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通用12篇)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1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0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wxy吳小燕 發表
張繼的《楓橋夜泊》大家都很熟悉,不少學生上學前就讀過,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好詩。但是由于前面剛學了《山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美景的喜愛,所以如果事先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交代一下,剛上三年級的學生很可能會誤以為這也是一首優美的寫景詩,于是我這樣向他們介紹:你們知道《楓橋夜泊》是怎樣寫出來的嗎?
詩人張繼是我國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人。那年秋天,他去趕考,榜上無名。于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準備來年東山再起。船在蘇州城西楓橋碼頭停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拂曉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圓月即將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漁人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洪亮的鐘聲從寒山寺傳出來,格外寂寞憂傷。于是他提起筆,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張繼在這首詩里用“月落”“夜半”交待了時間,用“霜滿天”交待了時令季節,“江楓”“漁火”“寒山寺”指明了所見,“烏啼”“鐘聲”點明了所聞,“對愁眠”三個字表達了所思所感。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先寫拂曉時的景物,再追憶昨夜的情景及夜半鐘聲。于寧靜的景物描寫,雜以對聲響的描寫,更加托出秋夜的幽靜。首句的“月落”“烏啼”與末句的“夜半”“鐘聲”遙相呼應。此外,詩中還很講求設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楓、寺院的暗影交織在一起,又用漁火來烘托霜月的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麗而不單調。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注:張繼 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考中進士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user1/wxy%ce%e2%d0%a1%d1%e0/archives//76748.html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2
古詩兩首
(本課題教時數:2 本教時為第1教時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山行》,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詞,理解詩意。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指背學過的古詩。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3、簡介作者。
4、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2、指名讀課文。
3、回答問題: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四、理解詩句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霜葉比什么還紅?說說第四行詩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小結:這兩行是寫詩人看到的楓林近景。
5、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五、總結課文
六、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練習背誦。
七、指導書寫
作業: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2、背誦古詩。3、抄寫《山行》。
板書: 3、古詩兩首
山行
近景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遠景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本課題教時數:2 本教時為第2教時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楓橋夜泊》,學會生字,理解生詞,理解詩意。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中描繪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背誦《山行》。
2、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色?
二、學習《楓橋夜泊》
1、揭題,解題。
(1)板書課題。指名讀題。
(2)解題,簡介作者。
2、自學課文。
(1)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默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
(3)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同桌可以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
認讀生字,指名讀課文,質疑。
4、逐句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
輕聲讀第一、二兩行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這是什么季節?從哪兒看出來的?
出示掛圖:詩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這清冷、幽靜的環境里,詩人這時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行詩的意思?
(2)學習第三、四行詩。
指名讀這兩行詩。“姑蘇”指哪兒?“到”什么意思?說說后兩行詩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這首詩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6、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7、指導書寫。
作業:1、用鋼筆描紅、臨寫。2、背誦課文。3、抄寫詞語。
八、綜合練習
1、 比一比,再組詞。
徑( ) 泊( ) 漁( ) 鳥( )
經( ) 伯( ) 魚( ) 烏( )
2、 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并寫出詩句的意思。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葉花。
坐: 于: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啼: 愁:
。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山行》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里行走時的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由寒山、 、
、 、 構成的 圖,從清新明朗的詩句中流露出
。
(2)《楓橋夜泊》這首詩寫詩人看到的景物有: ,
聽到的聲音是 。
板書: 3、古詩兩首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所見所聞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3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0
《山行》《楓橋夜泊》教學設計一
教學要求: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⒊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⒈板書課題。
⒉介紹作者。
這首詩詩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
⒊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⒈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⒉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⒈認讀生字“徑”“飄”
⒉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么?
⒊指名讀課文。
⒋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⒈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⑴為什么稱為“寒山”?
⑵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讀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⒊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⒋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
紅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
⒈背誦《山行》
⒉《山行》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色?
二、學習第二首詩《楓橋夜泊》
⒈揭題,解題。
⑴板書課題。
⑵指名讀題。
⑶解題。
⑷介紹作者。
⒉自學課文。
⑴輕聲讀課文,讀好字音,畫出生字詞。
⑵自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查詞典。
⑶想想每首詩的意思,同座可以討論。
⒊檢查自學情況。
⑴認讀生字。
⑵指名讀課文。
⑶質疑。
⒋理解每句話。
⑴理解一二句。
輕聲讀一、二句邊讀邊想象詩句中的描繪的畫面。
這是什么季節?從那兒可以看出來?這是詩人的心情詩什么樣的?
