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寓言二則(精選13篇)
29寓言二則 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2、難點: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1、出示“寓言兩則”,查字典解釋詞意。
二、 教學《揠苗助長》
(一)、解題引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寓言故事嗎?(學生交流)。教師介紹: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章體裁,它往往借一個虛構的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說話包含著某種意思。“則”在這里是一個量詞,表示條數。“二則”就是二條。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發學生的交流討論。自然引出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寓言的常識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二)、學習《揠苗助長》
1、初讀
(1).讀題思考:讀了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相機教學“揠”字的讀音和意思,“長”在這里讀“zhang"。
(2).出示課件或錄像資料,變“話”為“畫”,引導學生觀看,細致了解故事內容。
(由題引入,變文字為畫面,激發學生的熱情,了解故事的內容,為學文奠定基礎。)
(3)、自讀課文。輕聲朗讀課文,找出并讀準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同桌互相討論。
(4)、全班交流生字詞語的識記。
2、朗讀
(1)、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說出朗讀體會:你為什么這樣讀?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教師相機啟發、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如:指導讀第一自然段: 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生長? 種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而禾苗長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樣呢? 在學生交流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巴望”一詞,教師指導學生讀出焦急和自言自語的語氣。
指導讀第二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想出了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呢?他又是怎樣做的? 理解“終于,筋疲力盡”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焦急而又疲憊”的感覺。
(3)、引導學生從農夫的自信的語言和最終的結果中,體會當時人物的心情和表現。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結果為什么是這樣?初步體會寓意。
3、討論
思考:讀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過類似的事情嗎?今后我們應該怎樣做?引發學生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抽象出寓意。
4、拓展
1、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讓你給這個農夫起個名字,你認為他應該叫什么?說出自己的理由。
2、如果要你把這個寓言講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聽,你會怎么講?講寓言比賽。
三、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焦、費、望、算”。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字在結構和筆畫上的特征,交流觀察的收獲,教師適當強調。如:“焦”的上面,右邊是四橫,不要寫成“住”;“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費”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寫“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筆有變化。
2、教師范寫。
3、練寫,評議。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利用生字詞語卡片,組織學生回顧。
2、啟發交流:從《揠苗助長》的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收獲?。
二、 教學《守株待兔》
1、 初讀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3).啟發思考:通過讀文,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研讀
(1).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讀文和自己的理解,學習這則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問題?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梳理學生回答,展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如:種田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結果怎么樣?這個人做得對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2).結組學習。引導學生圍繞著梳理出的問題研讀課文。教師巡視,適當提示,比如:要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等。
(3).小組匯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讀書匯報,適時地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蘊含道理的感悟和體驗。如:
抓住“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導學生體會。“白”字。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撿了便宜心滿意足的語氣;撿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結果怎樣?指導學生讀出惋惜的語氣等。
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交流:這個人做得對嗎?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拓展
(1).討論:讀了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在生活中,你見過像課文中的種田人一樣的人和事嗎?
(3)、思考:種田人正坐著等待兔子,假如你經過看見了,你會怎么樣來勸說他?
4、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守、丟、此、樁、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
(2)、教師示范書寫。
(3)、學生練寫,師生評議。
詞語解釋:
揠苗助長: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長”。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靈活變通。也比喻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不經過努力而僥幸得到成功.
