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精選15篇)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1
復式折線統計圖經過昨天的學習,今天上了一節練習課,我就是以書本為本,直接利用書本上的練習題來進行訓練。正所謂刺激多了,學生也有些麻木了,感覺練習題雖然設計得很好,但是由于形式的呈現不具有神秘感和新鮮感,練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數學練習也要講究些策略,講究些新鮮度,講究心理效應。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但隨后一位學生的發言打破了課堂的沉默,出現了本節課的亮點。
第2題中說統計的內容是固定電話和移動用戶增長情況統計圖。之后在解答第(2)小題“哪種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更快一些?”問學生怎樣計算時,學生回答:用2004年電話用戶數減去1999年電話用戶數。這時陳吉如同學站起來回答:老師,錯了!圖中的數據是增長的電話戶數。“哦!為什么?”因為題目中說了是增長情況統計表!“你真細心!”果然題目說的清清楚楚,是增長情況統計圖,對于小學生來說能夠敏銳地注意到此等細微之處,值得表揚,說實在的,我對此也沒有心理準備,雖然課前也精心備過課,但對于教材的信任,還是讓我忽略了這一細節。“對于陳吉如同學的想法,你們有什么意見!”張終南同學起立發言:老師,這里的數據指的是這一年總的電話戶數,因為第(1)小題問的是“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哪兩年間增長幅度最大?”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這里的數據指的是擁有電話的家庭用戶數,而不是增長的用戶數。師:你也是個很細心的孩子,同學們,你們認為這兩位同學誰的意見正確呢?又一位同學站了起來,“老師,如果將數字加在一起的話,都接近13億了,整個中國才13億人口,所以這里的數量指的是總的電話用戶數。聽著兩位同學精彩的剖析,我非常高興:同學們真善于動腦筋,教科書在這里出現了錯誤,你們用一絲不茍的好學精神發現了這個錯誤,避免了誤解,老師都沒注意到,老師要感謝你們,編者也會感謝你們的。老師要表揚你們這種敢于質疑,勇于提問的好學精神,我們的學習就應該這樣。(自發的,同學們鼓起了掌)從掌聲中,我讀到了自豪,也讀出了自信,更感受到了一種精神的勃發,我相信那——是對數學的熱愛。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2
今天聽了一節課《復式折線統計圖》,頗有感觸。因這一節課原是我準備用來作研究課內容的,還沒等我深入研究下去,這一內容就已經被別人捷足先登了,遺憾之余,也有了些比較的心理,如果我來上這一課的話,我會不會上得更好;與之相比較,我還有哪些不足,從這節課中,我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復式折線統計圖》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和組成部分。能夠對復式折線統計圖反映的內容進行科學的分析,同時明確統計的意義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今天趙老師這節課很好地體現了并突破了這些重、難點。同時課件做理也很好,尤其這節課中令人討厭的統計圖的格子也畫得很標準。
今天趙老師的課先從條形統計圖入手,比較單式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異同以及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為后面的學習進行鋪墊。然后教學例題,教師這里按步就班地按照例題所表現的步驟來教學,突出了將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組合成復式條形統計圖后需要增加的一些必需的組織,如圖例、不同折線類型、顏色等,再比較從中你知道了些什么,這些作用確實是單式折線統計圖所不具備的。一步步,教師講解得很清晰,看得出,教師對于每一步教學需達到哪些要求,達到什么程度,心中很有數,這也是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什么地方,達到什么程度,是教師必須要注意的問題,也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之后的練習,教師也作了很好的引申,先后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書上的平均身高,練習的綜合利用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練習結束后用自己的身高與書中的平均身高作一個比較,發現有較大的差距,再解釋一下這個數值是一個平均值,是綜合全國各地所有同年齡段的學生統計出的結果,而各地區之間是有差異的。另一個是中國和美國近四屆奧運會金牌數的對比,設想很好,就是結尾部分教師作了一些主觀的推測很有些強權的味道,其中為什么美國25屆奧運會會突然得到44枚金牌,我覺得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不是美國的實力突然增加,而是美國是東道主,是主辦國。而主辦國的運動員每個項目可以不參加預選賽,直接參加奧運會決賽。因此東道主是占有一定的優勢的。在預測中國金牌數時可以將這個優勢考慮進去。
至于我的設計,我是想將實小近年來學生數的變化情況反映出來的。這更具有親近性和現實性,更富有探索價值和統計意義。但是,如何將之在復式折線統計圖中表示出來,還有點難度。放學后,我將趙老師的課件拷貝了過來,準備明天試一試效果,并將其中的一些題目改變一下。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3
說一說
鼓勵學生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回答問題,體會復式折線圖的特點。
(1)兩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4月上升平緩,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劇下降,之后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5月呈現快速上升趨勢,5月達到最高值,從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甲城市只有一個“峰”,而乙城市有兩個“峰”。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然后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1)最高月平均氣溫甲市出現在7月,乙市出現在1月。
(2)甲、乙兩市最高月平均氣溫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兩市月平均氣溫相同,有5個月乙市月平均氣溫高于甲市,其余5個月乙市月平均氣溫低于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氣溫從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達到最高,從8月開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氣溫1月最高,然后從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達到最低,從9月開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地理知識,推斷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從總體上看,甲、乙兩市的月平均氣溫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甲市是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實踐活動
一般來說,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小學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數據都保留下來,養成保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運用學習的復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匯總,完成統計表。教材提供了一個身高段的劃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的身高段。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復式條形圖來描述數據。
