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說勤奮》是蘇教版教材第七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過設問的形式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第二自然段列舉了司馬光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先具體寫司馬光小時侯勤奮學習,后寫司馬光長大后勤奮寫作,終于編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第三自然段寫的是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重在說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對全文的總結,號召同學們不忘勤奮,一生勤奮,長大才能有所作為。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要學會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句子“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的意思。
四、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本課,我們準備以匡衡的“鑿壁借光”的故事引入新課,通過學生對“勤奮”的理解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回顧具體的人和事的過程中對勤奮的含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使說理的文章更感性化,學生對學習文章的興趣也會更濃。
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并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清楚的。學生自讀結束后,組織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在學習第一段中,重點是引導學生先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的字面意思,“橋梁”指什么?第一句話還可以怎么說?“鮮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結合二、三自然段的學習,回過來具體說說“鮮花”又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反復地朗讀這些句子,加以強調,深化認識。這樣,教學的重點得以強化,難點得以層層的突破。
對于課文第二自然段,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司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這個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引導學生用自由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圈圈、點點,做上記號。學生自主研讀后,組織全班交流。在交流司馬光取得成就的過程中,對《資治通鑒》作些介紹。
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從童第周的故事中領悟“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給學生適度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誦讀、感受、理解、欣賞課文,從兩個故事中感悟到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再回顧全文,進行總結,初步了解說理文章的“總—分—總”的寫法。最后進一步展開師生、生生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流,真誠地溝通,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課后拓展延伸,讓學生查找關于勤奮的名人名言,摘抄下來作為座右銘鼓勵自己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進步,并再一次查找勤奮成才的名人事跡,從中受到啟發。從而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形成大語文觀。
五、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品析詞句、自主探究、比較學習等方法,使學生讀懂一個人不論聰慧或愚笨,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查找資料來理解“勤奮”的真正含義。
1、品詞析句法
精讀第二自然段中,重點引導學生感悟:(1)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2)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引導感悟第一段文字時,讓學生查詞典理解“滾瓜爛熟”的意思,然后導問:“司馬光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呢?”引出“一遍又一遍”即無數遍地高聲朗讀,一直到滾瓜爛熟為止。這就是勤奮。對第二段文字,從“警枕”一詞入手。先引導學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字在“警枕”一詞中的含義,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一想如果睡覺的時候枕著一個圓圓的木頭會是一種什么感受,進而體會司馬光的勤奮:用“警枕”擠出睡覺的時間讀書寫作,這就是勤奮呀!是勤奮使他完成了《資治通鑒》的編寫,是勤奮使他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司馬光從小就聰明過人,可他一直非常勤奮,從他的故事中我們還能感悟到什么?引導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學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顯現出不凡的天資,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編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學習童第周的故事,可以抓住“毫不氣餒”“急起直追”“名列前茅”等體會他的勤奮好學。
2、扶放結合法
“教”是為了不用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把方法傳授給學生,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可引導學生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即抓住關鍵詞句精讀領悟的方法。重點抓住“毫不氣餒”“名列前茅”“高難度”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在引導過程中,相機介紹童第周和華羅庚,并運用相關資料讓學生認識到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的難度。
3、比較法
童第周和司馬光的天資明顯不同,學習時可采用比較法學習,指導學生把童第周和司馬光作對比,看看他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從而深刻領會“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導學生回味誦讀,讀出感受。還有可以通過句式的比較加深理解、感悟。
4、讀悟法
新課標十分重視朗讀的訓練,朗讀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方法,蘇教版的語言優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條理性強,應該讓學生多讀,在思考中讀,在交流中讀,在感悟后讀。特別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要反復讀,在學了司馬光、童第周勤奮的例子后再讀,總結時再讀。這樣以讀促思,以讀促悟,使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5、自主合作學習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并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不強求統一,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說板書
說 勤 奮
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汗水和心血 → 鮮花
司馬光(天資聰明) 滾瓜爛熟 警枕 → 編成《資治通鑒》
童第周 (基礎差) 毫不氣餒 → 完成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
《說勤奮》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句子“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的意思。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簡介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
2、師板書“勤奮”,學生齊讀“勤奮”一詞,說說自己的理解,并為它找近義詞。
3、解題:題目中的“說” 就是談、講的意思。
二、初讀感知,理清文路
1、自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先拼讀生字。注意翹舌音、前鼻音。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用最快的速度讀課文《說勤奮》一課,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找一找作者對勤奮的觀點是什么?用橫線畫出來。
指名說。
3、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生齊讀以上兩句話。
4、默讀,思考:課文又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最后又講了什么?
交流,并分段。
三、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文,畫出中心句,并齊讀。
理解第一句:生讀,這里的“橋梁”是什么?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換一種說法可以怎么說?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里是比喻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比較: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四、學習事例
1、學習司馬光的例子
(1)出示句子: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抓住“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稍微”詞,讓學生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2)出示句子: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對“警枕”的理解,進而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齊讀大屏幕上的兩句話,好好體會司馬光的勤奮。(生自由讀、齊讀)
(3)齊讀本段
(4)小結。再讀句子:“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5)總結學法
五、指導生字的書寫:“枕”、“慣”。
六、作業:
1、生詞書寫。
2、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抽讀生字卡片
2、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
二、運用前一段的學法自學童第周的事例。
1、回憶前一段的學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2、交流:童第周的故事又說明了什么?童第周的“鮮花”是什么?他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
3、齊讀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并理解“勤能補拙”的意思,說說童第周的“拙”的表現在哪里?他是怎樣做到“勤能補拙”的?
