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精選16篇)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里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在向法國繪畫大師達仰學畫期間,不顧生活清苦,下定決心,刻苦鉆研繪畫技藝,終有所成的故事。
【實例】
(新課伊始,引導學生簡要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徐悲鴻的資料。)
師:看來同學們對徐悲鴻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另一個故事。(板書課題。故意將“勵”寫成“厲”)
生:(紛紛舉手)老師,“勵”字寫錯了!
師:哦,還差一個“力”呢!這是“嚴厲”的“厲”、“厲害”的“厲”,這里應該是“鼓勵”的“勵”、“激勵”的“勵”。(隨手用彩色粉筆在“厲”后的空白處加上了一個“力”)
生:(眾笑)一定是老師故意寫錯的;我們以后寫這個詞時也要注意,否則也容易出錯……
師: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生:“勵志”是什么意思?
師:誰能說說“勵志”的意思呢?
生:“勵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師:這種解釋行嗎?如果是這樣,我們何不把題目中的“勵志”改成“立志”,這樣會更容易理解一些。(師邊說邊把“勵”改成“立”)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繼續提問)
師: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讀課文,尋找答案吧!(生興致高漲,自由讀課文)
【分析】
“勵志”一詞在本文中既是“文眼”,又是“題眼”,蘊含著徐悲鴻熾熱的愛國情懷、刻苦學藝的精神,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師敏銳地抓住該詞,并以此作為領會課文的切入點。首先,在板書課題時故意留下破綻,讓學生認清了字的結構,強化了字形記憶。接著,讓學生辨別“勵志”與“立志”的異同。由于此時學生尚未接觸課文,故誤認為“勵志”就是“立志”,教師沒有硬性灌輸,而是把錯誤當作教學資源來開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課文。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2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星期一聆聽了張處對司馬老師的點評,很有感觸,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運用了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感覺效果較好。
一、外國學生前后態度的對比。
課文前后兩個地方寫到了外國學生的態度,一開始他表現出“不禮貌”“沖著”(可以看到他的傲慢無理,輕視中國人。) 后來表現出“震驚”、“鞠躬”、“有眼不識泰山”(可見他的心悅誠服、對徐悲鴻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這一變化,引導學生尋找到這種變化的內因是徐悲鴻用實際行動樹立了中國人的形象,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鴻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學習的對比。
徐悲鴻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繪畫方面,卻付出了許多金錢和精力。我在教學時,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貧寒、學畫的決心,從而加深對“勵志”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他的決心大,不可動搖。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講了第七課《徐悲鴻勵志學畫》,初讀課題時我問同學們勵志是什么意思,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是志氣有的說是骨氣,有的說是毅力,眾說紛紜,我并沒有即使給同學們解答,而是讓同學們留著這個問題,待學完課文在繼續解答。
剛開始講課我先讓同學們其讀了課文,并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問題,1.徐悲鴻勵的是什么志?2.他是怎樣去實現自己的志向的,3,結果又是在嗎樣?同學們度完課文后我便讓他們回答第一個問題,有的說徐悲鴻立下的志是要做有骨氣的中國人,有的說要做個不讓外國人小瞧的人,還有的說要為中國人爭氣,最后在我的知道下海是用了書中的原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從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個問題找出來后我有讓同學們返回到了課文的地二自然段,為的是找出徐悲鴻勵志的原因,,同學們找的很對,但我自認為這一環節的設計有點雜亂,沒有一定的順序,緊接著有學課文的第二部分,首先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邊讀邊思考徐悲鴻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志向的,同學們都說的很對,并且也找到了關鍵詞語“更加奮發,勇往直前,每逢常常,一整天,”通過這些詞語為下文做了鋪墊,除此之外第二大段海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構段方式的教學,剛開始我問同學們這段是什么結構,他們一臉茫然,后來我們有一起把課文讀了一遍分別概括段意,這樣同學們才概括出了總分關系,緊接著就是第三自部分,功夫不負有心人,優異,轟動,鞠了一躬,很有才能,有眼不識泰山,通過這些詞語看出來他的成功也體會出來徐悲鴻刻苦勤奮,努力上進,學習這一自然段主要是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讀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其中,從而體會徐悲鴻的刻苦以及體會外國學生的話語。講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吧外國學生的話重復讀了一遍,通過外國學生前后兩句話的對比,明白了徐悲鴻通過三年的努力已經成功。課文講完之后,我又問了同學們在上課之前遺留下的問題,這次同學們會回答的很對也很好,從中我看出了孩子們把這節課的內容掌握了
雖然這節課的主題比較明確但還時出現了許多問題,,首先一點就是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造成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再一點就是讀課文的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爭取讓我的課堂變得更優更好。
“觸動”,“思考”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一課配套的《補充習題》上有一道閱讀題:先讓學生閱讀一則名為《大師》的短文(主要講一代雕塑大師劉開渠對自己的要求極其嚴格的一個事例),然后問,“讀了這則故事,你的內心有什么觸動嗎?請寫下你的思考。”我先讓學生獨立做,接著沒進行集體交流就收上來批閱。還是老樣:閱讀能力差的胡言亂語、不知所云;閱讀能力較好的,能一眼找到文中有一定含義的話語,更好的同學還能想出“勤奮、刻苦”甚至“要求嚴格”等概括主人公品質的詞語來。唉,還是得評講一下,不少人才會訂正呀!