(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匯總后的數據和統計圖發現信息,比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于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學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布的照片,以直觀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學生的人數。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班和這個班身高的分布進行比較,還可以分析從總體上看哪個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學生感興趣的話,教師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學的身高情況拍成照片。
(5)使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4
教學內容: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準備:例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最近,我國西南地區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已經連續幾個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我們每個同學都為災區人民捐了款,是嗎。看來,降水量、氣溫等自然現象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我們鎮江市的降水量統計圖,就是這個數據有點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圖1。
(1)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
(2)提問: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么? mm是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毫米”。
(3)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我們鎮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2、出示例圖2。
(1)這里還有一張著名的海濱城市-青島的統計圖,(出示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
(2)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青島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3、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通過對剛才2幅統計圖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不但能表示數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板書)
4、比較:你能快速地比較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不能,如果能則通過學生的回答慢慢引導)
5、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很快比較出來嗎? (生:合在一起,制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問:就這樣一合嗎?有什么問題嗎?(你覺得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小組交流,指名匯報,相機出示:①標題;②實線和虛線;③統計圖右上角的“鎮江和青島區別圖例”。
(3)出示修改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
(4)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完成板書)
6、分別出示教材上的三個問題:班內交流,
①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較相應月份的點,根據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大小作出判斷。
(必要時,還需計算一下)
②從圖中你還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可從各月降水量變化情況以及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7、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你覺得這樣一張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方便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板書)
三、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師: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請同學們來看這幅圖。
四、自主探索,鞏固深化
1、完成“練一練”:讓我們來了解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學生看圖理解,組織全班交流:
①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
②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問:
①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
②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樣?
③對低于平均身高的同學,你有什么話想說嗎?(教育:不挑食,使營養均衡,并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3)強調:在6—9歲,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歲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長要快,10—12歲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過了男生。
(4)拓展:對于這張圖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老師有一個問題:這兩條折線會一直往上升嗎?為什么?
2、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下面再用折線統計圖來研究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氣溫變化情況。
(1)指明讀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獨立完成,邊做邊思考:
1、怎樣確定表示每個數據的點的位置?
2、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畫成“實線”還是“虛線”?
(3)指名學生口答問題,并展示學生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提問: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么?(①描點;②標數;③實線和虛線的區分(畫線用直尺);④統計時間。)
相機板書:描點、標數、連線、統計時間
(5)提醒學生:完成復式統計圖時,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同樣,要認真細致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數據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畫好折線后,不要忘記填寫制圖日期。
(6)媒體出示折線統計圖:看看老師是怎么畫的!
(7)看圖回答三個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①這一周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②這幾天的最高氣溫是怎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呢?
(8)回答上面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統計圖?為什么?