板書設計:
29寓言二則 篇2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學習5個會認字,學寫6個會寫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能夠熟練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在朗讀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生字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寓言二則,板書課題,認識“寓”。
2.你聽過寓言故事嗎?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誰來給大家說說。
3.聽了這么多的寓言故事,現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嗎?(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一個道理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的兩則寓言,你發現了什么讓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學生回答后,師述: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2.在看課文之前,你是否聽過、看過這兩則文言文?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1)對照譯文慢一點讀;(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意思。
4.指名學生說讀的過程,需要幫助的地方。
5.分別指名學生讀兩則寓言。正音:寓(yù)憫(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師范讀,聽的時候自己不會讀的生字注音,不會停頓的做好標記。
三、深入理解第一則寓言。
1.自由地讀一讀第一則寓言,對照譯文把不理解的詞語標出來,把知道的字、詞的意思用筆寫上。
2.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點撥理解以下詞語:
憫:擔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樣子。芒,通“忙”。
曰:說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組合作讀,齊讀。讀的時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譯文的意思聯系起來。
4.挑戰自己:不看譯文,老師讀一句,學生說一句意思。
5.指名上臺講述這個故事。
四、總結全文,明白寓意。
1.解題。
(1)逐字分析。揠:拔。助:幫助。
(2)用自己的話說出“揠苗助長”的意思(拔高禾苗,幫助禾苗長高)。
2.討論:
(1)這個人幫禾苗長高了嗎?為什么?
(2)想一想這人錯在哪里?
(3)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舉出例子來嗎?
五、熟讀課文。
1.指導朗讀。
2.自由讀。
3.背誦課文。
六、學習生字詞。
1.自由識記字形:寓、憫、曰。
2.討論交流。
3.指導寫字:“寓”上下結構,下邊不能寫錯。
者:上下結構,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結構,注意下半部分的筆順。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29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
禾苗不長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憶。
1.檢查背誦《揠苗助長》。
2.從《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自相矛盾》。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利。
2.再讀課文,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讀自悟。借助譯文,一句一句地讀,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
②練習把語句讀正確,流利。
3.檢查試讀課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況。
①指名學生讀。
②指名學生說句子的意思。
③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讀好夸的語氣)。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課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三、總結全文,明白含義。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2.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舉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來嗎?
四、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
2.自由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矛”字不能丟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圍結構,“陷”的右邊框內兩短橫不能連在一起。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自相矛盾
29寓言二則 篇3
【教學要求】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
2、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紀昌學射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要想解開心中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同學們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二)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課文,注意隨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達標測評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字、寫字、寫詞
五、總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扁鵲治病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古代名醫,他是誰呢?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把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二)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2)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為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已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出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三)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配套練習。
2、預習《文成公主進藏》。
【板書設計】
29、寓言兩則
紀昌學射 扁鵲治病
躺、睜、注視 皮膚 沒病
綁、吊、站、盯 皮肉之苦 不理睬
腸胃里 非常不高興
百發百中 骨髓 請他治病
29寓言二則 篇4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二、教學重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2)“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3)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5)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6)指名背。(指導方法)
(二)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引導評議,齊讀。
(4)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讀,評議。
(7)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
7、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8、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背誦第5節。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2)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作業設計:
1.比一比再組詞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 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板書設計:
想法 已經丟 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 (未為遲也)
結果 又少 再沒丟
第二課時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第三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語
二、朗讀課文并說一說每一則的寓意
三、拓展活動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給同組的伙伴聽,選一個參加班級寓言故事大賽,評出故事大王獎三名
四、完成同步練習
29寓言二則 篇5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須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事與愿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3.繼續訓練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活動的語言。 2.教學難點 ──如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寓意。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短小而生動的故事,一個故事寄托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呢,我們叫它──(出示詞卡:寓言)
1.學習“寓言”
(出示詞卡:寓言)
正音。
寫“寓”字時注意最后三筆。
(多媒體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學習“則”
有兩個寓言故事,我們就叫它──(出示詞卡:)
正音。
理解:“則”在這里作量詞,相當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我們先學習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出示詞卡:揠苗助長)
正音。
2.范背。
邊聽邊想: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題,揭示本課目標。
1.解題。
2.質疑。
⑴ 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關鍵?
⑵ 圍繞“助”字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研究?
