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精選4篇)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1
教學目標:1.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形成數學的經驗.
2.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3.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4.利用教師的情感特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重點:1.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應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關鍵:轉化前后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面積及各部分間的對應關系.
教學過程:
一.啟動導入:
1、電腦出示長方形圖形:
指出:圖中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請你求出方格中長方形的面積.
指生口答
問:你是怎么做的?
②出示:
這還是長方形嗎?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 生:18平方厘米.)
生小組內先交流一下,指生反饋
得出兩種方法:(1)數格子法 (2)將它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再求出它的面積。師重點評講第二種方法。
③出示: 這個圖形,你會求它的面積嗎?( 生可能說:我把右面的正方形切割下來,移到左右,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長×寬就可以求出這個圖形的面積.(電腦課件演示轉化過程).
2、剛才, 這兩個圖在求面積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長方形,求出了它的面積)
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規則圖形,把沒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變成學過面積計算圖形的過程,就叫做轉化。
剛才,在轉化的過程中,誰在變,誰不變?(形狀在變,面積不變。)
3、(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入: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會求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課題)
二、 主動探索:
1、引導探索:不規則的圖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來求出它的面積。平行四邊形能不能也用轉化的思想求出它的面積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轉化,轉化后討論。
電腦出示:⑴請同學們拿出自已準備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想法轉化成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轉化后思考:
①轉化成怎樣的圖形?你是如何轉化的?(如何畫線)
②通過轉化你發現了什么?
③說明了什么?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學生匯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問:你是怎么剪開的?是隨便剪的嗎?(是沿高剪的)
生:我們把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變成了長方形。轉化的過程中,長方形的面積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說明求出了長方形的面積,也就求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小結:盡快我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都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并且知道轉化前后面積的大小沒有變化。下面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轉化前后平行四邊形與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對應關系,討論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推導公式:
(1)請同學們對照轉化前后兩個圖形各個部分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人小組討論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點撥。
學生匯報:長方形是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而來的。轉化前后面積的大小沒有變化,所以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是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2)電腦課件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結合圖重點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引導學生按下面的思路分析:
我們把其中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通過平移,就變成了( ),在轉化過程中,( )沒有發生變化。說明長方形的面積就(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 ),長方形的寬相當開平行四邊形的( )。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 ),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 )。
指生嘗試說,小組內互說,指生說
(3)介紹字母公式: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a和h分別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上面的公式可以寫成s=ah。
大家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就可以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三、 深化體驗:如果給我們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讓你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
1.口算:
平行四邊形
底 10厘米 3分米
高 17厘米 12分米
面積
2.算出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出示書上“試一試”
指生讀題,說說已知什么,求什么?
生獨立解答,反饋,說說應用了哪一個計算公式?
4、拿出你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片,想法求出它的面積.
四.小結全課:誰來說一說這一節課,我們學會了哪些什么?
五.課后延伸: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課件演示:平行四邊形出現對角線,將平行四邊形變成三角形。問:這還是平行四邊形嗎?(三角形)
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積呢?請同學們下課后思考。
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是:
一. 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節課上得怎么樣,不是看教師教得怎么樣,關鍵是看學生學得怎么樣,學生是不是學得主動、自然,學生學習是不是具有主動性,是不是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檢驗一節課上得成功與否的標志。這節課我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圖文并茂,把靜止的問題活動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
學生將兩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了長方形求出了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接著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樣引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得來的。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
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計算后,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再變成三角形。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積呢?引入下節課學習的內容。這樣的課后延伸,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求的欲望,為學生學習三角形的做了鋪墊。
二. 體現了學生做數學的思想
這節課教學的是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思想、方法和知識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得來的,是通過學生做數學得來的。首先出示兩個可轉化為長方形的不規則圖形,長方形的面積會求了,這個圖形的面積又如何計算呢?但學生兩次說出將凸出來的部分切下來移到另一邊,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這樣,產生了轉化的思想。如何利用轉化的思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這一過程的完成不是教是教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的兩次小組合作探究完成的。第一次小組合作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第二次根據轉化前后面積及各部分間的對應關系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樣讓學生去做數學,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做中體驗和感悟數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情感的體驗,形成經驗。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2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習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著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后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變、變、變”的游戲,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然后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脫口而出,我問他們根據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通過驗證才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著,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后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盡量為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干,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大“放”的力度。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語言表達不夠完整,教師有些著急,“導”得過細,以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使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著重培養學生會“傾聽”的習慣,會傾聽老師布置了哪些學習任務,會傾聽同伴發出了哪些見解,這樣才能在傾聽與交流中學會新知,感受樂趣。教師在課堂上 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盡可能加大“放”的力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3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中,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是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卡通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卡通人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所以我選用咖啡貓來創設情境。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知識的探究之中。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置于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際生活情境中,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從而喜歡數學。而本節課的情境創設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把問題賦予兒童化的色彩,使學生覺得好象不是在學習新的知識,而就是為了幫咖啡貓解決問題而尋找方法,所以學生都很樂意也很愿意主動去探究。
二、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主動建構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的去做才能產生效果。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這節課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都是學生的智慧,然后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
三、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初步體現了“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反復驗證——總結規律——靈活運用”這一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曲折艱苦的創新過程。因此,我在把握教材內涵的基礎上,把教材的知識結論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的創新過程,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不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中也有待于修正的地方,在學生動手操作,想想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時,學生的思路非常活躍,但有些同學沒有明確轉化的目的是為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的說能轉化為兩個三角形,有的說能轉化成兩個梯形……沒有想轉化后的圖形面積會不會計算,所以教師在這時,應重點強調: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原來學過的長方形,這樣目的明確了,當學生轉化為長方形后,就易于發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備學生,多想想學生的理解、學生的思維、想法,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緊湊,讓學生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學習最多的知識。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4
本節課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是在新授時采用先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著出示一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求其面積,學生很茫然而導致不知其面積,老師就教會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讓學生數出面積,緊接再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它們的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長方形長、寬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既而猜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進行驗證。
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我改變了這種教學模式,先出示一已經畫過方格的不規則圖形,采用數方格的方法知道其面積,緊接我把這一圖形反過來,問:“如果沒有這些方格,你有辦法知道它的面積嗎?略停了一會,其中一生說把凸出的部分剪下來補到凹的地方,這樣割補的前后圖形的面積沒有發生變化,同時也把一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已學的圖形,學生頓時恍然大悟,明白了“割補”把問題轉化的簡單一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價值,并且輕松快樂地學著。
第二步:我出示一個長方形框架,告訴長和寬,讓學生求面積,學生很快完成,我拉動兩角,它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學生興致很濃地說出它的變化,為什么會變小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呢?帶著這些問題,學習今天的內容。
第三步: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讓他們測量出需要的數據,求其面積,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腦、手、口,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
第四步:想辦法驗證自己求的面積是否正確?有的學生剪、拼,有的學生看書幫忙,有的小組商議,學習氣氛熱烈,很快驗證完畢,并總結出計算公式。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老師應給學生“做數學”的機會,并提供“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也是學生自己需要的。再一方面,在這種總結公式類型的課,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多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建構數學模型,這樣,學生經歷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效率也自然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