五、總結質疑,拓展延伸
1、總結——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復式折線統計圖要用兩條折線表示,與普通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情況,而且能方便兩組相關的數據進行比較。
質疑:復式折線統計圖只能用兩條折線嗎?(不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有時也可能有三組數據,用三條折線來描述。)
2、課堂作業:小練習冊
板書:
復式折線統計圖
表示數量的多少 增減變化情況 便于比較
描點、標數、連線、 日期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5
案例 :
出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了解信息。
(1)師:從這兩張折線統計圖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說說圖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稱;最多(少);偏多(少);變化情況等等。
(2)師:假如要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可以怎么辦?你覺得比較起來怎樣?
生1:統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及每月降水量的增減情況。
生2:這樣雖然可以看出每一個城市的變化情況,但是兩個城市之間不容易相互比較。
師:那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較兩個城市之間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呢?
生1: 重合。
生2:把兩個統計圖畫到一起。
師:怎么才能把兩個統計圖合并到一起呢?是簡單的重疊呢?
生3:不是我們可以先在這個空白的統計圖上畫出青島的,再畫出昆明的。這樣就可以了。
師:你說的真好,那就請同學們一起動手,制作一張這樣的統計圖吧。
學生動手操作,師生共同完成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并且實物投影展示。
(3)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復式折線統計圖上有兩條折線,你能分出哪一條代表青島,哪一條代表昆明嗎?如果其它同學第一次看到這個統計圖,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嗎?
生:不知道。
師: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能讓大家一眼看到這個統計圖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給統計圖加上標題。
生2: 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折線表示不同的國家。如用紅色表示中國,藍色表示韓國。
師:那我們還是不知道,每個顏色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可以在統計圖的上面告訴大家紅色表示青島,藍色表示昆明。
師:你說的不錯,這個呢就叫做圖例,是專門用來告訴其他人各種顏色代表的含義。
(4)師:像上面畫好的這種統計圖我們叫它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復式折線統計圖)
案例分析:
教者從學生現有的認知起點出發,先向學生完整呈現兩張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統計圖,從而通過老師的進一步的提問引導,引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比較,不斷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內在需求,這一潛心設計的細節,源自于教者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對教學本質的深刻領悟。然后,讓學生在真實的繪制過程中體驗這種統計圖的具體制作方法,讓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問題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應注意的問題。
這一知識點的順利進行,準確的定位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走出了數學知識技能的單行道,全面指向學生數學素質的綜合發展,并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心理學中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課始,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比較,引導學生通過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時,自然引出將兩個統計圖放在一起,進一步分析如何放的問題,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教學中,教者通過對文本的適度加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掌握統計知識的腳手架。教者通過采用問題情景串的方式,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個教學過程成了師生雙方相互探究、相互學習,達到思維一致的一個過程,從而師生雙方相互共享這個過程,學生的個性得到舒展和張揚,創造性靈感得到發揮。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6
教學內容: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統計》第一課時《復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能對復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解決問題方面: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培養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能對復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方格紙。
教學過程設計:
1、情景引入復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情景引入:了解了奧運會的成績,關注奧運會的成績。
出示第24-29屆奧運會中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課件展示)
指出成績的好壞應和對手比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屆奧運會美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課件展示)
2、通過提問,引出新知。
那屆兩國的成績最接近?相差幾枚?有什么困難?怎樣比較更方便?誰可以幫老師想想辦法。
將兩幅統計圖合并成一幅。
學生動手畫圖。(教師巡視)
3、完善例圖,引出畫法。
重點指導學生說明如何畫圖,并運用實物投影展示正確的和有問題的畫圖。從而板書畫圖時注意方面:標題、圖例、制表時間。(課件演示畫圖步驟。)
4、練習運用,初步分析。
討論:
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勢:
(1)表示多種數量;
(2)方便地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數量的發展變化趨勢。
5、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預測、提出建議、作出決定等。
6、欣賞體會,總結本節學習內容。(課件演示復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的中的運用。)
課件出示課后小調查。
板書設計:
復式折線統計圖
標題 圖例 制表時間
多 比較 發展趨勢
預測 建議 決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沒有把主動權完全的交給學生,學生說的有點少。其中在教學中美兩國統計圖合并后,我設計了一各讓同桌根據圖互相提問題的環節,由于是課上的突發奇想,所以組織開展的不夠完善。其實這里如果組織好的話,應該可以成為這節課的一各亮點。讓學生去根據圖提出讓別人回答不了的問題,這個設計本身就讓學生對于圖有了全面的認識,而且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這里很遺憾。
2、通過一次試教和一次評優,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對于這堂課的教學把握頁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問題設計的針對性不強,如:看這張統計圖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學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時候,我對問題做了仔細的分析,如:從這幅統計圖中你了解了上面情況?你認為中國隊的成績好不好?為什么?使問題更加有針對性。
3、對于本節課的教學預設上的教學重難點設計的不夠全面。應該把繪制圖也加上去,從而通過畫出的圖讓學生看看統計圖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
4、現在課結束了,我還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怎樣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時刻都圍繞著老師轉、圍繞著學習轉?但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總是發現學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請各位同仁給給意見。
