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3篇)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1
【課文】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一、看拼音寫詞語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課文內容填空
1、牧童騎( ),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這兩首都是描寫( )季節的古詩。
三、找意思相反的詞,連一連。
閉立先陰捕
坐開放放晴
四、猜一猜,選一選
柔 閉 所 牧
一戶一斤米( )騎牛寫文章( )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件或古箏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你會背哪些古詩?(指名隨意背誦古詩)你們已經會背這么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師寫兩個字看看誰認識。(板書:古詩(加拼音)。(會的學生當小老師教教不會的。然后集體交流并書空“古”。)你會背幾首古詩?(板書:首(加拼音))哪位同學認識這個“首”字?(指名讀字、正音、擴詞)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4課古詩兩首(板書:課題)
雨后的早晨,當我們從香甜的睡夢中醒來,推開窗戶時,你有什么感覺?(生可以根據切身經歷來回答,也可以想象著來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們有同感,他以詩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春曉(板書:春曉)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范讀課文,生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邊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圈畫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
2.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樣記住“眠、處”的?(生匯報識字方法。)
點撥:
(1)“眠”是形聲字;它是什么意思。
(2)“處”是翹舌音,也是多音字,還念chǔ;與“外”區別;書空。
3.說一說:詩中寫了春天什么時間的景色?又寫了哪些景物?你是從哪句話讀懂的?
點撥:
(1)鳥的叫聲是什么樣的?(幻燈出示:( )的鳥叫聲)
(2)播放風雨聲,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飄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結合每一句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4.配樂誦讀全詩。(個人讀、評價讀、小組比賽讀)
5.背誦詩句。(男女生比賽讀、背)
五、再現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古、詩、首、眠、處、聞、聲、多、知
2.認讀、組詞,用“到處”說話。
3.觀察“處、聲、多、知”的結構,并說一說它們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重點指導“處、聲、多”。
5.學生描紅、臨摹。
六、課后作業、擴展活動
積累詠春的詩句。
第二課時
一、激發情趣、導入課題
春天到了,你們喜歡干些什么?清朝詩人高鼎居住在鄉下時就親眼目睹了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風箏的情景,于是他便為后人留下了一首較為明快的詩篇──《村居》。(板題,生齊讀課題并識記“村、居”)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圈畫生字,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連貫。
2.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感悟欣賞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么記住“醉、煙、童、散、忙”的?
點撥:(1)“醉”是平舌音。
(2)“煙”韻母是前鼻韻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認記(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書空;擴詞;用“急忙”說話。
3.自讀古詩,然后談一談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為什么?
點撥:(1)紙鳶:風箏。
(2)拂堤楊柳醉春煙:楊柳在微微春風中搖搖擺擺,陶醉在這美麗的春光中。(演示課件或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4.讓我們閉上眼睛,伴著美妙的音樂聽xx同學朗誦這首詩,然后談談你的感受。(指名配樂朗誦)
5.交流聽讀后的感受。
6.請你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你的感受。(配樂練讀、指名讀、評價讀)
7.練習背誦課文。
五、再現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醉、煙、童、散、忙”。
2.連詞認讀生字。
3.觀察“忙”的結構特點,說說這個字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指導、示范書寫“忙”字。
5.學生描紅、臨摹。
六、交流資料、擴展朗讀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詩人除了《春曉》《村居》以外,還寫了很多詠春的詩句,把你積累的詩句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師摘抄的詩句,讓學生讀一讀。如: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春宵》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詩、童、閉、林、黃、立”等6個字。
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所見》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詩、童、閉、林、黃、立”等6個字。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讀《識字4》中的兒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蟬)
3、出示圖,認記“蟬”,理解“捕鳴蟬”。
4、揭題,讀題。
二、初讀古詩。
1、出示情景圖,師范讀(感知課文)。
2、自由讀《所見》,要求讀準字音。
3、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4、同桌互讀。
5、指名讀,評議。
三、認記生字。
1、出示“牧、閉、立、捕、蟬”。
2、認讀生字(各種形式)。
3、小老師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
4、組長考察大家。
5、說說用什么辦法記住的。
四、精讀古詩
1、自讀古詩,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導朗讀。
4、找自己的好朋友讀一讀。
5、當一當詩人(配樂讀)。
五、指導背誦《所見》。
六、指導寫字“詩、閉、童、立”。
第二課時
《小池》
課時目標:
1、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池、惜、陰、晴、柔、露”6個字。
2、朗讀古詩
,背誦古詩。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背《所見》。
二、出示課題《小池》,讀題。
三、自學古詩《小池》。
個體自學
1、學生自主讀古詩。
2、自主圈出生字,學一學。
3、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互相讀讀這首詩。
2、請讀得最棒的小朋友帶讀有困難的同學。
3、小組負責認記生字。
4、討論組員中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反饋
1、卡片開火車認讀生字。
2、夸一夸,幫一幫。
(1)各組派代表讀古詩,評議。
(2)展示:說說你們組自己學懂了什么?
