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精選16篇)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
滿祥廣
一、復習導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還記得嗎?誰能背一背給同學們聽聽?
學生背。(略)
師:學過的詩都記住了,很好。我國古代出了許多詩人,他們寫了很多詩,這些詩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新詩。(板題)
二、理解詩意
1.讀正確、流利。
師: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只有一個生字,請同學們學會這個生字后,再試著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讀流利。
2.理解詩句。
師:自由讀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是寫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吟、鋪、殘陽、瑟瑟、可憐等。
師:誰會解釋這些詞?動動腦筋,看看課本中的插圖,試著理解前兩句意思。
學生根據圖,理解了殘陽(夕陽〕,鋪(照),瑟瑟(碧綠色)。師畫圖,讓學生標出“瑟瑟”和“紅”。
師:后兩句詩的意思你們理解嗎?誰能把它的意思畫出來?
師:看看這景色美不美呀,你們猜一猜“可憐”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愛”的意思。
師:正確。知道了“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誰能說出詩句的意思?
生說詩意,師相機指導理解“半”,“半”在這里,不是確指。
三、想象悟情
師:欣賞古詩重要的是要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感情。(范讀)
師:你們聽后能不能理解詩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詩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吟這首詩的?
生:在江邊,傍晚到夜里在江邊吟的。
師:說得好。(師勾勒詩人立于江邊的簡筆畫,邊畫邊敘述)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來到江邊(投影:
詩中景色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圖,想想看。
師:隨著音樂提示,詩人站在江岸上,只見夕陽……江水……這些美麗的圖畫你想象到了嗎?(自由說,指名說)
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模仿詩人,把看到的美景說一說。
(指名讀,師相機指導)
師:景色這么美,你看到后會說什么?
生:……
(用簡筆畫把學生帶入當時當地的氛圍中,同時用音樂渲染情境。此時,教師用語言加以描述,幫助學生再現當時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進一步體會情境。這樣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感情朗讀
師:下面我們聽朗讀錄音,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放配樂詩朗誦)你能不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
(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這么好的詩應該背下來。大家試著讀讀背背。
(生自由讀背,指名背)
五、練習鞏固
1.默寫這首詩。
2.以《暮江美景》為題展開想象,寫下詩中美麗的景色。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暮江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學習,能歸納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看到奇麗景色時的愉悅心情。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制作課件。積累一些寫景的古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詩導課題
1、看圖背詩,激發興趣。
課前,我們先來玩個游戲——看圖猜詩。大屏幕上會出現幾幅圖,請你們仔細觀察、想象回憶,看看它們分別是哪些古詩里所描寫的景色。
課件分別出示古詩《舟過安仁》、《詠柳》、《憶江南》的插圖。指名學生看圖背詩。
2、找共同點,引出詩題。
(出示《暮江吟》的插圖)這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中描寫的景色。這首古詩的題目是《暮江吟》。(板書課題,齊讀。)
3、生探古詩題意。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詩。詩歌作于公元822年。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為自己離開了腐敗的朝廷,離開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輕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處,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寫下了這首廣為流傳的山水風景詩。那這首詩描寫的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們來看看能不能從詩題中找到答案。
看詩題,指名回答。
從詩題中我們知道了詩人在傍晚時分來到江邊,看到美麗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詩興大發,就脫口吟誦出這首古詩。
4、詩人在江邊吟什么呢?(課件出示背景圖片和全詩)——師配樂范讀。
二.初讀感詩意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正音、評價。
3、詞義理解:翻開書,看看從書上的注釋中你理解了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你不理解?(學生自由發言,師相機指導)
殘陽——快落山的太陽,夕陽。
瑟瑟——本是綠寶石的名稱,詩中指碧綠的顏色。
用來形容沒有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顏色。(指導看圖)而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顏色?(紅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綠色,一半是——(生)紅色。
可憐——可愛,令人愛惜。今義:令人憐憫。
用“可愛”代替“可憐”,即“可愛九月初三夜”,用現代的話怎么講?想一個感嘆句——可愛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愛啊!
九月初三——指農歷九月初三,這時已進入深秋季節。
(九月初三這深秋的夜晚為什么這么可愛?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詩……)
真珠——珍珠。古時寫“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們現在要寫成“珍珠”。
4、詩意理解:
①這些詩句連起來是什么意思,你能說說嗎?自己試試看。
②詩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時間、地點、人物連起來說說嗎?心里怎么想就這么說,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自己對詩文的理解。
三.研讀悟詩情
1、下面我們來欣賞欣賞這首古詩,和大詩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獨特的美景!
再讀古詩,你最欣賞哪幾句?在這句子中,你欣賞到了什么?
2、匯報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匯報。
a、“殘陽”
“鋪”——聯系下文的“半江紅”理解。
出示句子比較: 一道殘陽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殘陽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殘陽的特點)
一道殘陽鋪水中 (用“鋪”形象地表達了霞光幾乎貼著湖面鋪撒過來地樣子。在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圖體會江水的平靜,夕陽的美麗。
b、“江水”
“瑟瑟”“紅”——這是怎樣的綠,怎樣的紅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說一說嗎?