理解“愁”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話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學習第三、四句。
指名讀三、四句。
回答問題。
①“姑蘇”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說說三四兩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⒌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這首詩描寫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么心情?
⒍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和重音。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練習背誦。
⒎指導書寫。
三、作業。
⒈用鋼筆描紅。
⒉背誦課文。
⒊抄寫詞語。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江蘇小學語文教學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師:看這個題目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楓橋在哪兒?
生: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還有誰要問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邊。
師: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板書:張繼。
師: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今天老師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師:請大家翻開書自己讀一讀。(生讀詩)
師:老師有個建議,請大家先看看注釋,理解了詩句的意思,這樣你讀起來一定會更出色。
學生自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
師:讀得還不錯,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可以按照“平仄規律”來讀。一二聲稱為平聲,遇到平聲盡量把字的聲音延長。。三四聲稱為仄聲,仄聲讀的時候聲音出來后馬上收,讀得短一點。這樣可以把詩讀得更有韻味。
學生試讀
師:烏啼——,鐘聲—— (生與師一起讀,聲音延長)
師: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讀,聲音短促)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
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有些韻味)
三、欣賞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邊聽邊想,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師范讀。
師:孩子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時候,一群烏鴉飛過來的景象。
師:她看見了月落,還聽見了什么?(板書:月落)。
生:烏啼。板書:烏啼。
師:還有誰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聽到了鐘聲。師板書:寒山寺、鐘聲。
師:什么樣的鐘聲?
生:清脆、明亮、悅耳……
師:誰接著說——
生:我看到了漁火。板書: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呢?
生:點點的漁火。一閃一閃的漁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師:霜給你的感覺怎樣?
生:很寒冷。
生:張繼的客船停泊在楓橋邊。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邊的楓葉。楓葉火紅火紅的,一片片落下來。
師:你說得真好!詩人的心里會怎樣?
生:溫暖。
師:也許是溫暖的,也許還會是怎樣的?
生:憂愁的。
師:好,大家從詩中看到的,聽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這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生:這是一幅寧靜、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你從哪兒感受到呢?
生:月兒已經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夜半的鐘聲敲響,這個聲音使夜顯得更加寧靜。
師: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生:思鄉),有點兒(生:憂愁),有一點兒(生:孤獨),有一點兒(生:寂寞)。
師:作者通過這幾個意象——月落、江楓 霜滿天,漁火、客船 、寒山寺,烏啼、鐘聲,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秋夜圖呢?
生: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來讀這首詩。
生誦讀詩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
師:讀著讀著,哪些字眼觸動你的心?
生:愁。(板書:愁)
師:此時此刻的你,腦子里會冒出什么問題來問一問張繼?
生:張繼,您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這是怎樣的一種愁呀?
生:已經愁到了怎樣的地步?
師:問得真好呀!孩子們,請你們輕聲讀一讀詩句,想一想問題。
學生輕聲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師:好,誰來回答剛才的問題?你能答哪個問題就說哪個。
生:我三個一起答,烏鴉啼叫,寒風正在把秋霜布滿云天,江邊的楓樹對著江中的漁家燈火,思鄉的憂愁使我難以入眠。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思鄉之愁。
師:他讀出了鄉愁,真了不起!還有誰讀出了怎樣的愁?
生:孤獨之愁。
師:你從哪里知道?
生: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怎么說?
生:半夜一個人坐在船上,沒有人陪他。
師:還有怎樣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師:對,寂寞之愁。在這里,還有一種愁。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誰愿意來讀一讀?(背音樂《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長那么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孩子們,還有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師: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剛才通過同學們的讀書、感受,我們知道了漂泊異鄉之愁,思鄉之愁,孤獨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在這萬籟寂寥中,(課件播放鐘聲:“咚——咚——”)從寒山寺傳來了夜半鐘聲,傷痛的心,又被輕輕地碰撞,張繼的心隨著鐘聲飛遠了,會飛到哪兒?
師:你說會飛到哪兒?
生:家鄉。
師:會飛到家鄉!
