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通用15篇)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做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第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處理生字詞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時注意生字的讀音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跡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沖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洼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云:天氣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3.分別找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
(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
(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默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明確: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2)朗讀體會特點。
(3)小結,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學習第2-6自然段。
默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
明確: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明確: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假想的根據: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2)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三、練習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四、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教師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探究活動
1.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根據提供的骨架,畫出一頭大象。
2.寫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順序。
3.參觀自然博物館。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2、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明確推想的依據。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三、教學準備輔助課件、學生收集化石的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黃河象》(齊讀課題),老師請大家看幾幅圖片,看看都是什么?什么是化石?(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
(二)學習第一段
1、多么神奇的化石啊,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圖片)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有什么特點呢?翻開書,認真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勾出有關詞句。
2、學生自讀(出示句子),讀句子,引導體會特點。
歸納板書:高大 完整
3、你從哪些詞句看出它高大? 完整的?(列數字 舉例子)
4、比較句子體會列數字的效果(準確 具體)。舉末端趾骨沒有失掉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突出說明它保存完整)
5、誰能通過生動的朗讀表現出它的兩個特點?(抽讀句子——齊讀)
(三)學習8自然段
1、(再看圖片)古代黃河象化石竟能這樣完整的保存至今,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實屬罕見,它是怎樣被發現、發掘出來的呢?讓我們回到發掘現場去看個究竟。
2、輕聲自讀課文第8自然段,找出答案。(讀句子)
3、剛被發掘出來的黃河象化石是什么樣子的?再默讀句子從文中找出相關詞句,畫上波浪線。
4、學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引導:它怎樣站立在沙土里?腳下踩著?)
歸納板書:斜站沙土 腳踩礫石
5、根據黃河象站立的姿勢我們能想象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嗎?(繼續往下瀏覽課文第八自然段,讀句子,理解“推想”——推理、想象)
歸納板書:沒被移動 骨頭關聯
6、通過黃河象化石被發掘出土時的樣子,科學家不僅推想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還推想出了它的來歷。
(四)學習2-7自然段
1、默讀2-7自然段。思考黃河象骨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2、先來做個小練習,再有條理地說說黃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經過(課件)
5、學生看課件讀讀經過。(這個悲壯美麗的故事是真實的嗎?科學家根據什么推想出這個經過的呢?——化石出土時的樣子)
6、科學家從已知探求未知,從結果推想原因,從發掘出來的象化石的樣子先推想到“陷”,從“陷”推想到“喝”,從喝推想到“渴”,再從“渴”推想到“熱”。最后,得出結論,推想出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板書:推想來歷 陷 喝 渴 熱
7、這樣的推想,合情合理,十分嚴密,連細節之處也想象周全了——(出示句子)
請看這句,一起讀一讀。你認為這個句子寫得詳細嗎?為什么?
8、引導分析:彎彎、緩緩二詞暗藏的作用。
9、第二部分(2-7自然段)里還有那些句子體現了這種合理想象的細節?我們一起來邊讀邊找。
10、交流想象細節之處。
(五)總結
科學家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一步一步合理的推測和想象,最終得出結論,這就是邏輯推理方法,這種思維方法極為重要,只要運用這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勇敢地進行科學探索,就能揭開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秘。
(六)思維拓展
你能學習這種推想方法,根據板書提示,按其他順序重新敘述課文內容嗎?
(七)課后思考
《黃河象》是科學家根據發掘時看到的大象骨架的樣子,進行的合理想象,假如事實不是這樣,你認為還可能是怎樣的?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化石特點 高大 完整
出土樣子 斜插沙石 腳踩礫石
保存原因 沒被移動 骨頭關聯
推想來歷 陷--喝--渴--熱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教學方法:
(一)教師教法
教學本課,教師在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可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二)學生學法
自學、自悟、討論、交流。
教學重點:
1.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
3.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解決辦法:
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多媒體,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2.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討論、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9課。板書課題:19 黃河象。
(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
(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
(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1)拿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可由學生提出,其他學生幫助,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2)課文的主要內容可先由一小組回答,其他小組作補充。
(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學習生字詞
1.讀帶有生詞的句子,將生詞多讀幾遍。
2.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指名讀并加以理解。
3.指導書寫。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學寫生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明確目標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4)媒體演示,進一步體會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5)朗讀體會特點。
(6)小結并被書。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以瀏覽方式學習第2-6自然段。
(1)采取瀏覽方式閱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閱讀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聲地說一說。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動交流,匯報學習收獲,相機進行板書朗讀指導。
板書: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指導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先自由練讀,然后以行或組分段讀,舉行朗讀比賽,然后讓學生評議。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其他小組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并相機板書。
板書: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關于假想的根據,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著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4)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并對照板書,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三)練習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四)暢談收獲
可以談寫法,可以談啟發,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4
課題黃河象 課型新授 課時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雙基 目標能認讀本課8個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型,并能正確組詞。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內容,并能說出黃河象化石形成的過程。能找出描寫黃河象化石樣子的句子,并能體會出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能說出推想化石來歷的依據。能找出課文中細節描寫的句子并能談出自己的體會。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能結合課文的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質疑能力道德情感目標通過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科研目標 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預期效果學生能較好的理解本課的內容,但對高大的特點的語句找的可能不夠全面教具課件學具 預習設置(起始能力分析) 預習課文,能讀準生字的字音,熟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黃河象的哪些內容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知道二百萬年間,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學會生字,讀準生字讀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等詞語的意思。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4、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作順序,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引導學生按不同的順序復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了解科學家們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很多有關化石的資料,誰能用簡單的三兩句話介紹你的資料。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課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談感受。
師:這就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詞
1、運用課件抽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理解詞語:下頜、趾骨、炙烤、發掘、礫石等
2、指名讀分節讀課文,要求讀通、讀準。
3、思考:這一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課文通過介紹北京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完整)
2、課文是怎樣描述這個特點,畫出有關的語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說明這個特點。(列數字、舉例子)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教師小結: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四、學習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萬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黃河邊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便向當地政府報告,這具化石終于得以重見天日。讓我們再去挖掘現場看看,齊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1、此段告訴我們什么?(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的樣子)
2、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在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斜插沙土、腳踩石頭)
3、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從它個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沒有被移動過,所以能保存得這樣完整。那么這么完整的黃河象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呢? 我們也來做做小科學家,假想一個有關黃河象來歷的故事。假想應該注意什么呢?(以現實為依據,大膽推測,展開科學合理想象。)
五、課后作業,延伸拓展
讓我們插想象的翅膀做個小科學家,下節課交流你們的推理故事。
第二課時
一、引導討論,暢談假想
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的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小科學家們你們根據黃河象出土時的樣子進行的推理故事是怎樣的呢?