②你們說的真美。這么美的景象,誰來讀一讀?(指多名學生讀,師相機指導讀后,男生齊讀。)
第三、四句
①生匯報。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圖。用形容詞描述:晶瑩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這么美的景象,誰來讀一讀? (指多名學生讀,師相機指導讀后,女生齊讀。)
四.吟誦入詩境
1、你們讀得真美!老師的眼前仿佛也出現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音樂響起)讓我們一起在這柔美的音樂聲中去想象那一幅清麗的圖畫——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我靜靜地站在江邊,只見一道夕陽的余暉鋪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變化,一半江水碧綠碧綠的,另一半江水則是通紅通紅的,整條江簡直就像一大塊美麗的寶石!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只見那彎彎的月亮悄悄地掛在樹梢上,像一張精致小巧的弓。再看那江邊的花草上已經爬滿了許多圓滾滾的小露珠,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它們難道是從天上溜到人間來玩耍的星星嗎?
2、同學們,面對此情此景,你有怎樣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3、讓我們也來當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誦表達出來。——準備(背誦)——全班交流(配樂)。
五.延伸展詩興
我們的家鄉很美,我們的江南很美,其實我們的祖國山河,我們的大自然到處都很美,有很多詩人也都贊美過我們大自然美麗的景色,你們背過課外80首里邊的古詩詞嗎?我們今天就來一個“賽詩會”,小組之間敢不敢來比一比,賽一賽?
1、必答題:詩句或詩題補充等。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2、搶答題:背誦一首寫景古詩詞。
六.課外作業
剛才同學們背誦了許多寫景的古詩詞,同學們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詩詞畫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也可以編成一個小故事,看看這些詩詞又蘊涵著怎樣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書設計:
暮 江 吟
殘陽 鋪
江水 瑟瑟 紅
可憐
露珠 真珠
月 弓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3
〖教材理解〗
《暮江吟》是一首古詩,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這首詩描寫了深秋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兩句抓住色彩來描繪日落時江面的瑰麗景色,后兩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暮江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學習,能歸納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3、情意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看到奇麗景色時愉悅的心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傍晚,唐代詩人白居易信步來到江邊,此時江面上紅光閃爍,明亮奪目。過了一會兒,紅色漸淡,紅綠交融,大自然的景色使詩人陶醉,詩興大發,不由得脫口而出——《暮江吟》。
1、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練讀。
3、解讀:暮,傍晚。吟,吟詠,歌唱,作詩。
題目的意思:歌詠傍晚時候的江上景色。
4、簡介作者: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他寫的詩通俗易懂,當時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七言絕對《暮江吟》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
二、初讀詩句,探究學法
1、老師教第一句詩:一道殘陽鋪水中。
⑴ 解詞:殘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展開,鋪展,有”斜照”的意思。
⑵ 明詩意:夕陽的余輝斜照在江面上。
⑶ 小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明詩意(出示卡片)
2、運用這個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句詩:半江瑟瑟半江紅。
⑴ 解字詞:瑟瑟,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青綠色,這里指碧綠色。
⑵ 明詩意:江水有一半是綠色的,有一半是紅色的。
⑶ 小組討論:為什么這時候的江水會是一半綠色的,一半紅色的呢?
⑷ 學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畫面)讓學生真正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原因。
3、學生自學第三、四句詩。
⑴ 按以上學習方法自學,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⑵ 分四人小組自學。
⑶ 匯報自學情況,老師作指導。
可憐,令人愛惜。憐,愛。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愛呀!似,好像。真珠,珍珠。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光亮,彎彎的月亮像弓一樣。
最后一句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精讀詩句,欣賞意境
1、齊讀第一、二句,想想這兩句詩中你覺得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兒?(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殘陽”點明了吟詠的時間,與“暮”相照應。
“鋪”寫出了江水的平靜,夕陽的美麗。“瑟瑟”、“紅”寫出了殘陽鋪水的結果。
2、從這些字詞里你能想象到怎樣一幅畫面呢?
3、小結:同學們的想象很豐富,能深扣兩句詩中的字詞來欣賞竟境,學習古詩,除了了解字詞、明詩意外,還要賞意境。(出示卡片)
4、過渡:上兩句寫出了夕陽鋪水的瑰麗景色,那么下面兩句也是寫夕陽鋪水嗎?
5、哪一個字寫出了作者描寫的時間不同了?
時間從黃昏過渡到夜晚,可以看出詩人此時的心情一定十分愉快,也正因為喜愛,詩人才從黃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邊觀賞景色。
6、九月初三的哪些景物使作者想到“可憐”呢?(根據學生回答,及時板書)
7、這時江邊的景象又是怎樣的呢?
8、看著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暮江吟》描寫的畫面。
9、看到大自然這樣美的景色,每個人都會驚喜不已,會情不自禁地贊嘆。詩人就通過寫景抒情表達自己當時的愉悅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10、每一幅畫都是一首詩,每一首詩又都是一幅畫。如果要把這首詩的意境用筆畫下來,你能行嗎?試試看。(四人一組作畫)
四、重讀詩句,感受意境
1、請同學們帶著愉悅的心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朗讀全詩,這是學習古詩的第四步。誦詩句(出示卡片)
2、指名讀——齊讀。(配樂朗讀,讀出節奏)
3、這么好的詩應該背誦下來,試試看,你會嗎?
