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精選12篇)
《古詩三首》 篇1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送孟浩然之廣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三個生字。
2.能借助注釋說出(送孟浩然之廣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并熟讀這兩首詩。
3.感受兩首詩中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點:借助注釋嘗試說明詩句大意,教師針對學生試講中的問題,適當作些指點。
難點:古詩中古今義不同的字、詞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
1.揭題。
2.出示第一首古詩的題目,齊讀題目,根據注釋說說題目的意思。(強調孟(meng)的讀音,“之”的意思。)
3.教師范讀全詩,強調個別宇的讀音。
4.自學課文,要求:
(1)自學生字。
(2)讀通詩句。
(3)對照注釋逐句理解詩意,并在認為須重點解釋的宇旁注上符號。教師巡視,重點詞作適當的點撥。
5.交流匯報學習結果。指名逐句串講詩意。集體評議,教師點撥,補充或矯正。(重點理解:故人一老朋友;盡一消失;唯見一只見;天際一天邊。)
6.小結:
(1)這首詩許人緊扣哪個字展開?
(2)前兩句敘述“送”的什么?后兩句借什么抒發“送”時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全詩。
8.小結前一首詩的學習方法:理解題意一朗讀一借助注釋
理解井說說詩句的大意一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一背誦。用以上學法自主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9.學生匯報自學結果。教師有針對性地指點。(山東一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獨——孤身一人,異鄉——他鄉,倍——加倍,遙一遠。)
10.學生質疑,教師答疑。
11.完成作業 本上第1題中的前3小題。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學懂<示兒)的詩意。
2.感受<示兒)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3.默寫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1、感受<示兒)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2、默寫三首古詩。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
1、復習導入 新課。我們曾學過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知道了詩人是因為什么事而難以入眠。
2、揭題釋題:①讀題后指出,這是陸游85歲時所作的絕筆詩。也就是詩人用詩寫下的遺囑。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導自學。
(1)低聲自由吟誦。
(2)以小組為單位議論詩中不懂之處。
(3)教師點撥。
元:通“原”,本來;但:只;定:平定、收復。
無:匆,不要;乃:你的;翁:父親。
(4)學生試解釋詩句的意思,再說詩的大意。
(5)思考:讀了《示兒》,想想詩人晚年關心的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統一祖國是詩人畢生的)心事,直到臨終不忘。由此表現出他的強烈愛國熱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背誦并默寫三首詩。(完成作業 奉上第3題。)
6.作業 :完成作業 本上第1題中(4)小題、第2題,有興趣的學生可做第4題。
《古詩三首》 篇2
時間: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三首古詩。
2.認識5個生字。
教學難重點:
朗讀 背誦 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情趣。
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1.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師:初夏的時候,我路過公園里的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了哪些詩句呢?
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夏日池塘里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學生齊讀題目。
簡介作者。
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
3600 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2.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
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小組內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6.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1)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2)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古詩三首》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中的5個生字及新詞。
3.會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絕句》所描寫的景色。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學會“廬”、“川”2個生字,會解釋“生”、“疑”這2個詞;能說出“日照香爐生紫煙”和“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會背誦、默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出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初步感知。
1.導語 導入 :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同時也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
2.試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試讀古詩,用筆劃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
廬(l*),廬字是半包圍結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字形,即:在門戶的戶的上面加上廣,生字所帶的新詞是廬山,廬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覽勝地,著名風景區。
川(chu1n),川是翹舌音,用三拼連讀的方法讀準字音(ch—u—1n→chu1n)聲調標在a上;用數筆畫或書空的方法記字形,字義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組詞:山川、四川、川劇、一馬平川、川流不息。
學習生字要讀準字音、記清字形、了解字義、大部分會用。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以字形教學為主,加強對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達到正確書寫,合理運用的要求。學生也經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錯,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設計一些習題,強化訓練、形成能力。例,組詞:
疑( ) 廬( ) 盧( )
凝( ) 爐( ) 滬( )
3.解釋詩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板書詩題:望廬山瀑布
解釋詩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遠遠的看。)
③詩題是什么意思?(站在遠處看廬山瀑布。)
④教師明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二)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指導學生朗讀除指導讀準字音外,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正確斷句,不拿腔作調。教師應在停頓和語句輕重音兩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再要求背誦。
詩歌的朗讀要注意詩的特點。一是要通過恰當的停頓,讀出鮮明的節奏。朗讀詩句,不能沒有停頓地連著讀,更不能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把詩句讀破。《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比較恰當的停頓應該是: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韻腳讀得響亮、清晰些,讀出韻味。這首詩押的是an韻。朗讀時,一定要把“煙、川、天”這些韻腳讀出來。
