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3篇)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重點難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的十三個認讀字和六個會寫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兩首古詩。
3、學習古詩《春曉》,感悟意境,練習背誦。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詞卡,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談話引入
1、學習了前面的幾篇課文,同學們覺得春天怎么樣?
2、古時候的人們也很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很多的詩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兩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
看一看書,誰能讀準確?
板書:春曉 村居(區分“春、村”的讀音)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借助拼音自讀古詩,畫出本課的生字:
同桌之間互相認讀。
2、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引導學生認讀:
開火車讀。
指名讀。
3、交流識字方法,記憶生字:
⑴ 加筆畫、加偏旁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煙 口──知
⑵ 換筆畫,換部分組字: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歲──多 放──散
4、讀詞語鞏固讀音:
兩首 古詩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三、正確流利的讀古詩
1、自由讀。
2、同桌互讀,能背的可以背給同學聽。
3、自愿到前面讀或背,讓大家欣賞。
四、重點理解《春曉》,感悟意境
1、許多同學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春曉》這首詩了;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唐代詩人:孟浩然)
2、再談談這首詩,說說你哪兒讀懂了,還有哪兒不懂?
根據學生質疑可適當引導:
⑴ 曉:是天剛亮的時候。
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覺的意思。
⑶ 聞:就是聽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請學生們看著課文中的圖畫,聽老師范讀古詩,聽聽老師哪兒的停頓長一些或者字音拖長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⑴ 學生自讀,體會感悟。
⑵ 教師描述,引領大家讀。
教師:在春天里睡覺真好,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為什么?
學生:春眠不覺曉。
教師:剛一醒,就聽到四處傳來鳥兒叫聲,聲音真好聽。
學生:處處聞啼鳥。
教師:昨天夜里刮風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麗的花兒又被風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學生: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練習背誦。
⑷ 學做小詩人,到前面朗誦,教師為學生配上音樂。
⑸ 集體背誦。
五、板書設計
4、古詩兩首
春曉 村居
六、課堂作業設計
1、找朋友:
詩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讀一讀,說一說:
詩:詩人。
聞:見聞。
古:古往今來。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村居》,練習背誦。
2、指導寫字。
3、學習積累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
〖教具準備〗實物展臺,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抽讀生字卡,復習生字讀音。
2、背誦《春曉》。
3、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誰已經背下來了,可以背給大家聽。
二、理解古詩,感悟意境
1、誰告訴大家這首《村居》是誰寫的?
(清代詩人:高鼎)
2、這首詩寫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學們放學后,一起放風箏的景象)
3、古人管風箏叫什么? (紙鳶)
4、頌讀古詩,練習背誦:
⑴ 自己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跟讀《春曉》有什么不一樣?
(停頓不一樣,這首詩是在每行的第四個字后面稍作停頓 )
⑵ 同桌互相聽讀,鼓勵學生邊讀邊表演。
⑶ 上臺背誦,展示。
三、指導寫字
1、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要寫好哪幾個字?
讀一讀:
古 聲 多 處 知 忙
2、學生描字,說一說哪個字最難寫?
教師具體指導: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寫時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寫成一左一右。
處:強調是半包圍結構,第三筆捺要拉長包住上面的筆畫。
3、其余的字學生自己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利用實物展臺評說:
古:橫要寫長稍鼓一些。
聲: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邊的口要寫得稍低一些。
忙;強調“忄”筆順。
四、課后延伸
1、以小組為單位,親手做個風箏放一放。
2、也可以將現成的風箏拿來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課外讀背幾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與大家交流。
推薦: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蘇軾《春宵》 韓愈《晚春》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課前準備】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
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
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游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
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并寫好“流” 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匯報。
六、總結
【評析】
本課設計著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1、扎扎實實,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扎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像“流”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勵自主實踐并實現超越: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為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為憑借,創設了各種各式、寬松和諧、富于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于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教材透視】
《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兩首古詩都描寫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詩格律整齊,文字優美,詩句生動,讀來瑯瑯上口。其中《望湖樓醉書》生動地記敘了夏天西湖疾雨急來急去景色的變幻,表現了景物的動態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中沒說送別,則顯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的美麗,是詩人通過寫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膾炙人口詩篇。
【設計思路】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建構以及多元認識是古詩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要真正理解古詩,就應設法使學生入境,讓學生和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這樣,學生 才能把古詩讀寫真切,理解得更透徹,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情感的熏陶。
簽于上述認識,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達到資源共享,追求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化,努力鍾煉語言,詩化課堂,以情感為線,語言為鏈,建立起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和諧對話,使學生雙方都能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中共同獲得美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感情誦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
1、認真閱讀古詩,在理解每首詩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重點】
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難點】
教師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反饋的調控。
第一課時
蘇軾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巧妙地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內容不難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讀成誦”的古詩教學原則。
【思路提要】
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讀詩—悟詩—品詩—誦詩,形式不拘一格,關鍵要把古詩學“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誦這首古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同學們,了解西湖嗎?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記憶憂新,回味無窮?
