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這一課共編排了兩首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一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這是詩人寫的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里的第六首,全組詩共七首,記錄了詩人在四川成都錦江邊獨自散步尋花的全過程。詩的題目是“尋花”,全詩圍繞著花景來寫。前兩句寫花,從滿蹊(分布)、干朵萬朵(數量)、壓枝低(繁茂)這不同角度寫,使人印象深刻,不覺得重復。后兩句寫花間的景象,由寫靜態轉為寫動態,細致刻畫了蝴蝶和黃鶯。全詩描寫動靜相應,有聲有色,意境十分優美,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菊花》一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這是一首詠菊詩。“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人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發出由衷的贊美。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新詞。
2.能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請學生給大家背誦學過的古詩。
2.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人勝的景色,進而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只理解詩的字面意思還不夠,還要把詩中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深入到詩境中去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
3.板書課題:江畔獨步尋花。
二、解題,介紹作者。.
1.請學生根據注釋解題。(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自幼好學,很有政治抱負。漫游各地,與李白相識。安史之亂前住在長安,生活貧困。
安史之亂后,棄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邊筑草堂。晚年離開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詩歌敢于大膽揭露社會矛盾,批判統治者的罪惡,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歷史,被稱為詩史。
三、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字眼)。
(“黃四娘”是誰?“自在”什么意思?“嬌鶯”什么意思等?)
2.分組互助學習,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黃四娘”,杜甫的鄰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嬌鶯”是指黃鶯嬌柔的歌喉。)
3.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兩句的意思是: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得枝條低垂下來。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兩句的意思是:戲鬧的蝴蝶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黃鶯放開嬌柔的歌喉不斷地啼唱。
四、提問題,悟詩情。
1.“話”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詩中的意思變成頭腦中的畫面呢?我們不妨針對詩中詞語來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給前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鼓勵學生提問題,教師可做示范。
(“什么樣的小路上,開滿了什么樣的花?這些花壓得枝條都怎么樣了?”)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當時的情境怎么樣呢?也就是說,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3)出示一張場景圖畫投影片,啟發學生思維。
(黃四娘家門前有一條曲折的小路。小路旁開滿了各色各樣的鮮花,成千上萬朵花壓得枝條都低低地彎下了腰。)
3.給后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學生分組討論提問題。
(什么樣的蝴蝶怎么飛舞?黃鶯的叫聲怎么樣?它好像在說什么?)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留連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上下追逐著、戲鬧著。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叫聲宛轉動人,好像在說:這里多美呀!)
五;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看到、聽到后的反應。
(感嘆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2.指導朗讀。
(采取學生練讀、評讀的形式,要求讀出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悅心情。)
六、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1.學生自畫。
2.集體交流。七、作業 :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介紹作者。
1.板書課題:菊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與白居易等酬唱頻繁。詩與白居易齊名,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元氏長慶集》。
二、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舍 斜 盡
2.再讀古詩,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
(“繞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組互助學習,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繞舍”是指環繞著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這兩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環繞著房屋開放,好像是到了隱士陶淵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覺得太陽已漸漸西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對菊花情有獨鐘,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后再也沒有可觀賞的花。
同桌互相說一說詩意,指名說。
三、提問題,悟情境。
1.學生分組針對詩中詞語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
(1)秋天的菊花叢開得怎么樣?
(2)誰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樣觀賞菊花?
(3)菊花開過后花壇什么樣?
3.針對這些問題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怎么樣?
(開得正艷的菊花這一叢、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圍競相開放。我繞著籬笆看看這叢,又看看那簇,有時還蹲下來認真觀賞。菊花開過后,這房屋的周圍也就再沒有可觀賞的花了。)
四、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詩人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發出由衷的贊美。)
2.詠詩句、指導讀出贊美的語氣。
采取分組練讀,評讀的形式。
3.試背這首詩。。
五、選做作業 :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筆,第四筆是——。
2.“陶”共——筆,第九筆是——。
3.“此’’共——筆,第五筆是——。
(三)、多音字組詞。
卸 別
叫 更
(四)、解釋下面字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江畔獨步尋花》:
江畔:
蹊:
留連:
自在:
恰恰:
獨步尋花:
《菊花》:
秋叢:
繞舍:
籬:
盡:
更:
(五)、無把詩句補充完整,再解釋詩句的意思。
1.——自在嬌鶯恰恰啼。
2.——似陶家,遍繞籬邊。
(六)、知識積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詩人還有
2.你還知道杜甫寫的什么詩?能寫下來嗎?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有兩首古詩。一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動態,用夸張的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磅礴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后者以輕快的筆調描繪了浣花溪的風物景色與幽雅的環境,表現了詩人重歸草堂暫留蜀地的喜悅,同地也表現了他對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鄉的心情。
學情分析:
這兩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后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讓他們串講詩意。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即可。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3個生字的音。
2、通過讀、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再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教師點撥)
圍繞:煙:指云霧。紫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
生:產生。
生紫煙:發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特別好!它活生生地畫出了看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
討論:遙看:
川:水道、河流。
掛:形象地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
3、讀三、四行詩句。
理解:飛流直下:水流的飛瀉。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種夸張,說明瀑布極長,掛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么樣?(想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你能把詩人心里想的話說一說嗎?