前兩句詩讀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兩句詩讀的時候節奏要輕快一些,語調高一些。
教師要通過范讀的方式加強指導,使學生初步懂得朗讀詩歌的要領,并用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誦。
1.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逐句理解各詩句的意思。
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先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資料弄懂這些字詞的意思;然后再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此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把句子說通順、說完整、說優美。詩句的意思寫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讓學生讀,并記錄下來。
(1)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什么意思?(“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遠)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掛”字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什么意思?(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3.讀各詩句的意思,看插圖,思考:
(1)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廬山瀑布。這首詩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可愛。)
(2)詩中哪些語句具體寫了瀑布,是抓住什么來寫的?(“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樣子和奔騰傾瀉而下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來寫的。)
(3)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詩人是站在離瀑布很遠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細讀全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齊讀古詩,串講詩的內容。
2.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
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舉一些我國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勝地、著名風景區。請同學講一講你曾經到過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產?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可愛。
(四)學生質疑,練習朗讀、背誦。
(五)作業 。
1.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1)日照香爐生紫煙(2)疑是銀河落九天
2.寫生字、新詞。
3.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絕句》的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學會詩中的3個生字“鷺、含、吳”;會解釋“鳴”、“含”兩個詞的意思,并說出所含這兩個詞的詩句的意思。會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三)會用自己的話說出《絕句》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一)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簡介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所寫的《絕句》一詩。公元762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此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因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為標題。絕句是詩歌的一種體裁。
(二)教師指導朗讀: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教師范讀。
(三)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四)學習生字新詞。
鷺(l)),形聲字,上聲下形,上邊是道路的“路”表聲;下邊是鳥字表意類。(可以不給學生講,老師要知道。)鷺是上下結構的字,利用形聲字構字規律來記字形。白鷺,一種鳥,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也叫鷺鷥。
含(h2n),上下結構,用拆合法記字形。上邊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點寫成命令的“令”字,)下邊是個“口”。“含”的字義是藏在里面。組詞:包含、含義、含苞待放。
吳(w*),上下結構,上邊一個“口”,下邊一個“天”。用拆合法記字形。東吳,三國時期孫權在長江下游一帶建立的政權叫“東吳”,這里借指江蘇、浙江一帶地方。
(五)初步理解這首古詩寫了什么?(初春時節,成都草堂周圍壯闊優美的景色。)
(六)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
1.復習: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
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2.逐句理解詩句內容。
(1)兩個黃鸝鳴翠柳,
“黃鸝”,也叫黃鶯,一種益鳥。身體黃色,自眼部到頭后部有黑紋,嘴淡紅色,在春天經常啼唱,聲音很好聽。“鳴”就是叫。“翠”是新綠,“翠柳”是指初春時節剛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2)一行白鷺上青天。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3)窗含西嶺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這樣相稱。
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
(4)門泊東吳萬里船。
“泊”,停泊。“萬里”,指遙遠,不是實指。
句意: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3.串聯詩句內容,說出譯文。
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七)教師分析講解。
1.講解前兩句。
在第一、二句詩里,詩人寫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四種景物。描繪出了鸝鳴翠柳,鷺上青天的情景。黃綠相襯,白青對照,有聲有色,表達了詩人的歡快心情。第一句寫的是平視而見的近景,第二句寫的是仰望而見的遠景。詩人的觀察視角發生了變化。
2.講解后兩句。
在第三、四句詩中,詩人寫了千年積雪、揚帆待發的船只,為整首詩平添了一種氣魄。一個“含”字,不僅把很遠的景物移到近前來了,而且把西嶺積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個整體,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廣闊的背景中顯得更加明媚秀麗。
3.講解:詩人用工整的對偶句,一句一景,描繪出一幅風景優美的圖畫。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
(八)默讀全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對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描寫的景色。
1.明確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積雪、船只。)
2.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近景、遠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參看書上的插圖。
3.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
(十)學生質疑:學完了這首古詩,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練習背誦、默寫古詩。
(十二)作業 。
1.看拼音寫詞語。
白l)( ) 包h2n( ) 東w*( )
2.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意思。
(1)兩個黃鸝鳴翠柳
(2)窗含西嶺千秋雪,
(3)背誦、默寫課文。
《古詩三首》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么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驚險啊!
