后自己閱讀《論駢文之所長》一文。
作業 安排
——全文朗讀、背誦默寫
——以《給朱元思的一封信》為題,用現代書信的格式重寫課文。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致,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教學準備】
讓學生通過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教師準備有關富春江的風景短片及課文重點字詞的投影。
【設計思路】
本文雖是書信可與一般書信不同,人們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學時,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教學生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朗讀,總的說來,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才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于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要做示范朗讀,也可以讓學生中讀得好的示范。
教學時由眼前的風景引入。啟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后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凈”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說“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可能引起爭論,但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可愛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數不勝數。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拍攝于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游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后,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教學第一自然段
1.教師范讀后講解: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3.朗讀第一自然段。
三、教學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后講解。
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齊讀第二自然段。
四、教學第三自然段
1.教師領讀后講解。
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
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2.小結:以上為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齊讀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討論
1.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老師歸納:
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2.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教師歸納: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夸張將富春江“異水”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體朗讀全文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像的解說詞。資料鏈接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贊賞。天監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后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
作者郵箱: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8
一.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二.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三.教學步驟 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 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⑴翻譯本段.
⑵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⑴朗讀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⑵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⑴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⑵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⑴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⑶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課后記:
本文在課下注解中,似乎有一處解釋不通,即169頁注解“⒆[疏條交映]粗壯的枝條互相掩映”,與下文的“有時見日”連接不合理。想來,既然是粗壯的枝條,那么,怎么能見到太陽呢?或者,“疏條交映”該解釋為: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