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通用15篇)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
本單元主要教學統計圖,內容分三部分編排。
第94~96頁教學折線統計圖。
第97~99頁教學選用適當的統計圖有效地表示數據。
第100~105頁單元練習和實踐與綜合應用。
編寫的三篇“你知道嗎”中有兩篇用統計圖反映我國的氣象臺(站)、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讓學生體會統計圖有廣泛的應用,增加對統計圖的興趣。另一篇結合例題的統計內容簡單介紹降雨量的知識,讓學生對統計對象有些了解。
1 教學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在看懂圖中數據的同時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畫折線的方法。
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只學過條形統計圖。教學折線統計圖的具體目標是: 能看懂折線統計圖,了解圖中各個數據的現實意義;能看懂折線表達的一組數據的變化狀態,并進行簡單的分析、預測,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進行描點、連折線等基本的制圖活動。從這三條目標可以發現,看懂折線統計圖是基礎,能帶動其他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學也從看折線統計圖切入。
(1) 第94頁例題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整體感知折線統計圖。呈現一張反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氣溫的統計表,告訴學生這天的氣溫情況還可以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隨之出現相應的統計圖。學生雖然第一次聽說“折線統計圖”,只要看到統計圖上那條醒目的折線就能明白這個名稱的含義。第二步通過三個問題引領學生仔細觀察折線統計圖。三個問題的答案都在統計圖上,第(1)個問題要看懂橫軸上的信息,第(2)個問題結合縱軸的分段看懂折線上各個點所表達的數據,第(3)個問題分析折線的狀態和數據的走勢。設計這三個問題的意圖是教學看折線統計圖,所以要關注學生看圖的過程和方法,在回答每個問題時都要說說是怎樣看的、怎樣想的。如每隔2小時測量一次氣溫是從橫軸上相鄰的兩個時間都相差2小時知道的;表示最高氣溫的點在折線上的位置最高,表示最低氣溫的點在折線上的位置最低;折線從下往上表示氣溫在升高,折線從上往下表示氣溫下降……第三步通過折線統計圖和統計表的比較,感受折線統計圖不僅能表達一組數據的大小,還能形象直觀地反映這組數據的變化狀態。這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第95頁“想想做做”第1題仍然練習看折線統計圖。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個問題前,要讓學生仔細看圖,從中收集數學信息。包括從統計圖的標題了解圖所表達的內容,從折線上各個點表示的數據了解它的具體含義,從折線的形狀分析它所反映的態勢……這些看圖的要求不一定都通過提問來落實,可以采用學生交流“在圖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進行教學。
(2) 第95頁“試一試”和“想想做做”第2題都是教學畫折線統計圖,只要求學生根據統計表提供的數據在圖上描點并連成折線。描點和連線是表達數據的大小和變化態勢,是制作折線統計圖最重要的工作。用適當位置上的點表示數據,找到點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關鍵。這道題在統計圖上表示計算機臺數的4個點,分別在橫軸的四個年份對應的4條豎線上,還要與縱軸上的1格表示5臺相匹配。在學生第一次進行描點練習時,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時要注意三點: 一是描點時可以利用圖上的橫線確定點的高度,要把點畫在相應的豎線上。二是從左邊第一點起到右邊最后一點止,在每兩個相鄰的點之間都畫線段,使各條線段連成一條折線。三是“想想做做”第2題的縱軸上把0~110之間畫成折線所表示的意思要對學生作簡單的解釋。
2 根據需要,選擇條形統計圖或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具有使用統計圖的能力,不僅表現在基本學會了制圖的方法,還表現在能選擇適宜的統計圖表達數據。這是《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要求,第97頁例題教學這個內容。
例題呈現了兩組數據: 第一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第二組是北京、南京等六個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雖然這兩組數據都是降水量,但表達時選用了不同的統計圖。為什么前一組數據選用折線統計圖,后一組數據選用條形統計圖?弄懂這個問題只要理解教材中兩句話的意思,這兩句話是第97頁“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用折線統計圖更合適”和第98頁“要比較各個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條形統計圖更合適”。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看著第一組數據的統計表想一想,這組數據告訴了我們什么?要反映些什么?讓學生體會表達這組數據既要反映各月的降水量,還要反映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選用折線統計圖是因為它具有表達數據變化態勢的特點。同樣,對第二組數據也要讓學生體會只需反映各個城市的降水量是多少,選用條形統計圖是因為條形能清楚地表示數量的多少。
第99頁“想想做做”的兩道題,也要讓學生想一想: 表達數據時要反映些什么,是反映數據的數量的大小還是反映數據的變化情況?選擇哪一種統計圖比較適當?
