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通用14篇)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1
第1課時:栽蒜苗一。
教學目的: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到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3,回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
難點重點:體會和理解條形統計圖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計錄數據。
提前布置學生栽蒜苗試驗,要求記錄好蒜苗15天的生長情況,教師適當作記錄指導。
二、交流整理數據,并填表。
1,全班交流記錄數據的方法和形式,并說說從15天蒜苗生長的情況中,你發現了什么?
2,小組活動交流,交流后,每小組記錄得數據填入統計表中。
三,制作條形統計圖,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組第15天蒜苗生長情況統計圖,引導學生看圖并回答,從條形統計圖中你發現了什么?討論得到條形統計圖的特征和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圖的興趣.,
2,分小組討論制圖的注意事項,要求學生理解條形統計圖縱軸和橫軸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夠怎么辦等,提問:你認為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將本組記錄整理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并展開討論、誰的蒜苗長得快等。
四,鞏固與練習,
1,試一試第1、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在說得過程中體會從一小格表示的幾個單位中理解條形所代表的實際數據。鼓勵學生從條形統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2,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已確定每小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方格紙上獨立畫條形統計圖,再進行交流,你能從圖上獲取哪些信息。
五.實踐活動。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數據來反應?請每個小組的同學自己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的數據在附頁4中制成條形統計圖。
第2課時:栽蒜苗
教學目的: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繪制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
2,理解復式統計圖的實際意義,能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回執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難點重點:體會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
多媒體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數量的兩張單式條形統計圖,組織學生從中獲取信息,并說一說,誰的蒜苗長得高?當學生有爭論時,啟發學生進一步觀察統計圖,找出原因,引導學生提出將兩張圖合并在一起的想法,體會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
二、探素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多媒體出示小亮、小麗栽的蒜苗半個月生長情況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征,探素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
三、鞏固和練習。
試一試第1題,先組織學生說一說條形統計圖上每個條形的實際意義,再比較相關的兩個數量,說說從中獲取了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算一算課后問題,然后提問:為什么鍛煉前后有的成績提得快,有的成績提得慢,與同學進行交流。
試一試第2題,多媒體出示第27屆奧運會中、韓兩國的獎牌情況統計圖,讓學說說上面的信息,并提出問題,然后獨立解答教材中呈現的問題。
四、實踐活動。
1,調查雅典奧運會獲獎牌數前兩名國家獎牌情況,并繪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2,記錄你和其他4名同學運動前后脈搏跳動的次數,并繪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第3課時 :栽蒜苗(三)
教學目的:
1,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處理,體會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能將一組相關的數據,繪制成折線統計圖。
3,能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化的信息,并進行簡單預測。
[教學難重點]: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用相關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根據圖上的信息進行簡單的預測
教學過程:
一、認識折線統計圖。
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的復習,引導學生回憶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然后提出問題: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長趨勢能用什么辦法?供學生討論,在學生的討論中,引出單式折線統計圖,多媒體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長情況折線統計圖,對照圖上數據,讓學生討論,你能發現哪幾天蒜苗生長得比較快?預測第20天蒜苗大約長到多少?說說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長趨勢的同時,讓學生體會,了解,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二、繪制折線統計圖。
先討繪制折線統計圖的過程和注意事項,并適當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較合適?格子不夠怎么辦等?然后鼓勵大家將自己記錄的15天蒜苗生長情況繪制成單式折線統計圖,(可繪制在附頁4上。)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
三、鞏固和練習。
1,練一練第一題,先觀察統計圖,引導學生說一說非典新增病人的變化趨勢和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2,練一練第二題,看圖后,首先說說小華每隔幾小時測量一次氣溫,再說這一天氣溫的總體變化,鼓勵學生討論,從圖中,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3,練一練第三題,組織學生讀圖,讓學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據信息進行適當推理,提醒注意,每一個數量的變化都會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曉玲跳繩數量也不例外。
四、實踐活動。
1,四人小組互測身高,2人負責測量,1人記錄。
2,小組報告測量結果。
3,將同學身高的數據按一定的規律分組。并統計人數。
4,將這些數據用附頁5的格子紙繪制成統計圖,并與同學交流。
第 4課時:走進網絡
教學目的:讓學生養成從各種媒體收集數據的習慣,利用網絡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我國近幾年來經濟領域的飛速發展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工農業蓬勃發展。
1,出示掛圖,展示我國2002年工農業蓬勃發展的部分產量數據,提問:這些數據從哪里可以得到?激起學生對各種媒體的認識,初步的了結網絡。
2,進行讀寫練習,讀出和寫出掛圖上的數,同桌一人讀,另一人寫,互相交換角色進行。
3,先讓學生獨立完成2、3小題,再全班交流。
二、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1,從網絡上查找我國近五年來交通發展的情況,讓學生感受我國近年來交通的變化情況。
2,全班交流你家鄉到北京的距離,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鐵路有幾個這樣的路程。
3,根據這些數據,組織學生討論,從這些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
三、人民生活大變樣。
1,全班交流家里電器和通信器材擁有的情況,進行整理,感受生活得變化。
2,生從書上插圖中獲取信息,算一算,城鎮人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那一年,根據這些信息估一估,三年后全國人均收入多少元,并說說理由。
3、查一查,算一算,五年來全國造林多少公頃,編制成折線統計圖,全班交流。
四、實踐活動。
你還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嗎?分組活動,每小組先確定一個主題,然后調查收集數據,將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后制成統計圖表,并與同學分享成果。
教學反思: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今天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冊的統計,以整理數據為主要內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繼續探索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為以后學習用畫“正”的方法記錄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直接關系統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收集和整理數據時,往往要把數據進行分類和計數。本單元教材沒有把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分一分、數一數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計數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沒有明確規定哪一種比較好,而是讓學生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在同學間的交流中比較和選擇。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調查和收集數據。收集數據是統計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材很重視收集數據,把它作為統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要學生到小組里收集鉛筆、橡皮、直尺的數量,到課程表中收集一些學科的周課時數等,讓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分類、邊計數,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改變傳統的數學教材片面關注制作統計圖、表技能的現象,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教材重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產生統計需求,初步形成統計策略,在調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在統計的全過程中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里,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自己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并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選取最為恰當的統計方法。
二、說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為宗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說學生:
全班37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一是安排學習小組。二是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學具,把5個正方形、7個三角形和4個圓混雜著放在一個盒子里。
1、引入新課。出示雜亂地貼在黑板上的圖形,先讓學生說說有哪些圖形,然后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來知道每種圖形有多少個。
(以此來復習舊的統計方法來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進行新課。
1)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統計盒子里各種圖形的個數,并把統計的結果的結果填在表內。
2) 交流統計方法。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利用的什么統計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書中的方法學生沒有想到,可以讓他們看看書上的插圖,說說圖中的學生是怎樣整理的,并讓他們照書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學生的各種記法以及畫“√”的記法進行比較,說說各種記法的特點,比一比哪種記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來操作,以學生的意愿為統計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會引導學生在多種的統計方法中選取比較方便清楚的,讓學生自己交流比較,選擇出適合的統計方法。)
3) 分析數據。根據統計表里填寫的內容回答書上的問題,并思考還能知道什么?(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統計數據的意識,不光要學會回答問題,還要能提出問題并解答。)
3、組織練習。
1) 統計小組里的鉛筆、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并填寫表格。
2) 請組長介紹統計方法和結果,并把結果填寫在黑板上預先畫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
3) 通過結果,你想說點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么?