生:故鄉。
師:對,故鄉。那好,請你想象張繼的心飛回到故鄉,與故鄉的親人,與故鄉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請拿出筆,筆記本,想一想張繼在家鄉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想象寫一段話。
學生寫頭腦中想象的情景。
師:誰來說一說那是怎樣的畫面?
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張繼和他的朋友在火爐旁,把酒顏歡,聽著家鄉寺廟傳出熟悉的鐘聲。
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張繼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著粉紅粉紅的桃花,和朋友們吟詩喝酒,高興得流連忘返。(掌聲)
生: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張繼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賞桂花,孩子們在樹下嬉戲,大人們坐在一起看著,談著。花香撲鼻,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掌聲)
師:真是其樂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張繼帶著他的家人到花園里賞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詩作對。
師:剛才同學們描述的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此時此刻,張繼卻獨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楓橋邊,他能怎么樣呢?心中能不愁嗎?能不對愁眠嗎?
師:正在這時,(播放鐘聲:“咚——咚——”),鐘聲一聲聲、一下下,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一氣呵成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古典音樂《漢宮秋月》起)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句。(“對愁——眠——”讀得特別好)
師: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同學們背誦詩句。
學生背誦。
師:把自己的理解帶進去,邊背邊想想象情景。
學生搖頭晃腦地背誦。
師: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金榜上的狀元是誰?哈哈,管他是誰,今天真正被我們記住的是張繼和他的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請同學們再次背誦這首詩。
學生深情背誦。
師:張繼的這千古一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根據《楓橋夜泊》創作的書法作品。聆聽《楓橋夜泊》這首歌曲。
課件播放《楓橋夜泊》歌曲,展示書法作品。
師:邊欣賞邊展開想象,你可以走得很遠。
歌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這三幅作品中,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邊),這兩幅是現代作品。同學們欣賞了書法作品,聽了音樂,學了詩,說說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寧靜。
四、布置作業。
師:老師給同學們出了這樣幾道作業:1、以《楓橋夜泊》為題材創作硬筆書法作品。2、根據詩意創作一幅圖畫。3、詩配畫,制作一張精美的書簽。4、學唱《楓橋夜泊》這首曲子。你們可以從中選兩項完成。
點評: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的詩篇。全詩敘述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雖句句寫楓橋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鄧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設計頗具匠心。整堂課,教師主要采用誦讀體悟,想象悟情,品評賞析等教學方法,還適時借助資料的補充、多媒體的音樂與畫面的渲染,來引領學生讀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鐘的課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不“越位”,語言少而精,點撥恰到好處。學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師的巧妙點撥、適時引領中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出詩歌傳達的情趣,從而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涵的意象,最終在詩人、學生、詩歌之間搭建起了一座 “對話”的橋梁。
從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可以看出,教師在引領學生如何通過吟誦淺顯的詩句,展開想象,進入意境,達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從而觸摸詩句背后所蘊藏的積淀千年的詩人的文化情懷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別是第三個環節的設計,從“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自然過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整個環節圍繞景物,緊緊扣住詩眼“愁”字展開教學。那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鐘聲,更突顯了境之靜,人之愁。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意境,從而體會詩人此時的心境?教師在這個環節精心設計,巧妙引導,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和一個落寞的、孤獨的、思鄉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復誦讀,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顯,讀著讀著,似乎從生命的最深處,有某種東西在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
不過可惜的是,淺顯易懂的古詩一節課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這個環節中增加一個拓展環節 ,讓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旅人愁思的相關詩句進行對照體會,是不是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愁緒并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一次整合呢?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5
一、教學要求:
1、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能力點:培養朗讀能力、品詩析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3、德育滲透點: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
二、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三、教學難點:詩人為何而憂愁
四、教學方法 :直觀法、合作學習、情境感受。
五、教學準備
1、小黑板、錄音機。
2、歌曲《濤聲依舊》、《楓橋夜泊》古詩范讀及古詩新韻。
3、讓學生課前查閱詩人及寫作背景相關的資料,查查抒發詩人愁緒的詩歌。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自由漫談、揭題、解題、介紹詩人
1、聽歌曲《濤聲依舊》的前兩句,引出詩的題目和作者張繼。
同學們,首先請大家欣賞歌曲《濤聲依舊》的第二段。(放歌曲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你聽出了什么?
