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通用16篇)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2
中山小學 劉蓉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詞
2、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理清脈絡
3、 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
二、教具準備: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 由生字“宿”導入,揭題
板書“宿”,師:認識這個字嗎?你能組哪些詞?哪個詞是“夜宿”這個詞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們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處?古時候把旅館叫做客棧,有位古人出門在外不夜宿客棧,卻夜宿古寺,這位古人就是—李時珍(板書課題)
學生介紹李時珍。
師:《本草綱目》在課文中簡稱《本草》,李時珍寫《本草綱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時間,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 聽課文范讀,要求聽準字音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三) 檢查
1、 認讀生字詞:
饑餐渴飲 曉行夜宿 藥材 師徒倆
灰塵 斷垣殘壁 青苔 破廟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無涎
前不見村,后不著店
2、 將詞語順序打亂,重新排列
師徒倆 饑餐渴飲 曉行夜宿
破廟 灰塵 斷垣殘壁 青苔
藥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無涎
學生認讀, 找找排列有什么規律
找一找這些詞語中有哪些詞語不理解
再讀課文,在文中劃出不理解的詞語所在的句子。(四句話)
(四) 李時珍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課文第一段)
1、 “饑餐渴飲”什么意思?再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與此相關的內容。
出示句子“龐憲用陶碗.......啃干糧”
讀句子,你覺得李時珍吃得怎樣,喝得怎樣?“饑餐渴飲 ”(吃不好,喝不好)(聯系上下文可以使我們對詞語的意思理解的更準確。)讀句子,讀出意思。(板書:饑餐渴飲)
2、用同樣的方法理解“曉行夜宿”的意思。
默讀課文,劃出文中相關語句。
出示“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這句話寫出了“曉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這么晚他們才找地方投宿,試想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又會干什么?這就叫“曉行夜宿”。
這種情況可以說在這對師徒身上經常發生。讀句子,再讀問句。
3、再讀第一段話
四、第二句(第4節第一句)
李時珍夜宿古寺,這是怎么樣的一座寺廟呢?指名讀句子
“斷垣殘壁”這個詞語的理解難點在哪?
查字典理解“垣”,理解“斷垣殘壁”(通過查字典,理解關鍵字,幫助理解詞語)
可以用什么詞語形容這座古寺呢?
朗讀。
五、在這樣一座破廟里李時珍簡單地吃過晚飯,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用文中的語言回答。(板書:記下尋訪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節和12小節最后一句話)
“刀豆子......呃逆”
“他接著往下寫......無涎......”
1、 你可以通過什么方法理解詞義呢?
2、 匯報結果
(查字典、結合生活實踐......)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雞腸草......
學生正確讀句子。
介紹:《本草綱目》一共記載了1892味藥,李時珍就是這樣一邊察訪藥材,一邊及時記下所得,終于完成了這一巨著。
六、這節課學到這你有了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六、再讀生字詞
九、生字描紅
十、作業
板書:
16、李時珍夜宿古寺
劉蓉 發表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李時珍)
此文轉載;id=10361&page=2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2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課記敘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訂《本草綱目》住在破敗的古寺,吃干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親自冒險品嘗草藥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本課的設計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一條主線,多維解讀。
在市教研室“清晰目標、精選內容、有效設問”中“有效設問”思想的指導下,在問題的設置上,僅設置了一個主導問題:在四個場景中,哪里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余的問題都是在這個主導問題下進行展開的。然而,問題的指向卻是多維的。學生既可以從文本內容的角度去回答,也可以從人物的精神角度去回答。
二、四個板塊,精選內容。
在任志剛等教師提出的“板塊教學”的啟迪下,我選取四個板塊來進行教學,即:投宿古寺、啃食干糧、借月記載、親嘗藥草。這樣處理,使看似冗長的課文變得簡短了,變得板塊清晰了。這同時,也恰巧和市教研室提出的“精選內容”不謀而合。
三、一種方法,抓關鍵詞。
本課教學中,還給予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我通過:“四幅場景,哪一幅場景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一讀,用筆勾畫出關鍵的詞語,在書的邊側用一兩個詞語寫一寫給你印象深刻的原因。”讓學生學會了抓關鍵詞或關鍵短語學習課文的方法。
四、一種引領,精神提升。
在本課中,我將教學目標進行了提升,在學生理解“不怕吃苦,嚴謹認真”的基礎上,通過文本重點句“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的學習,以及資料的補充:李時珍修訂《本草綱目》中的錯誤,研讀過800多本中醫藥書籍,訪問了湖北、河南、安徽等多個省市,他傾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歷時近30年,《本草綱目》定稿時,他已由生氣勃勃的青年變為白發蒼蒼的老人了。讓學生體會到“李時珍修訂《本草綱目》,是讓萬民得福。”從而讓學生受到精神的引領。
五、一點快樂,趣味橫生。
語文課是快樂的,是趣味橫生的,這是我語文教學的追求。在教學時,我設計了啃食干糧,體驗李時珍的辛苦,相信學生一定會非常開心,興致盎然,這必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學的時候,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六、一點意外,備足學生。
在執教的過程中,有一點意外,學生在品讀“投宿古寺”的版塊時,居然大多學生都能直接抓住“破敗”一詞來品讀,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所以,在學生大多答到此點的時候,我反而繞了個彎子。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備課更要備足學生。
語文教學的魅力在于教師的文本解讀與學生的認知之間找到恰當的途徑和合適的方法,我深知我的教學還有許多的缺點和不足,以后定當且行且思,爭取進步。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3
月 日
課題
李時珍夜宿古寺
課型
單元
五
教學目標
1、 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查字典學會文中生字,結合課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3、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 讀順課文,查字典學會文中生字,結合課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2、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講故事,揭示課題
1、 講故事:“漏籃子和虎掌的故事”,突出藥店老板把“虎掌”替代“漏籃子”發給病人家了。老板的根據:藥物書上明明寫著——:漏籃子又名虎掌。問題關鍵:舊的藥物書害人不淺。
2、 李時珍決心重新編寫一本比較完善的藥物書。
3、 由此揭示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板書課題,讀題。
4、 釋題。
二、 初讀課文
1、 講清自讀課文要求
(1) 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 劃出不理解的字詞,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 田園指什么?它有哪些詩情畫意?理清課文大意。
2、 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3、 檢查自讀效果
(1) 指名讀課文,要讀準字音。(注意前后鼻音、平翹舌音)師正音。
(2) 說說自己理解哪些字詞的意思,是通過什么途徑理解的,將以那種方式理解。
(3) 指名說說課文大意,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三、 指導書寫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提示:注意一些易錯字的正確寫法。
2、 學生練習描紅仿影。
第二課時
一、 談話導入新課
二、 精讀課文
1、 學習第一階段(1-4節)
(1) 學生讀課文,說一說李時珍為什么要“夜宿”古寺?
學生交流:“一心趕路,錯過了夜店”。引導學生理解“一心”是什么意思?
(2)李時珍為什么這樣“一心”趕路?
(3)徒弟發現了房屋輪廓。“隱隱約約”是什么意思?“走進一看”怎么樣?
(4)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樣的?這是一座破敗的古寺。“破敗”
的意思是什么?文中怎樣描寫“破敗”的?到處是“灰塵”;長滿了“青苔”;連神像都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這說明了什么?(古寺沒有人來,十分荒涼)
(5)李時珍就在古寺“夜宿”,這表現了李時珍的什么精神?