2、過渡:是呀,西湖是世界聞名的風景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來學習兩首宋朝詩人寫的詩,看看古人眼中,筆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樣的?
電視、書本上或耳聞目睹的有關西湖的信息。紛紛踏來,交匯,共享。
看似不經意的一問,鏈接了學生的記憶,勾連出大量的閱歷和體驗。豐滿學生的認知世界]。
二、動漫欣賞,引生入境,初讀感知古詩。
1、播放兩首古詩的動漫。
2、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讀 兩首古詩。
3、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欣賞動漫
放聲初讀
談談初讀后的感受
初讀是學生文本對話的第一個回合,并尊重其對文本的獨特感受。
三、自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出題、解題:題目交待了什么?“醉”字何意?
2、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對他了解嗎?
3、教師出示學習要求:自讀古詩,對照插圖,自主感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并利用好手中的工具書。
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性認識解題。
依據搜集的資料簡介蘇軾。
利用工具書自學,小組合作交流詩意。
“醉”字的理解是關鍵,這里巧設疑問。
這一環節為學生自主感悟階段,放手讓學生學習,教師巡回點撥。
四、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古詩,師配樂吟誦。聽了老師的誦讀,你的腦海浮現怎樣的畫面?2、我已讀了許多遍,對詩意自己的理解,下面我們都跟著音樂把這首詩吟誦一遍。
2、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聽誦讀說說自己眼前浮現的畫面。
自讀后再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遵循“淡化理解、強化誦讀”的原則,不宜作過深理解。
五、咬文嚼字,感悟詩的意境美、文字美。
1、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季一場雨的特點?猜猜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
2、“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特點能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來?
2、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未遮山、跳、亂、忽吹散、水如天等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這場雨的主要特點。
學生會咬文嚼字,感受語言美。
六、激發興趣,吟讀成誦。
1、你會讀這首詩嗎?(老師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
2、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在詩中有幾個字詞表現出這個特點,如“未”,所以在讀的時候要強調一下。
3、利用分組讀、齊讀、站立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以至熟讀成誦。
4、指名配樂誦讀這首詩
學生標2、3、4句的節奏。并根據節奏讀詩。
學生練習讀詩,讀出節奏美,韻律美,意
境美。
潛移默化讓學生感悟到讀古詩要有節奏,還要有重音。
七、師生總結,擴展延伸。
1、師:再回頭看題目,這個“醉”字又作何解釋?
2、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觀,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雨過天晴、水天一色。詩人以高招的筆法:寫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我們高呼:“一切景語皆情語”。
西湖美景讓我們醉了,更醉倒了詩人。
“醉”字一解,感情升華,蘇軾喜愛西湖美景的感情躍然紙上。
八、觀看動漫,集體誦讀
1、播放動漫,回味全詩
2、讓我們在這優美的音樂聲中,用甜美的聲音誦出對西湖美景的無限贊美之情。
集體配樂感情背誦
余音裊裊,不絕于耳。
第二課時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人楊萬里描寫的是晴朗天氣下西湖中蓮葉荷花的壯美。前兩句議論,后兩句寫景,景在議后,目的是突現景美。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一、復習導入
1、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說說古詩的內容。
集體背誦,并說說內容
復習上一首,為下一首學習作鋪墊。
二、初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讀題目,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早晨,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誰了解作者?
3、老師誦讀古詩后,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達到瑯瑯上口,并且說說在你眼前出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4、誰來說說你的畫中有什么?
5、放媒體欣賞:西湖荷花
交流了解到的有關楊萬里的資料。
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說話訓練,描述頭腦中的畫面。
用一個詞來形容怎樣的荷花?
