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精選16篇)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三
佚名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第二課時:
一、導入 :
小朋友們,上節課大家學了什么呢?對,那么和詩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大詩人,人們把他稱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杜甫的詩《絕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課。(略為改動:先讓學生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古詩,感受韻律美。
2、理解古詩中有關字詞的含義,萌發對祖國的美好河山的喜愛。
3、領會古詩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4、愿意欣賞古詩,感知古詩語言的優美,風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19頁。
2、掛圖《絕句》。
3、語言磁帶。
三、活動重點:
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古詩,感受韻律美。
四、活動難點:
理解古詩中有關字詞的含義。
五、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啟發幼兒講述畫面內容,學習古詩。
(1)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啟發幼兒描述畫面內容。
(2)在幼兒講述的基礎上,用古詩的第一句話進行概括,學習相關字詞。
3、完整地欣賞古詩。
(1)這四副圖連起來就變成了一首優美的詩,題目叫《絕句》,大家來欣賞一下吧。
(2)播放錄音,幼兒欣賞,進一步學習古詩《絕句》。
(3)引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
4、幼兒和老師一起朗誦古詩。
5、簡要介紹古詩的作者——杜甫。
六、教學反思:
學習古詩《絕句》時,我請兩位會念的幼兒當小老師,孩子們都學得特別認真,始終關注兩位"小老師",沒幾遍孩子們都會背了。學會后,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要當"小老師",我滿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對于孩子來說,老師在他們心目中是多么神圣與偉大,而在實踐中他們又有了切身的體會。此后,孩子們學詩的興趣日益濃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臉上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作為老師又何樂不為之呢?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3
作者:田燕芳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0
《絕句》教學設計二
建新小學 田燕芳
一、教材分析:
1、[注釋]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西嶺:指岷山。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2、[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3、[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XX年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游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后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后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后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卷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后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圣”。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杜甫簡單生平以及他的幾篇著作。
2、初步讀懂詩歌的含義,理解詩句中“鳴”、“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能背誦學到的一到二首課外杜甫的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難點: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外自由學習積累杜甫的詩作若干首。
五、教學過程:
(一)、欣賞《春的旋律》,導入新課:
1、在“春之聲圓舞曲”的伴奏下,學生匯報尋找春天的收獲。
2、導:今天,我們新學習一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樣用詩的語言描繪春天的美景。
(二)、進入第一章《快快樂樂地學》,學習古詩:
1、讀古詩。
(1)師輕快地范讀古詩,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體會詩歌歡快的意境。
(2)誰知道杜甫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請學生簡單介紹作者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當時,安史之亂平定了,天下太平,詩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了解寫作背景,為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按古詩學習的要求,小組同學討論學習,理解詩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地方質疑釋疑。(教師可巡回指導,了解學習情況)
3、各小組提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問題集體討論釋疑。(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窗含西嶺千秋雪”。)以學生自學為主,獨立學習古詩,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
4、讀懂這首詩的意思了嗎?咱們選一到二句來解釋一下,如何?
5、同學評析詩中寫得好的地方,師幫助歸納:“有聲有色,”有遠有近“。
6、朗讀、背誦詩歌。
導:杜甫的作品中還有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絕句——
7、學生自由朗誦絕句(遲日),思考詩句的含義。
8、學生質疑問難,討論解疑。
9、學習小組共同解釋詩句的意思。
10、讀、背、積累古詩。(第二首古詩的學習以學生獨立學習為主。)
(三)、進入第二章《輕輕松松地聽》,欣賞詩歌:
導:同學們只花了分鐘時間就學會了兩首古詩,真是省時高效呀。老師猜想,現在咱們大腦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來輕松一下吧!
學生欣賞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發學生學唱的愿望。)
(四)、進入第三章《開開心心地唱》,學生唱詩:
1、反復聽《前出塞》的古詩演唱,背誦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誦,男女生比賽背誦。
3、鏗鏘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認識詩人,了解詩作:
導:今天,我們在這兒能欣賞到這么多優秀的古詩,真的要好好感謝一個人——杜甫。
1、學生自由說說自己了解的有關杜甫的知識。
2、自由交流自己積累的杜甫的詩作。
3、看電腦老師的介紹,請學生說說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識。(了解詩人的生平知識,認識“現實主義”詩人的典范)
4、出示詩歌《兵車行》,教師范背并解釋,幫助學生理解現實主義。
5、出示小紅旗,鼓勵學生課外積累。
六、設計意圖:
古詩具有語言凝煉含蓄,韻律和諧優美,意境深邃高遠等特點,是陶冶學生情感,增強語言文字修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閱讀優秀的古詩,能使學生掌握中華語言的精華,為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進行“大量讀寫,雙軌運行“的實驗中,我改變傳統的古詩教學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習慣,盡可能地增加課堂學習密度,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注意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大量的古詩,讀背積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詩人優秀的詩作,帶領學生遨游詩作的海洋。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此時,再鼓勵誦讀詩人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就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詩之韻——小學古詩教學資源網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帶領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一些基礎知識,《絕句》(杜甫)。(主要是文學體式、唐代詩人及其風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體會情感取向。
3、學習并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要點,主要是學會從一首詩的動詞及形容詞中把握作者情感,體會作者創作意圖。
4、理解“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近年來雖然《考試說明》把詩歌鑒賞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在實際考查中,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過去多年的詩歌鑒賞的備考策略,往往強調指導學生認真分辨題型、明確試題常見的置誤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等。但是,20__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也迫使我們在詩歌鑒賞的教學及備考工作中及時采取新的策略。
2、學生情況分析
為了既能體現命題者在《考試說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鑒賞”的要求,又能在題目的區分度上達到理想狀態,高考所選擇的詩歌材料應會比較淺顯,學生能初步讀懂。經過一輪訓練,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把相關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關鍵詞的把握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本節課的設計把培養學生把握關鍵詞并以此來獲得詩人情感信息作為重點。
3、教學方法分析
針對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本課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音樂、動畫、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分析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的目標。
【教學重點】
1、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2、通過動詞及形容詞來把握詩人情感,分析詩歌內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題
以文學體式(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進入唐詩,順帶復習中國文學史上的幾種常見文學體式。
二、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長安。及安史之亂,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不久棄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有《杜工部集》。
2、通過兩首詩體味杜甫的愛國情感
3、引入《絕句》
三、講解《絕句》
(一)通過直觀觀察及朗讀來體味詩歌所反映出來的作者情感。
(二)通過分析詩中的關鍵詞語來體味作者情感,使同學了解詩歌鑒賞的要點。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5
佚名
教學要求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領悟“詩人借景抒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頒,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句,能夠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4.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學習《望廬山瀑布》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一)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詩。
(二)預習中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沒讀懂,并劃下來。
三、讀《望廬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廬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意
(一)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
(二)“望廬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當什么講?