⑶ 交流板書:原因 做法 結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課目標。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 輕讀,想想: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
⑵ 交流板書: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讀,圈詞。
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那個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
⑷ 交流。
※動作:“天天……看”“轉來轉去”
※神態:“焦急”
(出示詞卡:焦急)正音、理解。
※語言:“自言自語地說……”
(出示詞卡:自言自語)理解、積累。
(出示詞卡:自( )自( )語)
※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比較理解:兩句話意思相同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指導朗讀。
⑸ 小結,齊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⑴ 師生接讀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終于”這個詞兒說明什么?
⑵ 指名讀。
思考:他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
交流板書:拔高
弄得他──(出示詞卡:筋疲力盡)
⑶ 學習“筋疲力盡”
正音:“筋”讀準什么音?
理解:“筋”這里指身體。“疲”什么意思?“力”呢?
“盡”這兒有四種解釋,選哪一種?
(映示投影片:“盡”四種解釋)
⑷ 比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這樣寫可以嗎?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盡。)
與書上的相比,哪句更好?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 指導朗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⑴ 男同學讀。
他有沒有為自己花費的力氣后悔呢?
⑵ 交流,學詞。
※白費
(出示詞卡:白費)理解
※一大截
(出示詞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體演示:“截”的筆面順)
⑶ 練習朗讀。
(出示詞卡:喘氣)
4.學習第4自然段。
幫助的結果呢?
交流板書: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個人原來巴望禾苗長得快些,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書:→ →
他錯在中哪里呢?
板書:錯
交流板書:急于求成 事與愿違
2.揭示寓意。
小朋友,從這個人的錯誤中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書:↓
交流板書:按事物規律辦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斷下列想法、做法是否違背事物的規律)
六.背誦。
1.讀讀課文,看看板書,輕聲背背。
2.引背。
七.鞏固字詞,布置作業 。
1.認讀詞卡。
2.抄寫生字。
附板書:
揠 苗 助 長
原 因 做 法 結 果
巴 望 ──── 拔 高 ──── 枯 死
(板畫) (板畫) (板畫)
\ │ /
\ │ /
\ 錯 /
\ │ /
\ │ /
急于求成 , 事與愿違
道理:
按 事 物 規 律 辦 事
29寓言二則 篇6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成語故事。理解寓言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過看書,查資料,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掌握兩個成語。
教學難點: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掌握《濫竽充數》。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通過注釋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內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過程:
一、 檢查預習:學習生字、練習朗讀
二、 學習《濫竽充數》
1、 默讀根據注釋理解古文。
2、 小組交流。
3、 指名試說意思。
4、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則語言講給大家聽嗎?
5、 從這則語言中你體會帶了什么?
6、 生活中你看過濫竽充數的事例嗎?
7、 試背寓言。
質疑。
作業:背誦《濫竽充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通過注釋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內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過程:
讀《狐假虎威》。
1、 默讀根據注釋理解古文。
2、 小組交流。提出不懂問題
3、 看課件幫助理解內容
4、 指名試說意思。同桌互相說一說
5、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則寓言講給大家聽嗎?
6、 從這則語言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7、 生活中你看過狐假虎威的事例嗎?
8、 試背寓言
9、 想象故事的發展情況,續寫
作業:背誦《狐假虎威》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
(冒充) (借著)
29寓言二則 篇7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講一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學會,還要會講。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寫法)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你們是如何預習的?通過預習你讀懂了什么?
相機板書:巴望
焦急
激動
傷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們都讀了不少寓言故事,現在老師來考考你們,誰愿意接受挑戰?愿意接受挑戰的請起立。
(出示課件-猜猜看)
三、讀課文,講故事
1、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便是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動聽的聲音把課文讀一遍,要做到正確、流利。一會兒站到前邊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2、為了展示最佳的讀書效果,我們再將課文聽一遍。善于聆聽也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出示課件邊看邊聽)
3、同桌互相講故事。
4、再以第一人稱小組中改編故事
四、配音講故事
1、選出農夫、農婦和他們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課件:揠苗助長動畫)自我介紹
3、配音講故事
4、小結。
問農夫:當時你為什么會想到拔苗的辦法?現在后悔嗎?說說你的想法。現在你最想對觀眾們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問農婦: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該如何處理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氣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講他的這件蠢事。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樣子,你該怎么開導他?