3 用統計方法到周圍去了解情況,開展實踐活動。
本單元的最后是實踐與綜合應用《了解我們的生存空間》,既對學生進行一次有關人口、環境、資源的教育,又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表達、利用信息的能力。
這次實踐與綜合應用分兩段進行: 第一段是看四幅反映1999~2003年我國人口增減變化、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變化、造林面積增長、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增長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這些都與生存空間有關。啟發學生再通過其他渠道進一步了解影響人類生存空間還有哪些因素,從而增強學生保護和改善生存空間的意識。第二段引導學生討論在自己周圍能調查哪些與生存空間有關的資料,從中選擇天氣情況、氣溫變化、空氣質量等項目進行統計活動,用統計圖表呈現數據信息。
這次實踐與綜合應用需要的時間長,無論調查哪方面的情況至少要積累連續10天的數據。收集數據的渠道多樣,有些要觀察,有些要看電視、聽廣播,有些要查閱報刊。因此,要做好活動的組織工作,幫助學生小組內分工,誰收集哪方面的信息、到哪里去收集都要明確;經常提醒學生按時收集數據,確保數據真實可*;及時記錄數據,防止資料流失。10天后要安排時間讓學生完成統計工作,還要相互交流活動的收獲和想法。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2
教學目標:
1. 經歷描述和分析簡單數據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2.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1個代表一單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條形統計圖中描述簡單的數據。
3.在調查活動中理解同學的愛好、興趣,認識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計數、完成象形統計圖,觀看條形統計圖的制作過程,讓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交流體驗
教學準備:彩筆、橡皮泥、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每人個一份、統計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
出示彩虹圖片的課件,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歡什么,并說明理由。學生可以自由說,只要與圖片相關即可。當有人提出喜歡彩虹時,即問“你知道彩虹都有什么顏色組成嗎?”教師將7種顏色及時板書。彩虹的7種顏色中一定有他們所最喜歡的顏色,教師可說:“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歡同一種顏色?”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的積極性一定也會很高,在此條件下,讓他們回憶可以用什么辦法知道呢(統計),由此引出主題。由學生所喜愛的漂亮圖片來調動他們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探索與體驗
1、整理復習
用“貼橡皮泥“的方法計數: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如教師可說:“我呢,非常喜歡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寫有‘紫’的地方。非常簡單,想不想來試試?”這種“玩”法,孩子們一定愿意接受,積極性就出來了。讓學生分行來貼,保證人人參與。
出示“我班同學最喜歡的顏色統計表“課件。把數據添到統計表中,由學生報數,教師在電腦前操作,添數。
出示“象形統計圖”課件,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完成他們手中的這張象形統計圖(教師課前為每個學生準備好)。在動手做前,讓學生說說對“相應顏色”的理解。學生做,教師巡視指導。
2、新授
出示課件,引用兔博士的話“你知道嗎?還可以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教師可說:“那條形統計圖是什么樣子的?想不想認識?”以激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請看,這就是。”教師隨即出示“條形統計圖”的課件。“但它還沒完成,這需要咱大家共同努力,齊心協力,好不好?”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體驗合作的愉快。再一次由學生報數,教師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觀看到條形統計圖是怎么制作的,還可以加深印象。
之后,讓學生仔細看,認真想,這個統計圖告訴你什么?學生可能說出:“喜歡藍色的最多”“喜歡紅色的最少” “一格代表一人”……接著,讓他們在比較這個統計圖與他們手中的象形統計圖的異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想,去說,然他們自己發現。
3、鞏固練習
教師可說:“通過統計我們知道了咱班同學喜歡顏色的人數情況,其實,統計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用可大呢。用它還可以調查中華小學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你們是否也想請自動手完成一個條形統計圖呢?”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好,打開書第52頁,自由讀題,并完成。”對有問題的學生,教師在巡視時可單獨指導。
(三)拓展延伸
以出示課件的形式代問“用條形統計圖統計的方法你掌握了嗎?”“想一想:你知道用統計還可也調查什么?”學生可能有好多好多的方案與想法,雖然幼稚,但仍需鼓勵。并提議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進行調查,有困難的可以幾個人共同合作完成。
(四)實踐活動
出示“健康飲食”的相關知識與圖片,讓學生懂得多吃蔬菜多健康。再出示“西紅柿、黃瓜、土豆、青菜、豆角”圖片。提議學生搞一個“我班同學最喜歡吃的蔬菜”項目調查,調查咱班同學最愛吃以上五種蔬菜中的哪一種。其中所需的統計表、條形統計圖在學具袋中已有。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4-95頁,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學生是第一次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從表面上看這部分知識雖然簡單,但一年級的學生能在統計的過程中,不重復、不遺漏是統計中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讓學生對收集的結果進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幾種圖形,實質上是在整理幾組數據,這一概念的轉變對學生來的說會感到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身邊具體事例、直觀教學使學生理解統計的意義,幫助學生建立統計的初步概念。學好這部分內容,更為學生以后續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扎實基礎。
依據“新課標”理念,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識規律,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收集及整理數據的過程,認識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借助有趣、音樂(小列兵)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統計活動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主動探求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難點:能夠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解答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二、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但學生對它的認識卻各不相同。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并得以發展,就必須引領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本課設計理念,力求體現學習是“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教法上體現“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的思想;學法上突出“自主學習,實踐感知”。本課學習活動,從學生的感性出發,通過“樂”中學,“動”中思,“比”中悟,體驗統計的產生、發展過程,初步理解統計的含義。教師創設了“統計參加鼓號隊人數、統計獲獎情況、統計早餐”三個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的學習環境,使教法與學法和諧地統一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設置疑問、體驗統計的產生
教育家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根據這一點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節課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展開教學,再讓學生回歸生活說一說對樂器的認識選擇那一種自己鼓掌喜歡的樂器,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新課標”的學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喜歡那一種樂器的人最多”啟發學生體驗統計的產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動手操作、引發爭論、初步掌握統計的意義
小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經過一個積累、沉淀和深化的過程。教材的重點,往往就是學生認識上的轉折。就本節課而言,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于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開展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第一層:收集數據:制作小組統計圖。
1、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自己意愿在小組內貼上自己喜歡的樂器)合作要求:
(1)每人只能選擇一種樂器。
(2)貼好的小組請各組小朋友數-數各在多少個?
