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精選13篇)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1
如東縣袁莊鎮教辦 時孝容
1、寫作背景
蘇軾與弟弟蘇轍(子由)的自幼形影不離,手足情深。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運更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的政治見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極諫。當兄長被一貶再貶時,弟弟也因為受牽連日子很不好過,但做弟弟的從未有過絲毫怨言。
1074年,蘇軾由繁華的杭州調到荒涼的密州(今山東諸城),目的就是為了能與弟弟相距更近一些。當時的蘇轍在濟南為官。原以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哪知,蘇軾來到密州時,面對的是長期干旱、蝗蟲遍野的慘淡景象。憑借文人的良知,他已無暇去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他觸景生情,情動辭發,揮筆寫就《水調歌頭》,一泄思親的惆悵與傷懷。
2、教材分析
全文共6個自然段,1-3節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第4節寫蘇軾寫作的心理狀態,第5-6節寫蘇軾心理的變化,同時引出他的詞作。全文緊扣“思念”,轉而“埋怨”,進而“轉念”,最后“寬慰”,以一條清晰的情感線索串連起蘇軾撰寫《明月幾時有》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3、教材處理
對于這篇教材的處理本人確實感到非常為難。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很多教師在教學的時間都遵循著文章的情感線索來組織學習,在第一次試上的時候,我就采用了這種方法。上下來之后卻發現這樣處理教材太過平實,而且比較拖踏。無法突出教學的重點。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我決定“刪繁就簡”,從教材中跳出來看教材,從紛繁的思路中跳出來看教材,最終決定從文中的插圖入手,引出1-4節的學習,再由第4節的“埋怨”引出第6節的詞作,最后再引出第5節對詩句的解讀。這樣,指導朗讀和背誦的重點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4-6節上來,真正把時間用在了刀口上。
4、重點難點及媒體的運用
本課教學的重點我放在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上,通過學生的朗讀去體會蘇軾內心情感的變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他們綜合素養。在朗讀材料的選擇上,我重點選擇了文章的4-6自然段,尤其是第4和第6自然段。
本節課的教學,我嘗試自己動手制作電子燈片來輔助自己的教學。在做課件的過程中,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媒體素材,如課文插圖、有關月亮的背景圖片及《但愿人長久》的flash動畫和mp3音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選擇了一些和文本內在情感相一致的背景音樂,以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總的來說,本課的教學力求做到“簡簡單單學語文”,以本為本,以人為本,做到目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整堂課的教學以讀背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通過朗讀去體味,通過背誦去積累,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2
我的 目標 方法 提示 我的學習成果 讀通、讀 順課文 默讀1遍、朗讀2-3遍。 我讀了 遍,已經讀得:很通順□ 比較通順□ 基本通順□ 讀準、認 清字詞 查一查、讀一讀、認一認、選一選 1、選一選 埋(mán□ mái□)怨 2、在文中找出這些詞語,讀一讀 觀賞 品嘗 心緒不寧 形影不離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歡離合 寬慰 嬋娟 3、查詞典或聯系課文,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 但愿 皓月 觀賞 手足情深 形影不離 心緒不寧 埋怨 寬慰 嬋娟 理清課 文結構 標出小節號,劃出關鍵詞句 1、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因 弟弟而 。 2、蘇軾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 起來。 3、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 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理解重 要內容 讀一讀、劃一劃、想一想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為人寬大如海。蘇軾中進士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憶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3、導出蘇軾并簡介生平。
4、導入課題,板書:2、但愿人長久
5、看圖、聽歌說說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
提出自學要求:1、自學生字詞,要求讀準字音,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3、默讀課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4、交流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詞,學生認讀,說說自己理解的詞語意思。
(2)指名讀課文。
(3)說說課文要學哪一首詩。
(4)文章描寫詩的意境有是哪幾小節?
(5)說說課文可以分成哪幾小節?概括段意。
3、指導朗讀長句。
三、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2、講解字形。屈:半包圍結構的字,外邊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邊是個“出”字,最后一筆是點。
3、學生描紅、仿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體會作者對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由輕聲讀文,思考:課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指名說說。
三、學習第二節
1、學生讀文,說說從這首詞中讀出了怎樣的一種感受?
2、出示課文中的圖,說說這是什么時候?圖中蘇軾表現怎樣?
3、讀第2節,對比一下,人們與蘇軾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導朗讀:讀出人們的喜悅,蘇軾的思念與惆悵。
四、學習第三小節
1、為什么在如此佳節,蘇軾不思念別人而是思念蘇轍呢?
2、出示填空:蘇軾思念弟弟是因為__________。
五、學習4-5節
1、看著如此美好的月色,蘇軾在床上睡不著,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緒有什么變化?請讀文找出有關的詞。
2、討論、小結:中秋佳節,萬家團員,蘇軾與弟弟卻天各一方,難以相聚,正所謂"月圓人不圓",心中頓時升起難以名名狀的惆悵與埋怨。板書:月圓人不圓
3、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蘇軾為什么埋怨月亮?