(3)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試著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古詩三首》 篇5
作者郵箱:
教學要求:
1、讀懂詩句,體會詩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
3、背誦這三首詩。
4、以家鄉的自然風光為內容,練習寫一個片斷。
教學重點:
1、理解詞句,讀懂詩句。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詩。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理解《江畔獨步尋花》,體會詩人感情。
2、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指名背誦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二、指導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解題。
2、簡介作者。
杜甫,唐代偉大詩人,“詩圣”。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其他同學想每句的意思。
4、再讀,逐句講解,師生訂正,補充。
江畔:江邊。
蹊:小路。
留連:舍不得離開。
時時: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連起來說說詩意。
6、教師指導有感情朗讀。
(1)范讀,指導節奏與重音。
黃四娘家/ 花/ 滿蹊,
千朵/ 萬朵/ 壓/枝低。
留連/ 戲蝶/ 時時舞,
自在/ 嬌鶯/ 恰恰啼。
(2)指導讀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詩中蘊含的情趣。
(3)自由讀。
(4)指名讀,師生評讀。
7、練習背誦。
8、學習生字。
(1)引導學生自己記憶“畔”“嬌”“鶯”。
(2)指名說是怎樣記住的。
(3)書寫生字,每字寫三遍。
三、自由練習讀《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作業
1、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2、預習后兩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理解《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背誦這兩首詩,默寫后一首。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聽寫詞語:江畔、嬌鶯、留連、恰恰啼
2、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二、指導學習《游園不值》。
1、解題。
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
(詩人前去游園,園主人不在,沒能進到園子里去。)
詩中的“園”指私人花園。
2、介紹作者。
南宋,葉紹翁。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想想句意。
4、再讀,逐句理解。
重點詞:應、憐、小扣、久
5、有感情地讀,讀出詩韻。
應憐/ 屐齒/ 印/ 蒼苔,
小扣/ 柴扉/ 久/ 不開。
春色/ 滿園/ 關/ 不住,
一枝/ 紅杏/ 出/ 墻來。
(2)出示掛圖,吟詠。
(3)學生自由練讀,互評。
6、練習背誦。
三、指導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出示掛圖,解題。(之,到)
2、介紹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詩人,“詩仙”。
他與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4、再讀,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讀。
讀出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習生字:識記,書寫。
五、齊背這兩首詩。
六、作業 :
1、背誦這兩首詩。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以家鄉的自然風光為內容,練寫一片斷。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背誦這三首詩。
二、進行練筆。
1、明確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練筆要求:寫家鄉的景物——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等;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選擇內容
(1)啟發選材。
(2)小組內同學之間交流。
如:江邊高壓線塔,汽渡碼頭,南北大河,燈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寫的內容,評議。
3、練寫片斷。
(1)全班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2)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斷,相機進行寫法指導,如,抓特點,按一定順序寫,表達出自己熱愛家鄉之情。
4、繼續練寫。
5、寫完后修改,當堂完成練筆。
《古詩三首》 篇6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一)學習《楓橋夜泊》。
1、借助拼音自讀。
2、同座互讀。
3、指名試讀,正音。
4、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插圖整體感受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5、借助注釋,弄懂詩句的意思。(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花。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漁火”,即“漁船上的燈”,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6、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7、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讀時,可按下列節拍進行: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后一句讀得凄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傷)的古詩。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聞:聽。聞啼鳥:聽見鳥叫。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懷疑,以為。舉頭:抬頭。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數重:幾層。綠:吹綠了。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學習《別董大》
1、簡介。《別董大》是高適漫游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董庭蘭是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曾經得到宰相房的賞識和寵信。據說董庭蘭善古琴,當時盛行胡樂,董氏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可能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學。
(詩中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刮著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致,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凄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有相似之處,后兩句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更具一種豪杰氣概。)
3、朗讀時,可按下面節拍進行: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景物描寫朗讀時語速較慢,要有凄涼之情,空曠之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4、背一背(或搜集)類似表達友情(或送行)的古詩。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渭城: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濕。客舍:旅店。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廣陵:即揚州。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煙花:指艷麗的春景。盡:消失。唯見:只見。天際:天邊。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離離:繁盛的樣子。原:原野。榮:繁盛。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第二學時