小組統計表
小號
長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匯報統計結果。引導學生完整的描述。(如;我們組有10個人,參加指揮捧的'有2人,參加小號的有1人,參加大鼓的有2人,參加镲有4人,參加小鼓的有1人)這樣一方面是有意識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統計的準確性。
第二層:整理數據:制作全班統計圖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
1、認識統計圖各小組長完成全班的統計圖,通過表格的誰多?誰少?陳述表格好處引導學生小結:這樣的圖都叫統計圖。全班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2、認識統計表全班互相交流數一數統計圖中每種樂器各有多少的過程中尋找一種記錄的方法引出“統計表”。、并請學生上臺板演完成統計表讓他們介紹數數方法集體糾正,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肯定并及時表揚。
名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第三層:根據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滲透品行教育。
引導學生根據統計表提出簡單數學問題?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個生3:__比__少__個。并讓學生互動解答根據計算結果的揭示板書課題“統計最多的樂器”通過你想對我們的輔導員說些什么,滲透尊敬師長的品行教育。
三個層次的教學,使學生對統計意識理解經歷一個逐步豐富的認知過程,“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鋪墊,學生對統計的理解將更深刻,更透徹,學生能將數學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統計的應用將更得心應手。
三、鞏固提高—————應用體驗、梳理知識
活動1:欣賞比賽實錄完成統計表
通過播放CD我校鼓號隊市區特等獎比賽實錄,出示圖表數一數近幾年的獲獎情況請學生完成統計表(學生上臺扳演,集體訂正)。這個教學活動不但學生能學以致用,還有意識讓學了解我校鼓號隊的發展歷程及取了得的輝煌的成績,發散思維讓學看統計表情況說一句話。這一環節主要激發學生拿省級,國家級的長遠目標,從而滲透愛國、愛校、學家的思想教育。
活動2:統計最喜歡的早餐
通過出示學生熟悉早餐圖片(面條、面包、雞蛋、牛奶)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統計最喜歡的早餐、完成統計表,再讓小組匯報統計情況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并解答。老師通過多媒體現場制作全班的統計圖,再一次掀起學習的熱潮,根據統計結果教育孩子平時注意飲食均蘅,使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舞臺。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全過程
四、對照目標—————評價整理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對照學習前共同確定的學習目標,說一說:學會了什么?學得怎么樣?這樣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于了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課后,教師給學生們布置作業: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制作一張你一家人的“年齡統計圖”嗎?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始終貫穿于參加鼓號隊為主線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認知的規律,讓學生在自已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收集-整理-描述-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教師立足發展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在探索活動中,使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澄清的體驗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
最后,為較好的突出本課的重難點,設計本課板書如下:
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名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指揮棒最多大鼓最少。
指揮棒比大鼓多多少個?
21—9=12(個)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5~106頁,例1,"練一練",練習二十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教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教科書第105頁例1的場景圖.
2,這是青云小學五年級四個興趣小組的活動情況,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3,你能把這四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填在下面的統計表中嗎
學生各自填寫,提醒學生注意核對數據.
4,哪個組的男生最多 哪個組的女生最少
指出:這里的每張統計表都只是反映一個興趣小組的男,女生人數,如果要對不同小組的男,女生人數進行比較,就顯得不太方便.所以,人們就想到把這些簡單統計表合并成一張統計表.(出示例題中的復式統計表)
二,教學新課
認識復式統計表
1,先認真觀察這張表,再想一想,表中各個欄目各是什么意思
2,學生觀察,交流:
(指航模小組男生格)你知道這一格該填哪個數嗎
(指航模小組女生格)這一格又該填哪個數
(指航模小組合計格)這一格呢
(分別指男,女生總計格)這兩格分別應該怎樣填
3, "表頭"被分成了幾個部分 "性別"代表的是哪幾個欄目 "組別"代表的是哪幾個欄目 表中所填的數據都叫- (人數)
4,現在請同學們把剛才幾張單式統計表中數據合在這張統計表中.會不會 學生嘗試填寫,指名板演.
5,指總計格)誰來說說"總計"是怎樣算出來的
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
6,從現在的這張統計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7,你覺得這張統計表與剛才的幾張統計表比較,有那些特點
8,小結:剛才的每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一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用剛才的統計表不便于比較不同小組的人數,這張統計表不僅便于比較各組人數,而且能看出四個小組的整體情況.
如果把剛才的幾張統計表叫做"單式統計表",你覺得這張統計表該叫什么名稱 學生討論后揭題.(板書課題)
提醒學生進一步核實復式統計表中的數據,并寫上填表日期.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
說說題目提供的是什么數據,介紹一些與這些數據有關的事.把上面的數據填寫在統計表里.
你能分別說說金牌合計數,銀牌合計數,銅牌合計數以及總計數嗎 "總計"是怎樣算出來的 還有不同算法嗎 從上面的統計表中你還能了解些什么
2,完成練習二十第1題.
(1)簡單介紹"農村固定電話城市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的含義.
(2)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合計數"和"總計數".
(3)討論教材提出的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分別解答.
(4)指導學生分小組調查小組里同學家中擁有的電話數量.
(5)組織交流,指導學生記錄各小組收集的數據,并完成統計表.
3,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九第2題.
獨立完成,展示學生作業,集體評價.
為什么這張表中沒有"合計"欄與"總計"欄
從張表中你還能了解些什么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認識了什么統計表 你知道復式統計表有哪些特點 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布置任務
1,課前了解學校各年級男,女生人數.
2,調查本小組同學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情況.
3,調查自己所在年級的三個班在田徑運動會上的得分情況.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5
光明小學數學課導學案
年級
六年級下冊
課題
《統計與概率》備課教師楊紅霞
執教
楊紅霞
備課
日期
3、11
學習目標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2、引導學生回顧統計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統計活動中我們一般經歷“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的過程。體現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重點難點重點:在分析統計圖時,能準確提取統計信息。難點:在分析統計圖時,避免信息產生誤導,能綜合運用統計知識認真分析數據。
主 要 導 學 過 程教 學 環 節時間分配活動內容導學策略與方法備注一、導入新課
5分
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級。你準備怎樣向他們介紹我們班的情況呢?
(1)列出幾個你想調查的問題,全班交流后,選擇3個問題開展調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數據?與同伴交流收集數據的方法。
(3)實際開展調查,把數據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數據,,你能夠得到到哪些信息?問題指向,預習先行
二、探究新知: 20分1、出示教材第83頁第4題圖,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怎樣整理六(1)班家庭成員人數的調查結果?
2、可以畫條形統計圖,并提出一些問題。
(1)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月平均氣溫變化有什么好處?
(2)假如小芳買課外書用了20元錢,那么小芳的零花錢共有多少元?
(3)除了上面的扇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你還學了哪些統計圖?舉例說明集中統計圖各自的特點。
呈現目標,任務導學
三,當堂檢測
按照要求完成活動單問題檢測部分
15分1、結合實例,說說自己對平均數的理解,并收集生活中應用平均數的例子。
2、看圖回答問題,p84 1題,某地區6-12歲兒童平均體重情況。看圖回答問題。學生自己完成活動單問題。3、問題生成單的第二題:某日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日報,通過看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得出那些結論?4、問題生成單第三題:學校氣象小組測得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室外氣溫,并求出平均氣溫。強化訓練,當堂達標四.小結與評價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五.布置作業完成鞏固與應用的5、6題板書設 計統計與概率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教學反思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6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表示數據的結果。
2.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交流開展統計活動的體驗與技巧,提高數據處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練習統計表的有關知識。
二、練習鞏固
1.“想想做做”第3題。
(1)出示張力在班上調查的原始材料。
提問:張力同學調查了自己班級中的同學的什么情況?一共調查了多少位同學?