這是我在市評優活動中上的一節課,教學預設不是非常詳細。由于比較匆忙,還忘各位同仁諒解。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7
教學內容:
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準備:
例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最近,我國西南地區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已經連續幾個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我們每個同學都為災區人民捐了款,是嗎。看來,降水量、氣溫等自然現象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我們鎮江市的降水量統計圖,就是這個數據有點久了,是20__年的。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圖1。
(1)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
(2)提問: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么? mm是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毫米”。
(3)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我們鎮江市20__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2、出示例圖2。
(1)這里還有一張著名的海濱城市-青島的統計圖,(出示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
(2)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青島市20__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3、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通過對剛才2幅統計圖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不但能表示數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板書)
4、比較:你能快速地比較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不能,如果能則通過學生的回答慢慢引導)
5、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很快比較出來嗎? (生:合在一起,制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問:就這樣一合嗎?有什么問題嗎?(你覺得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小組交流,指名匯報,相機出示:①標題;②實線和虛線;③統計圖右上角的“鎮江和青島區別圖例”。
(3)出示修改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
(4)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完成板書)
6、分別出示教材上的三個問題:班內交流,
①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較相應月份的點,根據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大小作出判斷。
(必要時,還需計算一下)
②從圖中你還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可從各月降水量變化情況以及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7、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你覺得這樣一張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方便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板書)
三、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師: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請同學們來看這幅圖。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8
教學內容:
蘇教(國標)版五(下)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全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根據要求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把復式折線統計圖補繪完整。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并作出合理的判斷推理,解決相應問題。
3、 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和預測;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
難點:在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并作出合理的判斷,解決相應問題。
教學準備:
電子白板、電腦、視頻展臺、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FLASH動畫)江南春雨
說說有關“春雨”的詩句,為什么還說“春雨一滴貴如油”呢?
【設計思考:在唯美動畫背景中,和學生交流關于春雨的古詩,體會春雨多; 與“春雨一滴貴如油”的諺語發生沖突。教師的解說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南北氣候的差異,春季降雨量情況各不相同。課前短短幾分鐘,學生經歷“美——疑——悟”的過程,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關于氣候的一些常識為新課的引入作了鋪墊。】
一、聯系生活,激疑導入
1、讀圖辨析,復習舊知
(1)出示兩張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一張是“春雨綿綿”的無錫,另一張是“春雨貴如油”的北京。
(2)判斷哪張是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哪張是北京的?并說明理由。
判斷交流
追問:橫軸表示 ,縱軸表示 ,單位 ,每一格單位長度是 。
追問:你還能看出什么呢?
過渡:北京就是一個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結:像這樣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僅能清楚地能看出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設計思考:課前談話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辨析兩張降水量統計圖,復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名稱、特點、作用,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對比激疑,引出新知
談話:從這兩張單式統計圖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無錫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學生交流得出兩張圖合二為一方便比較。
示范畫圖:借助白板把這兩張圖合為一體。
明確:因為是對兩個城市的月降水量進行統計,圖中會有兩條折線。為了加以區分,可用圖例說明。紅色實線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藍色虛線表示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的名稱要稍作改動,橫軸仍表示月份,縱軸仍表示降水量。同樣要寫上制圖的日期。
畫圖的步驟:描點寫數據、連線
揭題:這就是一張完整的復式折線統計圖,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
【設計思考:此環節教師提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里找不到答案。讓學生感受到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局限性,從而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師順應學生的想法,用電子白板將兩張圖合二為一,與學生一起完成了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制作過程。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操作后,對如何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有了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復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而教師的操作給學生提供了準確的示范,也為之后學生獨立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打好了基礎。】
2、觀察比較,獲取信息
談話:你能根據這張復式折線統計圖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嗎?你是怎么看的?
