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面積》教學指導(精選3篇)
《森林面積》教學指導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2.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課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各種媒體上收集一組數據(教師也可以將一組有關森林面積的數據作為學生討論的材料),并說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類,在各種分類中重點討論精確數與近似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并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近似數。接著,出示“說一說”中的數據,使學生從中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要讓學生重點體會到取近似值精確到某一位時只要看它后一位數字用“四舍五入”即可,前面的其他位都不必看,也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數軸幫助理解“四舍五入”的含義。然后,結合“試一試”第2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如何根據不同需要求近似數。
〖試一試〗
第2,3題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近似數,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近似數的應用是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所以,在練習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通過互相交流,體會到近似數的作用。
第2題答案:約2千克,身高約160厘米,約12時。
第3題答案:√,×,√。
〖實踐活動〗
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可視具體情況做必要的調整,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都可以做同樣處理。
通過此類實踐活動,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在什么情況下精確到哪一位是適合的”。通常較大的數往往會在“較高”的數位上取近似值,較小的數往往會在“較低”的數位上取近似值。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可以視學生接受能力而有機地滲透這種思想,不要求學生掌握。
《森林面積》教學指導 篇2
教學目標:
1. 經歷生活數據收集的過程,理解近似數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數的方法。
3. 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精確值的近似數。
教學具準備:學生學具,計數器。
活動一:交流收集的數據。
1.交流收集的數據,說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類。在各種分類中重點討論精確數與近似數這兩類的特點,并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近似數。
2.出示“觀察與思考”中的一組數據,重點討論取不同的精確值后數據的變化情況,從中讓學生發現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學生發現有困難,教師也可以補充一些其他的數據,讓學生再一次進行觀察,直至他們發現“四舍五入”的方法為止。然后,引出這種取近似數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動二:第11頁“試一試”第2題。
1.先出示三種近似數,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精確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兩個小問題,供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時,重點突出選擇的依據,讓學生理解取近似數是根據實際的需要來確定的,懂得同樣進行比較,需要用相對應的單位進行比較的方法。
2.“討論”,這是一題從逆向思維的角度考慮原來精確數的范圍,出示這些題目時,重點可以展示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原數有幾種可能的特點。當然,這道題目主要是供學生在課堂中討論,在單元評價時,不一定要作為學生必需掌握的內容。
活動三:實踐練習。
第12頁第1、2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運用到各種近似數,本題的練習目的是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的運用是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學生在練習第1題時,先讓他們討論,通過學生的互相交流體會到近似數的作用。同樣,在練習第2題時,重點討論為什么說“血管總長”、“電話的用記量”是一個近似數,學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數與精確數的異同。
第3題,說說數的范圍是有多種方法,本題的要求是說一說“各數在幾萬之間”,因此,學生在比較時,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確到萬位,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比較。教師在指導這些練習時,最好采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讓學生從圖像上真正理解各數的范圍。
<板書設計>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1994年至2001年我國造林面積統計是224318570公頃。
精確到千公頃:約224319千公頃。
精確到萬公頃:約22432萬公頃。
精確到億公頃:約2億公頃。
《森林面積》教學指導 篇3
〖教學過程〗
1.討論數據收集的方法及數據的實際意義
師:課前,老師請每個小朋友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中收集了一些數據,誰能來說一說你們收集的數據?
(學生匯報收集的數據,教師把某些數據板書在黑板上,對某些問題作一些適當的追問。)
(1)你能說一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嗎?
(2)這組數據是通過什么辦法得到的?
(3)如果同樣要收集這些數據,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指導數據收集的方法。)
師:請看一組關于植樹方面的數據(出示教材第10頁的情境圖)。誰能來說一說這些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2.認識近似數
師:請大家注意,在圖中有這么一條信息,“2002年我國造林面積約是747萬公頃。”這4里為什么要用“約是多少”來表示呢?
師:那么,這里所說的“小華一家去年植樹12棵”為什么就沒有加上“約是多少”的詞語呢?
師:根據剛才的討論,如果把同學們收集的數據與老師收集的數據進行分類,可以怎樣分呢?
師:為什么把這些數據放在一起(指近似數)?這個同學說得很好,像這樣的數我們叫作近似數。
師:現在誰能說一說你收集的數據中有哪些是近似數?
〖案例點評〗
本案例設計的特點是將近似數的認識置于現實情境中。通過學生觀察自己收集的數據和教師展示的數據,討論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將數據進行分類,從中尋找出共同的特征,最后引出概念。當學生習得概念后,教師再次請學生找一找自己收集的數據中的近似數。這次尋找是學生對自己收集的數據的一次新的認識。
本節課與以往課的不同是把原來需要教師引出的數據,改為讓學生自己進行收集,這種微小的變化,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每個學生都為今天的課去作積極的準備。學生在匯報收集的數據的過程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數據是如何獲得的,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小結數據收集的方法。
〖思考與討論〗
1.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體驗準確數、近似數的實際價值,有更好的方法嗎?
2.判斷某數(如某市人口數)是準確數還是近似數時,學生會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