五、總結全詩,領悟寫法
1、這首詩描繪了深秋季節,從傍晚到夜晚江上的美麗景色,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由于作者觀察仔細,又能抓住景物特點,因此寫得意境優美,能打動心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理解了詩的內容、意境,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更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六、小練筆
1、導入:這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親自去欣賞一番。
2、出示提示語:
⑴ 傍晚,微風漸停,我漫步江邊……
⑵ 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板書〗
〖副板書〗
暮 傍晚——殘陽鋪水 色艷
1、解字詞 紅
2、明詩意 江
3、賞意境 露 真珠
4、誦詩句 吟 夜 似 形美 月 弓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4
《鳥鳴澗》和《暮江吟》教學反思
古詩文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常常是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云云,學生自讀感情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因此,我在教學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執著于個體感受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并不將詩文“解剖”的支離破碎,并不“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而是堅持粗講。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
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于誦讀。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于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三、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教“月出驚山鳥”這詩句,我緊扣“驚”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山中春夜的月出、鳥鳴,顯示出了春澗的極度靜謐和純凈之病美。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消然東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5
一、談話導入 、簡介作者。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詩,老師念第一句“籬籬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嗎?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他就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他寫這首詩時只有15歲,他的詩通俗易懂,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今天我們學習其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題目是《暮江吟》。板書:暮江吟
二、揭題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樣理解的?在這兒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題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從題目中可以看出詩人吟唱的對象是什么呢?
⑤從詩的題目上你讀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讀,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思考:這是一首什么詩?寫什么時候的景?在詩中畫出表時間的詞語,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2、范讀
3、思考、討論: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這些景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齊聲朗讀前兩句詩。
5、重點理解詞語。
“殘陽”是什么意思?
“鋪”是什么意思?這個“鋪”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把“鋪”換成“照”、“射”可不可以?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6、出示燈片
提問:江水為什么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你看見過這種景象嗎?(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鋪”既寫出了夕陽的柔和,又寫出了照得面積廣大而均勻。)
7、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8、學習后兩句詩。
① 指名朗讀后兩句詩。
思考:作者描寫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來寫的?
② “可憐”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農歷已進入深秋季節這句點出了觀賞江景的季節是深秋。
③ 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深秋的夜景?為什么這樣打比方?
珍珠晶瑩閃亮,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用珍珠來比喻露珠就照應了“可憐”,詩人寫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彎弓。
④ 指名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⑤ 想象全詩意境,大家閉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朧的夜晚,仿佛我們來到了江中的小島上,看到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弓一樣的月兒,月兒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像珍珠一樣可愛,你們看到了嗎?)
⑥ 詩人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詩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⑦ 齊聲朗讀
請同學們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讀出詩人對傍晚時分江面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
四、練習
(1)作畫
景色的美體現在哪里?詩人用他的妙筆給我們描繪了幾個畫面,請同學們根據詩意,把詩人筆下的美景畫出來。
一道殘陽鋪水中可憐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紅露似珍珠月似弓
(2)寫話
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人筆下的美景。
◆[2004-01-10]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暮江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2、能力目標: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通過小練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3、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詩
師:古典詩歌中寫景的讀句很多,大家能背幾首嗎?
生背《望天門山》背《山行》背《絕句》……
師:同學們每背一首詩,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題目叫《暮江吟》
(師板書,一邊音樂《春江花月夜》起)
師強調“吟”的讀音。
師:同學們來看看這個“暮”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面是個日,你能看出什么來嗎?
生:有太陽落山的意思。
師:從詩題中看出了時間,還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邊。
師:傍晚在江邊吟詩,這是誰呀?(白居易)
師:誰來介紹介紹。(生介紹)
二、知詩人,初賞詩
師:老師這里也有關于白居易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出示作者簡介,學生指名讀)
師:要了解這首詩,還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邊紅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詩一首,就是這《暮江吟》(課件出示圖片,并范讀)
師:聽了這首詩,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陽的余輝照耀著,一半綠,一半紅。
師:你怎么那么會表達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陽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紅,一半綠。
……學生自由說感受。
三、初讀古詩,知大概
師:多美啊!接下來,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來讀詩,可以坐著讀,可以站著讀,可以離開座位讀。
(同學們紛紛找伙伴讀)
師:誰來讀?
(指名讀詩)(齊讀)
思考:這是一首什么詩?寫什么時候的景?在詩中畫出表時間的詞語,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四、再讀古詩,交流讀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你讀懂了哪里?你哪個地方沒讀懂?誰來幫幫他?
五、學習前兩句詩
1、出示投影片(夕陽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導看圖。齊聲朗讀前兩句詩。
2、重點理解詞語。
“殘陽”是什么意思?
“鋪”是什么意思?這個“鋪”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把“鋪”換成“照”、“射”可不可以?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3、出示燈片
提問:江水為什么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你看見過這種景象嗎?(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鋪”既寫出了夕陽的柔和,又寫出了照得面積廣大而均勻。)
4、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5、小結:通過學習前兩句詩,我們知道了前兩句詩主要寫傍晚時分,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樣的景色,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一起欣賞和想象當時那美麗的意境。
師述:夕陽漸漸地落下去,晚霞映紅了天空,夕陽的余輝灑在了寬闊的江面上,忽然間,江水似乎分成兩半,這一半是碧綠碧綠的,那一半是鮮紅鮮紅的,微風輕輕地拂過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紋,像一顆顆閃光的寶石,又像空中閃爍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景色美不美?這樣的景色會讓詩人怎樣?用一個詞語形容:“陶醉,戀戀不舍,流連忘返”。那就戀戀不舍地讀讀吧。
六、學習后兩句詩。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邊景色)指名朗讀后兩句詩。
思考:作者描寫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來寫的?
2、“可憐”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農歷已進入深秋季節這句點出了觀賞江景的季節是深秋。
3、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深秋的夜景?為什么這樣打比方?