(3)幫一幫:說出需要幫助的地方。
4)點撥(結合指導朗讀)。
四、誦讀古詩。
1、朗讀比賽。
2、背誦古詩。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3
預習提示: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 利用工具書理解重點字、詞義。
3. 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
4. 搜集有關描寫春景的詩詞。
教學目標
1、能理解作者描繪的意境。
2、通過領會詩句內容,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與背誦。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的,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誰能背誦有關春的古詩?
即使是同樣的風、同樣的雨、同樣的花,在不同的詩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兩首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春的詩,讓我們來欣賞。
二、初讀古詩
1.自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標出停頓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問語。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3. 指導讀古詩
三、復習學古詩的方法
還記得我們學古詩的"四步法"嗎?
第一步:釋詩題;
第二步:知詩人;
第三步:明詩意;
第四步:悟詩情,
四、用"四步法"學習《游園不值》
先分組再全班交流
1、釋詩題: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園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詩人:
作者是宋代葉紹翁(簡介葉紹翁)。
3.明詩意:
(1)交流難理解的詞。
憐,愛惜。小扣,輕輕地敲門;
柴扉,柴門。屐齒,鞋印,腳印。屐,木頭鞋。
(2)朗讀詩句。
①女生讀,男生想象詩意。
②齊讀。
③指名試說詩意
真是舍不得讓屐齒踩在青苔上,輕輕地敲打柴門卻久久不開。春色滿園是關也關不住的,一枝紅杏悄悄地探出墻來。,
4.悟詩情:
(1)作者喜愛春天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作者看到那枝紅杏后,心情如何?想到什么?
(2)創設情境(看圖畫)
現在,你就是葉紹翁,你來到友人家敲門,門久久不開,抬頭正看見一枝紅杏探出墻來。你來朗誦這首詩,讓別人來體會這種情感。
指名朗誦,體會情感:
有感情地背誦詩句。
5.體會寫法。
作者如果不寫那枝出墻的紅杏,而去描寫滿園的春景,你認為哪種寫法更好?為什么?
詩人正是采用了以少勝多的寫法,使后兩句充滿情趣,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五.課堂檢測:
1. 看拼音寫詞語
jī chǐ qīng tái chái fēi
( ) ( ) ( )
2. 說說下面字詞的意思。
憐: 屐齒:
扣: 柴扉:
3.《游園不值》的作者是( )詩人( ),詩的前兩行( )
( )后兩行( )( )。這首詩的千古名句是( )( ),讀到這句詩,你的腦海里出現的情景是( )。
第二課時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有關描寫春景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學習古詩理解詩句時,常用哪些方法?(釋,調,連,補,留)
3.今天也用這“五字法”理解這首詩。范讀、齊讀。
4.介紹詩人: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他一生為官清廉,為*相所害,被罷官閑居十五年,他的詩大量吸收民間語言,描述細膩,形象鮮明,通俗自然。因為他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5.解釋題目意思:
宿:過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時見到的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讀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麗。
三、再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
籬落:籬笆。 疏疏:稀疏。 徑:小路。 深:深遠
理解時“調”一下: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
這句詩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遠望到的,緊接著作者收回視線,從遠望到近觀,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書:樹頭
理解:樹頭:樹枝頭。 未:沒有。 陰:樹陰
為什么沒形成樹陰?(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成了一幅清新、質樸的農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
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沒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明說詩意。
d.再看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跑 、尋”這叫動態描寫。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四、小結
這首詩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充滿了春的氣息,特別是后兩句,兒童捕蝶的畫面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聽到了什么呢?