“望”與“看”的區別是什么?
“望廬山瀑布”就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分別查出“廬山”和“瀑布”的意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廬山時觀賞了瀑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二步:解詩題。
(三)讀一讀古詩,弄懂詩句的意思。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三步:明詩意。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日照香爐生紫煙
“日”、“香爐”、“紫煙”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加以理解。
日:太陽。香爐:香爐峰。紫煙:紫色的煙云。生:升騰起(變成了)。
太陽照射在香爐峰,高高的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煙云。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一詞說明作者站在哪兒觀察瀑布?
離瀑布較遠。因為瀑布高大,遙看才能觀其全貌。
“掛”、“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塊兒是什么意思?
掛:懸掛。前:前面。川:河流。
掛前川:指瀑布遠看就像懸掛在山峰前面的一條大河流。
遠遠望去,瀑布就像一條懸掛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水流快、山勢陡。
真有三千尺嗎?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
(夸張手法)
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著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稱為九天。詩里形容極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懷疑。
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示無余。
5.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四)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四步:悟詩情。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師要給學生范讀,要讀出語氣、感情。
(六)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廬”和“爐”是同音字,要區別字形,會應用。
“紫”和“川”的讀音要讀正。
在學習生字時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已去分析、去記憶,培養自學能力。
五、小結
(一)你認為這首詩寫得好嗎?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二)出示掛圖,說說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察瀑布的?觀察的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三)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觀察細致?
“日照”與“紫煙”的因果關系?
“飛流”、“直下”對流速水勢的觀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對瀑布的長、大、高的觀察。
除觀察仔細、細致外,本詩還有什么特點?
豐富奇特的聯想,如“掛前川”,“疑是銀河落九天”。
本詩的寫作特點:觀察細致有序,聯想豐富。
學習古詩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讀、查、究、誦、賞。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學習《絕句》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三、讀《絕句》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鳴m0ng 行h2ng 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詩《絕句》,理解詩意
(一)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二)《絕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標題,解釋“絕句”。
(三)讀一讀古詩,悟懂詩句的意思。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自鷺上青天。
重點理解:
黃鸝:鳥名,也叫黃鶯。鳴:叫。
翠柳:翠綠色的柳樹。
從“翠柳”一詞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
春天。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吃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說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上鳴叫。
(歡唱)一行白鷺飛上蔚藍色的天空自由飛翔。
2.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重點理解:
窗含:從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著。
西嶺: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萬代積累下來,終年不化的積雪。
千秋:時間很長。泊:停靠。
東吳:指江蘇一帶。
萬里船:船要行萬里路。
說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靠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四)觀察插圖,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1.看插圖。圖上畫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詩句的內容?這描繪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色?(生動優美)
2.體會作者用詞準確。
說說詩人用了哪些詞語來表現景色的優美,語言的生動?
表示聲音的詞語:鳴、上。
表示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
表示動作的詞語:鳴、上、含、泊。
詩人寫了四個景色,一句一景,寫得有聲有色、有靜有動、語言生動、景色秀美。
“鳴”、“上”兩個動詞寫出了黃鸝在柳枝上歡叫和一行白鷺從水面飛上青天的聲響。
“黃”、“翠”、“白”、“青”四個色彩鮮明的詞,寫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這兩句寫得有聲有色,顯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優美景象。
“含”、“泊”兩個動詞具體寫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別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積雪這一遠景移至草堂內,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優美的圖畫。
(五)學習詩人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討論詩人觀察景物的順序。
眼前的、天邊的、窗外的、門前的。
順序是:由近及遠。
2.詩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述的、表達思想感情的?
詩人抓住了自然景色來描述,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七)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鷺”上下結構,要寫勻稱。
“含”上部今不要加點。
“吳”口天吳。
五、小結
作者寫這首詩,先寫樹上,再寫天上“黃、翠、白、青”相互映襯,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圖景,令人賞心悅目;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最后寫出了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通過對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7
古詩《絕句》聽課記錄及評課
一.讀課題《絕句》,你是怎么理解絕句的?作者是誰?