但是,且慢,這些想出“勤奮、要求嚴格”的學生真的能算閱讀能力強嗎?或者說,能很快從文章中概括出中心思想之類,從而在答題時能寫到點子上的學生,就算他的確擁有閱讀理解能力,但他會觸動、感動嗎?會與文中人物同喜同悲嗎?會視閱讀為終生相伴的樂趣嗎?……再去讀讀題目要求:“讀了這則故事,你的內心有什么觸動嗎?請寫下你的思考。”我恍然有悟,題目本來就只要求學生談觸動、寫思考,我怎么仍習慣性地認為必需寫出文章內涵、具有什么教育意義呢?
于是,講評時我這樣指點:“要真正讀懂作品中的人物,你必須去關注他說的話、做的事。當你因為劉開渠大師的一個動作、一句話而有所觸動時,便停下往前閱讀的腳步,靜靜思考:我的心為什么而觸動了一下呢?”
孩子們聽了,紛紛重新讀起這則故事來。繼續交流時,有學生說:“當我讀到大師將畫撕碎時,心里觸動了一下。”我急忙追問:“那么,你的心里產生了什么疑問嗎?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思考后,一生:“前幾天,我跟媽媽去買青菜。媽媽問賣菜的能不能便宜點,賣菜的不肯便宜,可也沒有把菜撕了呀。大師為什么要把畫撕碎呢?”另一生:“前文不是寫大師非常窮嗎。那個外國人不肯出500美元的價錢,那就400美元賣給他好了。畫撕碎了,就一分錢也得不到了呀。”我高興地說:“對,這就叫思考。有觸動、會思考,你就開始學會閱讀了。下面繼續……”
由此,再反觀我已匆匆教完的《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滿課皆是為提高解題能力而設的訓練——先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詞句(“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再為這個中心句搜尋具體描寫的依據,什么“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什么“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等等;接下來更是匪夷所思,要學生根據“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去全文尋找并概括出徐悲鴻有著怎樣的心(可憐學生們根本就無法想出我預設中的“決心”、“耐心”、“恒心”、“清心”,真是痛苦啊!)……而且,在設計教案(當然也不全是自己的設想,會去參考精品教案之流,選取自己認可的)時,我還為教案的重點突出、層層深入而沾沾自喜呢!現在想來,我真為自己牽著學生的鼻子逼著他思考的教學方法感到汗顏。
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在有所觸動時主動思考,這才應該是閱讀教學簡單而一直被我忽視的東西吧!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6
著名的美術家徐悲鴻生于宜興縣一個窮教書的人家。
父親徐章達,是個半耕半讀的村塾老師,也是個畫師。悲鴻六歲開始跟父親讀書,七歲時因常常看見父親畫畫,就想學。可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不肯教;但他念書念到卞莊子刺虎的故事時,就偷偷求人畫一只老虎,自己依著樣子描繪。父親知道兒子實在喜歡畫,在九歲時,就讓他每天摹一幅當時流行的《吳友如畫本》,這就是徐悲鴻學畫的開始。
徐悲鴻在十歲時就能幫父親在畫上不重要的部分染顏色,十七歲便在一家中學里教圖畫來幫助家用。十九歲那年,父親逝去,家里負債很多,弟妹也要供給,他只得在縣里三家學校擔任教課來解決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擔子壓不住他上進的決心,為了學美術,他來到上海。他曾企圖把畫寄給當時的《小說月報》賣錢,但是被退回。他寄居在一家賭場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攤開鋪蓋在賭桌上睡覺。
人們都在用鑼鼓迎接新年的時候,徐悲鴻卻餓著肚子給一家叫做“審美書館”的出版社用顏色填染單色印刷的雜志封面(那時印刷術落后,沒有彩色印刷,雜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審美書館的主辦人,就是著名的嶺南畫派導師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等到他考進震旦學院讀法文的時候,肚子已經空了好幾天。他是穿著死了父親的喪服,噙著眼淚踏進了這個學校的。
徐悲鴻的作用逐漸受到社會的注意。除了高劍父兄弟外,當時的文化名人康有為、蔡元培等也給予他鼓勵和幫助。1917年,二十二歲的青年徐悲鴻已經被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導師,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大學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幫助,派他到法國去留學。
可是出國不久,因為內戰,他的經濟來源就斷絕了。他經常飲水啃干面包度日,不間斷地從事每天十小時以上的勞作,他用功鍛煉素描,臨摹古代的名畫,并努力于國畫和油畫的創作,還給書店畫書籍插圖及與一些散稿來維持生活。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4
之三
作者:語文教研組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4、喚醒學生探究意識,對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障礙進行診斷與矯治。
教學過程 :
一、從課題入手,進行基礎性診斷
1、扣圖引題
(1)出示徐悲鴻《奔馬圖》。
(2)引導討論。
圖上馬畫得好嗎?你知道是誰畫的?那他為什么能畫得這么好,想知道嗎?