4、討論、小結:詞人眼望圓月,悟出人有悲歡離合,就像月有圓有缺,很難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離合,那么詩人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5、指導朗讀蘇軾為親人無法團聚而埋怨月亮,更見他對弟弟手足情深。
6、指導朗讀(范讀與指導相結合)
五、學習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學習并理解詞語
(1)比較:吟誦--朗誦
(2)"嬋娟"指什么?(本課指美麗月色)。
3、出示課文投影,放音樂《水調歌頭》。
六、再次朗讀古詩,放音樂,學生配樂讀、指名讀、背誦。
1、你能不能來說說這首詞的意思?(可以用課文中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詞的最后兩句。
3、試著背誦4、5、6小節。
4、"但愿人長久"還可以說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愛情、美好的感情)
七、總結
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造經過。蘇軾思念親人,熱愛生活,篤于情誼,又能通情達理,以理遺情,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發出誠摯祝愿。
板書設計:
心緒不寧: 中秋佳節 歡歡喜喜
手足情深 離別七年
2、但愿人長久 埋 怨 : 月圓人不圓 寬慰許多
人生哲理: 月有圓缺 人有離合
美好祝愿: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3、開展讀書交流會,交流蘇軾及其詩詞的有關資料,以及有關“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詩詞。
教學重點:讀書交流會。
教學難點: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指導背誦課文
1、播放樂曲,學生自由練習背誦。
2、教師配樂范背。
3、指名背誦。
二、開展競賽活動
1、讀書交流活動。
(1)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關蘇軾的故事、詩詞,進行交流。
(2)交流有關“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詩詞,開展朗誦會。
文獻摘錄: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課后練習:
一、根據拼音,填充詞語。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誦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約 ( )下 悲歡離( )
二、比一比,再組詞
廷( ) 耍( ) 嘗( )
挺( ) 要( ) 賞( )
灑( ) 慰( ) 隱( )
酒( ) 蔚( ) 穩( )
三、按課文內容將詩句補充完整,再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變得這么______、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樣,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擁有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又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其實文的用意應該是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詩(詞)的含義,只是現成的文字對詩(詞)句的描述,往往對學生來說會先入為主地理解詩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這一課中,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我特意在設計教案時加入聽歌、看圖想象的環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生說:“看到圓圓的月亮我知道中秋來了,此時此景,正是萬里無云,皓月當空;我還看到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子射在詩人的書桌上,因為月亮太圓了,光太亮了,就好像太陽光那樣射進來;聽著這樂曲,我感覺到里面有一種淡淡的憂愁……”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4
教學目標:
1.細細品讀,體味領悟課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準備:
1.古典音樂《出水蓮》
2.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線索提攜,回顧導入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中中秋這天的蘇軾心情是復雜的,一開始他心緒不寧而后變為埋怨最后又變為寬慰。(板書)為什么他的情感會有這樣的變化?讓我們細細地品味課文。
二.讀悟“心緒不寧”,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緒不寧”,理清脈絡
師:先請大家讀讀課文2、3小節。想想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找到相關的詞語、句子,把它劃下來,多讀幾遍。(自由讀)
生:交流,蘇軾是因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2.抓“心緒不寧”,品悟原因
師:同學們看,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生:這是一個美好的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
師:為什么在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蘇軾會心緒不寧呢?
生:因為蘇軾看到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看到別人團團圓圓,而他自己卻只有一個人,非常孤獨,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緒不寧!
師:你理解得很好!請你把這兩句讀一讀。(生讀)
師:蘇軾思念著弟弟心緒不寧,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過這個中秋節,那該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現在是胖了還是瘦了,身體好嗎?
生:弟弟你在那里過得好嗎?有沒有什么不順心的事呢?
師: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著弟弟呢?請同學們讀讀下面一節。
3.感“手足情深,”回歸主題
生:因為蘇軾跟弟弟蘇轍手足情深。
師: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親兄弟之間的感情深?
師:我們可以從課文的哪里感受到他們的手足情深?
生: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
師:形影不離的兄弟倆已經分別七個年頭了!在他們分離的七個年頭里,一定時刻思念著對方,其實,在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蘇軾的父母、妻子都已經去世了,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著弟弟,如此心緒不寧!
三.讀悟“埋怨”,咀嚼詞味
過渡:此時此刻——師范讀第四節(播放背景音樂)請同學們學著老師的樣子,讀讀這一節找一找,哪個詞可以概括他這時的心情。
生:讀讀找找——埋怨
師:讀讀這個詞(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責的意思(教師可點撥)
師:蘇軾埋怨誰?(月亮)他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來理解。
1.抓偏偏,體會月亮的無情
生:因為月亮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所以蘇軾要埋怨月亮。
師:請你來埋怨月亮。(生讀句子)(你真是個小蘇軾,埋怨的語氣表現得那么好)
師:注意這個詞——“偏偏”(點擊出示),偏偏也可以說(故意,有意的)
師:那么換個說法這句話可以怎么說?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離的時候就這么圓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離的時候又不圓不亮了。
師:是啊!月亮真是無情,請你來埋怨月亮(生讀句子)(你真是蘇軾的知音,能體會到蘇軾此時此刻的心情)
師:月亮這么無情,蘇軾只能(引讀:出示句子:眼睜睜------埋怨)
師:我們可以感覺到這時的蘇軾心里很(無奈、無可奈何)
師:請你無奈地讀一讀(出示句子讀)
師:他埋怨:
2.多誦讀,體會蘇軾的埋怨
生:齊聲朗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師:看著這明媚的月光,思念著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團聚共度中秋,蘇軾不禁埋怨起來——(生再讀這句。)
師:別人合家團圓,品嘗瓜果,共享天倫,蘇軾卻思念著弟弟心緒不寧,望著這圓圓的月亮,蘇軾想到月圓人不圓,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讀這句。)
3.巧補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師:讀完這句,這后面有個什么標點符號?(省略號)你覺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覺得省略號表示蘇軾還在埋怨,還想了很多。
師:假如你就是蘇軾,你還會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為什么中秋之夜,我們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為什么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見你一面啊!為什么我們總是分離呢?
生:弟弟,如果現在能和在你一起賞月,和別人一樣說說笑笑那該有多好啊!為什么就辦不到呢?
四.讀悟“寬慰”,品味理趣
過渡:同學們想得都很有道理,蘇軾埋怨月亮也是萬般無奈,那么蘇軾是不是一直這樣埋怨下去呢?讀讀下面幾節
1.自讀理解,抓關鍵詞,會詞意
生:不是的。
師:你從哪個詞語里知道的?(轉念)
師:這個詞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變了想法。
師:蘇軾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2.勸慰蘇軾,誦中心句,悟哲理
師:看來蘇軾是想通了,同學們想通了沒有?現在老師就是埋怨著月亮的蘇軾,請你來勸解我。
生:蘇軾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師:那我和弟弟為什么分離得多,悲傷的多,總是悲,總是離呢?
生:因為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不會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離是很正常的,正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有合總會有離的,你和弟弟分開了,總會有見面的那一天的!)