五、畫一畫,深化理解。
我們學了這首古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真是詩中有情,詩中有畫啊!想畫下來嗎?
板書設計:宿新市徐公店
景 美麗 靜態
人 可愛 動態
課堂檢測:
1.組詞
疏( ) 經( )
蔬( ) 徑( )
2.多音字
宿 落
3.《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通過( )( )( )( )這些景物描寫了( )季節的景色,前兩行( ),后兩行寫( ),抒發了作者對( )的贊美和對( )的喜愛之情。
4.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春天的詩詞?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有朗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所、牧“等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背育古詩。
【教具準備】掛圖,生字卡片,老師范字。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誰愿意將課外學飛的古詩背育給大家聽?
2、這節課我們學習一首新詩。
3、請大家注意觀察圖畫:
(老師貼出圖)
誰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
(一個小孩騎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見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借助拼音讀,讀古詩《所見》。
二、初讀古詩,記憶生字
1、自己讀完古詩后,讀給大家一聽,互查讀音。
2、將本詩要掌握的生字圈出來讀一讀,同桌交流記憶。
3、老師反饋:
⑴ 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蟬、閉、材、童、黃、詩、指名讀準字音。
邊讀老師邊按詩的順序擺放生字卡片。
⑵ 分析記憶:
這么多生字怎樣快速的記住呢?
① 熟字帶生字:
推──捕 蜻──蟬 共──黃 認──詩
聽──所 意──童 親──立 放──牧
② 編兒歌記憶:
一戶一斤米──所 人才進大門──閉
騎牛寫文章──牧 由到共里共加隊──黃。
③ 開火車抽讀生字卡片。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1、將這些生字帶入詩中,誰愿意給大家讀讀。
(指多名學生讀詩)
2、自由讀詩:
結合圖想想,詩人都看到什么啦?再與同桌交流。
3、請學生簡述詩意,老師相繼補充:
學生:詩人看到一個放牛娃騎著一頭老黃牛唱著歌,他的歌聲非常響亮,振蕩著樹林。可他聽到了蟬的叫聲,想要去捉蟬,于是馬上閉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師:同學們想像一下,閉上嘴的小牧童會怎樣做呢?
學生甲:騎在牛背上盯住蟬。
學生乙:不,牧童從牛背上下來,準備去捉蟬。
學生丙:牧童從牛背上下來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標,然后去捉蟬。
老師:看到這樣的情景,在大家說產應該怎樣朗讀這首詩呢?
四、在意境中誦讀古詩
1、自由讀練。
2、扮演詩人到圖畫前誦讀古詩。
3、背育古詩。
五、指導書寫
1、自己描紅找關鍵筆畫。
2、教師出示范字:
請學生說說關關鍵筆畫。
3、學生獨立臨寫。
4、同桌交換課文互相寫。
5、展示評價。
六、板書設計
13、古詩兩首
牧童 黃
林
所見
摘 蟬
閉 立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古詩《所見》,說說詩人的名字。
2、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讀詞語:
所以 所有 放牧 特 草 關閉 閉路電視 黃牛 特 童 古詩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3課古詩兩首中的另一首詩。大家說說古詩的題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這首詩是誰寫的?