師:昨天講的李白是詩仙,而杜甫被稱為詩圣。這首詩是作者寫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個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學這首詩。
1、 請人讀詩。其余人聽,聽后評
生1:有感情、聲音響亮。
生2:建議注意“鸝”的讀音(li是二聲)
師:那請你讀讀。
生3:萬里船是表示船多而且離得遠,因此應讀慢一點,(該生自己讀了一次)
生4:他的氣韻不夠,
師:讀一讀
生4讀且很好(全班給了他熱烈的掌聲)
師:孩子們練練,
然后全班齊讀一次。
2、 聽老師范讀,孩子們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誰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師讀后生匯報: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兩只黃鸝在樹枝上跳來跳去。
師馬上在黑板上板書簡筆畫,你是從哪里看到的,請讀讀、全班齊讀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積雪。
那老師要畫應畫遠還是近(遠)齊讀
哪里的雪(成都西嶺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來因而用了一個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遙遠的東吳門口停了許多船
師板畫,生讀出遠的感覺
生4:我看見白鷺
師:應畫在哪?(遠)怎樣讀?(飛得有勁)
小結:看板畫小結
3、 師:難道我們的大自然就這樣單調嗎?請再讀,你好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自讀,師啟發:開動你的耳、眼你又發現了什么?
匯報: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師:你從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師:從詩中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2:碼頭(從門泊看出)
生3:房子(從窗含看出)
師啟發:我還從趙塵(生1)的“翠”看到柳樹是綠的,[給板書柳樹涂為綠色。]你還看到、聽到什么?
生1:聽到鳥叫
生2:我聽到船的汽笛聲
生3:流水的嘩嘩聲。(師:你的耳朵真靈)
生4:我看到長江很長,還有船在往這靠。
師小結:我們想象后,讓樹有了綠色,鳥在叫,這叫有什么有什么?
生:“有聲有色”、“有花有草”、
4.用一句話夸夸這首詩。、
5.你能用你夸的這種(美、陶醉)讀出來嗎?自由讀(有的搖頭晃腦的讀、有的閉目吟誦、)——指名讀出陶醉——做動作投入的讀——師生齊朗誦(誦讀出詩的美)
6.看黑板上的詩(事先已寫在黑板上)
讀——發現第一句是動景,第二句是靜景
讀到這你又發現這首詩有-——有——(有動有靜)
再讀出動靜的對比。
7.以師考考大家的形式理解詩意(逐句逐句理解)
8.練習(1)用~~~~畫出表顏色的詞——(黃、翠、白、青)
(2.)用小三角形標出表示動物動作的詞——(鳴、上)
(3)用“===”畫出有哪幾種景物?(黃鸝——翠柳——白露——雪——船)
(4)實數(兩個,一行)
(5)用五角星畫出虛數。
三、小結:學了這首詩,有什么有什么?(讀板書)
聽課后點評:
1、讀的形式多:初讀——個別讀——評價——評價過程中讀——齊讀——范讀——想象景物中讀——讀中打開耳、眼——夸夸詩讀——讀出感覺。
2、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聽到什么?讓畫面更豐富。
3、小結(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 師聲情并茂將生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
5、 讀、聽、看、想后再落實每一句詩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讓學生獲得成功感。
7、 讀、聽、練。
8、簡筆畫板書形象、直觀
轉載a61教育論壇 ;id=25657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8
《絕句》教學比對
教例一: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詩和一幅畫,先請看老師在黑板上畫畫。然后,老師邊畫邊描述:“春天,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唱,歌唱春光的美妙;一行白鷺展翅飛向藍天;遠處西嶺山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就像是鑲在窗框中的一幅畫;行駛在萬里長江的船只像是停泊在我的家門口。隨著這動人的描述,一幅景色優美的黑板畫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議論畫面,評價畫面,最后對畫面的結論是:色彩明麗,生機勃勃。“這幅畫所畫的景物,是著名詩人杜甫所居住的草堂附近的景物,當時,作者看到這充滿活力的景物,心情非常愉悅,隨手用短短的28個字把所看到的景物寫了下來,這便是我帶給你們的詩《絕句》。” 老師不失時機地闡述詩的由來。接下來,翻書、范讀、學字、解詞、解句、齊讀,前后十多分鐘,學生就完成了感知課文,了解大意的學習要求。
教例二:另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我們來個比賽,請大家每人背一首自己學過的古詩給大家聽聽,好嗎?今天,老師又帶來一首古詩,大家想記住它嗎?學生自己讀老師出示在黑板上的詩《絕句》。詩的作者是誰?你們了解他嗎?怎樣才能更好地讀懂詩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今天我們要邊學古詩,邊畫畫,大家愿意嗎?請大家讀詩的第一行,讀完后閉起眼睛想想,你頭腦中出現些什么?請兩位小朋友到黑板上畫自己頭腦中出現的畫面,其余人在老師課前發的紙上作畫。畫完后評畫,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詩句評說畫得好在哪里?(畫出了色彩,畫出了聲音)在評說的基礎上,交流第一行詩的內容和意境。接著,讀完第二行詩后問學生:你覺得該在畫上添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添?(滲透美學原理“近大遠小”)學第三、四行詩也采用這樣的方法,在添畫、評畫、交流中解決學生提出的“西嶺”“東吳船”“含”該如何畫的疑惑。在逐行讀、畫、評、添、議的基礎上,請學生看著自己的畫吟詠作者的詩。通過畫畫感知了詩的形象美、色彩美,老師再請學生細細品讀古詩,你覺得這首詩還美在哪兒?在欣賞中加深對詩的意境的感悟。之后,請學生將古詩默寫在自己作的畫上。這樣,詩與畫融為一體,在學生頭腦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評析: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自讀、自悟、自得,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學習。
2、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自始至終和學生一起讀、畫、評、添、議,和學生一起走進古詩,品味古詩的意境。
3、語文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讀讀、畫畫、評評、添添、議議、寫寫,在實踐中了解古詩內容,感悟古詩意境,默寫古詩,在頭腦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轉載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杜甫簡單生平、
2、反復吟誦詩句結合插圖,想象詩人所描繪景象,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再學習二首杜甫的絕句。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以前學過描寫春天的古詩嗎?(指名背一兩首)
2、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絕句》(展示第2張PPT)。這首詩不僅描寫了春天的美景,還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感情。
3、學古詩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古詩的三步學習法:出示小黑板學習古詩的方法。
(生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二、古詩學習