1、簡介:《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大約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后的輕松愉快的心情。
2、運用上面的學習方法自學。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鋪”字用得非常恰當。“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么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由此詩人在第三句對這種景象進行了贊美:可愛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3、讀這首詩時,應想象詩中所描寫的優美景色,四句出現兩幅畫面,在想象畫面的基礎上記住詩句。(畫圖)
4、朗讀這首詩時,可按下面節拍朗讀: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殘陽鋪水中”要讀得平緩、輕柔;“瑟瑟”和“紅”要拉長語調,顯示顏色的奇特;“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則要讀出贊美喜愛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寫傍晚或夜景的古詩。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注釋]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扎營,立木為區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但:只。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時節的山。徑:小路。坐:因為、由于。于:比。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釋]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不適:不悅,不快。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釋]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月黑:沒有月光。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注釋]乃:就。發生:催發植物生長。潛:暗暗地,悄悄地。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徑:鄉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古詩三首》 篇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學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秦、邸、熏、汴”4個生字。
2.指導學生朗讀、背誦這三首詩,默寫《示兒》。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準備:
課前查閱一下關于這三位詩人的資料——他們生活時代的情況,他們寫的其它憂國憂民的詩篇等。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學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秦、邸、熏、汴”4個生字。
2.學習《出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學《題臨安邸》、《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誰記住了本單元的主題?為什么稱為“赤子情懷”,這三首古詩分別表達了赤子怎樣的情感呢?我想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大家一定會有所了解。
(二)新課
1.學習《出塞》
(1)讀古詩,有韻味
①讀正確、通順。
a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出塞》。打開書104頁。板書;讀古詩
自由讀兩遍這首古詩,注意在讀第一遍時可以查字典、看注釋讀準字音;讀第二遍時注意讀準停頓,把古詩讀通順。
指名讀。
b這首古詩有好幾個多音字,你能讀準字音嗎?你能結合注釋,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讀音嗎?
引導學生讀準:
還(huán):回來。未還:沒有回來。
將(jiàng):將領。飛將:漢代著名將領李廣。
教(jiào):讓。不教:不讓。
指名讀。
除了多音字,還有一個生字,誰來讀一讀,說說你怎樣記這個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讀出古詩的韻律。
同學們,這首詩是幾言詩?誰還記得七言詩怎樣讀,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律?(前四后三)板書;有韻味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自己讀,指名讀。
(2)知作者,解詩題
想一想,讀好了古詩,接下來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題目的意思。)板書;知作者,解詩題。
哪位同學能帶領大家學習?
引導學生答出;
①出塞:到邊防線上去戎守邊疆。
②王昌齡:唐代詩人,善寫七絕,多邊塞詩。
教師準備資料: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詩人,開元進士。他在當世就以詩著名,被稱為“詩家夫子”。其詩尤以七絕見長,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其中《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別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絕句是這一詩歌體裁的最高水平。
(3)明詩意,悟詩情
①明詩意:
a了解了詩的作者和詩歌的題目的意思,接下來你打算怎樣學?(可通過看注釋、查字典、小組學習、與老師交流等方法學習)(板書:明詩意。)
b自學古詩
提出不懂的問題
c請同學匯報,教師相機指導。
詩的第一句,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落筆,描繪了從秦漢對就存在著的明月邊關的景象:注意詩中的“關”,此處指邊關。首句是將兩種不同事物(明月,邊關)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時代(秦,漢),應解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不要講成“秦月照漢關”。這句詩的意思是:明月照耀著邊關,自秦漢時一直如此,至今沒有什么變化,而邊患依舊沒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嘆遠離家鄉的士兵不能回歸故鄉和家人團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飛將:漢代飛將軍李廣。這兩句是說,假如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戎守邊關,匈奴的軍隊就不敢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
d請1——2位同學
②悟詩情;
a學古詩,僅僅知道意思是遠遠不夠的。你還要怎樣學?
引導學生認識到通過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板書:悟詩情
b教師引導: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出塞》被稱為有名的邊塞七絕,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我們就展開想像,品一品,這首詩的絕妙。請你邊讀邊想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c品讀悟情:
a秦時明月漢時關
引導學生展開想像: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
教師引導:明月、邊關簡單的敘述與勾勒,沒看出怎么絕妙呀?再讀讀,看你有什么新發現?
引導學生關注;秦時明月漢時關
教師補充資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漢(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維(698——756),請你根據這組數字,估算一下邊關受匈奴外敵的侵擾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讀這句時應該怎樣讀?