2、揭題、釋題
(1)討論“勵志”是什么意思?連起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2)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鴻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自讀課文,注意讀通讀順,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同時劃下你不明白的地方。
2、指名逐段試讀,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3、質疑,你有什么詞不懂?指導學生能聯系上下文理解。
4、以四人一組為單位,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徐悲鴻志向是什么?為實現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三、優化新授,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一)、誦讀第一、二、三節
1、指名讀,說說徐悲鴻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燈出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1)、這句話中的“他們”是誰?“他們”原來是怎么看中國人?
(2)、指名讀外國學生的話。
“天堂”在這里指什么?外國學生的話有幾層意思?從他的話中你看出什么?
(3)、指導讀第二節。(抓住“很不禮貌”、“沖著”、“別以為”“成不了”等詞,讀出外國學生的傲慢、欺人的語氣)
(4)、師:外國人的話多么令人氣憤,請一位同學來讀讀第三節,先說說該怎樣讀好這一節?
(5)、指名讀。
(6)、齊讀“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思考討論:“真正的中國人”是怎樣的?
(二)、研讀四、五、六節。
1、學習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注意理解“奮發”。
(2)比較句子。
出示:(a)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學習。
(b)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學習。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指名讀兩個句子,說出兩句話有何不同?意義何在?
(1)指導讀第二句。
(2)過渡:那徐悲鴻是怎樣奮發努力的?我們一起來看下文。
2、學習第五、六節。
(1)自由讀第五節,邊讀邊劃出徐悲鴻奮發努力的詞句。
(2)讀后交流。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五節。
(4)過渡:徐悲鴻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學習的呢?
(5)出示:徐悲鴻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經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為的是省下錢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讀課文后,練習填空。指名說說所填的詞表現了什么?
(7)練讀第六節。
(三)、精讀第七、八節
A 指名讀七、八節。說說徐悲鴻取得了什么成績?(相機理解“轟動”等詞)
B 重點理解“震驚”,思考:那個外國學生為什么震驚?從哪看出外國學生態度改變了?指導朗讀。
四、升華情感,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學完了課文,有什么想說的嗎?可以是對自己,對同學,對徐悲鴻……
2、練說。
3、匯報交流,師生評價。
五、共同總結。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5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星期一聆聽了張處對司馬老師的點評,很有感觸,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運用了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感覺效果較好。
一、外國學生前后態度的對比。
課文前后兩個地方寫到了外國學生的態度,一開始他表現出“不禮貌”“沖著”(可以看到他的傲慢無理,輕視中國人。) 后來表現出“震驚”、“鞠躬”、“有眼不識泰山”(可見他的心悅誠服、對徐悲鴻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這一變化,引導學生尋找到這種變化的內因是徐悲鴻用實際行動樹立了中國人的形象,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鴻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學習的對比。
徐悲鴻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繪畫方面,卻付出了許多金錢和精力。我在教學時,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貧寒、學畫的決心,從而加深對“勵志”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他的決心大,不可動搖。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6
徐曉蘭 發表(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開課我首先從徐悲鴻勵志的“志”入手,請學生默讀課文,說說徐悲鴻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簡介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受列強欺侮的歷史背景,通過聯系歷史背景說說一部分外國人認為的中國人是怎樣的?你認為真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
師:“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你們認為是怎樣的?
生:堅強的
生:勇敢的
生:聰明的
生:團結的
接著,我提出疑問:為什么他會立下這樣的志愿?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為建架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我著重抓住了外國學生說的“你們中國人”這幾個字。為什么他不說“你徐悲鴻”而說你們中國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情緒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再讀“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情感就不一樣了。
師:徐悲鴻是這樣想的,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請學生默讀4、5、6段,劃出徐悲鴻的行為。
在學生劃后,針對性的將“奔馬圖”介紹給他們,學生忍不住,就說,徐悲鴻的畫,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筆下的駿馬一樣在為實現志愿堅持不懈的奔跑。
過渡到徐悲鴻的成就后,我們再來讀讀他的志愿,說說是不是實現了?他讓外國人認識了怎么的中國人?
徐悲鴻會對道歉的外國學生說些什么呢?你們想對徐悲鴻說些什么呢?