問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開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現在你知道了嗎?你還愛你的爸爸嗎?你知道你爸爸為什么會犯錯誤嗎?
五、總結
1、同學們,你們從這位農夫身上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呢?(出示課件-總結的話)
2、我們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了事物的自身規律,讓我們都做一個聰明的人,做一個善于觀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業
《揠苗助長》新編(說說自己做過的一件蠢事)
人教版小語教材中曾經列有《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后修訂將其刪去,蘇教版小語教材重新編進了這則寓言,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其作了認真研讀,發現其寓意深刻,對我們今天深有啟示:鄭人量好尺碼而忘記帶到集市,在思維的交*口上,面對生存能力的挑戰,他作出了返回家去拿這一愚蠢的決定。面對鄭人“寧信度,無自信也”的振振有詞,我們該給他以怎樣的忠告呢?在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我們應該從鄭人身上吸取教訓,莫以種種方式悄然重蹈其復轍。故而這則寓言的寓意遠非教參所提示的用教條主義眼光看問題,它有著被重新解讀的“學會生存”的思維意蘊。
然而,這種解讀是否有牽強附會之嫌,我們就想去審讀一下這則寓言的原始意義,故開始查找其出處。我們查閱了《教學參考書》《成語詞典》《漢語典故詞典》等中文工具書,也上internet上搜索過,均未得到確切答案,只好向他人請教。——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我們問了許多長期站在小學語文教學第一線的骨干教師,他們都回答不出來。后來在一位從事小語教學研究的專家指引下,才查得水落石出——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這則寓言的出處理應在我們上課之前就要搞清楚,因為這是寓言教學中的溯源引申、以求正解的關鍵環節,否則就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游離主旨了。國外規定每一位教師除必備書和必讀書外,還要定期培訓,組織重新上崗考試,我們往往只用一本教參打天下,課外功夫下得不夠,課堂教學缺乏廣闊的視野和理性的深度,這樣就不能全面開掘教材的潛在價值,也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導致教學成為一種僅僅浮于物質層面的淺層積累,使素質教育高耗低效。我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失誤的問題,而是一種治學精神的貧弱。
29寓言二則 篇8
○教學目標
①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 分析故事情節。
③ 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④ 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① 分析故事情節。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試著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① 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 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 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后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幾個學生復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第二課時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獅子
29寓言二則 篇9
教學目標:
1、會以10個生字,寫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齊讀后讓學生查字典來理解“寓”字。認識新詞“寓言”。
2、導入:本課共有兩則寓言,這節我們來學習《揠苗助長》這則寓言。
二、初讀感知
1、理解“揠”和“株”的意思,并解題。
2、自由讀,要求:畫出文中的生詞,讀通寓言。
3、檢查學生對生字、詞語的認讀情況:
寓言 焦急 喘氣 一大截
4、說說寓言寫了一件什么事?
①學生讀課文,自己先說說
②小組內說說,班內匯報
三、研讀感悟
1、反復讀,多種形式讀。
2、小組思考、討論:
這個人為什么要揠苗助長?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3、為什么那個人費了那么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4、聯系課文談體會,聯系生活撲鼻談體會。
四、寫字指導。
1、學生讀生字表中前5個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2、小組互相交流記字的方法。
3、學生提出難寫的字,教師范寫。
4、學生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5、作業展示。
五、鞏固識字
1、讀一讀
焦點 喘息 看守 守則 守紀律 守時
逃竄 抱頭鼠竄 相撞 撞鐘 此地 在此 鋤草
2、做“讀讀想想”中的前兩句
六、說說自己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聽寫生詞
2、讀《揠苗助長》,簡單說說意思。
3、導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
二、自讀感悟
1、讀讀寓言,想想寓言寫了什么故事。
2、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①看小黑板讀 ②同桌指讀 ③放到文中去讀
3、檢查讀寓言,說說寓言寫了什么故事。
三、研讀感悟
1、這個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2、你想對這個人說點什么?