四人小組交流推理故事,學生評議,教師參與交流。(評議依據:①故事創意,②現實為依,③科學合理。)
二、走進文本,細讀研學
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想象的。
⒈讀中充分感知課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⑵指名分段讀,進一步感知。
⒉比較故事,細細品味。
⑴小組學習,把剛才自編的故事和課文故事比一比,誰編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發展的背景環境:氣候干燥炎熱,動物們干渴難忍,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險埋下伏筆。(細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經過,環環緊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質變化的過程,具有科學性。
3、注意細節,學習寫法
“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南流去。”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是作者合理想象的細節,像這樣的細節你還能找出多少?
指名讀句子,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回歸整體,復述課文
1、提出要求,再讀全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全文,要能復述故事。
2、組內復述,小組推薦代表全班復述。
除了課文中的描寫順序外,你還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故事嗎?
四、總結課文,課外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既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課后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黃河象》是“新世紀”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3單元主題“變化”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通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設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和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說明二百萬年間,大地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本課內容既有實際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區別,仔細體會,閱讀課文時以學生為本,以讀促思,以思促悟,真正體會文章情景。
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是首屆課改實驗班,經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實踐,這些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好地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和程序,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能通過預習基本掃除課文中的生字詞障礙,知道文章的大概內容,為課堂上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但由于學生受家庭條件限制,借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在大局部學生身上還落實不到位針對課文內容質疑,從眾多問題中提煉有價值、有質量的問題,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
教學目標
1.讀準本課8個生字的讀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掘、挖掘”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體會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養學生合理的想象力與科學的推斷力。
教學重難點
從課文中推想的內容,發掘了二百萬年間滄海桑田的變化,體會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學準備
黃河象的化石掛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1.師:同學們我在網上得到一個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館要向全國小學生免費開館一月,你想去觀賞嗎?
生:想。
師:誰為我們當導游呢?怎樣才干做一個合格的導游呢?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館觀賞黃河象。
2.板書課題,齊讀兩遍。
師:讀了課題,請你猜猜課文的內容。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當導游”,讀課題猜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沛調動起來。]
二、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段接讀課文,其余學生邊聽邊考慮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這篇課文,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3)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自身的想象或另編一個合理的故事。
生:讀了《黃河象》,我感覺科學家的推斷很有意思,但是不是還可以有另外的推斷?
師:對,同學們提得很好,這也是本課要學習的重點之所在——展開豐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讀課文,讀中感悟。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全班齊讀。
(2)對照自學提示,小組合作學習。
(3)指名匯報。
生:“太陽炙烤著大地,蒿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疲勞和干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理解:“有氣無力”。
師:讀了這兩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熱極了,大象又累又渴,難受死了。
師: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表示出來。
師:請大家看第一幅插圖,說說圖中的情景。
師:一群大象向河邊走來,本想痛痛快快地飽喝一頓,哪知道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誰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頭老象最先跑到河邊,它伸長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夠不著,它就跨進水里,右腳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沒想到石頭下全是淤泥,石頭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腳來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進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進去。
師:大家再讀這段話,多讀幾遍。
師:讀了這段話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
師:請你再讀一遍,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被河水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它的尸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
師:請大家看第二幅插圖,說說圖中情景。
用簡單的幾句話歸納完整的黃河象的化石形成過程。
(4)創設情景,激發想象。
師:《黃河象》是根據推想而寫的,除了這樣的推想,還有其他的推想嗎?
生:一天老象帶著兒子去拜年,來到一條小河邊,由于老象帶的禮物太多,它對兒子說:“我把禮物送到河對岸,再返回來接你,說完踩著河中的石頭過河,剛到河中心,腳下的石頭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著深深地陷了進去。
……
師:這些同學的推想很有趣,這就是這篇課文要送給我們的一把“金鑰匙”,(課件出示“金鑰匙”,全班一起讀一讀。)
(5)指導學生朗讀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說說體會到什么?
(6)默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概括它們主要講什么?理解“發掘,挖掘”。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規范》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讓學生借助自學提示,在讀中思,讀中悟,教會學生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3.細讀全文,體會感受。
(1)同伴互助細讀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細節的詞句。
(2)學生匯報
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
……
(3)(課件出示句子)比較句子,說說自身的感受。
小結:本課作者多處用到細節描寫,通過它我們體會到作者具有豐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時文章的內容也較生動形像。現在就請大家模仿《黃河象》的寫作手法,有順序有條理清晰地把你對黃河象的由來的想像寫一寫,或者說自編一個故事。
[設計意圖:細節描寫能使文章內容豐富,讓學生在自身的習作中試著運用這種方法,尤其是展開合理的想像的寫作手法。]
《黃河象》是一篇圖文并茂的課文,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創設情景,用當“導游”,看課題猜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在閱讀課文時,我采用“遞進閱讀”方式,即: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讀中感悟,細讀課文,體會感受,由淺入深,螺旋上升,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通過這些環節的實施,讓學生真正掌握本課的學習要領:有順序的敘述黃河象化石的發現和豐富合理的想像等寫作方法。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2、簡要復述課文重點段落。
3、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
教學重點: 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教學難點: 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并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導入新課:
復習:上接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黃河象》這篇課文的第一段,回憶一下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黃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點?
