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課文(精選4篇)
但愿人長久課文 篇1
[蘇教版第七冊課文]
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蘇軾。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蘇軾跟弟弟蘇轍手足情深。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
月亮漸漸西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他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他轉念又想: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課文 篇2
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后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復深情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后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但愿人長久課文 篇3
本課教學突出關鍵詞“思念”,抓住蘇軾情感變化的線索(“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組織教學過程,效果不錯。學生能抓住關鍵詞語,走進課文的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心緒不寧”,“寧”就是安寧,平靜;“心緒不寧”就是蘇軾的心情無法平靜。理解詞語過后,自然就冒出一個問題,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答案的關鍵詞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可是只有蘇軾背井離鄉、親人分離,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時此刻,蘇軾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通過想象自然就體會到蘇軾“月圓人不圓”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禱起“蒼天、大地”來。(估計他是看了趙本山與范偉的小品了)接著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體會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來”理解分別越久思念之情越深。進入“埋怨”環節,先讓學生想象蘇軾“眼睜睜”的表情,然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與想象說話,學生體驗到月亮的“無情”,乃至“殘酷”。
抓住“轉念”一詞,自然進入課文最后兩小節的學習。這部分是課文的高潮,也是教學的重點。課堂上主要讓學生詩文對照反復朗讀,這樣既理解了詩句的意思,也體會到蘇軾由“埋怨”到“寬慰”的心情變化。教學結束,感覺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語言表達訓練的面還不夠廣,背誦的任務自然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從學生《補充習題》中的作業看,對“皓月當空”、“手足情深”等詞語的理解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此外課外古詩詞的積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愿人長久課文 篇4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當你把學校里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后剩下的東西。我想聽課也是如此,即聽課就是當你把課堂上聽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后剩下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最令人感動的,最發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這節課,我想留給學生、留給聽課老師的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這節課上我的引導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段話的引導,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的引導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讓學生發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并與作者梁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