(作為老師,在此環節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充分培養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傳統上比較注重統計圖表等知識和根據統計圖表回答問題的教學,而課程標準則更加重視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這部分內容比較繁瑣,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2、教師將教科書的盆花變各種圖形,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數據,使教材更具有實用性。
3、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反饋信息,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
4、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統計,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驗。
5、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善于把握課堂激勵機制,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6、明確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這樣,課堂上的討論、操作等活動才不會流于形式而落到實處。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3
1、教師以新的課改理念為指導,注重學生認識發展水平,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興趣和愿望、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從統計圖的“原始信息”中,不斷鼓勵學生盡量說與別人不同的問題,多角度地去進行“選擇”、“加工”信息,直至“發布”信息,訓練學生求異思考,發散思維。
2、學生依據親身經歷的統計題材入手,找到了知識的“源”,是“有感而說”,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斷”,也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的思想。學習活動盡量讓學生感受與體驗,注重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學習過程讓學生經歷與探索,教師引領學生把學習過程變成問題解決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4、關注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交流中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識。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5、評價方式多樣靈活,教學中能夠正確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
建議:1、如果在學生認識統計表和統計圖后,總結出統計表和統計圖的作用,并引導學生說出統計圖和統計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
2、本節課的時間安排適當調整一下,讓學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統計圖和統計表及其用途,讓學生體會學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及興趣。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表現數據。
2.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并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合作意識。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09頁教學情境的錄像片或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車,各種車輛每天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著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車輛川流不息。請同學們看,這是一條道路上過往車輛的錄像片。請同學們幫助記錄一下四種車輛的數量。
二、探求新知
1.組織記錄。
(1)給學生發記錄單。
種類
轎車
面包車
客車
貨車
輛數
(2)學生記錄。
同學們,在觀看錄像的時候,你是如何記錄四種車輛的數量的?交流后明確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錄像,學生記錄。
由于車輛過往速度快,學生記錄會產生困難,反饋時如果學生記錄不全,再次組織學生研究如何記錄才能完整。強調分組合作記錄,每人記錄一種車輛的數量。
(4)再次記錄四種車輛的數量。
(5)整理數據并填入統計表。
2.制作統計圖。
(1)學生分組討論。
如果運用一個□表示1輛或2輛車,最多畫幾個格?應該怎么辦?明確用1個□表示5輛車比較合適。
(2)師生共同完成統計圖。
先讓學生嘗試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然后回答問題。
組織討論:20分鐘后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一種車?為什么?
3.師生總結繪制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三、鞏固應用
1.獨立完成第111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1~4題。
(1)練習二十二的第1題。
組織學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記錄數據并填寫統計表,完成填空題。
(2)練習二十二的第2題。
課前與學校衛生室聯系,調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視力情況,完成統計表,并談一談對視力較弱的同學的建議,鼓勵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
(3)練習二十二的第3題。
利用多媒體出示“班級圖書角情境圖”。學生自己觀察,獨立完成。對要增添的書的建議,組織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并說明理由。
(4)練習二十二的第4題。
這道題以作業的方式完成,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調查二年級全體同學看電視的時間,把調查得到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明確長時間看電視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衛生。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5
光明小學數學課導學案
年級
六年級下冊
課題
《統計與概率》備課教師楊紅霞
執教
楊紅霞
備課
日期
3、11
學習目標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2、引導學生回顧統計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統計活動中我們一般經歷“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的過程。體現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重點難點重點:在分析統計圖時,能準確提取統計信息。難點:在分析統計圖時,避免信息產生誤導,能綜合運用統計知識認真分析數據。
主 要 導 學 過 程教 學 環 節時間分配活動內容導學策略與方法備注一、導入新課
5分
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級。你準備怎樣向他們介紹我們班的情況呢?
(1)列出幾個你想調查的問題,全班交流后,選擇3個問題開展調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數據?與同伴交流收集數據的方法。
(3)實際開展調查,把數據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數據,,你能夠得到到哪些信息?問題指向,預習先行
二、探究新知: 20分1、出示教材第83頁第4題圖,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怎樣整理六(1)班家庭成員人數的調查結果?
2、可以畫條形統計圖,并提出一些問題。
(1)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月平均氣溫變化有什么好處?