詩文整合,新舊知整合,課內外整合,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再學古詩,理解詩意。
1、非常投入地朗誦詩,生也聽邊看圖。自由吟誦。
2、 出示詩句。
3、 指導合作學,理解詩句。
小組共同學習古詩, 互說詩意,品評詩文。
通過合作學習,初步了解古詩內容,培養自學、協作合作能力。
四、引導學生感悟詩境。
1、古人常以詩明志,以詩寄情。在詩句中,情感是線將語言的珠子串聯起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剛才讀到的是一份怎樣的情?用最恰當的詞表達出來。
2、誦詩詠詩情:整首詩描寫了西湖畔荷花的美麗,卻又帶著一絲淡淡的離愁,就讓這悠揚的樂聲,穿透時光的河流,把我們帶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真摯的明友之情,就讓我們一起吟誦這首詩,重現千年前的這場送別。
學生反饋,自由讀書,談談這份情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師生和著音樂,看著畫面共同誦讀古詩
為學生創設了生動逼真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充分地感受了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誦讀,是一次提升了,聲情融匯地讀是積累,更是情的抒發。
五、指導朗讀、背誦。
朗讀此詩
擴大了信息量
把代表教師至高權力的“布置作業”的權力下放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
六、補充略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七、學生自己設計作業:
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背寫夏天的詩。
課后反思
在本課例中,教師針對這個進行了四次有效引導:第一次,讓學生聽音樂,想象聽到的畫面,把學生帶進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讓學生說說想象中的西湖,因為學生平時接觸的材料比較多,因此,他們在說中感受到了西湖之美;第三次,兩次運用音樂,讓他們結合古詩談談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實際上是將學生自我生命個體與古詩畫面結合的一次朦朧引導,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礎,古詩讀的基礎,于是使得畫面越來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現在眼前;第四次,教師巧妙的運用了一次疑問,讓學生真正在疑問中解答了楊萬里送林子方時,為什么以景為題材,而不是平常那些送別詩歌所反映的以情為題材,學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這種多元不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學生自我認識上的思考結果。這四次引導,使得整堂課學生不是在為學古詩而學,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小孩子學古詩,你要朦朧引導,鼓勵他,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說,不怕幼稚,到了思想豐富以后,他的認識自然會豐富的。”
板書:
望湖樓醉書 曉出凈慈寺
云 雨 風 水 無窮碧
翻墨 跳珠 卷地 如天 別樣紅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閱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閱讀在線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作者簡介、描寫春天的古詩,本課掛圖。
學生: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收集描寫春天的古詩。
【教學思路】
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內容,教學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學習詩句。古詩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可以教師范讀、音樂配讀等。教師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達到對詩句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指導朗讀時。重點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感。可以結合看圖,想象情境來感悟詩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引導:
還記得古詩《贈劉景文》和《山行》嗎?
2、談話:
美麗的秋天轉瞬即逝,隨著冬天的離去,春天悄悄到來。古往今來,贊美春天的詩不少,你知道哪首?今天我們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熹一起走過迷人的春天,看看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1、齊背兩首古詩。
2、說出自己知道的描寫春天的古詩。
自讀兩首古詩。 提出自讀要求:
1、把兩首詩讀得正確、流利,認識生字。
2、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根據要求自讀古詩。 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絳”“濱”的讀音)
2、巡視指導。
3、相機點撥。
⑴ “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枝是“綠絲絳”?
⑵ 引導體會情感。
⑶ 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
⑷ “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談談“萬紫千紅”嗎?
4、指導朗讀:
⑴ 指名讀,師生評議。
⑵ 以讀代講,師生合作:
聽老師讀散文,你能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嗎?(詩句的解釋)
1、個人讀詩。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3、全班交流。
⑴ 作答。
⑵ 自己說說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
⑶ 想象作答。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⑷ 借助圖片、視頻等感受春天的“萬紫千紅”。
4、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⑴ 自讀,邊讀邊想象。讀后評議。
⑵ 聽老師讀散文,對詩句。
背誦古詩 引導背誦。
用一定的方法記憶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檢查
指名背誦兩首古詩。 個別背誦。 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引導學生聯想記憶。
“妝”女化妝,打扮自己;“裁”跟做衣服有關,因而有“衣”;“剪”指剪刀……
3、個別指導。
1、認讀生字。
2、自主記憶要求會寫的字的字形,并簡單說說是怎樣記住的。
3、認真抄寫抄寫生字。 擴展閱讀 1、出示春天的詩《早春》《惠崇春江晚景》,引導學生讀中思考:
這兩首詩分別寫了春天的什么?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 1、讀詩并思考作答。有興趣可選擇一首背下來。
2、相互交流。
課外活動 激發興趣:
同學們,春天是美好的,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春》中這樣熱情洋溢地贊美春天:(詳見補充資料) 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春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也是尋找春天,去和春天相會!