(高大、完整)
質疑:由此,你還想了解什么?
(為什么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時間?誰?在哪?怎樣發現的?)
(為什么叫黃河象?)
(是怎樣形成的?)
二、指讀第四段:
1、你讀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個問題?
指答:
時間、地點:73年春,甘肅省幾個農民發現的。
名稱:因為在甘肅省,所以叫黃河象。
完整:死后沒有被移動過,在上級指揮下發掘,人們有文物保護的意識。
2、品詞:區別“發掘”與“挖掘”。
挖掘:往深處發掘出來
發掘:把深藏的東西挖掘出來,有目的的,小心謹慎地挖掘
3、用“——”畫出黃河象出土一剎那的句子。
板書:斜插腳踩
三、科學家由此進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幾方面內容?有什么依據?
1、自己默讀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書:熱、渴、喝、陷
3、說一說科學家推測的思路:陷、喝、渴、熱
4、過渡:文章是怎樣將這些方面聯系起來又生動地再現當時的情景的?
四、小組研究性學習:(小組任選一方面)
1、讀書——想到什么——依據——好詞佳句
2、匯報:
據沙土和礫石?(水)
斜斜地說明什么?(失足)
(1)天氣——炎熱
(2)地理環境——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流著(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讀、范讀、齊讀:撲踏(有氣無力、慢、沉重)
指讀:跑(高興、喜悅、急切)
男女生對比讀:男生讀疲憊,女生讀興奮
老象急著要干什么?讀出老象興奮的語氣,評讀。
(4)過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這美好的愿望不但沒有實現,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們看看它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出示課件:觀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順序,理解“側”和“栽”
滿懷希望的老象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短短的一瞬間陷入了深淵,我們也為老象感到——
讓我們帶著沉重的感情讀描寫這部分的語句。
指名讀、齊讀。
(5)復述:課文按照天氣狀況、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順序抓住老象的動作和心理活動進行描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按照這樣的順序,簡要復述。
自練、指名說、評議。
五、師過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終于不能再動彈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隨著時間的流失、地殼的演變,老象的尸體與空氣隔絕而腐爛,它的骨胳和牙齒變成了像化石一樣硬的東西。
六、師生對讀第九自然段:
二百萬年過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嶺——,一條新的大河——。
這條新的大河就是現在的黃河,黃海象由此得名。
七、《黃河象》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回憶一下寫作順序,
指名說一說:首先介紹了黃河象骨架化石的特點,接著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殼的演變過程,最后介紹了它的發掘情況及科學家假想的依據。
八、總結:
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更為重要,我們從中受到啟迪,自然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自然的奧秘。
九、想象推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1、課內外延伸、資料的收集:還了解哪些有關推理的事例?
2、對琥珀的形成進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對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動。
可將推理的順序列出提綱,重點詞語寫一寫
自愿結成小組分角色說一段話。
3、小組匯報:
4、評議:
十、作業:
1、對琥珀的形成過程或黃河象尾骨的失落情況進行推測,用一段話寫出來,力求生動、形象。
2、簡要復述課文。
十一、板書:
26 黃河象
斜插 腳踩
陷
熱 喝
渴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8
一、導入:
師板書課題:《黃河象》
1、請孩子們齊讀課題。(生讀)再讀。昨天,我們已預習了課文,你有什么疑問嗎?
2、生質疑:
生a、黃河是一條河,課題《黃河象》為什么用黃河來命名呢?
師:以“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解釋黃河象的名稱。
生b、黃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師: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猜”的過程……并以“活化石”、“銀杏樹”為例說明。
生c、人們又是怎樣發現它的?
師:往往你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總會有更大的收獲!這也正是傾聽的好處。
反思:
導入語言干凈利索,能夠敏銳地抓住學生的質疑點,認真傾聽、思考學生質疑的出發點,及時進行分析,并給出正確、合理的解釋。如:學生提出為什么用地名“黃河”來給課題命名時,教師用“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來解釋。之后又分別用“活化石”、“銀杏樹”的相關知識來類推本課的知識點。當學生能夠在認真思考之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及時給予表揚,并說出認真傾聽的好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此外,看似不經意的講解“猜”的過程,又為本課安排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埋下伏筆,增強學生猜測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根據題綱,將課文分成四個個部分,完成填空練習:
( )
( ) 的黃河象
( )
( )
2、學生瀏覽課文,師提醒學生要一邊看,一邊思考。
3、鼓勵學生拿出課堂作業本,先抄題,自己試著填一填,再四人小組交流,要求學生只要能填通順就可以了。
反思:
這一板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課文結構,掌握文章脈絡。教師給出一個填空式的題綱,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又能更準確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當發現學生連有效完成填空都還比較吃力時,再次降低難度,只要求他們能將空填通順即可。這樣,教師能根據學生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顯示出執教者較強的教學機智及課堂應變能力。
三、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檢查學生的練習情況。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為例,指導填空。(附:學生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教師否定錯誤答案,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最恰當的答案。)
(博物館里)的黃河象
3、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讀課文2—3部分,完成填空:
(兩百萬年前)的黃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黃河象
4、讀課文最后一段,指導學生完成填空。(這次多數學生根據字面意思,理解為“被命名的黃河象”)教師示范朗讀,故意將“因為”、“這頭”兩個詞語發音較重,學生聽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黃河象
5、討論:課文一、三部分寫出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點?要求學生抓重點詞語匯報。
龐大、被完全保存下來的、姿勢斜斜的……
6、設疑:如果是一頭頭完整的黃河象,又怎么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組,根據象骨骼化石的特點,展開想象,并用“因為……所以……”句式寫幾句話。師先舉例,讓學生從課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討論,教師加以指導,要求學生一邊說一邊寫。
反思: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與第二部分的內容緊密相聯、環環相扣。對于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或否定,使學生能明白填空原來還可以從不同的出發點,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師一邊引,一邊導,又能使學生在準確、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結構后,教師再將一、三部分的內容用一個問題:黃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點?便緊緊聯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斜斜地”展開合理想象,并嘗試著用因果關系的句子寫一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這樣,便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了課文內容,達到讓學生與文本交流的目的。
總之,整堂課設計得結構十分嚴謹,邏輯性非常強,每個板塊與板塊之間密不可分,層層落實。尤為可貴的是,執教者總是認真關注著學生的學情,及時根據自己的課堂預設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自己的指揮棒下緊張而又有序地學習。這樣的課堂,老師既教得輕松,學生又學得愉快。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9
● 重點生字
骼:gé