2、學習第二階段(5-7節)
(1)李時珍是怎樣在古寺里過夜的,學生讀第二段。
(2)交流:生火、燒水、啃干糧。
(3)分角色朗讀師徒對話。
(4)組織朗讀,體驗人物感情。
(5)指導互評讀對話的得失。“笑”的探究:龐憲對師傅的敬佩。李時珍的崇高精神。
3、學習第三階段(8-13節)
(1)學生朗讀課文,說說這一段寫了些什么?(李時珍趁著大好月色記下尋訪所得。)
(2)引導學生理解“端詳”的意思
(3)“生嚼”怎么理解?兩個省略號各有什么作用?
(4)從中可以看出李時珍的什么精神?
(5)討論交流:作者是怎樣表現“夜宿”中的時間推移的?
“太陽漸漸下山,飛鳥歸林”。(將要入夜)
“夜幕漸漸降臨”。(天色漸黑)
“皎潔的月光透過露天的屋頂,照進了房子里”。(入夜之后,月亮升起,月色光明)
“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動到了當空”。(夜已深了)
(6)這與李時珍的精神品格有什么關聯?(李時珍抓緊時間,夜以繼日,多么難能可貴的敬業精神!)
三、總結全文
1、指名朗讀課文
2、說說從李時珍身上學到了什么?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知
1、提默生字詞
2、說說李時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二、指導復述
1、引導學生理出復述綱領:
投宿荒涼的古寺——啃食干糧—借月光記載草藥—冒險品嘗草藥
2、 學生練習復述。
3、 指名復述。
三、 鞏固練習
1、 抄寫詞語
2、 完成課后練習4。
修改建議、評析及補充
板書設計
17、李時珍夜宿古寺
投宿荒涼的古寺——啃干糧—借月光記載草藥—冒險品嘗草藥
教學
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4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教學完本課后,現將談談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體會。
【基本理念】
1.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2.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教材分析】
本課記敘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因為趕路錯過了客店,李時珍與弟子龐憲住在破敗的古寺,吃干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收獲,并且親自冒險品嘗草藥,為了修訂好《本草》不顧勞累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口標】
1、知識目標:對課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品析賞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讓學生學會運用一定的閱讀方法學習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體會李時珍為編寫好《本草》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采用自創的閱讀方法自學課文,對句子進行的品析賞讀。
難點: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法與學法】
《李時珍夜宿古寺》貫穿一個“苦”字,體現“不怕吃苦”四個字,我圍繞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開教學。我先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畫一畫——畫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動作和神態。
四、讀一讀——讀你感徹肺腑的段落。
五、問一問——問你最想知道的問題。
這樣五個環節的設計,可以打破傳統的半講半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方法,激發和鼓勵學生去找、去畫、去演、去說、去讀、去提,實現一種新型的、自主的、開放的語文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過程看似“散”其實閱讀貫穿始終,整個過程都跳不出教師的這一系列設計中。
一、找一找——找出文中所有的苦。
《李時珍夜宿古寺》全文貫穿一個“苦”字,這個“苦”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較長,內容較分散的課文有了向心力,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
首先我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完成找一找的任務,學生開始認真讀課文,用紅筆記號找出文中的“苦”,在找一找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這樣一些句子:l“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2“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過,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
3“龐憲從行囊里拿出筆墨硯臺,又搬來幾塊磚壘成桌子。”此后我相機緊問:你們如何來理解這些句子的?學生便說:“我們是通過找關鍵詞來學習的”。如灰塵、青苔、斷垣殘壁、蜘蛛網“斷垣殘壁”“啃”“壘”等詞,我讓學生用找到的這些詞再次來形容李時珍一行人食宿與工作環境惡劣,學生能用“破敗”一詞來形容古寺,進而描繪出住宿環境的簡陋,用“饑餐渴飲”“啃干糧”來描繪生活的困苦,用“曉行夜宿”來描繪路途的艱辛,用“壘桌子”來描繪工作環境的艱苦。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讓學生“自由找”,“自己讀”,“自覺讀”,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自我感悟和理解,將所想所悟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形成閱讀能力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畫一畫—一畫出文不怕吃苦的句子。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乍一看是個苦字,深讀精讀字里行間跳躍出“不怕吃苦”四個字,但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四個字,還需從全文的內容入手,從關鍵句人手,從中心句入手,為此我讓學生以勾畫文不怕吃苦的句子開始,來理解文中蘊含的“不怕吃苦”的精神。讓學生開展了四人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畫出不怕吃苦的句子,完成兩個討論題:1李時珍給你留下的印象。2我想對李時珍說。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于形式,我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負責整理每個小伙伴的發言,并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其余的當組員作勾畫員。在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后,我便請學生派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在畫一畫的過程中學生畫到了這個句子:1“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是過夜,比往在家里苦多了。”2“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各小組在與李時珍的對話中,理解了“長年累月”、“奔波”“萬民得福”、“為什么吃苦也值得”,結合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感受到李時珍是個的以苦為樂,甘于付出的人,學生還對李時珍說了很多充滿敬佩的感人的話。最后,我出示了填空練習,讓學生將這句話補充完整,并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這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給予,在交流學習互相吸取。體現了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動作和神態。
《李時珍夜宿古寺》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均編寫的十分巧妙,語言雖精練但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動作雖有序但能感覺人物的干練、神態里含蓄但觸摸到人物的內心。為此我專門設計了讓學生演一演的內容并相機出示一組填空題,要求學生參照課文內容進行填空,填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再自創人物的對話。當學生經過演前準備后再站到臺前進行表演時,學生們互相欣賞、互相評價,情緒十分高昂,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感受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在模仿人物動作的基礎上,將“端詳”,“若有所悟”等描寫神態的詞盡情地表現出來,將自創的對話淋漓盡致地說出來、將文中人物的動作充分地演示出來。這一場面的創設,學生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李時珍的敬業精神,從而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李時珍的高大形象,使指導學生下一階段有感情的朗讀便可水到渠成。
四、讀一讀——讀你感徹肺腑的段落。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故事內容樸素真實,故事情節無秩少宕,描寫方法清淡白描,但文中許多感人的話語,感人的段落,讀后使人激動不已,讀后感覺意味深長、讀后耐人發人深省,讀后讓人感人心肺。這時我讓學生自主讀學生最感動的段落,并說出因為什么感動,如何表現你的感動?學生采用自讀,同桌讀,小組讀的形式,對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了朗讀。這一教學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充分地感情朗讀后,升華學生自己的情感,展現自己對李時珍的崇敬之情,學生能將心中的感受讀出來,將心中的敬愛說出來,將心中的崇敬喊出來,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和作者獲得和諧共振,激活學生的語感和情感思維。
五、問一問:——問你最想知道的問題
這個環節剛一展開,學生十分感興趣,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提出了許多問題來問教師,學生提出車時珍冒險嘗草值得嗎?還問我金銀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藥性是什么?我在設計教法時原意是讓學生討論后進行回答,從沒想到這些問題學生會要求我來回答,我只好按照學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學生仍不滿意,不斷地按照課文中的敘述來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在“李時珍冒險嘗草值得嗎”這個問題上,因我的回答不確定,學生可不滿意了,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因為李時珍是為萬民造福。有的認為不值得,因為生命是最重要的,沒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沒有了,李時珍這樣做不值得。針對學生的各種意見,我沒有給出評判,在這個問題上我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學生還把課前收集的有關中草藥的藥性資料展現出來,滿課堂進行游說,推銷自己的中藥。課堂在學生自主自創、師生互動、開放多元的氣氛中接近尾聲。
課后反思:本堂課能按照教學設計的五個環節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創設了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的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在教學中,過低的估計了學生的信息收集量,表現在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教師不能運籌帷幄,從容解答,以至于讓學生對教師的解答得不到滿足。其實,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學生的信息收集量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所以,我們要做到備教材必須先備學生。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所昭示的那樣,以“有指導的讀書活動”為主線,融字詞句訓練于其中,強調朗讀感悟以讀為本,更好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順利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由于本人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有限,在說課中許多地方還不盡如人意。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5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精讀課文,通過重要段落,分析體會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16、李時珍夜宿古寺
2、讀了這個課題,我們的腦海中不禁閃現出這樣一個問題:李時珍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請小朋友趕緊拿起課文,到課文的第一、小節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二、教學課文第一、二節
1、指名一位學生朗讀課文一、二節
2、你知道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嗎?指名學生交流。(因為他們一心想趕路,錯過了客店)
3、從這一點中,你體會到什么?