1、這首詩的題目很特別,什么叫“絕句”?(學生交流)(展示第2張PPT)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我們今天學的這首絕句就是“七言絕句”。
2、賞音樂,學古詩。(展示第3張PPT),播放PPT內FLASH,讓學生看著視頻初步了解古詩。
3、進入詩內容學習。(展示第4張PPT,接下來每個小步驟根據第4張PPT上的超鏈接進行)
1)導讀,大體上介紹詩的大概內容,讓學生先對詩產生映像。有助于學生接下來的學習。
2)展現古詩內容,播放聲音,讓學生邊聽邊跟著錄音默讀古詩。
3)師:這首七言絕句是誰寫的呢?引出詩的作者,進行作者簡介。課前預習中你了解了杜甫的哪些資料?(學生交流)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他一生坎坷,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工部。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后人尊稱他為“詩圣”。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4)解釋部分生字詞語在詩中的意思。
“絕句”“千秋雪”“西嶺”“泊”
5)解釋詩的大意。
6)學習生字。
三、課上鞏固練習。
1)詩句填空題(展示第11張PPT)
2)根據要求回答問題。(展示第12張PPT)
3)選擇題。(展示第13張PPT)
將學生分小組,每道題目分別請兩三個學生起來回答,答對以加分作獎勵,最后得分高的將獲得老師準備的小禮品。這樣能讓學生發揮自主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在競賽中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談體會。(展示第14張PPT)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并根據ppt上的問題,抒發奇想,暢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從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欣賞能力。
五、快樂唱歌,鞏固知識。(展示第15張PPT)
教師播放視頻,學生集體跟著視頻學唱古詩。
將古詩編成歌曲,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該教學方式正符合小學初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
六、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起走近詩人,體會詩人作詩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詩的意思,還想象畫面,感受詩的意境。全詩描寫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達了詩人愉悅,歡快的心情。
七、布置課后作業。收集已學杜甫詩歌,背誦并默寫古詩。(展示第16張PPT)
八、拓展延伸。(展示第17PPT)
介紹杜甫另外一首《絕句》詩。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有助于更全面了解絕句這類體裁。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9
【設計理念】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說,語文教材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載體,更是美的礦藏。其中,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古詩更是這礦藏中的瑰寶。讀詩能使人靈秀。古詩教學中,應充分挖掘詩中美的因素,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主動學習,品味古詩,深入其中,吸取營養,探索真諦。讓學生的心靈真正充實、靈秀起來,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為本”的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廬山瀑布風景課件。草堂春景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望廬山瀑布
一、談話激趣,導入釋題
1、同學們,在開展今天的學習活動前,我們先去廬山游覽一番,欣賞一下廬山風光吧!
2、學生觀看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
3、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廬山的印象,暢所欲言。
4、導入新課:
廬山風景迤儷,吸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游覽過廬山。結合介紹李白(你了解李白嗎?你會背誦他的詩嗎?)
李白游覽廬山后題寫了一首詩《望廬山瀑布》。
5、讀題,解題:
讀題,理解“望”的意思(遠看)。再一次帶感情地讀題。
二、初讀全詩,解字詞,明詩意
1、學生自能讀詩,自學生字,并結合課前預習自主釋疑,就有疑惑的字詞質疑問難。
2、正音:(紫、嶺),字形:(瀑、廬、爐)
說說自己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些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
3、交流理解部分詞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詩意:
遙:遠,與題目中的“望”相呼應。銀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層。
三、品字詞,談感受,誦詩句
1、引導學生分組品味詩中寫得好、寫得美的重點字詞,并指導朗讀。
⑴ 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 “掛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準確的數字“三千尺”?
⑶ “疑”字我們在李白的哪一首詩中也學到過?(疑是地上霜)背背《靜夜思》結合舊知理解“疑”。
2、學生吟讀古詩,用自己的話贊美廬山瀑布:
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象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
3、扣住重點字詞再小聲讀讀,仔細體會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展開想象,談談感受,體會詩歌意蘊及詩人傾注的情感。
四、返讀全詩,熟讀成誦
1、再次播放課件,幫助背誦全詩。
2、指名背誦全詩,直至全體熟讀成誦。
五、書寫生字
爐、銀、煙、窗、絕。
“爐、煙”的“火”在字左邊,捺變點。
“銀”字有兩個豎提,金字旁的豎提高,右邊的豎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復雜,注意小撇不能丟。
第二課時
絕句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他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3、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你知道本詩的作者嗎?學生介紹,教師再根據學生所講作補充。
這首詩是唐代又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寫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草堂。這個時候,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著草堂附近生氣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小詩。
4、課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讀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節奏美:
⑴ 引導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好節奏。
⑵ 指名讀:
對有關字進行正音,識記字形后通過范讀把握好詩句節奏。
2、感悟意境美:
⑴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圖,邊讀古詩邊想,看看自己讀懂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問題要和小組同學研究?