骨頭:骨骼(亦作“骨胳”)。
筆畫數:15;部首:骨
造句:這是一塊珍貴的恐龍骨骼化石。
椎:zhuī
構成高等動物背部中央骨柱的短骨:椎骨。脊椎。頸椎。胸椎。尾椎。椎chuí 敲打東西的器具:鐵椎。木椎。鼓椎。敲打,用椎打擊:椎鼓。椎殺。椎心泣血(形容極度悲痛的樣子)。愚鈍,樸實:椎魯。
筆畫數:12;部首:木
造句:不要總作著時間長了會得頸椎病的。
頜:(頜)hé
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與肌肉等組織:上頜。下頜。頜(頜)gé 口。
筆畫數:12;部首:頁
造句:上頜跟下頜缺一不可。
趾:zhǐ
腳:趾高氣揚。腳指頭:趾骨。趾甲。蹤跡:“庶追芳趾”。古同“址”。
筆畫數:11;部首:足
造句:我的腳趾頭跟媽媽的一摸一樣。
炙:zhì
烤:炙兔。焚炙忠良。炙手可熱(熱得燙手,喻權貴氣焰很盛)。烤肉:膾炙人口(美味人人愛吃,喻好的詩文、事物大家都稱贊)。喻受到熏陶:親炙(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誨或傳授)。
筆畫數:8;部首:火
造句:這篇文章膾炙人口,你怎么會不知道。
烤:kǎo
把東西放在火的周圍使干或使熟:烤炙。烤面包。烤肉。烘烤。挨近火取暖:烤火。烤一烤手。
筆畫數:10;部首:火
造句:周末,爸爸要帶我去吃烤肉。
櫟:(櫟)lì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櫟(櫟)yuè 〔櫟陽〕地名,在中國陜西省。(櫟)
筆畫數:9;部首:木
造句:奶奶的庭院前種了幾棵櫟樹。
羚:líng
〔羚羊〕哺乳動物,種類很多,角可入藥,如“羚羚掛角”(傳說羧羊夜晚睡覺時,以角掛于樹上,腳不著地,獵人難以找尋它的蹤跡。喻詩文奧妙超脫,不露雕琢痕跡)。
筆畫數:11;部首:羊
造句:羚羊是哺乳動物。
鴕:(鴕)tuó
〔鴕鳥〕現代鳥類中最大的鳥,高兩米多,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帶。肉和卵可食,羽毛可做裝飾品。(鴕)
筆畫數:10;部首:鳥
造句:鴕鳥擁有龐大的身軀。
橢:(橢)tuǒ
〔橢圓〕長圓形。(橢)
筆畫數:12;部首:木
造句:那個超大的西瓜是橢圓形的。
政:zhèng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家庭或集體生活中的事務:家政。姓。
筆畫數:9;部首:攵
造句:北京是祖國政治、文化中心。
瞬:shùn
眨眼,眼球一動:“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一瞬即逝。極短的時間:轉瞬。瞬間。瞬時。瞬即。瞬華(指短暫的時光)。瞬息。瞬時速度。
筆畫數:17;部首:目
造句:一顆流星滑過天空,轉瞬即逝。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 重點詞語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跡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沖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洼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云:天氣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下面的詞語:“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
2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
● 課文重點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為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黃河象挖掘時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
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現出了獨具匠心,要學習表達方法。作者先寫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讀者的好奇。接下去寫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故事,讀來生動有趣。接著交代地殼的變化,使故事更具科學性。最后寫挖掘時人們親眼看到的情景,點明了假想的根據。這樣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10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這頭黃河象的來歷。“科學家們是怎樣想象黃河象的來歷?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這是全文的重點。根據教材自身特點,采用逆推法教學,從中教給學生由已知求未知,從結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邏輯推理方法,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點、難點。這種“逆推”教學按三步進行。
一、找已知明結果
找出已知,是為了使學生明白科學家之所以這樣想象的依據。在教學第一段時,先讓學生理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有兩大特點:“高大”和“完整”,再提問:①這兩個特點中,哪一個特點寫得比較詳細?②你從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學生從字里行間尋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語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轉,以設懸念:“黃河象骨骼化石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樣發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內容。采用“討論法”,讓學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兩個原因:1.上級的正確指揮;2.黃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沒動。緊接著用:“你怎么看出來的?”進行追蹤提問,以達到如下認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腳踩石頭
原地沒動←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
然后直奔課文本質所在,設問:科學家怎樣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據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躍,形成了溯源教學的起點。
二、導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設問,即進入對第三段的學習。教學時,先讓學生看二、三、四節,要求學生用三個字分別概括這三節大意。當學生用“熱、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讓學生學“熱”一節(第二節),而是引導學生議果——“陷”(即第四節)。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陷”字,開動腦筋,自己對第四節設計問題,并從中選取較合理的問題(如:黃河象是怎樣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讓學生讀讀、圈圈、想想、議議。與此同時,還注意讓學生在學習第四節時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這種假想并不是憑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據的。如由“腳踩石頭”可想到“右腳踩在橢圓形石頭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側,栽進水里”的細節。這樣,前后照應由已知到未知,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學完了第四節,便引導學生從“陷”這一結果進行逆向思維,通過層層因果關系的推理,讓學生知道致使黃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見下圖:
接著,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練習說話。(如因為天氣很熱,所以黃河象感到口渴。)通過這一組“因果”關系句的訓練,既讓學生得到了思維訓練,又使學生感到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之周密和合理。
三、練順推求驗證
為了使逆推教學既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讓學生順著“熱→渴→陷”的路子,練習順推,以驗證黃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備的種種必要條件和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的充分依據。教學時是這樣安排的:①讓學生順著“熱→渴→陷”的路子根據板書提示復述黃河象失足落水的全過程。②完成填空:
這樣,變中有序,講練結合,既落實了“雙基”,又使教路、學路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趨于同步。
(孟曉東)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科學家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及假想的依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朗讀課文,練習復述假想部分。
3、訓練學生思維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
課文第二段,積累語言,體會語言,復述課文。
三、教學用具
一張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腳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張呈現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21課黃河象。初讀課文時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誰來說說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部分內容。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部分內容。師:首先講了什么?