4、從這兩小節中,你還知道李時珍師徒察訪藥材怎么樣?(讓學生聯系“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已經走了好幾個月”來自由交流交流)
5、是啊,長時間的長途跋涉沒有減緩李時珍師徒前進的腳步,為了趕路,他們錯過了客店,這就是李時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6、齊讀第一、二節
三、學習課文三、四節
1、是的,前不見村,后不著店的荒野上,李時珍師徒焦急地走著,突然前方的樹叢中隱約出現了房屋的輪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出示古寺的圖片)
2、小朋友,這是一座怎樣的古寺啊?請你細細讀讀課文第四節,將描寫古寺的相關語句畫出來!
3、學生朗讀,做標記
4、交流:
一座破敗的古寺、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
5、讀了這幾句話,,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條件非常的差,很久沒有人來了,很危險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嗎?
7、讀好這句話“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厚厚的蜘蛛網。”
四、分析課文5-12節
1、為了察訪藥材,為了修好《本草》,這些對李時珍來說已經算不得什么了!師徒倆毅然決定在古寺中寄宿一夜!
2、小朋友,請你自己讀讀課文5-12節,去看看一下李時珍在古寺的生活,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旁邊簡單地做做批注。
3、學生認真讀課文,在有感觸的地方做上批注。
4、交流:
非常仔細
● 李時珍端詳了一陣,各扯下------若有所悟。
● 出示兩中藥材的圖片,請學生看
● 抓住李時珍的動作來說說體會
● 朗讀體會
非常愛勞動人民
● 抓住李時珍的語言來體會
a. 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笑”字,讓學生聯系課文的前前后后,說說這種真的苦不苦?)
b. “恩,長年累月地------值得的。”(兩組對比,住在破廟里和住在家里,萬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
c. “龐憲,趁著大好-----記下來吧。”(放棄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記錄)出示他在月光下記錄的圖片,你想對他說寫什么?
5、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但李時珍還在認真辨別著,記錄著。
五、拓展說話
1、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的這個故事(朗讀課題),僅僅是發生在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中的一個故事,你還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兩個學生說)
2、正是由于李時珍這種不畏艱辛,認真踏實的作風,才發現了很多有用的中藥,例如課文講到的:
忍冬花初開時,-----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蟲咬傷。
刀豆子-----治呃逆。
雞腸草------
3、你還知道哪些中藥?說說它的藥效!
4、中國醫藥學的史冊上要永遠記著這個名字——李時珍;世界醫藥學的史冊上也要永遠記著這個名字——李時珍,他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出示圖片),此時,瞻仰著他的象,看著這本《本草綱目》,你想說些什么?
六、總結課文
讓我們永遠記著這位為了人民,行程一萬余里,傾注畢生心血和精力,足跡踏遍大江南北,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完成醫學著作《本草綱目》的李時珍(齊讀)!
昨天,參加了我校“草根化”校本研究活動,聽了吳敏敏老師執教的《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也聽了各教科研組長的點評,自己也參與了點評,只是當時時間緊促,未來得及深思,所以晚上和第二天清早一直在思考,得以梳理自己的看法。
吳敏敏老師的課突顯了兩個新課程理念:一、以教材為主,緊緊圍繞教材引領學生進行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三者之間的對話,解讀文本;二、以學生為主,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然而,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的基調方面,吳敏敏老師處理得相對欠缺一些。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其中心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塌實作風。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采集草藥、尋訪百姓,錯過了客店,也是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這個中心;寫古寺非常破敗、李時珍在這里住得差、吃得差,也是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這個中心;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也是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這個中心。三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吳敏敏老師可能沒有看透其中的內在聯系,而把各部分割裂開來,沒有把它們往中心上靠攏。其次,文章的重點部分在于第八到第十三自然段,可是吳敏敏老師沒有把這部分處理好,比較散,中心挖得不夠透徹。修改方案是:①第四自然段不必處理得過重,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哪些詞體現了古寺的破敗,讓學生讀好即可。對于中草藥的知識拓展和看圖復述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本草》的情景,都放在第三課時進行,騰出足夠的時間、空間來讓學生細細品讀第八到第十三自然段。②抓住“嚼嚼”一詞不放,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讓學生透過這個詞體會到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親身實踐的嚴謹認真的塌實作風。③在拓展李時珍編寫《本草》過程中的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關于《本草》一書的介紹,如:《本草》是李時珍花30多年的時間寫成的,全書記載了1892種藥物,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李時珍對舊書上的錯誤記載加以糾正,如舊書上記載穿山甲是靠鱗甲來誘捕螞蟻的,李時珍就去捉了一只穿山甲,仔細觀察后,發現穿山甲是用舌頭吃螞蟻的。《本草》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傳到世界上各個國家,對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是一部“東方醫學巨典”。以此讓學生感受《本草》的輝煌,從而感受李時珍的非凡,這樣學生對李時珍的敬佩之情、贊美之情就得以升華。
語言文字的美在于其富有情蘊,一段文字,它表現的是一個畫面、一種情感、一種意境、一個情景。《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折射的意境是靜寂的、慘淡的、嚴肅的、認真的,那么,老師的語言、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朗讀都應是與此基調想和諧融洽的。可惜吳敏敏老師在這方面疏忽了。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李時珍)
此文轉載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6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七冊16課《李時珍夜宿古寺》。本文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訂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根據教材特點,我結合學生的特點,在設計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處理好“小故事”與“大背景”的聯系。
“李時珍夜宿古寺”這件事,相對于李時珍修訂《本草》來說,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故事。可是就是在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個為了實現人生目標,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決定把這個“小故事”與修《本草》這個“大背景”緊密結合來進行教學。從而為理解文中李時珍“修好本草,萬民得福”打下了基礎。
二、突出重點、讀中感悟。
本文的教學,我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修訂《本草》時,歷經的千難萬險,以及他們面對艱辛時所表現的樂觀態度。主要采取找重點句,抓關鍵詞,感情朗讀等方法來引導感悟。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三處內容:1、古寺的破敗景象;2、李時珍師徒的對話。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的不怕困難、不怕危險的精神境界。
三、抓住環境描寫以及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其實這也是寫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是習得方法。把學到的寫作方法及時地遷移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得到知識的積累,技能的發展。
因此,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目標定位在
1、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李時珍為編寫《本草綱目》,進行艱苦的察訪藥材的過程,體會李時珍為修訂《本草》而不怕吃苦、不畏艱險、克服困難、堅持不懈,一心為病人著想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特點的寫法。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 復習導入,作好鋪墊
課的一開始出示一組詞語,引導學生重溫李時珍修訂《本草》的艱辛,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接著引讀課題緊扣課題中的“古寺”質疑“這是一座怎樣的古寺?”,直奔文章重點段落。