(2)假如小芳買課外書用了20元錢,那么小芳的零花錢共有多少元?
(3)除了上面的扇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你還學了哪些統計圖?舉例說明集中統計圖各自的特點。
呈現目標,任務導學
三,當堂檢測
按照要求完成活動單問題檢測部分
15分1、結合實例,說說自己對平均數的理解,并收集生活中應用平均數的例子。
2、看圖回答問題,p84 1題,某地區6-12歲兒童平均體重情況。看圖回答問題。學生自己完成活動單問題。3、問題生成單的第二題:某日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日報,通過看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得出那些結論?4、問題生成單第三題:學校氣象小組測得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室外氣溫,并求出平均氣溫。強化訓練,當堂達標四.小結與評價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五.布置作業完成鞏固與應用的5、6題板書設 計統計與概率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教學反思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經歷描述和分析簡單數據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2.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1個代表一單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條形統計圖中描述簡單的數據。
3.在調查活動中理解同學的愛好、興趣,認識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計數、完成象形統計圖,觀看條形統計圖的制作過程,讓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交流體驗
教學準備:彩筆、橡皮泥、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每人個一份、統計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
出示彩虹圖片的課件,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歡什么,并說明理由。學生可以自由說,只要與圖片相關即可。當有人提出喜歡彩虹時,即問“你知道彩虹都有什么顏色組成嗎?”教師將7種顏色及時板書。彩虹的7種顏色中一定有他們所最喜歡的顏色,教師可說:“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歡同一種顏色?”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的積極性一定也會很高,在此條件下,讓他們回憶可以用什么辦法知道呢(統計),由此引出主題。由學生所喜愛的漂亮圖片來調動他們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探索與體驗
1、整理復習
用“貼橡皮泥“的方法計數: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如教師可說:“我呢,非常喜歡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寫有‘紫’的地方。非常簡單,想不想來試試?”這種“玩”法,孩子們一定愿意接受,積極性就出來了。讓學生分行來貼,保證人人參與。
出示“我班同學最喜歡的顏色統計表“課件。把數據添到統計表中,由學生報數,教師在電腦前操作,添數。
出示“象形統計圖”課件,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完成他們手中的這張象形統計圖(教師課前為每個學生準備好)。在動手做前,讓學生說說對“相應顏色”的理解。學生做,教師巡視指導。
2、新授
出示課件,引用兔博士的話“你知道嗎?還可以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教師可說:“那條形統計圖是什么樣子的?想不想認識?”以激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請看,這就是。”教師隨即出示“條形統計圖”的課件。“但它還沒完成,這需要咱大家共同努力,齊心協力,好不好?”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體驗合作的愉快。再一次由學生報數,教師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觀看到條形統計圖是怎么制作的,還可以加深印象。
之后,讓學生仔細看,認真想,這個統計圖告訴你什么?學生可能說出:“喜歡藍色的最多”“喜歡紅色的最少” “一格代表一人”……接著,讓他們在比較這個統計圖與他們手中的象形統計圖的異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想,去說,然他們自己發現。
3、鞏固練習
教師可說:“通過統計我們知道了咱班同學喜歡顏色的人數情況,其實,統計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用可大呢。用它還可以調查中華小學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你們是否也想請自動手完成一個條形統計圖呢?”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好,打開書第52頁,自由讀題,并完成。”對有問題的學生,教師在巡視時可單獨指導。
(三)拓展延伸
以出示課件的形式代問“用條形統計圖統計的方法你掌握了嗎?”“想一想:你知道用統計還可也調查什么?”學生可能有好多好多的方案與想法,雖然幼稚,但仍需鼓勵。并提議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進行調查,有困難的可以幾個人共同合作完成。
(四)實踐活動
出示“健康飲食”的相關知識與圖片,讓學生懂得多吃蔬菜多健康。再出示“西紅柿、黃瓜、土豆、青菜、豆角”圖片。提議學生搞一個“我班同學最喜歡吃的蔬菜”項目調查,調查咱班同學最愛吃以上五種蔬菜中的哪一種。其中所需的統計表、條形統計圖在學具袋中已有。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激發學習興趣,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學生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能力和與人合作的交際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的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矛盾 師:(多媒體動畫演示)大象爺爺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領著全家、帶著禮物來到大象家給他過生日。你聽,他們一起為大象爺爺唱起了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播放音樂)大家跟著一起唱吧!(學生歡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師:看了這張圖,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小動物?
生2:我想知道小猴家來了幾只?
生3:我想知道小狗家來了幾只?
生4:我想知道小豬家來了幾只?
師:這張圖上,來大象家的客人排列得比較亂,你能想一個什么好辦法,讓別人一下子就知道剛才提的問題呢?
生:可以把它們一樣的小動物放在一起。
師:對,也就是可以把它們分類理一理。
評: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學習的前提。“大象爺爺過生日”這一兒童熟悉的社會畫面,具有鮮明的色彩,精美的動畫,悅耳的音樂,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教師適時地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讓學生獨立探究,尋找解決生活問題的數學策略,有意識地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鼓勵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簡單的統計圖
師:咱們可以請積木來幫忙整理,一塊積木表示一只小動物(每塊積木側面貼有動物圖案)。每一只小動物用哪種積木表示?
生:用長方體表示小狗,用正方體表示小猴,用圓柱體表示小豬。
(學生獨立操作:在桌面上自下往上搭,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一只只小動物依次來大象家的過程,屏幕上出現一個小動物,學生就搭一個,一人板演。)
評:學習數學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自己動腦動手作數學收集整理材料,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讓每個學生手腦并用都參與搭積木的活動過程親自感受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并培養了學生應用多種感官參與思維活動的能力。用積木表示小動物,滲透了替代思想,搭好的積木就是立體的統計圖;要求放在桌面上搭,體現了統計必須在同一平面上進行的思想;要求學生自下而上搭,暗示了制作統計圖必須自下而上的方法,為以后的統計教學埋下了伏筆。
師: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來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豬家來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來了5只。(教師根據口答板書。)
師:像這樣,把來大象家做客的客人分類理一理的過程就是統計。
三、簡單的統計表
師:從這幅圖中,還能統計什么?