這首流傳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們根據一千二百多年前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一詩而改編的,歌中所唱的內容正是借用了我們今天要學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詩句。借用了哪些詩句,我們學完了這首詩就知道了。
2、理解題目。
齊讀詩題,你讀懂了詩題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這首詩的詩人是唐朝的張繼。
3、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這首詩和作者張繼的有關資料。
課前,同學們一定找到了一些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或詩人的資料,我們來交流一下。
張繼是中唐詩人,他寫的詩留傳下來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資料上沒有說明。他在天寶12年中過進士,當過鹽鐵判官。張繼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張繼是我國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人。那年秋天,他去趕考,榜上無名。于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準備來年東山再起。船在蘇州城西楓橋碼頭停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拂曉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圓月即將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漁人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他想:昨夜聽到的鐘聲可能就是從這里傳來的吧,于是他提起筆,即興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4、你們以前是怎么學古詩的?
交流,出示學古詩四步驟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解詩意;三讀會,達意境;四會讀,有感情。
(二).學生按照“四學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多名學生個別讀全詩。(全詩共28個字,沒有生字,你都讀對了,真了不起。讀對字音對你理解古詩的意思很有好處。詩人沒有想到,在科舉考試時他的才華沒有人欣賞,而在楓橋旁寫的這首詩卻會千古流傳。那好,就請同學們在下面試著讀一讀這首詩吧。我們一起來讀。)正音:寺、蘇、齊讀
2、二讀懂,解詩意
過渡:同學們各自讀通了全詩,下面老師要問問你們打算怎樣做到二讀懂,解詩意。(借助書本注釋和工具書,先解釋重點詞的意思,再把詞義用通順連貫的句子連起來,就解釋了詩意。翻譯古詩的基本方法是代、調、補。)
(1)借助詩下的注解,各自讀詩自學。
(2)同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組讀懂了哪些詩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詩句讀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幫你解決?
(3)各組交流讀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其他同學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過渡語:我看到了,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那么,通過自學,在小組里交流,關于《楓橋夜泊》這首詩你都知道了大意?誰愿意說一說?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
(江楓:江邊的楓樹,也有解釋成江橋和楓橋。
漁火:漁家的燈火。
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
(姑蘇:蘇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
(3)指多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昨夜,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4)出示插圖,指名上臺指圖說全詩大意
(5)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詩,用“---”劃出詩人看到的景物,用“~~~~”劃出詩人聽到的景物,用三角號找出描寫時間的詞,交流
(看到“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烏啼”、“鐘聲” 描寫時間的詞是“月落”、“夜半”。)
(6)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書:拂曉時景物追憶昨夜景色)
(7)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迷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你現在能體會到作者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感受嗎?現在,誰能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就是三讀會,達意境。
3、三讀會,達意境。
(1)女生讀全詩,這首詩圍繞哪個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詩人夜晚停船在楓橋岸邊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幅清靜悠遠的夜景,抒發了詩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過渡語: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還有什么疑問?好,學貴有疑,能動腦思考找出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才是真正聰明的人。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想知道什么呢?
討論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為什么而憂愁?你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憂愁?
(張繼應該是因為落榜而愁,思念家鄉而愁。張繼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很可能是為思鄉而愁。)
(從月亮慢慢落下了,烏鴉在啼叫,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詩人的憂愁。)
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質疑、解疑
(3)教師小結:是呀,通過這首詩,我們真的能體會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詩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憂愁,他的孤單: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滿天,楓橋邊的樹郁郁蔥蔥,只有對面的點點漁火讓人感到一絲溫暖,那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叫人難以入睡,正在這時,從寒山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在寂靜的夜里,鐘聲顯得是那么悠遠、綿長,還帶著淡淡的憂傷。
4、四會讀,有感情
我們要做到四會讀,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讀出詩的節拍。
(1)指名讀,劃出詩的節拍。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誰愿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么讀這首詩?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后一句讀得凄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2)指導朗讀、試著背誦
a、聽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b、指多名比賽讀。評議。
c、男女生練讀。
(3)學唱古詩新韻(全班起立,老師范讀時認真聽,體會感情;學生唱第一遍歌詞時,認真聽、感受音樂,第二、三遍邊跟著唱,邊拍手打節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憂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體會憂愁。(5分鐘)
1、張繼憂愁了寫詩,你還會背哪些抒發詩人愁緒的詩句?