二、通過閱讀環境描寫的句段,感悟李時珍察訪藥材中生活的“苦”
在這里重點指導朗讀描寫古寺的詞和句,如“破敗 ”“到處是灰塵” “斷垣殘壁等詞語,體會環境的惡劣。板書:苦
之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其他描寫環境惡劣的句子,讓學生從我的導讀轉為自學體悟。板書:環境
這個環節設計,我以讀為主,以感受古寺“破敗”為主,這是因為文章篇幅比較長,在一堂課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得精心剪裁課文,大膽舍棄,直奔重點段,騰出足夠的時間、空間來讓學生品讀重點段。其次,這個環節突出朗讀訓練,目的是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于書,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
三、通過閱讀文中的人物對話描寫,感受李時珍的“不怕苦”“甘于吃苦”
板書:語言
出示對話,引導學生自讀,交流感受最深的一句話,重點指導第二個重點句
“恩,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了過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先讓學生談談讀后的體會。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抓住“長年累月”“苦多了”等詞適當補充資料,引導重點理解這句話,并嘗試創設了四種情境,
借助教師的語言、音樂等手段創設情境,努力營造氛圍,幫助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心靈的碰撞,使學生能感悟出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使課堂上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使言語間滲透著強烈的人文精神,達到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自然結合、和諧統一。
四、品讀12自然段,結合動作描寫,感悟李時珍親身品嘗草藥的嚴謹作風
由問題“當李時珍在無法識別‘雞腸草’與‘鵝腸草’的時候他又是怎么做的”
指導學生抓住 “端詳”“扯”“放在嘴里嚼嚼”等詞體會李時珍做事非常的認真負責,一絲不茍。板書:嚴謹踏實
并補充 李時珍曾經對兒子說過的一句話“不通過親自嘗試,怎么能驗證藥性?你爹冒了一回險,就可以免去許多病人再冒一回險。” 感受李時珍的“為民得福”? 板書:為民得福
這個環節的設計由關注文本中細微的動作描寫,進一步要求學生關注細節,哪怕是一個標點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突破口,它對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都有極大的幫助,不容忽視。
五、總結升華,感悟李時珍的高貴品質
生讀最后一節,師補充:山風透過露天的屋頂吹起了他花白的頭發,夜越來越深了,李時珍渾然不覺,依然在觀察著、研究著、記載著,他的臉上帶著喜悅和滿足的笑容……
李時珍就是以這種不畏艱辛,嚴謹踏實的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才發現了很多有用的中藥, 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
這個環節我補充資料說明了《本草綱目》是一部醫學巨著,通過資料中的數據讓學生深刻認識《本草綱目》激發學生對李時珍的敬佩之情。這個環節基于課文,又高于課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夜宿古寺”只是李時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但他不怕吃苦、嚴謹認真的品質貫穿于一生。
六、作業布置
1、復述課文。
目的是培養學生復述能力。
2、課外搜集
目的是把學生從課文引到更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教學完本課后,現將談談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體會。
【基本理念】
1.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2.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教材分析】
本課記敘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因為趕路錯過了客店,李時珍與弟子龐憲住在破敗的古寺,吃干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收獲,并且親自冒險品嘗草藥,為了修訂好《本草》不顧勞累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口標】
1、知識目標:對課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品析賞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讓學生學會運用一定的閱讀方法學習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體會李時珍為編寫好《本草》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采用自創的閱讀方法自學課文,對句子進行的品析賞讀。
難點: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法與學法】
《李時珍夜宿古寺》貫穿一個“苦”字,體現“不怕吃苦”四個字,我圍繞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開教學。我先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畫一畫——畫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動作和神態。
四、讀一讀——讀你感徹肺腑的段落。
五、問一問——問你最想知道的問題。
這樣五個環節的設計,可以打破傳統的半講半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方法,激發和鼓勵學生去找、去畫、去演、去說、去讀、去提,實現一種新型的、自主的、開放的語文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過程看似“散”其實閱讀貫穿始終,整個過程都跳不出教師的這一系列設計中。
一、找一找——找出文中所有的苦。
《李時珍夜宿古寺》全文貫穿一個“苦”字,這個“苦”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較長,內容較分散的課文有了向心力,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
首先我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完成找一找的任務,學生開始認真讀課文,用紅筆記號找出文中的“苦”,在找一找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這樣一些句子:l“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2“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過,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
3“龐憲從行囊里拿出筆墨硯臺,又搬來幾塊磚壘成桌子。”此后我相機緊問:你們如何來理解這些句子的?學生便說:“我們是通過找關鍵詞來學習的”。如灰塵、青苔、斷垣殘壁、蜘蛛網“斷垣殘壁”“啃”“壘”等詞,我讓學生用找到的這些詞再次來形容李時珍一行人食宿與工作環境惡劣,學生能用“破敗”一詞來形容古寺,進而描繪出住宿環境的簡陋,用“饑餐渴飲”“啃干糧”來描繪生活的困苦,用“曉行夜宿”來描繪路途的艱辛,用“壘桌子”來描繪工作環境的艱苦。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讓學生“自由找”,“自己讀”,“自覺讀”,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自我感悟和理解,將所想所悟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形成閱讀能力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畫一畫—一畫出文不怕吃苦的句子。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乍一看是個苦字,深讀精讀字里行間跳躍出“不怕吃苦”四個字,但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四個字,還需從全文的內容入手,從關鍵句人手,從中心句入手,為此我讓學生以勾畫文不怕吃苦的句子開始,來理解文中蘊含的“不怕吃苦”的精神。讓學生開展了四人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畫出不怕吃苦的句子,完成兩個討論題:1李時珍給你留下的印象。2我想對李時珍說。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于形式,我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負責整理每個小伙伴的發言,并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其余的當組員作勾畫員。在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后,我便請學生派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在畫一畫的過程中學生畫到了這個句子:1“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是過夜,比往在家里苦多了。”2“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各小組在與李時珍的對話中,理解了“長年累月”、“奔波”“萬民得福”、“為什么吃苦也值得”,結合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感受到李時珍是個的以苦為樂,甘于付出的人,學生還對李時珍說了很多充滿敬佩的感人的話。最后,我出示了填空練習,讓學生將這句話補充完整,并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這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給予,在交流學習互相吸取。體現了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動作和神態。