(楊萬里)老師簡介:
楊萬里是南宋著名詩人,他的詩人大多數也是描寫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讀古詩:
要求讀準字音,圈出生字。
3、集體認讀生字:
池、惜、陰、晴、柔、露。
學生邊讀老師邊將生字卡片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4、交流記憶方法。
5、集體反饋:
⑴ 熟字帶生字:
地──池 明──陰 錯──惜 情──晴 霧──露。
⑵ 編兒歌記憶:
把矛放在木頭──柔。
6、再讀古詩:
看誰字音讀得準。
三、精讀古詩,體會意境
1、聽老師范讀:
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從哪兒看出的?
學生甲:夏天的景色,因為夏天荷花開。
學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時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學們說到的這些景物,你還從詩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學生甲:有泉水。
學生乙:還有樹。
3、那還有沒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師簡單講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據你對古詩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讀讀古詩。
5、推薦讀。
6、練習背誦。
四、課后延伸
1、齊背13課的兩首古詩。
2、請每個學生收集描寫夏天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五、板書設計
13、古詩兩首
小池 惜 晴 柔
陰
露
六、課堂作業設計
照樣子填一填:
放:放牧 放羊
牧:____ ____
晴:____ ____
惜:____ ____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5
文本細讀:
《登鸛雀樓》是一首自古而今廣為傳誦的名篇,描寫了登高望遠所見,歌頌了祖國河山的壯麗,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還蘊涵一定的積極人生哲理。第一句寫一輪落日正金光奪目,在連綿起伏蒼蒼莽莽的群山西面緩緩落下,在世界的盡頭漸漸隱沒,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寫俯瞰黃河遠去天邊的意中景象。詩人面對流經樓前的滾滾黃河的滔滔大浪,視線由上到下,由近及遠、由西向東,跟隨黃河水向遠方伸展。雖不能目擊黃河入海的情景,卻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好像看見黃河一路洶涌,氣勢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曠神怡,這是陸地景,也是東望景。三四句寫詩人欲登高望遠。從前兩句的眼前所見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層樓的行動。若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就應該不斷的向上攀登,邁上更高的一層樓。以“樓”收尾,很好的照應了題目。詩句看似平鋪直敘,卻既富含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全的哲理。含義深遠,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4、想象詩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文學修養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歷史,熱愛中國悠久文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從中體會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的攀登。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想象讀、合作讀。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教師準備:多媒體、生字卡片、掛圖。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很多的.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對于背誦好的要給與表揚。
2、師: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欣賞兩首古詩。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教師指名讀古詩。 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古詩,邊讀邊想,你弄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收獲,并隨機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兩首古詩后兩句的意思,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含義。引導學生先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
《登鸛雀樓》的后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的自然風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欲、窮”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窮”,“窮盡”的意思。《題西林壁》的后兩句寫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重點理解“緣、此山”的意思。“緣”,“因為”的意思。“此山”,指廬山。
4、朗讀古詩,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詩句談體會,談看法。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要多聽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去領悟,教師只須相機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題西林壁》與《望廬山瀑布》對比)
5、讀一讀,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引用古詩中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誦讀古詩,品悟詩情。
1、想象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景色;
2、合作讀——和伙伴合作對讀、輪讀;
3、“搖頭晃腦讀”“拍手擊節讀”。
4、指名讀,齊讀。
五、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緣”字:要認真觀察結構、筆畫,注意把字寫緊湊。“嶺”和“峰”這兩個 字在比較中學習。
3、學生獨立書寫。
六、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回家搜集誦讀古詩,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1個生字;
2.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3.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 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2.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學習《古詩二首》的第二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里面的“點”不要丟掉。
3.學生試讀全詩。
三、釋題介紹作者
讀課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釋?理解絲線的一頭向下可以說成是垂下來的線。并引導學生理解:“垂釣”什么意思?“小兒垂釣”什么意思?
