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教學反思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
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憑借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在悠揚、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門》音樂聲中,開始了這堂課的學習,讓學生在這首歌的背景音樂下,充分談談對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為課前有預習,因為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很興趣高昂,為后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接著在讀通順詩歌的基礎上,我給予學生質疑的時間:“在詩歌的內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不解與疑惑。我緊緊把握好教材,明確重點難點,對課堂教學的目的進程做到了心中有數,將有價值的疑問因勢利導,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中,如學生提出的為什么稱為“媽港”?擄去肉體是什么意思?對學生提出的枝節問題如生詞的意思,我靈活處理, 讓學生互相解決,從而牢牢把握課文的中心。
再從想像入手,讀中悟情。想像是學生把文字變成形象的再創造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及時切入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再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想像,走進了作者的心靈深處,更深的體會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過朗讀,進一步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現了語文特點。如我引導學生想像在澳門被侵略者擄去的究竟是什么?讓學生體會不僅僅是生命、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尊嚴、是主權……在此基礎上我追問:“作為一個澳門人,看到自己家鄉的土地被占,資源被搶走,沒有做人的尊嚴,他會怎樣?”使學生不由的產生與當時澳門民眾一樣的悲憤之情,一樣的傷心之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中悟境,讀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這樣的朗讀才會“有聲有色”,這樣的朗讀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作者生生流動著的感情。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
我總是記得陳老師說的話:要把語文課上成簡單的讀書訓練課,情感熏陶課,語言文字感悟課。
在教學《七子之歌》時,我努力探究,深入實踐。發現陳老師的話確實是語文教學中的金玉良言,甚至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過,在執行以上口訣的過程中,還需我們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注意優化課堂結構。
《七子之歌》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體感知,體會自己對詩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讀詩意,借重點句的朗讀品析來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題理解,通過這三首詩的比較來領會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遷移,讓學生感受七子回歸的氣氛及祖國人民的心情,從而改寫詩歌。
二、注意設計朗讀形式。
在朗讀詩歌時,我精心設計了朗讀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門》運用的朗讀形式有自由讀、個人讀、師示范讀、聽錄音讀、師生齊讀。第二首《香港》運用的朗讀形式有自由讀、想象讀、表演讀、齊讀等朗讀形式。而第三首《臺灣》如果再如前兩首一樣“響鼓重錘”,就顯得教學形式太統一,沒有變化之趣。而且在教學時間上也是分配不過來。所以,我改變了朗讀的形式。我先示范讀,讓學生聽,再談一談自己聽出了什么,是從哪個句子聽出來的,然后便借機品讀關鍵的句子。接著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來促進對詩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