師:哦,正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哪)”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師:謝謝你!謝謝你的勸解,我現在覺得好多了!寬慰很多!所謂(出示引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師:讀讀課文,這篇課文哪幾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生: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師:這樣詩詞和句子對照的課文,同學們覺不覺得很親切?(是的,這樣的課文叫“文包詩”)這里出現的是詞,可以把這樣的課文叫作(文包詞)
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時的蘇軾還是埋怨月亮、滿腹牢騷的蘇軾嗎?
生:不是,他寬慰了許多。
五.讀悟“祝愿”,升華情感
過渡:師:他不僅自己心里寬慰了,還要送給別人美好的祝福:(指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1.品讀祝福
師:這就是:(齊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那么嬋娟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滿的月光
師:你理解得很對請你把這嬋娟之美讀出來(生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師:人不能相聚,但美滿的月色可以共享,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讓我們一起把這份祝福的美好讀出來(生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師:這句祝福是蘇軾送給弟弟的,更是他送給誰的?
生:送給所有人,分別的,團聚的
師:我們一起送出這份飽含深情的祝福(齊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再一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蘇軾低聲吟誦起來
師生齊: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師:我們大聲朗誦起來
師生齊: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2.拓展延伸
師:這首詞還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學們想不想聽朱老師把它完整地吟誦出來?(點擊出示全詞)(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蘇軾的這首詞飽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著美好祝愿自寫成以后廣為傳誦。尤其是最后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成為千古絕唱!它流傳了將近1000年,直到現在,人們還常常把這句話送給親朋好友,表達美好祝愿。同學們,你們想把著句話送給誰呢?
生:我要把它送給……
師:謝謝同學們的祝福
3.點題收尾
師:讓我們回到課文,為什么課文要以這句詞為題呢?
生:因為它是詞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為它表達了一種美好的祝愿。
師:只要是了解中華文化的人,都會知道這句話,都會把它作為一份祝福送給親人、朋友和其他需要關心的人。讓我們收藏好這個故事,也收藏好這份祝福:(指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六.作業:
1.背誦課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寫詞(人有……)
3.說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附板書:
2但愿人長久祝福
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5
中秋知識
《但愿人長久》練習設計
教學要點:精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朗讀理解,從而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并相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演示課件:(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圖片)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渡過的呢?
2、引入:(課件出示圖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文學家蘇軾卻心緒不寧。同學們,蘇軾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緒不寧呢?你們想知道嗎?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同學們,你們讀到了嗎,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呢?
2、學生交流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的理解體會
a、你從哪里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侯……)
b、你從“形影不離”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從這句話中你又有什么體會,主要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3、指導朗讀
結合學生的交流,請他們讀
你能讀好么?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你會用朗讀表現嗎?
4、引說:
蘇軾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蘇軾在思念著弟弟)是啊,蘇軾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侯——……長大以后——……如今屈指算來——……怪不得蘇軾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三、學習課文第4節
1、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學們,在這樣的夜晚,你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這么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來了。你們想知道蘇老先生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誰嗎?
2、指名朗讀
指導看圖
同學們,這時候的蘇軾神情怎樣?(眼睜睜)
那圓圓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睜睜地望著,會覺得怎樣?用你的朗讀來回答吧。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3、交流討論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指導看圖。
師:同學們,看,明月當頭,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麗,這個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現在是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這時,你看著月亮會想些什么?自言自語說些什么呢?
4、配樂朗讀
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蘇東坡的思念之情,感傷之情。
指名朗讀,齊讀
四、自由朗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后來為什么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2、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聯系上文說說
3、想到這里,蘇軾的心里就感到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課件出示)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學生跟著老師讀(師生共讀)
4、指名讀,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
5、指名再讀意思
問:這意思你們都讀懂了嗎?
指名讀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們能找到這句話的意思嗎?指名說
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7、出示詞文,師范讀
8、指名生讀,提示:低聲吟誦
五、總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
2、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出示:師范讀——課后你們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朱麗丹老師用本設計在“常熟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驗收時上的匯報課獲優秀課)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6
【教學目的與要求】
知識目標:掌握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三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了解蘇軾的《水調歌頭》。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難點: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 、揭題導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輪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關于明月思鄉,寫過許多詩篇,你會吟誦那句詩?(學生吟誦)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在這月圓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首詞作,以及它的寫作過程。(板書:但愿人長久)
3、欣賞歌曲《水調歌頭》,學生拿出課前下發的《水調歌頭》,交流關于蘇軾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相機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來 眼睜睜 躺在床上 悲歡 隱沒 雖然 陰晴圓缺 形影不離 心緒不寧
2、讀書過程中,教師針對難寫的“缺”進行書寫指導,側重學生識記宇詞能力的提高。
3、學生默讀課文,組織討論每自然段主要內容。
(1) 教師引讀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節到了,今晚對蘇軾來說有什么不一樣呢?
(2) 指名讀第2自然段,并在討論中了解這段內容。(板書:皓月當空 舉家歡慶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蘇軾為何會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讀第3自然段,并討論本節的主要內容。(板書:手足情深 別離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蘇軾后來是怎樣度過這個夜晚的呢?指名讀后面幾小節,并通過討論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板書:埋怨明月 真情寬慰 吟誦詩句)
(5)組織學生默讀課文,并根據板書,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調歌頭》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讀讀課文2、3自然段,在這樣的一個夜晚,蘇軾心緒不寧,他在想些什么呢?
2、組織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相機引導:
(1)皓月當空,月圓人不圓。
你見過這樣的夜空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理解“皓月當空”。
(2)家家戶戶熱鬧非凡,觸景生情。 ‘
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過中秋節的情景。并引入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手足情探,分別已久。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
3、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千年以前,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著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來。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蘇軾的情感變化,誰再來說一說蘇軾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二、精讀課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對明月,蘇軾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強烈。月亮漸漸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頭看著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種情緒?讀課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會有這樣的情緒嗎?
(2)組織交流
隨機引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文章內涵。
理解“眼睜睜”一詞在文中的意思。(看著這輪皎潔的圊月,自己卻沒有辦法和弟弟相聚,一種無奈和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觀察文中插圖,在這樣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
明白省略號的意思,想想他還會說些什么?