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現在呢,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2、小結
是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而張繼呢,是變憂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剛開始老師放的《濤聲依舊》,也說明了這首詩的影響深遠,它的歌詞就是來源于這首詩。
《楓橋夜泊》的確影響深遠。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選擇一個深秋的寒夜,到蘇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楓漁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聽一聽那夜半鐘聲,感受一下這詩中愁的韻味。
(五)總結:
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一定能運用今天學習的古詩“四學法”來學習古詩,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胸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
2、用簡筆畫畫這首詩,在班上展覽。
3、改寫《楓橋夜泊》
(七)板書設計
楓 橋 夜 泊
張 繼
月 落 /烏 啼 ∥霜/ 滿 天,
江 楓 /漁 火 ∥對 / 愁 眠。
姑 蘇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鐘 聲∥到 /客 船。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6
學校總是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各種辦法為我們教師搭建張揚個性、提升自我的平臺,我認為學校的每次教研活動更是我們每位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大好時機。
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大多時候都會把閱讀教學作為公開課或競賽課的首選。由于本次教研活動時,我班的教學進度的關系,我大膽嘗試進行了古詩教學,講的是《楓橋夜泊》這首詩,也想通過本次活動與領導、同行們探討古詩教學究竟怎樣進行,通過精心的課前準備,我認為本節課的可取之處在于:融方法于潛移默化中按常理,這僅僅28個字的一首詩,學生讀讀背背,按注釋理解詩意,哪能用上40分鐘,然而,我將引導學生學古詩的方法在悄無痕跡地滲透給學生,激趣導入,板書課題,直接強調“泊”在本課的讀音,提問還有哪個音,只是強調,學生便很自然地熟記了這個多音字,并動筆積累在書上,然后,引導學生看著課題,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接著初讀感知,我引導學生自由反復讀詩,直到讀流利。再如:當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韻味之時,我采取了與學生合作讀詩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了讀這首詩的節奏、語氣、語速。一切都不用多說,全靠學生心領神會。再如最后:引導學生把學會的同類的詩句歸納到一起,做到熟記于心,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積累。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7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8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引導幼兒在古詩中學習,感悟生活。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麗的景色圖片。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難點: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
提問:這是什么地方?你發現了什么?
2、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
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
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3、了解古詩結構。
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4、分句理解古詩。
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3)欣賞畫
欣賞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畫。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9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整首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背誦詩歌。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座橋成為名橋,讓一座寺廟成為旅游勝地。
2、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引導學生齊說)
解題
師板書:夜泊
1)泊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這還是一個多音字。(分別組詞)
2)在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詩人在什么時候停的船?(晚上)評價:你真會思考。這兒寫的是夜泊。
4)詩人將船停在哪里呀?(楓橋邊)師完成板書。評價:你們真厲害,和老師一起完成了詩題。指名讀。
5)連起來說說詩題的意思。(什么時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學們,是誰在楓橋邊停船啊?(唐朝詩人張繼)是的這就是詩的作者。
師板書。
4、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繼,一起來感受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二、初讀。
1、請同學們借助書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順。
2、請生讀生字。
3、讀整首詩。注意斷句,讀出詩的韻味。
三、精讀感悟。
1、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這首詩,來到這楓橋邊。大家邊聽邊想,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線畫下來,把聽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來。
2、師范讀。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現出了許多景物,也聽到一些聲音。四個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所劃的景物和聲音吧!
4、先來說說看,張繼看到了什么?
月落:
1)這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殘月)這還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來夜已經很深了,再過一會就要天亮了。同學們,這是什么季節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樣的呢?
生:慘淡、無光,凄涼
4)是的,這是凄涼的月光。誰來讀這個詞。
霜滿天:
1)已經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氣更涼了。為什么是“霜滿天”呢?(霜很大,很濃,很多)
2)你們說,在這霜滿天的夜晚,詩人能感受到這種寒冷嗎?(能)
3)我們在家里也許很難感受到這種寒冷。而張繼此時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們說得都很對。張繼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時在哪里?(蘇州),從哪里知道?(姑蘇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蘇州是我們江蘇的一個城市,湖北和江蘇之間相隔1000多公里。我們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駛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見,張繼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我們把漂泊在外的人稱為什么?你能體會游子的感受嗎?(生交流)
這滿天的霜呀將游子張繼團團包住,張繼是什么感受呢?
