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統計 教材分析(精選2篇)
第十單元 統計 教材分析 篇1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
這部分內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認識復式統計表,包括例1和練習二十;
第二段,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包括例2和練習二十一;
第三段,是本單元的整理與練習。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要讓學生感受復式統計表與復式條形統計圖在描述數據方面的特點。
和單式統計表和單式條形統計圖相比,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信息容量更大;二是不僅便于比較同一項目中的不同數量,而且便于在不同項目之間進行比較,從而能使學生對統計結果獲得更為充分的認識。教學時,首先要注意讓學生經歷把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可以利用例1提供的素材,先創設四個興趣小組活動的情境,并給出每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讓學生把數據分別填寫在四張單式統計表里。然后引導學生比較這四張統計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相同點,明確這幾張統計表都有性別和人數兩欄;通過比較不同點,明確每一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某一個興趣小組的男、女生人數情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把四個小組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應該怎樣填?通過思考以及其后的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把四個小組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這張統計表不僅要反映每個小組男、女生的人數,還要反映各小組的總人數以及這四個小組男、女生的總人數。其次,要重視對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學生填寫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后,可以讓學生看表回答下列問題:從表中除了可以看出各小組的男、女生人數和總人數之外,還能看出哪些信息?把各小組的總人數進行比較,能看出哪個小組的人數最多,哪個小組的人數最少嗎?把四個小組的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進行比較,是男生人數多,還是女生人數多?教學例2時,除了讓學生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回答:北京市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高,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低?桂林市呢?從整體看,哪個城市的平均氣溫高一些?
2.恰當控制教學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表、制圖練習。
學生學習統計主要是為了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初步的統計觀念。因此,不宜讓相對繁瑣的制表、繪圖的操作干擾學習重點。況且,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手工繪制統計圖、表的需要越來越少。基于上述考慮,在教學復式統計表時,教材都提供了相應的表格,而側重于讓學生填表分析;在教學復式條形圖時,除了讓學生看圖分析、回答問題之外,只要求在已經確定了縱軸、橫軸,并畫好格線的圖中涂上直條。教學時,一方面要把分析圖表以及根據圖表中的信息回答問題作為重點。另一方面要突出如下幾個環節的指導。第一,具體指導學生讀懂復式統計表的表頭。以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為例,表頭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它們分別表示橫欄類別(性別)、表中數據(人數)和豎欄類別(小組名稱)。第二,具體指導學生計算復式統計表中的“合計數”與“總計數”。仍以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為例,其中的“合計數”主要表示各小組男、女生人數的和,“總計數”主要表示四個小組的男生人數之和與女生人數之和。而四個小組的“總計數”,既可由四個小組男、女生的總計數相加得到,也可由每個小組的合計人數相加得到。進一步,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利用這兩種方法分別計算能起到檢驗的作用。第三,要具體指導確定直條高度的方法。以例2后面的“試一試”為例,要幫助學生確定表示“8人”和“12人”的直條的高度。可以提醒學生先用“毫米”作單位量出縱軸上每格的高度,再把1格大體均分成5份,并由此確定表示相應人數的直條的高度。
3.因地制宜,組織實際調查活動。
這部分教材結合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安排了較為豐富的實際調查活動。如,練習二十的第1題,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家庭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數量;第4題讓學生調查本小組同學體育達標的情況,并要求綜合各小組調查的數據完成復式統計表;第5題讓學生調查在最近一次的學校田徑運動會上有關班級各個比賽項目的得分情況;練習二十一的第2題,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在體育達標活動中,有關項目的合格情況;整理與練習的第4題,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情況;“了解周圍的家庭”,讓學生調查附近10個家庭最近一次水費、電費、電話費和燃氣費的繳費情況,或有關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及收成情況。教學時,一要根據本地、本班的實際選擇合適的項目組織相應的調查活動。可以從上述活動中選擇一些便于組織的活動,也可以自行設計一些其他項目的調查活動。二要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合理分工:要有人負責詢問、有人負責記錄、有人負責核實數據。三要提醒學生在調查中學會和他人交往,注意言行得體、大方、講禮貌。四要引導學生及時整理調查的數據,用合適的方式描述數據,并主動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4.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增強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體會相關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整理與練習”中的第5題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測量并記錄蒜葉在不同生長環境中生長的數據,并通過填表、分析,初步發現蒜葉在不同生長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教學時,要提醒學生:(1)應按題目要求的時間及時測量蒜葉的長度;(2)每個蒜頭長出的蒜葉可能不止一片,測量時應測量最長的那片;(3)以“厘米”作單位測量,測量結果應精確到十分位。
“整理與練習”中的第6題讓學生先分別按要求在一個正方體木塊的六個面上寫上1、2和3,再通過拋木塊的活動,收集并整理每人拋20次后數字1、2、3各自朝上的次數,完成相應的統計圖。這項活動既充滿了趣味性和挑戰性,又能使學生從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溝通了統計與概率的聯系。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按要求分組開展活動,并認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完成相應的統計圖,也要讓學生看圖說說每人拋正方體木塊的結果有什么共同特點,哪個數字朝上的次數最多,哪個數字朝上的次數最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十單元 統計 教材分析 篇2