如:想當初,我和弟弟形影不離,手足情深,可如今,卻天各一方,無法相聚。
雖然面對同一輪圓月,可我們卻天各一方,彼此分離。7年了,我多么想在這團聚的時刻和我的弟弟舉杯同飲呀!
(3)指導朗讀
(二)感悟“寬慰”
(1)作者后來卻改變了想法,讀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說說你對蘇軾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組織交流
引導學生找找文中的幾組反義詞,體會“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與歡,離與合,隱與現,圓與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樣,每個月都有圓的時候,也有缺的時候,有出現的時候,也有看不見的時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歡樂和團聚的時候,有時也會有悲傷和別離的時候。
老師扮蘇軾,說蘇軾轉念又想到的內容,請學生接下去和蘇軾對話。(引導學生自由發揮,深入體會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讀讀蘇軾寫下的詞句,再讀讀第5自然段,看看還有不懂的嗎?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指明月,詩人希望什么能長留心間?讀讀第4段,聯系今晚蘇軾的所思所想,你知道這兩句詩說的是什么了嗎? (在交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嘗試配樂朗讀)
三、總結延伸
(1)齊讀全文,說說自己的收獲。
(2)這首詞中,有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并表達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兩句嗎?
(3)在哪些情況下,我們可以對他們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圓之際,還有許多人因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時。
(4)你還知道哪些同樣表達這種情懷的詩句呢?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9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昨晚,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聲反復的將《水調歌頭》吟誦。這首詞中,我似乎窺到了俠骨柔情的文豪內心中最柔軟的一塊,似乎感受到蘇軾超然中卻洋溢著的婉約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后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沖擊。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后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在體會埋怨的原由時,我引入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最后在理解詞句思想時,我引入了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最后我和學生在古箏的伴奏下,齊讀《水調歌頭》將古詩情韻推向高超。
整堂課下來感覺思路清晰,學生默契,頗有意猶未盡的味道。
(敏思博客原創聲明: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紙媒體,網絡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日志鏈接地址: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8
一、 說教材
1、教材說明
本課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作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屬于“文包詩”類文章。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深遠意境,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譴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反映了 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2、教學目標
( 1 ) 知識目標
a 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組成的詞語
b 學習“文包詩”寫法
c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 ) 能力目標
a、 引導學生理解品味本課有關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b、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c、 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3)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并領略皓月當空的美景,感受祖國古典詩詞所創 設的意境,進行 美的熏陶。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3 、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詞、文、圖的對照,討論交流和反復誦讀,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4 、 學情分析:
從課文內容來看,學生很難理解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因為沒有豐富的個人經歷,教師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為應對這一情況,課前利用早讀課和輔導課時間提供了大量關于蘇軾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他的生活,這樣就能使學生感悟課文有了一些基礎.教學中以品讀悟情為主,教師適當以語言渲染,努力讓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
5 、 教具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 說教法與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運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因此,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進行適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好辦法。《但愿人長久》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為此,我們運用自主探究與朗讀感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首先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篩選學生的疑問,突出情感變化,接著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有關情感變化的詞語。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2)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并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三、說板書及作業
(1) 板書就按課文作者的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2) 作業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歌頭》全文,了解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和時代背景。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來到了,中秋節晚上的月亮特別圓。古代文人都喜歡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說幾句嗎?(因為本文以月為主線,借月抒發情感,)
2、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于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9
導入新課:
蘇軾是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與弟蘇轍情同手足,但長期天各一方,時值中秋,目睹別人家團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諦,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這節課我們就用各種方式來展示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組準備:
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把分配給你們的任務準備一下,練一練,3—5分鐘的時間,一會展示給大家(師及時指導表演)。
小組展示:
1組展示:介紹有關蘇軾的資料。
2組展示: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7組展示:感情朗讀全文
3組展示:蘇軾與弟弟的感情如何?從哪里能夠看出來。
4組展示:詩人為什么埋怨月亮,從哪些詞能夠看出詩人的思鄉之情?
5、6組展示:蘇軾的情感有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談自己的體會。
8、9組展示: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10組展示:背誦課文4、5、6自然段。
11、12組展示以“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為主題的詩詞。
教師總結:
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讓我們一起背誦蘇軾的《水調歌頭》,以曠達的心態對待生活!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10
滋育心根,如何操作?如何處理好知識、技能學習,以及發展兒童官能與滋育心根的關系?走進劉云生老師的語文課堂,看他執教《但愿人長久》,我們豁然開朗:語文課,用言語來滋育心根。正因為如此,劉老師的課旨歸了語文的本原。
一、課前談話,了解溝通
師:孩子們,大家好!我姓劉,大家就叫我劉老師。給我打打招呼,好嗎?
生:(沒有人敢發言。)
師:我聽你們老師說,你們班最棒。誰來打頭炮?我首先送你一張名片。
生:哈嘍,劉老師!
師:中英文雙語打招呼,夠國際標準!(送上一張名片,并和學生握手)
生:(全班轟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師:我成了“國際友人”!(送上一張名片)
生:(眾笑)
生:劉老師,你好!
師:我又“回國”了!(送上一張名片)
生:(眾笑,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
師:看來,咱們班的孩子很會和別人相處,真是鐵鍬敲鑼——響當當!呵呵,今天,我們是第一次見面,大家這樣“聚精會神”地看著我,你聯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別林。(眾笑)
師:(笑兮兮地說)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師:(走過去摸了摸這個孩子的頭)這還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鄧小平!
師:總設計師?不敢當!不過,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鄧小平一樣,都是“濃縮的精品”!
生:(眾笑)
師:我還想到了曾經教過我們的李老師,他和你一樣,也戴眼鏡!
師:他,現在到哪里去了?
生:調到北京去了。
師:想他嗎?
生:想!
師:什么時候最想?
生:晚上,睡覺的時候。
師:特別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點點頭)
師:多重感情的孩子啊!今天,我能認識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詩韻。
師:建議大家給王詩韻同學來點掌聲!