珍珠晶瑩閃亮,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用珍珠來比喻露珠就照應了“可憐”,詩人寫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彎弓。
4、指名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5、閉上眼睛欣賞體會后兩句詩的美麗意境
師述:不知不覺,夜幕降臨了,白居易還立在江邊久久不愿離去,秋風拂面,他感到特別地涼爽和舒服,一會兒看看草地,一會兒望望天空,啊,那美麗的小草上掛滿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彎新月就像一張精致的弓,他不禁脫口贊嘆道:“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愛啊!”同學們,你們感受到了嗎?
出示課件:同學們,你們現在能根據這首詩把屏幕括號里的內容說完整嗎?誰來連貫的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完整?(出示,學生先說,最后指名讀。)
七、指導朗讀,領悟感情。
1、師: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的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一道殘陽鋪水中”,要求學生讀得平緩、輕柔;“半江瑟瑟半江紅”,要讀出驚嘆的感情來;“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則要讀出贊美的情感。
(注意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可以采用多種讀法:如男女對比接讀。)
師:我建議馬上舉辦一個詩歌朗誦會,請在座的各位詩歌愛好者參加,來一個詩歌朗誦能力大比拼,好嗎?(好)學生先練讀,再賽讀
2、指導配樂朗讀。
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邊這紅霞滿天,彎月東升,露水晶瑩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們隨著音樂也來細細地品詩一番。
(生配樂朗讀)
3、談感受。
師:如果此時你就是詩人,來到這深秋傍晚的江邊,領略到這安靜的、優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說感受)(帶著這些感受再齊讀一遍。)
4、詩人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詩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讀出來了嗎?
(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美景,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對暮江美景的喜愛之情)
八、練習(同學們可以任意選擇一項做。)
(1)作畫
景色的美體現在哪里?詩人用他的妙筆給我們描繪了幾個畫面,請同學們根據詩意,把詩人筆下的美景畫出來。
(2)寫話
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人筆下的美景。寫成一篇寫景的小短文。瞧,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提示語呢!
九、總結:
這首詩向我們勾畫了夕陽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時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邊迷人的景色,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好迷人的景色,讓我們再一次閉上眼睛回味詩中美麗的意境。(聽配樂朗誦)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7
之二
佚名
一、談話導入 、簡介作者。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詩,老師念第一句“籬籬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嗎?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他就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他寫這首詩時只有15歲,他的詩通俗易懂,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今天我們學習其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題目是《暮江吟》。板書:暮江吟
二、揭題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樣理解的?在這兒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題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從題目中可以看出詩人吟唱的對象是什么呢?
⑤從詩的題目上你讀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讀,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思考:這是一首什么詩?寫什么時候的景?在詩中畫出表時間的詞語,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2、范讀
3、思考、討論: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這些景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齊聲朗讀前兩句詩。
5、重點理解詞語。
“殘陽”是什么意思?
“鋪”是什么意思?這個“鋪”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把“鋪”換成“照”、“射”可不可以?
(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6、出示燈片
提問:江水為什么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你看見過這種景象嗎?(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鋪”既寫出了夕陽的柔和,又寫出了照得面積廣大而均勻。)
7、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8、學習后兩句詩。
① 指名朗讀后兩句詩。
思考:作者描寫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來寫的?
② “可憐”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農歷已進入深秋季節這句點出了觀賞江景的季節是深秋。
③ 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深秋的夜景?為什么這樣打比方?
珍珠晶瑩閃亮,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用珍珠來比喻露珠就照應了“可憐”,詩人寫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彎弓。
④ 指名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⑤ 想象全詩意境,大家閉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朧的夜晚,仿佛我們來到了江中的小島上,看到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弓一樣的月兒,月兒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像珍珠一樣可愛,你們看到了嗎?)
⑥ 詩人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詩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⑦ 齊聲朗讀
請同學們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讀出詩人對傍晚時分江面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
四、練習
(1)作畫
景色的美體現在哪里?詩人用他的妙筆給我們描繪了幾個畫面,請同學們根據詩意,把詩人筆下的美景畫出來。
一道殘陽鋪水中可憐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紅露似珍珠月似弓
(2)寫話
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人筆下的美景。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8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題解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絕句。其寫作時間,有人認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有人認為是長慶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詩中之江,或謂長江,或謂長安東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則應作于長安。現在已經難以確考。
句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一道西下的夕陽,鋪映在江水之中;陽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這兩句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畫。前一句中的“鋪”字用得高妙,不僅形象地表現了太陽接近地平線時斜射在水面上的狀態,而且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顯得很平緩,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后一句抓住殘陽照射下江中細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現出的兩種顏色變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反射著陽光的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來是珍寶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這里形容背陰處江水的碧綠色。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涼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仿佛一張精巧的弓。這兩句寫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上,涼露下降。此時風光,猶如一幅精描細繪的工筆畫。用“真珠”比喻露珠,不僅形象地道出其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
由描繪一江暮色,到贊美月露,中間似乎少了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他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可憐”,可愛。“真珠”,即珍珠。
評解
這首七絕是一首寫景佳作。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全篇用“可憐” 二字點逗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云:“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唐宋詩醇》評云:“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云:“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9
《暮江吟》是小學四年級的一首古詩,下面是關于《暮江吟》的說課稿,歡迎借鑒!
