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陳淼先生寫的。這篇課文描繪了桂林水和山的特點,贊美了桂林的山水,表達了作者對這桂林山水的熱愛,當然也表達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篇課文語言優美生動,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課文按照整、分、整的順序來對桂林山水進行描寫的。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并累積這些詞語。
2、通過看圖和學習這篇課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點,并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3自然段,并背誦課文。
教育目標:懂得自然界的偉大,培養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操。
發展目標:
1、掌握具體敘述和表達真實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識地加以運用。
2、培養自己提出問題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會作者觀察和表達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把握桂林山水的特點,理解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贊美。
教學方法:問答式、多媒體課件、欣賞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通過我們之前的學習,我們已經對課文的生字和生詞都已經認識了,復習上節課的字和詞(“水平如靜”、危峰兀立”、“形態萬千”、“波瀾壯闊”、“連綿不斷” 、“峰巒雄偉”)
二、學習第二段
(1)觀賞漓江水的圖片,認真閱讀這一段文章,畫出描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并用三個字概括其特點。
(特點之一“靜”。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點)
(特點之二“清”。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點)
(特點之三“綠”。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點)
(2)再次認真閱讀這段,說說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描寫漓江水的特點?有什么效果?
(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這樣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點。)
(3)分析這段的句式特點
(這段由三句構成,第一句以別處的秀水作比較來顯出桂林水,其中第三個分句以“卻從沒見過”這種轉折語氣的句式來強調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個分句組成,每個分句以兩個以上的分句組成,前半句寫出水的特點,后半句補充描寫前半句的特點。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三、學習第三段
(1)觀賞桂林山的圖片,請同學們根據學習第二段的方法來學習第三段,畫出描寫桂林山特點的句子,并也用三個字進行描述。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
(2).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四、體會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該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第二段的結構與第三段的結構差不多,同學們要能夠在學習完第二段后對第三段結構進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點具體描述出來。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五、板書設計
靜:感覺不到在流動
漓江水 清:看見江底的沙石
綠:仿佛無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態萬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麗 倒映水中
險: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課后活動
1、寫一篇有關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將舉行新世紀的第一個“山水旅游節”,老師要請大家一起來當小小設計師。同學們可以個人設計,也可以合作設計。把好的設計寄給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選中,你設計的標志和宣傳語說不定就會傳遍大江南北,傳到世界各地,這也是對桂林旅游業的一個貢獻,同學們快快行動起來吧!(選做)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佛山市第九小學 丘榮泰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讀、理解欣賞文句的語言美。
2.通過電腦多媒體提供的畫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過讀、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創設的情景美,并運用觀景移情法領略大自然的美景。
4.體會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贊嘆——描述”來抒發熱愛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設計:
(一)首先從觀察入手,整體觀察感知“看圖學文”中生動畫面。并用一個短語描述多媒體提供優美的畫面。做到“文情——圖景”相結合。
(二)抓住重點文句品味語言美,體會語言的節奏美,讀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過讀,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優美情景,體會桂林的美景。
三、教學重點:
理解、體會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通過讀和觀景移情法,感受多媒體信息以及語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讓學生盡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軟件一個。
第一教時
一、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查字典,學習生字詞。結合上下文內容說出“無瑕”等詞意。
2、了解課文大意,圍繞課題劃分段落。
3、初步觀察圖意,整體感知畫面展示的優美景色。
4、在文中劃出表示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特點詞語。
二、教學過程 :
(一)放桂林山水的圖片投影或錄像片。看圖,激發學生對自然美景的向望。
1. 啟發談話:(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畫面)你到過桂林,看到過那里的美麗景色嗎?你從錄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別處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這些錄像能否贊一贊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師用“贊嘆——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讓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師分別出示多幅描繪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圖片,依照老師的方法贊一贊桂林山水。
(二)板題,讀題。想想,你從課題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寫什么的?(先寫水,再寫山,山水相融。)
(三)初學課文。出示自習提綱:
1.自由讀全文,邊讀邊在不理解的詞上作“?”記號,在重要的詞上標作“△”。
2.看看課文怎樣圍繞題目來寫,再用一個句子說出每個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匯報自習情況。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寫乘著船觀賞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寫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寫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寫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師生討論后小結:
1.初讀完全文,你感到題目和課文內容有什么關系?(課文內容緊緊圍繞題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來寫)
2.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呢?先總寫什么?再分別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什么?全文的記敘順序是“先——(先總起)再——(再分述)后——(后總結)”
(六)質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別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請在文中作上“——”和“?”記號。)
第二教時
一、教學內容:
1.能用一二句話,贊嘆優美的畫面。
2.通過讀,能體會漓江水“靜”、“清”、“綠”的三個特點。通過讀和動手繪圖,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險”的三個。
3.進行創造性的想象,體會作者描繪漓江水特點的句式。并在此基礎上,想象漓江水的“甜、涼”的特點,再進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學生能掌握“贊賞——描述”的句式。
二、教學過程 :
(一)、理解第一段,隨文入景。
1.激發談話:你們想去桂林游玩嗎?為什么?課文的作者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課文的第一小段告訴了我們。請找出來。——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這個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人們都這么說,桂林的山水風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來觀賞觀賞。)
3.讀第一段。進一步啟發談話(播放多媒體教學軟件:出現一幅桂林山水畫卷,再出現文字和聲音::人們都說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這樣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也隨作者乘著木船沿著漓江,一起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圖學文,讀文披情。
1. 桂林的山水天下聞名,看了下面的幾幅圖景,你覺得這里的景色如何?
(邊講邊品讀,播放多媒體教學軟件,分別三幅桂林山水畫面,出現文字和聲音:(1)漓江的水真靜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綠啊!)
2.桂林的山水這么美,就讓我們劃著船槳去觀賞這里的美景吧!
3.我們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們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圖,再讀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樣美,主要的特點是什么?(大家讀書時要學會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畫出桂林“水”特點的詞語)
5.學生匯報:找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靜、清、綠。
6.老師出示帶點的幾個詞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詞讓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贊不絕口,禁不住脫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靜啊!
(2)漓江的水好靜啊!
(3)漓江的水很靜啊!