教師小結:正像同學所體會的那樣,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都讀讀,讀出時代的久遠。
b萬里長征人未還
你還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想像: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
看到這,你怎樣讀?
還是這句詩,讓你仿佛聽到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匈奴人不斷燒殺搶掠的馬蹄與戰馬的嘶鳴聲、百姓痛苦的呻吟聲、戍邊戰士們的怒吼、兩軍交戰武器碰撞的聲音、詩人對邊關戰士發自內心的深深的同情之聲。
教師小結;詩人就是這樣,把我們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戰爭給秦、漢以來近千年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感受到這些,你會怎樣讀?
c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教師引導: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么,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你還聽到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
希望有像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
教師引導;你體會出作者抒發的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你怎樣讀這兩句詩?
還有不同的讀法嗎?說說為什么這么讀?(學生讀不出,教師讀。強調“但使”二字。)
引導學生體會出:這兩句詩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你能把詩中含著的意思讀給大家嗎?
總結學法;你是怎樣體會出句子深層的含義?(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子的深層含義。)
(4)總結全文,感情朗讀
①品味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②你會怎樣讀,表達出詩人這復雜的情感?自己讀,指名讀,背誦。
(5)總結學法,拓展閱讀
①總結學法:
回憶我們剛學的古詩,我們怎么學的?
②你能試著用剛剛學到的方法分小組選讀其中一首古詩,試著品一品這首詩,感受詩人的情感嗎?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③集體交流,匯報
(6)布置自學
你能用這種方法自學下面兩首古詩嗎?自己記寫生字,提出不懂的問題。
作業:背誦古詩、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歌的情緒和意象,感受詩人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后借助課文注釋,試著說說兩首詩的大概意思。(教師板書詩題:題臨安邸示兒)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這課還有兩個生字,你能記住嗎?
4.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詩人。隨機讓學生說說對南宋的了解,教師隨機補充南宋王朝貪圖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復失地的史實。
②都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不同:
①一個寫的是南宋的權貴,一個是北宋遺民——詩人
②一個借寫景來表達情感,一個直接訴說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1.學習《示兒》
①過渡:邊塞自古多戰事。宋朝,匈奴人終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淪陷,誰了解這段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北宋遺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讀《示兒》,讀后說說題目的意思。
③指名說說詩的大意。
④想像,體會詩的意境。
再讀詩,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展開不同想像:
滿頭白發的詩人在重病中,費力地爬起來,想著不能親眼看到滿懷悲憤,用顫抖的雙手寫下這首詩。
詩人重病在床,臨終前費力地說出這首詩,作為遺囑,說完就帶著遺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聽到這,你會怎么讀?
⑤教師引導:詩人陸游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原已經淪陷整整65年了。同學們,65年啊,780個月啊,近二萬四千個日日夜夜呀!
詩人從20歲,一直盼到85歲。這65年每一天作為北宋遺民是怎樣度過的呢?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讀一讀,你看到什么?
重點體會;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詩人就是這樣,在眼淚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著,一直到死,還念念不忘祖國的統一。(板書:死不瞑目盼統一)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讀這首詩?
⑥小結:
這首詩,作為一份遺囑,無愧于詩人愛國的一生。一個人在病榻彌留之際,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環顧家人,兒女情深,要抒發的感慨,要留下的話語,是千頭萬緒的。而詩人卻不說別的家常話,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只叮囑兒子們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勝利消息告訴他。讓我們滿懷激情地齊聲背誦這首古詩。
2.學習《題臨安邸》
(1)過渡:就在詩人直到死還盼望統一時,那些令人心涼的南宋王師干什么去了?(男生齊讀《題臨安邸》)
那些令人心涼的南宋權貴干什么去了?(女生齊讀《題臨安邸》)
那個令人心涼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齊讀《題臨安邸》)
(2)討論:為什么這么多年過去了,陸游至死沒有盼到祖國的統一?你是從哪兒讀出來的?在對話交流中重點引導:
①體會“暖風熏得游人醉”
讀著這個“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想像:這些權貴成天燈紅酒綠,爛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導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的后兩句。
②體會“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資料:《清明上河圖》,汴州又稱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據史書記載,汴州當時的人口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繁榮的城市。你們看,這里的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車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氣象啊!但是,這繁榮盛世毀于金人肆意踐踏的鐵蹄。
像他們現在這樣,杭州不久也會成為第二個汴梁。(板書:醉生夢死丟江山)
③朗讀古詩
(三)體會情感,總結全課
1.當這兩首詩同時擺在我們面前,一面是權貴們尋歡作樂一面是做為遺民的代表——詩人臨終還盼望祖國統一,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同時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暢談。)
2.有感情讀兩首古詩。
①當北方大片領土被匈奴人踐踏,百姓們在匈奴人的鐵蹄下或背井離鄉,或被奴役,過著悲慘的生活時,西湖邊還是一派歌舞升平、紙醉金迷——學生齊讀《題臨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顆怎樣的心?