4)讀讀這個詞。
江楓:1)江邊的楓樹。
2)因為是晚上,江邊的楓樹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樣子的?(暗紅,昏暗、黑乎乎)
漁火:什么樣的?江面上的點點漁火,忽明忽暗,隱隱約約。
連起來讀讀這兩個詞。
5、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張繼所看到的,那張繼還聽到什么了呢?
烏啼
1)這是什么意思?人們喜歡聽烏鴉的叫聲嗎?(不喜歡)為什么?
2)是的,烏鴉的叫聲十分刺耳,在夜晚聽到烏鴉的叫聲,更加的凄慘,凄涼。
3)讀詞。
6、同學們,張繼看到的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副圖,一副凄涼的秋夜圖。請你們回過頭來想想,用自己的話描述給你的同桌聽,從天空再到江面的順序來描述。
7、理解感悟“對愁眠”
1)詩人看到了,霜天殘月,江楓漁火,聽著凄厲的烏鴉叫聲,張繼又怎樣的感受?(壓抑、難過、郁悶、心情很不好)
2)此時的張繼睡得著嗎?(睡不著)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對愁眠”?
3)作者為什么睡不著?(圈出“愁”)張繼心中滿是憂愁,那這里的“眠”是睡覺的意思嗎?那是什么眠?(失眠、無眠、不眠、難眠)
4)是的,張繼根本睡不著,他帶著憂愁,難以入眠。
5)連起來,讀讀整句詩。個別讀,分組讀,一起讀。
8、感受鐘聲。
1)詩人在船上難以入眠,所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他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讀第二句。
2)寒山寺:簡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嗎?(不是,而是在姑蘇城外,只能是遠遠看到。)
3)張繼聽到了什么?(鐘聲)
4)哪里傳來的鐘聲?(寒山寺)
5)為什么遠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張繼也能聽到呢?(因為是半夜了)從哪里看出來?(夜半鐘聲到客船)
6)這半夜的鐘聲傳到了哪里?(客船)在這里“到”就是傳到的意思。
7)客船能聽到鐘聲嗎?真正聽到鐘聲的是——張繼。
8)客船上的張繼是一個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個孤孤單單,舉目無親的游子,這“鐺——鐺——鐺——”的鐘聲分明敲在張繼的心上。聽著鐘聲的張繼更加無法入眠了。他會想些什么呢?
9)讀這句詩。
9、張繼的心中有無限的愁,他揮筆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詩,字字都是發自肺腑。自己讀讀這首詩,感受這深深的愁。
個別讀,想讀的讀,齊讀,比賽讀。
四、拓展延伸。
咱們學習的《山行》和《楓橋夜泊》都是寫的關于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兩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補充習題》上的《暮江吟》和《秋詞》。
教后記:
1、《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是一位失意的詩人,他的這首詩將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現得淋漓盡致,霜天殘月,江楓漁火,每一處景物都是灰暗、凄涼,處處都透著寒氣,整首詩籠罩著深深的愁。二升三的學生能體會到什么?在備課的時候,我很擔心學生根本不能體會到“愁”,因為孩子那么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時候,要是自己的引導不到位,整節課肯定就是無病呻吟,將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所以,我覺得對于當時的背景知識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一定要提前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所以,我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詩人張繼的背景資料,并在班上交流,學生知道了原來張繼是一位落榜的詩人,他的這首《楓橋夜泊》最為有名……學生了解了張繼的遭遇,我想引導學生體會當年張繼在楓橋邊的感受時,應該就顯得容易了。
2、在我自己備課的時候,我想要讓孩子深刻理解并感受到詩人的感情,我自己一定要吃透文本,吃透教材,所以,我認真研讀了教參,并把自己的疑問和年級組的老師交流,然后我才開始寫教案,設計教學流程。“詩人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這是我的主要問題,然后從景到情,逐步引導學生感受,然后再讀中悟。
3、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謹記師傅跟我說的,1)要機智地面對學生的回答,要緊緊扣住事先備好的教案,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來應付課堂上的狀況,否則就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2)課堂上的提問一定要有效,讓學生明確地知道要干什么。3)不能過分重復學生的話,而是要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作出評價。我緊扣詩人“看到”、“聽到”的,引導學生感悟凄涼的秋葉圖,進而感受悲涼的鐘聲,感受之后指導朗讀。
4、自己這次上課的感覺:1)學生雖然能夠答出老師的提問,但有的問題沒有出現我想要的效果,發言的面仍然不夠廣,有的學生想說卻又不敢說,課堂氣氛有些悶,我想我的引導可能還不夠有效,詩句的前半句花的時間較長,導致最后整首詩的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后一個拓展的環節只能被安排成了家庭作業一帶而過。2)以前學生出現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夠到位的時候,我的腦子里面就開始亂,不知道該怎么應對,但我這次能夠冷靜地對待以外狀況的發生,所以課堂顯得從容了很多。