4、生讀相關句子。(引導學生抓住“毫不氣餒”“名列前茅”等詞,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5、 把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放在一起讀讀,比較異同。
再讀句子:“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6、小結:對于時間,有人說過: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力量;對于時間,魯迅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對于時間,老師想說:勤奮的人總覺得時間那么短,懶惰的人總覺得時間那么長。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思考本段主要寫什么?
2、這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全文
四、延伸與拓展
1、請看幾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發明家愛迪生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數學家華羅庚
無論你有多么聰明,也不論你基礎有多么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
(生自由讀,說說自己對這些名言的理解)
2、小結:但愿我們每位同學都能通過自己的勤奮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3、生齊讀名言
五、課外收集中外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和名言。
附板書:
說 勤 奮
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汗水和心血 → 鮮花
司馬光(天資聰明) 滾瓜爛熟 警枕 → 編成《資治通鑒》
童第周 (基礎差) 毫不氣餒 → 完成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詞,理解部分詞語。
3、明確作者觀點,讀懂兩個故事。
教學重點:讀懂故事,明確觀點。
教學難點:對比讀兩個故事、了解文體。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同學們,你的理想是什么?
……
大家的理想是如此美好。那么,你們可知道,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
對,是勤奮!(出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齊讀,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說勤奮》。誰知道這里的“說”是什么意思?
對,作者就是想和大家談一談勤奮。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看詞語:
稍微 剝離 毫不氣餒 滾瓜爛熟
期末 華羅庚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枕頭 資治通鑒 勤能補拙 有所作為
基礎 遠渡重洋
(1)開火車朗讀,及時正音。
(2)為了能夠讀準這些生詞,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個字音?(齊讀)
(3)點擊“基礎”:通過完成“預習導航”,我們知道“基礎”有兩個意思。它原來是指 ,本課是指 。
(4)你從哪個成語中讀到了“勤奮”?能給我們說說它的意思嗎?
2、請同學朗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
1、作者談勤奮,課文中哪兩句話直接表明了勤奮的作用?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以后請用筆劃下來。
交流(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1)第一句話中的哪個詞語讓你看到了勤奮?(理解“汗水和心血”、“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適時板書:橋梁、一生勤奮)
(2)齊讀兩句話。
2、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在文中舉了哪兩個人的例子?
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a、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課文的2、3兩小節,把這兩個人的事例作比較,看看它們有何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可以在適當的地方做做記號。
b、把你的發現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交流:(相同或不同之處)
(1)古代、現代:
難怪作者在開頭用了這樣一個詞語呢?(“古今中外”)
(2)天資聰穎、基礎較差: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司馬光天資聰穎?又從哪些地方看出童第周基礎較差?
基礎差的人只要勤奮也能成才,難怪華羅庚說:(引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分才。”
(3)都取得了成功:
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他們成功了?
“著名的史學家”、“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著名的生物學家”、“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勤奮:
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他們的勤奮?讀給大家聽一聽。
適時理解、再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3、是勤奮讓他們取得了成功。難怪作者說,……(再出示作者的觀點,齊讀)
4、現在,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完成作業:
1、鋼筆描紅。
(1)(出示生字)想把它們寫正確、美觀,你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2)教師范寫:慣
(3)學生描紅“末”、“慣”。
2、完成《補充習題》1、2
五、布置課后作業:
1、搜集司馬光、童第周及《資治通鑒》的相關材料。
2、搜集與“勤奮”有關的名言以及通過勤奮獲得成功的事例。
板書設計:
說勤奮
橋梁
司馬光、 童弟周
一生勤奮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0
(作者:絹子 發稿
東方小學 潘燕萍
整堂中教師引導同學采用讀書做記號的方法來學習這課文,放權給學生,給他們獨立閱讀、思考、理解課文機會,接著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整堂課學生很興奮,參與的積極性較高。他們用自己的記號表達著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創新思維處處得到了體現。聽著孩子們滿意地自我評價,覺得很欣慰,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
《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
1、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 尊重學生的閱讀需要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要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需求,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讀書做筆記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用創新的記號,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感受來體驗文本,滿足學生閱讀的欲望。
2、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尊重學生的創新發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構建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閱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小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看問題,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東西。讀書做記號滿足了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讓他們樂于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發現,教師要尊重并加以正確的引導,“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說一句錯誤的話”,呵護他們好奇的心靈。
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讀書做記號這一學習方式將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大放異彩。
版權所有:(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勤奮)
此文轉載常州市東方小學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4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說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說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理文的魅力。回顧自己的課堂,做反思如下:
一、閃光之處
1、悉心解讀文本。
《說勤奮》這篇四年級的課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作者的觀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以兩個典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觀點的正確。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觀點,把對于勤奮的理解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說理文的價值導向。初拿到這篇課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平實,這樣的課文真正上起來往往是分析、說教有余而語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難以讓學生喜歡。如何既上出說理文的特點,又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并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這是我在鉆研文本的過程中一直反復提醒自己并努力實踐著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潛心會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課文教課文。
2、精心設計課堂。
在經過了悉心研讀教材之后,我最終設定了以下三個版塊:開門見山導入,初步明確觀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道理;精讀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結構。全文的教學重點較為為凸現,思路也比較清晰。在課堂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抓住重點詞、關鍵處、精妙處進行對比的品讀感悟,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