生:(熱烈地鼓掌)
師:短短的幾分鐘接觸,讓我感到,咱們班的孩子真厲害!不但有禮貌,還會聯想。是不是每個孩子都善于聯想,善于學習,我將拭目以待。
【教師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很快贏得了孩子的喜愛,拉近了和孩子們的心里距離,為上課時圍繞文本的對話搭建橋梁。同時,這看似不經意的談話,又蘊涵深意。一是了解孩子們聯想的能力,為調整教學預設摸清情況;二是相機捕捉課程資源,為豐盈教學獲取素材。】
二、鋪陳意象,誦讀入境
師:請看(出示一幅幻燈片:圓圓的月亮高高高地掛的天空中),你聯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節。
生:我想到了阿波羅號登月飛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戰。
師:想象真豐富!現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你們會想到這些。可是,在遙遠的古代,山重水隔,人們望著那一輪或圓,或缺的月亮,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你會背誦哪些寫月亮的古詩詞嗎?
生:我會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師:不簡單!背得這樣熟!
生:(爭著舉手)
生:(搖頭晃腦地背誦)《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有點小李白的味道!這兩位同學都背誦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來一首其他詩人的?
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這是誰的?
生:張繼的《楓橋夜泊》。
師:還有最后一次機會,誰來背?(有一位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嘴里還在小聲地,急迫地說,“我!”)好,把這個機會給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師:據我所知,我們在課文中,沒有學過這首詩。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詩三百首》中讀到的。
師:了不起,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從課外書上去獲得知識!
生:(老師帶頭,和學生一起鼓掌!)
師:在古代,月亮是許多詩人,詞人,文人描寫的對象。我也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東西,不是詩,而是詞。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蘇軾的大文學家寫的。請大家欣賞。
師:(配樂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完全沉浸在朗讀所營造的情景中)
生:(回過神后,熱烈鼓掌)
【語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張。開課,教師從月亮的意象入手,讓孩子們背誦古詩,把學生的視覺引向遙遠的古代,既是語言的積累,也是意象的統整,更為學習課文鋪設情境。】
三、自讀自悟,多元感知
師:謝謝大家的鼓勵!這首詞是怎樣寫成的呢?請大家打開書,第2課,《但愿人長久》。(板書課題)自由放聲地讀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標上問號。
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師:把生字讀給同桌聽一聽;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討論討論。
生:(按要求合作學習)
師:(抽讀生字新詞)
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生:劉老師,“嬋娟”是什么?
師:是呀,“嬋娟”是什么?是不是嫦娥的“手絹”?(眾笑)
生:不是!“嬋娟”就是月亮。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第五自然段說,“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從這里可以看出,“嬋娟”就是“明月”。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嗯……(語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詩意思是一樣的!
師:發現了“新大陸”!真了不起!課文最后幾句詞就是表達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確是一樣的。還有哪些同學也有同樣的“偉大發現”?
生:(全班大部分同學舉起了手)
師:很好!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前面要用省略號?
師:讀書多仔細呀!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棒極了!但,你這個問題,還可以怎么問?
生:(搖搖頭)
師:誰來幫幫他?幫幫這位問題“發現家”?(眾笑)
生:為什么課文不把蘇軾寫的文章全部抄下來?
師:不是“抄”,而是“引用”。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來呢?大家課外去讀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一定能知道。這里,老師不講。還有問題嗎?
【“疑是知之始。”教師讓學生初讀課文,質疑問難,特別強調“發現”,意在啟發學生自能讀書。有的問題當場解決,有的問題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學生的閱讀引向課外。】
師:(環視整個課堂)沒有了。那,請大家再讀讀課文。這次默讀。看看你還會有什么“偉大的發現”,有什么不同的體會?
生:(靜靜地,默默地讀。仿佛能讓人感到學生思維在悄悄地流淌。)
師:讀書貴在靜思默想。大家讀得那樣投入,那樣認真。來,說說,你的發現,說說你的體會。
生:我發現,蘇軾很想他的弟弟。
師:你讀出了思念!(板書:思念)
生:我體會到,蘇軾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寫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寫不出來。
師:你讀出了“敬佩”!好!但,老師相信你,今后一定會寫出比蘇軾更好的文章。剛才,我看你讀書的時候,還在書上批注,寫自己的體會。我想,說不定,你就是當代的“蘇軾”呢!
生:(眼睛里露出興奮)謝謝老師!
生:我體會到,蘇軾和蘇轍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師:用課文中的詞語,叫——
生:手足情深!
師:(板書“手足情深”)你讀出了“情深”!
生:我體會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要把美好的感情長留人間。
師:你讀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體會到,月亮圓了,人更想團圓。
師:你讀出了“團圓”!
【鼓勵學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提升學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礎上,順學而導,給予點撥,頗見教師功力。】
三、重點開掘,直抵心靈
師:孩子們真會讀書!讀出了各自的體會和見解。很好!但,不論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團圓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書)——
生:(全班齊)“手足情深”基礎上的。
師: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齊)思念!
師: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齊)團圓!
師:因團圓不成而——
生:(全班齊)祝福!
【一放,一收,張弛有度。在此聚焦,為引領學生深入閱讀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開啟了直抵心靈的航程。】
師:那么,從課文哪些地方,我們能感受到蘇軾和蘇轍手足情深呢?自由讀讀課文,像剛才那位“未來的蘇軾”一樣,一邊讀,一邊勾劃出相應的語句。
生:(默讀勾劃)
師:小組內交流交流。
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師:來,我們全班交流交流!
生:(讀)“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從“形影不離”,我體會到,他們手足情深。
師:先讀課文中的語句,再說自己的理由和體會。這樣匯報,有根有據,好!(豎起大拇指)
生:(讀)“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卻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他想他弟弟,說明,他們感情深。
生:從“心緒不寧”可以看出,蘇軾和他感情深。
師:怎么看出?
生:蘇軾想弟弟都想到心緒不安寧了,只有感情深,才會這樣。
師:你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要是我有你這樣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眾笑)
【詼諧,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還幫他補充一點:這一天是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蘇軾很想他的弟弟。
師: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
生:(齊讀)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卻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師:蘇軾與弟弟的確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師:繼續交流。
生:我從這里看出“手足情深”:(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蘇軾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長留心間,夜說明,他們感情深。
師:言之有理,好!