《暮江吟》說課稿
各位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語文組7號任璐,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暮江吟》(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情況、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教學效果這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時間控制3分鐘)
《暮江吟》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詩歌,該單元以(明月)為主題展開。《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是一首寫景佳作。詩句語言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詩句的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根據新課標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學會“吟”、“瑟”兩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這樣的目標設計,目的是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通過三者的相互滲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及能力的整體提升。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
1、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3、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根據教學內容的題材,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了解詩意,體會古詩意境,感受詩人表達的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
教學時間:根據課文內容需要,將安排1個課時進行教學。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四年級二班共有54名學生,學生家長的個人素養非常高,所以這些孩子較過去的孩子而言,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信息量大,見識廣、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愿意交流、樂于表達。在學習上,他們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如:搜集資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所以,這些孩子應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導者就行。
三、說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閱讀是教師、學生、教材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四)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采取朗讀感悟法、情境創設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于學,勤于思考。
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設計基于“研究性閱讀”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下面我分四個環節說說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解讀詩題,導入詩歌。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閱讀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自己去解詩題:說說你從詩的題目中讀到哪些內容?學生回答之后,我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暮江吟》,引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語文教學中,應堅持以讀為本,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因此在詩句的講解方面,我要求學生自由朗讀,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讀出自己對古詩的獨特體會,然后再相機指導學生:中國古代的詩詞都是用來吟唱的,所以我們應該讀出他的節奏來,展現詩歌的音樂美。
緊接著,我以“這首詩歌到底吟詠了哪些景物”一句話引入第三環節的學習。
第三環節:了解詩意,品讀詩文。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引導學生作答。”在品詩文、體意境這個教學環節里,我主要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感悟。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朗讀,按照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讀出自己的體會。然后設問引導:讀完整首古詩,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殘陽 江水 露珠 新月
在學生對古詩有了初步了解后,讓學生再讀古詩,這時或許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
第二步:請學生探究討論你最喜歡哪個景物,為什么?之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學生了解詩意,品讀詩文。
第三步,品讀詩文。根據學生所說內容指導學生感悟“鋪”的妙處,鋪體現了太陽照射的時間是傍晚,鋪體現了殘陽之柔美,鋪體現了斜陽鋪灑之下的江面十分壯美。從而,指導學生誦讀“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至于“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學生感悟詩意之后,再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珠晶瑩月兒彎“這樣的詩句讓學生對比,之后相機誦讀體會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詩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環節:編寫標題,感悟詩情。
詩中的景象吸引了我們,也使畫家陶醉,瞧,畫家用他的畫筆畫出了這樣的圖畫,這幅就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而這幅是: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讓我們來給這兩幅圖取上好聽的名字吧。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同時,教師相機指導,將圖中的景物連接起來,再加以潤色,就是一個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書題目”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質疑:為什么作者一直從傍晚站到了半夜?從而使學生體會作者喜愛這暮江秋景圖,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板書:熱愛大自然,之后,培養朗讀。
第五環節:拓展延伸,海量閱讀。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努力樹立拓展性閱讀教學觀,就教學中與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主題,搜尋更多的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進而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此課中設計拓展的內容是關于明月的詩句:
第一步:描寫月的形態的詩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
第二步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借月抒情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請同學們搜集此類詩句。
第六環節:布置作業。
1、搜集和明月有關的詩句并寫到摘抄本上。
六.說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暮江吟
殘陽 江水 露 月
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
熱愛自然、輕松愉悅
七、說評價分析
總結: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閱讀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既教給學生知識,又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力求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機的結合。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采用多種朗讀方式,以讀促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會根據課堂的生成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0
之一
佚名
一、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似”。
2、能說說詩的意思。
3、能背誦全詩,默寫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登鸛雀樓》
(2)指名說說意思
(3)齊背全詩
2、教學新課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學習生字
(3)理解題意
暮:指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江:大河
吟:古代詩歌的一種。
(4)分析古詩
A、教學1、2句
這句詩中有哪些事物?
詩中描寫陽光用了一個什么量詞?
能不能把“鋪”換一個字?
第二句中哪個詞比較難理解。
說說整句的意思。
B、教學3、4句
理解“可憐“的意思
給“似”換一個字
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5)指導朗讀
A、由朗讀,用鉛筆劃出該停頓的地方。
B、指名讀
C、對其進行評價
D、齊讀全詩
(6)板書設計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1
今天,我上第四課《古詩兩首》,我像以往一樣在理解詩的字,詞,句上作了準備.在教學《暮江吟》時,當學生自讀古詩說了"暮","吟","殘陽"的意思之后,要來說說重難點字"瑟瑟"的意思了,哪知道一個成績不錯的同學迫不及待地想說了:
生:江面上有些顏色是紅彤彤的,有些是深顏色的,因為江兩岸的樹木倒映有水中加上水里面水草的顏色,顏色深一些.
師:剛好是半江紅彤彤,半江深顏色嗎
生:不是的,詩上說說的,真正的是不一定的.
師:那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半江……半江……
生:是為了讀起來好聽.
師: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江面上那感覺是怎樣的
生:被夕陽照到的水面波光粼粼,霞光倒映在水中是那么漂亮,有的
像……有的像……
生:垂柳下的水面,被遮住了臉,飄拂的枝條倒映在水中,加上這些地方特別淺,水草都隱約能看見……
生:還有一些江面,顏色會變,夕陽西下了,剛才還是紫紅的,現在冷下來了.
