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教學課例評析
【設計主題】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豐富學生語文實踐的經歷,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從而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課例實踐】
下面是筆者教學《景陽岡》一課的教學板塊。
一、制作小標題:概括內容
初讀課文后,為了實現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我請學生模仿古典小說中每個章節小標題的形式給課文的四個部分加小標題。學生躍躍欲試,默讀課文,劃找詞句,推敲語言,琢磨詞句,捻得一字,很有成就感!于是在一陣緊張的默讀思考準備后,學習成果出來了。學生加的小標題有:
1、晌午吃酒十八碗,不顧勸阻向虎山。
2、大蟲抓人撲掀剪(精煉,抓住了精華。)武郎打虎踢打揪。2個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了大家的掌聲祝賀。但馬上有同學提出了修改意見:一是把吃酒改成 “豪飲”,因為“豪飲”更能突出武松的性格。二是“大蟲抓人撲掀剪,武郎打虎踢打揪”不夠壓韻,該怎么該呢?沒轍。我說,這個地方大家暫時還沒有好的辦法,沒事,等我們深讀課文后再回過頭來看看是不是有新的靈感。學生點頭認可。
那課文第四節呢,學生說內容太短,難以概括,是啊,總共也只有四行字。大家都在緊張的思考揣摩,忽然,姜力豪站起來,“有了!可以歸納為──打虎力盡景陽岡,一步一步挨下山。”一副得意的樣子。
“好!”掌聲!但是馬上有人發現了疑點:“課文寫的是“一步步挨下山”,一陣沉寂之后,馬上有人打報不平了,“我認為用一步一步更能表現出當時武松打虎后的疲憊程度,課文不是說武松使盡了氣力嗎?因此“一步一步”比“一步步”更能寫出武松當時有氣無力的狀態。
看來是要向施耐庵挑戰了!學生們為這一同學的獨到想法鼓掌!多用心的學習精神和狀態啊!我佩服我的學生!
“還有第二部分呢?”學生意猶未盡,紛紛把注意力轉向課文的第二部分內容。“這部分太簡單了!”“怎么概括呢?”“誰能想出真是施耐庵第二了!”學生在自我挑戰,相互挑戰。此時我知道教師該起作用了!“老師也想了一句,你們幫我填上后半句。”于是板書:笑店家( ),乘酒性( )給了學生跳摘果子的板凳,學生跳一跳馬上對上了:笑店家(膽小如鼠),乘酒性(執意上路)。學生笑了,這是學習的成功喚起的成就感啊!
二、給連環畫配解說詞、說書:吸收語言
“老師這里有《水滸傳》的連環畫,請你們欣賞一回。”(播放連環畫課件)“你們仔細讀讀文中武松和店家的對話,等會請你們給它配音。”學生朗讀文中對話,練習對話表演。指名上臺給連環畫配音,隨著圖文并茂的解說,課文的語言也就不知不覺進入了學生的頭腦。
“老師,我想用說書的方式來復述這個故事。” 可能是受了《赤壁之戰》的學習啟發,解說剛完,又有學生“另劈蹊徑”。好啊!李正一幾乎是蹭的上來了,還從抽屜里拿出或許是早已“預謀”好的一把扇子。于是這個被大家稱之為“相聲大王”的李正一同學憑借一把扇子,一個“驚堂木”──其實只不過是一個木質黑板擦而已,將文中的精彩部分──武松打虎的經過,老虎的“撲、抓、剪”,武松的“三閃”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真是叫絕!于是,下面的學生便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