以上幾句中的“真”“好”“很”哪個好?“真”程度更深。“真”字還可以怎樣說——非常非常,多么。
7.讀好“真”,應讀重點,聲調要稍提高。反復品讀:漓江的水真靜啊!作者看到這么清靜的水,贊不絕口,接著,描寫出漓江的水靜得如何。我們把作者用的這種方法叫做“贊賞——描述”。
(三)進一步體會重點詞句,朗讀指導,讀出你在游玩時所見美景的喜悅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體軟件范讀錄音作朗讀指導: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
1.讀,體會重點詞句:真靜啊,是說的水怎么樣——還可以怎樣說出這層意思,這層感受?(漓江的水很靜很靜,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靜啊……)
2.讓學生仿照詞語重疊的方法說出對贊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綠啊……
3.老師朗讀示范學生試讀: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念輕聲,稍拖長聲音,然后把聲音壓平;“清”字先向上揚一點,再輕輕拖一下;綠,是很美的,同學們試著念出美的意思來。
4.師生或男女學生互為引讀,讀出很驚喜的感情。如:師——漓江的水真靜啊!生——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5.在讀與體會重點句子中相機理解“無瑕的翡翠”等詞的含義。
(四)進行創造性聯想的訓練。這么美的景色,你怎樣“觀賞”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讀后理出:“贊賞——描述”。
2.談話創設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這么“靜”這么“清”這么“綠”,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槳,你想干什么?(啟發:望著這清凌凌的碧綠的江水,我真想——(用雙手掬成一個勺子;跳下水中;用雙手掬水洗一洗臉)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老師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擬定學生1:我把一掬水潑在臉上,漓江的水真涼爽啊!涼爽得讓你感受到臉上放了冰琪琳。
▲擬定學生2:漓江的水真明凈啊!明凈得像……
▲擬定學生3:我搖著雙槳,那“潑——潑——”的水聲真好聽……
3.圖象創設情景:出示“象山圖”請注意觀察,你們看看,這頭“象”把長長的鼻子伸進了清凌凌的水中,這頭“象”會想什么,說什么呢?
▲擬定學生1:看著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 擬定學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讓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樣舒服。
▲ 播放多媒體軟件:一幅“象山圖”出現,再出現文字和聲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進一步體會漓江水的特點。小結:你剛才隨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觀賞,還是玩賞了漓江的水?為什么?
{ 播放多媒體軟件:出現兩幅人們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現文字和聲音:漓江的水真涼爽啊!}
(六)先小結文上的學習方法,再理解第三段,體會桂林的山的特點。
1.想一想,剛才我們是怎樣玩賞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圖,進入佳景;讀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賞佳景。小結后老師板書。)
2.準備怎樣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師出示描繪桂林山的圖景。再用一個句子贊一贊圖描繪的桂林的山。
4.將桂林的山的三個特點畫出,老師出示描寫桂林山的三個特點的詞語: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還可以怎樣說,說出這種感受。仿照剛才讀“靜”“清”“綠”的方法,怎樣讀,讀出很“奇”、很“秀”、很“險”的感受來。(奇,先把聲調提稍高,隨后讀得輕而平;秀,可讀得平穩一點,重音停頓稍久一點;險,先要提高聲調讀得稍短促。)
5.按“贊賞——描述”引讀。采用多種形式,讀出你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 邊讀邊出示多媒體軟件:出現三幅圖,分別再現文字和聲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險啊!}
6.創設情景,玩賞佳景。
(1)看圖說“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圖,你看,一頭巨大的象來到江邊,它在干什么,請用“贊賞——描述”想象佳景。
▲擬定學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來到江邊,津津有味地喝著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駱駝山圖,你看,這頭巨大的駱駝蹲在山上,在四面張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這么神奇的山,你會怎樣做,怎樣“玩賞”?老師啟發后,說一說: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機,拍下這一幅幅精美的畫卷;你是否拿出你的錄象機,拍下這連綿不斷的畫卷。
(5)老師出示一幅圖:一座高聳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腳下,有什么感覺?
▲擬定學生1:桂林的山真險啊,好象就要倒下……
▲擬定學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筆,直插云霄……
(6)老師出示“形態萬千”、“奇峰羅列”、“怪石嶙峋”請拿出你們的畫板來吧?選一個畫出來,帶回去作個紀念。
(七)小結寫作方法:
1.剛才,我們和作者一起,按從近到遠的順序“觀賞”了桂林的山水,我們好象走進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觀賞桂林的山水。為什么不一開始就寫“水”,而要寫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寫“山”時,要先寫泰山和香山?(這里用對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第三教時
一、教學內容:
1.繼續學習第四段,進一步體會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總結全文,讀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讀背第三段。
二、教學過程 :
(一)學習第四段。
1.個別讀,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總結桂林山水美景的。為什么說這段是總結段呢?
2.出示圖,理解:“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影著這樣的山”這樣的山,指什么樣的山,這樣的水是怎么樣的水?回憶上一節課講的內容。
3.再進一步啟發:不但是那么“奇”、“秀”“險”的山,你再仔細看看,山中還有什么——云霧迷茫、綠樹紅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這里不是好象進入仙境嗎?
4.齊讀: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5.通過圖來指導朗讀,并熟讀成誦。
(二)總結全文。
1.人們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覺如何?
2.課文先由所聞桂林山水甲天下,便親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譽。先玩賞漓江的水,再玩賞桂林的山,最后,從山水合起來欣賞,的確好象進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體軟件:出現桂林山水的圖片,出現文字和聲音: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啊!讓我們拍攝下這些美景吧,讓我們用手中的彩筆,畫下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吧!
3.小組、個人欣賞朗讀后質疑問難。
(三)利用板書,指導背誦。
桂 林 山 水 贊賞——描述
總述: 甲天下?——觀 賞 先看圖,進入佳景; 水(靜、清、綠) 品文句,欣賞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賞佳景 山(奇、秀、險)
總結: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具準備
掛圖、投影或電影、錄像;生字生詞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爾后讓學生談感受。
(二)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 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
(三)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漓江水
問:漓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漓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
3.體會最后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四)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重點指導讀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險氨。)
(五)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或投影,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讀全文
(七)作業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
第二課時
(一)指名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后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關系?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閱讀下文。后三段講作者蕩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識記生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里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四)指導背誦
1.在了解句與句關系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了解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五)完成“思考·練習3”抄寫句子,注意分號的用法
要求:以標點為標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想想分號的用法(長句子中有三個并列的分句,每個分句中已經用了逗號,并列的分句之間要用分號。這樣,要以把一個個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誦課文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字詞
3.預習第三課《開國大典》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1、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桂林山水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2、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記,教學時既要讓學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還要讓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課始,可通過情景渲染導入課文,如通過圖片錄像、教師的導語,喚起學生閱讀的愿望,接著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師范讀、指名分段朗讀,引讀、看畫面配音朗讀,對課文作整體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調。
3、整體感知課文后,進入分段研讀階段。研讀的重點是: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寫出桂林山水的特點的;在思考此問題的同時,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研讀第二自然段時,重點讓學生思考:
⑴ 漓江的水有哪些特點?
⑵ 作者既然是寫漓江水,為什么開始寫大海和西湖?這樣寫能讓你產生什么感覺?