四、學習前兩句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小?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發很亂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綸”什么意思?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2.指名讀第二句。思考:小孩兒學釣魚是怎么坐的?什么是“側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么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么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說前兩句詩意。邊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說這兩句詩意。
五、學習后兩句
1.齊讀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魚兒上鉤,出現了什么情景呢?從哪看出路人在問路?“借問”什么意思?想象路人來問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問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遙”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第四句。思考:小孩為什么擺手?從哪看出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呢?除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還怕什么聲音呢?讀后半句,思考“應”是什么意思?“不應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么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
5.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小孩緊張的心理和活潑可愛的特點。
6.指名看圖說后兩句意思。
六、體會待的意境
學生觀察圖,邊看課文朗讀邊體會,想像詩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講全詩的內容,要展開想像。
指導朗讀,讀出詩的意境美。
七、指導背誦全詩
八、總結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魚的姿勢,后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九、作業
1.背誦《小兒垂釣》。
2.預習《我和企鵝》一課,試讀全文,不懂的字詞解決。
十、板書設計: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俺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同學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俺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知生字“廬、瀑”,并引導同學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⑴ 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知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⑵ 用自身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俺會認”,同學自愿認讀自身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同學,激發同學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同學體驗勝利的喜悅,調動同學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同學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身最喜歡的字,聯系自身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同學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同學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同學一筆一筆地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小朋友們,上節課大家學了什么呢?對,那么和詩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大詩人,人們把他稱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們就來讀一首杜甫的詩《絕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課。(略為改動:先讓同學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教學反思】
詩,是語言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詩畫歷來不分家,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杜甫的這首《絕句》不只是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教學時,俺讓同學給詩配畫,詩中找理由,構建課堂。在課堂上,俺故意讓同學教俺畫畫,幫俺選顏色。同學的情緒非常高漲,無意之中就感悟了這首詩的很多語言特色(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以及景色的層次感(如:首句寫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遠景,第三句是遠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畫、繪畫、賞畫中,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讓自身感受最深的是當俺畫好“一行白鷺上青天”時,俺班的畫畫能手程子月說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師,你畫錯了,你這樣平的畫沒有畫出白鷺上青天的樣子,應該由下而上畫,這樣才是飛上青天。”是啊,就是這個“上”字寫出了景色的動態美啊!在俺們的課堂上多讓小朋友主動多讓小朋友感悟多讓小朋友發現,受益匪淺的僅僅是他們嗎?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課文的兩首詩均是五言絕句,語言清新、平白、簡易。
學情分析:
兩首古詩簡單易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細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詩所蘊含的內在意境。
教學目標 :
1.通過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3.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能體會《訪隱者不遇》描繪的情景,寫一段話。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教學目標 :
(一)通過理解《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默寫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的理解,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者(見教案后“資料”)。
(二)教師范讀,學生初讀這首詩,查工具書,理解“隱者”“不遇”。
(“隱者”,即隱士,隱居山林的人;“不遇”,沒有見到。)
(三)理解這首詩的題目“尋隱者不遇”:
板書課題、解題。“尋”,尋訪。“尋隱者不遇”,意思是尋訪隱者,沒有見到。
(四)齊讀這首詩,再自由細讀每一句。弄清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再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過程:自己小聲說——小組議論——全班交流——教師補充訂正——小結。
第一行:“松下”,在松樹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樹下面(點明了事情發生的地點和環境)“童子”,小孩,被尋訪者的徒弟(點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說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尋訪隱者,在松樹下碰到了一個孩子,那是他的徒弟。我問他師父的去向,他說師父采藥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這。
第四行:“云深”,云霧迷蒙;“處”,地方。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師父就在這座山里,山上云霧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五)反復誦讀,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隱者在云霧迷蒙的山中采藥,連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見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導朗讀背誦。
第二課時
學習《所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l.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 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干什么?后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牛——牛的一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五、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振——晨 蟬——彈 忽——物 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么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悟詩中蘊涵的詩意。
4、激發朗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字和有感情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感悟詩中蘊涵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孩子們,快樂的夏天正笑著向我們走來。夏天里,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讓咱們一起先到小池邊去看看吧!