3、結合課文說說你懂得了什么?在生活中你見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四、指導寫字
1、讀田字格中后4個字
2、學生自主觀察生字結構及書寫特點,小組交流
3、大組匯報,互相補充。
4、指導書寫
5、學生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五、鞏固練習
1、比一比組詞
守( ) 丟( ) 肥( )
村( ) 曲( ) 吧( )
2、一字組多詞
費( )( )( )
算( )( )( )
3、記下你今天積累的詞語。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六、課堂總結:說說你的收獲吧!
29寓言二則 篇10
學情分析:
“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這樣的事今天仍然存在。違反規律,急于求成,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著嗎?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幸,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揠苗助長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具學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講一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學會,還要會講。什么是寓言呢?學習完這篇課文大家就會知道了。(不急于給學生答案,讓學生體會總結)
2、注意寓言的“寓”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你們是如何預習的?
通過預習你讀懂了什么?
不要輕易給學生評價,通過后面的學習,針對性的指導。
相機板書:巴望
焦急
激動
傷心
二、讀課文,講故事
1、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便是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動聽的聲音把課文讀一遍,要做到正確、流利。一會兒站到前邊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2、為了展示最佳的讀書效果,我們再將課文聽一遍。善于聆聽也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3、同桌互相講故事。
4、再以第一人稱小組中改編故事
四、講故事
1、選出農夫、農婦和他們的孩子的扮演者
2、自我介紹
3、講故事
4、小結。
問農夫:當時你為什么會想到拔苗的辦法?現在后悔嗎?說說你的想法。現在你最想對觀眾們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問農婦: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該如何處理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氣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講他的這件蠢事。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樣子,你該怎么開導他?
問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開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現在你知道了嗎?你還愛你的爸爸嗎?你知道你爸爸為什么會犯錯誤嗎?
五、總結
1、同學們,你們從這位農夫身上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呢?
2、我們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了事物的自身規律,讓我們都做一個聰明的人,做一個善于觀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業
《揠苗助長》新編(說說自己做過的一件蠢事)
(二)守株待兔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正確認讀生字,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從讀書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具學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一)什么叫寓言?
教師總結:蘊涵著深刻含義的短小的故事叫作寓言。
(二)《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讀了這則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分層教學
部分學生背誦《揠苗助長》。
二、導入新課
(一)今天我們學習另一則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學解題。
1.查字典解釋:
守——守候。
根據圖畫理解:
株——露在地面上的樹木的根和莖。(也叫樹樁子。)
討論理解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樹樁旁邊等待野兔。
提問:等待什么樣的野兔呢?
2.自讀課文,再講“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樹樁旁邊,等待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
三、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讀生字詞。
shǒu zhū cuàn zhuāng
守 株待兔 竄出 樹樁
zī chú
樂滋滋 鋤頭
(二)指名朗讀《守株待兔》。
(三)理解課文內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1)齊讀課文。
(2)討論回答。
討論第一個問題: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力氣,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誰能回答得簡單一點?
一只野兔撞在樹樁上,死了。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
——按問題回答: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說“誰”,再說“怎樣得到”,最后說“一只什么樣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子。
比較兩個句子。思考:他為什么能撿到?第二個句子說得更明白。
第二個問題。
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
做: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他的想法能實現嗎?為什么?
種田人的想法不能實現。因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樹樁上。
——你從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的?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竄”是亂跑、亂逃的意思。所以說野兔跑得很快。
“丟下鋤頭”是什么意思。
“丟下鋤頭”就是不種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討論第三個問題:
結果:兔子沒等到,莊稼全完了。
(3)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復述《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樹立形象靠感受。
1.朗讀《守株待兔》,想想那個種田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討論:那個種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總撞死在樹樁上。
(二)分析錯因要思考。
1.提問:那個種田人錯在哪里?