(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哪個詞用得最好?(落)
這個“落”字好像寫出了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抓住:生、掛、飛、落)
6、誦讀詩文,背誦詩文。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五、指導書寫
“遙”、“瀑”寫得左窄右寬。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練習用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生字的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輕聲自由讀詩句,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的長。“千秋雪”就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兒”的四周,詩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圖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觀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觀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呢?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點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背誦課文。
3、抄寫詞語。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背誦其它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贈劉景文》。
2、導語;豐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學掛圖。
4、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匯)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5、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呢?
6、自由讀詩《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組詞認讀。
石徑、斜坡、楓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樹一棵測認讀情況。
4、指導書寫。
于、首、楓(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學習詩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聽錄音,畫出節奏、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3、自由讀詩、齊讀后找出疑難之處。
4、略知詩意。
(1)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詩意;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問: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圖)有寒冷的秋風、飄飄的白云、幾戶人家、火紅的楓林
(3)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為了看什么?(火紅的楓林)
(4)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誰紅?楓葉比二月花(春花)還紅。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師在學生講后歸納詩意。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飄著白云的地方居住著人家。
停下車是因為愛這傍晚的楓林,
秋天的霜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紅。
(8)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朗讀詩歌。
(1)這時候的楓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這么美的楓林該怎么讀?(讀出快樂、歡喜……)
6、齊誦詩歌。
注意重讀以下詞語:寒山、石徑斜、生處、楓林晚、二月花
7、背誦禱歌。
四、拓展學習
一、背誦課外搜集的寫秋的侍
作業設計
一、背誦古詩
二、看拼音寫詞語。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 ( ) ( )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贊美春雨的思想感情。
2.“乃”“隨”的筆順要掌握。
教學重難點:掌握“乃”“隨”的筆順。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古代詩人為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而寫的兩首詩。板書:古詩二首
二、自讀古詩:
1、解題:《春雨》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原詩有八句,這里節選其中的前四句,說的是春雨的特點。
2、自讀古詩。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
乃 隨 潤
2、指名讀:注意潤的音。
3、自學生字的開,借助筆順記住“乃”“隨”的筆順
4、在書上描紅。
四、品讀古詩:
1、指名朗讀。
2、看圖細讀。
(1)看圖說說春雨的特點:春雨細密,滋潤萬物,催開百花。
(2)圖文對照自悟朗讀。
(3)指名朗讀試說詩意。
3、理解生字的意思:
當:正當,就在 乃:就 潛:暗中,悄悄地
4、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指名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指名試說詩意。
(3)師:“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節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來了。
(4)詩人為什么說它是“好雨”呢?(來得及時)
(5)齊讀第一句詩。
(6)指名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7)指名試說詩意。
師:春雨在夜間,乘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灑落,細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8)齊讀這兩名詩。
三、指導朗讀。
1、指出重點的詞語:“好”、“知”、“當乃”、“潛、細、無”
2、教師范讀后學生練讀。
3、指名讀。
4、試背古詩。
四、寫字:
學生自練描紅“乃、隨、潤”三個生字。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使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要尊重農民,愛惜糧食。初步了解詩人所反映的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教學重點難點:識字、寫字、朗讀、背誦。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生字卡片、插圖、小黑板
主要板書計劃
20 古詩兩首
鋤禾 憫農
日當午 汗滴 春
一粒 盤中餐 辛苦
秋 萬顆
餓 死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描紅、仿影、臨寫、朗讀
課外: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古詩嗎?能背誦嗎?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板書:古詩兩首。解釋“古詩”的意思。詩歌以“首”為單位。
3、先學《鋤禾》
二、初讀指導
1、板書:鋤禾,領讀。解釋字意。
2、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教師用小黑板揭示:鋤禾當午粒粒辛苦盤皆
(1)自由拼讀,讀準字音。
(2)指名認讀,提醒學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記住這些字?學生自主學習,然后交流。
4、指導朗讀,注意重音和停頓。
5、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指導看書上的圖。這幅圖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畫的什么?自由說說圖意。
2、當眾交流。
3、教師講“當”、“正是”等字詞意思。板書:日當午汗滴盤中餐辛苦
4、講解。
5、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給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組詞。
2、讀拼音,寫漢字。
3、用“辛苦”說、寫一句話。
4、用自己的話講〈鋤禾〉的意思。
5、背誦〈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朗讀《鋤禾》。
2、用自己的話把《鋤禾》這首古詩的意思講一講。
二、初讀指導
1、板書課題,領讀。農民什么地方值得人們同情呢?