二、不足之處
1、自讀的時間多了,但是全班讀的時間少了,課堂上“書聲瑯瑯”的感覺不夠;
2、還有一個“尾巴”沒有上,原來設計時是引導學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觀點”,最后一部分是“點題總結”,然后質疑:是不是只要這兩部分就夠了呢?為什么?拋出這個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這樣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6課,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的道理。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全體學生參與課堂
在上課時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都能正確回顧,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著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二、讀中品味。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鑒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個人讀等等。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什么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三、以問導學,說中明理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支撐著語文素養這座大廈。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把精彩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設計了以下問題:(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2)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幾句。事實證明我的設想是正確的,開放有度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
四、由“課本”向“課本外”延伸,說成語,讀名句,寫事例,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系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通過本節課教學,學生能夠知道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跡,懂得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橋梁,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課堂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覺得自己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還不夠,教學語言也不夠精彩。另外我總感覺課堂上學生讀的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么投入,同時學到最后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于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得不夠理想,所以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來只好我說了兩句。看來我以后在課前準備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針對以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及他人優秀經驗,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大膽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強的文章,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個中心,通過描寫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哥人通過勤奮成才的故事,讓學生從中明白只有勤奮才能成功。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再指導學生學習司馬光合童第周的故事。在學習這兩個故事的時候,我先講解司馬光的故事,先讓學生仔細的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司馬光勤奮的句子或詞語,并畫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和精辟,讓他們先自己體會,然后在他們理解的基礎上,我再進行更能進一步的講解,這樣避免了足額生過度的依靠老師,讓學生也動起來,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講解和足額身跟自己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司馬光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天資聰明加上他的努力勤奮。在講童第周的故事的時候,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的同時讓他們思考童第周和司馬光的不痛之處,這時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再和小組的其他學生交流,從而得出更加完整的結果。講完這兩個故事讓他們反復的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從而體會文章的中心,不管一個人天資聰明還是基礎差的人,只要勤奮就能取得成功。
本課的教學基本上還算成功,但是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無缺的,學生剛開始合作,所以合作的效果方法不是太好,所以還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一些學生上課很少舉手回答問題,下一步,想培養學生大膽的回答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的回答問題,對他們多鼓勵少批評,特別是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地動起來,學到知識才是我們的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閔成小學上完《說勤奮》一課,給我的感覺特別好,我覺得這堂課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針對中年級的學習,更多的應該是引導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整堂課在這一點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當我讓學生談談文章的2,3自然段講了什么時?學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說出文章這兩段主要是舉了兩個例子,司馬光和童第周是怎樣通過勤奮取得成功的。其實接下來我可以順著這根主線讓學生講下去,而不是又從頭開始,先學第2自然段,再學第3自然段。中年級的學生領悟能力已經很強了,教師更多的應是教育和啟發學生。
第二,當我講完文章時,忘記了把文章回顧一遍,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這對學生系統學習知識是十分重要的,盡管我在開始的時候也想到這點,但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忘記提了。
第三,我聲音不是很大,因為我的聲音比較小,學生發言的聲音也不自覺地變小,課堂顯得有點壓抑,這點我以后要特別注意。
第四,板書不完整,開始設計的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在講到第一自然段,學生理解正確時,沒有及時地寫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筆字還需要勤加練習。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課文。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文共4節。第一節擺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第2節列舉司馬光勤奮學習和工作,終于編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第3節列舉生物學家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第4節總結全文,號召我們只有勤奮,才能有所作為。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復述課文中兩個故事。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3、使學生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明白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2、使學生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明白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3、使學生初步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教學重難點: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將來,你的理想是什么?(指名幾個學生說說)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你有沒有想過,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學生暢談)
我們有了勤奮的法寶,就可以搭起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這一節課我們就來說說勤奮。(板書:15 說勤奮)指導“勤”字的寫法。
2、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談談你對勤奮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1、同桌互查互讀詞。
2、師查識字組詞。(幻燈片)
一類字:遍 枕 稍 末 校 慣 渡 基 礎
二類字:鑒 餒 茅 剝 訓
3、讀詞解義:
史學家 司馬光 滾瓜爛熟 警枕 《資治通鑒》
生物學家 童第周 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遠渡重洋 青蛙卵剝離手術
數學家 華羅庚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有所作為
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警枕 a 危險的情況 b提醒,使人注意 c警察的簡稱
勤能補拙 a修補破損的東西 b補養 c彌補不足之處
4、詞語抄寫。
5、課文朗讀。
自讀,開火車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二、初讀課文
1、明題。
本文是一篇什么類型的文章呢?請選擇。(幻燈片)
寫景?
寫人?
記事?