2.討論。
(1)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撿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個種田人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存在僥幸心理,希望還能不勞而獲。
(3)那個種田人丟下鋤頭,守株待兔,兔子沒等到,莊稼也完了。
(4)那個種田人錯就錯在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結果把事情辦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煉。
1.讀了《守株待兔》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能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來源于這個故事。成語“守株待兔”是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有萬一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五、朗讀課文
(一)課文中的那個種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錯誤而辦了蠢事,導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寫這兩個人的心理,言行時都帶有諷刺意味。這一點在朗讀時要加以注意。
(二)延伸課文。
你有什么想對這個種田人說的嗎?
板書設計
守 株 待 兔
守侯 樹樁 等待
29寓言二則 篇11
一、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并與同學交流。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伙伴的一句話:“通過查字典和聯系課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里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后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后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后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問話又怎么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復雜,教學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里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并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課后練習第二題,教師要盡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后,有三個學習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后多讀寓言故事,并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布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參考資料
寓言“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中國古代寓言大量見于諸子和史書里,最早載有完整寓言故事的書是《墨子》。諸子散文中,《莊子》寓言最多,全書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傳文學中,《戰國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這兩部書外,《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等書,也有不少流傳久遠的著名寓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資料的整理。它先按國家來分類,在一國之中,再按著事件的先后加以編排。其中所記的事情,都沒有具體年代,各篇之間也互不連貫。書中所記載的時代,上自戰國初期,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
童話和寓言的區別 寓言和童話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相似之處是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象,都具有教育意義。不同的是,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兩則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設計動因:該拿出一節怎樣的語文課?這是每一位公開課執教者必須面對的第一問題。深邃的還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還是帶給他人思考的?思來想去,答案只有兩個字:真實。我以為:只有那種就連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真實的問題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只有那種徹頭徹尾一覽無余的教學設計,才是真實的教學設計;只有那種一步一個腳印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課,才是真實的語文課。語文教育、語文課堂、語文訓練……正走在返樸歸真的路上。
課文選擇:為何選擇本課?不得不承認,選題對公開課尤為重要。通常名師們也深諳其道,常用“臨時選定某課……”這類說法來唬人。我如果這樣回答:想嘗試未曾執教過的三年級、教學進度就該這兒、想挑戰新的教學風格……那絕對是掩人耳目。真實的原因是:簡單。與同為第3單元首課的《自然之道》(四下)《楊氏之子》(五下)《古詩三首》(12冊)相比,本課實在是簡單多了:從篇幅上講,僅有167個字;從語言上講,明白曉暢;從內容上講,童叟皆知。
文本解讀:教師自身對文本能做出怎樣的解讀?寓言畢竟是故事,故事屬于口頭表達的范疇,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淺顯易懂,不必為了解讀而解讀,更不能隨意“創新”甚至“惡搞”;但對寓言這種特殊的敘事方式或者說這種文本,教師有必要積累相關的本體性知識。
《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這樣的參考:“寓”,寄托; “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陳伯吹在《漫談寓言》中是這樣寫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諷喻的意義蘊藏在故事之中,讓人們在故事的情節里記取它的涵義(主題思想)。”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這樣的格式寫成的;而我國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寫在故事后面,但有確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補牢》的背景,就是《戰國策· 楚策四》一文;《南轅北轍》的背景,就是《戰國策·魏策四》一文。
當然,寓意也有創新的時候,最有代表的是錢鐘書的散文《讀伊索寓言》,選錄一個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注: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份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注:這是錢老爺子的創新)
……