教學中以一個點做為引發點,上下覆蓋,層層深入,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是我們追求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7
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時,我就采用了“嘗試錯誤”教學法。開課時,我在黑板上板書課題,故意把“勵志”的“勵”寫成了“立”字,有學生很快就發現了錯誤,并笑著說:老師,你把“勵志”的“勵”寫錯了。話音一落,很多同學都笑了,還悄悄的說:“看,老師也出錯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還裝著不知道的樣子,故意去看看書,然后對全班同學說:“哎,老師真的錯了!看來不管是誰只要粗心大意,都是會犯錯誤的呀。以后你們可得仔細點,千萬不要像老師這樣做個‘馬大哈’喲!”學生聽了又善意的笑了。這時,我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向學生提出了疑問:“‘立志’和‘勵志’,兩個詞的讀音都相同,為什么課文不采用‘立志’一詞,而采用的卻是‘勵志’呢?它們在這兒能夠互換嗎?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有學生提問了:老師,是不是他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竊喜:學生找到點子上了。于是請學生說說兩個詞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講立下什么樣的志愿,強調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勵志”則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斷鼓勵自己去達成那一心愿,強調的是行動的付出。兩個詞能夠互換嗎?光從題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學生閱讀課文,當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為課文重點講述的是徐悲鴻不懈努力成為一個著名畫家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講他立下當大畫家的志愿。就這樣,通過我的故意出錯,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開課討論,但當時我并不知道還有“嘗試錯誤”教學法這一說法,只是在備課時覺得采用這種方法,一是能夠檢查學生是否細心,督促學生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二是利于區別“立志”和“勵志”的含義,讓學生不混用;三是便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涵。現在,通過對“嘗試錯誤”教學法的學習,我知道了這一教法的好處還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學中,我還會運用,不過,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8
教師在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幫助,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就注意了這一點。揭示課題后,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立志’和‘勵志’,兩個詞的讀音都相同,為什么課文不采用‘立志’一詞,而采用的卻是‘勵志’呢?它們在這兒能夠互換嗎?”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我引導學生說說兩個詞的意思, “立志”只是講立下什么樣的志愿,強調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勵志”則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斷鼓勵自己去達成那一心愿,強調的是行動的付出。兩個詞能夠互換嗎?光從題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學生閱讀課文,當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為課文重點講述的是徐悲鴻不懈努力成為一個著名畫家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講他立下當大畫家的志愿。“勵志”的意思是“為了實現某一志向激勵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鴻的志向是什么呢?當然是成為一名畫家。是什么力量激勵他呢?是因為他受到了外國學生的侮辱,他要為中國人爭氣,所以,題目中只能用“勵志”而不應該用“立志”。就這樣,這段討論使學生很好地區別了“立志”和“勵志”的含義,便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涵。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1、 徐悲鴻為什么勵志學畫? 2、 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 3、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并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我首先讓學生反復朗讀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外國學生的話,組織學生討論那個外國學生為什么會出言不遜。為了使學生更易理解,我引導學生聯系上文繪畫大師達仰很看重徐悲鴻,通過“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來體會那個學生對徐悲鴻才能的嫉妒,又通過“就是……也……”體會那學生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們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國學生的話把我們的學生也給激怒了!接著重點讓學生抓住“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詞語體會徐悲鴻“不知疲倦”“潛心”提高畫技的刻苦精神;從“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和兩篇面包”體會他生活的清苦。我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鴻做比較,讓學生更清楚認識到徐悲鴻的認真和勤奮,效果還不錯。最后讓學生找出那位外國學生的態度發生的變化的句子,與前文中嘲笑徐悲鴻的句子進行比較,并分組進行朗讀,讓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從而引出“有眼不識泰山” 。
在這節課上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在讀了兩遍課題后就提出了很多問題,如“徐悲鴻是誰?”、“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徐悲鴻學的是哪種畫?”、“徐悲鴻在哪里學的畫?”、“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等一系列問題。接著,我就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當學生讀完課文后,有的已經忘記了剛才的問題,有的也只是記得一兩個問題。當我讓學生交流讀后答案時,回答的都比較零碎,說實話有些問題我自己也已經忘記了。對于學生的交流,我覺得對理解課文幫助不大。
上完這堂課后,我就深深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改變課堂上無序交流的狀況呢?我想如果老師在備課時對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充分預設,并作好分類,那么就可以解決學生提問題雜、亂,讀時沒有針對性的問題了。后來,每次上課之時都認真聽取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提問后,及時讓同學回答一些簡要的問題,把難度問題給以總結,再次把問題重復說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確的帶著問題讀課文,做到有效閱讀,我感覺這對我以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9
《徐悲鴻勵志學畫》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留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品質。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覺得抓住課文內容進行了兩次逐漸深入的關聯詞語訓練是閃光點,與大家分享。當然,更歡迎批評指正。
一、教學課文第一段(1—3小節)時,我抓住“徐悲鴻被激怒了”發問: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再讀外國留學生的話,用“不但……而且……”的句式來回答。學生稍作思索,便有了答案:徐悲鴻被激怒了,是因為外國留學生不但嘲笑了徐悲鴻本人,而且還侮辱了整個中國人!