(2)根據這個調查表,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怎樣進行分類?出示書中的兩個統計表。
(3)讓學生獨立分類,并填寫。用適當的方法收集數據,如畫“○”或畫“正”字等。
(4)組織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說說自己在這兩張統計表里分別知道了什么,回答菜椒先生的問題,回答第一個問題要看第一張統計表,回答第二個問題要看第張統計表。
(5):同樣一張調查表,但根據不同的`分類,我們可以得到不同的統計結果。分類后的數據比原始數據更清楚地反映相關的信息。
2.“想想做做”第4題。
(1)根據張力同學的調查,我們了解了他班同學的一些情況,我們也來進行一個類似的調查。
(2)以小組為單位,先調查組內每位同學的年齡及出生月份。
(3)全班匯總,算出合計數,請學生完成第97頁上的統計表。
3.“想想做做”第5題。
啟發學生提出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按圖片顏色分為彩色和黑白兩類,可以按圖片上動物的只數分為1只、2只和3只三類,也可以按拍攝照片的方式分為橫拍和豎拍兩類。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填寫統計表,并正確算出相應的“合計數”。
三、課堂
通過今天的練習,我們學會了分類統計并填寫統計表格,這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7
設計意圖
近段時間各種水果陸續成熟,上周我們剛剛帶領著小朋友一同收獲了幼兒園的琵琶,我們以“琵琶”為主題,組織幼兒通過觀察、品嘗、制作琵琶膏等一系列的活動,學習關于琵琶的知識。在過程中,小朋友很積極、主動分享著有關各種水果的話題。因此,設計了本次活動,幫助幼兒了解春季到初夏時期的時令水果,提高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感知調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每個小朋友對各種水果的喜好。
活動目標
1.能根據主題分組制作調查表,并將其調查結果運用條形統計圖進行記錄;
2.能協商、分配任務,與同伴合作進行調查統計,體驗不同統計記錄方式的特點和作用;
3.出現爭執時,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重點難點
重點:
1.能根據主題分組制作調查表,并將其調查結果運用條形統計圖進行記錄。
2.出現爭執時,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難點:
能協商、分配任務,與同伴合作進行調查統計,體驗不同統計記錄方式的特點和作用。
活動準備條形統計圖圖例、統計記錄紙、任務卡、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以“近段時間水果”的話題,組織幼兒進行談話活動。
“小朋友們,昨天我們一起品嘗了幼兒園的琵琶,好吃嗎?”
“那誰知道還有哪些水果也是這段時間成熟呢?”
小結:隨著氣溫的升高,季節的變化,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水果也逐漸成熟。在4月底到5月初的這段時間,除開琵琶成熟了,我們還可以吃到新鮮的草莓、櫻桃、番茄、芒果、荔枝、檸檬······
(二)引導幼兒根據近期時令水果的類型,分享自己喜歡的。
“這段時間有這么多的新鮮水果上市,那你們都喜歡吃這里面的哪些水果呢?誰愿意來分享一下!”
(三)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每種水果有多少人喜歡吃,最受歡迎的水果”引發幼兒思考、討論。
“這段時間有這么多好吃的水果,那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個小朋友喜歡吃的水果有哪些,每種水果有多少人喜歡吃呢?最受歡迎的水果是什么呢?”
小結:對,要了解每種水果有多少人吃,哪種水果最受歡迎,不管一組一組地問,還是一個一個地問,都要通過調查才能知道答案。
二、基本部分
(一)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調查,記錄。
“剛剛我們說的要通過調查才能知道答案,那怎樣做調查呢?可以怎樣做記錄?”
“調查表必須需要些什么?”
小結:可以制作一個關于近段水果的調查表,調查表必須要有調查主題、被調查的人、調查內容、調查人。
(二)引導幼兒共同確定今日的調查主題、被調查的人,以及調查內容、調查人。(調查近期水果,你喜歡什么?針對小組成員調查,最后標記組名)
(三)出示記錄紙、筆,幼兒分組協商、討論,制作調查表。
“現在老師給小朋友提供了記錄紙和筆,一組一套,請小朋友一起商量、合作,制作調查表,調查你們那一組小朋友都喜歡和不喜歡近期的哪3種水果?”
(四)個別小組分享、展示調查結果。
小結:1.符號不明確,不知道具體誰喜歡,誰不喜歡吃哪種水果。
2.調查過程中,漏掉了個別組員,導致結果不正確。
(五)幼兒第二次調查,并了解調查表的特點。
1.幼兒合作進行第二次調查;。
2.引導幼兒了解調查表的特點。
“這個調查表中,你能看出幾個小朋友喜歡吃琵琶?幾個小朋友喜歡吃櫻桃嗎?”
“你怎么看出幾個人喜歡吃琵琶嗎?”
“怎么知道是3個呢?表上沒有數字3呀?哦,要數數。”
小結:如果調查的人數再多一點,你覺得這樣的記錄方法容易馬上看出結果嗎?對,不容易。
(六)介紹新的記錄方法,嘗試用條形統計圖記錄小組幼兒喜歡的水果信息。
1.閱讀條形統計圖
還有一種記錄方法,也能讓我們知道調查結果。
“誰能看出這張表想調查什么?“
“怎樣看出來的?你怎么知道的?還可以從哪兒看出來?”
“結果是什么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旁邊的一列數字是什么意思?”
小結:橫線下面記錄了要調查的內容,橫線上面用格子記錄數量,要注意格子和數字對整齊。
2.幼兒用條形統計圖來記錄喜歡的水果情況。
“你能用這種方法來統計一次你們這組幾個人喜歡吃什么水果嗎?”
(提醒幼兒對照之前的數據)
3.分享交流。
“這是,能看出結果嗎?記錄的真清楚。”
“這張能看出結果嗎?發現了什么問題?”