小學階段明確標示為“寓言”的課文,還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紀昌學射》《扁鵲治病》,學習中會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語有: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濫竽充數、鄭人買履、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東施效顰。初中階段還會學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現的《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目標設定:面對課文我們究竟應該教什么?語文教育的最大困擾,就在于我們很多時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僅僅是一篇又一篇的選文,一本《語文》書與一本《讀者》的區別在哪里呢?同一個文本有時既可以編進語文課本,也可以編進歷史、地理……當它作為語文的教學內容時,我們又該做怎樣的價值取向呢?同一篇課文,你可以那樣上,我可以這樣講,但除了教學方法策略因人而異,是不是都應該朝著同一個目標,以期殊途同歸呢?目標不明,往往會亂耕別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標不明的情況下確立的目標,往往是“偽目標”,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偽目標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無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沒準還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離真正的目標越遠。”需要說明的是,造成語文教育這一嚴重問題的根源,不在教師個人,而在課程本身。數學老師從來就不會因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希望所有的課文都能像本文這樣,單從課題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學目標把握得八九不離十。所有關于“寓言”的課文教學,大都可以確立這樣的核心教學目標:
1.復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復述,基本屬于技能訓練,關鍵是要訓練得充分,時間給足、量要加夠,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聯系生活。所以,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教學策略也就應運而生。
考慮到《亡羊補牢》文本本身的淺顯,我想有意淡化對故事本身的教學,側重對寓言文體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標 3.認識“寓言”。
過程設計:如何達成教學目標?
一、檢查生字詞。
因為不聽(jiē)坊的(quàn)告,養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終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這,就是我國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補牢。
了解全班的達成情況,有針對性的辨析易錯的生字詞。
二、認識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書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單單一則“故事”,能不能稱其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讀課文;復述故事;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3.能讓養羊人懂得了一個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夠得著“寓意”!
(“亡”“亡羊” “牢”“補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補”還是不“補”,為什么?要“補”最好是什么時候?完整的講一講“亡羊補牢”的字面意思。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4.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帶給今天的我們什么啟示?
戰國時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幫*臣混在一起,整日尋歡作樂,不理國家政事。大臣莊辛跟他講,再這樣下去國家就就危險了。楚襄王不但不聽勸告,反倒把莊辛罵了一通。無奈之下,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
莊辛才走了5個月,秦國就發兵攻占了楚國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這時候,楚襄王趕緊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楚襄王對他說:“都怪我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啊!可如今楚國大勢已去,我又能怎樣呢?”
莊辛回答說:“臣聽說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 (根據原文改編)
(請把這個故事接著講下去;此時的楚襄王恐怕已經沒有了聽故事的閑情逸趣,可莊辛為何還要講故事呢?委婉的講故事和直接講道理,聽后的效果有什么區別呢?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5.你對寓言有了怎樣的認識?作家嚴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樣的?
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的東西來;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三、鞏固拓展
沒有掌握生字詞的,亡羊補牢,及時彌補;掌握了的,抄寫嚴文井的話,送給真正亡羊補牢的同學或者自己。(或者補充一則現代寓言,讓其講給同學聽。)
附課文: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勸他說:“趕緊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29寓言二則 篇12
9 寓言兩則
重慶市九龍坡區鐵馬小學 瞿澤君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課前準備
教師:掛圖,生字詞卡片。
學生:收集寓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東西丟了你會怎么辦?(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寓言《亡羊補牢》,看它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齊讀課題。解題(結合預習):“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理解課文
1.第一自然段。
(1)過渡:羊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樣丟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詞雖簡單,但學生的經驗積累和生活狀況讓他們還不能比較準確的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故需引導孩子觀察、感受。)
(3)想一想,說一說養羊人此時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個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2)你認為這個人的做法對不對?你打算怎樣勸他?
