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說課稿
教材簡析:
《慈母情深》是四年級下冊第三組的第二篇教材,節選自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的親情小說《母親》。作家攝取了少年時期生活的一個鏡頭,首先勾勒了“我”——一個貧寒家庭的孩子對于書的渴望,繼而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向母親要錢的過程,最后則平中見奇——用母親給我的錢為母親買水果罐頭,行文之中透露出一股樸素而又濃烈的“母子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語言,不長的篇幅卻用了35個小節,短句、短段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人性的最美光輝。作家對母親的描寫并沒有濃筆重彩,只是抓住母親的形:極其瘦弱的脊背,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龜裂的手指;抓住了母親的行: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抓住了母親的情: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母親的形象就訴諸于作家筆端 ——那是個瘦小羸弱,為生計疲于奔命的母親,但她在堅守著家庭的溫暖,堅守著對兒女的希望。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樸素而崇高的母愛!
本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單元的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父母之愛。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體會人物的情與愛;難點則是如何引領孩子體會母親樸素的言行下,母愛的真摯、深沉、崇高。
基于上述考慮,從新課程目標建構的三個維度出發,我們把本課的目標設定為:
1、掌握文中三個生字,區別多音字“龜”的讀音,理解“失魂落魄”等詞的意思。
2、能深入文本,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通過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親的辛勞,進而體會母親的善良、慈祥及對兒女希望的堅守,同時也感受“我”對母親的感激、尊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尤其是文中一些重點句段要多次誦讀,感受作者譴詞運句方面的精妙。
教法及學法:
以“情”為經,以“言”為緯,緊扣語言,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讓學生在情感與語言的和諧共振中詮釋“慈母情深”,建構“有意義的課堂”這是我們設計這堂課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楊老師的主導方法是“層遞式”教學。主要是立足語言文字,通過三個層面的學習:即讓母親顯“形”,顯“行”,顯“情”。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以“剝筍”般地凸現人物的精神世界。
其次,采用“品讀體驗,適度拓展”的教學方法,在深刻領會原著的基礎上,適度地引進原著中的精華文字,引領學生感受母親的胸懷,體會作家對母親深深的愛與懷念。
學法上主要讓學生了解通過人物言行體會人物品質的手法,潛心會文,進行批注閱讀,養成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因為是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初讀課文之后,理清作者的思路,先談母親印象;再讀課文,勾畫出描寫母親的相關語句,體會母親的艱辛與慈愛;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朗讀,使學生對母親的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一步的體會與共鳴。
在整課的教學過程中,那節小詩及對課題的吟誦從課的導入到最后的總結,貫穿始終,尤其在品讀的過程中對于母親的外貌,語言,神態,動作描寫學習體會之后,都會回歸到這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母愛的感悟和理解,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而課堂上學生一次比一次投入地吟誦,更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