2、教師范讀,領讀。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收閑田農夫粟猶自由拼讀,讀準字音。熟記、練寫生字。
(2)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頓。
(3)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教師介紹粟。
2、學生查字典,弄懂“無”和“猶”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所以講一講。同桌試講,共同糾正。結合講解板書:春一粒秋萬顆餓死
4、檢查試講情況,指名講解。
5、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圖意。
6、為什么豐收農民還要餓死呢?
7、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畫去括號內不恰當的拼音。
2、解釋。
3、詩句中“一粒”的“粒”表示,“萬顆”中的“萬”表示。
4、用自己的話講《憫農》的詩意。
5、背誦《憫農》。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朗讀課文。
2、指名用自己的話講〈鋤禾〉、〈憫農〉的意思。
3、背誦〈鋤禾〉、〈憫農〉。
4、再次朗讀〈古詩兩首〉,想: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農收閑夫。
2、這幾個字里,你認為哪幾個比較好寫?說說你是怎么寫好的。學生自學后逐字講每個字寫時的注意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的補充和小結。
3、按筆順描紅。
三、作業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的意思。
3、選擇一首古詩,用自己的話把詩意寫下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知識塔】
一、蘋果該放在哪個盤子里?
二、我喜歡的詞語花,我要多讀幾遍,還要涂上顏色呢!
【聰明屋】
一、小小模仿秀
我會照樣子用字組詞,用詞造句。
例:柔 柔和 早晨的陽光很柔和。
☆ 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詩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黃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童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會背,我會填
【益智園】
讀一讀,背一背
草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kū)榮(róng)。
野火燒(shāo)不盡,
春風吹又生。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培養和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識記生字,正確、規范書寫生字。
2、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并讀讀背背。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誰能來說一說寫思鄉之情或描寫秋天的古詩嗎?預設)
生1:靜夜思
……
(2)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葉紹翁吧.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預設)
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板書:南宋 葉紹翁)
生: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和我們一樣都是福建人,說起來還是我們的老鄉呢。
2、回憶方法,明確目標。(師生共同回憶以往古詩教學情境,明確學習古詩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古詩呢?(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然后說給同桌聽,看看能不能說明白。(師:對,利用注釋理解詩的大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表現的。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3、小結方法,提出要求。
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
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學們能做到嗎?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二)學文悟情展示(全班)
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 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1:風吹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2: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3:江上秋風在吹。
生4:客是指客人,動是引起、牽動,情是感情。
生5: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6:夜深就是深夜。
生7:籬落是籬笆。
生8: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9: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不夠通順,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話才能讓它通順。詩句的意思應當是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預設)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
2、學生深入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他動了什么情呢?(預設)
生:最想自己的家鄉。
生:是思鄉之情。
……
(2)詩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難,師可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從生機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黃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感情。)(預設)
生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秋風落葉之時,寒意陣陣,
生2:客游在外的詩人見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獨郁悶。
生3:后兩句寫了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詩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種溫馨親切之感,感情略顯舒緩。
……
3、學生展示朗讀能力。
(1)、朗讀展示。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2)背誦展示。
師:這么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
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
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你們對 “思鄉”二字有什么體會呢?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的展示最獨特、最有感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這首詩好在哪?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預設)
生: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
生: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
生: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秉燈夜游,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生: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凄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生: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生: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生: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生: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生: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于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生: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關描寫秋景或思念家鄉的古詩,更好的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試著將本首詩改寫成一段話或一篇習作。3、自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對王維多一些了解。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孤單
動客情
快樂
第二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教學目標 :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師:誰知道王維?誰會背王維的詩。(學生交流上網查找的資料、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方法。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并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師小結: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初讀全詩整體感知)(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1、學生自讀。(讀準通,說意思,想感情,感情讀,能背誦。)
2、小組內展示。(預設)
生1:“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生2: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習慣。
生3:“山東”并不是現在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
生:憶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生:不對,應當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親人,而不單單是思念兄弟。