說理?
說理的文章被稱為議論文,通常是先提出論點(觀點,看法),再以論據(事例)再進行論證(證明)自己的論點,最后提出希望或號召。
2、文章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也就是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論點)?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也就是列舉了什么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呢?下面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再讀課文。
3、師讀課文。學生思考上述問題。
4、指導分段。(板書)
課文是分幾部分來談勤奮的?課文可以分幾段?談談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論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論據論證:列舉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說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第三段:(第4自然段)結論號召:我們要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為社會作出貢獻。
三、學習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
作者在開頭就亮出自己的觀點,這在寫作方法上叫做:開門見山。(板書)
(1)作者用了一個設問句來亮出自己的觀點,請讀一讀。(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2)這一句,作者還用了另外一種修辭手法,你知道是什么嗎?(暗喻)
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這個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說法。
幻燈片: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學生齊讀)
(4)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用他們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請讀一讀該句,討論:“鮮花”在這里指什么?這里又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說一說這一句話的意思嗎?
2、指導朗讀第一段。
3、填空。(幻燈片)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 ,然而你可知道,通往 的橋梁是什么? 。古今中外,每一個 ,都是他們用 澆灌出來的。
四、課堂作業
詞語抄寫:《評》第一題。
板書:
一:(1) 提出論點(看法): 勤奮 橋梁
二:(2~3)論據論證(事例): 勤奮 司馬光 童第周 成才
三:(4) 結論號召: 勤奮 作為 貢獻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6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說勤奮》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6課,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全體學生參與課堂
在上課時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都能正確回顧,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著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二、讀中品味。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鑒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個人讀等等。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什么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三、以問導學,說中明理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支撐著語文素養這座大廈。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把精彩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設計了以下問題:(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2)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幾句。事實證明我的設想是正確的,開放有度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
四、由“課本”向“課本外”延伸
說成語,讀名句,寫事例,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系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通過本節課教學,學生能夠知道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跡,懂得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橋梁,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課堂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覺得自己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還不夠,教學語言也不夠精彩。另外我總感覺課堂上學生讀的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么投入,同時學到最后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于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得不夠理想,所以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來只好我說了兩句。看來我以后在課前準備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針對以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及他人優秀經驗,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大膽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48
關于“勤奮”的名言: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
珍)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
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茍子》)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
玩物喪志。(書經)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韓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學然后知不足。(禮記)
學無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
遠)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秦觀)
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
(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
記》)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禮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蘇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呂氏春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二、關于“勤奮”的故事
第一則: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
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
歡讀書。他年輕時家里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
書。可是家里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
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墻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
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
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么?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
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
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
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
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于把他造就成為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
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
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
師,跟他學習。
后人根據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語“鑿壁偷光”,形容勤奮好學.
第二則: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
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
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
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
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
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
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
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
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
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于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
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學習需要勤奮。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
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孫康“雪映窗紗”是勤奮;匡衡
“鑿壁偷學”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
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學習要有主見,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權威。
第三則: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
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
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
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于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
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后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
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第四則: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么。父
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
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檐下石板上的
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好奇,高興地
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檐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
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
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
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陣陣漣
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于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
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堅持不
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
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
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并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志不
忘。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勤奮)
此文轉載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8
品味詞句,感受言語情感
……
師:[出示]“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司馬光和童第周者兩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各是什么呢?默讀課文,找一找。
師:“鮮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生:“鮮花”指成功者獲得的成功。
生:“汗水和心血”指成功者付出的努力和辛勤勞動。
師: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生:(讀有關司馬光成功的語句。)
師:你從哪里看出司馬光非常勤奮呢?
生:我從這里看出他勤奮:“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師:什么叫“滾瓜爛熟”?司馬光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呢?
生:“滾瓜爛熟”指記得非常牢固,背得非常流利。他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才做到“滾瓜爛熟”的。
生: “每當……卻……”這些詞語說明司馬光珍惜時間讀書次數多。
生:“一遍又一遍”“一直”說明讀書時間長。
生:“滾瓜爛熟”說明讀書程度深,突顯他學習的刻苦。
師:這就是—— “勤奮”!誰來讀一讀這句話,把你的體會融到文字中去!
生:有感情朗讀句子。
師:你還從哪里看出司馬光非常勤奮呢?
生:我從這里也看出他勤奮:“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師:想一想,如果睡覺的時候枕著一個圓圓的木頭會是一種什么感受?
生: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是不一樣的。我們睡的枕頭是軟綿綿的,而他卻用一段木頭,硬邦邦的,我覺得肯定不舒服。
師:司馬光為什么管這種枕頭叫“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
生:(警戒、提醒)
師:提醒他什么?
生:提醒他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
師:爭分奪秒的學習、寫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擠出來,這就是—— “勤奮”!誰來讀一下這句話,把你的體會融到文字中去!
生:感情朗讀。
師:你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誰再來讀?
生:感情朗讀。
師:你讀出了他的勤奮。
師:他的成功都靠的是什么?
