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三角形 第1課時
教學內容:p.22、23、24(“想想做做”)
教學難點:認識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使學生體會單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并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產生學習圖形的興趣和積極性。
教學準備:學具盒、尺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例題圖,問:在圖上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很常見的圖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隨處可見,說說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課題:認識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得到一個三角形,利用手邊的材料,比比誰的方法多?
交流:(1)、用小棒擺。講評時注意:小棒擺的時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來的部分。
(2)、在釘子板上圍。講評時注意:只要有三個頂點,如果發現邊不夠直的話,需要把三角形調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畫。
(4)、在紙上分別畫圍起來的三條線段,也能得到一個三角形。
……
2、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一起動手畫一個三角形,說說各部分的名稱:3個頂點、3條邊、3個角
三、三邊關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用學具盒里的小棒分別擺一擺,是不是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
學生擺完后交流:(1)同一種顏色(一樣長)的小棒肯定是能擺成一個三角形的。
(2)一紅兩綠這三根小棒是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
小結:看來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那為什么會圍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
(1)說說你用一紅兩綠三根小棒怎么就圍不成三角形了呢?
(兩根綠的太短了,碰不到。)畫一畫(圖略)
在圖上分別標出三邊為a、b、c,a+b<c 不能圍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綠的換成長一點的,和原來那根綠的合起來正好和紅的一樣長,行不行?畫一畫(圖略)
在圖上分別標出三邊為a、b、c,a+b=c 不能圍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時候能圍成三角形呢?
可能會有學生會猜想,a+b>c
再用小棒擺一擺,擺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結合畫圖,指出:當兩條邊的長度和小于第三邊的時候,這兩條邊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圍成三角形;當兩條邊的長度和等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變成了3條線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條線段,不是三角形;只有當兩邊的長度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那它們就會在第三邊上面的某一處碰到,就圍成了一個三角形。
3、練習鞏固:
(1)有這樣兩根小棒,分別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長那么它們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說說理由。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先可考慮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來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變成線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長一點,在整數范圍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從最長的角度考慮,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來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長,那樣也是重合后變成了線段,應該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點,即13厘米。)
(發現:比兩邊之差多1,比兩邊之和少1)
(2)繼續練習,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書上的想想做做:
1、在點子圖上畫出兩個三角形:
指出:畫的時候,要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和點子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