生:(讀)“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分別七年了,又很少見面……
師:我敢肯定,你的發現很“偉大”。別緊張,慢慢說。(走近發言的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學生的肩膀上,俯身傾聽)
生:七年沒有見面了,還在數手指拇,說明,他們感情深。
師:哪個詞是說蘇軾在數手指拇計算?
生:屈指算來。
師: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關鍵詞。大家想一想,蘇軾“屈指算來”,會說些什么?誰來表演表演。
生:(一邊屈指,一邊說)一年,兩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現在怎么樣了?是瘦了,還是胖了?生活過得怎么樣?真讓人擔心啊!
師: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邊屈指,還一邊做出看月亮的姿勢,一邊說)一年又一年,轍弟呀,你還記得嗎?小時候,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玩耍,形影不離,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別七年了。又沒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眾生鼓掌)
師:(滿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掛在天空中,只能聽到他人團圓的歡笑,只能眼看著一個又一個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對又圓又亮的月亮說,讓弟弟回到我身邊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請繼續交流。
【《原詩》中說,“設身而處當時之境會……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才能“妙悟天開”。這里抓住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來”,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個閱讀漸入佳境。】
生:(讀)“月亮漸漸西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蘇軾與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著。
師:這場景,讓我們想到李白的——
生:《靜夜思》
師:想一想,該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親人。
【詩文參照,豐盈文本。此乃薄書讀厚之法。】
師:還可從有別的地方讀出蘇軾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嗎?
生:蘇軾對弟弟的這番手足之情深到極處,不禁埋怨起月亮來——(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別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
生:蘇軾埋怨月亮,更說明他對弟弟的感情很深!(板書:埋怨)
師:那你就來深情地讀讀這句話吧!
生:(讀得深情并茂)
師:好!全班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生:(全班齊讀)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漸次展開,導讀至此,從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中,已經看出,整個閱讀,已經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著陸”了。】
四、切己體察,哺育心根
師:孩子們,要是在現代,你和手足感情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會怎么做?
生:我會打電話。
師:怎么說?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個人在外,要多保重喲!
生:我會發一封電子郵件,對弟弟說,“秋天天氣涼了,你要多穿點衣服。你不要擔心我,密州這個地方雖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會提前給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餅,重慶賓館生產的那種。(眾笑)
生:我也會給弟弟發一封伊妹兒,對他說,“祝你中秋快樂!”
生:我會坐飛機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會給弟弟寄一張賀卡,在賀卡上寫上祝福的話。
師: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學技術十分不發達,沒有電話,沒有電腦,沒有英特網,沒有飛機,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數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說寄月餅了,早在路途中霉變了。蘇軾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對比,境異情同。在對比與對話中撥開情感的云霧,讓孩子們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師:請讀讀第五自然段。看看,蘇軾的心里是怎樣的滋味?再根據自己的理解,讀讀這段話。
生:(自由體會)
師:蘇軾的心里是怎樣的滋味?你體會到什么?
生:蘇軾心里很難受。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師:請你讀讀這段,讀出思念時的難受。
生:(讀)
生:蘇軾心里很憂愁,因為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師:好。請你讀出思念時的憂愁。
生:(讀)
生:蘇軾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長留人間。
師:好。請你讀出思念時的祝福。
生:(讀)
生:蘇軾心里也有一絲寬慰,因為雖然他和弟弟遠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擁有這輪明月。
師:來,讀出思念時的一絲寬慰。
生:(讀)
【人的情感是復雜的,也是多元的。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讀出了多種味道,讀出了多種情勢。】
師:蘇軾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沒有見面。七年沒有見面就不見面吧,又逢中秋佳節。中秋佳節就中秋佳節吧,又見別人歡喜團圓。不團圓就不團圓吧,又見月亮高懸。月亮高懸就高懸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圓。蘇軾怎能不思念,難受,憂愁,祝福?又怎能不憑借月亮,來尋覓那一絲淡淡的寬慰?(至此,許多學生眼里閃著淚花)孩子們,拿起書,讓我們一起來表達這一份人間真情吧!
生:(配樂齊聲朗讀第五自然段)
【教師這段話極富詩意,也極具推動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把孩子們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師:在古代,蘇軾除了這樣想,還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一邊飲酒,一邊低聲吟誦——(播放課件: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配樂朗誦及其畫面)
生:(觀看)
師: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創作以來,因其真摯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廣為傳誦。這里的“情”不再單單指手足之情了,還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師生之情。
生:……
師:人間還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們都可以這樣祝福——
生:(齊聲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讀到這幾句詞,你會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讓我們來為他們祝福吧!王詩韻,你開個頭吧!對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師說兩句。
王詩韻:李老師,你雖然離開我們一年多了。但我不會忘記你!記得你給我們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問題,我一直在耍鉛筆,沒有聽清楚題目,你并沒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復了一次問題,叫我坐下,想想再說。現在,我要用剛學過的蘇軾的話,來祝福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全班,以及聽課者都一起鼓掌)
師:(激動地說)我為你們李老師有這樣好的學生而驕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師,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訴他!
【這里,特別讓王詩韻同學來說,體現了教師的人文關懷精神。同時,在結構上,與“課前談話”形成照應,渾然天成,足見教師的課堂生成和駕馭能力。】
生:我要對我舅舅說。
師:說吧,直接對他說吧。(用期待的眼光看著學生)
生:舅舅,你到英國讀書,走了將近兩年了吧?我和爸爸、媽媽都想念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長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對黃秋雨說,祝他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師:誰是黃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學,浙江的。現在他回去讀書了。
師:哦。那用剛學的句子,該怎么說?
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這就叫活學活用!
生:我對電視劇《父女情》中的爸爸和女兒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對電視劇中的人物說,思路打開了!
生:我對在伊拉克戰爭中受苦的小朋友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天的太陽會是新的。你們會過上好日子的。
師: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朋友能聽見,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能聽見!
生:我想對我媽媽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媽媽是在去年出車禍離開我和爸爸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淚)
師:(走過去,把這位小男孩摟在胸前,眼里閃著淚花,哽咽著說)多懂事的孩子呀!你有什么需要我幫助的嗎?