(這些問題也可由學生質疑問難中產生)
師生圍繞上述問題進行對話時,結合理解相關詞句。如“無瑕的翡翠”。同時再次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從對內容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兩個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結合理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和作用;圖文結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詞語的意思,并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具體的描述。
上述兩個自然段的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引讀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如,師:“漓江的水真靜啊”,生:“靜得……”進而感悟作者是如何運用多彩的語言和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景物寫具體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過配音朗讀等形式加深理解,讀后說說“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對筆畫較多,字形結構復雜的生字,如,“瀾、瑕”等要讓學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礎上認真書寫;本文的詞匯豐富,句子優美,除了在閱讀過程中結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還要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如對詞語的歸類;提供一個新的語段,讓學生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這些詞語;用幾個詞語連綴成幾句話,如用“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形態萬千,連綿不斷”等詞語寫一段話;還可以仿照例句寫話,如仿照“真靜啊,靜得……;真清啊,清得……;真綠啊,綠得……”的句式練習寫話。
5、把指導背誦與理清文章的結構聯系起來。可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并列出寫作提綱。然后根據提綱練習背誦。
桂 水 大海 西湖
林 靜 清 綠
山 (從水紋感覺船在前進)(見江底砂石)(無暇翡翠)
水
甲 山 泰山 香山
天 奇 秀 險
下 (像……像……)(像……像……)(兀立 嶙峋)
6、“閱讀鏈接”與課文有著緊密聯系。可讓學生自己閱讀。讀后說說,這首詩寫出了漓江的哪些特點,哪些句子寫得最動人等等,讓學生懂得可以用多種形式來描繪同一景物的特點。有條件的班級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內容,進行再創造,也寫一首詩描寫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
張廣祥主頁語文素材網小學語文教案專頁
教師思考:
本課是小學課本中的寫景名篇。全文以“總---分---總”的結構,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顯情,全文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過自主賞析,使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鼓勵學生利用搜集的資料進行創造性地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設計特色:自主賞析,開放式學習。
信息資料:
1、師生查閱有關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資料。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
3、圖文結合,自主賞析,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資料,進行開放式、創造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創設情境。
1、讓學生展示搜集到的有關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資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錄象片或投影片,引導學生按先局部后整體,先山水后其他的順序觀察。思考:桂林山水與上面的四處景觀有什么水同之處?
(通過四處景觀與桂林山水風光的比較,凸現桂林山水的特點,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暢談觀看后的感受。
(鼓勵學生表達,利于發現學生對畫面的觀察能力水平,同時也使學生接受了一次言語表達的訓練。)
二、朗讀課文,自學字詞。
(通過自學、小組交流的形式,為下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三、自主發現,自主賞析。
1、自讀,尋找欣賞點,填寫記錄。
我最欣賞的(字、詞、句、段、標點、其他)理由是( )。
(尊重學生語文學習的主人地位,必須解放他們。“欣賞點”是學生眼睛發現的文章“精華”,必須堅持以讀為本,自讀自找自賞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閱讀興趣,才能形成個性的體驗,才能達到積累語言,增強語感的目的。)
2、交流、賞析、結合資料談體會。
采用小組賞析或全班賞析的方法。讓學生針對自己的欣賞點,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對課文有關內容的個性感受。賞析的辦法可由學生自由選擇。如
(1)感情誦讀:聯系上下文,感悟用詞的準確,句段語言的優美。
(2)自問自答:如自己提出“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換、刪、增詞對比:如“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內容等,與原句比較,體會表達效果。
(整個環節意在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其閱讀理解、語言表達、交流合作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四、朗讀全文,升華情感。
在自主賞析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背誦課文。
(通過誦讀,進一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第 二 課 時
一、觀看影片引入,回顧上節內容。
1、利用錄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圖,師生共同感情朗讀全文,也可試著背下來。
2、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體特點。(水:奇秀險 山:靜清綠)
二、匯報交流資料,教師吸收反饋。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課下搜集的的有關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資料。
(匯報交流自己搜集資料的過程,實際是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過程,是交流交際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吸收反饋信息的過程,教師可以從中發現教學的新的切入點,學生知識技能新的增長點,利于教學目的的新構建。)
三、提示學習建議,小組合作學習。
結合學生的資料情況以及學生的不同層次,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如下學習建議,或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學習的主題。
1、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練習感情背誦。并試著說出你喜歡的理由或為什么這樣讀、背。
2、結合學習談談學習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具準備】
掛圖、投影或電影、錄像。
【教學過程】
一、寫生字和詞語
二、指名讀課文
下面,我們接著上節課來學習第四自然段。
三、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或投影,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⑴ 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⑵ 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后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關系?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閱讀下文。后三段講作者蕩舟漓江看到的景色。
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五、指導背誦
1、在了解句與句關系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了解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六、完成“思考·練習3”抄寫句子,注意分號的用法
要求:
1、以標點為標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字詞。
2、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
3、想想分號的用法
(長句子中有三個并列的分句,每個分句中已經用了逗號,并列的分句之間要用分號。這樣,要以把一個個意思分得很清楚)
七、全班背誦課文
八、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訓練第一課。
【板書設計】
山 奇、秀、險
桂林 甲天下
水 靜、清、綠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材簡介:
《桂林山水》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質兼美的精讀課文,寫的是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桂林自然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課文按先總 ——分——總的寫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受學生的喜愛,是一篇很適合訓練、指導誦讀的好教材。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力求在優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于本文在表達上極其凝練、豐厚,如果用講授法,學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利用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以及它豐富的表現力,快速的信息傳遞,有利于學生直觀的欣賞,有利于學生自主、個性化地閱讀,也有利于學生的體驗和想象,提高審美能力。設計上體現以下幾點:
1、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精讀課文,感悟美景,”最后“再現整體,深化中心”。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盡可能地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領進一個觸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2、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感受到桂林的美麗景色,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和美好,激發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在重視改進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在讓學生“學會”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 “會學”。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段“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做到因道學文,以文悟道,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課。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在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語感,在感悟中探究,體驗想象桂林的美麗景色。
教學目標: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思想感情,培養愛美的情趣。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形象具體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4、會認“瀾、瑕、攀、巒、駱、駝、障”等7個生字,會寫“漾、鏡、瑕、巒、覽、駱、駝、羅、障”等9個字,掌握“蕩漾、無瑕、峰巒、游覽、駱駝、奇峰羅列、屏障”等詞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獨特的美。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直奔中心
1、談話:
同學們,在我們的家鄉渾源縣境內有一處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誰知道是哪兒嗎?(聞名遐邇的北岳恒山和巧奪天工的懸空寺)是的,我們家鄉的北岳恒山以其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和雄偉的山川,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游客,令他們流連忘返,也令我們渾源兒女由衷地感到自豪,也由衷地感到驕傲。其實在我們中國像北岳恒山一樣的游覽勝地還是有很多,比如,水平如鏡的杭州西湖,峰巒雄偉的東岳泰山,紅葉似火的北京香山,還有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2、導入: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陳淼先生的一篇觀賞桂林山水的課文。(板書課題)桂林,是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參觀旅游。人們觀賞歸來時都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贊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話呢?誰知道呀?(板書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學懂“甲” 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3、師過渡: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我們就隨著作者陳淼先生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去領略一下桂林的美麗景色吧!(板畫小舟)看課文聽錄音,想一想,這篇課文總共幾段?哪一段是講桂林的水的?哪一段是講桂林的山的?