生:課文講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陳設著一具黃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誰能看著投影再結合書上內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黃河象怎樣高大完整?
生:說或讀第一自然段。
師: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你知道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嗎?
生:從它各部分骨頭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沒有被移動過。另外當地農民保護文物的意識很強,發現后馬上報告,在上級的指揮下進行挖掘。
師:課文還講了些什么?
生:還講了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成為化石的情景。
師:那么科學家的假想是以什么為依據的?發掘時我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生: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第看到一頭大象……情景
師:看看投影片聽老師把這段話讀一遍,體會老師重讀的詞語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著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準確,更符合實際。
師:科學家根據發現發掘的樣子,假想它成為化石的情景,這個故事發生在二百多萬年前的一天,讀讀這個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動的一幕是什么?你認為描寫生動的是哪一節,讀給大家聽。
注:以上是熟讀,第五節描寫具體,寫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舉一動,抓住這些詞語再讀讀。
師:我們剛才通過有語氣的讀,體會了科學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動,那你認為這種想象合理嗎?哪些地方合情合理?為什么合理?舉例說說。分小組交流,選擇匯報形式。
以上是體會語氣、思維和語言訓練。
師:科學家的假想是合理、嚴謹、完整,同時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們能象講故事一樣把它講出來嗎?還可以加上體態語言,自己試著說說,自己練習。
師:我給你開個頭,請幾位同學講:(1)天氣環境;(2)老象失足;(3)成為化石。
以上是指導復述。
師:除以上外課文還寫了什么?大地變化-黃河-黃河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懂?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在課下王俊就極力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我覺得的確是一本好書,現在請他把書推薦給大家。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12
一.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積累新詞。
2、通過學習這首詩,了解原來的一座村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3、有感情地朗讀。
二. 教學重點難點:領悟小村莊變化的根本原因,一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一是人的心靈。
三. 跟老師一起學:
1、練習朗讀課文。
范讀課文,創設情境。這首詩描寫了改革開放后,原來貧窮落后的村莊變得越來越美好,農民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
2、自讀課文2遍,畫出生字詞。
灶 龐 煥
燥 寵 渙換
3、原來的一座村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小村莊過去是什么樣?
貧窮落后:泥濘的古道、破舊的土屋、阿爸在田間勞作、阿媽在灶旁煮飯、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滾、吃水要從河里挑。朗讀第1、2小節體會。
4、小村莊現在變成什么樣?小村莊的農民發生哪些變化?
修高速公路、建工廠、學習雜交水稻知識、業余生活唱歌跳舞。朗讀3、4、5、6節,讀出變化和自豪的感情。
5、小村莊為什么會變得這樣美好?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農民從儀表到心靈都煥然一新,他們不斷學習新知識,探尋的目光已越出國界射向四方,改革開放政策給他們插上翅膀,昔日貧窮落后的小村莊變成了現代化的新農村。)
6、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人們的辛勤雙手使昔日貧窮落后的小村走上了富裕之路,農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7、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8、哼唱《春天的故事》這首歌。
這首歌反映了深圳由原來的一個小村莊變成了現代化的大都市,歌頌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9、作業:
(1)學生自己總結:“日積月累”詞語:渺茫 、晨曦、邊陲、廠房幢幢、故土、翩翩起舞、煥然一新、昔日、面向黃土背朝天
詞語搭配:(泥濘)的古道 (破舊)的土屋 (熟悉)的面龐
(2)熟讀課文3遍。
《黃河象》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科學家們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及假象的依據,培養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能給課文分段,寫出第二段各層的提綱。
3、學會本課的生字、多音字及新詞。
4、朗讀課文,并能按照提綱簡要復述課文。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寫出第二段各層的提綱。
2、能按照提綱簡要復述課文。
三. 跟老師一起學:
1、誰知道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什么?(象──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體高3米。)你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樣子?