我想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研讀文本的能力還要加強,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學,多讀,多想,多悟,希望能夠上出讓學生如沐春風的課。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10
當周五上午聽完王崧舟老師執教的《楓橋夜泊》之后,令我覺得汗顏。課堂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引領學生對一首詩歌進行剖析與感悟,更是一次與詩歌、民族經典文化的零距離面對。整個70分鐘的授課過程,不光臺上學生投入學習,臺下幾百個師者也沉浸其中,給人感覺那不單單是一節語文課,更是一種文化的追根溯源,一份美的享受。
整個上午,我都沉醉在詩一般的課堂氛圍中,跟隨王老師的每一步教學,專注中時光轉瞬即過,那味卻悠悠不絕。心靈最大震撼之一——師之功底。
教師本人身上、言語間所傳輸出的深厚文化底蘊,是作為一個師者最基本也最凸顯的地方。王老師的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信手拈來,都使人感到師者本身的功底。也許正是這份功底使師者的教學風格更顯從容淡定,自然深遠。不論是詩歌教學以后報告講座,教師自身的這份文化修養和學術魅力,都猶如詩之有韻、有味、有境,讓人聽罷仍語音縈繞,回味深長。
古之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論“傳道”“授業”“解惑”都需教師有扎實而深厚的底蘊,這底蘊,來自于文化素養,來自于個人修為,是“知”與“識”的合二為一,是教育之源頭活水。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11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今天和孩子們一同學習了古詩《楓橋夜泊》。在進一步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時,我緊緊地抓住了課文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準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緊扣詩眼,抓住“從哪看出詩人張繼很愁?”“詩人張繼愁的又是什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么”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烏鴉在哇哇地叫著,整個大地都被大霧籠罩著。江邊的楓樹映襯著點點漁火,詩人張繼獨自站在船頭,難以入眠,只聽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在耳畔縈繞,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孤獨、凄涼、寂寞。此時的愁是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鄉、故鄉的親人而愁。然后出示一段介紹詩人張繼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對這段內容的解讀,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愁不僅僅是愁自己,愁家鄉,更是愁國家的命運,愁百姓的疾苦,層次分明。
但是在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詩人張繼的愁緒時顯得空洞、凌亂,沒能讓學生們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愁,沒能讓學生明確地知道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沒能利用對比、移情,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詩人夜泊楓橋時的心境。若此處教學,能夠把串講詩意改成:如果這個愁是有顏色的,你認為應該是什么顏色,你是從哪感受到的?如果這個愁是有聲音的,你認為應該是怎樣的聲音,你又是從哪感受到的?這樣,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將會更透徹,對愁的體會也會更深刻。
在結束本課教學時,我沒能很好地利用課前談話這一資源,抓住課前談話畫龍點睛,使詩人張繼的人格得以升華,而僅僅是在做一項無謂的猜測、揣摩,浪費了整整10分鐘。課后我反思到:此時,應該把所謂的練筆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去誦讀古詩,去誦讀詩人張繼的愁緒。詩是讀出來的,缺少讀的古詩教學猶如空中樓閣,一切都是虛無飄渺的。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學校總是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各種辦法為我們教師搭建張揚個性、提升自我的平臺,我認為學校的每次教研活動更是我們每位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大好時機。
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大多時候都會把閱讀教學作為公開課或競賽課的首選。由于本次教研活動時,我班的教學進度的關系,我大膽嘗試進行了古詩教學,講的是《楓橋夜泊》這首詩,也想通過本次活動與領導、同行們探討古詩教學究竟怎樣進行,通過精心的課前準備,我認為本節課的可取之處在于:
一、融方法于潛移默化中
按常理,這僅僅28個字的一首詩,學生讀讀背背,按注釋理解詩意,哪能用上40分鐘,然而,我將引導學生學古詩的方法在悄無痕跡地滲透給學生,激趣導入,板書課題,直接強調“泊”在本課的讀音,提問還有哪個音,只是強調,學生便很自然地熟記了這個多音字,并動筆積累在書上,然后,引導學生看著課題,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接著初讀感知,我引導學生自由反復讀詩,直到讀流利。再如:當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韻味之時,我采取了與學生合作讀詩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了讀這首詩的節奏、語氣、語速。一切都不用多說,全靠學生心領神會。再如最后:引導學生把學會的同類的詩句歸納到一起,做到熟記于心,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積累。