生:還能統計花。
師:可以把這些花按什么來分類理一理?
生:按顏色來理一理。
師:有哪幾種顏色的花?
(學生獨立操作:把花分顏色整理在線框內,一個框里擺一種花,一人板演。)
師:剛才小朋友把花按顏色理一理的過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統計。
師:看了這張圖,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了紅花有5朵。
生2:我發現了黃花有4朵。
生3:我發現了綠花有3朵。
生4:我發現了紫花有2朵。
生5:我發現了這些花是按從多到少的規律排列的。
生6:我發現了這張圖排列的像樓梯。
師:你真聰明!這正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生7:……
師:老師根據這張統計圖,畫了一張表,你能填嗎?
(學生自己填表后集體交流,教師板書如下:) 紅花 黃花 綠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師:看了這張表,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我想問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多?
生2:紅花和黃花一共有9朵。
生3:我想問綠花比紫花多幾朵?
生4:綠花比紫花多1朵。
生5:我想問四種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6:四種花一共有14朵。
生7:我想問為什么紅花有5朵,黃花有4朵,綠花有3多,紫花有2朵?
生8:因為圖上就畫了這么多嗎!
生9:我想問什么花最多?什么花最少?
生10:……
評:章志光教授這樣說:“從可能性來看,任何一個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創造力,即潛在的創造力。”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個性、極具潛力的思維主體,關鍵是我們的教學有否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開放性的問題——“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暢所欲言,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一次又一次引領著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的海闊天空。
四、鞏固應用
師:大象爺爺為了感謝大家幫了它統計的大忙,想請客,請大家吃水果呢!它來到水果店一看,呀,這里的水果又多又新鮮,有蘋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可是呀,它不知道小朋友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哪些要多買一些點,哪些要少買一點,該怎么辦呢?
生:可以先進行統計。
師:大象爺爺該怎樣統計呢?大家愿意幫忙嗎?
(小組活動:將每人最喜歡吃的水果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在虛線框里,再將小組的統計結果填在書上色統計表里,同時播放優美抒情的音樂。)
師:請各組長匯報并展示統計表。
組長1:我們組最喜歡吃蘋果的有2人,沒有人喜歡吃梨,最喜歡吃西瓜的有1人,最喜歡吃桃子的有1人,最喜歡吃草莓的有3人。 蘋果
梨 西瓜 桃子 草莓
2人 0人 1人 1人 3人
組長2:……
師:猜一猜,我們全班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少?
生:我猜最喜歡吃梨的人最少,最喜歡吃草莓的人最多。
評:讓學生猜一猜,一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二者又重視了學生估算能力、數感的培養,可謂一石雙鳥。
師:小朋友到底猜的對不對呢?讓我們來算一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各組統計表匯總全班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少。)
生:我們算下來全班最喜歡吃蘋果的有7人,最喜歡吃梨的有3人,最喜歡吃西瓜的有8人,最喜歡吃桃子的有6人,最喜歡吃草莓的有16人。
師:每一種水果都有很豐富的營養,小朋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所以每一種水果都得吃,不能偏食。
評:新的數學教育觀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嘗試采用了分組實踐操作的方法,發揮動態的集體力量,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享受到合作的歡樂和成功的愉悅。
五、反思延伸
師: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我學會了怎樣統計。
師:你還想統計什么?
生:我想統計全班小朋友。
師:可以按什么統計?
生1:可以分成男同學和女同學。
生2:可以分成高的和矮的。
生3:可以分成胖的和瘦的。
生4:“可以分成長頭發的和短頭發的。
生5:可以分成扎辮子的和沒扎辮子的。
生6:可以分成姓張的和不姓張的。
生7:可以分成有牌子的和沒有牌子的。
生8:可以把雙胞胎分出來。
生9:可以分成有紅領巾和沒有紅領巾的。
生10:可以按衣服的顏色分。
師:小朋友真聰明,想到那么多呢!還可以統計什么?
生:還可以統計來聽課的老師。
師:可以按什么統計?