②詩人在金兵的鐵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臨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學生齊讀《示兒》。透過這臨終囑托,你感受到詩人一顆怎樣的心?
③這是兩首各不相同的古詩,最大的相同點是什么?那顆憂國憂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書:憂國憂民)
3.升華情感:
面對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面對水深火熱的北宋遺民,面對死不瞑目、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作業:背誦古詩。默寫《示兒》。
《古詩三首》 篇8
第一課時:《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XX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一)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客舍盡故人
2)試著理解古詩的意思。
2討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悒(yì)濕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
盡:“進”。
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注解①)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余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蒙蒙的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為送別布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舍,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3.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
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4、試背這首詩。
三、拓展練習。
你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你來給大家背一背。
第二課時.賦得古原草送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認識“離、榮、燒、盡”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主要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課前帶孩子們去觀察草,問:這是什么?你們知道它有什么特點嗎?你對什么季節的草最感興趣?為什么呢?(學生可結合查找資料。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古詩《草》,看看詩中寫了小草的什么特點?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三、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讀課文。
2.指名讀(1)注意兩個“一”的讀法,前一個“一”讀yí,后一個“一”讀y@(2)注意糾正錯音。(3)注意讀出節奏。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放課件,整體感知詩的意境。
先出現生長著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再出現草葉枯黃的秋景,在烈烈勁風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現春回大地,小草鉆出灰燼,一派勃勃生機的畫面。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談談對詩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師做重點指導。
離離:形容野草茂盛的樣子。原,草原,原野。
歲:年。枯:枯萎,干枯。
盡:完。野火:荒山野嶺燃燒起來的火
生:生長。
榮:茂盛。
4.解釋詩句
原野上長滿了野草,野草每年從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節又茂盛的生長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時候,雖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莖葉燒掉,但它的根仍舊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風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5.質疑問難,深入理解詩句。
提問: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呢,
議答:野火只能燒掉草的莖葉,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燒不掉的,所以來年春天,草還會重新長出來,從而體會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為什么要寫草呢?
議答:白居易贊賞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告訴人們要學習草頑強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學生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自學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內交流。
3.指導書寫。
原:半包圍結構,廠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盡:上下結構。
吹:左右結構,口部。注意書寫時候座窄右寬。
六、板書設計
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第三課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含義;
2體會詩歌的情感;
3朗讀、背誦詩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難點:相關拓展延伸的《黃鶴樓》、《江南春》、《贈孟浩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么?你們去過哪些地方呢?今天,我們所要去的也是中國的旅游名勝——黃鶴樓。上節課已經讓大家去搜集關于黃鶴樓的資料了,有誰能來展示一下?