二、精讀課文,感悟美景
(一)觀賞漓江的水
1、我們先來看桂林的水(板畫水),齊讀第二段,畫出描寫漓江水的語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2、師生對話:交流畫住的語句,漓江水的特點是(板書靜、清、綠)。
(1)請同學們用字或者關聯詞把這三個字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句子,報告給老師。(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漓江的水不但靜,而且又清又綠。)
(2)假如我們把靜、清、綠三個字重疊起來,怎么說?(漓江的水靜靜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綠綠的。)你聽了之后有什么感覺?(用親切、親昵或者可愛來評價,疊詞使語氣加重,就使人覺得漓江的水很靜、很清、很綠。)
(3)我們看到漓江的水這么美,這么獨特,這么有個性,感嘆起來,該怎么說?
“靜”念輕聲,拖長聲音,然后把聲音壓平。(示范)
“清”先向上揚一點,再輕輕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見底的意思來。(示范)
“綠”是很美,念時要念出美的意思來。(示范)
3、漓江水靜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綠到什么程度,要具體說明。老師讀上半句,你們對下半句。
(1)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2)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并在課件中學習“瑕”字。
(4)練習把句子寫具體
教室里真靜啊,靜得 。
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4、這三個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是用什么標點符號隔開的?
5、這樣寫是什么修辭手法? (排比句)把這種又靜又清又綠的氣勢寫出來了,給我們很深的印象。誰能把這種氣勢念出來? 再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6、仿寫排比句。今天我們學了排比句,我請你們做個小作業;我愛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這是一個句子,大家把它說成個排比句。
7、學到這兒,老師有個問題,這段明明是寫漓江的水的,干嘛從一開始就寫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讀第一句,大海的水“波瀾壯闊”,很美;西湖“水平如鏡”,也很美。可作者說“從沒見過漓江這樣的水”,說明漓江的水勝過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獨特,更美麗,這是對比手法,可以襯托出漓江水又靜又清又綠。
8、讀最后一句,找見一對反義詞,(前進和后移)其實第一段中的一個詞和第二段中的一個詞是近義詞,你們找到了嗎?(欣賞和觀賞)大家跟我說,欣賞桂林山水,觀賞桂林山水。(生跟說)用“欣賞”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換上“觀賞”。比如可以說欣賞水平如鏡的西湖,也可以說觀賞水平如鏡的西湖。但是有時候,可以用“欣賞”的句子卻不能用“觀賞”代替。比如說我欣賞音樂,不能說我觀賞音樂。為什么?因為觀賞是看,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聽。
(二)觀賞桂林的山
1、接下來同學們自學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讀;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句子,體會桂林山的特點;
2、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3、歸納桂林山的特點。(依次請學生板畫山)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 “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用了兩個比喻句“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并在課件中學習“ “障”字。)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4、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三、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師過渡: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欣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
1、理解“空中、山間、江上”這樣的層次、方位、立體感覺。(板畫云霧迷蒙、綠樹紅花)。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1)理解:“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完成板書的畫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先學懂詞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綠的波浪;畫,畫卷;游,游覽。再學懂句意:小船行駛在碧綠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麗的畫卷中游覽。(板書)
4、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內化
1、看課文視頻,此時此刻你們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嗎?我們的祖國很大,像桂林這樣的山水全國各地都有,所以我們可以把“桂林”改為“祖國”,想象一下祖國的山水。
2、加形容詞來表示祖國山水的美?(秀麗、錦繡、美麗)
3、說一句話表示祖國山水的美?
4、改成感嘆句,會嗎?
5、再加重語氣,改成反問句,會嗎?
是的,第七課《走進麗江》,你將看到古城美,雪山美,第八課《五彩池》,你將看到形狀美,顏色美……同學們!只要我們善于閱讀,善于發現,善于感悟,善于探究,美就會映入我們的眼中,走進我們的心里。
五、布置作業,滲透訓練
六、板書設計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設計理念】
在網絡運行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條件下,體現學生在對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各種信息的瀏覽、比較、感悟、加工的同時進朗讀、精思、吸納、交流的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領悟桂山水的特點及作者的寫作特色,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設計特色】
情境生動,信息豐富,平等交流,自主探索,以讀促寫。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伴著音樂利用播放祖國風景名勝的圖片,揭題后,讓學生登錄桂林網站,了解桂林的歷史、特點。
設計意圖:在詩情畫意的情境中,學生初步感悟到祖國河山的壯美,了解到桂林山水歷史悠久,聞名天下,為后面的學習、朗讀、理解打下良好基礎。
二、觀看網絡視頻,整體感知課文
1、圍繞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讓學生看網絡視頻,聽課文朗讀。然后學生再自讀課文,邊讀邊想,確定符合自己學習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學生在看、聽、讀、想中,領略了桂林山水的美,欣賞了課文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激發起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學習目標的交流與確定,使學生學有方向,學有收獲,學習更主動。
2、理清課文結構,找出中心句:
圍繞中心句讓學生上網搜集、瀏覽相關資料,再口頭綜述所看到的資料、景象。
設計意圖:對語文的學習必須建立在一個整體感悟的基礎上,不能把課文內容弄得支離破碎。所以,學生抓住中心句,知道了學習的重點,也可以圍繞中心句收集信息,瀏覽資料,準確理解課文。歸納、描述所瀏覽的資料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可進行創新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指導學習第二段
1、學生先看圖、讀書、質疑,利用電子郵件進行討論:
在此基礎上,找出并理解描寫漓江水的特點的句子。再讓學生用關聯詞把漓江水的特點用一句話概括出來。最后讓學生感情描述漓江水的特點,朗讀課文中的感嘆句和有關句子。
設計意圖:在這一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是半扶半放,通過讓學生自讀、質疑、討論,讓學生充分理解漓江水的特點。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描述,對桂林山水喜愛和贊美的感情被充分激發,與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溝通和共鳴,從而使感情朗讀課文做到投入而聲情并茂。這里著重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感情朗讀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2、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自由發表對桂林水的看法,再在感情朗讀中體會、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容量大的優勢,讓學生快速瀏覽,暢所欲言,加深對漓江水的感性認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靈氣與悟性。以感情朗讀、平等交流作為主要手段,體現師生平等互動的關系。
四、自主學習第三段
師生總結第二段的學習方法,并按此方法自學第三段,不明白的地方可舉手或發送電子郵件向老師、同學請教。學完,自主匯報學習體會。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學習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后,給學生思維以導向,使他們積極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體現。
五、以讀促寫,完成課堂小練筆