二、學習古詩
1、學習《小池》:
⑴ 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① (課件出示小池圖,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池”還是生字呢,誰能讀讀?看了圖,你知道“池”字為什么有三點水了嗎?
② 師:你覺得小池的景色怎么樣?
抽生交流,相機指導讀好課題。
③ 師:楊萬里爺爺還把這美麗的小池塘寫進了一首很美的小詩呢!想不想不用老師教,自己試著讀讀啊?讀的時候遇到困難該怎么辦呢?這次讀老師有個要求:把字音讀準,詩讀通順。如果你覺得滿意了,就打個勝利的手勢。
生自讀、指名讀。
④ (課件出示整首詩,生字以紅色出現)師:這首詩中還藏著5個生字娃娃,會讀嗎?
自讀,抽讀。
師:能給“惜”找朋友嗎?(可惜、愛惜……)相機貼上“可惜”“愛惜”這兩個詞。
給“晴”“柔”找朋友。相機貼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⑵ 再讀古詩,讀中悟情:
① 小朋友這么快就認識了5個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咱們來分組比賽比賽吧!
② 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這美麗的小池邊,你看到了什么呢?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讀好相應句子:
a、第一句:
師:對!有一圈一圈的波紋。告訴你吧!這些小波紋是從水底下的泉眼冒出來的。出示:泉眼 齊讀。
師:仔細聽聽,聽到冒水的聲音了嗎?
(課件出示:泉眼無聲惜細流)師: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靜啊!怎樣才能讀才能讓人覺得泉水在靜靜流淌呢?
自讀、抽讀、師示范讀、齊讀。
b、第二句:
師:你看見了怎樣的樹?樹姑娘站在小池邊,好象在干什么?
師:樹姑娘正專心地打扮自己呢!讓咱們讀得輕些,可別吵著她了。
指導讀好本句。
c、第3、4句:
師:你還看見什么呢?怎樣的荷葉?荷葉有哪些形狀?
生:有圓圓的荷葉、彎彎的荷葉。
師:告訴你吧,這彎彎的荷葉是剛從水面長出的還沒展開的小荷葉。
(課件演示:一只蜻蜓飛過來,落在尖尖的小荷葉上)仔細看看,你又能看見什么呢?
(課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葉,多可愛的蜻蜓呀!
指導讀好本句。
③ 那誰能把這幅圖連起來美美地講一講?
同桌互講、抽生講。
④ 多美的小池呀!一起美美地齊讀整首詩。
⑶ 引導背誦:
師: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遠留在大腦中嗎?
自己背。
(課件只出示小池圖)配樂背誦。
2、學習《所見》:
⑴ 總結第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導入第二首詩的學習。
師:孩子們這么短的時間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得又正確又流利,還把圖講得那么美,把詩讀得那么有感情。咱們用這種方法來繼續學習第二首古詩吧。
⑵ (課件出示第二首詩的情境動畫)生看,再抽生說說自己見到的有趣的事情。
⑶ 師:剛才你們所見到的這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們要新學的古詩。
(課件出示整首詩)齊讀詩題。
⑷ 分小組合作學習:
比比哪組小朋友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正確、流利。
抽小組匯報,給表現最佳的小組發合作學習星。
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呢?
相機指導讀出感情。
⑸ 有感情齊讀古詩。
⑹ 指導背誦。
⑺ 想想:
牧童捉到蟬了嗎?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圖學唐詩《池上》。
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我們今天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這首詩。明天咱們比比看,誰學得最好。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難點:
1、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悟是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2、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具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望廬山瀑布》)
一、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課件廬山畫面。)
二、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后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合插圖思考:詩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物?