(學生回頭仔細觀察。)
生1:可以分為男老師和女老師。
生2:可以分為長頭發的和短頭發的。
生3:可以分為我們學校的和不是我們學校的。
生4:可以分為戴眼鏡的和不戴眼鏡的。
生5:可以分為帶皮包的和不帶皮包的。
(在場的老師不由自主地笑出了聲)
評:在這一刻,學生的思維閘門完全打開了,他們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自由聯想,暢所欲言。面對問題,能主動尋找其知識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正是應用意識的具體體現。在這一刻,學生深深地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對學習的好奇心,引發更強烈的求知欲望。
總評:
執教者注重轉變角色,把充分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提高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采用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學生動口動腦的實踐精神、協作意識和創新意識,課堂上全體學生不斷萌發創新思維的火花。
教師的評價觀徹底改變,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語言,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密切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想,突破了學科本位,將美術音樂引入課堂,營造了愉悅的情境,學生學習熱情高,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和情感化,體現了學生較高參與率,體現了學生能學習、會學習,體現了探索創新,是體現課改新理念的一堂好課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8
教學內容:本內容是北師大版教材第二冊85頁《統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學主要內容:北師大版教材第二冊85頁組織比賽(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2、教材編寫特點:
統計知識在一年級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重要性,初步培養統計的觀念,并在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基礎上,認識統計圖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本課教材在編排上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課標》中的一個重要目標。"組織比賽"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本課教材安排了學生所熟悉的"組織比賽"這一活動情境,目的是要學生從熟悉的事情出發進行統計活動,并提出問題,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
教材從生活情境出發,安排了學生所熟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并能用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的形式呈現數據;在此基礎上,學生學會繪制條形統計圖,這與一年級上學期繪制的象形統計圖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對統計圖的分析中,學生通過閱讀條形統計圖作出合理的判斷,從而為決策提供依據,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3、教材內容的核心數學思想: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充分體現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數學思想。
4、我的思考: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從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開發者、研究者的角色轉變。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選擇、設計了符合學生實際,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作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進行了教學內容的重組:原教材中安排組織體育比賽這一情境,雖然孩子們很喜歡運動,但他們畢竟是一年級小同學,運動項目比較單一。而觀看動畫片是每個一年級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鑒于這種情況,我想大膽改變教材,把組織比賽換成孩子們看動畫片這一情境。因為這個統計內容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而且是學生最為感興趣的話題,對此學生一定不會陌生,同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該多讓學生親身經歷、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用途,讓學生感到數學是生動的、有趣的、而不是單調的、枯燥的,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進而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數學的信心,讓學生領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學習統計的方法,會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并善于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但是,因而要在學習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分析問題,促進學生比較合理地解決問題。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
學生絕大多數來源于城市,學生思維活躍,表達能力較強,善于動手操作,有初步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夠積極探究新知識。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
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還存在收集數據不仔細、數據不準確的情況,同時對統計中的數學問題的分析還比較膚淺。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9
課題:生活中的數(1) 第 十 課時(總第53 課時)
學材分析
p--68、69頁
學情分析
學生自己看信息。
學習目標
1 .能夠了解數據所提供的信息,發展數感。
2.使學生能看懂數據,能對數據作簡單分析。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相關數據資料。
教 學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一、 數據世界
1 、出示書中數據事例。
以例題的數據為素材,結合生活實際回答問題。
(1)人們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2)學生討論數據。
(3)說說這些數據說明什么意思。
2、提問:你在現實生活中還收集了哪些數據?
二、 小組活動
1、 出示例題第1-5小題。
先小組討論,再說說你們小組討論后的答案。
2、師生互評。
3、教師小結。
4 、簡單分析
請同學們看第69頁第(2)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認識 ,學生在書中完成題目。
三、 試一試
1、 讀題。
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
2、小組討論問題。
3、學生代表口答問題。
四、 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數據有什么作用?
五、 作業
學生討論數據。(了解數據的意義和作用。)
學生交流課前準備的數據。說說數據說明了什么?
讓學生說說這些數據的意思,說說是怎樣看出來的。
小組討論。
加深認識 ,學生在書中完成題目。
試一試
1、學生 讀題。
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
2、學生小組討論問題。
3、學生代表口答問題。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很好
教學心得體會:綜合實踐能力較好,平時在生活中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數學。
課題生活中的數(2) 第 十一 課時(總第 54 課時)
學材分析
p--70頁 練一練
學情分析
學習目標
1 .能夠了解數據所提供的信息,發展數感。
2.使學生能看懂數據,能對數據作簡單分析。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相關數據資料。
教 學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一、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1 、說說數據的作用。
2、提問:你在現實生活中哪些數據?舉例說明。
二、 練一練
1、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題目。
2、師生互評。
3、教師小結。
4 、簡單分析
請同學們看第70頁第2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認識 ,學生在書中完成題目。
三、 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數據有什么作用?
四、 作業
請學生收集一些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討論數據。
說說現實生活中哪些數據。
學生練一練
同學們看第70頁第2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學生自己小結。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還好
教學心得體會:應重視學生的實際分析數據的能力。
課題數字的用處第 十二 課時(總第 55 課時)
學材分析
p—71、72頁
學情分析
學生了解知識的特點。
學習目標
1 .經過設計編碼的過程,體會數字在表達、交流和信息傳遞中的作用。
2.了解數字在具體情景中所代表的意義。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郵政編碼數據資料。
教 學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一、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1 、說說數據的作用。
學生討論數據。
2、提問:你在現實生活中哪些數據?舉例說明。
二、 出示例子。
明明想為六年級的同學編一個號碼,請你說說編法。
(1)、小組討論。
(2)、說說小組討論的結果。
(3)、怎樣編碼較合理?
(4)、列舉生活中的編碼。
(5)、教師小結。
三、試一試
1、 請同學們看第70頁第1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2、加深認識看第70頁第2小題的問題 ,請學生在書中完成題目。
四、實踐活動
先小組自己討論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數字有什么作用?