學生通過上網調閱祖國各地風景名勝的資料,抓住特點,認真觀察,恰當展開聯想,并學習運用《桂林山水》一課中的寫作方法,仿寫一小段話。寫完后,用電子郵件的形式傳閱、修改。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才能賦予學到的課本知識以生命力。在這一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運用所學習過的觀察方法、寫作方法,使學生及時積累所學過的知識,并與伙伴享受成功的愉悅,激起了良好的學習心境。
六、自主總結,激勵愛國之情
學生在網上交流天地學習感受:你最大的學習收獲是什么?做的最好的是什么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又是哪些方面呢?交流完畢,教師激勵同學奮發學習,把祖國江山妝點得更美好。
設計意圖:教育最終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在交流比較中,學生自我反省,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了清醒的認識,使今后的學習可以取長補短,有的放矢,有利于自身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 魏蘭英】
〖“快樂積累 立足運用”課題小結·培養自主積累的能力〗
自主積累能力的培養在于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合作學習伙伴等,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積累能力。
首先,引導學生自主確定積累的內容,在每一篇課文中,值得積累的內容很多,豐富的詞匯,優美的句子,精彩的文段,文章的思想內蘊,讀文后的收獲體會……均可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什么就積累什么。
其次,引導學生選擇積累的方法,教學中,積累的方法很多,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選擇。
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教師引導學生背誦描寫桂林山水優美的句子或文段,并引導學生摘抄文中的成語,引導學生熟記文中所引用的精辟的詩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還引導學生把桂林山水畫下來……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積累能力。
〖“快樂積累 立足運用”課題小結·實踐運用,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的東西,必須讓學生真正理解、領會,并盡可能地運用,才能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搜集查找有關桂林山水的資料,讓學生當“小導游”寫一段解說詞,并向“游人”作解說,讓學生當“詩人”吟詩贊美桂林山水……這不僅是學生再次語言積累的過程,更是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實踐,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在學習中堅持實踐運用與語言積累的有機結合,逐步養成自主積累的良好習慣。
【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南街第二小學 馮永珍】
〖朗讀中豐富積累〗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而,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
《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絢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可讓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讀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任陽中心小學 鄧永春】
〖如何在課堂上張揚學生的個性〗
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發現他人理解、思維、方法的獨特之處,尋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獲得調整思路、修正認識、改進方法的啟示,并通過相互啟發,發現新的問題,激起自己課后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學完《桂林山水》后,我讓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梳理和反思:為什么人們稱“桂林山水甲天下”?你是怎么讀懂的?還有疑問嗎?結果學生又提出新的問題:“為什么會形成桂林山水這樣奇特的景觀呢?”這個問題已經打破了教材的限制,打破了學科的限制。這堂課中,學生在自我反思、調控過程中,在對課文再發現的過程中,超越了課堂,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教師,進而超越了自我。
【北京市朝陽區安貞里第二小學 宋雪梅】
〖抓住課文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抓住課文中的精彩片斷,引導學生進行仿寫、這樣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描寫漓江的水抓住靜、清、綠這三個特點,描寫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險這三個特點,分別把它們寫得很具體,文章結構整齊。我就讓學生仿照這種描寫方法,寫一些其他的事物。如公園里的花真多啊,真香啊,真美啊;菜市場里的蔬菜真多啊,真鮮啊,真齊啊;媽媽的手真糙啊,真巧啊,真勤啊等。
【河北省安陽市曙光學校 申艷霞】
《桂林山水》是一篇看圖學文,作者以寬闊的視角,敏銳地觀察、優美的語言、精粹的筆法,抓住特點在寥寥數百字中寫出了素有“甲天下”之稱的桂林山水的風貌和神韻,表達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游覽過桂林之后,不由得這樣感慨“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課堂上我們也跟隨作者一同游覽了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在充分感受領悟課文之后,我問同學們:“‘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作者的感受,那么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游覽桂林之后的感受,你會怎么說呢?”當時,我沒有對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給予太大的期望,因為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同時包含自己的感受,對于剛入六年級的孩子還是很有難度的,這樣問,只是為孩子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時也是一次難得的錘煉語言的機會。然而出乎我意料的事,我聽到了這樣句子:
秦澤華說:“桂林山水好,誰敢與爭鋒?”武欣欣說:“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游?”薛飛作對聯一幅:“水,靜請綠;山,奇秀險;橫批,人間仙境。”張敏杰同學說:“桂林山水好,不來遺憾了。”武曉明同學說:“來到桂林山,勝似活神仙。”與同學們所寫相比,我寫的句子“心在文中走,神似天上游”卻顯得那么生澀與懂。
孩子們,好樣的!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潮橋小學 吉壽昌】
〖精心設計指導學法培養能力詳細內容〗
抓住思路,理解課文對思路較明顯的課文,通過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課文。
如《桂林山水》一課,有經驗的老師是這樣安排的:
1、審題,預測思路。出題后先提出桂林在地圖上的位置,然后讓學生思考:
⑴ 看了題目,你認為文章是寫什么的?重點應該寫什么?
⑵ 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以設置懸念。
2、感知課文,理清思路:
通過以下“練讀”,理清文章脈絡:
⑴ 哪幾段分別寫桂林的山和水?
⑵ 課文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⑶ 在段落結構上,本文有什么特點?給課文列思路圖。
3、閱讀分析,理解思路:
教師激qing朗讀,學生自讀體會。指名列思路圖,全班評析。在評議中,滲入必要的詞句和讀寫訓練,并組織質疑。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一:
在品讀“桂林山水的靜、清、綠”這一部分時,我是這么處理的。
師:同學們,課文主要抓住了漓江水的哪幾個特點來寫的?
生:靜、清、綠。
師:你能把它的靜、清、綠讀出來么?
生:能。(學生齊讀,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師:同學們讀的還不錯,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
生讀,可是感情還是不到位。我只好繼續往下進行下面的內容。
從上面的案例不難看出,我出發動機是好的,我極力想讓學生能通過有感情朗讀進一步在情感上和文本產生共鳴,即使是在學生朗讀十分不理想的情況下,我也想通過自己的表揚激發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但效果甚微。畢竟,學生對漓江水還是比較陌生的,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和課文融為一體。我忽略了應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的情感一步步自然升華。所以,造成了這一教學環節的失敗。
二 :
師:同學們,讀了這段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感覺漓江的水真是太美了!
生2:我知道了這部分寫出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
師:說得不錯。你能用感嘆的語氣說說嗎?
生: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學生語氣平淡)
師: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生讀,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后教師出示課件學生練習朗讀這三個感嘆句)
師:大家讀得很好,可是漓江的水究竟靜、清、綠到什么程度我還是想象不出來,那怎么辦呢?
生:還要把它讀具體才能讓人感受到。
師:這樣吧,老師讀上半句,同學們讀下半句。怎么樣?
(生讀得非常投入。)
師:你能說說你為什么讀的這么好么?