我在課堂上很驚訝,驚訝四年級學生有如此的想象力,我為之興奮,但我馬上冷靜下來,在接下去兩句詩的理解上,我馬上轉換了方法,順勢利導,問學生,詩人除了看到這些如此美麗的景象外,還看到了些什么同學們很自然而然地去輕聲念了那剩下的兩句古詩,說出了大致的詩中描述的景象,在大概理解了這兩句詩的意思之后,我問學生"可憐"是真的可憐嗎很多學生來不及舉手就說,"是可愛",因為看到了這么美,有趣的景象,詩人覺得很可愛.重難點字的意思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沒有看注解自然而然得體會到了. 這樣一節課下來,我豁然開朗,仿佛被學生點通了,感覺到教學古詩用得著那么"謹慎"嗎 "詩"本來就是充滿靈性的,有了那么一種心情,詩人才會有感而發,有感而發時,他也不會去想那么多有關一字一詞該是什么意思我們每個人在讀詩時,體會到的肯定有所不同,也不可能一模一樣.在現實生活中,你碰到了一首詩,難道有可能隨手拿起來查字典,帶點字該是什么意思嗎再說了古詩中重難點字的意思很有可能在這是這個意思,到了那又是另外的意思,它是隨著具體情境來定的.我覺得教學古詩,最重要的是要教他們學會怎樣進入詩境,用已知的去讀懂更多不知的,想知的.而教師真正要做的是怎樣創造學習的氛圍,而后相機引導.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2
史桂華 郭錫洋
一、導入 激趣。
復習以前學過的描寫景色的詩,采用“古詩接龍”的方法進行。
二、師配樂朗誦《暮江吟》。
生觀看圖畫。
三、初讀課文。
師:這首古詩意境很美,同學們,你們覺得美在哪兒呢?試著讀一讀。
1.學生練讀,讀通。
2.指名讀,集體訂正。
3.討論,你覺得這首詩美在哪兒?
四、看圖,播放音樂《古事曲》,邊聽邊看邊讀邊理解。
1.出示圖,說一說,畫了些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怎么樣?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同桌練說)
2.出示前兩句。
①要求邊聽音樂邊看圖畫邊輕聲讀這兩句,仔細體會。
②結合圖,指名說一說這兩句的意思。
③評一評。
④再仔細讀一讀,你不理解哪個詞或你認為哪個字、詞用得好,為什么?(“鋪”與“射”“照”相比較)
⑤這么美的詩句,如果我們用文章寫下來,給它定一個什么題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學習三、四句。
①讀后兩句,說一說不理好的詞語,師相機指導理解“可憐”。
②這兩句是什么意思?討論設疑:
A.像珍珠一樣(晶瑩、發亮),夜晚天黑怎么發亮?
B.許多人都喜歡寫“月亮像個大圓盤”。如果白居易寫“露似珍珠月似盤”你覺得怎樣?為什么?
③歸納總結;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連用兩個比喻,貼切地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筆畫一畫這美麗的月夜。
五、再讀古詩,加深理解。
1.你們說這首詩美嗎?該怎么讀呢?
2.配樂朗誦《暮江吟》。
3.指名朗誦。
六、練筆。
1.導入 :這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親自欣賞一番?
2.出示提示語:
①傍晚,微風漸停,我漫步江邊(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練寫。
4.指名讀一讀,評一評。
七、總結。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暮江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學習,能歸納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2、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看到奇麗景色時的愉悅心情。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積累寫景的古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詩導課題
1、看圖背詩,激發興趣。
課前,我們先來玩個游戲——看圖猜詩。大屏幕上會出現幾幅圖,請你們仔細觀察、想象回憶,看看它們分別是哪些古詩里所描寫的景色。
課件分別出示古詩《舟過安仁》、《詠柳》、《憶江南》的插圖。指名學生看圖背詩。
2、找共同點,引出詩題。
(出示《暮江吟》的插圖)這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中描寫的景色。這首古詩的題目是《暮江吟》。(板書課題,齊讀。)
3、生探古詩題意。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詩。詩歌作于公元822年。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為自己離開了腐敗的朝廷,離開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輕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處,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寫下了這首廣為流傳的山水風景詩。那這首詩描寫的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們來看看能不能從詩題中找到答案。
看詩題,指名回答。
從詩題中我們知道了詩人在傍晚時分來到江邊,看到美麗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詩興大發,就脫口吟誦出這首古詩。
4、詩人在江邊吟什么呢?(課件出示背景圖片和全詩)——師配樂范讀。
二.初讀感詩意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正音、評價。
3、詞義理解:翻開書,看看從書上的注釋中你理解了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你不理解?(學生自由發言,師相機指導)
殘陽——快落山的太陽,夕陽。
瑟瑟——本是綠寶石的名稱,詩中指碧綠的顏色。用來形容沒有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顏色。
(指導看圖)而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顏色?(紅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綠色,一半是——(生)紅色。
可憐——可愛,令人愛惜。今義:令人憐憫。用“可愛”代替“可憐”,即“可愛九月初三夜”,用現代的話怎么講?
想一個感嘆句——可愛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愛啊!
九月初三——指農歷九月初三,這時已進入深秋季節。(九月初三這深秋的夜晚為什么這么可愛?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詩……)
真珠——珍珠。古時寫“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們現在要寫成“珍珠”。
4、詩意理解:
①這些詩句連起來是什么意思,你能說說嗎?
②詩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時間、地點、人物連起來說說嗎?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自己對詩文的理解。
三.研讀悟詩情
1、下面我們來欣賞欣賞這首古詩,和大詩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獨特的美景!