生:“為”詩應讀“wéi”)
生:茱萸(zhū yú)
生: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或全班)(品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情感)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獨的意思是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生:異鄉的意思是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生:為異客的意思是作他鄉的客人,就是在他鄉做客。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
生:每的意思是每當。
生:逢的意思是遇到。
生:倍的意思是格外,加倍,更加。
生:是佳節的意思美好的節日,詩中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
生:詩句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生:遙知的意思是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生: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zhū yú),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生: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個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維。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預設)
生: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4、再讀悟情。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預設)
生: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
5、學生展示朗讀能力。(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配樂朗讀。師:先自讀體味,再朗讀交流。
(3)背誦展示。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3:每逢佳節倍思親。
3、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
4、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1、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位同學了解的思鄉詩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么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2、收集自己喜歡的思鄉詩、歌曲等。
3、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3.powerpoin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可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因為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閱歷背景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再加上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所以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云煙,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可近期,我參加了南昌市古詩文教學培訓活動,有幸聆聽了師大附小熊海斌老師的《古詩兩首》——《乞巧》、《嫦娥》教學后,收獲良多,對古詩教學有了許多新的啟示,不由發出感嘆:好課妙不可言。
一、魅力語言,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作為語文教師,只有盡力錘煉好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充分體現語言“化深奧為淺顯,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率。而熊老師教學時那詩意而充滿感情的范讀及抑揚頓挫,韻味無窮的過渡語,深深吸引了學生,將他們引入了古詩的意境之中,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詩歌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如:教學《乞巧》時的“織女織出的五彩綿緞,美不勝收,她織出的花紅似火、美如畫,引得蝴蝶也要停留片刻”;“當牛郎披著牛皮,帶著一雙兒女,盼了一年,終于相見了,那是何等的激動、何等的喜悅呀!”熊老師的教學語言還充滿了愛心、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尊重、充滿著幽默與風趣,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在課堂上,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學生的個性飛揚。
二、淡化詩意,注重品析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而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熊老師在教學詩意理解時,并沒有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在詩意理解上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堅持以導引讀、以讀促思,再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體會出詩的真味。如:“在這浩瀚的月夜,姑娘你在乞求什么呢?把你們的美好心愿,送進這兩行詩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嫦娥?寂寞的僅僅是嫦娥一個人嗎?這樣一個孤寂的女子此時心情怎樣?把這種感情也送入到這兩句詩當中。”
三、拓展閱讀,積淀文化底蘊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熊老師在教學時,不是就詩教詩,而是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由于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乞巧》、《嫦娥》都是有特定歷史背景的民間故事,所以熊老師課前布置了學生搜集有關民間乞巧的風俗習慣、乞巧的常用方式以及《嫦娥》這個民間故事,既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有效地幫助了學生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詩。在教《嫦娥》時,熊老師還展示了許多歷史上有關描寫嫦娥的詩句如:毛澤東的“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白居易的“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辛棄疾的“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漸漸地厚重起來。
就是這樣一堂好課,妙不可言,讓學生回味無窮、經久不忘,讓教師嘖嘖稱贊、受益匪淺。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1、古詩兩首之《村居》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件或古箏曲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課題
春天到了,你們喜歡干些什么?清朝詩人高鼎居住在鄉下時就親眼目睹了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風箏的情景,于是他便為后人留下了一首較為明快的詩篇──《村居》。(板題,生齊讀課題并識記“村、居”)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圈畫生字,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連貫。
2.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感悟欣賞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么記住“醉、煙、童、散、忙”的?
點撥:(1)“醉”是平舌音。
(2)“煙”韻母是前鼻韻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認記(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書空;擴詞;用“急忙”說話。
3.自讀古詩,然后談一談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為什么?
點撥:(1)紙鳶:風箏。
(2)拂堤楊柳醉春煙:楊柳在微微春風中搖搖擺擺,陶醉在這美麗的春光中。(演示課件或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4.讓我們閉上眼睛,伴著美妙的音樂聽xx同學朗誦這首詩,然后談談你的感受。(指名配樂朗誦)
5.交流聽讀后的感受。
6.請你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你的感受。(配樂練讀、指名讀、評價讀)
7.練習背誦課文。
五、再現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醉、煙、童、散、忙”。
2.連詞認讀生字。
3.觀察“忙”的結構特點,說說這個字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指導、示范書寫“忙”字。
5.學生描紅、臨摹。
六、交流資料、擴展朗讀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詩人除了《春曉》《村居》以外,還寫了很多詠春的詩句,把你積累的詩句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師摘抄的詩句,讓學生讀一讀。如: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春宵》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
1、古詩兩首之《詠柳》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詩歌的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詩句;
3、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5、訓練學生自學,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詠柳》插圖;
2、詩人概況(生平、詩作);
3、學習目的條目。
4、古箏磁帶,錄音機;
5、詩歌正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
1、復習所學;
師:同學們已經學過許多古詩了,你們能背幾首給老師聽聽嗎?