2、解題:“黃河象”是生活在二百萬年以前的一頭真象。這具古象因發現于黃河流域,所以叫黃河象。
3、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讀課文。
自學生字新詞。
正音。如:骼、炙、橢、淤、
多音字:側(zhai)(ce)
重點指導字形:骼、炙、橢、淤。
4、掌握基本內容,給課文分段。
5、按課后練習2的提綱給課文分段。
一(1) 二(2-8) 三(9) 四(10)
6、我們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理清了課文的敘述順序,那么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7、深入探究課文
學習第1自然段。
(1)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重點句子:
a. 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 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 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 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請孩子們一起讀讀課文,希望通過你們的讀能讓我們感覺出這是一具高大完整的黃河象骨骼。
8、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9、以瀏覽方式學習第2-6自然段。
(1)采取瀏覽方式閱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閱讀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聲地說一說。
(2)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四層:
a. 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b. 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c. 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d. 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天氣炎熱→來到河邊→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10、學習第7、8自然段。
(1)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2)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11、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12、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既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資料:
1973年,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幾位農民在挖掘沙土時,忽然發現一段潔白的象牙。他們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后來在當地政府的指揮挖掘下,化石終于全部露出:這是一頭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石頭。
這具化石被命名為“黃河象”。它身高4米,體長8米,象牙長達2米多,好像兩把長劍,所以又叫劍齒象。劍齒象在幾百萬年前分布很廣,在外國也發現過它的化石。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經發現的劍齒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據推測,在300萬年前,甘肅地區不像現在這樣干燥,到處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劍齒象在河邊飲水時,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漸被泥沙掩埋,隨著時間的推移,泥沙堆積的越來越厚,因而它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經過復雜的地質演變,這一地區被抬升為高原,黃河象得以重見天日。
黃河象化石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國十分有名,中國小學語文教材中,就專門有一篇課文講述了黃河象的故事。黃河象化石目前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中。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鐘)
一、看拼音寫漢字。
hú lu kuī jiă gēn zōng
( ) ( ) ( )
zhàn lǐng dù jì zhēn chá
( ) ( ) ( )
yì shēng bù kēng
( )
二、給帶點的字注音
耷拉( ) 寂寞( ) 殷勤( )
汗流浹背( )
三、成語填空
面面( )( ) ( )( )棄甲 舉世( )( )
喜( )( )降 機( )算( ) 狂轟( )( )
( )定自( ) ( )( )連天 血肉( )( )
人( )馬( ) 莫( )其妙 得意( )( )
四、按要求寫句子
1、司馬懿親自帶領十五萬大軍攻打西城。 (更換帶點的詞)
( )
2、司馬懿見了丞相為什么退得這么快?(調換詞語的前后順序)
( )
3、諸葛亮使用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填上適當的詞語使句子表達得更具體)
( )
五、閱讀
(一)《燈光》選段:
半個小時以后,我剛回到團指揮部,戰斗就打響了。圍墻被炸開一個缺口,成了突破口。突擊連沖了出去,這時突破口沉寂了。原來后續部隊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隊失去了聯系。在這危急的時刻,整個團指揮部的人都焦急地鉆出了地堡,向黑暗里望著。突然,黑暗里騰起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光雖然微弱,可是對在黑暗中尋找突破口的部隊,已經夠亮了。靠著這微弱的亮光,戰士們沖了出去。突破口上又響起了喊殺聲。
后來才知道,是郝副連長點燃了那本書為后續部隊照亮了路,而自己卻因暴露了,被敵人機槍打中。
1、“危”在字典中有(1)不安全,跟“安”相反;(2)損害;(3)高的,陡的;(4)端正。為下列詞語中的“危”選擇正確義項。
危急( ) 正襟危坐( ) 危及生命( )
2、填上合適的詞語。
危急的 ( ) 焦急地 ( )
近義詞:沉靜( ) 顯露( )
反義詞:強烈( ) 光明( )
4、“這危急的時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用“危急”來形容這個時刻外,還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詞語。
5、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選擇:用“√”表示。
選文中郝副連長用生命換來了戰斗的勝利,表現了他:
(1)為了下一代能在燈下讀書,自己獻出了生命。( )
(2)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 ( )
(3)沒辦法,只能用書來點燃。 ( )
(二)《幽默的叫賣聲》節選:
住在都市里,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不知要聽到多少種類多少次數的叫賣聲。深巷的賣花聲富于詩趣,可惜我們現在實際上已不怎么聽到。寒夜的“茶葉蛋”“細沙粽子”“蓮心粥”等等,聲音發沙,躺在床上聽著頗有些凄清。每種叫賣聲,差不多都有著( )(特殊 奇怪)的情調。
我在許多叫賣聲中,發現了兩種幽默家。
一種是賣臭豆腐的。每日下午五六點鐘,弄堂日常有賣臭豆腐干的,擔子的一頭是油鍋,油鍋里現炸著臭豆腐干,氣味臭得難聞。賣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神態自若。我以為這很有意思。“說真方,賣假藥”,“掛羊頭,賣狗肉”,是世間一般的毛病,以“香”號召的東西,實際往往是“臭”的。賣臭豆腐干的( )(竟然 果然)不欺騙大眾,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為口號標語,實際的貨色真是臭的。言行一致,名副其實,如此不欺瞞別人的事情,怕世間再也找不出了吧!
1、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寫在括號里。
2、根據句意寫詞語。
諺語“說真方,賣假藥”和“掛羊頭,賣狗肉”意思就是(寫一個四個字的詞語):___________。
3、選詞造句
“神態自若、言行一致、名副其實”這幾個詞語的意思你能理解嗎?請從中選擇一個詞語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問題。
作者為什么把賣臭豆腐干的人稱為幽默家?
【試題答案】
一、看拼音寫漢字。
hú lu kuī jiă gēn zōng
(葫蘆) (盔甲) (跟蹤)
zhàn lǐng dù jì zhēn chá
(占領) (妒嫉) (偵察)
yì shēng bù kēng
(一聲不吭)
二、給帶點的字注音
耷拉(dā) 寂寞(mò) 殷勤(yīn) 汗流浹背(jiā)
三、成語填空
面面(相)(覷) (丟)(盔)棄甲 舉世(無)(雙)
喜(從)(天)降 機(關)算(盡) 狂轟(亂)(炸)
(鎮)定自(若) (叫)(苦)連天 血肉(模)(糊)
人(仰)馬(翻) 莫(名)其妙 得意(洋)(洋)
四、按要求寫句子
1、司馬懿親自帶領十五萬大軍攻打西城。 (更換帶點的詞)
(司馬懿親自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打西城。 )
2、司馬懿見了丞相為什么退得這么快?(調換詞語的前后順序)
(見了丞相司馬懿為什么退得這么快?)