1、讀散文片斷,聽老師談話,激起感受春天的興趣。
2、用語言,用圖畫記錄下自己眼中的春天,辦一期關于春天的壁報。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教師范讀 自由讀 指名讀。
三、 精讀理解
1、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評學生:你好學、善問、愛動腦子,相信你會越學越聰明的。)
對未能解決的疑問讓我們在詩中尋找答案。
2、出示自學要求:(小黑板)
⑴ 默讀古詩,劃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借助工具書理解,并說說句意。
⑵ 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3、檢查一、二行的學習情況:
⑴ “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板書:思)
⑵ (點黑板)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出示: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
⑶ 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答: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 。(句意讓學生說。)
⑷ 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⑸ 這是一種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⑹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干什么);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干什么)。)
4、指導學習第三、四行:
⑴ 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⑵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5、自由讀這首詩,說說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朗讀指導,并背誦:
⑴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這是我們在寫作文時應該好好學習的。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⑵ 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⑶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比較,明中心
1、學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另一首詩──《雜詩》。要求:自學,說說詩意,再比較它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出示: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來日,出發前來時。綺窗,雕著花紋的窗戶。著花,開花。
2、交流:
相同之處: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
不同之處:在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思念兄弟登高來寫思念親人之情;《雜詩》寫問朋友寒梅開花沒有表達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業
1、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寫寫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怎樣用一段話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試寫一段話,也可以試著寫詩,不要怕,試試看。
六、板書設計
(怎樣)倍
九月九日 憶 山東兄弟
思
(為什么)獨、異 登高(干什么)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之一
作者:陳明珠
教學要求: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l)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計 :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聯想言志)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感受詩中的意境。
3、能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 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詩中字詞,詩句的含義。
2. 誦讀詩句能感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和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背誦學過的古詩,讓學生看課件感受新詩。
2、介紹詩人。
3、讀題、解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為了突出“夜”和“見”字 )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讀正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學,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4、學生掌握朗誦古詩的節奏。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分小組交流,借助課文插圖,你們看到了什么?
3、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心情。
5、感情誦讀全詩。
6、請學生跟著課件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學會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五)拓展活動
請學生說出當你有家人或親人離開你一段時間,你會有什么感覺?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見: 梧葉 挑促織 一燈明
聽: 寒聲
感: 動客情
第二課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復習背誦《夜書所見》
二、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三、初讀感知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通順。
2、教師指名讀。再聽錄音,讀準節奏。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情?(憶)
圍繞“憶”字,你可以組成哪些詞語?
四、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1、四人一組思考,交流你收集到的有關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根據學習《夜書所見》的學習方法自學。
3、讓學生匯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如:第一句詩。
突出獨、異、倍。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現在獨自一人在外面,多么遺憾呀。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會在思念著詩人。現在,就請大家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4、朗讀指導,并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五、拓展活動
1.今天就是重陽節,我們也會想念遠在外地的親人,就讓我們說一說。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 異鄉 異客
倍思親
遙 登高
遍 少一人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要求: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l)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計 :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聯想言志)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間”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體會“春風又綠”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三)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講述每首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游子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贈送給好朋友汪倫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②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親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2.欣賞二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二首古詩。
4.默寫。
(四)總結。
板書設計 :
古詩兩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數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風 綠 密縫 恐遲
還 報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春天的古詩。
【教學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詠柳》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師: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
(指名背通)
今天我們還要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喜一起走進迷人曲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學習《詠柳》,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⑴ “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⑵ “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
(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⑶ 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
(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全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⑷ “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⑴ 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⑵ 指名讀,師生評議。
⑶ 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四、背誦古詩
第二課
學習《春日》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詠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學習《春日》,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旬,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⑴ 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
(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⑵ “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
(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⑴ 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⑵ 指名讀,師生評議。
⑶ 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旬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背誦古詩
第三課時
復習舊知;指導書寫生字;交流古詩
一、指名背誦《春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濱、紫。
2、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提醒: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書寫練習
四、拓展閱讀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互相交流,背誦。
【作業】
背誦古詩給家人聽,默寫古詩。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字、寫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圖片、錄音朗誦、古箏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背詩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古詩了吧,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誰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誰先學會。
(板書課題《草》)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1、自由朗讀《草》這首詩:
⑴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畫出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
⑵ 結合語境自主認讀。
⑶ 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糾正字音“榮”、“燒”。
2、聯系生活識字“枯”、“榮”。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由讀古詩,你學懂了這首詩的哪個詞或哪句詩,匯報一下。
2、小組內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適時引導點拔。
3、指導朗讀:
你喜歡詩人描寫的小草嗎?為什么?
4、讓我們在朗讀中去贊美小草吧!