生:(搖搖頭)
師:這樣吧,我把這幾句蘇軾的詞寫在我的名片上,送給你。有困難時,給我打電話,好嗎?(一邊說,一邊寫名片,然后雙手遞給那位小男孩)
生:(點頭)謝謝劉老師!
師:我知道,孩子們還有許多祝福要說。(播放王菲唱的《水調歌頭》,序曲奏響)但,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在課堂上說了。讓我們跟著王菲哼唱由蘇軾《水調歌頭》譜成的曲子吧!一起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即將唱完,教師示意學生哼著歌曲,離開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現。此情此景,“語文課”的概念已經淡而遠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達和默默祝福。然而,這正是我們久違了的“語文課”,用言語哺育心靈的語文課。用劉老師的話說,這就叫“滋育心根的語文”。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語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懷正在孩子們的心中激蕩,在他們的血液里奔涌,向他們人生的所有空間,所有時間延伸,延伸!】
……
【總評】
劉老師這堂語文課,用言語來哺育孩子們的心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其奧妙在于:教師深刻地認識到,言語既是通向人文世界的憑借,也是人文世界的重要內容,正如馬克思所說,“語言既是思想的物質外殼,其本身又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如一地順學而導,建基于學生心靈來,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感悟意象、情感和思想,緊扣“情深”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文表”走向“文里”,從情景走向意境,從手足情走向多種情,一直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讓言語成為孩子們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作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懷,滋養著學生的“心根”,傳達出感人至深的“心靈之音”,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我們相信,經歷了這樣一個“深愛著他的深愛,思念著他的思念,祝福著他的祝福”的過程,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會更加豐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11
關于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二 教學重難點
1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 師: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你知道哪些關于中秋的習俗或故事呢?
說明: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入手,便于教師了解學情,更好地進行接下去的教學。
2 學生交流。
3 師:中秋是團圓的象征,遠在他鄉的游子,望著天空的那一輪明月,常常涌起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稱“團圓節”。
4 出示課題:*39、但愿人長久 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生自由讀課文。
3 交流
(1)學習生字
軾 轍:讀準字音(翹舌音)
偏 扁:辨別讀音
廷:復習筆順
說明:三年級的學生,對于字詞的教學依然不能放松,對于一些容易讀錯、寫錯或混淆的詞語要幫助學生加以辨析。
(2)開火車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時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什么時間) (誰) (誰)
個別說
三 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思念之情?用“——”劃出有關句子。
2 自讀體會、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師:在這樣美麗的月夜,蘇軾卻思念著自己的弟弟,心緒不寧,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齊讀2——5小節。
出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師:你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發揮你的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
學生思考、交流
說明: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以這個填空作為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師:于是,蘇軾寫下了一首小詩,它成了流傳千古之作。讓我們好好地來誦讀一番。
(1)以各種形式吟誦
(2)思考: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嬋娟” 通過課文后的注釋來理解
我們在學習古詩時,對于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既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書來幫助我們理解。
說明:文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現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的小節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里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并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過查字典、“嬋娟”通過看課文后的注釋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后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3)對照解釋背誦
四 拓展延伸,擴大閱讀
1 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誦讀,配樂演唱。
2 師介紹蘇軾以及蘇軾的其它作品供學生課后閱讀。
關于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長久》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
蘇東坡《但愿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
二、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一些語文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有了初步的自學課文的能力。同時這是一篇帶星號的自讀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
這個班的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望,課外閱讀的習慣比較好。因此,根據這個特點,在課后,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簡單淺顯的蘇軾作品,并在十分鐘隊會等時間進行交流,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古代詩詞。
三、關于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一: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通過兩年的集中識字,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是,在三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嬋娟”、“皓月”這兩個詞的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詞的意思。因此,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古詩詞的詞義。
目標二: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在幫助學生理解的意思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全文背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標三: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也讀詞句的意思有了清楚地解釋。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目標四: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中秋、端午、重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無形滲透,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四、關于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以這個填空作為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現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的小節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里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并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過查字典、“嬋娟”通過看課文后的注釋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后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中秋、端午、重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無形滲透,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教學反思
一、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應該既有國際的視野,又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踏著時代的脈搏,又胸懷傳統文化的精髓。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大家一起尋找有關蘇軾的其他詩詞,在課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舞臺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抓住文本資源,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發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為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關于訓練材料
我國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因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們就把祭月的習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 dòng rén )的_____(chuán shuō)。我們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吳剛伐桂、白兔搗藥。
千百年來,人們對月亮有過無數想象。如今,我們已經知道,月球上_____無嫦娥和吳剛,_____沒有玉兔和桂樹,那里是一個________(huāng liáng )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寫漢字。
(2)在短橫線內填上關聯詞。
(3)填空。
①人們把中秋節定在農歷八月十五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關于月亮上的神話傳說,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12
[教材簡析]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義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課文的重點顯然是在描繪蘇軾由“埋怨”而走向“寬慰”的精神軌跡,這正是詞人寫作時的著力點,也是這首詞的藝術魅力所在。
[設計理念]
如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建構”呢?本教學將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感情變化為主線,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課前準備]
學生:上網或上圖書館查閱一些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師:有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扣題引發
1.導人。(教師演示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度過的呢?我們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又是怎樣度過中秋之夜的呢?(隨即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蘇軾的資料)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蘇軾寫的有關月亮的文章。
(板書:但愿人長久)
2.引發。看到課題,你最想了解什么?“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長久”是什么意思,又為什么“但愿人長久”呢?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
[設計意圖:創境激趣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再根據課題質疑,學生自主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動力。】
二、初讀尋情,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讀課文,注意標出生字詞。
(2)第二遍讀課文,注意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弄懂生字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讀課文,讀涌全文,理解大意。
2.檢查自讀,組織交流(教師相機板書),重點理清課文情感線“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
3.引導學生看板書提問: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明確重點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讀過程中,教師要正確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借助各種資料、工具書,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讓學生盡最大努力解決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嘗試將新知納入自己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中,同時,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礎。]
三、換位體情,深入探究
(學生扮演蘇軾,教師充當學生。)
(一)體悟“心緒不寧”
師:蘇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在品嘗月餅,欣賞明月,您老為什么如此“心緒不寧”呀?