(這兩點共同構成了徐悲鴻激發志氣、以求有所作為的動力。)
二、教學課文第二段(4—6小節)時,我抓住“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讓學生自由讀第4、5自然段,然后說說“哪些語句讓你們有所感觸?”當學生談到“徐悲鴻的生活十分清苦”時,我也讓學生用上關聯詞談談自己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學生回答積極、踴躍:
1.雖然徐悲鴻的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還是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
2.盡管徐悲鴻的生活十分清苦,他還是經常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這里的“經常”用得太好了,說明學生真的讀透徹了!我當場重重地表揚了這位學生。)
3.徐悲鴻之所以經常每餐只用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面包,是因為他要省下錢了購買繪畫用品。
4.徐悲鴻的生活之所以十分清苦,是因為他要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
5.徐悲鴻只有經常每餐只用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面包,才能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
(學生已經讀懂了徐悲鴻有著堅定的信念,徐悲鴻愿意為實現理想過十分清貧的生活。)
[教后反思]
對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們往往會因為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而忽視或輕視語言文字的訓練,這與“語文學科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語文教學的根本在“工具性”,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學生能夠從文章語言中感悟到這么多,我覺得是有進步與提高的,雖然這其中有老師的點撥,甚至說有老師的“框框”。
看起來,這樣的教學好像是純粹的語言文字訓練,過分強調了“工具性”的要求。其實不然,因為在這樣的語感訓練中,學生的精神是受到熏陶與感染的,這樣的語感培養才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處。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0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徐悲鴻學畫的主要過程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了解課文的寫作結構,學習給課文分段。
4、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認知目標:初讀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新詞。
能力目標:自學能力的訓練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訓練。
情感目標:初步走近徐悲鴻,感知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重點難點:理清條理,并能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歸納全文。
一、名言聽說
師讀兩遍后,學生復述,練習學生聽說能力。
1、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
我也不愿離開我的祖國。
因為縱使我的祖國生活在恥辱之中,
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總是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魯迅
二、名畫導入
師:同學們復述得非常好,說明你們有很好的輸入與精彩的輸出。為了表揚你們,老師請你們欣賞一幅名畫。(出示《奔馬圖》)
1、欣賞名畫,引出課題
2、齊讀課題,釋疑“勵志”
討論:“勵志”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查字典理解。
(勵,激勵;志,志向。“勵志”的意思是:為了實現某一志向而激勵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連起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3、再讀課題,學習質疑
4、歸納問題,引入新課。
為什么?怎么?結果?(板書出三大問題)
三、名篇初讀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相比起來,我更相信你們的讀書能力。相信通過你們的認真閱讀,會有所感悟,有所發現的。
1、自由讀課文,做到讀通,讀順。
2、邊讀邊做記號,看看哪幾個自然段寫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哪幾個自然段寫怎么勵志學畫?哪幾個自然段寫他努力的結果?
3、討論上述思考題,劃分段落,師板書。
第一段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結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動
1、指名逐段讀課文,師生共評。
2、交流詞語的理解。
3、指導學生讀好長句。
4、根據板書簡要說說這課主要內容,訓練學生概括能力。
五、學習生字
1、學生交流會與較難生字,教師相機點撥。
2、描紅
3、當堂完成生字與詞語的抄寫
六、課后作業
朗讀課文,并利用網絡課搜尋一些徐悲鴻的資料。
第二課時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通過演示體會人物情感,積累內化文中的語句。
能力目標:學習第二大段的構段方式。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感受徐悲鴻的愛國之心,領悟他的堅定志向。
一、復習反饋
1、默寫本課詞語
2、交流網絡課上搜集的資料。
二、問題導入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徐悲鴻立的是什么志呢?誰能找出課文中的話來讀一讀?
2、生自由朗讀課文,“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師出示本句,研讀。
3、為什么徐悲鴻要立下這個志向呢?請同學們細細讀讀課文的第一大段,邊讀邊做記號,找出有關的話。
三、情景再現
1、讀第二自然段中有關語句。
2、以小組為單位,各自準備,體會人物心理,說話的語氣,把朗讀轉化為表演語言。
3、全班交流匯報,評價。
4、在感悟的基礎上齊讀外國學生的話,把表演語言再轉化為朗讀語言。
四、品味感悟
1、過渡:這個外國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鴻立下了這個志向。(師指板書)讓我們用堅定的語氣再把這句話朗讀一遍。(生讀)徐悲鴻要讓外國人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直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大段。
2、重點體會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說他如何更加奮發努力的,也可抓關鍵詞。
3、學習構段
師:大家默讀第二大段,看看這一大段三小節這間的關系。(先總后分,先概括后具體)
師:課文就是先總寫徐悲鴻更加發奮努力,后從學習的勤奮和生活的清苦兩方面來具體描述的。
給一個總分的情境,讓學生練習說話,內化知識。
4、以讀代講
學習第七自然段
五、回歸中心
1、讀后理解“震驚”
2、前后對比外國學生的態度,體會原因。
3、朗讀活動,談體會。
六,積累內化
練習復述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1
一、在正確的字下劃橫線。
再接再(勵 厲 歷) 禮貌(帶 待)人 日夜奔(馳 弛)
孜孜不(倦 卷) 潛心臨(摩 摹 ) (憤 奮)發努力
二、按要求寫成語。
1、《奔馬》是徐悲鴻的代表作之一,含“馬”的成語有許多,請寫出幾個。
2、請寫出幾句表現“只要功夫深,就能有所得”的諺語。
(1)
(2)
(3)
3、按課文內容填空。
(1)“功夫不負有心人”,課文中“有心人”指 ,通過他刻苦學畫,他取得了這樣的成績:a
b 。 我還知道他的代表作有 。
煮書
爺爺的書房里掛著一張條幅,上面寫著“煮書”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書只能讀,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爺爺剛剛寫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轉椅上品茶。我指著條幅問爺爺:“書怎么可以煮呢?書放在鍋里煮,不是要煮壞了嗎?”