第一學段在每一冊教材里都安排了“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
一年級(上冊)
用分、排、數等方法整理信息,獲得數據。簡單的表格。象形統計圖。
一年級(下冊)
用分類、符號記錄等方法收集、整理隨機事件中的信息。簡單的統計表。
二年級(下冊)
方塊統計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二年級(下冊)
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獲得不同的數據。
三年級(上冊)
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
三年級(下冊)
平均數的意義、計算方法和實際應用。
平均數是常用的統計量,本單元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算法。教學平均數的目的不限于怎樣求平均數,更在于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用平均數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和特征。全單元編寫了一道例題、一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編寫了兩篇“你知道嗎”,分別是: 聯系平均數的實際應用介紹了演唱比賽時是怎樣計算平均分的,結合實踐活動講述了心臟跳動和血液流動的知識。
為什么求平均數?平均數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求出的平均數說明了什么?這些都是例題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例題的編寫線索。
例題首先創設一個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中的個數表示在條形統計圖上,要比較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由于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總個數顯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績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難對應著進行比較。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時候,教材提示學生: 分別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雖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學生有“平均分”為基礎,又在現實情境之中,他們大都能夠接受。怎樣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教材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可以在條形統計圖上移多補少,使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樣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個數合起來平均分。無論哪種方法,都能清楚地體現了平均數的意義——4名男生套中的總數不變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讓各人套中的個數都相同。學生在探索計算平均數的方法的過程中,領會了平均數的意義。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后,繼續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個,這時男生套得準一些就很清楚了。在這道例題里,學生學到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到平均數能反映一組數據的狀況,體會到平均數作為一種統計量的作用。
教學這道例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問題情境要濃,認知沖突要強烈。充分利用“套圈”這個學生喜歡的游戲和比較男、女生誰套得準這個學生喜歡的問題,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罷不甘的矛盾狀態,在原有的方法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心理氛圍中進入“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這個新課題的學習中去。第二,讓學生在求平均數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當提出分別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后,不要急于討論或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因為還不具備理解平均數意義的條件。要先讓他們去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無論他們采用哪種方法(在圖上移多補少或先加后除計算),都能體會到是原來各人套中個數不同變成各人套中個數相同,而且幾個人套中的總個數沒有變,這就是平均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是講給學生聽的,是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的。所以,教學平均數意義的理想時機是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以后,教學的方法是學生講方法、悟體會。第三,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并比較了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以后,要組織學生說說平均數有什么用,既鞏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又體會平均數在統計中的作用。
“想想做做”第1題先移動筆筒里的鉛筆,看看平均每個筆筒有多少枝鉛筆,是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平均數的意義,“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來嗎?”是讓學生鞏固計算平均數的方法。第3題是判斷題。160厘米是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隊員的身高,籃球隊里會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隊員,也肯定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在教學第4題時,要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 哪幾天賣出蘋果的數量低于(高于)平均數?哪幾天賣出橘子的數量低于(高于)平均數?這些問題能引導學生利用平均數分析各個數據在整體里的位置。
練習九不以計算平均數為重點,而是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引導學生用求得的平均數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描述,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應用。第3題先找到哪位同學捐的本數最多,再計算平均每位同學捐的本數。這兩個問題聯系起來,就能知道平均數一定比最大的那個數小,比最小的那個數大。這就是平均數的范圍,也是估計平均數的常用方法。第4題也有這樣的設計意圖,能為第6題的估計作鋪墊。
《運動與身體變化》是專題型實踐活動。在“提出問題”欄目里,從運動會使身上出汗、脈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選擇脈搏加快作為研究的專題。“實驗討論”欄目引導學生應用統計的方法進行研究。教材幫助學生設計了研究方案,讓學生調查、處理數據,并利用統計量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結論,回答專題里的問題。“引申反思”欄目除了走訪體育老師,還要學生自行設計研究運動引起呼吸變化這個問題。這次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