1.學生自由讀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點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進行理解和體會。
2.引說(注意說話者的身份):蘇先生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思念弟弟)。是啊,蘇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候( )。
長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來( )。怪不得蘇先生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其間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讀,描寫明月和人們歡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語氣,描寫蘇軾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傷感的語氣。)
(二)體悟“埋怨”
師:蘇先生,您在遙遠的他鄉思念弟弟,“每逢佳節倍思親”啊!這我已經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誰呀?
1.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2.學生看圖想象(演示多媒體課件),教師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時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師生、生生互動對話交流。
師: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先生,您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您思念親人的感傷之情。
4.配樂范讀,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5.學生練習讀,教師指名讀(評點讀)。
6.學生誦讀第四自然段。
(三)體悟“寬慰”
師:蘇先生,后來您的心情變了,還吟誦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讀過,可我還是不明白這幾行詞怎么能表達您的“寬慰”之情呢?請您給我解釋一下,行嗎?
1.學生各自朗讀第五、六自然段,圈畫重點句段。
2.先小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級交流。
(1)指名學生說說詩人得到寬慰的理由。
(2)小組問相互補充,充分感受詩人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懷。
(3)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師: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吧。
3.適度拓展,閱讀古代詩詞中表達相似情感的詩句。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4.師生分角色讀。
5.學生輪流賽讀。
6.指導誦讀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以情帶聲,聲情并重。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巧妙地將學生由“畫外人”變為“畫中人”,變被動為主動,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拓展想象的空間,發展了思維。同時在交流中使學生的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悟。]
四、升華情感。體悟意蘊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
出示《水調歌頭》(全文),師范讀。你們自己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2.讓我們一起再來深情地讀好這首詞,體會詞中的情。(齊誦讀)
五、拓展延伸,積累內化
1.同學們,古代文人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背出幾首嗎?
2.“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一直是詩詞史上反復吟唱的主題,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一些有關這個主題的詩詞,舉行一次朗誦會。
[設計意圖: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進學生有效積累,豐富文本內涵,深化主題,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燦爛文化的藝術魅力。]
附:板書設計
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一埋怨一寬慰
(思念弟弟)(月圓人不圓)(真情留人間)
[相關鏈接]
《水調歌頭》
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他嘉祜中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哲宗時任翰林學士。他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中秋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
按照我國古代歷法解釋,農歷八月在秋季當中,而十五又是這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也稱“仲秋”。中秋夜晚。皓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是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這一天視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也稱中秋節為團圓節。中秋節時,我國人民有賽龍舟、祭月、賞月、吃月餅、敬老等習俗。
四年級語文教案《但愿人長久》 篇13
一.導入新課
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更是文化的瑰寶,誰能背一首古詩嗎?
二.新授課文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52《但愿人長久》。古代有位大文學家在這中秋之夜寫下這樣的詞句(出示詩詞)。
1.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經過預習后掌握的生字新詞情況(出示生詞表)
2.誰能讀一下?
3.一起讀兩遍
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詞嗎?
5.你想進一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嗎?你想知道蘇軾為什么能寫下這首千古絕唱嗎?
6.自讀課文,想一想蘇老先生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板書:蘇軾寫詞
7.他的感情有哪些變化呢?(默讀課文)
8.學生回答老師板書:心緒不寧——不禁埋怨——轉念一想——寬慰許多
9.蘇軾為什么寫這首詞? 板書:思念親人
三. 精讀課文
1. 課文中的那一節說出了這首詞的意思?
2. 誰能說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最后這兩句詞的意思。(注意表達完整)
3. 課題中的“但”可以解釋為“只”
4. 誰能把課文的最后一節有感情地讀一遍?
5. 對于第六節你還有什么疑問?(比如標點符號的使用)
四.學習全詞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了解這首詞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詞)
1. 借助拼音自由地輕聲地讀這首詞
2. 誰想試讀一下?
3. 讀得好。向他學習。
4. 蘇軾為了思念親人寫下了這首好詞,
五.詩詞拓展
同學們你們還能說出幾首有關思念親人的古詩詞嗎?
生:李白《靜夜思》
你能想象一下當時李白寫下這首詩的情景嗎?
還有其他詩嗎?
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你猜測一下王維為什么要寫下這首詩?
師述:吟詩誦詞總是為了表達某種感情,展現某種情景。下面是本人在游黃山時寫下的一首小詩,你們想不想聽啊? (出示)
游黃山
倪也兵
黃山“三峰”我都爬,
光明蓮花天都下,
奇峰怪松沒看夠
云海溫泉醉晚霞。
你們說黃山美不美?
生:美。有山峰。
生:有云海溫泉。
生:有各種各樣的松樹。如迎客松。
倪老師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呢?
生:祖國山河美。
生:黃山真美啊。
說得好。老師在這首詩中描繪了黃山的四大奇觀:奇峰,怪松,云海,溫泉, 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六.總結全文
詩詞或表達愿望,或言明志向,寫詩詞離不開特定的環境, 大文學家蘇軾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老師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感而發,也能寫出真情實感, 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屬于自己的詩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老師共同探討。 我們在班級里開展“我是小小蘇東波”活動。 望同學們積極參加。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一下蘇軾寫詞的情景。體會詩人是如何熱愛生活,思念親人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遍)
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講述蘇軾寫詞的課文,我是這樣設計教案的:先讓學生搞懂這是一篇介紹蘇軾寫詞的文章,然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寫這首詞, 接著讓學生體會到寫詞著文是有感而發的,最后用老師的感想之作引領學生參與到“我是小小蘇東坡”的活動中來,由課內到課外,由古代到現代,由老師到學生, 讓學生體會到,再好的詩詞都是人寫出來的, 我們不妨也嘗試一下。 讓學生真正走近名人,融入課文中的情景。
反思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內容不深,但一定要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豐富拓展知識技能, 這是我教這篇課文的宗旨。由于注重了情景分析和全詞的認讀,削弱了課文地朗讀, 今后還要加強朗讀指導,在課堂上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感而發地寫出幾句詩來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