(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
2.你們搜集到的資料真豐富,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黃鶴樓的魅力。老師這里也有關于黃鶴樓景致描寫的千古絕唱,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好么?(課件顯示《黃鶴樓》,請一名學生朗讀一下)
3.這首詩描寫的是作者登黃鶴樓追尋古人足跡,古人卻已經乘鶴歸去。面對著黃鶴樓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悵和惋惜,更因為他游歷在外的狀況,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絲淡淡的鄉愁。
4.正是因為有了這首被后人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課件顯示)的《黃鶴樓》,才會令后來者面對黃鶴樓的美景卻無從下筆,徒呼無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課件顯示)。
二、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但李白畢竟是“詩仙”(引導學生回答),面對如斯的美景,他豈能雁過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別詩的千古絕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黃鶴樓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2.(視頻顯示黃鶴樓送別的動畫)同學們,你們從這幅動畫中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這些場景聯系到這首詩中,你們認為最適合眼前所見的是哪兩句呢?(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課件顯示)(齊讀這兩句詩)
4.那誰能聯系剛才所看的動畫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呢?(學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補充)
5.那么從這兩句詩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依依惜別,戀戀不舍……)(個別讀,齊讀,讀出那種依依惜別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讓作者如此的戀戀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帶走了什么呢?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課件顯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大家一起來讀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離去的原因。
7.通過朗讀,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揚州了。)這是一對怎樣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將離去,詩人又怎能不產生傷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離去的季節又是在(春季)。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煙花三月)。煙花三月是怎樣的季節呢?老師這里有幾幅江南春天的圖片,大家一起來看一下。(課件顯示)多么美麗的江南春啊,大家還記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學生朗誦,課件顯示)。看一看,綠映紅的春光,蒙蒙朧朧的春雨,在這種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該是(愉快,愉悅……)。然而,朋友卻要離去,青梅煮酒,對酒當歌的季節卻成了離別的季節,李白能不傷感么?于是,他只能佇立江邊,吟誦著(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久久不愿意離去。
9.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現在大家自由讀一下這首詩,嘗試著將詩中的情感讀出來,等會比比看,誰最像黃鶴樓邊的李白。(個別讀,齊讀,背誦下來)
三、拓展延伸:李白對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讓人感同身受。除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還有一首名詩《贈孟浩然》,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對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課件顯示《贈孟浩然》)
四、小結:今天,我們在黃鶴樓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厚友誼,讓我們伴著滔滔長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煙花三月的揚州。
五、作業:課外搜集兩首送別詩。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廣陵
依依惜別煙花三月
《古詩三首》 篇9
教學要求
1.了解詩句大意,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留連、自在、應憐、小扣、天際”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背誦、默寫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了解詩句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古詩三首
二、復習引入
你以前學過什么古詩?給大家背誦一首。
三、學習第一首《江畔獨步尋花》
1.知詩人,解詩題。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歷史過程,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
題目大意:江邊獨自賞花。
2.抓字眼、明大意。
這是一首優美的賞景之作。它以刻畫細微、色彩濃麗而取勝。
第一句:黃四娘,人名。既親切,又勾勒出一個古代婷婷少婦形象。蹊:小路。
句意:黃四娘家繁花盛開,把小路都遮住了。
第二句:千萬朵鮮花,把花枝都壓得很低很低。
第三句:留連,舍不得離開;彩色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好像和人一樣欣賞美景而舍不得離去。
第四句:恰恰,黃鶯的叫聲。黃鶯在自由的鳴叫。
指名說句意。
3.想意境、悟詩情。
對照插圖、想意境,思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2.提問:學習古詩的三個步驟是什么?
二、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先學習《游園不值》
葉紹翁,宋代詩人。
題目大意:游園而沒有見到要訪的人。
第一句:大概是園主人愛惜蒼苔,怕木鞋踩踏青青的苔蘚。
第二句:輕輕地扣那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
第三句:滿園春色關不住。
第四句:一枝紅杏伸出墻頭來。
側面描寫春景的艷麗及對春景的喜愛之情。
三、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人:唐代詩人李白
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辭別黃鶴樓。
第二句:在這花紅柳綠,春光爛漫的三月乘船而去,去了楊州。
第三句:孤零零的船兒漸漸遠去,最后連帆影也在藍天中消失了。
第四句: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水,依舊不停地流向天邊。
該詩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
《古詩三首》 篇10
一、教學要求
1.了解詩的內容,理解詩句,體會詩中抒發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3.背誦這三首詩。
4、能熟練運用學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課。
二、教學重點
解詩意,悟詩情。
三、教具準備 :掛圖,幻燈。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五、教學方法:談話法,朗讀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三、學生自主學習,師相機引導。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賞析]: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采用賦、比、興、互文、 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復吟誦。
板書:
朝露----日希
生光輝-----華葉衰 珍惜時間!
東到海-----復西歸?
不努力-----徒傷悲!
四、談體會,讀古詩,聯系實際,試仿作最后兩句詩。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二、學生自主學習,師相機引導。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三、交流,質疑。
四、學習《出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五、布置作業 。
我們學校響應我的“號召”,全面減負,我這篇教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簡而更精。多多指教!!