小結:記錄時符號要分清楚,格子的數量要準確,最好和左邊的數字對整齊,從下往上記錄,這樣就能清楚的看出結果。
4.對比分析幼兒兩種記錄方式,了解不同的記錄方式反映出的信息也不相同。
小結:其實,每種記錄方式告訴我們不同的信息:這樣的記錄表能讓我們很快看出幾個人,但不知道具體是哪幾個人,而這張表就能告訴我們是“、喜歡琵琶”當我們要知道具體是誰喜歡吃琵琶的時候,這樣的記錄方法更清楚;當我們想要知道是幾個人時,這樣更方便。
三、結束部分
引導幼兒回家后完成調查任務。
“你們家人最喜歡的四種水果做一個調查,每一種水果幾個人喜歡吃,哪一種最受歡迎?哪一種最不受歡迎?明天帶過來給小朋友分享。”
活動總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出:幼兒應從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去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這一目標理念出發,我設計了此活動。
實施過程中,幼兒參與非常積極,能根據自我生活經驗大膽分享,與同伴共同思考、討論、合作、交流。讓幼兒在各種綜合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克服與戰勝困難的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發展。
但同時,在活動設計方面,還有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在誰來畫調查表,怎么畫的環節中,幼兒存在爭吵,幼兒共同商討、合作意識的意識方面有待提高。
二、活動環節設計緊湊,但在對條形統計圖的記錄方法上,介紹得不是很清楚,造成幼兒記錄結果有誤。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8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里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并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里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為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么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分類理一理。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9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中心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基本掌握了Excel電子表格的部分基礎知識后,結合所學數學知識而在計算機應用上的一個小小提升:即掌握電子表格的基本錄入、調整、美化、公式及有關函數的應用后,結合實例,繪制統計圖,并能夠對統計圖進行簡單的調整、美化。
二、 課程目標確定:
1、 認知目標:了解、學習統計圖的制作程序,掌握簡單統計圖制作工具的
應用;
2、 能力目標:能夠合理地對一組數據制作較為直觀的統計圖;
3、 情感目標:通過師生間的友好協作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探索、滲透、創新的學習意識,使學生感受計算機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方法!
三、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創建圖表
2、 教學難點:修改圖表類型、圖表的美化調整
四、 教法、學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電腦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體現素質教育之思想精髓。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積極貫徹啟發式,探究式和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最大程度參與教學。同時遵循認知規律,注重知識點的回顧訓練及知識體系間的橫向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觀察、練習等方法進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肯學、會學、學會。
一個布局美觀、應用合理、數據完整統計圖的制作,牽涉知識點較多,加之本年級大部分學生大部分也是剛剛開始接觸Excel電子表格,基礎操作應用還不是很熟練,故本次課只是要求學生能繪制一個簡單的統計圖雛形。而具體到統計圖類型的選擇及其調整、美觀等內容在第二節課時結合具體案例再作進一步的訓練、鞏固。以求學生最終掌握統計圖的制作。
五、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師講解:
1、 興趣激發:“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問題展示:
①、 數據型表格在反映某些事件時存在的缺點;
(不夠直觀、僵硬等,可由學生結合個人體會自由發揮講述)
②、 簡單統計圖表的演示(股票、社會調查、人口比例等);
(籍此導出圖形在反映數據問題時具有的特點:直觀、形象、易懂)
③、 你會嗎?
2、 知識點的橫向聯系:
統計圖與我們的數學教材緊密聯系,回顧數學課堂上繪制統計圖時應注意的要點,從而加強學生在利用計算機制作統計圖過程中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及掌握;
問題展示:
①、 統計圖類型的選擇(常見的折線、條形、扇形等);
②、 統計圖標題欄;
③、 X、Y軸代表的意義;
④、 單位長度的選擇——>刻度的調整(合理性);
(二)、學生訓練:
1、基礎知識回顧訓練:
簡單電子表格的制作(要求學生能快速制作教材46頁的表格)
(細節提示、指導)
① 貨幣格式的設定;
② 計算公式的設定;
③ 序列的快速填充;
④ 格式、文字等的調整;
2、統計圖表的創建:
指導學生結合教材47頁步驟完成
(重點要求)
①、 單元格的選擇(教材06頁)選定G3:G8單元格;
②、 圖表選擇:除卻教材47頁步驟2提供的方法外,另外“單擊‘插入’菜單——》‘圖表向導’——》”亦可;
③、 “系列”選擇及更改;
④、 “標題”、“坐標軸”的定義;
3、 圖表位置、大小的調整
(此項內容較為簡單,按照教材提示稍加提示指導即可)
4、 修改圖表類型:
(重點提示)
①、“圖表類型”的選擇、切換;
②、“數據源”的展示;
③、“刻度”更改;
④、統計圖的美化(字體、字號、顏色填充等)
(三)總結與交流
1、學生成果交流小結
(學生演示其成果并就有關問題演示回答,互動交流;)
(本環節是學生進一步鞏固掌握制作統計圖知識點的重點環節,此時須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身對問題及有關知識點的探究能力,從而較熟練地完成一個完整統計圖的制作。注意對學生的充分肯定和及時輔導,最終樹立學生主動學習和圓滿完成任務的信念!)