再讀古詩,你最欣賞哪幾句?在這句子中,你欣賞到了什么?
2、匯報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匯報。
a、“殘陽”
“鋪”——聯系下文的“半江紅”理解。
出示句子比較: 一道殘陽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殘陽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殘陽的特點)
一道殘陽鋪水中 (用“鋪”形象地表達了霞光幾乎貼著湖面鋪撒過來地樣子。在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圖體會江水的平靜,夕陽的美麗。
b、“江水”
“瑟瑟”“紅”——這是怎樣的綠,怎樣的紅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說一說嗎?
②你們說的真美。這么美的景象,誰來讀一讀?(指多名學生讀,師相機指導讀后,男生齊讀。)
第三、四句
①生匯報。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圖。用形容詞描述:晶瑩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這么美的景象,誰來讀一讀? (指多名學生讀,師相機指導讀后,女生齊讀。)
四.吟誦入詩境
1、你們讀得真美!老師的眼前仿佛也出現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音樂響起)讓我們一起在這柔美的音樂聲中去想象那一幅清麗的圖畫——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我靜靜地站在江邊,只見一道夕陽的余暉鋪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變化,江水一半是碧綠的,另一半則是通紅的,整條江簡直就像一大塊美麗的寶石!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只見那彎彎的月亮悄悄地掛在樹梢上,像一張精致小巧的弓。那江邊的花草上已經爬滿了圓滾滾的小露珠,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它們難道是從天上溜到人間來玩耍的星星嗎?
2、同學們,面對此情此景,你有怎樣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3、讓我們也來當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誦表達出來。——準備(背誦)——全班交流(配樂)。
五.延伸展詩興
我們的家鄉很美,我們的江南很美,其實我們的祖國山河,我們的大自然到處都很美,有很多詩人也都贊美過我們大自然美麗的景色,今天我們就來一個“賽詩會”,小組之間比一比,賽一賽,看誰平時積累的古詩多。
六.課外作業
剛才同學們背誦了許多寫景的古詩詞,同學們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詩詞畫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也可以編成一個小故事,看看這些詩詞又蘊涵著怎樣的心情和感悟呢?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4
滿祥廣
一、復習導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還記得嗎?誰能背一背給同學們聽聽?
學生背。(略)
師:學過的詩都記住了,很好。我國古代出了許多詩人,他們寫了很多詩,這些詩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新詩。(板題)
二、理解詩意
1.讀正確、流利。
師: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只有一個生字,請同學們學會這個生字后,再試著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讀流利。
2.理解詩句。
師:自由讀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是寫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吟、鋪、殘陽、瑟瑟、可憐等。
師:誰會解釋這些詞?動動腦筋,看看課本中的插圖,試著理解前兩句意思。
學生根據圖,理解了殘陽(夕陽〕,鋪(照),瑟瑟(碧綠色)。師畫圖,讓學生標出“瑟瑟”和“紅”。
師:后兩句詩的意思你們理解嗎?誰能把它的意思畫出來?
師:看看這景色美不美呀,你們猜一猜“可憐”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愛”的意思。
師:正確。知道了“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誰能說出詩句的意思?
生說詩意,師相機指導理解“半”,“半”在這里,不是確指。
三、想象悟情
師:欣賞古詩重要的是要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感情。(范讀)
師:你們聽后能不能理解詩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詩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吟這首詩的?
生:在江邊,傍晚到夜里在江邊吟的。
師:說得好。(師勾勒詩人立于江邊的簡筆畫,邊畫邊敘述)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來到江邊(投影:
詩中景色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圖,想想看。
師:隨著音樂提示,詩人站在江岸上,只見夕陽……江水……這些美麗的圖畫你想象到了嗎?(自由說,指名說)
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模仿詩人,把看到的美景說一說。
(指名讀,師相機指導)
師:景色這么美,你看到后會說什么?
生:……
(用簡筆畫把學生帶入當時當地的氛圍中,同時用音樂渲染情境。此時,教師用語言加以描述,幫助學生再現當時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進一步體會情境。這樣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感情朗讀
師:下面我們聽朗讀錄音,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放配樂詩朗誦)你能不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
(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這么好的詩應該背下來。大家試著讀讀背背。
(生自由讀背,指名背)
五、練習鞏固
1.默寫這首詩。
2.以《暮江美景》為題展開想象,寫下詩中美麗的景色。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5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寫了詩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從日落到夜晚這一段時間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對深秋季節美景的喜愛之情。詩中描繪了兩幅畫面:殘陽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鋪”字形象地表現出了夕陽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動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憐”一詞恰恰表現了詩人對夜涼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這一靜美景色的熱愛和留戀。
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學習,理解古詩的內容,討論解決學習中有價值的問題。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入情入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并展開想象,把詩句所描繪的景色轉化成畫面。
3、運用已有的知識自學課外古詩,積累古詩,感受古典文化,弘揚古典文化。
設計理念
這首古詩文字淺顯,意境優美。鑒于這是我校《大班額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應用》這一實驗課題的研討課,因此,教學設計中著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合作、探究來理解詩歌內容,突破學習難點;同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中想象,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完古詩后,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欣賞古詩、自學古詩的活動,旨在讓學生積累古詩,自覺弘揚祖國燦爛文化。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有關詩人白居易的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錄音帶,教學掛圖,寫有《憶江南》和學習目標的投影膠片。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在課內和課外背誦了許多古詩,其中大量是寫景的詩,能背幾首嗎?大家喜歡怎樣的方式學古詩?這節課我們就以同學們喜歡的方式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暮江吟》。
2、解題:
讀題后說說題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點理解“吟”)再連起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邊吟詩,這是誰呀?(白居易)誰來介紹介紹。
他的詩容易讀懂,因為他寫詩的時候,總是要把寫好的詩讀給老百姓聽。他有個師傅叫顧況。
二、初讀感悟。
1、要了解這首詩,還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邊紅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詩一首,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寫景詩,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放配樂朗誦磁帶,生想象畫面)
2、聽了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匯報)多美啊!接下來,同學們也去美美地讀一讀。
4、匯報朗讀。(指名讀詩)(齊讀)
三、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同學們讀得真好,學習一首詩只讀好就行了嗎?(根據學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釋,理解品味,了解詩歌所描寫的美麗景色,在討論中來領悟詩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理解詩意,然后在小組中交流弄懂的問題。
(2)提出自己經過努力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試著討論解決。(生自由學習討論)
2、請各小組來交流一下你們討論的結果。
(1)理解詩意:一道夕陽照在水中,一半變成紅色,一半變成綠色,草地上的露珠晶瑩美麗,月亮就像一張弓一樣。
(2)相機引導:太陽都是照射的,這里為什么用“鋪”呢?