爺爺笑了:“這是精神食糧嘛,既是食糧,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爺爺看我疑惑不解的樣子,便接著說:“你知道唐代大詩人杜甫吧?他小時候讀書,就是反復誦讀品味,非把書讀透不可。其實,這就是煮書。這樣,他作起詩來就感到得心應手了,所以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學習語文,對那些好的文章也應該‘煮’,否則,就很難把語文學好。”
“爺爺,你看,我該怎么‘煮書’呢?”
“你可以從煮‘語文’書入手嘛。語文課課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來,放聲讀上幾遍,仔細聘問一番,多有意思呀!這樣‘煮’下去,你不僅能體會文章情感,還可以牢記妙詞佳句……好處可多啦。肚子里的詞兒多了,今后說話或寫文章,還會犯愁嗎?”
爺爺的話使我豁然開朗,“煮書”還真有道理呢!
一、根據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1、心里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 )
2、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運用自如。 ( )
3、形容開闊或通達。 ( )
二、將句子改成陳述句。
肚子里的詞兒多了,今后說話或寫文章,還會犯愁嗎?
。
三、爺爺所說的“煮書”其實是指的什么嗎?請你用簡潔的話寫出來。
。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0
課標中關于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訓練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四年級的重點訓練項目之一。而根據教材的安排《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是第一次在課后的習題中明確提出: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盡可能用上下面的詞語。(嫉妒、禮貌、激怒、勵志、疲倦、陳列、臨摹、優異、承認、震驚)也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應該對學生進行主要內容的訓練了。
鑒于此,我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教學中,除了完成傳統的字詞教學和把課文讀通讀順這一要求外,把訓練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上面。為了讓第一次接觸這一內容的孩子們感到概括主要內容并不難,我通過“課題質疑——理清層次——抓關鍵詞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內容”這樣分層訓練,讓學生步步踩實,很好地完成了概括主要內容的任務。下面具體談談訓練過程:
一、課題質疑:
師:看到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是怎么學畫的?學畫的結果怎么樣?(師相機板書:為什么 怎樣 結果)
二、理清層次:
師: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哪些段落在寫徐悲鴻勵志學畫?哪些段落在寫怎樣學畫的?學畫的結果又在哪些段落里?
(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出:1——3自然段:為什么學畫。4——6自然段,怎么學畫。7、8自然段學畫的結果。)
三、抓關鍵詞概括段意。
師:請孩子們默看課文1-3自然段,抓關鍵詞用一句話說說這幾個自然段的意思。
生:這三個自然段主要講了達仰很喜歡徐悲鴻,引起了外國學生的嫉妒,對徐悲鴻不禮貌,徐悲鴻被激怒了,于是勵志學畫。(在生的敘述過程中,師相機板書出嫉妒、禮貌、激怒、勵志這三個關鍵詞。
用相同的方法概括出后面兩部分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不知疲倦、臨摹、省錢、優異、震驚、承認。
(這一環節,我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當時的回答對課后三題的詞語進行了一點調整,把疲倦換成了不知疲倦,把陳列換成了省錢,我覺得這樣的調整更適合本課內容)
四、總結方法,概括主要內容。
師:請孩子們用上這些黑板上的關鍵詞,先自己練習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呆會兒老師還會叫一個同學起來說一說。
生練說之后再指名說,最后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寫。
師:(指黑板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概括主要內容并不難,象這種寫人記事的文章,我們只要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并抓住每一部分的關鍵詞,用一句完整的話把它概括出來,再把這些話串起來就是一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雖然這是一節再普通再樸實不過的課,不過,在這一堂課中,我相信,對學生而言,他們是有收獲的,訓練是扎實的,課堂也是有實效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3
一、關于教材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二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勵志學畫的可貴精神。這是一篇培養學生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好教材。
基于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本篇課文的內容,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讀懂課文內容,了解徐悲鴻勵志學畫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理解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經過。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理解“有眼不識泰山”的意義,通過探究外國學生前后態度變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鴻的愛國精神。
二、教法、學法
完成本課教學需兩課時。第一課時,先介紹故事背景,接著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并讓學生帶著問題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第二課時,以圍繞課題提出的三個問題為教學指導主線,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的重點段落。
學生課前充分預習,了解人物常識資料和社會背景,初步朗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課上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經過,小組合作探討,深入朗讀理解分析,感受徐悲鴻學畫的勤奮刻苦精神和愛國熱情。同時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表達感受。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明確學習過程和學習重點。
復習常識、字詞。然后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解釋“勵志”的意思。明確文章重點內容——勵志過程,提示學習方法。
2、學習課文,重點探究
首先提出問題:“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外國學生神態、語言的有關語句來體會外國學生對徐悲鴻、對中國人的侮辱。繼而品讀描寫徐悲鴻的語句,揣摩徐悲鴻的內心世界。最后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課文的四、五、六三個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主要講了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教學這部分時,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從勤奮臨摹、生活清苦兩個方面了解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經過。理解語句后朗讀采用第一人稱,身臨其境地感受徐悲鴻學畫的艱難處境和他意志的堅定,體會人物為國爭光的可貴品質。
課文的七、八兩個自然段從兩個方面直接和間接結合來說明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引導學生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的深刻含義,體會徐悲鴻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國學生向徐悲鴻道歉的有關描寫,前后文對比閱讀,體會徐悲鴻通過自己的努力確實為中國人爭了光。
3、暢談感受,升華情感
徐悲鴻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勵志,得益于他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讓學生誦讀有關愛國、立志、勤奮的名言,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的內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4、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3、喚醒學生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理解、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
1、課題中“勵志”是什么意思呢?(為了實現某一志向而激勵自己刻苦努力。)
2、在課文中徐悲鴻先生到底勵的什么“志”,我想還是要在讀課文中尋找答案。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二、緊扣關鍵詞句,研讀課文。
1、交流。(“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2、出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齊讀這句話。徐悲鴻為什么要說這句話?請同學們讀課文1-2自然段,細細地去體會。
(1)學生回答徐悲鴻是在外國學生的嫉妒和譏諷下說這話的。指名讀外國學生的話。
(2)教師敘述1919年的中國貧窮落后,內憂外患,國內戰亂不斷,在國際上沒有地位,中國人在國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會現實。再讀外國留學生的話。
3、“必須”什么意思?(一定要這么做)徐悲鴻一定要做什么?(學生再讀這句話,回答一定“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他們指誰?教師追問。當學生回答出他們指“外國留學生”時,教師繼續提問“真正的中國人”是指什么樣的人?