《李時珍夜宿古寺》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均編寫的十分巧妙,語言雖精練但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動作雖有序但能感覺人物的干練、神態里含蓄但觸摸到人物的內心。為此我專門設計了讓學生演一演的內容并相機出示一組填空題,要求學生參照課文內容進行填空,填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再自創人物的對話。當學生經過演前準備后再站到臺前進行表演時,學生們互相欣賞、互相評價,情緒十分高昂,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感受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在模仿人物動作的基礎上,將“端詳”,“若有所悟”等描寫神態的詞盡情地表現出來,將自創的對話淋漓盡致地說出來、將文中人物的動作充分地演示出來。這一場面的創設,學生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李時珍的敬業精神,從而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李時珍的高大形象,使指導學生下一階段有感情的朗讀便可水到渠成。
四、讀一讀——讀你感徹肺腑的段落。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故事內容樸素真實,故事情節無秩少宕,描寫方法清淡白描,但文中許多感人的話語,感人的段落,讀后使人激動不已,讀后感覺意味深長、讀后耐人發人深省,讀后讓人感人心肺。這時我讓學生自主讀學生最感動的段落,并說出因為什么感動,如何表現你的感動?學生采用自讀,同桌讀,小組讀的形式,對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了朗讀。這一教學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充分地感情朗讀后,升華學生自己的情感,展現自己對李時珍的崇敬之情,學生能將心中的感受讀出來,將心中的敬愛說出來,將心中的崇敬喊出來,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和作者獲得和諧共振,激活學生的語感和情感思維。
五、問一問:——問你最想知道的問題
這個環節剛一展開,學生十分感興趣,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提出了許多問題來問教師,學生提出車時珍冒險嘗草值得嗎?還問我金銀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藥性是什么?我在設計教法時原意是讓學生討論后進行回答,從沒想到這些問題學生會要求我來回答,我只好按照學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學生仍不滿意,不斷地按照課文中的敘述來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在“李時珍冒險嘗草值得嗎”這個問題上,因我的回答不確定,學生可不滿意了,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因為李時珍是為萬民造福。有的認為不值得,因為生命是最重要的,沒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沒有了,李時珍這樣做不值得。針對學生的各種意見,我沒有給出評判,在這個問題上我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學生還把課前收集的有關中草藥的藥性資料展現出來,滿課堂進行游說,推銷自己的中藥。課堂在學生自主自創、師生互動、開放多元的氣氛中接近尾聲。
課后反思:本堂課能按照教師設計的五個環節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創設了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的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在教學中,過低的估計了學生的信息收集量,表現在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教師不能運籌帷幄,從容解答,以至于讓學生對教師的解答得不到滿足。其實,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學生的信息收集量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所以,我們要做到備教材必須先備學生。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所昭示的那樣,以“有指導的讀書活動”為主線,融字詞句訓練于其中,強調朗讀感悟以讀為本,更好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順利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由于本人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有限,在說課中許多地方還不盡如人意。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7
一、 復習導入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6課。首先來復習幾個詞語。
出示:饑餐渴飲 曉行夜宿 斷垣殘壁 長年累月
若有所悟 修好《本草》萬民得福
2、指名讀。
3、師:你能選用其中的幾個詞語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
4、生:李時珍為了修好《本草》,使萬民得福,他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長年累月地在外奔波。
生:李時珍饑餐渴飲、曉行夜宿,住在斷垣殘壁的古寺中,是為了修好《本草》,使萬民得福。
二、 學習一至七自然段
1、師:是啊,李時珍為了尋訪藥材已經在外地走了好幾個月了。請大家自己讀讀第一至七自然段 ,畫出寫李時珍饑餐渴飲、曉行夜宿的句子。
2、生:我是從第三自然段中看出來的。
出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
我覺得這兒太臟了,到處是灰塵,連個可以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們家窗明幾凈,非常整潔。
生:而且這里多危險呀!
生:這兒實在太臟了,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他們該怎樣睡呀?
師:是啊,趕了一天的路就住在這樣的環境中。齊讀這段話。
3、生:第四自然段也寫到了。
出示:他們揀來枯枝雜草生起火來,一邊喝著山泉水,一邊啃干糧。
他們累了一天只能喝點山泉水,靠啃點干糧來充饑。
請選擇其中一個情景展開想象。
出示: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李時珍……
夏天,驕陽似火,酷暑難熬,李時珍……
一天,李時珍在懸崖絕壁上發現一種珍奇的藥草,他……
生:一天,李時珍在懸崖絕壁上發現一種珍奇的藥草,他顧不得自身的安危,艱難地向頂爬去,身上劃下了一道道血痕,手上磨出了一個個血泡,可是他忘記了疼痛,一心只想采到藥草。
生:夏天,驕陽似火,酷暑難熬,李時珍頂著烈日尋訪藥材,他累得大汗淋漓,嗓子都冒了煙,很想停下來歇歇,可是一想到早日修好《本草》就可以早點讓百姓得福,于是他又加快了步伐。
生: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吹在臉上如刀割一般。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白雪,每走一步都那么艱難,但他沒有退縮。
師:同學們的描述仿佛讓我們也親身體驗到了其中的千辛苦。讓我們再來回味回味師徒二人在月色下,在破敗的古寺中的這番談話吧。
分角色練習讀對話,再指名讀。
三、學習第八至十三自然段
1、趕了一天的路,翻山越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本該好好休息才是,他們休息了嗎?自由朗讀八至十三自然段。
生:他們在趁著月色記錄今天的尋訪所得。
2、書中的哪一幕給你的印象最深?
生:他親自品嘗藥草給我的印象最深。
出示:他拿在手里仔細端詳,又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師:是啊,雞腸草與鵝腸草葉子十分相似,但是藥性不同。李時珍有什么辦法區別它們呢?
生:他仔細端詳了一陣,覺得還不能辨別,于是又放在嘴里嚼嚼。
師:同學們,是藥三分毒,有的藥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李時珍作為一代名醫,他難道不知道嗎?
生:知道。
師:那么他為什么還這樣做呢?
生:他是為了讓他修訂的《本草》更加準確,他親自嘗嘗,就避免讓后人因為開錯藥方而出現危險了。
3、這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啊。還有一次,李時珍為了試一試曼佗羅的藥性,因為麻醉性太強,幾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萬分。學到這里,那么對李時珍或許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想對他說什么嗎?
生:李時珍你不顧自身安危,冒險試藥,心中只想著百姓,我真敬佩你啊!
生:你真是一個稱職的醫生每一種藥草你都要仔細辨別它的藥性,你修訂的《本草》讓萬民得福,你給人類做出了貢獻。
5、師:此時,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夜已經很深了,李時珍還在干什么
生:他們還在把今天的尋訪記錄一一寫下來。
出示:他忘記了……忘記了……忘記了……心中只有……
生:他忘記了饑餓,忘記了寒冷,忘記了休息。
生:他忘記了父母,忘記了孩子,忘記了兄弟姐妹。
生齊說:心中只有修好《本草》,萬民得福。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8
今天學習了課文,在教學時抓住了一個“苦”字提領課文第一、二部分,覺得效果不錯。特記下其中片段:
師:同學們,李時珍帶著徒弟四處走訪,你們覺得他們苦嗎?
生:苦啊(不苦!)
師: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認真讀書,主要讀第一到第八節,你覺得有必要,也可以讀讀全文,抓住關鍵的地方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仔細讀書,不時與同桌交流著)
生:我覺得他們生活得很苦,課文第四小節描寫的古寺很破敗,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佛像上有厚厚的蜘蛛網。
師:你知道“斷垣殘壁”是什么意思嗎?
生:我知道是“垣”是“墻”的意思,“斷垣殘壁”應該是“墻壁倒塌”的意思。
師:是啊,倒塌的墻壁,厚厚的灰塵,那么簡陋,那么荒涼,所以作者說這是一座(齊答)“破敗”的古寺。
生:我要給補充,說不定古寺的屋頂上還有個破洞,古寺里還經常有老鼠蟑螂出沒,怎么會不苦呢?
生:我覺得他們不苦,李時珍笑著問他的徒弟“覺得苦嗎”,能笑著說明他不覺得苦。
生:另外李時珍說“修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他認為這值得,就不苦了。
師:可見,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
生:為了老百姓,做什么也愿意,苦也不怕!
生:這只能說明他不怕吃苦,事實上的確是很苦的。“先生快50歲的人了,都挺得住”,“挺”就說明生活苦,很難熬,另外“長年累月”的奔波難道不苦嗎?