師引導大家做“照”、“灑”、“鋪”的手勢。從這個手勢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讀出來嗎?(生讀)
(3)那詩中所描繪的景色你認為最美的是什么? (生匯報)
(出示掛圖)欣賞“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評讀。
1、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會怎么樣?
2、課文中有一個詞就表示這個意思,是什么?對,“可憐”就是“可愛”的意思。能把剛才理解到的讀出來嗎?
(生讀詩)
3、教師從你們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到了現在你們就是白居易,誰來吟吟這首詩(指名吟詩,并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你覺得他吟得怎么樣?(學生爭著,比著讀)
4、看著同學們吟得這樣好,老師也想吟一吟,好嗎?師吟詩
5、我們現在一齊來吟一吟。(師深情描述創設情境)你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生吟詩,音樂起)
6、小結過渡:太美了!在陶醉于這夕陽新月的美景之中時,我們不禁感謝詩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筆墨,給我們帶來這身心絕美的享受,其實白居易的寫景詩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再欣賞一首他寫的《憶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詩《憶江南》。
2、生齊讀。
3、大家利用注釋來看看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指名匯報(一首是寫日出的,一首是寫日落的。)
(都是寫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寫的。)
4、師簡介此詩背景資料。
5、我們再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好嗎?
(配樂,生齊讀)
6、同學們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詩,下課后,相互交流。讓我們用這樣的熱情去讀古詩,學古詩,弘揚中華古典文化。
七、作業設計。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喜好自選作業:
★背誦并默寫《暮江吟》,摘抄課外描寫四季景色的一首詩。
★★背誦并默寫《暮江吟》,抄背課外描寫四季景色的一首詩。
★★★背誦并默寫《暮江吟》,用寫話或作畫的方式展現詩中描繪的一個畫面。 .
《暮江吟》教學設計:畫圖理解再現情景 篇16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情感目標
運用多媒體盡情欣賞美麗的風景,入情入境地學習古詩,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能力目標
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高獲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閱讀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古詩體會詩中的名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引詩入畫,以畫解詩,畫出詩的意境,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古詩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三、教學準備
課件、多媒體教室。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為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獲,我運用了“欣賞美景引入——指導學詩——體會意境——質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欣賞畫面引入。
1、多媒體播放《漁舟唱晚》古箏曲,欣賞“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升圖”。同學們看了這么美的畫面,有什么想說的嗎?用自己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一個人比你們還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盡致。相信嗎?服氣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想說,想畫。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這首詩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讀懂?好!下面請同學們自學,一句一句弄懂每個詞,每個詩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學小聲討論,甚至可以離開座位和好朋友討論,我們看誰學得又快又好。
(三)通過“繪詩”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事先與該生商量好),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2、多媒體出示前兩行:“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我問,這兩行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陽的余暉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綠色的,有一半是紅色的)然后我指著黑板上的畫面問:有錯誤嗎?許多同學回答:有!有!
詩中“瑟瑟”是碧綠色,顯然這位同學沒有理解這個詞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畫了許多波紋。誰能上來幫他修改這幅畫呢?學生紛紛舉手,我請畫這幅畫的同學改圖畫,這個學生很快把不恰當的地方改過來了。
多媒體出示后兩行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行詩。▲可憐:可愛。▲九月初三夜:指農歷九月初三。▲似:好像。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指名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3)最后一行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師指點:生很快說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亮的珍珠。
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景色?(是從日落時候到夜晚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從詩中描寫的景物,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指名上黑板畫后兩行詩的畫面。這次學生一下就畫對了,而且學生通過著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閃閃發光畫得栩栩如生。
4、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詩文,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自由讀文)
(2)(為畫面配音)教師播放flash動畫:詩人站在江畔激qing吟誦——此時你們就是那位身著古裝的白居易,面對奇景吟詩一首……誰先來展示一下?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你贊同的方式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秋景圖,古典樂)。
五、繪畫著色,充分感受詩文描寫畫面的美
學生通過學詩,了解詩中描寫了深秋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邊的景色,你們能把這兩幅畫涂上適當的顏色嗎?學生興趣高漲,完全陶醉在詩情畫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