2、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統計
(由學生小組匯報本小組完成情況,列舉并演示本小組“發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從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區別確定下次課程的任務目標)
3、 課堂小結
結合學生在統計圖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各個問題,指出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的欠缺之處,提請學生注意!同時充分肯定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探究、協作、創新精神,樹立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課堂教學,只能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索方法,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可以讓學生課下進行!從而將探索的空間延伸到課外……)
4、 作業布置:(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四)課后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能一味的“講知識”,而是應利用啟發式的原則,給學生指明學習目標和方向,讓學生去研究、探索,注重了知識點的及時鞏固,也側重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
同時,統計圖的制作是一個需多次反復訓練的課題,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時間,以加強一些知識點的鞏固和熟練!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0
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自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導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么,教師只有把教學與反思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行為時,教師的教學才具有教育哲學的意義,其行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內涵。
基于對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對自己所上《統計》一課,做一個反思性的分析,從中得到啟發,以反思促進步。
一、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仍持堅定可行的態度。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主要圍繞課標精神、教學目標、課題研究進行教學設計的。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課本在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遵循著這一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并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節課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而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較低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學生活動的經驗。例如:調查一個小組中的同學最喜歡一類電視節目和一類球類活動的情況。
2、在這節課中的教學目標,我抓住:經歷統計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到以上的幾個方面,讓學生在教師的“導”下,進行有條理地、輕松地學習新知的。
3、課題源于教學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斷研究、發現,為進一步搞好教學服務。課題為:《課堂中學生傾聽、表達、合作能力的培養與評價》。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民主化,多元化。這節課教學《統計》,并且是: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在一堂課中對學生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個方面的得星情況的統計,不僅能讓學生之間產生積極的競爭作用,同時可以利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對自己班的情況,在這些方面進行一個了解,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本質作用(數據信息的處理)。
二、評價應做到:點到為止,不可泛濫。
這節課中,我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并對四個小組進行競賽式的評價,其效果較好,但在評價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夠好。一節課中,我是這么做的:
1)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方面的評價,途中也讓個別學生說一說自己意見,盡量做到評價的民主性。
2)在場聽課教師的評價,主要理念:互動式評價。人們常說:畫龍點睛。在這節課中,我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不夠到位。
如果只讓一位教師或兩位教師參與評價,那么,教學時間和效果會恰到好處。在這個環節中,我做得有點主次不分:這節課是評價為主呢?還是統計呢?而我讓5位在場聽課教師參與評價,多了,而且得星數呈平均分配狀態,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應充分利用本節課的課堂評價,體現:在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課堂評價要體現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可主要是因為時間上不許可,也因為在場教師評價多了些,影響到了后面的教學。但在學具的統計表中,準備讓學生統計本組得星總數,也讓學生從顏色上進行統計。如果有時間讓學生這么去做了,則能更好地體現本節課統計知識的難點所在,也能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學習統計知識的意義。
感想: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或這或那的不足,但“個性化”教學,讓教師不再感到壓力,而是一種展示與探討。而反思,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讓我意識到:學習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現在要補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堅持做的事。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1
教學內容:
青島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科書第98~100頁,分類統計。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感受、經歷數據收集與整理的過程,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會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統計,完成相應的統計表。
2、通過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發展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分類的多樣性,體會分類統計的方法和分類統計的意義。
3、通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成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體驗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數據。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統計表。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孩子們,喜歡這些漂亮的智慧星嗎你想得到嗎?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同學能得到它,積極發言、善于動腦的同學也能得到它,我們將得到的智慧星貼在智慧樹上好不好?我們來個比賽,看看到底是一小隊獲得的獎勵多。還是二小隊獲得的獎勵多。你們有信心嗎?有信心的孩子用你端正的坐姿已經告訴我答案了。準備好了嗎孩子們?那我們開始上課吧!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喜歡什么運動?(指生回答)
預設:
生1:我喜歡跳繩。
師:跳繩可以促進大腦的協調能力。
生2:我喜歡踢球。
師:足球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
生3:我喜歡打籃球。
師:籃球有助于鍛煉身體,加強團隊精神。
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非常喜愛體育運動。孩子們,運動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能增強我們的體質,所以我們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我們班的同學們也特別喜歡體育運動,他們積極報名參加了本次春季運動會,這節課我們幫我班的同學,統計一下他們班運動會的獲獎情況,好不好?運動場上同學們的表現很精彩,相信這節課你們的表現會更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觀察交流,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二年級一班同學這次春季運動會上的獲獎成績記錄(課件出示)。大家看,(師手指)在這個成績記錄表中,這三列黃色的信息是獲獎人的姓名,粉色的信息是獲獎的項目,藍色的是獲獎的名次。這個記錄單中的信息應該這樣觀察:(教師師范讀信息)你從表中還發現了哪個同學的獲獎信息?誰來讀一下?
師:觀察記錄表,你們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我想知道獲獎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智慧星送給你。
生2:我想知道哪個項目獲獎的人數最多,哪個項目獲獎人數最少。
生3:獲獎的同學中,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老師把同學們的問題歸納為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班的獲獎情況是怎樣的?
2、討論交流,整理數據。
師:從這個獲獎成績表中,你能一眼看出獲獎的人數中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呢?
生:信息很多,很亂。
師:信息很多很亂,就需要整理一下,想一想,可以怎樣來整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面交流一下吧。
師:哪個小組愿意來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
生1:我們組按名次來整理。第一名的有幾個同學,第二名的有幾個同學,第三名的有幾個同學。
師:噢,老師聽明白了,他們想把獲獎的同學按獎的名次分一分類。分類整理這個方法真不錯,智慧星獎勵你們。
師:哪個小組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生2:我們想把獲獎的同學生按項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遠的、投球的、跳繩的四類來整理。
師:這種分類方法也很了不起(發智慧星)。她們的分類方法,你們聽明白了嗎?誰再來說一說?
生3:把獲獎的同學按項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遠的,投球的、跳繩的四類來整理。
師:真是一個善于傾聽的孩子。(發智慧星。)
生4:老師,我還有一種分類方法,我們組認為可以將獲獎同學分為男生一類,女生一類來整理。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看來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像這樣先分一分類來整理數據的方法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知識——分類統計。(板書課題:分類統計)
3、小組合作,統計數據。師:老師把大家剛才交流的分類方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這些統計表。每種分類方法都有它們自己不同的分類標準。大家認真觀察統計表,有問題要問嗎?
生1:這些表中的合計是什么意思?師:這個問題誰能幫他來解答?
生2:我認為合計就是求總數的意思,如第一個表中的合計就是把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數都要加起來。
師:說得多明白呀,合計就是把分類數的每一項都合起來,求的是一個總和。
師:這些統計表你們會填了嗎?