⑵ 引導交流,讀懂了什么?
⑶ 引導生質疑,梳理出重點問題。例如:詩人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體驗美
1、明確方法:
⑴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⑵ 引導學生小結歸納:查資料、討論,合作畫簡筆畫,也可以根據老師提供的詞句練習寫話。
(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樹______。黃鸝______,白鷺______。詩人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2、引導探究,初步體驗美:
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繼續深入學習這首詩,把合作作畫的一個小組請到黑板旁,提示小組畫前商量該怎樣畫?為什么這樣畫?
3、突破難點:
⑴ 你認為他們畫得怎么樣?
⑵ 引導理解“西嶺”。
⑶ 理解“含”:
課件出示“雪山”圖,后在此圖上出現“窗框”。“窗框”逐漸變化到恰好成為“雪山圖”的畫框。看圖,感悟雪山的壯麗。
⑷ 理解“萬里船”實際上說明什么?
生看圖,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開放,深入體驗美:
補充資料:借助注釋自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進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時的興奮。
引導學生為畫起名,加深體驗。
讓學生面對圖,回味古詩,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古詩。
四、誦讀古詩,活化表現美
美讀古詩:
1、再現古詩,要求想象生動活潑畫面,感情朗讀,讀出節奏美、韻律美。
2、引導背誦。
3、表演誦讀:
模仿古人吟誦之勢,根據自我感受看圖,表演誦讀。
4、補充誦讀:
早發白帝城 絕句(遲日江山麗)
五、書寫生字
鳴、吳、含、泊、流、柳、嶺
仔細觀察“鳴、吳、含”的共同部件“口”,區別它們的不同點。(“口”在左邊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點水中三點的形態不同,但延長后相交于一點。
嶺:形聲字,右邊表音是“令”。
柳:看字形,想象柳條下垂的樣子,記住一撇別忘記。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杜甫簡單生平。
2、反復吟誦詩句結合插圖,想象詩人所描繪景象,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再學習二首杜甫的絕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以前學過描寫春天的古詩嗎?(指名背一兩首)
2.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絕句》。這首詩不僅描寫了春天的美景,還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感情。
3.學古詩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古詩的三步學習法:出示小黑板學習古詩的方法。
(生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二、古詩學習
1.這首詩的題目很特別,什么叫“絕句”?(學生交流)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我們今天學的這首絕句就是“七言絕句”。
2.賞音樂,學古詩。播放PPT內FLASH,讓學生看著視頻初步了解古詩。
3.進入詩內容學習。
1)導讀,大體上介紹詩的大概內容,讓學生先對詩產生映像。有助于學生接下來的學習。
2)展現古詩內容,播放聲音,讓學生邊聽邊跟著錄音默讀古詩。
3)師:這首七言絕句是誰寫的呢?引出詩的作者,進行作者簡介。課前預習中你了解了杜甫的哪些資料?(學生交流)
4)解釋部分生字詞語在詩中的意思。
“絕句”“千秋雪”“西嶺”“泊”
5)解釋詩的大意。
6)學習生字。
三、課上鞏固練習。
1)詩句填空題。
2)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3)選擇題。
將學生分小組,每道題目分別請兩三個學生起來回答,答對以加分作獎勵,最后得分高的將獲得老師準備的小禮品。這樣能讓學生發揮自主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在競賽中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談體會。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并根據ppt上的問題,抒發奇想,暢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從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欣賞能力。
五、快樂唱歌,鞏固知識。
教師播放視頻,學生集體跟著視頻學唱古詩。
將古詩編成歌曲,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該教學方式正符合小學初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
六、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齊走近詩人,體會詩人作詩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詩的意思,還想象畫面,感受詩的意境。全詩描寫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達了詩人愉悅,歡快的心情。
七、布置課后作業。收集已學杜甫詩歌,背誦并默寫古詩。
八、拓展延伸。
介紹杜甫另外一首《絕句》詩。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有助于更全面了解絕句這類體裁。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1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寫景小詩。整首詩的字雖然不多,但這首詩字里行間透露著無窮的美。
古詩不僅色彩美——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結構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對仗運用得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理解。比如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結合《補充》上的練習,通過出示掛圖激發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認識、會寫“絕、鳴、嶺、泊”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絕句》并會默寫。
3.理解古詩內容,想像詩句描繪的畫面。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難點: 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教具準備:錄音機、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記得我在讀書的時候,有位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個謎語,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可是我們一時猜不出來。你們想不想也來猜一猜?