(小組表演,教師要借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那個人聽勸告了嗎?結果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兩個“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丟了,養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現在是怎樣做的?讀一讀,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維
1.討論從養羊人的經歷中,你吸取了什么經驗?(引導學生說出寓意。)
2.你認為這個養羊人是個怎樣的人?說出理由?(可引導學生進行辯論。)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窿”字不要丟一橫,“叼”字最后一筆是提。
六、作業
把《亡羊補牢》這個寓言講給父母聽。
附: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 勸 又丟 修 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從家里到學校,一般情況下,你愿意多走路還是少走路?是的!我們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費時間,但有一個人明明該往南走,他卻偏偏要往北走,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聰明了嗎?咱們現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讀《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看看自己能讀懂什么?還有哪些不懂?做上符號。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決問題。重點詞語:提醒、把式、盤纏。
三、熟讀自悟
1.采用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知識,從而拋棄教師煩瑣的講解。)
2.課文中主要講了幾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取個名字,并說明理由。
3.(學生說理由實際就是在評價此人)這給人真的很笨嗎?他是不是蠻不講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解析課文)
朋友 楚國人(學生取的名字)
在南邊 馬跑得快
越遠 車夫是個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盤纏多
…………
(板書)
4.假如你是這個楚國人的朋友你會勸他嗎?怎樣勸?同桌、小組表演。
5.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國?說說自己的理由。(相機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6.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點什么呢?
四、總結寓意
討論:這個人的做法好不好?為什么?
五、學習生字
重點提示:“街”可同“銜”對比;“纏”字別忘一點。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29寓言二則 篇1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課文錄音、小黑板上準備重點段落語句。
布置學生閱讀一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課外閱讀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課題:寓言兩則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讀兩則寓言,注意讀通順課文。
2、學生個別讀,相機糾正字音。
3、出示文中詞語,認真讀一讀,讀準字音。
巴望 揠苗助長 筋疲力盡
納悶興致勃勃
4、聽錄音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四、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說說農夫在干什么。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巴望”描繪出農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
3、學生一邊讀一邊聯系“巴望”一詞,想象那個農夫“焦急、巴望”的樣子,體會他當時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長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并找出兩個詞語來說說農夫干得怎樣?心情怎樣?
2、指名讀,讀后交流,教師出示詞語,學生讀一讀。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3、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將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來理解“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4、抓住“興致勃勃”去體會農夫當時自以為得計的可笑心理。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2、引導學生理解“納悶”一詞,因為兒子對父親所說的“禾苗棵棵都長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發悶。當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這一與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應,蘊涵了欲速不達的寓意。
3、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拓展練習。
1、想一想,說一說,填一填。
如果你是這位莊稼人,你看到結果會怎么想?會想什么方法讓禾苗快長?你想對他說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過課文中這樣的事情嗎?你會怎么做?(課件出示)
第二年,這個莊稼人聽從了大家的勸告,耐心地給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長高了,終于獲得了好收成。他高興地對大家說:“
!”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學生讀一讀,讀準字音。
2、引導學生自主識記字形。
3、重點指導“焦、疲、勃、賣、匆”。
4、學生描紅、習字。教師巡回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2、 鷸蚌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讀全文
1、標出自然段序號。思考: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河蚌張開殼曬太陽,一只鷸就伸出長嘴捉蚌肉。
經過: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先松開誰。
結果:被漁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倆怎樣做才能不被漁夫捉去?
四、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
)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
)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資料共享: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題有寄寓性。它總是寓深刻復雜的道理于淺顯簡單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僅僅在于說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講出一個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發展的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一味期待著這種偶然性的再次出現,結果必定一無所得。有些諷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經過思索就會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義。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動植物。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動植物當成人來寫。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節不太曲折、復雜。它常運用夸張和想象,但不荒誕。寓言也多運用比喻,目的是通過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有普遍意義的道理。
寓言創作,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非常繁榮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擋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葉公好龍》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后來唐朝柳宗元、明朝劉基等,也創作了許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驢》、《賣柑者言》等。
在外國,《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希臘,就廣泛流傳了。現在我們讀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記錄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寓言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