生:他們成功靠的是勤奮。
生:靠的是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師: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
反思: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品讀詞句,逐漸從理解文本的內容(寫什么)、品味詞句(怎樣寫)走進語言“內核”(為什么這樣寫),結合言語形象的感知、言語情感的感受、言語內涵的感悟,去領悟作者怎樣恰當而又得體地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語言技巧和技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把握言語內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語情感。例如,教學案例中在學生反復朗讀中充分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淺出引導學生抓住體現司馬光小時候勤奮學習的句子,體會品詞品句時,學生能抓住“每當……卻……”“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等詞語來說明司馬光惜時,讀書次數多、時間長、程度深,突顯他學習的刻苦。品析寫司馬光長大后勤奮學習的句子時,圍繞‘警枕“重點詞語談體會,感受司馬光的勤奮。學生再三品讀‘警枕“,與自己的枕頭對比,推測司馬光的動機,明白了司馬光以常人難以忍受的方法擠出時間來寫作,從而心中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9
昨天,我用了四組詞語來組織教學,達到了讀通課文,讀好并理解字詞等目標。今天,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注重文章的體裁。
課始。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5課。請讀課題。孩子們讀課題。上一節課我們進知道這篇文章與我們以往的文章不同,它是——(生)議論文。對,再讀課題,我說:是的,這課題中開頭一個是“說”字,像這樣,課題中以“說”字,“談”字和“論”字來開頭的大多是議論文。比如我們下學期要學的《談禮貌》,再比如老師手里的《林語堂作品精選》里面就有以論什么的文章幾十篇,這些都是議論文。我又板書記敘文三字,說:“過去我們學過的文章主要是記敘文,記敘文的特點就是——(板書)記一件事情、一個人物等。那么,議論文的特點是什么呢?請同學們不要說,先默讀課文,看看這篇文章到底在說什么?”孩子們很安靜地默讀課文。我在教室里隨機問問,了解情況。
教室里安靜下來了。我請孩子們舉手發言。
生1:這篇課文說的是勤奮。
師:哪里讓你看出來的?
生1:課題中就看出來了。
師:能從課題中感受,不錯。那么課文在說勤奮的什么呢?
孩子們思考,冥思苦想不得其果,只有幾個孩子舉手發言。
生2:說勤奮能實現理想。
生3:每一個成功者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師:成功者是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生4:不是,是成功者手里的鮮花,這是一個比喻。說明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換來的。
師:是的,換來這個詞語用的真恰當,這叫做勤奮換來成功。還說了勤奮的什么?剛剛這些其實就是在說勤奮的——
生5:收獲。
師:換一種說法,就是在說勤奮的作用。現在我們讀一讀課文,看看勤奮的作用有哪些?可以找出來,大聲地朗讀。
孩子們一會兒就舉手了,少數幾個在“喊”,我準備傾聽。
師:會說的舉手(孩子們的手放下了很多),會讀了以后說的舉手(學生又舉起手來),那我們先讀再說作用。
生6:(讀后來他遠渡重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于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完,不會說,停在那里。
師:剛剛我聽出來你讀的時候突出了“很大”,原因能告訴我們嗎?
生6:因為他的勤奮得到了榮譽。
師:哦,體會得真是好,這說明勤奮有得到榮譽的作用。還有人來讀讀這句話嗎?
生7:讀的時候突出了歐洲生物學界。我覺得他勤奮換來的這個榮譽很大,說明勤奮的作用很大。
師:請其他同學繼續讀。
生8:(讀——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師:這段話說了勤奮的什么呢?
生8:說了司馬光的勤奮。
師:是呀,說了他怎么勤奮的,小時候——導讀,長大以后——導讀。他就是這樣的勤奮。那么這樣勤奮給他帶來的什么?
生9:讀——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勤奮的作用就是完成了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師:什么叫巨著?
生10:我知道了,這部作品不僅著名,而且是巨大的。
師;怎么說?
生11:就是說這部作品非常厚。
生12:還有,勤奮使得司馬光成了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師:是的,都讓他成為專家了。他許多年的勤奮換取的是他的名譽和巨著,他的巨著將永遠留傳下去。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師:為什么你們要將終于讀得那么艱難?
生13:因為他勤奮了很多年,獲得這樣的成果很不容易。
師:是的,不是輕而易舉的。這一般人無法做到的勤奮為司馬光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幫助。
生14:讀——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這樣勤奮的結果是他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
生15:不是,這樣勤奮的作用是——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生16:青蛙卵剝離手術是他在留學期間勤奮的結果。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將兩個階段的勤奮與作用連起來說,中學期間由于他的勤奮,他本來很差,后來名列前茅。留學期間,他的勤奮讓他完成了一個高難度手術,成名于歐洲生物學界。可見勤奮的作用真是很大。
生17:還有我從華羅庚成為了數學家,可以看出是因為他勤奮的成果。
師:哦?
生17:因為他成了數學家,而且他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我覺得他這樣說,肯定是因為他也非常勤奮。
師:說的是。(講述)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于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他進入金壇縣立初中后,其數學才能被老師王維克發現,并盡心盡力去培養他。初中畢業后,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此后,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
可見他的確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也正因為他是一個勤奮的人,才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才能說出這樣的名言——
生: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師:同學們,我們學到這里,我們明白了勤奮的對于成長成才的巨大作用。課文里面還有說到勤奮的作用的地方嗎?