追問:從圖中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結:從整體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趨勢,7~12月的降水量逐漸減少,呈下降趨勢。但每個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師:剛才我們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上又獲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你感受到復式折線統計圖與單式折線統計圖比較具有哪些特點?
小結: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設計思考:通過觀察復式折線統計圖,看圖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情況,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3、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談話: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來進行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在生活中無處不有。(出示練一練1:改名稱為我國男女生6歲以后平均身高統計圖)
探討: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現在身高多少?與我國同齡的小學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問:為什么他們的身高和統計圖中的不一樣?
4、巧妙延續,獨立制圖
啟發提問:看了這張圖你有什么問題?
談話:同學們認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這只是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事實怎樣要用數據來說明。
出示:我國12~18歲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表。
提問:為了便于比較,我們可以把它制作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明確: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學生在練習紙上作圖(一生在電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畫圖)全班交流反饋。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約在哪個年齡段開始超過女生?
請你比較男女生的身高變化有什么不同?
追問:回答剛才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為什么?
【設計思考:此環節是對“練一練”情境的巧妙延續。對練一練名稱的修改引發學生對統計圖質疑,利用生活經驗制造沖突,自然引出12歲之后男女生身高的發展統計圖,教師出示的統計表不便于比較的弱點更烘托出復式折線統計圖便于比較的長處。此時學生迫切地想動手獨立制作一張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學習興致再次高漲。電子白板的遮罩、雙頁顯示等功能的合理運用,既激發了興趣,又提供了適時的教學反饋】
三、應用新知,拓展延伸:
1、舉例:復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有廣泛的應用。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復式折線統計圖? (展示各類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圖片)
2、出示: 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溫度。
追問:從圖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問:是02年悉尼氣溫又一場,還是悉尼氣溫一貫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間與02年年平均氣溫統計圖。
老師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會建議老師帶什么衣服呢?
探討交流
2、談話:第29屆奧運會是什么時候在哪舉辦的?
追問:北京是一個夏季多雨的城市,為什么還要選在8月舉辦奧運會?
為了確保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在此之前,國家氣象部門做了周密的統計。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統計圖。
探討: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嗎?(雖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奧運會背后的故事》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9
教學內容:
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做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
(1)我們學過哪些統計圖
(2)出示折線統計圖。這是什么類型的統計圖?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你能猜一猜我們會學什么樣的折線統計圖嗎?
二、 例題講解
1、出示青島市降水量圖
觀察:
①你能說出青島市這一年那個月降水量最多?那個月降水量最少嗎?
②從圖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還知道了什么?
(你能說一說青島市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減變化嗎?)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圖
①從圖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談話:圖中各有幾條折線,像這樣的叫單式折線統計圖。
誰能說說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多少,增減變化)
2、下面把兩幅圖放在一起比。
①繼續觀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們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發表意見)
指出:每幅圖只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情況。
③你有什么好辦法嗎?那合成的統計圖叫什么統計圖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樣子嗎?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為復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復式”,完成課題書)
3、出示:逐步呈現
(添加圖例——添加折線及數據——修改名稱)
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復式折線統計圖提問:
①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
②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
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④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追問: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么?指出: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自主閱讀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組里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1)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統計圖的圖例告訴我們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趨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是指某一個男生或某一個女生嗎?(這幅統計圖統計的的是什么內容?你對“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樣理解的?)
(3)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你認為我國6—12歲的小學生,是男生身高增長的快,還是女生身高增長得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大約幾歲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與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樣?當出現學生身高明顯低于平均身高時,教師問其他同學:你們想對他提什么建議嗎?(注意營養均衡,加強體育鍛煉)
(5)從圖中你還獲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縱軸上的標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樣表示的?這幅圖為什么不從0厘米開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畫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從1厘米畫到160厘米?)