2、在黑板上斜著往上畫一行白鷺,讓學生用一句詩來說謎底。
3、告知謎底,揭示課題。
(謎底:一行白鷺上青天。課題:絕句)
4、簡介作者: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今湖北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
5、回憶學過的杜甫的詩,練習背他的另一首《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6、這兩首詩有什么不同呢?趕緊翻開書讀一讀吧。
二 、指導自學(按上節課的方法學習)
1、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
(1)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理解詩句意思。
(3)想象詩句畫面,背誦古詩。
2、根據以上方法自學古詩。
三、檢查自學情況,合作探究,質疑釋惑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2、出示抄有詩歌的小黑板,檢查自讀情況,相機糾音。
3、采用多種形式讀詩:
拍手讀、搖頭晃腦讀、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讀
4、理解字詞意思:
鳴:叫的意思。 青:(讓學生查字典選擇)藍色。
千秋:許多年。 萬里:來得很遠。
泊:停。 東吳:地名,在現在的江浙一帶。
5、指導看圖:你看到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
6、誰來說說詩句意思?
(窗外翠綠的柳枝上,有兩只黃鸝正在唱著動聽的歌,一行白鷺排著整齊的隊伍飛向藍藍的天空。透過窗子,可以看到遠處西邊的山嶺上,積了多年的雪還沒有融化,門前的江邊,停泊著來自遙遠的東吳的船只。)
教師小結:詩句中的一個“含”字使我們體會到詩人在屋子里向遠處眺望,這窗戶好像畫框,遠處的山,藍天下的白鷺,柳樹上的黃鸝,門前的大船,都鑲嵌在畫框里,簡直就是一幅絕妙的畫。作者寫前既不寫題目,寫后也不想寫題目,干脆用“絕句”做題目了。
7、想象說話,體會作者的心情:
看到這么美妙的畫面,你聽到了什么悅耳的聲音嗎?啟發學生想象黃鸝一邊唱一邊跳的情景。
黃鸝會說些什么呢?看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會怎樣?你的心情呢?
8、輕松、愉快地讀詩。
9、簡介寫作背景,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心情。
唐朝當時發生了戰亂,江河不通,被軍隊占用,老百姓保受戰亂之苦。那一年,戰亂被平息了,杜甫又回到成都草堂,當時心情特別好,就靠在窗前,欣賞窗外的景色。當他看到來自東吳的船,你知道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嗎?(更高興,感到欣慰和振奮)
10、再次感情讀詩。
四、指導朗讀背誦,想象畫面
1、創設情境,指導朗讀。
教師引讀:看著課文插圖,此時,你就是杜甫,你就靠在窗前,欣賞窗外的景色,看到這些,你禁不住吟唱起一首詩來——
這首歌里,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黃、翠、白、青)這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幅色彩明麗的畫。你就是杜甫,你為自己寫出了這么一首詩而感到興奮,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大聲地讀起來——
2、合上書,讀著《絕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美麗景色?
3、指名上臺拿話筒比賽讀。
4、齊背古詩,邊背邊做動作。
5、每組派一名選手上臺比賽背詩。
五、課堂作業:
1、抄寫生字并組詞。
2、練習默寫古詩。
六、課外作業:
課外搜集描寫春天的詩,寫在采集本上。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
理解詩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其中一首詩描述的景象。
3、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揭題,激發興趣
教師語言:同學們,我們知道唐代有兩位著名詩人,一位享有“詩仙”的美稱,是----李白,另一位則被稱為“詩圣”,他是誰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詩歌藝術達到了唐代詩歌的頂峰,后人贊嘆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今天,老師帶來了他倆的寫景詩各一首,想學嗎?有信心學好嗎?
二、初讀詩歌,讀通讀順
1、一讀,讀通讀順
要求:
讀四遍,前兩遍讀準四個生字及一個多音字“行”,認清“疑”的字形;后兩遍讀對停頓。
檢查自讀情況。
⑴指名讀詩,正音
⑵指名讀詩,指導正確停頓
2、再讀,讀懂詞意
⑴自由讀詩,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出示注釋:
《望廬山瀑布》
①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國名山之一。
②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
③紫煙:指日光照射的云霧水氣呈現出紫色。
④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極高的天空。
《絕句》
①.黃鸝:黃鶯。
②.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
③.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象之詞。
④.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所以說長江萬里船。
⑵交流詩意,朗讀古詩
⑶教師范讀,指導方法
教師語言:讀詩詞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在讀書時有一個小竅門,就是把自己當成作者,快樂著作者的快樂,悲傷著作者的悲傷,然后通過誦讀的聲調、節奏等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想象畫面,體味意境,品味語言
(一)三讀,想象畫面,體味意境
1、此時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輕聲讀詩,發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讀古詩,注意重音,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壯美/秀美)
(二)四讀,品味語言
1、杜甫有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偉大的詩人都很注意遣詞造句,默讀古詩,你覺得詩中哪些字用得妙?為什么?
⑴品味“生”、“掛”、“飛”、“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嗎?