3、伙伴之間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著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學生齊讀后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四、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五、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爐、銀、煙、流。
2、啟發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云”的區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板書設計: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兩行描寫看到的景物。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后兩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絕句》)
一、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說說詩人杜甫。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xíng;“泊”不讀pò)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畫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后板書:黃鸝、白鷺、雪船
2、看圖思考:詩人是站在哪里看到這些景物的?(結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先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讓學生帶著感情再讀課文)
四、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說生讀。(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五、識字、寫字,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啟發學生說說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范寫。(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后“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六、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試著背一背。
七、推薦書目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難點:正確感知詩的大意。
一、回憶引入
1、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古詩?(讓學生能有感情地背誦)你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
2、簡介作者
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抗清英雄張蒼水、抗金英雄岳飛并稱西湖三杰。明成祖永樂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元代詩人、畫家。
王冕經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經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職,晚年還以梅花顯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說:"野梅開花尚古色。"(《歸來》)
他的別號很多,有煮石山農、會稽山農、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書齋叫"竹齋",時人又稱他為王竹齋或竹齋先生。他既是詩壇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畫的《墨梅圖》,神韻秀逸,令后人嘆賞不已。
二、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2、借助拼音,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
三、精讀感知《石灰吟》
1、指導學生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聯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吟誦。
②錘:敲打。擊:撞擊。
③若:好像。等閑:平常事。
3、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大意是:石頭是經過多次的敲打撞擊,才從大山上采下來。烈火焚燒自己,卻也只把它當作平常事。即使身體粉碎變成了石灰,也不畏懼,還是要把潔白干凈的石灰留在人世間。
4、看圖想像意境,體會感情。
這里詩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寧為玉碎,不斷瓦全的志氣。
5、指導朗讀。
詩人借石頭表明自己堅貞、高潔的志向,應用贊美、高亢的語調朗讀。
四、總結學法,自學《墨梅》
1、總結《石灰吟》的學習方法。
①理解字詞。②說說詩意。③看圖想像。④朗讀體會。
2、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注意先讓學生獨立學習,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幫助,老師可以以合作比較好的一組為模范,滲透地進行全班指導。
3、師生討論。
①理解字詞:
吾:我。 洗硯池:書畫家洗毛筆硯臺的水池。
池頭:池邊。 樹:這里指梅樹。
夸:夸贊。 清氣:清香之氣。 乾坤:天地。
②指名說說詩意。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讓人來夸贊梅花的顏色好看,只要讓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③看圖想像:作者畫的梅花有什么特點?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樣的情操?
④朗讀體會。
有自豪、高亢的語調反映出詩人的堅貞、純潔。
教師范讀,自由練讀,集體朗讀。
五、作業超市:
1、指導學生寫字
錘 焚 這兩個字要結合偏傍進行指導。
乾 坤 這兩個字較為難寫,注意左右的配合。
2、試著選一首詩有感情地背給同桌聽。
3、完成字詞練習。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24、古詩兩首》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背誦其它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贈劉景文》。
2、導語;豐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學掛圖。
4、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匯)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5、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呢?
6、自由讀詩《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組詞認讀。
石徑、斜坡、楓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樹一棵測認讀情況。
4、指導書寫。
于、首、楓(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學習詩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聽錄音,畫出節奏、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3、自由讀詩、齊讀后找出疑難之處。
4、略知詩意。
(1)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詩意;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問: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圖)有寒冷的秋風、飄飄的白云、幾戶人家、火紅的楓林
(3)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為了看什么?(火紅的楓林)
(4)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誰紅?楓葉比二月花(春花)還紅。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師在學生講后歸納詩意。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飄著白云的地方居住著人家。
停下車是因為愛這傍晚的楓林,
秋天的霜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紅。
(8)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朗讀詩歌。
(1)這時候的楓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這么美的楓林該怎么讀?(讀出快樂、歡喜……)
6、齊誦詩歌。
注意重讀以下詞語:寒山、石徑斜、生處、楓林晚、二月花
7、背誦禱歌。
四、拓展學習
一、背誦課外搜集的寫秋的侍
作業設計
一、背誦古詩
二、看拼音寫詞語。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