二、創情境于留白感悟處
為學生營造濃濃的學習古詩的氛圍,著實讓我費盡腦筋,除了搜集四首相符合的背景音樂,另外,還搜集了中國臺灣作家張曉風的《不休的失眠》,引導學生在聽老師配樂的朗誦中,了解張繼的愁眠原因所在。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我大膽地創設情境,“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你會對張繼說什么呢?”學生將自己融入其中,置身于夜半楓橋邊,自然而然地吐露心聲。
三、抓詩文題眼于課堂流程中
本文我主要抓住“愁”字,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愁的原因,體會詩的意境,所以,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故學生理解了本首詩的魅力所在,即張繼把愁眠寄托給了寒山寺的鐘聲。
都說語文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本課,我發現了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學生交流時,沒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如:你從哪些詞、句發現他愁的原因的?
2、個別學生回答時,我的評價不夠十分機智,如王玉陽這鐘聲對張繼說:“你愁有什么用啊,何不作首詩以解憂愁之苦……”我就不應只按預設的方案,應隨口說上一句“張繼就是聽懂了你的安慰,就在此時,他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詩。”
3、只注重了對詩中“愁”的理解,忽略交流了注釋中關鍵詞句的理解。
總之,知不足然后方能進步,相信,我會不斷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包括朗誦,板畫等。培養評價學生的機智,為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而努力!
《楓橋夜泊》是這樣寫成的 篇12
在備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讓學生來體會詩人的“愁”很難,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網上看了幾篇有關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后,收獲很不多,總覺得二升三的學生沒有這樣的感悟能力,畢竟在他們的腦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們一般只會體會出高興、興奮等積極向上的情感,哀怨憂愁的似乎很難,更何況是古詩呢!面對這樣的古詩,我想只能從詩句中的字詞理解,進而來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
在課上,我簡要地復習了一下上次所學的古詩《山行》,背誦、提問等等,讓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詩的學習。開始教授《楓橋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所學的新古詩,跟《山行》可不一樣。雖然兩首都是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發的情感卻不相同,大家要注意體會哦。”開門見山的說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聽范讀過程中,我都注意讓孩子們聆聽,聽聽錄音老師是怎么讀的,語速如何,哪兒停頓,哪兒緩慢,并讓大家在書上標好記號。在反饋意見的時候,孩子們敏銳的小耳朵果真聽出了不少地方,他們爭先恐后地告訴我,看來,孩子們已經站在了這首詩的門口。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說:“我聽了之后,覺得作者好像在嘆氣。”“嘆氣”,多樸素的詞語,可他卻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我為他的精妙詞語而鼓掌。
圍繞著“嘆氣”,我就開始講解古詩。一些費解的字詞解釋,我一邊口述,一邊做板書,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并開始不約而同地做筆記了。由景抒情,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嘆氣”,我從“殘月”、“霜天”、“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六景,和“烏啼”、“鐘聲”二音入手,讓孩子們來親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配上插圖,加上詩句的講解,孩子們開始點頭:“是啊,詩人在嘆氣。”“所以,整首詩都是圍繞一個字來寫的,那就是……”我馬上接著孩子們的體會,步步深入。“愁。”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真棒!你們已經讀懂了。”我由衷地贊嘆他們。后來,孩子們已經能夠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讀出詩人憂愁的情緒。我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
古詩是難理解的,尤其是這樣的古詩,讀好難,要讀懂更難。我們作老師的要扶著學生,一步步的走進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并且要時時注意抓住孩子們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說不定他們的回答會更好地讓自己來感悟詩中的精華,更好的引領自己走進詩,喜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