3、諸葛亮使用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填上適當的詞語使句子表達得更具體)
(諸葛亮利用智慧使用空城計不費吹灰之力擊退司馬懿。)
五、閱讀
(一)《燈光》選段:
半個小時以后,我剛回到團指揮部,戰斗就打響了。圍墻被炸開一個缺口,成了突破口。突擊連沖了出去,這時突破口沉寂了。原來后續部隊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隊失去了聯系。在這危急的時刻,整個團指揮部的人都焦急地鉆出了地堡,向黑暗里望著。突然,黑暗里騰起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光雖然微弱,可是對在黑暗中尋找突破口的部隊,已經夠亮了。靠著這微弱的亮光,戰士們沖了出去。突破口上又響起了喊殺聲。
后來才知道,是郝副連長點燃了那本書為后續部隊照亮了路,而自己卻因暴露了,被敵人機槍打中。
1、“危”在字典中有(1)不安全,跟“安”相反;(2)損害;(3)高的,陡的;(4)端正。為下列詞語中的“危”選擇正確義項。
危急(1 ) 正襟危坐(4 ) 危及生命(2 )
2、填上合適的詞語。
危急的 (時刻 ) 焦急地 ( 等待 )
3、在文中為下列詞語找近義詞或反義詞。
近義詞:沉靜(寂靜 ) 顯露(顯出 )
反義詞:強烈( 柔和 ) 光明(黑暗 )
4、“這危急的時刻”指后續部隊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隊失去了聯系。除用“危急”來形容這個時刻外,還可以用緊急_、危險等詞語。
5、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
后續部隊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隊失去了聯系。郝副連長點燃了書為后續部隊照亮了路,用生命換來了戰斗的勝利。
6、選擇:用“√”表示。
選文中郝副連長用生命換來了戰斗的勝利,表現了他:
(1)為了下一代能在燈下讀書,自己獻出了生命。( )
(2)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
(3)沒辦法,只能用書來點燃。( )
(二)《幽默的叫賣聲》節選:
住在都市里,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不知要聽到多少種類多少次數的叫賣聲。深巷的賣花聲富于詩趣,可惜我們現在實際上已不怎么聽到。寒夜的“茶葉蛋”“細沙粽子”“蓮心粥”等等,聲音發沙,躺在床上聽著頗有些凄清。每種叫賣聲,差不多都有著(特殊)(特殊 奇怪)的情調。
我在許多叫賣聲中,發現了兩種幽默家。
一種是賣臭豆腐的。每日下午五六點鐘,弄堂日常有賣臭豆腐干的,擔子的一頭是油鍋,油鍋里現炸著臭豆腐干,氣味臭得難聞。賣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神態自若。我以為這很有意思。“說真方,賣假藥”,“掛羊頭,賣狗肉”,是世間一般的毛病,以“香”號召的東西,實際往往是“臭”的。賣臭豆腐干的(竟然)(竟然 果然)不欺騙大眾,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為口號標語,實際的貨色真是臭的。言行一致,名副其實,如此不欺瞞別人的事情,怕世間再也找不出了吧!
1、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寫在括號里。
2、根據句意寫詞語。
諺語“說真方,賣假藥”和“掛羊頭,賣狗肉”意思就是(寫一個四個字的詞語):表里不一
3、選詞造句
“神態自若、言行一致、名副其實”這幾個詞語的意思你能理解嗎?請從中選擇一個詞語造句。
答案:略
4、回答問題。
作者為什么把賣臭豆腐干的人稱為幽默家?
以“香”號召的東西,實際往往是“臭”的。賣臭豆腐干的不欺騙大眾,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為口號標語,實際的貨色真是臭的。這樣,他們的生意卻很好。因此作者把賣臭豆腐干的人稱為幽默家。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字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搜集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誰先給大家介紹?
(指名學生上臺解說并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課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書課題:黃河象)
(二)學習第一段
1、看著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板書:骨架樣子)
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高大、完整。師板書。)課文在第幾段描繪,請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6、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
1、檢查: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
2、此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相機板書: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4、待學生找到后,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5、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么中間部分介紹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師: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5、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文。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你想問什么?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6、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說文中所說的黃河象是什么樣的。
二、復述課文。
1、提示:(1)按課文的敘述順序。
(2)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黃河象喝水失足——變成化石——發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復述內容。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么樣?
5、自由感情朗讀。
三、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才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為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并上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于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后,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四、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于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腳踩石頭
↓
陷進
↓
化石
課后反思:《黃河象》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評價、爭論,也可以表演出來。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培養了學生學科學、合理想象的能力。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能夠認真漂亮的書寫本課六個生字,準確認讀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黃河象化石的情況以及發現挖掘的過程
4、能有簡單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學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圖片;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化石的資料、搜集黃河象化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
1、師:先來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
(幻燈出示化石圖片)這些都是——化石。關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化石的資料)
2、出示黃河象化石的圖片。你知道這是什么化石嗎?對,這是古代黃河象的化石。你對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黃河象化石的資料,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及時補充。
3、看來同學們在課前都認真的搜集了資料,為我們這節課的學篇科普散文,這樣的文章我們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檢查預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關于黃河象的哪些內容?
(隨生回答板書:化石樣子、假想來歷、發現挖掘)請你根據這些內容把課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雙豎線標出來。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一下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我們來看一下文章的敘述順序,你認為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
而本文卻是先寫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再寫科學家假想化石的來歷最后寫化石的發現和挖掘,這在寫法上屬于倒敘的寫法?你知道為什作者要把黃河象化石的樣子放在文章的開頭來介紹嗎?(為了突出化石的樣子,說明黃河象化石的樣子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細讀課文,品詞悟情
1、那我們就先來讀讀文章描寫化石樣子的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黃河象骨骼化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有印象,你是從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畫有關語句寫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長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感受到黃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們教室還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長八米教室長。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這里恐怕屋頂都要漲破。你怎樣理解除了尾椎以外這句話?(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是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三米多長的大象牙重有三噸,得用載重噸的大卡車去拉。
你怎樣理解甚至?(舌骨很難發現也能保存著,說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一百多塊的腳趾骨,連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沒有失掉可見完整。大到三米長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長得腳趾骨都保存著,可見它的完整。
3、作者為了說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數字來說明,這在說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我們來再讀讀這三句話,感受一下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的準確性。
4、人們站在這樣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頭大象這昂首闊步向前跑。
(出示圖片)你能用自己的話把你看到的這具化石的樣子介紹給大家嗎?