含就著銜著、鑲嵌的意思。
②同學們覺得這句詩中的“含”字用得好嗎?這樣我們不妨用其他的字來換換,可以用哪些字來換?(有、里、內、前……)
我們選兩個字換上讀讀看,比較比較,體會體會。“窗有西嶺千秋雪”,你們覺得怎么樣?(太一般了)“窗嵌西嶺千秋雪”,(嵌字寫出西嶺雪山像一幅畫鑲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靜態的畫。)可是,我們一般說人才含著什么,這兒用了“含”字還好像把窗框寫活了,寫出畫面的動態之美,更有了動感,詩中靜動結合,充滿生機。這個“含”字用得真妙。
③讓我們一齊讀第三句詩,突出“含”字。
四、再讀課文,背誦默寫
指名背誦,當堂默寫
五、布置作業,鞏固延伸
板書設計:
作業指導
1、有關習題的解題思路(答案)
2、學生作業情況摘記
3、作業評講與矯正性練習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4
知識與技能:
1、認識9個生字,會寫7個字,認識“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過程與方法:
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反復誦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感受古詩的魅力,產生熱愛古詩詞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本課中的9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舟”字旁。
2、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設疑導思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借助情景引入課文。
二、解詩題
板書詩題,領讀。解釋題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范讀。(配樂)
生自由讀。(注意把生字的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指名讀。
三、隨文識字,理解古詩內容,指導朗讀。
(一)學習第一句(課件:“兩個黃鸝鳴翠柳”。)
1、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兩個黃鸝在樹梢上鳴叫。)
2、文中哪句詩描寫了這個情景。(指讀)
3、學習“鸝”、“鳴”、“翠” “鸝”怎么記住、造字法、圖片
“鳴”怎么記住、字謎鳥兒把口張,叫聲真響亮兩只黃鸝站在柳枝上會說些什么。
“翠”怎么記住、綠的.意思、觀察上半部分的羽你發現了什么?(書空)
4、看吧,兩只活潑可愛的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梢間鳴叫。他們是春的使者,給人以希望和向往。誰愿意用朗讀表現這種春的生機呢?(指讀、齊讀)
(二)學習第二句(課件)
1、正當詩人陶醉于黃鸝悅耳的鳴叫聲中,忽然眼前掠過一道白色的弧線,你猜,這白色的弧線會是什么?(白鷺)
2、這就是“一行白鷺上青天”。(指讀)(行的多音字)
3、學習“鷺”,講一講這個字、造字法、圖片
4、白是表示顏色的詞,詩中還有表示顏色的詞嗎?(翠、白、黃、青)青是什么顏色。
5、真美啊!仰望青天,一行潔白的鷺鳥飛向蔚藍的天空,這又是一幅多么高遠而開闊的美呀!誰愿意讀讀這句詩?(指讀)
6、誰能把前兩句詩一起來讀?(指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句
1、到處鶯歌燕舞,滿眼綠柳垂絲,怎不令詩人陶醉,此時他透過窗戶,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遠處的西嶺雪山吸引住了。)
2、誰知道這是哪句詩?誰愿意把這句詩讀給同學們聽?(指讀)
3、瞧,又有兩個生字朋友跳出來了,看看這兩個小淘氣誰認識呢?(字卡:“嶺”)
“嶺”去掉“山字旁”,你還認識它嗎?為了更好的學習嶺我們先學習令字。
認識“令”字,怎么記住、字理圖(古人端坐在大傘下面,用手指著前方,他向下面的人發布命令)
課件出示“今”,再貼上“、”,變成“令”字,讓學生認讀添加部首,教給方法,巧引“嶺”等一串字
4.那這個“令”字加上“山字旁”就念,很顯然這個字的造字法是。令是它的,山是它的山是它的形旁說明它的意思和什么有關。組詞。對這就是山嶺的嶺。
5.如果是“金字旁”加“令”字,與什么有關,念什么?如果是“羊字旁”加“令”字,與什么有關,念什么?如果是“令”字加“頁字旁”,與什么有關,念什么?(相機出示:嶺鈴羚領等一串字)
7.小結:看來漢字的構字是非常有規律,學習起來也是非常有趣的。
那我們再學一個字,出示字卡“含”字。怎樣記住它?8.教師再出示“令”字,讓學生觀察它是怎么變成“含”字的。
引導學生分析“含”字——令字一點被咬下,放在口中不咽下。
9.借助道具“窗框”,引導學生講詩中“窗含”是什么意思。 10.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誰能讀一讀這句詩?
(四)學習第四句
1、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船,我們看詩人還看到了什么?(萬里船)
這是要開往哪里的客船呢?
2、學習“吳”怎樣記住它?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
3、吳與吞對比。
4、東吳遠不遠啊,從那個詞看出來的。
4、同學們,戰亂過后江河暢通,萬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詩人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高不高興啊?(愉快)
5、讓我們讀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吧。(指讀)
6、后兩句詩指讀齊讀。
四、詩畫一體,配樂朗讀,感悟詩意
五、鞏固識字認讀生字
六、拓展講解押韻、對仗。
七、熟讀成誦,這首詩你被下來了嗎?(試背)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5
竇桂梅教學實錄——《游園不值》
.《游園不值》教學設計
游園不值 飲湖上初晴后雨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浙教版義務教材第十冊《春日》《游園不值》
教學志南的《絕句》我是從指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開始的。
因為學校正處于在外過渡期間,使用不了任何教學手段,我便讓學生捧起了書。我對學生說:“仔細看看書上的圖畫,看看畫的是什么季節,圖上畫了些什么?”插圖畫得簡潔明了,學生幾乎不費什么勁兒就看出個八九不離十,爭著說:“畫的是春天的景象,有小橋、和尚、河水、小船、柳樹、高山……”有人說河對岸是杏花,有人說是桃花,這兩種花都是粉紅色的,僅從圖上看確實難以說清楚,我對學生說:“僅從圖上看,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都可以算對。”河邊系小船的樹,學生都看到了,我不滿足學生僅稱之樹,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樹干及枝葉,要求學生猜猜大樹的年齡,學生說,大樹樹干上又很多皺褶,估計年齡很大,是老樹。至于小船,我問學生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小船?學生說,這是一只帶篷子的小船,用一根繩子栓在老樹上。關于和尚,我又問學生,和尚在干什么?猜猜和尚的年齡。學生說,和尚在過橋。這是個老和尚,因為他手里又一根拐杖。好了,圖上畫的,學生都看到了、說到了,該讓學生讀詩了。
“各位同學,圖畫上方的詩寫的就是圖畫上的內容,請大家讀讀這首詩。”我對學生說。
學生大聲讀了起來。
我叫停了學生,給學生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聽后說說自己有沒有讀錯的字詞或者讀破的句子。
剛播放完錄音,就有學生舉手了。學生說:“‘系’字我讀錯了,錄音中讀‘xì’,我讀成‘jì’了。”他的話得到了其他學生的附和。我微笑著說:“‘系 ’是個多音字,這里為什么讀‘xì’而不讀‘jì’呢,學完這首古詩后,請大家來回答。”也有學生說其他錯誤類型的,都是一些因個人粗心或能力不足造成的,沒有過多的拓展開。
說實話,詩中一些詞語對于學生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如“短篷、杖藜、杏花雨、楊柳風”,但,我之所以一開始花一些功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就是要以圖促讀的,圖畫的形象性總是高于文字的,有了圖畫的輔助,學生一定能“猜”出這些詞語的意思。
我故作神秘地對學生說:“詩中有一些詞語比較難理解,但我們剛才觀察了插圖,只要我們稍微動一下腦筋,也能理解這些難詞,愿意嘗試一下嗎?”學生地胃口被調動起來了,大聲回答“愿意!”