師:知道“長年累月”的意思嗎?“累”的意思呢?(回答略)
生:我還想說:“住在廟里,哪能和住在家里比呢?”住在家里吃好的,穿好的,睡在溫暖柔軟的床上,可現在只能啃干糧、喝泉水、住破廟,連桌子也是磚頭壘起來的。
生:“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又“走了好幾個月”,現在連住店也錯過了,我想他們不僅僅今天是這樣,而是一直都過著這樣的生活,真是很辛苦。
生:但是李時珍并不認為這樣苦。
師:大家說德都很不錯,尤其能緊緊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老談自己的體會,從剛才的交流中,我們感受到,李時珍帶著他的徒弟出去察訪藥材幾個月的生活,的確很苦,然而李時珍卻并不覺得苦,那是因為——
生:他不怕吃苦,他要為老百姓修訂《本草綱目》
……
思考:本來在組織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的時候,就發現學生的想法很多,并且很有自己的道理,所以我告訴學生,只要能說明理由,并且讓大家信服,我們認為這樣的理解方法都可以。
所以在教學第一、第二部分時,我采用了這樣的方法,抓住一個“苦”讓學生去讀書。有了這樣一個提領性問題,學生的讀書就有意義了,并且讀得深了,一部分學生通過字詞句來說明“李時珍察訪藥材的生活是很苦的”,課文中有大量相關語句的描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就有機穿插有些重點詞語的理解,如“斷垣殘壁”、“長年累月”、“饑餐渴印”等等;一部分學生抓住李時珍的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李時珍不覺得苦”,由家里生活和古寺生活的對比,由苦和“不覺得苦”的對比,由因“萬民得福”而覺得值得的體會,學生更進一步認識到,李時珍的以苦為樂、愿意為民造福。
讓孩子能深入讀語文書,這是語文教師的職責,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我們應該善于抓住契機,提供一個有意義的話題,讓學生帶著話題去讀書、去思考,去獲得成功。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0
黃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我一直都在下面靜靜的聽著,在整堂課中黃老師的教學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首先黃老師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一副很有意境的畫,是一副李時珍的畫像,配合好了仿古的背景,可謂栩
栩如生,這樣以來,就把同學們帶到了一種這種意境當中,有人說一副好的畫,比過你說300句話,上
課時隨便你怎么說的天花亂墜,同學只是很迷茫,有可能時不知所云,但是你給他看圖,一目了然,很
清晰,哦,原來是這樣。在上課的時候,黃老師結合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了一副副圖畫,通過啟發,
探究的手法,一步步引導學生。同時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讀課文,為的是讓學生仔細的品,體會課文
的意境。同時黃老師在課文朗讀的配上了背景音樂,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出課文的思想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李時珍)
此文轉載;view_id=1910&page=3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1
b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寫作的重要基礎。只有學生擁有豐富的詞匯,他的語言,他的內涵才能有一個質的提升。詞語也是構成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部分。可是回顧以往的詞語教學往往處在比較尷尬的境地,尤其是中年級的詞語教學,要么被盡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處理一下,要么帶領學生認讀之后,讓他們談對詞語的初步理解,然后就進入課文內容的分析。難道詞語教學就只能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詞語教學能否像其它教學環節一樣精彩紛呈?
記得維果斯基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其實,詞語教學,不應該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主題。詞語教學不該應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環節,而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抓手。如何通過教師的研究,讓詞語教學不再是雞肋,而是教師心中的“香餑餑”;對學生而言不再是機械的記憶、造句,而是成為學生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 在教《李時珍夜宿古寺》我靜下心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點”進行入手。
一、挖掘文本訓練點,講究“準”
每一篇教材都有適合詞語教學的訓練點,教師要善于捕捉挖掘文本中適合進行語匯積累訓練的“點”進行研究,細致地思考,為學生課堂語言訓練找準“支點”。另外,中年級的學生對直觀的富有變化的形式還是很樂于接受的,這就更需要教師找準詞語訓練的點,就如中醫號脈一樣,什么樣的文章適合怎樣的詞語教學。同時要給學生營造多樣的教學氛圍,多變的教學形式。
在教《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時,我就運用的“詞串”教學。所謂詞串就是把文本中有關聯的詞語巧妙的歸類教學。我把“李時珍、龐憲”歸為一類,是人物的名字,學生通過讀書完全就能明了。把“大好月色、飛鳥歸林,皎潔的月光。。。。。”表示環境的歸為一類,讓學生比較朗讀;把“斷垣殘壁、青苔、滿是蜘蛛網、灰塵”描寫古寺破敗的歸為一類,教學時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從想到了什么?讓學生理解后記憶朗讀。把“忍冬草、金銀花、刀豆子、胭脂草、雞腸草、鵝腸草”這些中草藥歸為一類,通過圖文對照,讓學生識別藥材,牢記藥名。每一類運用了不同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的興趣始終保持在興奮的狀態,與利于詞語教學。
二、夯實課堂訓練點,體現“實”
改革華而不實的課堂氛圍,轉化課堂教學中心。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訓練放在首位。而語言訓練可以把詞語教學作為一個抓手來進行扎實訓練。在《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教學中,詞語教學已經超越了詞語的范疇,而是作為一個工具,成了連接文本、學生、教學的紐帶。主要運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詞語巧理脈絡,
《新課標》要求中年級的學生能用比較概括的語言來說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對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訓練的難點,也是老師頭痛的一個知識點。在教《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我就巧妙地利用了詞語教學,給教學難點設計了坡度。我有意識地在詞串教學中設置了“機關”。比如我在黑板左上角寫了“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在下面寫上了“斷垣殘壁、青苔、滿是蜘蛛網、灰塵、破敗”,在黑板的右上角寫上了“舀泉水、啃干糧,”在右下角寫了“忍冬草、金銀花、刀豆子、胭脂草、雞腸草、鵝腸草”并在旁邊寫上了:“端詳、若有所悟”。這樣有意識的安排除了將詞語歸類以外,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能很自然的說出這四類詞語與主人公想關聯的小標題。例如:第一組學生能感受到:查訪藥材時候的辛苦。就可以用小標題:查訪藥材,第二組就是寫他們:夜宿古寺,第三組是:寺中談苦,第四組是:夜記藥材。有了這樣的小標題,還愁學生不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嗎?