師:看誰能靜下來聽溫馨提示。下面請小組長輕輕拿出信封,取出里面的統計表。仔細聽老師要求:四人一組,選擇一種喜歡的分類方法,從三個統計表中選一個來完成,比比看哪個小組合作的好,統計得又對又快!注意:只填一個表。(課件出示。)(學生分小組進行統計。)
師:哪個小組愿意來交流一下你們的統計表?介紹時先說你們是按什么分類統計的,再說統計結果是多少。我們組是按獲獎的名次來統計的,第一名的有7人第二名的有3人,第三名的有5人,合計是15人。
師:能說一下你們的合計是怎樣算出來的嗎?
生1:7+3+5=15(人)。
師:你們小組合作默契,表達得也很清楚。(送智慧星。)
師:哪個小組和他們的分類方法一樣,結果相同嗎?
師:哪個小組的分類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生2:我們小組是按獲獎的項目進行統計的,賽跑的有6人,立定跳遠的有4人,投球的有2人,跳繩的有3人,合計是15人。
師:你說得很明白,如果聲音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
師:哪個小組是按男女來分類統計的?生3:我們小組是按性別來分類統計的,男生獲獎的有8人,女生獲獎的有7人,合計也是15人。
師:剛才我們選擇了三種分類標準進行了分類統計,大家仔細觀察這幾個統計表,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它們的合計都一樣。
師:這是它們的相同點。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分類的標準不同。
師(小結):對,同樣是整理這個班的獲獎情況,我們選擇的`分類標準不同,但最后合計數卻是相同的。
(板書:標準不同,合計相同)
師:在剛才的統計過程中,老師發現有的同學在數數時,數一個做一個標記,大家看(展示學生的課本),你們認為這個同學的做法怎么樣?
生:很好,不容易漏數。
師(小結):這種邊數邊做標記的方法既清楚又不容易漏數或重復數,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獎勵智慧星。)
4、分析數據,解決問題。
師:現在你能根據大家分類整理的數據來分析一下這個班同學的獲獎情況嗎?
生1:我發現這個班第一名的同學最多。
生2:我發現男生獲獎的人數比女生多1人。
生3:我發現在賽跑這個項目中獲獎的人數最多,投球獲獎的最少。
三、實際應用,鞏固深化。
師:在剛才的學習過程中,有這么多同學得到了獎勵,讓我們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們!大家看,有這么多漂亮的智慧星呀!
師:你們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統計一下一共有多少顆智慧星嗎?生:能!師:下面請小組長拿出2號信封,從里面輕輕拿出統計表,發給小組成員每人一張。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分類方法,完成統計表。根據你的分類方法選擇統計表需要用幾個格,多余的格可以空著。
師:老師發現很多同學已經用漂亮的坐姿告訴大家他已經統計完了。
師: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我把智慧星分成了五角的和六角的兩類來統計,五角智慧星有7顆,六角智慧星有12顆,合計是19顆。
生2:我按顏色把智慧星分成了紅色、黃色、綠色、粉色4類來統計,紅色的有5顆,黃色的有6顆,綠色的有4顆,粉色的有4棵,合計也是19顆。
生3:我按大小把智慧星分成了大的和小的兩類,大的有13顆,小的有6顆,合計也是19顆。
生4:我按男女生分為兩類。師:統計正確的同學請舉手。同學們真能干!用分類統計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
五、課堂總結,暢談收獲。
師:我們一起回憶一下是怎樣的研究分類統計的:我們先觀察我班的運動會獲獎數據,得出信息;我們又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分類整理;然后我們又完成了統計表;最后我們又將得出的表格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分析我們了解了我班運動會的獲獎情況。同學們,分類統計你學會了嗎?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分類統計無處不在。(課件出示)如:圖書的統計、藥品的統計、服裝的統計、超市商品的統計等等。課后希望大家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課后作業。
調查統計小組內同學喜歡吃的水果,然后制成統計表,下節練習課時同學們一起交流。
《分類統計》教學反思
《分類統計》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小學生們認識分類統計。下面是我對《分類統計》的教學反思。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在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上,而是著眼于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教師先讓學生自己試著把聽到的人數“數一數記下來”,學生的“記錄”顯然不夠科學,別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為有了這種“挫折”,才激起了他們主動尋求科學的統計方法的積極性。最后,教師沒有把分類統計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在自主探究,對分類統計這一方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充分經歷了統計的過程。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小學的邵英嬌。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二課時——《統計》。我主要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模式、說設計、說板書、說評價、說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七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
一、說教材
《統計》這一單元屬于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包括認識并填寫比較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認識1格代表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在編排上,本單元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生活場景,如:學校組織學生檢查身體、參加喜歡的課外活動小組活動、對街頭過往車輛的調查、班級的圖書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等。力求使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既經歷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又從中進一步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時間等,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把統計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系,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位),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3、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表現數據。
教學難點: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
二、說學情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的教材。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冊教材第9單元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在二年級上冊教材的第7單元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通過這些教學內容,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前一課認識了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前的知識鋪墊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仍然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過程之中,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并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讓學生對統計結果做出恰當的判斷與預測。
三、說模式
在我校“3161”和諧課堂教學模式原則指導下,形成了我校和諧課堂各學科個性化的教學環節,其中數學課包括0201、0202兩種課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我對教材的理解,我采用0202課型,并將本節課設計模式如下:
1、立體導入,明確目標。
2、做好鋪墊,掃清障礙。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4、理清思路,歸納方法。
5、運用規律,應用展評。
四、說設計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導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立體導入,明確目標。
和諧課堂區別于其他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要重視單元導入和知識樹引領,學生在學之前就應該知道這節課學習任務和目標,為新課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教師創設情境,播放各種車輛過往的錄像片,你想知道些什么?怎么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產生統計的需求。真正做到了積極主動,以終為始。本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
第二環節做好鋪墊,掃清障礙。
這一環節主要是根據錄像片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的填寫。由于課件視頻中車輛過往速度快或者過往車輛比較密集,學生記錄會產生困難,因此要再次組織記錄,強調分工合作,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養成了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0分鐘。
第三環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圍繞“你認為一個格代表幾輛車合適?”這一核心主線,我設計了一張開放式的統計圖,讓學生自己設計完成統計圖,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是哪一種見解,都必須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這樣,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主、傾聽、表達、質疑,而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和輔導者,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此外,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雙方,生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也正是師生和諧、教學和諧、優差和諧的具體體現。此環節需要15分鐘。
第四環節:理清思路,歸納方法
比較幾種不同的統計圖,明確用1個格表示5輛車比較合適,突破了教學難點,方法樹的總結完成了“舉三歸一”的過程,得出結論。需要2分鐘時間。
第五環節:運用規律,應用展評。
這個環節需10分鐘。練習設計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并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五、說板書
板書不僅是傳授基礎知識本身的需要,而且體現言傳身教并重的需要。本節課板書作用如下:
1、輔助教師語言教學,便于學生記憶。
我在教授統計這一課時,在講述的同時,用板書圖示配合,讓學生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加強學生的記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