生1:我是邊想象邊讀的。
生2:我注意了語氣的變化。
生3:我是懷著深深的贊美之情讀的。
生……
師:原來讀好書有這么多的好方法。下面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再練一練,相信你會讀的更棒。
師:漓江水這么美,你們想不想親自去看一看?(播放課件)
師:同學們,帶著你剛才的感受再把這部分美美的讀一讀。
(這次同學們讀的非常有感情,聽課老師都熱烈的鼓起掌來。)
這次的教學,我2不僅為學生創設了朗讀的情境,而且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升華。在教學時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抓住關鍵句讓學生反復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讓理性的語言伴隨著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真正感悟到漓江水的美麗,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要求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具準備
掛圖、投影或電影、錄像;生字生詞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爾后讓學生談感受。
(二)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 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
(三)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漓江水
問:漓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漓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
3.體會最后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四)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重點指導讀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險氨。)
(五)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或投影,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讀全文
(七)作業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
第二課時 (一)指名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后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關系?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閱讀下文。后三段講作者蕩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識記生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里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四)指導背誦
1.在了解句與句關系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了解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五)完成“思考·練習3”抄寫句子,注意分號的用法
要求:以標點為標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想想分號的用法(長句子中有三個并列的分句,每個分句中已經用了逗號,并列的分句之間要用分號。這樣,要以把一個個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誦課文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字詞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教材。本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
設計這堂課,我采用簡筆畫與文字結合投影的方法,緊扣本課教學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記憶、鑒賞等能力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桂林山水圖,閱讀全文,找出全文的總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投影“桂林”、“甲天下”。然后指導學生理解“甲”的意思及其領起全文,引入對比寫景的作用。然后,我讓學生選擇“你想先去欣賞桂林的山呢,還是欣賞漓江的水?”學生大概是頭一次能有自己的機會,積極性非常的高,學習效果也很好,通過品味漓江水的排比句和桂林山的排比句,使學生產生優美的語感,建立起語境形象。畫出來的簡筆畫也各有千秋。
總之,我認為這堂課尊重了學生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的方式學習,少了統一,多了寬松,少了強求,多了自主。學生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都很欣賞,能方動一段一段地誦讀課文,準確概括桂林山水的特點。課間學生還會互相觀賞交流各自描繪桂林山水和漓江水的簡筆畫,調動了學生學習寫景課文的興趣,化枯燥為生動。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同時,它也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對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兩個方面作了具體描繪。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時,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表達方法。因此,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很美,作者的語言也很美,很值得同學們去積累,去運用。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我對教材以及“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的理解,我將本課安排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將字音讀準,將課文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積累,表達方法的感悟。
教學過程:
今天,我重點說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教學模式每堂課都有三個主要環節。根據教學實際我將第二課時具體安排安排為五個環節:
一、板題示標: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要求我們語文課上導入語要簡潔,最好能開門見山的引出新課,可以不再復習提問,不再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不再解題,這一切都交給學生在自學中去完成。但也可以有一兩句富有激qing的語言。因此,我將這一課的導入語設計為; 同學們,喜歡旅游嗎?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桂林,去欣賞一下桂林的山水。(板書課題)課題的板書也很重要,一定要認真對待,不但要把字體寫工整,筆畫筆順也要正確,板書的地點還要醒目。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我們在板書時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板書結束還要讓大家讀一讀。接著是出示學習目標。(八字教學法,對學習目標也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具有可測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容易測量,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則不易測量,所以,我們只要求教師每堂課必須出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不必出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其次,教學目標要實事求是,如果不實事求是,要求理解的,卻設定為掌握、運用,要求熟讀的,卻設定為“背誦”,學生當堂達不到,那么,教學目標就失去了意義。最后,教學目標的表述要簡潔明了,便于師生記住。)學習目標的出示可以是口頭表達,也可以是書面表達,但出示的時間不宜太短,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目標出示后,還要有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大家完成學習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激勵語;能完成這些目標嗎?請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訴朱老師。
二、依據自學指導自學
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我接著出示自學提示。過渡語在我們的教學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本環節的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 怎樣學習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呢?我們來看一下自學提示:
學生的自學要以教師有效的指導為前提,自學提示是否有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明確:確自學的時間、內容、學習方法、達到的標準、檢測的方法及要求。
自學提示要科學、具體、具有可操作性,這樣才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才有可能達到八字教學法的效果----緊張、高效、愉快。根據這一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提示;
1、默讀課文,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點。
2、用橫線畫出描寫漓江水的句子,反復朗讀,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3、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桂林山的句子,反復朗讀,并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4、作者在介紹桂林的山、水時運用了哪些表達方法?
(5分鐘之后,比誰學得好。)
三、 檢查自學效果
八字教學法中提規定自學時間到時,教師一般用“舉手”統計的方法了解學情。如果絕大多數學生都已完成自學任務,那就可以轉入下一個環節;如果有半數學生未完成,教師就應適當延長時間。舉手統計之后就是檢測,檢測的方法,文科一般以口頭提問為主,以筆頭練習為輔,重在了解、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
根據我的理解在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誰能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而問“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又是什么意思?
2、(過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說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那么哪位同學說說,漓江的水美在哪里?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
(教師相機板書:靜、清、綠)
3、品讀作者怎么寫出漓江水與眾不同的“靜、清、綠”的
(指名朗讀描寫漓江水靜、清、綠的句子,注意指導讀好六個“啊”的變調)
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明確句子的含義,并想一想應該怎樣讀才能表達出句子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再試著朗讀體會。八字教學法中提到;教師在檢測時,應選擇后進生作為檢測的對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在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檢查朗讀時,先讓程度不太好的學生讀,讀不好再找其他學生幫忙,如果還讀不好,老師引導。
比如,學生在讀漓江的水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找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讀,第一遍讀得很平淡,只是做到了將句子讀通順,清的程度沒讀出來,接著,我又找了一名程度稍好一點學生來讀,這個學生讀得很有感情,接著又讓第一個同學來讀,這個同學這次讀得也帶上了感情,但我感覺他還能讀得更好,我就出示了一幅山水倒映,水清的能看見江底的沙石的圖片,然后讓這個學生再來讀,這一次他讀得非常有感情。這樣一來后進生的問題解決了,其他學生在聽、糾正的過程中朗讀的效果也不會差到哪里,同時這位后進生的成功也是后教的成功體現。
學生都能有感情的讀好每一個句子,我有安排了齊讀第二段。(過渡語;看著這樣靜清綠的漓江水,怪不得游客都忘了穿在前進,岸在后移,讓我們也帶著陶醉之情一起讀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4、學生學習了漓江的水后,我又用同樣的方法來檢查學生對第三段的理解(過渡語;漓江的水那么靜、那么清、那么綠,真是太美了,讓我們不由地贊嘆: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過你可別只顧著低頭看水,而忘了抬頭看兩岸美不勝收的山呀!)
(1)誰來讀一讀描寫桂林的山的句子?(注意“啊”的音變)
(2)指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誰來說說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奇、秀、險)
師:同學們,桂林山的一個特點就足以讓我們欣賞,品味,如今,它集這些特點于一體。難怪作者要這樣贊嘆它,下面讓我們大家齊讀第三段,再次體會桂林的山的美(師生同讀)
5、體會山和水相映之美
有感情的朗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美的畫面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也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情的表達,因此這一環節看視頻談感受。
師過渡:我們欣賞了漓江的水,品味了桂林的山,如果把山和水結合起來欣賞又是怎樣的畫面呢?請看大屏幕。
請大家帶著各自的感受讀一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并給你的同桌說說作者此時此刻的感受。
指名談作者的感受。
齊讀最后一段。
6、誰來說一說,作者在介紹桂林的山水時都用了哪些表達方法?(本環節也可安排學生先討論再回答)
四、當堂訓練
當堂訓練環節,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求學生運用知識能當堂獨立完成作業,這是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綜合訓練。他強調精講多練,八字教學法中重點強調寧可老師多費事,不讓學生做廢題。在操作此環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精心設計習題,出有價值、高質量的題;二要注意面向全體、團材施教(作業可分為“必作題、選作題和思考題”),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三要強調學生當堂獨立完成。三要指導學生做題方法,先復習再做題,死記活用。五要把課堂的每一分鐘都留給學生去學和練,教師不當堂批改作業,六要強調學生糾錯。糾錯也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糾錯一定要及時。
根據以上認識,我設計了以下訓練題;
1、背誦課文最后一段。(背誦的內容要適中要求當堂背誦的一定要做好檢查,檢查可以是抽查,也可以是互查,抽查時一定要多抽查后進生。實在背不上來的可放在課下抓,最好不要出現有的同學在背誦,有的同學在做題的現象)
2、完成練習題仿寫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里真靜啊,靜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瀏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到桂林這一帶的山。
我看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電影,聽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卻從沒聽過這樣動人的故事。
*3、讀了本課,你可能被文中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試著吟一首詩或者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總結下課
今天我們盡情的游覽了如詩如畫的桂林,其實我們國家像桂林這樣迷人的景色還有許多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去盡情的欣賞,也希望大家也能向作者一樣把他寫的如詩如畫。下課!