談話:為了是繪制的統計圖更加美觀,更能突出地顯示數量的增減變化,有時就像這幅圖一樣,把標尺省略一部分。
(二)、課件出示某家電商場a、b兩種品牌彩電銷售量統計圖。
1、情景介紹:假設你是位蘇寧電器家電柜的部門經理,“五一”期間電器比較好買,現在倉庫里電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廠家進一批電器來銷售。
2、問:你會選擇哪一家呢?(口說無憑,要拿出數據來說話。)
3、小結:看來學習統計圖還真有用。
(三)、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1、學生自主審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討論:你打算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表示“最高氣溫”的這條折線應畫成實線,還是虛線?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
(提醒學生,先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再認真細致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畫好折線后,不要忘記填寫制圖日期。)
(多媒體出現繪圖過程,問:你認為要準確無誤的繪制這幅折線統計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來給同學們提個醒!)
4、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5、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回答這兩個問題時,你是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回答的?為什么?這說明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
(統計圖能更加直觀地表示數量的多少及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更有利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較)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獲?
你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選作業
1、請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個月來的電費統計出來,作成折線統計圖,并作出分析。
2、結合今天的課程,寫一篇數學日記《生活中的好朋友——復式折線統計圖》。
這篇教案是取自趙老師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幾點感想:
一是統計表的內容不能太單一。
二是統計表的內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聯系才有意義和現實價值。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
初步學會制作復試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統計知識在生活的應用,提高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正確確定豎線間隔。
如何根據所提供數據的實際情況(有時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數據)來確定水平射線上每天豎線之間的間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國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縣,課件出示,給出了兩地x年4月7—10日的最高氣溫,你看懂了嗎?
2.從折線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數學信息?
二、新授。
1.兩條不同的折線,分別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氣溫走勢。在統計圖的右上角,這個叫圖例。
2.從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南北兩地的最高氣溫情況,從圖中就可以找出來。讓學生找并說一說。
3.對比:兩條折線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氣溫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氣溫。
4.小組討論:根據圖中的氣溫走向,你能預測一下隨著日期的推移,氣溫會怎樣變化嗎?
5.從圖中找出以下問題?
兩地哪天的最高氣溫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兩地最高氣溫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從總體上看,兩地這幾天的最高氣溫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寫統計圖的標題。
2.右下方標明制圖的日期。
3.根據兩組數據的多少和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水平射線為橫軸,豎直射線為縱軸。
4.在縱軸上確定單位長度,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2℃。
5.設計圖例。用實線圖例表示_______,用虛線圖例表示_______。
6.根據數據的大小,分別描出兩組數據的對應點,再根據圖例連接各點。
四、習題鞏固。
1、85頁試一試,獨立完成。
2、85頁練一練,獨立完成,同伴之間相互交流。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顯示數量的多少和進行數量的對比。
折線統計圖特點:可以顯示出事物的變化發展趨勢。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回憶鋪墊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學習例2
1、出示例2統計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3、指出: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討論問題。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分別看圖,并根據圖下的問題在小組里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二)完成練習四的第2、5題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三)完成練習四的第6題
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
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引導學生看圖回答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四、全課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
1、閱讀第27頁結合“為什么氣溫變化正好相反?”,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2、收集從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情況,并制成折線統計圖,預測本地近階段的氣溫變化情況。
教學反思: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12
教學目標:
1、在讀統計圖,分析、比較統計圖的特征的過程中,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
2、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征,能讀懂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回答有關問題并進行簡單預測。
3、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在表述和交流數據中的作用,能從報紙、雜志、電視等媒體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數據信息。
教學重難點:
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征,能讀懂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回答有關問題并進行簡單預測。
教學過程:
讀統計表
1、讓學生讀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表。
2、交流從表中得到的數學信息。
讀統計圖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讀兩幅折線統計圖。
2、看圖回答問題
(1)這兩幅圖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從兩幅圖中分別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國男女人數的差距有什么變化?你從中想到了什么?
(3)我國人口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預測一下:到20__年我國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完成統計圖
1、看書,讓學生了解表中的內容。
2、觀察未完成的統計圖,了解圖中不同顏色的點表示什么?