(真正的中國人指有骨氣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指勤奮刻苦的中國人……學生對自己的理解,實現著多元解讀。)
3、徐悲鴻用哪些“事實”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劃一劃,同位之間進行合作討論。
預設:(1)、當學生回答出“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時,教師提問學生,以前的徐悲鴻學畫時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鴻為什么要更加奮發努力? (“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完成自己的志向。)
學生齊讀“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2)當學生回答出每逢節假日,徐悲鴻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時,教師提問學生徐悲鴻為什么要這樣潛心臨摹?又一次回到“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的語句上,體會出徐悲鴻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外國人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再次齊讀這句話,感受徐悲鴻為中國人爭氣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鴻每逢節假日在巴黎博物館潛心學畫只是他刻苦學畫的一個例子。徐悲鴻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堅持學畫10個小時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連動物園的老虎也常常會成為他的寫生對象。(出示《駿馬圖》,這只仰蹄奮起的駿馬,不就是徐悲鴻的最好寫照嗎?學生讀四、五節去體會徐悲鴻的刻苦學畫精神。)
(3)當學生回答出徐悲鴻寧可過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錢購買繪畫用品時,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與徐悲鴻的生活進行對比,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接下來提問學生是什么支撐徐悲鴻寧愿過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錢購買繪畫用品。再一次回到了“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上,一起大聲讀這句話,深化理解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學生讀有感情讀第六節,朗讀時抓住關鍵詞語“小閣樓”、“一杯水”、“兩片面包”,體會文章通過這樣的描寫來襯托徐悲鴻奮發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負有心人”,徐悲鴻的畫展轟動了整個世界,他用事實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了中國人。齊讀第七節。
5、學生讀此時留學生的表現,提問,為什么留學生的態度與剛開始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什么叫“有眼不識泰山”。( 讀留學生的話,在通過對“震驚”、“鞠了一躬”、“有眼不識泰山”朗讀品味中,感受到那個外國留學生對中國人的重新認識以及他的懺悔。)。
6、教師小結,升華情感。
年輕的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已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了光,他代表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永不服輸的精神,讓外國人再也不敢小視我們民族,小視我們中國人。我們再讀課文,記住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三、升華情感,小結寫法
1、引導學生抓外國留學生前后態度變化的關鍵詞:
“很不禮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讓這位外國留學生前后的態度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徐悲鴻勵志學畫,勤學苦練的精神)
2這位外國留學生由因偏見“很不禮貌”出言不遜,到徐悲鴻油畫轟動畫界而“鞠了一躬”。他對徐悲鴻表示深深的敬佩! 此時你想對徐悲鴻說些什么哪?
(學生自由談話,升華情感)
3小結
為了表現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課文不僅從正面描寫了徐悲鴻的表現,承上啟下,轉承自然,還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寫了外國留學生的前后表現,進行前后對比,反襯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自己再讀一讀,好好體會。
四、聯系自己,拓展延伸
同學們,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鴻的成功得益于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勵志。只有勵志了,我們的人生才有目標,生活才有奔頭,學習和生活起來才充滿活力和力量,會讓我們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勵志的經歷。那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哪?又應該向徐悲鴻學習什么哪?請大家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5
上《徐悲鴻勵志學畫》,感覺輕松舒暢,我和孩子們在濃濃的民族自尊中,切切的民族自豪中學完了這一課。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回顧這一課,孩子們精彩的回答讓我為他們豎起大拇指,孩子們繪聲繪色的朗讀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孩子們課堂上的巧言評價又讓我對他們再一次產生了好感!