四、 作業
請學生收集一些數字進行分析,并說說表示的意思。
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學生說說數據。
學生討論例子。
同學們看第70頁第1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學生實踐活動。
先小組自己討論交流。
學生小結。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好
教學心得體會: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實際,這樣學生更感興趣。
(一)課題正負數第 十三 課時(總第56 課時)
學材分析
p—73、74頁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體會負數的意義
學習目標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
2.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正負可以相互抵消。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郵政編碼數據資料。
教 學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一、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1 、說說數字的作用。
2、提問:你在現實生活中哪些數字?舉例說明。
二、揭題。
今天我們來認識新的一種數字---負數
三、 出示例子。
六(1)班和六(2)班比賽。看比賽記分辦法。出示記分規則和記分辦法。
(1)、學生認識負數。
(2)、說說負數和正數的關系。(重點是1和-1可以抵消。)
(3)、說說各班的得分
(4)、回答第(2)小題。
(5)、教師小結。
四、試一試
1、請同學們看第73頁第1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認識看第70頁第2小題的問題,請學生在書中完成題目。
五、練一練
先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再小組討論交流。再全班交流。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負數有什么作用?師生小結。
七、 作業
請學生收集一些正負數字進行分析,并說說表示的意思。
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學生讀例子。
學生認識負數。
同學們看第73頁第1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學生完成題目。
學生練一練。
先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再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小結。自己評價自己。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好
教學心得體會: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較好。
課題正負數(二) 第 十四 課時(總第 57 課時)
學材分析
p—75、76頁
學情分析
學生用折線統計圖表示出正負數的關系,和事物的變化。
學習目標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進一步加深對負數的意義的理解。
2.會畫折線統計圖描述事物的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郵政編碼數據資料
教 學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一、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1 、說說正負數字的意義。
二、揭題。
今天我們結合折線統計圖來進一步了解負數
三、 出示例子。
看書本p-75頁例子。某市水電站訊情公告。
(1)、學生讀題。
(2)、說說任何畫折線統計圖。
(3)、說說負數和正數表示的意思。
(4)、學生在書上完成題目。
(5)、全班交流討論。
(6)、教師小結。
四、試一試
1、請同學們看第76頁第1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認識看第76頁第2、3小題的問題 ,請學生在書中完成題目。
五、練一練
先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再小組討論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
七、 作業
請學生收集一些正負數字進行分析,并說說表示的意思。并畫折線統計圖。
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說說正負數字的意義。
學生讀例子。
學生認識負數。
同學們看第76頁第1小題的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全班交流。
學生完成題目。
學生練一練。
先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再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小結。自己評價自己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還可以
教學心得體會:多在生活中找找例子,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
課題 整理課 第 十五、十六 課時(總第 58、59 課時)
學材分析
單元練習、評析
學情分析
學生復習和整理自己所學的知識。
學習目標
進一步鞏固已學的知識,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便于查漏補缺。
教學準備
教 師 預 設
學 生 活 動
1、 測試
2、 評析
3、 總結
學生答題。
學生分析。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好
教學心得體會:分析時不能面面具到,應有側重點。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10
授課時間:09.11.19 授課人:劉兵 年級:小學二年級 學科:數學
教學內容:第七單元《統計》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和回答問題。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的每格代表2個單位。
教學思路:
這節課的重點是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和回答問題。在重點的突破上我設計選“最喜歡的小羊”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參與。因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學的題材來自生活,來自學生熟悉的事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從而達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本節課的難點是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的每格代表2個單位。在難點的突破上,我預設問題,學生用我所發的統計圖統計時用1格表示1單位不夠,怎么辦?學生通過討論想出辦法。通過預設問題,學生不但回憶了舊知,更重要的是親自感覺到統計的數據比較大時,還用1格表示1個單位就不方便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為什么要1格表示2個單位,同時,為以后學習1格表示更大的單位打下了伏筆。
教學的主要手段是設計與學生密切關注的問題進行統計(選取“最喜歡的小羊”,最喜歡的體育運動)。整個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資源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投影儀和自制的簡單課件。
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投票單,統計表,方格紙,投影儀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師生互相認識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你們都喜歡看動畫片嗎?那你們都喜歡看哪些動畫片呢?(學生自由發言)預設:如果有學生說到《喜羊羊和灰太狼》,老師順勢就說自己也比較喜歡這部動畫片,便又提問:你們都喜歡他們當中的哪一個角色呢?(指名回答)一聽到你們的回答呀,有那么三只羊就發生了爭吵,為什么呢?(課件出示美羊羊、懶羊羊、沸羊羊的圖片)因為他們都說自己是最受小朋友們喜歡的那只羊,于是他們又找到了村長來幫忙解決,你們說村長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為什么?(學生自由發言)于是村長就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幫他這個忙,在這三只羊中,請你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小羊。
2、這三只當中,到底哪一只才是你們最喜歡的那只小羊呢?我們應想個什么辦法呢? (學生出主意)
揭示課題:同學們剛才所說的都是統計的方法
板書:統計
(二)確定方案,收集數據
1、投票環節 每人領到一張選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只羊。(注意,每人只能選一只羊)
2、讓小組長收集選票
3、計票 選票收集好了,現在你們知道它們各自的得票數嗎?要知道每只羊的得票數還要把選票進行整理。
(三)整理數據,分析結果
1、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怎樣記錄他們的票數?
2、教師進行唱票。
3、下面的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也可小組合作(抱票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學生要仔細聽,認真地聽報出來的結果,不要計錯,同時到學生中間去看看,學生采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接下來的分析反饋)
4、記錄好后,總結每只羊的得票數。
5、讓學生把整理好的數據填到課前所發的統計表中。
出示統計表
姓名
美羊羊
懶羊羊
沸羊羊
票數
6、學生填完后,投影展示一兩位同學的統計情況
預設:學生可能有畫勾,畫圈,寫數字。
教師可以用板演的方式,適時介紹畫“正”字的方法,讓學生比較哪種計票方法最合適。最后讓學生得出哪種方法最好。介紹正字方法的好處:為什么要選擇“正”字呢,因為正字有5筆,我們五,十,十五,二十的算比較方便。“正”字的筆畫不是橫就是豎,所以用起來比較方便。
小結:畫“正“字的方法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并且又方便,在這里哪只羊的數量增加1,就在那只羊的名稱下面加一畫。合計的時候如果是畫正字的話算起來會非常的方便,你們發現了嗎?
7、師:在生活中為了更清楚,更美觀地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還可以把它制成條形統計圖。
8、學生拿出課前所發空白統計圖,同時投影空白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1)這張統計圖上有多少格?(10格)
2)可是如果他們有的票數超過了10票怎么辦呢?(學生分組討論想出辦法)
9、討論完后,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10、師小結:當統計的數據較大時,我們可以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
提問:如果統計的數據更大一些我們可以怎么辦?
11、師生共同把空白統計圖的數據填上。
1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把統計圖作好。
13、展示學生所畫的統計圖,師生共同進行評判,(特別是單數票時怎樣畫,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14、說一說,從這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指名回答)。
15、師小結:經過學生們收集票數、整理票數、統計票數,羊得的票數最多,它當然也就成了最受小朋友喜歡的羊了。
(四)拓展延伸、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剛才學得非常認真,辛苦了!老師還想在你們班做一個調查,老師這兒給大家提供了三項體育運動項目:跑步、跳繩、游泳,你們最喜歡什么體育運動?