結合第一段的內容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給大家介紹。
5、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的保存下來,
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為什么能這樣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死后沒有被移動過)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來讀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出示問題: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發現的?因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來。
7、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腳踩著石頭。
課件出示: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 ),從它各部分骨頭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 )。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沒有被移動過,這都是科學家們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隨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據。科學家的推想是有根據的。那么科學家又會我們假想出怎樣的一個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節課我們再去欣賞吧!
第二課時
一、復 二、學 自由讀課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2)歸納總結出:因為天氣的炎熱才有象群的疲勞和干渴,才會有老象因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歲月的變遷使之成為了化石。
3)體會科學家假想的條理性。
4)同桌試著講一講這個故事。
3、科學家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假想?
聯系最后一段的內容說一說。
三、課外延伸
1、找一找這樣的科普文章讀一讀
2、為黃河象設計解說詞,寫一寫。
四、綜合提升
自己試著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寫一篇小故事。
板書設計:
黃河象
化石樣子——高大完整
假想來歷——有理有據
發現挖掘——科學有序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及新詞。
2.能給課文劃分段落,列出簡要提綱。
3.知道課文是怎樣寫出黃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點的。
4.了解科學家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假想的根據,激發想象力,產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保護國家文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科學家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假想的根據,激發想象力,產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保護國家文物的意識。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第四部分,發掘時人們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學方法:自學法 討論法
教學準備:布置學生按照要求預習,收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樣?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第16課“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自讀生字新詞,從音形義三方面說說應該注意的問題。
2.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1)字音易錯的:
蒿草 末端 橢圓 礫石 撲踏撲踏 折磨
(2)說說怎樣記住下面的字:
炙(上面是“月”的變形,用火烤肉就是“炙”)
蒿(與草有關系,是草字頭。)
橢(不要把三部分的順序搞錯。)
(3)區分字義:
“趾”和“指”。 “鴕”和“駝”。
3.檢查讀書情況。
(1)兩人一組輪讀課文,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讀正確、流利,然后互評。
(2)指名讀課文,學生從正確、流利兩方面評議。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科學家假想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2.課文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呢?默讀標畫。
第一部分(1):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或特點。
第二部分(2-8):寫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過程。
第三部分(9):簡要地寫出地殼的變化。
第四部分(10):寫發現和發掘黃河象骨骼化石時人們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學家的想象和推想。
3.課文分成了這四部分,這四部分又組成了這樣一篇結構完整的課文。這幾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將每部分內容再精簡一下,就可以列出課文的提綱了。
4.學生嘗試自列提綱。
5.互相修改。
6.集體交流。
第一部分:陳列化石
第二部分:假想來歷
第三部分:地殼變化
第四部分:發掘化石
列提綱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文章的脈絡,培養我們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學習第一段。
1.課文的第一段向我們介紹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想看看嗎?
2.投影出示:請看圖,站在面前的這個黃河象化石給你怎么樣的印象?(高大)僅僅是高大嗎?(完整)
3.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樣高大完整呢?讀讀書。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結合生活實際想象。可與教室的長、高進行比較。)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100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
理解之后對照書中插圖,找一找,指一指。
4.課文是怎樣寫出黃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點的呢?再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
學生很容易發現運用數字說明的方法。但運用逐層遞進的關聯詞語來介紹特點這種方法不容易發現。可以出示投影:
讀下面的句子,想想括號中的詞語有什么作用?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100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5.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請你們有語氣地讀一讀。
6.(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學習第一自然段的環節安排在第二課時的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之后)
第二課時
一、回顧質疑,導入新課:
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
1.生回答怎樣發掘的。
2.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3.待學生找到后,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4.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么中間部分介紹了什么呢?
5.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板書:假想來歷。
三、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么是假想?(假設、想象)
2.師: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們是依據什么假想的?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默讀全文,找出科學家假想的依據并畫出來。(從它站立的姿勢……保存得這樣完整。)
4.再讀讀這些句子,想象科學家依據發掘場地及黃河象骨架站立姿勢,是怎樣假想的?為什么這樣假想?
A.有沙土和礫石,假想到什么?(此處曾經是河;腳踩礫石說明是失足落水。)
B.大象為什么會失足落水、陷進淤泥里呢?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處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動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氣極為炎熱。)
5.科學家是這樣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樣寫的呢?(天熱——干渴——喝水——失足落水)
6.指導細讀:科學家們是怎樣假想黃河象“熱”、“渴”、“陷”的呢?請大家帶著這些問題認真讀第二段。
重點點撥:
(1) 熱:
投影: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南流去。
由這句話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緩,有淤泥沉積)
(2) 渴:
從老象走路的樣子、神態動作看出大象極其干渴。
(3) 陷:看看這一部分用了幾個“陷”字?
石頭往下陷(大象體重,承受不住)
淤泥陷(重心前傾,淤泥承受不住)
掙扎陷(疲勞干渴,沒有力氣掙扎。)
為什么寫它腳踩礫石,抬頭呼救,結合上文理解。
四、引導推想、創新:
科學家們依據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態以及出土時看到的樣子,進行了科學的推測。大家同意這種推想嗎?對這種推想的每一個情節你有不同意見嗎?如果有,說說看,說出這樣推測的依據。
五、了解文章記敘順序:
1.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連段成篇的?
2.還可以怎樣連段成篇?(發掘——樣子——假想——變化)(按事情發展順序)
3.本文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連段成篇?(引人入勝、激發讀者興趣)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板書設計:
16黃河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腳踩石頭
↓
陷進
↓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