你看,當我讓學生從徐悲鴻勵志的“志”入手,請學生默讀課文,說說徐悲鴻“勵”下了什么志愿時,平日不開口的施金嶺回答得那么鏗鏘,我都不敢相信那話是出自他之口,“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不僅僅是孩子口出之言,更是孩子發自內心之話語,那種骨氣是有含金量的。
外國人的話也讓孩子們為之一震。中國人就是不好欺侮的。當孩子們初讀了課文以后,看得出來他們對徐悲鴻的敬仰是不言而喻的,從孩子們的朗讀中可以得到證明。那么為了突出徐悲鴻的偉大,我們在讀那外國人的話時,應該用何種語氣來讀呢。難得露面的劉昊一鳴驚人(盡管知道他有點表演才能,但課堂上的他常常在“修身養性”),他把外國人的孤傲刻畫得入木三分,表演得淋漓盡致。這不僅僅是他外在的流露,從他的語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當外國人知道徐悲鴻的成就后,我們再來讀讀他的志愿,說說是不是實現了,他讓外國人認識了這是一個怎么樣的中國人時,孩子們的回答真讓大家頂禮膜拜。大家似乎對徐悲鴻的一生進行著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闡述,在評價中互動,在互動中激發著每一個人的內在。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我覺得這一課是成功的,不僅能夠為自己注重育人于細微,更為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而自豪。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導入 篇16
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真正感悟徐悲鴻的為國勵志學畫的可貴精神,我采用“細讀探究、品讀想像、讀寫結合”來教學,自我感覺效果不錯。以下是這一教學片斷及反思:
(一)細讀探究第4—6自然段,體會徐悲鴻的勤學苦練精神
師過渡:徐悲鴻被激怒了,決心勵志學畫,他是怎樣用行動來實踐這一決心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說說。
學生自由朗讀第4-6自然段后,指名學生說。
生:從此, 徐悲鴻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有學生聽出該生在回答時,忽略了“更加”一詞并指出,(原文是“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我于是接口道:剛才曉旺同學說“徐悲鴻奮發努力”,我們看看文中是怎么寫的?
原文:“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
師:去掉“更加”和原本意思有何不同?
生1:沒了“更加”,只是說他此刻才開始努力了,加了“更加”說明之前徐悲鴻也是很刻苦,要不他就得不到達仰的看重。
生2:“更加”“奮發努力”,說明他之前也是很刻苦努力的,但被外國學業生譏笑后,他越發努力學習了。
師:是的,徐悲鴻原本就是一個刻苦努力的學生,正因為這他才得到達仰的看重,但卻得到外國學生的嘲笑,于是“從此,他更加奮發努力。”(引讀)
師:看來,讀書或說話確實要準確,丟了或換了一個字或一個詞意思就可能完全不一樣呀。
(及時抓住學生的一個疏忽,讓學生品味“更加”一詞,反倒讓學生理解的更透徹,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師:那回過頭來,我們看看從哪里可以看出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了?
于是我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朗讀體會,從“每逢節假日”、“他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中體會徐悲鴻為了學畫,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從第六自然段中“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等詞中體會徐悲鴻為了學畫,寧愿過著清苦的生活,并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徐悲鴻的刻苦精神。
(班上學生的朗讀能力不高,尤其是男生占了四分之三的班級,朗讀指導總是倍覺吃力,看,這里的朗讀效果又不盡人意,盡管他們體會到了徐悲鴻的勤學苦練,可如何讓他們通過出聲朗讀表達出來呢?這是自己必須思考的地方。)
最后讓學生理解這三個自段段在結構上的關系,學生因為去年接觸過“總—分”或“總—分—總”的文章結構方式,于是很容易理解他們是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
(二)發揮想像,讀寫結合
師:徐悲鴻的勤奮努力,不單單體現在這兩個方面,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他還會充分利用哪些時間來學習?在學畫過程中他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請同學們發揮想象說說。
(留時間讓學生想像)
師: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他還會充分利用哪些時間來學習?
生1:徐悲鴻上課十分認真,達仰先生所說的每一句話,他都牢記在心里,下課了,同學們都玩去了,可是他還在思考著如何把畫畫得更好。
生2:早上,天剛蒙蒙亮,可徐悲鴻就起床了。夜深人靜了,人們都入睡了,可徐悲鴻還躲在小閣樓里學畫畫呢。
生3:有時候,徐悲鴻躲在小閣樓一呆就是一整天,也忘記了吃飯了。
師:在學畫過程中他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生1:有時一幅畫畫了一整天都無法令自己滿意,可他總是堅持著。
生2:有時口袋里僅剩下買面包的錢,可他仍然用僅有幾個錢去買展覽館的門票,只為了進館臨摹著名畫師的畫,而且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也忘了肚子餓。
……
師:是的,徐悲鴻就是這樣努力學習,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請你們也以第四自然段為總述段,把剛才想象的“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事例模仿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方式寫下來。
于是學生便刷刷下筆。
……
(好久沒有看到學生對小練筆如此輕松自如地應對了,看著他們書寫的熱情與興致,我感受到他們在快樂地書寫著。我想這與自己在這一“讀寫結合”的環節教學中橋梁架設得好。在這里,我在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體會了文中“總—分”的寫作方法后,讓學生發揮想象說說“徐悲鴻還會充分利用哪些時間來學畫,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他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最后模仿文中的第4、5、6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寫下來。這里讀寫結合的指導具體、有法可循,學生當然寫得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