在圖畫的“詮釋”下,學生很快理解了這些詞語的意思。原先弄不清的“粉紅花”也被“確認”為杏花了
在此基礎上,詩文大意學生也很快明白了。
我問學生“古木陰中系短篷”的大意,學生說:“古樹的樹蔭下系著一只帶篷的小船。”我又問道:“大家查差詞典,看看這里的‘系’為什么讀‘xì’而不讀 ‘jì’?”結合詩文理解與詞典解釋,學生得出了答案:“讀”‘jì’時只有一個解釋:打結;扣,不符合詩意。讀‘xì’時,有個解釋:栓;綁,能與詩意相符。這里‘系’讀“xì”音是合適的。”
三年級下語文《絕句》教案 篇16
之三
建新小學 田燕芳
一、教材分析:
1、[注釋]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西嶺:指岷山。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2、[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3、[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游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后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后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后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卷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后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圣”。
二、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杜甫簡單生平以及他的幾篇著作。
2、初步讀懂詩歌的含義,理解詩句中“鳴”、“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能背誦學到的一到二首課外杜甫的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難點: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外自由學習積累杜甫的詩作若干首。
五、教學過程 :
(一)、欣賞《春的旋律》,導入 新課:
1、在“春之聲圓舞曲”的伴奏下,學生匯報尋找春天的收獲。
2、導:今天,我們新學習一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樣用詩的語言描繪春天的美景。
(二)、進入第一章《快快樂樂地學》,學習古詩:
1、讀古詩。
(1)師輕快地范讀古詩,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體會詩歌歡快的意境。
(2)誰知道杜甫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請學生簡單介紹作者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當時,安史之亂平定了,天下太平,詩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了解寫作背景,為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按古詩學習的要求,小組同學討論學習,理解詩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地方質疑釋疑。(教師可巡回指導,了解學習情況)
3、各小組提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問題集體討論釋疑。(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窗含西嶺千秋雪”。)以學生自學為主,獨立學習古詩,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
4、讀懂這首詩的意思了嗎?咱們選一到二句來解釋一下,如何?
5、同學評析詩中寫得好的地方,師幫助歸納:“有聲有色,”有遠有近“。
6、朗讀、背誦詩歌。
導:杜甫的作品中還有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絕句——
7、學生自由朗誦絕句(遲日),思考詩句的含義。
8、學生質疑問難,討論解疑。
9、學習小組共同解釋詩句的意思。
10、讀、背、積累古詩。(第二首古詩的學習以學生獨立學習為主。)
(三)、進入第二章《輕輕松松地聽》,欣賞詩歌:
導:同學們只花了分鐘時間就學會了兩首古詩,真是省時高效呀。老師猜想,現在咱們大腦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來輕松一下吧!
學生欣賞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發學生學唱的愿望。)
(四)、進入第三章《開開心心地唱》,學生唱詩:
1、反復聽《前出塞》的古詩演唱,背誦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誦,男女生比賽背誦。
3、鏗鏘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認識詩人,了解詩作:
導:今天,我們在這兒能欣賞到這么多優秀的古詩,真的要好好感謝一個人——杜甫。
1、學生自由說說自己了解的有關杜甫的知識。
2、自由交流自己積累的杜甫的詩作。
3、看電腦老師的介紹,請學生說說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識。(了解詩人的生平知識,認識“現實主義”詩人的典范)
4、出示詩歌《兵車行》,教師范背并解釋,幫助學生理解現實主義。
5、出示小紅旗,鼓勵學生課外積累。
六、設計意圖:
古詩具有語言凝煉含蓄,韻律和諧優美,意境深邃高遠等特點,是陶冶學生情感,增強語言文字修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閱讀優秀的古詩,能使學生掌握中華語言的精華,為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進行“大量讀寫,雙軌運行“的實驗中,我改變傳統的古詩教學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習慣,盡可能地增加課堂學習密度,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注意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大量的古詩,讀背積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詩人優秀的詩作,帶領學生遨游詩作的海洋。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此時,再鼓勵誦讀詩人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就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