板書設計; 學手段不斷更新,投影、實物投影,多媒體的使用,使課堂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實效性越來越強,但是,就現階段絕大多數學校而言,黑板仍然是主要的教學用具。用好黑板,精心設計好板書,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一節課,45分鐘,什么時間,在黑板上板書什么內容,寫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式寫,由誰來寫,教師都要在備課時預先考慮好。科學合理地設計板書,能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桂林山水
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創設情境 激發情趣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桂林山水》教學案例
教學情境:復習導入后。
1、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我呀,把這美景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感受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
(學生看桂林山水錄像,不時發出驚嘆聲。)
2、師:剛才錄像里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2、3自然段。
師:自己先讀讀2自然段,你覺得哪些描寫漓江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讓我感受到漓江的水真靜,可以用水平如靜來形容。
生:我可以感受到漓江的水流動的很慢,所以才讓人們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師:那你剛才看到這樣的水時,心情是怎樣的?
生:很平靜。
師:請你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師:請同學們想象,還能看見江水中的什么景物?
生:也許還能看見小魚兒游來游去。
生:也許還能看見水草在水底擺來擺去。
師:還有誰喜歡這句話呢?
(全體學生都舉手了)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清澈的美感給讀出來了。
(指名學生個別賽讀,教師加以鼓勵,并與學生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秀者鼓掌。)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師:無瑕的翡翠什么樣兒的?誰來形容一下。
生:非常非常綠。
師:第一眼看到這么綠的水,你心里會想些什么?
生:驚訝,我從沒看見過。
師:課文中用翡翠這個詞語來形容水的顏色,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學生閉眼齊背)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可見,“感悟”是前提,“積累”是基礎,“表述”是創新。所以閱讀教學應該在注重積累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悟性的培養,以培養語感為起點,通過各種渠道來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體驗為重點。換句話來說:增強了感悟的實效性,就等于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那怎樣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呢?在《桂林山水》這一課中我做了以下幾點:
一、在創設情景中感悟。
感悟需要情感的支撐。我想,“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對于學生來說,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創設一個充滿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和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里,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讓閱讀教學變成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
在教學片斷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桂林山水的美景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作者的語言文字成為一個個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感受文本的美,學生很快就從文中找出優美的語句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我更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實現對文本的超越。學生說能看見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那水有多清啊!而水草的擺動又能感受到水的清洌。這樣的回答引起孩子的共鳴。雖然沒有文本描繪得那樣優美,可我認為這更符合學生的特點,閃爍著童趣的靈性。閱讀教學要讓學生用心感悟。
二、在“誦讀體味”中感悟。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讓學生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視頻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并通過讀表現出來;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感悟美、體驗美。
情境教學是針對學生蘊藏著的學習主動性,把學生帶入情境,在探究中,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和體驗,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體現。
《桂林山水》教學案例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然后,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使學生借助課文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感受祖國語言的美;二是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本課較難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綠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游覽。
二.設計理念。
實踐證明,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獲得,主要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而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讀”獲得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體現“以讀為本”的思想,”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受語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
三.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嘗試通過“研究朗讀”加深理解課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
2.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景象。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復合片)
教學過程
一.激qing導入
師:萬里長城雄偉壯觀,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是人類文明的見證。然而千萬年來,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締造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跡。我國廣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觀察圖畫
師:(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畫面)看,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綠水,非常美麗。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美麗的景色?(學生介紹時,教師引導側重于觀察有順序有重點,敘述的語言要生動。)
過渡語:如此秀美的風光,該用怎樣的語言來描寫它呢?
三.初讀課文
1.看畫面,聽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簡單介紹“啊”的音變:在普通話中,“啊”在句子末尾時,讀音會受它前一個字的讀音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如在本課中“啊”就這樣讀:真靜啊(nga);真綠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險啊(哪)。
(注:學生了解“啊”字讀音這一特點即可,為什么這樣變化不必講。本課出現的讓學生讀準,讀對。)
3.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字音。
4.檢查朗讀情況。
過渡語:“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就與作者一起蕩舟漓江來觀賞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圖文結合,研究朗讀。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畫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結合畫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2.討論: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把特點說具體,并與大海、西湖的水比較,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鏡”。)
靜——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綠——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3、指導朗讀。
采用研讀法,即該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真正做到由感而發。描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讀時語氣要緩,要輕。“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讀得稍重些即可,不要過分強調重音,以免使得整體不和諧。“靜”字讀得稍慢,“清”略顯示輕快,“綠”讀得更加明快。讀這一段,整體感覺輕緩,富有起伏。
指名讀——師生評價(可問:這里為什么這樣讀?怎樣讀更能體現漓江水的這一特點呢?你認為他哪里讀得好,請說說理由。你能試一試嗎?評價中穿插自由讀、指名讀、范讀等形式的朗讀)——自由讀想象體會漓江水之美。
4.總結學法:結合圖畫讀課文——找特點——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讓學生先通過觀察、比較領落桂林水的獨特,然后再從語言文字的具體描寫中進一步體會,最后通過研究讀使學生感悟、表現桂林水的特點。此時,學生隨著有聲有色的朗讀,身心會進入那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色之中,進一步領悟大自然的美韻。
(二)運用第二中學到的學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三)檢查自學。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秀——色彩明麗
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結合畫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理解“奇”這一特點時,可補充以下內容,幫助學生想象體會漓江兩岸的奇峰,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的像擺開架勢啄斗的公雞。碧蓮峰的山體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書僮山很像一個古代捧書而立的書僮,螺螄山周圍有一道道盤旋的螺紋,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還有一處山景叫“羅漢曬肚”,像一個敞胸露肚的羅漢坐在江邊休息。也可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接下來山峰像什么。
2.指導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把學到的學法緊接著運用,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到學法的運用之中。這樣便于學生掌握學法,起到了學以致用的作用,長期堅持一定能夠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的。