生18:讀——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生19:不是,這一句是讓我們記住勤奮的,我認為是這里。(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師:好,我們先將這句話用橫線劃下來,然后靜靜地讀,將你的體會寫下來。
生默讀寫體會。
生20:我體會到勤奮能讓我們得到成功。
生21:我體會到只要想取得成功,不管你是誰,都要非常勤奮才行,要付出汗水和心血。
生22:我覺得成功真的不容易,但是要成功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勤奮勤奮再勤奮。
師:你們的體會真好。讓我們再次記住這句話——
生:齊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師:現在請你們思考一下,記敘文主要是寫一個人,一件事情,而這篇議論文主要是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或者兩件事情嗎?那它在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23:這篇文章說的是勤奮。告訴我們要勤奮。
師:勤奮很重要嗎?
生23:當然了,因為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師: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讀!像這樣的文章就叫做議論文。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或者說一個觀點。(板書一個道理、一個觀點。)如果文章就提了這么一個道理,你相信嗎?
生24:不太相信。
師:那么怎么辦呢?
生25:我覺得要證據。
師:證據是什么呢?
生26: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
師:你覺得就這兩個證據就能證明這個道理了嗎?
生27:還有華羅庚的名言。
師:好,全部算,這些證據夠了嗎?
生有的說夠,有的說不夠,更多的在沉默。
師:我們來看看到底證據充分嗎?司馬光的勤奮證明什么了?童第周的勤奮證明了什么?華羅庚的名言又證明什么?請同學們想想看。
生28:司馬光的勤奮讓他成了專家,編成了巨著。這說明只要不斷勤奮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生29:童第周的勤奮讓他原來基礎差后來變得名列前茅,而且做了一個手術轟動了歐洲。
師:是的,那么華羅庚的名言能不能放在第二自然段后面呢?為什么?
學生思考片刻。
生30:不能,因為司馬光原來的基礎不差。用在這里不好。
生31:不能,因為只有童第周原來基礎很差,勤奮使得他名列前茅。
師:對,這才能叫做勤能——補拙。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個人的勤奮,其實不只寫兩個人,而是寫兩類人,同學們想想是哪兩類人?
生32:一類人是原來基礎就不差的。
生33:還有一類是原來基礎差的,后來通過勤奮成才的。
師:現在你們覺得這樣的證據足夠證明勤奮的作用了嗎?
生:夠了!
師:像這樣,先提出一個道理或者說是觀點,然后想辦法證明,這樣的文章就叫做——議論文。
師:下課。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10
之一
執教:武進區卜弋中心小學 王鴻艷
簡評:武進區卜弋中心小學 萬小強
學習內容:小學語文第七冊13課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
重點難點:
懂得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自暴自棄。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補拙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上節課學習了第一段,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處理教材、設計教學要大膽、獨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個中原因,對于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自學問題的設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復推敲,精心設計。]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指導朗讀
6、讓學生根據板書小節,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7、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語文課堂應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地整理學習的收獲,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附、板書: 13說
司馬光(天資聰明) 編寫《資治通鑒》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礎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勤能 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奮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11
一、看拼音寫詞語。zhěn tou ɡònɡ xiàn shāo wēi( ) ( ) ( ) jī chǔ xí ɡuàn jìnɡ jiè( ) ( ) ( ) yuǎn dù chónɡ yánɡ jí qǐ zhí zhuī( ) ( ) yǒu suǒ zuò wéi míng liè qián máo( ) ( )二、比一比再組詞。宋( ) 遍( ) 末( )守( ) 偏( ) 未( )慣( ) 渡( ) 貢( )貫( ) 度( ) 供( )三、填一填,任選兩個詞語造句。 滾( )( )熟 ( )不( )餒 ( )起( ) ( )( )前茅 有( )作( ) ( )能補( )( ): ( ): 四、選詞填空。勤奮 奮發 振奮⒈南京長江二橋通車了。這個消息多么令人( )呀!⒉我們只有( )好學,才能獲得廣博的知識。⒊青少年應該( )向上,做個有所作為的接班人。因為 因此⒈溪中有各色的鯉魚,( )這條溪就叫做鯉魚溪。⒉今天王晨沒有來上學,( )他昨天生病住院了。 五、結合課文內容填空1、勤奮對于成功十分重要,課文舉了( )( )這兩個人以自己的勤奮獲得了成功的例子。2、“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 ),他用來“澆灌”“鮮花”和“汗水和心血”最典型的東西是他的( )。六、連一連司馬光 (起步晚基礎差) 刻苦自修 生物學家 童第周 (天資聰明) 急起直追 數學家 華羅庚 (家貧輟學) 警枕” 史學家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自由讀、小組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教學重難點: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明白文體
1.板書課題。
2.解題:題目中的“說”就是談、講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類的文章。
3.自由輕聲讀文一遍,感覺這篇課文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點?
(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告訴我們有關勤奮方面的道理;通過司馬光、童第周兩個具體的勤奮事例來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
4.教師小結:這是一篇專門說明道理的說理文章。作者圍繞“勤奮”這一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論自己的觀點。因此,從題目著眼,一看到這“談”字就知道它的文章類型。
5.你能將題目在不變換主題的情況下,換一種說法嗎?(《論勤奮》《談勤奮》)
6.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文章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說清楚的呢?)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分段。
1.聽課文錄音,想一想:課文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說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導分段。
(1)學生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在哪里提出了觀點?又是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課文最后又是講了什么?