指名讀;
配樂讀;
比賽讀。
5、聽著你們的朗讀,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詩人白居易把我們帶到了廣闊無邊的草原上,讓我們領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誰能把你查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6、情境背誦,教師引導學生背誦。
7、指導寫字。
學習書寫“枯”、“榮”、“燒”3個字。
⑴ 指名說說每個字書寫要注意什么。
⑵ 重點指導: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8、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四、知識拓展,積累運用
1、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容。
2、填空:
離離( )( )( ),
一歲一( )( )。
野火( )( )( ),
春風( )( )( )。
五、作業
背誦白居易的其它詩。
【板書設計】
2 古詩兩首
草
白居易
枯 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古詩,談話導入
1、指名背誦古詩《草》。
2、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3、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古詩《小池》。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楊萬里描寫暮春時節的詩《宿新市徐公店》。
(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運用各種方法識字。
⑴ 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字。
⑵ 組詞識字,如:
宿:住宿、宿舍。
⑶ 以熟字帶生字識字,如:
離──籬
味──未
3、指導寫字。
⑴ 小組學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⑵ 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
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三、細讀古詩,總結學法
1、誰能說說我們學習《草》這首詩時是按照怎樣的學習步驟來學習的?
⑴ 讀:
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⑵ 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⑶ 說:
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2、請同學們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來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⑴ 學生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
⑵ 匯報。
(教師適時點撥、幫助)
四、誦讀詩句,進入意境
1、自由讀:
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象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
孩子在捕捉蝴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當黃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時,他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3、比賽讀:
誰讀的好?好在哪兒?
4、背誦:
同桌互背、指名背、齊背。
五、鞏固古詩,能力培養
你能把這首小詩編成一個小故事嗎?小組交流。
六、作業
1、背誦古詩。
2、把《宿新市徐公店》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身邊的人聽。
【板書設計】
2 古詩兩首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笆 小路
黃蝶 黃花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2、會認“劉、菊”等生字,會寫“于、首”等字。
3、背誦古詩,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通過朗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秋天的美麗景象,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2、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理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贈劉景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2、認識本首詩中出現的生字,學寫“劉、枝、首、記”四個生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生字及詞語卡片,錄音機和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卡片:
這幅圖上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看出來的?(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紅葉告訴我們這是秋天的景色)
你從圖上還看到了什么?(有一個小池塘,池塘里的荷葉已經枯萎,岸邊開滿了菊花)
2、這幅圖畫就是詩人蘇軾當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寫了一首詩送給他的朋友—劉景文。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⑴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劉 菊 殘 君 橙 橘 首 枝 記
⑵ 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字的?(小組合作,交流識記方法)
⑶ 學習書寫劉、首、枝、記:
① 認真觀察范字。
② 分析字形。
③ 指導書寫:
劉:左右結構,“文”的第四筆改成“點”。
枝、記:左右結構,注意要寫得“左窄右寬”。
首:下半部是“自”。
④ 學生描紅、臨寫。
2、自由讀古詩,在詩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圈出來。
3、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⑴ 每人讀一遍古詩。
⑵ 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一起討論。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詩,說說你懂了什么?讀懂了那句就說那句。
學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說荷花已經凋謝了。
連擎雨的荷葉都枯萎了。課件演示“擎雨蓋”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說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不怕寒冷。
學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說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
學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
2、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全班一起解答:
盡:沒有了,在詩中指荷花凋謝了。
殘:是說菊花已經開敗了。
君須記:你一定要記住。
3、讀給你的伙伴聽。
4、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詩人在我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幅秋末的美麗圖畫,并用優美的詩句描寫了秋末時節美麗的景色,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自由讀,指名讀。
2、說說你喜歡那句,并試著背下來。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五、啟發思考
你認為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是那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你對季節的喜愛。(寫、畫、講等形式)
〖板書設計〗
4、古詩兩首 贈劉景文
荷盡 橙黃秋末 好景 君須記 菊殘 橘綠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山行》,感受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學習詩中出現的生字。會寫“于、楓”這兩個字。
3、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誰能把《贈劉景文》這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這首詩描寫的是那個季節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
3、介紹詩的作者:杜牧,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由讀古詩,畫出生字。
2、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于 徑 斜 楓
3、說說記字方法:
于:同“干”比較。
楓:用舊字“風”帶出“楓”。
4、描紅、臨寫。
5、再讀古詩。
三、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2、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⑴ 自學:
借助注解或工具書弄懂詩意。
⑵ 小組交流。
⑶ 集體匯報交流。
3、品析詩句,深入體會感情:
⑴ 讀詩,從那些地方你能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根據詩句發表自己的見解)
⑵ 看圖想象: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不禁停車觀看,發出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感嘆。如果你就是詩人,此時你會想到什么?
⑶ 誦讀詩句,進入意境:
指導朗讀:自由練讀,指名讀,老師范讀,齊讀。
指導背誦。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師生齊背。
四、拓展活動
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