《古詩三首》 篇11
10 古詩三首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背誦課文并默寫一首古詩,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感悟祖國燦爛的文化底蘊,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體會青春易逝,時不再來,要勤奮求學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珍惜美好年華,體味邊塞風光的壯美。
二、學法引導
(-)教師教法
談話法,朗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讀每一首詩。
(二)難點
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靈的共鳴。
(三)解決辦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悟。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2.教師范讀課文。
(二)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持:用來(教師強調,與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樣。)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狀食物。(這是古義,今天不太常用)
漉:過濾。
豉: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為:把……做成。(與今天意義不同)
箕:豆秸
釜:鍋
泣:哭泣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三)歸納學生問題,集體討論
1.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汁”與后面的“泣”、“急”讀起來并不押的,而古詩對韻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教師直接講解: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變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讀入聲,讀音與“泣”、“急”很相近。)
(四)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1.教師范讀。
2.學生練習期讀。
(五)體會寫法
想一想,這首詩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再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六)背誦全詩,體會寫法,內化感情。
(七)布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向別人講述這首詩的意思和有關它的故事。
第二課時
(-)學習《長歌行》
1.導入 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那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葵:一種蔬菜。(教師強調,與今天的意思不一樣。)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陽曬干。
陽春:溫暖的春天。
德澤:恩澤,恩惠。
秋節:秋天。
焜黃:草木枯黃。
華:同“花”(這叫通假字,兩個字的意思在這里是一樣的。)
百川:眾多的河流。
復:再,又。
徒:白白地。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園中綠綠的葵菜葉上,早晨的露珠還在閃光。可是不久就會被太陽曬干的。溫暖的春天廣布恩澤,世間萬物全都熠熠生輝。常常害怕秋天的到來,草木枯黃,花衰葉落。百川都奔涌向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能往西流呢?少壯的時候不知努力,年紀大了只能白白的傷心。)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與《七步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點?
這首詩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二)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l)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業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附:板書設計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聯想言志)
《古詩三首》 篇12
我們賽教教的是,我選了后兩首,并制作了課件,教學效果還可以。現在將教案傳上來大家探討。
教學目標 :
1.讀懂兩首描寫西湖美景的古詩,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古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
1.請學生自由談談自己學習古詩的感受。
2.多媒體顯示《小池》,由學生補充后兩句。說出詩人是誰。
a)才露尖角的嫩荷葉固然生機勃勃,待到盛夏,一池荷花盛開又該多么吸引人。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西湖的荷花?
b)播放荷花視頻。(詩人楊萬里非常喜歡荷花,看到鮮嫩的小荷葉賦詩一首,面對西湖滿池的荷花,他也寫下了一首優美的詩。這節課我們首先欣賞這首詩。)
二、賞析《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a)出示詩題:誰能說就這個題目說點什么?或者說說你從這個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曉:早晨。)
b)顯示全詩,播放范讀。
c)聽了范讀,大家想不想也讀一讀?(齊讀)
(過渡:老師要問這首詩寫得怎么樣,大家一定都說不錯。要正確評價,先得理解意思。)
d)說說你都讀懂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e)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問題,大家討論。
f)讀詩和讀一般的課文不一樣。詩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聽范讀,一邊展開想象。
g)假如你是詩人楊萬里,清晨迎著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呼吸著新鮮空氣,送朋友出門,恰好看見一池美麗的荷花襯著碧綠的荷葉,脫口吟誦出這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那是怎樣的感覺。誰愿意試試當詩人的感覺,來給大家朗誦這首詩?
(過渡: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西湖就像鑲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遠近聞名。剛才的詩中,楊萬里描繪的荷花勝景僅是西湖美景的一個側面。同學們課前也查閱了西湖的資料,來給大家簡要地說說。)
三、賞析《飲湖上初晴后雨》:
a)學生簡要介紹西湖的資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圖片和視頻。
(過渡:美麗的西湖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畫贊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間,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許多吟詠西湖的詩篇。)
b)解題:誰讀懂了題目?
c)朗讀全詩。
d)詩中描寫了西湖上怎樣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學討論一下。
e)這首詩中最有名的是哪兩句,你知道嗎?你能說說它好在哪里嗎?
f)先聽范讀,再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和范讀錄音比一比。
四、比較賞析:
a)學生小結:學習要學會總結。誰能小結一下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b)多媒體顯示兩首詩,說說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內容、寫作技巧、結構、修辭手法)
c)學了這兩首詩,對你今后的寫作有何啟發。
五、作業 :
從這兩首詩中選擇你感興趣的一首畫一畫,或者編一個小故事。
板書設計 :
西湖詩兩首
蓮葉無窮碧 西 水光瀲滟(好)
湖
荷花別樣紅 美 山色空蒙(奇)
淡妝濃抹總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