1、讓學生想辦法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選擇舉手表決,班長點數,老師記錄)。
2、學生翻開課本95頁,根據整理得統計表完成“做一做”
3、展示學生所填的統計圖。(師生共同訂正)
4、總結: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5、布置作業:97頁第二題
板書設計 統計
美羊羊:
懶羊羊:
沸羊羊:
姓名
美羊羊
懶羊羊
沸羊羊
票數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認識目標:體驗調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復式統計表,并能制作簡單的統計表;根據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思考、歸納和動手操作的能力,能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學生記錄的南寧市九、十月份天氣記錄情況表。(在教師帶領、指導下記錄每天的天氣情況)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把屬雞、屬狗的同學數涂上顏色。
(評析:復習舊知識,進一步了解統計知識,為新知做好鋪墊
師:把你看到的說給大家聽。
生1:二(3)班屬狗的同學有13人,屬雞的同學有27人。
生2:屬雞的人數比屬狗的同學多。
師:這句話還可怎么說、
生:屬狗的人數比屬雞的同學少。
師: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屬雞的比屬狗的同學多幾個、屬狗的比屬雞的同學少幾個、
生2:屬狗的和屬雞的共有多少人、
2、課件出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的情景在符號上定格
(用圖形板書)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統計天氣情況。
(板書:統計。)
二、新授知識
1、課中出示第92頁九、十月份天氣記錄情況表。
師:誰能在2秒內說出九月、十月的晴天、陰天、雨天各多少天,哪個月的晴天多,哪個月的雨天少、
生:(無人回答)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九月30天,十月31天。
師:你知道為什么嗎、
生:一年里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教師帶領學生填出九月晴天的天氣天數。(16)
師:九月的陰天有多少天、
生:8天。(自己填入表格)
師:九月的雨天有多少天、
生:6天。(自己填入表格)
師:你們能像剛才一樣把十月每種天氣的數據填入表格嗎、有困難的可請同學幫助,也可請我幫助完成。
(有大部分的同學能獨立完成,有些是同桌一起完成)
師:你們知道“合計”的意思嗎、舉例說一說。
生:就是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如:把晴天的16和10加起來是26,填在第一格。
(評析:學生準確說出了合計數的表示意思,為“你還能提什么問題”作好了準備,培養學生動手、動口的能力。)
師:你能告訴我26表示什么嗎、
生:26表示九、十月晴天共有26天。
師:誰來說其他的數表示什么、
生:22表示九、十月份的陰天天數,九、十月的雨天共有13天。
師:書上需要回答什么問題、
(學生讀第92頁上的兩個問題,同桌互相交流)
師:你還能提什么問題、
(小老師游戲,一個學生提出問題,請其他學生回答)
生1:九月的晴天比十月的多還是少、
生2:十月的雨天比九月雨天多幾天、
生3:九月、十月共有多少天晴天、
生4:這兩個月晴天、陰天、雨天共有多少天、
……
師:誰能在2秒內說出哪個月的晴天多,哪個月的雨天多,九、十月的晴天、雨天、陰天各有多少天、(學生很快回答完畢)
(評析:讓學生充分體會統計表的好處,感受成功的喜悅。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歸納的過程。)
三、鞏固與發展
1、課件出示學生記錄的南寧市九、十月份天氣情況表。
(1)哪個月的晴天少、
(2)哪個月的陰天少、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2、學生學習與交流活動。
師:請把你看懂的、發現的,說給同學聽,也可以互相提問題。
四、全課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你學會了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發現了什么?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12
西南舁小學 高瑞珍
平均數
教學內容:平均數 第42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展示臺,情景圖。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一、理解平均數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訓練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數 632 654 668 646
四、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練習十一1、2、3
教學設計說明:
1.從生活入手,激發學習的欲望: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一個虛擬的數,對學生來講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入手,選取一些學生的遇到的一些分東西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求平均數的意義,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從解決實際問題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決中學習“總合均分”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實現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13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手中拿的盒子里裝的是什么嗎?怎樣才能知道裝的是什么?那么你們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個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怎樣才能知道?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統計的知識,來幫助小朋友整理這個盒子。(板書:統計)
二、新授。
1、教學例題。
(1)用什么辦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幾個正方形、有幾個三角形、有幾個圓?
(如果學生說先把三種圖形分開,再一種一種數出個數。可以請幾名同學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演示這種方法)。
(2)想一想,有沒有其他方法?指揮學生看書,仔細看圖,說說圖中的學生是怎樣統計三種圖形個數的,其中一名學生做什么事,其他學生做什么事,你也能像圖中的學生那樣統計嗎?
4人一組分組活動,一人報名稱,其他三個人記錄。學生活動,老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
(3)展示和交流學生記錄單,說說各種記法的特點,比一比誰記得清楚又方便?(畫“√”)
老師講解畫“√”表示1個圖形、有幾個“√”就是幾個圖形、你會用畫“√”的方法記一記嗎?(學生再用畫"√"的方法記錄一遍,老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4)提問:你能把整理的結果填在下面的表面的表面國嗎?統計表里的“一共”這欄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計算:
學生獨立填寫統計表,集體交流時提問:
(1)從統計表里能知道點什么?
(2)除了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和一共的個數以外,你還能想到些什么?
2、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統計,在統計之前,同學們要想好用什么方法統計,如果是小組統計,要分派好每個同學的任務,一般選用畫“√”的記法記錄統計結果比較方便,最后完成統計表,從統計中我們不僅可知道統計的結果,還能想到許多問題。
三、完成“想想做做”1
完成“想想做做”1。
1、四人一組,統計小組里的鉛筆、橡皮、直尺各有多少,要求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并把記錄的結果填寫在表中,老師解釋表中的“文具”欄里定的是文具的名稱,“數量”里只要把整理的數據填進去就可以了。
2、學生分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邊看邊分、邊記。
3、集體交流,說說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種文具多?哪種最少?