(2)交流。
(3)根據以上問題給課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記號。
三、分段讀通課文。
1.先拼讀生字,讀熟新詞。
2.分段讀通課文。
自己練讀——指名讀——糾正讀音,指導讀通長句——齊讀。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所主張的觀點是什么?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注意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1)這里的“橋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說法。
(3)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相機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比一比,你更喜歡哪一句?為什么?——齊讀后一句。
(6)補充:你還知道哪些成功者是通過勤奮成才的?
3.齊讀第一段。
4.當堂背誦第一段。
五、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自己設計記憶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難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學情況。
3.指導書寫“枕”、“末”、“慣”、“基”。
末:第二筆橫比第一筆短。
“基”上面的“其”里面是兩橫,撇、捺伸展開來。
5.鋼筆描紅。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3,讀一讀,再抄寫。
2.區別形近字組詞。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課文具體事例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是一篇說理文。它想說明的道理是什么?(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也是作者的觀點,請你理直氣壯地讀讀。
2、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課文分別舉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事例?
過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怎樣運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的。
二、學習第二段: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司馬光勤奮成才”的故事說得具體一些。(司馬光小時候就很勤奮,長大之后更加勤奮,所以完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2、學生練說,指名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3、分步講讀。
(1)從司馬光小時侯砸缸救人的故事中,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呢?(天資聰穎)
(2)自小就很聰明的司馬光要想獲得成功需不需要勤奮?請學生默讀課文,劃出相關句子。(——)
交流出示:(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a“滾瓜爛熟”是什么意思?(記得非常牢,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他是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兩遍嗎?(無數遍)——這就是“勤奮”!
b而這時,哥哥、弟弟在干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c你還能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司馬光的勤奮呢?
d指導朗讀。(讀出勤奮)
過渡:小時候的司馬光讀書是那樣勤奮,那長大后呢?
交流出示:(為了抓緊時間,他用……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感悟:司馬光的枕頭是什么樣的?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這就是“勤奮”!
司馬光小時候勤奮,長大也很勤奮,他這是——“一生勤奮”。
(3)勤奮學習的司馬光最終取得了怎樣的成就?讀讀第二小節,找一找。
(4)(多媒體出示《資治通鑒》并簡介)
(5)讓我們捧起書,再次感受一下司馬光勤奮成才的故事。齊讀第2小節。
小結過渡:司馬光的事例真切地告訴我們:即使——“天資聰穎”,也同樣需要——“勤奮”。那童第周勤奮成才的事例又告訴我們什么呢?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三自然段,找出作者想說明的道理。
2、交流。(出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3、指名讀,說說“勤”和“拙”的意思。
4、再讀第3自然段,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劃出表現童第周的“拙”“勤”的句子。
5、*感悟:從“天剛亮……就”、“睡覺前……總要……還”等詞句,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是什么?(起早貪黑)——同樣這也是“勤奮”!
6、板書: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講解青蛙卵剝離手術:青蛙卵剝離手術是一項高難度的科研項目,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一些外國學生不敢問津,但童第周本著為國爭光的思想,通過勤奮努力,圓滿完成,在歐洲生物界產生很大影響,榮譽給了這個成功者。)
(引讀感悟童第周的勤奮。)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也是——。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
7、你能試著找找生活中、身邊的事來說明這個觀點嗎?(愛迪生、梅蘭芳學藝……)
小結:學了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你想對自己說些什么呢?或者想對同學們說些什么呢?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寫一寫。
三、學習第三段:
過渡:同學們,勤奮是一劑良藥。因此,無論是誰,無論生活條件怎樣變化,我們都不能忘記“勤奮”。聽,作者也向我們發出了號召——
(多媒體出示: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齊讀。
四、回顧板書,總結。
比較這兩位名人,你有什么發現?
(1)一個是古代,一個是現代,
(2)司馬光從小聰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3)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要想獲得成功,都要靠勤奮。
師:是呀,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一個人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收集關于“勤奮”的格言、成語或古詩。
15、說勤奮
司馬光(天資聰明) 編成《資治通鑒》
勤奮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橋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完成蛙卵剝離手術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根據議論文的格式說一說勤奮的重要性。
3、能背誦課文。
4、能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與以往學習的記敘文所不同的文章——議論文。(教師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議論文與記敘文有什么不同嗎?老師相信同學們打開課本后認真讀一讀就會明白的。
師:同學們,你們需要多少時間來讀課文?(學生說3分鐘、5分鐘、10分鐘,最后統一為10分鐘)(這時對學生提出要求,一是讀方面,通過練習朗讀要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長句要會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會,會讀、會寫、會默、會理解,待會老師要來默寫。)
生:讀課文。
(教師巡回檢查,特別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時間到,讓學生停下。
師:10分鐘時間已經到了,有多少同學愿意來讀一讀。(舉手的人只有十幾個)沒關系,我們練習得不多,能讀的人先來試一試好嗎?