2、用詞語展開想象
在詞語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調動生活經驗,用語言對詞語進行情景描述,語言美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的想象是五彩繽紛的,隨著次第展開的一幅又一幅畫面,詞語的豐富內涵生動地投射在了學生的心湖上。我們能感受帶的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一種境界。
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文中有一句,“他扯過草藥,細細端詳著,若有所悟。。。。。。”我就抓住“若有所悟”來做文章。什么叫若有所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你能揣摩一下,他在想些什么嗎?學生能聯系文字進行了深入的想象,深切地感受了他的嚴謹認真。
3、用詞語感悟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在詞語教學中,不僅僅要讓學生牢記這些詞語,更要讓學生透過詞語的本質,去體會人物的品質。
在教本課時,我就抓住了“吃點苦、萬民得福”來輻射全文,讓學生充分感知李時珍吃了哪些苦后,我問學生:“李時珍說這些話的時候是怎樣的神態?”學生很快找到“笑著說”,我又追問:“笑著”這個詞語你感受到了他怎樣的品質?學生回答:“以苦為樂”。從一個詞語感悟人物品質也不失為“畫龍點睛”之舉。
三、整合課外拓展點,落實“廣”
光課堂訓練,效果還不夠理想,我想只有課內課外融合,積極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的語言運用到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語語,在生活中運用語言,經受生活的“歷練”,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本課而言,我覺得可以拓展有關評價描寫李時珍以及他巨大成就的成語,還可以拓展一些描寫醫生:救死扶傷、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等醫術的成語:比如:杏林春滿、懸壺濟世、仁心仁術等。通過課內外交融,豐富學生的詞匯。
總之,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給詞語教學一個切實的地位,挖掘詞語教學的內涵,讓詞語教學成為課堂教學中既扎實又活潑的課堂新亮點,讓詞語教學為學生一生的語文素養奠基。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昔日的“雞肋”變成課堂的“香餑餑”。愿每位教師有一雙能點“詞”成“金”妙手。
(敏思博客原創聲明: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紙媒體,網絡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日志鏈接地址: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李時珍)
此文轉載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1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訂好《本草》,帶著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歷,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復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復朗讀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余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容: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敗景象;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4、李時珍的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為民的精神境界。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三、結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設計課后作業。
課后我布置學生去當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僅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閱讀名人故事的興趣,更能讓他們了解家鄉的名人,增強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2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寺、啃干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
在教學時我分兩大塊進行:
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一下就能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到古寺的破敗,從他人的朗讀中,感受古寺的陰暗、潮濕、危險和荒涼等破敗的場景。教學到這時,我感覺對于四年級這樣的課文深層的理解,孩子們已經開始慢慢走上了軌道。
處理第二段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自學課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感受。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導學生體味條件的艱苦和李時珍師徒不怕吃苦,為民造福,以及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課文第7自然段中有兩個對比:住在破廟和住在家里,萬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強調出自己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對比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李時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訪藥材分別會遇到哪些危險。孩子們在短時間中想象說話,能把話說完整,言之有理,想象豐富合理。通過生活場景的再現加深對其理解,就避免了學生左猜右想,卻答不到要點的困難處境。課文12自然段應抓住“端詳”這一關鍵詞來體會李時珍工作的嚴謹和一絲不茍。而“端詳”體現在“扯一點嚼嚼”這是有著極大風險的,使學生加深對“吃點苦也是值得的”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本。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訂好《本草》,帶著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歷,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復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復朗讀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余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容: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敗景象;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4、李時珍的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為民的精神境界。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三、結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設計課后作業。
課后我布置學生去當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僅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閱讀名人故事的興趣,更能讓他們了解家鄉的名人,增強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描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訂好《本草》,帶著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歷,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引導學生從第七自然段入手學習課文,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復朗讀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余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容: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敗景象;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4、李時珍的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為民的精神境界。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查字典學會文中生字,結合課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讀順課文,查字典學會文中生字,結合課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講故事,揭示課題
1、講故事:“漏籃子和虎掌的故事”,突出藥店老板把“虎掌”替代“漏籃子”發給病人家了。老板的`根據:藥物書上明明寫著——:漏籃子又名虎掌。問題關鍵:舊的藥物書害人不淺。
2、李時珍決心重新編寫一本比較完善的藥物書。
3、由此揭示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板書課題,讀題。
4、釋題。
二、初讀課文
1、講清自讀課文要求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劃出不理解的字詞,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田園指什么?它有哪些詩情畫意?理清課文大意。
2、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3、檢查自讀效果
(1)指名讀課文,要讀準字音。(注意前后鼻音、平翹舌音)師正音。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4
我的教學設計分成兩大塊:從課文的第一段感受李時珍師徒兩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從李時珍與龐憲的對話和他親自品嘗藥草體會他為了編好《本草綱目》不怕吃苦,嚴謹認真的作風。
在處理第一段時,我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他們當時的條件很艱苦?學生基本上都能抓住第4自然段中有關描寫詞句并說清自己的理由。抓住“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網”體會出這是一座荒廢多時、十分破敗的古寺,而且古寺的條件十分差,很久沒有人來了,也很危險。但這一環節中美中不足的是在學生說完之后沒有點到“破敗”這個關鍵詞上來,讓學生充分感知“破敗”這個詞。
處理第二段時,我同樣是一個大問題:自學課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感受。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導學生體味條件的艱苦和李時珍師徒不怕吃苦,為民造福,以及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課文第七自然段中有兩個對比:住在破廟和住在家里,萬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強調出自己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對比后,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李時珍在家中,該是怎樣的生活呢?通過生活場景的再現加深對其理解,就避免了學生左猜右想,卻答不到要點的困難處境。
課文12自然段抓住“端詳”這一關鍵詞來體會李時珍工作一絲不茍。而“端詳”體現在“扯一點嚼嚼”這是有著極大風險的,這是我進行補白:嘗草藥中毒的事情,使學生加深對“吃點苦也是值得的”這一中心的理解。