第八單元《統計》單元教案設計 篇14
一、觀教材編排體系
(老師們,我想首先對人教版教材關于統計這塊知識的編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和展望。)
各冊的目標定位:
一年級目標:
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會用畫正字或自己喜歡的方法收集數據,會看簡單的統計圖,并學會以一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
二年級上冊目標:
繼續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以一格表示兩個單位的統計圖,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
二年級下冊目標:
1、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3.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年級下冊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二、本冊教學內容編排思考
我認為本冊的教學內容有三大看點:
看點一:比較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略:例1(教學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1)是在前面學習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設計了測量體重的情境,通過統計全班同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時的體重,先分別用單式統計表表示,再引出復式統計表。
(2)由于學生已經學過單式統計表,復式統計表的填寫可讓學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明確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的聯系和區別。
(3)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可讓學生獨立思考,尤其是第3問,要讓學生多發表想法,對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同學提出合理的建議,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祥細說明:例1中出現了復式統計表,它是在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設計了學生熟悉的檢查身體的情境(如上頁圖)。首先統計學生剛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和現在的體重情況,并把數據填入單式統計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個統計表里表示呢?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復式統計表,并根據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設計的三個問題中有一個發散性的問題:你還能發現什么?學生可在觀察的基礎上獨立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用正字記錄法,本冊教材中沒有再出現提示,在學生收集兩年的體重數據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點撥。由于學生已經具有填寫單式統計表的基礎,在把兩年的體重數據填入一張復式統計表中時,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有一定的空間,首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填寫,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體討論形成共識,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明確單式統計表與復式統計表的聯系與區別。根據統計表回答的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完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從統計表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如,組織學生對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學生提些合理化建議等,從而明確統計的作用與意義。
2、做一做安排的是對學生參加各種課外小組活動人數的統計,可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獨立完成數據的收集、整理并把數據填入復式統計表中。在復式統計表中給出了一個班級參加四種課外小組活動的人數,其余的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本班或其他班級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然后對統計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討論回答統計表后面的四個問題。教材所呈現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
看點二: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5個單位的)
略:例2(認識1格表示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1)通過統計某路口20分鐘過往車輛的數量,使學生經歷收集隨機出現的數據的過程,并學習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方法表示數量,并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
(2)沒有條件進行現場統計的學校,可通過放錄像或做游戲的形式進行統計,統計時注意用畫正字記錄,便于用1格表示5個單位。學生可在教師引導下獨立完成統計圖,如果在統計過程中出現不是整5的數據,可在條形圖上方把數據標明,條形圖位置要基本準確。
(3)回答問題,先獨立思考,再進行全班交流,第4小題要讓學生多發表想法。
教參詳細說明:例2是在學習了簡單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統計某路口過往車輛數量,使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與方法,同時使學生體驗動態的統計過程(如上頁圖)。從數據來看,當在一條比較寬闊的馬路上統計20分鐘后,所得到的數據比較大,教材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每個表示2輛汽車,最多要畫幾個呢?太麻煩了,怎么辦呢?這是例2的一個重點內容。
教材中雖然給出了過往車輛的數據,但教師可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做具體處理,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現場收集,也可以用播放錄像的形式讓學生記錄、采集數據。在記錄數據時,教師要明確要求用正字記錄法,對得到的數據,教師可有意識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個表示5輛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個單位的統計圖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統計引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如有條件可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從而加深理解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看點三:注意滲透根據統計結果進行預測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這么一個細節,在例二中一共有四個問題,其中最后一個問題是:
20分鐘后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一種車?這在以前是不曾出現的。這可以說明什么問題呢?我認為這是一種知識上的遞進,它通過一步步的培養學生對統計的結果提出問題,并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預測,逐步讓學生明確統計的結果帶來的對決策的意義和作用。統計不僅可以呈現事物的狀況,而且通過對統計結果的分析,還可以發現事物內部的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情況,指導以后的工作。不論國界和所從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統計觀念卻是人們普遍應當具備的。
英國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統計觀念表現在5個方面:
(1)數據的收集;
(2)數據的記錄與表示;
(3)數據的提煉;
(4)數據與概率的關系;
(5)對數據進行解釋并作出推斷。
統計觀念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的收集、記錄和整理能力;
(2)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并由此作出解釋、推斷與決策的能力;
(3)對數據和統計信息有良好的判斷能力。
我想本冊比較關注的就是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并由此作出解釋、推斷與決策的能力的培養。教材中對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二的第2、3、4題,讓學生根統計結果預測20分鐘后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什么車?根據五年級比二年級近視的人多,根據一周每天電視機銷售情況和學生需要增添什么圖書等提出合理化建議。在教學的時候可讓學生大膽猜測,并說明猜測的理由,使學生明確根據統計圖表可以進行簡單的預測,以便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
三、課時劃分建議
(1)可分三課時
課時一:106頁的例一和108頁的做一做
課時二:109頁的例二和111頁的做一做
課時三:112、113頁的練習二十二
(2)各課時目標
課時一:1、體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掌握數據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寫比較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3、讓學生感知統計的作用和意義。
課時二:1、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據統計表提供的數據初步掌握繪制統計圖的方法(1格表示5個單位)。
2、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并作出合理的預測。
3、進一步體會統計圖的決策作用。
課時三:1、通過練習進一步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
2、進一步掌握簡單復式統計表填寫和一1格表示5個單位的統計圖的繪制。
3、感知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建議
1.注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2.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靈活選取素材進行教學。
3.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4.注意讓學生體會統計對決策的意義和作用。(有待認真深入思考后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