生:讀課文。
(讀完后學生評價)
生:我覺得崔玲剛才讀的時候太緊張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讀得很流利。
生:她剛才讀的時候,最后一句話讀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讀破了。
師: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學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讀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讀課文。
讀完后齊聲鼓掌。
師:從大家的掌聲中,老師已經知道同學們都覺得符莉莎讀得不錯。那你們現在愿意跟著符莉莎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嗎?
生:愿意。(齊讀課文)
師:不錯,同學們課文讀得都不錯,下次要爭取自己站起來朗讀給全班同學聽。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話來說一說勤奮為什么重要呢?
(只有兩個人舉手)
師;看來老師這處要求對于同學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沒關系。同學們,其實議論文有一定的寫法:擺出觀點——舉例證明——深化觀點。那么這篇文章什么地方是觀點?是什么觀點?具體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觀點?
(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學)
師:有好幾位同學已知道了,我們就先請他們來說一說。
生:學生按照議論文的寫法復述課文。
(能大概地把課文復述出來了,但是太簡單。)
師:你們對他剛才的回答滿意嗎?他剛才的回答是不是能充分說明老師提的問題?
(好幾位學生提出來覺得太簡單,特別是舉例證明部分太簡單。)
師:你們覺得應該怎么樣說才好?事例部分能不能證明觀點,也就是說明“勤奮的重要性”?老師先請一位同學來把事例部分復述一遍。
生:復述事例部分。(還不錯)
師:你們覺得這位同學的事例部分復述得怎么樣?能不能證明勤奮的重要性?
生:都認為這位學生事例部分復述得很詳細,能證明勤奮的重要性。
師:那現在老師請一位同學來完整地說一說勤奮的重要性,行了嗎?
(明顯地比剛才又多了五六位)
生:再一次復述課文。
師:你自我感覺一下,你今天講得怎么樣?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的教學設計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55
江蘇省高郵實驗小學 顏宏京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深刻感悟文章內涵,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過程:
一、板書導入,初步感知勤奮的意思
1、板書課題。
板書“勤”字。認識它嗎?為什么右邊是個“力”字?
板書“奮”字。齊讀。給他找個兄弟。(勤勞、努力、刻苦、奮發)
師: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這“勤奮”二字。板書“說”字。
二、交流觀點,樹起正確的勤奮觀點
過度:曾經有人對你說過有關“勤奮”的話嗎?誰?怎么說的?
2、你認為我們要不要或該不該勤奮?為什么?(自由闡發觀點,指導用上關聯詞,如:因為只有勤奮,我們才能取得好成績,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認為我們可不可以不勤奮?為什么?
師述:我認為人必須勤奮,沒有什么要不要、該不該、可不可以,誰讓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懶惰,那么來世就去做豬。
4、雖然,勤奮對一個人這么重要,但老師還是發現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奮,那是為什么?(怕吃苦,圖享受)誰不想快快活活、輕輕松松、舒舒服服過日子,你們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們要勤奮,我們不怕吃苦!齊讀。(讀得有決心)
5、好了,現在我們的觀點和課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找一找課文中的觀點。指名說。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1)自由讀。
(2)指名讀第一句。誰能把這句話說明白點?(換一種說法)課文中還有一句話你能說明白嗎?——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3)老師讀第二句:先強調“只有”一詞,問學生聽出什么來了?再強調“一生”一詞,問學生聽出什么來了?齊讀。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奮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說這兩句話,說一百遍你相信嗎?說一千遍呢?那要怎樣你才相信?(舉例)
師:對了,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
7、作者舉了誰的例子?(司馬光,童第周)怎么不舉老師我的例子的?
師:我們又學到一點: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8、司馬光和童第周實現理想(成功)了嗎?書上怎么說的?
9、他們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奮)從書中找出有關句子畫出來。
a、司馬光的事例
(1)讀課文。
投影3: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滾瓜爛熟”?他是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兩遍嗎?(不知多少遍)——這就是“勤奮”!
比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從中能比較出什么?(僅僅比較出司馬光很勤奮嗎?從而知道勤奮是件吃苦的事,許多人都吃不了這個苦)
(3)感悟第二句: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有什么不同?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這就是“勤奮”!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讀課文。
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是什么?(起早貪黑)——同樣這也是“勤奮”!
c、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較
投影4:抓緊時間睡覺時
天剛亮睡覺前
從這幾個詞里,你又沒有發現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珍惜時間)
投影5: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比較這兩句話,能比出什么來?有以下三點:
(1)一個是古代,一個是現代,古今中外,哪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2)司馬光從小聰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3)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要想獲得成功,都要靠勤奮。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學家愛因斯坦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數學家華羅庚
不論你有多么聰明,也不論你基礎有多么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
——暫時還沒有“家”顏老師
10、讀到這兒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還是讓我們再一次齊讀大屏幕上的幾句話: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12、總結:
是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古來就有勤勞的優良傳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奮成才的感人故事,像頭懸梁、錐刺骨,像鑿壁偷光,像聞雞起舞,像囊螢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奮會拉長我們的生命,會讓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光彩!
附:板書
13、說勤奮 橋梁(圖) 理想境界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勤奮)
此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