遺憾的是對師徒倆的對話讀的不夠,這可是最能體現李時珍工作一絲不茍的地方,總之,我認為一堂課總會有顧此失彼的地方,不可能兼顧全面。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5
我說課的內容是《李時珍夜宿古寺》,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說的是第一課時,下面我按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三個板塊進行說課。
第一板塊:說教材
1.教材分析。《李時珍夜宿古寺》以簡約、樸實的筆調敘述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途中與弟子龐憲因為趕路錯過了客店,夜宿古寺的事。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等描寫細膩、傳神,環境描寫烘托、渲染了氣氛,“于細微處見精神”,李時珍的一言一行彰顯了他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品質”的極好范本。
文中還有兩幅插圖,一幅李時珍本人頭像,一幅李時珍與弟子龐憲在古寺中編著《本草》的情景,圖文并茂,“古今一相接”,有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閱讀與感悟。
2.預設學習目標、重難點。根據新課標中規定的本階段學習目標,結合本課寫作特點,考慮到學生已有學習情況,預設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為:(1)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準確讀記“憲、碗”等8個生字,端正書寫“宿、材”等12個生字;(2)理解“夜幕、降臨、隱隱”等詞語意思,并能串詞說一段描寫夜晚景色的話;(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感受李時珍為百姓造福不辭辛苦的精神。其中,識記、書寫正字,朗讀課文為本課教學重點,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賞讀,體會人物精神是難點。
3.學情分析。本課中人物言行如顆顆珍珠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而人物的內在精神成為串起珍珠的縷縷絲線,“抓言行悟品質”,四年級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有初步接觸,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再次感悟細節之處的傳神刻畫。
第二板塊: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本文內容樸素真實,筆調質樸淡雅,文中許多感人的話語,感人的段落讀來令人回味悠長,為此課堂中積極調動學生情感因素,“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情傳情,以情達情,運用“情境教學法”,看似老套,但卻是經久不衰的方法。
說學法:指導學生運用“讀文想象畫面再讀文”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旨在通過朗讀課文,想象畫面,在文字中思接千載,暢游一個來回后,再讀課文,積累、涵詠文字中規范、凝練的語言,并進行內化,吸收,進而為我所用。
第三板塊:說教學流程
為了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如下理念:文章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于細節處刻畫人物李時珍的形象,看似娓娓道來,沒有激情的渲染,但是讀進去后,一股情感的暗流在文字中涌動。因此設計力圖體現“以情為基礎,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種形式讀文中,以具體的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我預設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創設情境,開課揭題。課伊始,教師以課件出示李時珍頭像,問:“認識他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追問:“對他你了解多少?”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暢談對李時珍的了解,最后教師在點評后小結并介紹:“李時珍,明代醫藥學家,歷時二十八年,風餐露宿,嘗盡百草,為世間留下一部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說的就是在他編著《本草綱目》的過程中發生的事,看老師板書課題。”師揭題并板書課題,指名讀題,隨機教學“宿”的意思,進而理解課題的意思,再讀課題,教師問:“圍繞課題,你有問題嗎?”由學生的回答提煉,聚焦兩個質疑點:為什么夜宿古寺?怎樣夜宿古寺(在古寺中干了什么?)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此起課,源自學生在進入課堂前并不是一張白紙,由此就先立足在學生已有的信息儲備上,讓他們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對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再揭題,圍繞課題質疑,課堂熱起來,“未成曲調先有情”。】
第二步,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一)自由讀課文,讀通讀順,邊讀邊想自己提出的問題。(二)檢查反饋。在此過程中重點檢查學生對文中字詞的掌握,課件出示詞語“夜幕、降臨、隱隱約約”等,多種形式讀詞語,特別是想象畫面讀,教師問:“輕輕地讀讀這些詞,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彷佛出現怎樣的畫面?”指名學生回答,教師隨機點評并讓學生帶著這樣的體會再讀詞語。(三)選用其中的一些詞語說一段話,描寫夜晚的景色。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過詞語想象畫面,豐富詞語的內涵,使每個詞語靈動起來。同時自然銜接到下一環節“選詞語說一段描述夜晚景色的話”。】
(四)在讀課文的過程中還有字詞不理解嗎?通過學生的回答,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因為本課四字詞語較多,并且有一些藥物名字學生未接觸過,讓學生相互解疑,提高學習的效率。】
第三步,解決疑難,感受人物。教師過渡,提問:“字詞會讀了,意思也明白了,那課前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別著急,再讀課文,用橫線劃出相關語句。”在學生一番默讀、尋找、思考后,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學習文中重點詞句。回答問題“為什么夜宿古寺?”聚焦句子一:“這天,他們來到湖北西部山區,因為一心趕路,錯過了客店。”理解兩個問題:“一心趕路”什么意思?李時珍為什么要一心趕路?從而順勢導到:“李時珍一心趕路為的是‘四處察訪’藥材。”隨機學習第一段:“李時珍領著弟子龐憲,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訪藥材,已經走了好幾個月了。”讀著讀著,你有什么體會,學生一番品讀交流后,得出“李時珍為編著《本草綱目》非常辛苦。”再讀這句話,哪些詞體現這份“辛苦”?著眼到“風餐露宿”和“曉行夜宿”,理解這兩個詞,同樣先想象畫面,再帶著自己的感受讀句子。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由“為什么夜宿古寺”引出第一、二段的學習,同時有選擇地抓住“一心趕路”、“風餐露宿”和“曉行夜宿”體會李時珍的辛苦,由點帶面,提升閱讀品味。】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教師隨即拋出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夜宿古寺的原因我們已經找到,那在古寺中李時珍和弟子做了些什么呢?”根據學生回答,首先聚焦句子一:“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讀這句話,你有什么話想說。同樣讓學生體會李時珍的辛苦,并且抓住“啃”字做文章,“啃”我們還可以換成什么詞?作者為什么要用“啃”來描寫,一方面由啃感受到干糧的難以下咽;另一方面想到師徒兩人一心趕路,肚子早已餓極,饑不擇食。“吃的是干糧,喝的是泉水,住的呢?”教師一邊板書一邊追問,自然聯系到文章前面部分對古寺的描寫。聚焦句子二:“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讓學生朗讀描寫古寺的句子,感受“破敗”,體會作者在描寫古寺上細節的刻畫入微。由此拓展開去,“其實在編著《本草綱目》的二十八年中,李時珍吃的苦何止這些,同學們不妨閱讀這樣一段文字。”師穿插課外補充閱讀進行練筆:夏天,在炎炎烈日下,李時珍……;冬天,在寒風刺骨中,李時珍……;為了采摘懸崖峭壁上的草藥,李時珍……”在一番“苦”的咀嚼后,問:“李時珍又是怎樣看待這樣的生活?”學生自然找到句子:““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里過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李時珍的這番話,哪里打動了你?”“萬民造福,吃點苦是值得的。”圍繞“萬民造福,吃點苦是值得的。”這句話,反復體會,首先學生理解句子意思,感受到“李時珍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可貴品質。再抓住這一中心,設計導語引讀句子,因為“萬民造福,吃點苦是值得的,所以,李時珍……”正因為:“李時珍全心全意想著老百姓,所以他……”,反復引讀書中重點語句,一唱三嘆。教師再次問到:“李時珍啊李時珍,一路上風餐露宿,連口水都沒有喝,你不覺得苦嗎?”進行角色的轉換,學生說到:“萬民造福,吃點苦是值得的。”感受李時珍樸素話語背后的堅定與執著。師小結說到:“是啊,一部《本草綱目》給百姓帶來無窮的福祉,請看這樣一段介紹。”課件補充對《本草綱目》的介紹及其價值。
【一個“苦”字,看似簡簡單單,但怎樣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觸摸到這份苦,進而感受人物李時珍的不怕苦,充分利用重點詞句,在文本中細細地讀,反復地品。】
結課同樣是順勢而成,教師指著文中插圖,動情敘說: 皎潔的月光透過露天的屋頂,照進房子里。李時珍說:“龐憲,趁著大好月色,我們把今天尋訪所得記下來吧。”下節課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李時珍,看他如何在月光下,古寺中編著《本草》。
本堂課板書設計,抓住文中重點詞句,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呈現。既反映課堂主要教學內容,同時為學生復述課文做好鋪墊。
板書設計:
李時珍夜宿古寺
饑餐渴飲曉行夜宿,
一心趕路夜宿古寺。
渴飲泉水餓啃干糧,
借著月光編著《本草》?
萬民造福吃苦也值!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 篇1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5
放手是一種美麗。這是我從王美芳老師的《李時珍夜宿古寺》課堂出來的第一感受。
本堂課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悟,感受李時珍的察訪藥材之“苦”,從而逐步領會李時珍為了萬民得福以苦為樂的偉大。全文幾乎是圍繞一個主打話題:讀讀課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能夠看出李時珍察訪生活非常“苦”?找到這樣的詞語或者句子,并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
在學生默讀完成自學(大概5分鐘左右)即將交流的時候,老師說:
“同學們,下面我們來交流,注意,別人說過了的感受,我們就不重復說;但是別人如果說到的詞句你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要補充,請你把手舉得最高,老師就馬上請你回答,明白嗎?”
在聆聽學生回答的時候,我特別關注了他們的語言。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很多學生都非常自如地運用了“我補充意見”“我有不同看法”的話語。甚至有的同學會補充前面若干個同學的發言。而且發言的表達的內容從篇幅和質量上來看都非常值得圈點。在這其中,老師不斷地關注學生聆聽發言之后的即時反饋,比如問:“××同學,剛才有同學補充了你觀點,你認為呢?”不斷地在課堂反饋中即時生成。
課后我和王老師交流,非常欣賞她的課堂語言和學生的課堂語言。她非常興奮地告訴我,這個班的孩子就是這樣富有個性,有時候老師的預設會因為他們發生諸多的改變,在教學“維生素”一課的時候,學生竟然當堂爭論起來了,我預設的流程都上不下去了!言語中些許遺憾其實是更多的自豪。
走出課堂我在想,放手也是一種美麗,自由與個性才會有呼吸與生長的空間。當然,放手不是“放任”,王老師的這種“放手”理念之下又不乏理性智慧的適時點撥引領,才有學生傾聽與表達的良好習慣,才能生發出更多的課堂個性化的語言,也才能從當下的“有效”關注更長遠的發展。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李時珍)
此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