過渡語:漓江的水靜、清、綠,美得獨特;桂林的山奇、秀、險,與眾不同。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山,又是怎樣的一幅美麗景象呢?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想象山繞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麗畫面。
2.說說你想象到的畫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
邊讀邊想象,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夠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描述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促進學生能夠直觀地、創造性地理解語言文字。
五.感情朗讀全文,邊讀邊想象,再次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義,并試著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一個充滿情趣、富有活力的課堂往往與教學策略分不開。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突破傳統教學的限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執教《桂林山水》這課時,本著“循文入境,激發創作潛能”的宗旨,為學生創造出輕松愉悅、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圖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審美過程是一種見情、見性、見靈、見神韻活動,*的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魯迅說,文學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審美從文章三美入手。
1、讀出音樂美、形象美。以一個游覽者從容、輕松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等。注意以上幾點,分小組讀課文,在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感受到一連串意象的美。
2、配樂讀課文使學生審美感受又進一層。
3、展現桂林風光圖畫,讓學生觀賞,學生感嘆“啊,這樣美!”學生頭腦中意象或與此契合,或沒有想象到,通過互補、印證想象更豐富了
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這指的是對文章的鑒賞,鑒賞什么呢,既要賞其美,又要鑒其妙。可以從語言聲音節奏、色彩氛圍、語調語序中推敲品味,體察作者怎樣精確、省儉、傳神運用語言,體察運用語言之妙。新課改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良好語感。語感訓練除了語文實踐外,還需語感分析,析語言之妙。
首先讓學生劃出你認為好的語句,并用“這句話好,因為______________”句式說話。有的說我認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連,像老人、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句話好,因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學說我認為“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這句話好,因為這句話中峰巒雄偉,紅葉似火詞語用得好。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背誦,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四書五經無一例外要求背誦。背是古人學習“千古真經”。一些精品應引導學生先吞下去,為其打下精神底子,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積累,培養語感。《桂林山水》其優美語言,豐富詞匯,以及其中表現出的優美意境,是語言中精品,應引導背誦,怎么背誦,有其方法,通過篩選信息,選擇主要信息進入意識是背誦的主要方法。
我想新理念如何與課堂教學結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斷琢磨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終不諭,希望能成為新理念通往課堂教學實踐的一座橋梁。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6
一、導入課文,學習首節
1、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為什么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一同去桂林游覽一下,讓我們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1、先讓我們伴著優美的音樂,來欣賞一組精彩的桂林山水圖片。
演示:“配樂欣賞”。
2、欣賞同時教師做以下文字說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綠水映山,這山,這水是那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這是螺螄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著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麗啊!
這是蘋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圓的蘋果。
煙雨朦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這是雪獅嶺,一只多么偉武的大獅子啊,仔細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綠山綠水,讓人覺得好像走進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駱駝!
美麗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喲!
三、加深對山水特點的理解
1、讓我們從桂林的美景中回來,回到課文中,先來了解美麗的漓江:
⑴ 介紹漓江:
如詩如畫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發源于桂林市東北興安縣的貓兒山,它如同一條秀麗的玉帶般一路流經桂林、陽朔,一直到桂林東南部的平樂縣,全長有170多千米。
如詩如畫的漓江之所以這么美麗,是因為它有三個特點,你們能在課文中找出嗎?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靜、清、綠)
學生齊讀描寫三個特點的句子。
⑵ 靜:
① 請同學們來看插圖: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靜,水面上幾乎沒有一絲波紋,簡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靜?
演示:“桂林的水”。
(點擊略縮圖可放大)
讓同學們體會漓江不的靜。
(漓江的水多靜啊,像不像一面鏡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 朗讀指導:
漓江的水多靜啊,你能把有關句子讀一讀嗎?朗讀指導。
(注意“真靜啊”,作者發自內心的由衷的贊嘆)
③ 在多次指名讀后齊背。
⑶ 清:
①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書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紹,同學們肯定覺得不夠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嗎?
② 先請同學們來看一幅圖片,演示“水中倒影”。
(在課件中把鼠標放在兩幅圖片的中間,會出現詳細的說明文字。通過這幅圖片的欣賞,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
③ 看了圖片,同學們對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觀的感受,讓我們再來看一組具體的數字吧?
演示“對比圖”: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漓江的水整整比黃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謂是水清見底,游魚可數,景色如畫。
④ 朗讀指導:
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們該怎樣朗讀來表現呢?
⑤ 齊背。
⑷ 綠:
① “無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② 演示:
“半邊渡”。
(在課件“桂林的水”部分中,還有其它的圖片,教師可根據需要展示,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個特點)
桂林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山上長滿了綠色植物,山是綠的,把水也映綠了,看,多綠的水,像不像無瑕的翡翠?
⑸ 連讀描寫三特點句子。
這是幾個句子?一個還是三個?
簡要說明本自然節首尾兩句,齊讀全段。
⑹ 本節小結,演示:
連續欣賞。
(在課件“桂林的水”部分點擊畫面中間的動畫)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過渡:
漓江的水那么靜、那么清、那么綠,真是太美了,不過你可別只顧了低頭看水,而望了抬頭看兩岸美不勝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點是什么呢?
板書:(奇、秀、險)
⑵ 奇:
① 齊讀“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駱駝山”、“蘋果山”、“雪獅嶺”。
欣賞這些圖片時,把鼠標放在圖片的中間部分,會有說明文字出現,如不想讓學生看到,請不要把鼠標放在中間。
語言補充:
朝板山、九馬畫山、八仙過海、月亮山、孫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關這些山的文字說明,請到我的專輯中下載)
其實又豈止是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說也說不盡。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心中只有七個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② 指導朗讀。
⑶ 結合七幅圖片,讓學生理解山之“秀、險”。
⑷ 連讀三個特點的句子。
三、理解“連綿的畫卷”,總體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師接讀:
(這樣的山……連綿的畫卷)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指哪樣的山、水?(圍繞、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進這哪兒?
2、理解“連綿的畫卷”:
板書:連綿的畫卷
什么是“畫卷”,“連綿不斷”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圖。
由桂林到陽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條青綢,如一條綠帶,盤繞在兩岸萬點峰巒之間。一路上風光奇麗,奇峰夾岸,青山浮水,碧水縈回,真猶如一幅百里的畫卷。說它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一點也不過份。
3、齊讀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5、再次演示:
“配樂欣賞”:看看你有沒有在“畫中游”的感覺。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詩如畫,下面老師要為你們介紹一首詩《桂林山水歌》,這是詩是著名詩人賀敬之寫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樣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結合學生特點運用靈活的手段,讓學生通過讀感受詩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總結升華
1、本文寫了什么?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過桂林嗎?你游過什么地方?
(讓學生暢所欲言,贊美祖國美麗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偉的連綿的畫卷啊,可這83千米,在我們偉大的祖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國美麗的山河又豈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我們美麗山河的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國是多美麗,我們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而感到自豪。
3、欣賞“帶”字:最后老師請你們來欣賞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風景線。
演示:“鑒山樓石刻”。
讓學生根據課件提出的問題充分討論,找學生代表來回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結合學生回答,總結結束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