3、完成統計圖。
4、交流,展示。
5、看圖回答問題。
6、鼓勵學生提出其他問題并解答。
練一練
1、先讀統計表,了解表中得數據信息。
2、提出制圖要求,鼓勵學生嘗試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圖回答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解答。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13
復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60~6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
3、初步學會制作復試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正確確定豎線間隔。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所提供數據的實際情況(有時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數據)來確定水平射線上每天豎線之間的間隔。
教 學 過 程 說 明
一.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1、 談話導入
師:你們回想近3個月深圳的下雨情況。
生:9月只下過一、兩場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較多,還有臺風。
師:同學們很注意觀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顧舊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數據
師問:從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形式來清晰地表示出這些原始數據?
生: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師:選用那種方法最好?
生:折線統計圖。
師:制成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好處?
生:易于看清氣溫的變化情況。
師:怎樣制作?
生:先描點,還應標數,數不會標錯。
生:畫線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師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數據?這時你們又會用怎樣的形式來清晰地表示出兩個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現在到小組里將自己的想法說一說,形成共識。重要的一點是,為什么要選擇這種統計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學生交流:(1)為什么要選擇這種統計方式。
(2)這種統計方式有什么好處
(3)通過舉例的方式說明自己的想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將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復式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從中說明兩者的關系與功能。
2、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條形或折線統計圖,并由兩位學生板演并進行分析。
3、教師對學生在黑板上的統計圖進行講解。
(1)應該注意些什么?教師主要要解決圖例問題。為了能清晰的表示兩個量,我們可以用實線與虛線來表示。也可以用兩種不同顏色來表示。
(2)教師引導學生對統計圖進行分析。從統計圖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教師在這里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想一想進一步分析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不同的觀察角度。)
4、通過比較,形成共識。
通過比較大家都認為選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更能反應這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師:想想,生活中還從那兒見過這種復式折線統計圖?
課前出示生活中的實物復式折線統計圖。
生: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四、鞏固練習,復習小結:
1、完成課本第62頁的“試一試”。
2、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研究的是復式折線統計圖,它幫助我們便于看出事物發展的變化趨勢。而且單式和復式兩種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和步驟是一樣的,只是復式折線統計圖要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折線表示。
聯系生活,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通過自主交流與探索,比較,逐步明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發現最佳的統計方法
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數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14
教學內容:
P77--79統計練習十三2-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使學生在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感受統計方法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會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
教學流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復式折線統計圖,誰來說說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出示P77第2題
(1)學生看圖后獨立思考:1999年哪種電話的用戶多?20__呢?
(2)哪種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斷的?(從折線的走勢上來判斷;計算每種電話用戶20__年與1999年的差,進一步檢驗作出的判斷是否正確)
(3)看這這張統計圖,你還想到什么?學生交流。
2、我國的經濟在持續穩定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題。
(1)這張圖統計的是什么?
(2)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哪兩年增長幅度最快?計算機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方法。
(3)從上面的統計數據中,你還能想到什么?
三、聯系生活應用統計知識
1、完成P78第4題引導學生看懂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學生獨立完成后和同學交流。(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長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長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為開始發芽的時間比較晚。但從第8天起芽的生長速度就和根大體上是相當的)我們在農學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請你也來做個小科學家,堅持觀察一種植物,并做好記載。
2、完成P78第5題逐題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條折線中相應點的關系進行判斷。
3、獨立完成P79第6題,
(1)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圖例
(2)交流,互相評價,進一步掌握繪制的方法和技巧。
(3)討論交流問題。結合“為什么氣溫變化正好相反?”一道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
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小結所學的知識。
《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中的思考 篇15
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的統計觀念。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復雜的數據的能力,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總體分四個教學階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并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信息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3)的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復式折線統計圖,并從圖上找到問題(3)的答案:12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說一說
鼓勵學生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回答問題,體會復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說說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后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峰”,而昆明市有兩個“峰”。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然后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周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么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又是怎么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么樣的?
(4)從上面的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么?
四,實踐活動
一般來說,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小學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數據都保留下來,養成保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運用學習的復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1)課前布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匯總,完成統計表。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復式條形圖來描述數據。
(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匯總后的數據和統計圖發現信息,比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于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圖。讓學生比較,交流,使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階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
這節課中,我從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這幾個步驟中讓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煉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