本節課的板書,圖片顏色鮮明,表格式板書信息量大、條理清楚、簡約明了,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引起學生注意。
本節課的板書,無論是圖形示意法還是比較對照法,意在變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起到深化、強化的作用,因此它能起到突出重點、難點,引起學生注意的目的。
六、說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本節課中我對學生的評價如下:
一、多角度評價,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斷進步。
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樣、多渠道、全面地評價學生又是鼓勵學生愛學、樂學、我要學的手段之一。例如這一課中,在制作統計圖時,有的學生涂色特別均勻,我就適時給以評價:“這位同學的統計圖既美觀又規范!”還有在匯報“你認為一個格代表幾輛車合適?”時,有的學生堅持認為一格代表5輛車合適,并且據理力爭,有理有據,我就予以評價“你通過前后對比,一下子就發現了合適的方法,同學們真應該向你學習。”此外,本節課倡導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中巧用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你們小組可真棒,想的辦法最獨特。”“你瞧,這個小組的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多認真呀!”等。
二、即時評價,適時發現,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即時評價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當時的表現,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比如在合作交流環節,有的同學堅持認為用一格代表10輛車更合適,這樣涂色部分少,速度快,效率高,我就及時做出評價:“你很有創意,這非常可貴,能再響亮地說一遍嗎?”在“理清思路,歸納方法”環節,學生進行匯報時,我就做了如下評價“你講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語速放慢一些,其他同學聽得就更清楚了。”“他傾聽得真仔細,耳朵真靈,這么細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還有誰能重復一遍?”學生在教師的贊賞聲中建立了自信,教師評價幫助學生體驗和享受了成功。
三、說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中編排的很多情境圖因環境或教學條件所限,一些數學活動也無法開展。因此我在教學本節課時,將主題圖置換成觀看一條道路上過往車輛的錄像片,并請同學們幫助記錄一下四種車輛的數量。這樣做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合作意識,又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問題。
2、巧用生成資源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并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和批評的價值,再因勢利導,進行教學。本節課在小組匯報是,有一名學生堅持用1格代表10輛車更合適,我說:“噢,你很有獨特見解,能把你的思考過程說給大家聽嗎”,在該生敘述時就有了許多不贊同的聲音,我因勢利導,問題從學生中來,在學生中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啟發,理清思路,歸納了方法。
3、運用媒體資源
電教媒體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能夠有效地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促使學生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統計活動中采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謝謝大家。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3
撰寫教學設計是每個教師都必須熟悉的一項工作,好的教學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的這套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設計符合新課標的標準,思路清晰,結構合理,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等優點。
教學內容:p87-90
教學目的:
1.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
2.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
3.能夠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學重難點: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具: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說一說,認識條形統計圖。
1. 出示條形統計圖,幫助學生學會看統計圖,引導學生從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鼓勵學生相互間說說你從統計圖中看出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出示統計圖二,學生體會到條形統計圖也有橫向的。引導學生說說橫著看、豎著看各表示什么,組織學生相互說一說,看誰從圖中了解的信息最多然后匯總。
3. 說一說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不足。
二、 學看統計表。
1. “安裝電話情況統計表”:注意橫向觀察和縱向觀察,并對統計表所呈現的信息做出簡單的分析,還可根據數的變化規律估計預測一些問題。
2. “小調查”:以小組的形式調查生活中班上同學每天睡眠的時間,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用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等方式呈現數據,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討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分析身高和年齡的關系,首先要讀懂表格的內容,找出數據變化情況。
三、練一練。
給出某商店10天中電腦銷售情況統計圖,提醒學生注意圖中是從周三開始統計,還要求學生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把握大致的銷售量規律和趨勢。
布置作業:實踐活動第90頁。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4
栽蒜苗(一)(條形統計圖)
【知識點】:
1、統計圖中1格表示不同單位量,要結合具體的情況來判斷1個表示幾個單位。數據大,每1格所表示的單位就多,數據小,每1格所表示的單位就小。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3、明確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直觀、方便、便于察看。
4、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方法:確定水平方向,標出項目;確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數量(一格代表的數量);根據數據的大小畫出長度不同的直條;寫出標題。
補充【知識點】:初步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能夠從中獲得信息,并能回答相應的問題。
栽蒜苗(二)(折線統計圖)
【知識點】:
1、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獲取數據變化情況的信息,并進行簡單的預測。
2、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在方格紙中,根據所給出的數據把點標出來,再用線將點連接起來,要順次連接。
3、能夠看出折線統計圖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關的問題。
補充【知識點】:
1、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不同:條形統計圖用直條表示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用折線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2、初步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能夠從中獲得相應的信息,回答提出的問題。
第十二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5
一、說課內容:
一年級下冊第92-94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繼續學習統計,以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為主要內容,并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簡單的統計表。在統計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一些比較容易的統計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里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簡單的符號進行記錄的統計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創設情境,誘發內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新課。
二、合作學習,研創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沒有的多種統計方法,并在研究和“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與比較。
三、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知識源于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和認識。教師還設計了“統計小組同學的鉛筆”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游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復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里摸出一個看看,并告訴大家盒子里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怎樣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幾個?
可以用分一分、數一數的統計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里的圖形拿完為止。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并啟發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匯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通過剛才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著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填表,匯報方法
2、觀察統計結果,哪種文具用得多?哪種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什么?
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里的學習用品,寓知于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于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后延伸
“今天學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課后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為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