生背古詩。
2、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是第九課古詩二首中的《詠柳》。(板書課題)請自由讀一下這首詩,把不認識的字,詞勾下來(生朗誦古詩)
3、認讀生字
師:有哪些字不認識可以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解決。(注音生字)好,請大家一起朗誦這首詩。
4、指導朗誦;
師:朗誦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頓的話,我覺得你們能讀得更好。讀古詩是很講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則來讀。現在請大家聽老師朗誦一遍,并在停頓的地方劃上“/”。(師范讀,配樂)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想不想再來朗誦一次?(個別讀,配樂)。
二、講解
1、明確學習目的;
師:今天我們這節課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幾個方面(出示學習要求:1、了解詩人;2、理解詩題;3、能解釋重點詞“碧玉”“妝”“一”“萬條”“絲絳”;4、能解釋詩句的意思;5、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6、體會詩的意境;7、背誦古詩)
2、組織自學;
師:這既是學習的要求,也是學習古詩的步驟。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前四項學習要求。如有問題可向大家求助。
生自學
教師投影詩人情況并作巡視。(預計出現問題:1、不能理解“一”,解決方法:出示裝滿水的水杯,引導學生理解“一”在這里是滿的意思;2、不知“碧玉”在詩中的意思,解決方法:出示插圖,提問,碧玉是什么顏色,與柳樹那一部分的顏色相似?3、不能理解“絲絳”的意思,解決方法:查字典解釋“絳”,再次出示插圖,提問:柳樹的哪一部分像絲帶一樣柔軟。)
3、師生交流;
師:現在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詩人,
師:這首詩的題目“詠柳”是什么意思,
4、分析全詩;
師:請思考一下,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柳樹,這個季節的柳樹有什么特點?請自由讀全詩,邊讀邊想。
5、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
師:整首詩既描寫了柳樹,又提到了春天。現在誰能告訴我,詩人在寫這首詩時是一種什么心情?提示:請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詩人,跟隨老師去郊外走一走,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你到郊外去游玩,當時許多植物還沒有發芽,加上還有些寒意的風,使人覺得現在仍然是冬天,正在這時,一棵高大的柳樹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因為它已經長出了新葉。嫩綠細長的葉子長滿了整棵柳樹,遠遠望去柳樹就象是用碧玉裝扮起來一樣,而那長滿了柳葉的柳枝柔柔地倒垂下來,隨著春風擺動,就象是一條條的綠絲帶。正是有了這棵柳樹,才使人感到春天到了,想到寒冷的冬天終于走了,充滿生機的春天來臨了,過不了多久,萬物都將復蘇,五彩繽紛的顏色將重新裝扮整個世界。想到這里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感到高興,詩人因為春天來了而感到高興,說明他對春天怎樣?(板書:詩人的喜春之情)我們已經理解了詩人寫詩時的思想感情,請大家再來朗誦一遍這首詩,注意要體現出詩人喜春贊春的感情。同時要一邊朗誦一邊想象詩人描寫的景色(配樂,生朗誦)我覺得大家還可以再投入一些,跟著老師再來朗誦一遍。(教師朗誦詩注意姿勢)我感覺下面坐了一群了不起的詩人,你們讀得太好了。
6、背誦全詩;
師:現在請大家用1分鐘的時間背下這首詩。
(生背誦)請這位同學背一下。好,請各位一起來背這首詩,注意要把自己當詩人。(生齊背)
7、體會意境
師:詩人為我們描繪了春天中柳樹的美妙姿態,春天里除了柳樹外還有其他美麗的景色,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我看看誰的想象力。(配樂)
請同學們說說你想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
8、自查知識掌握情況;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要求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已經達到了。(出示學習要求)(板書:你已經知道的;你還不大清楚的;你還想知道的)
練習(根據時間安排)
三、結束
1、學法總結;
我們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是按什么順序。你是怎樣學懂這首詩的。(板書學法)
2、作業布置
春天是美麗的,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有無數的人描寫春天,贊美春天。這些人中有畫家,音樂家,詩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關的資料,當然也可以把你對春天的看法收集進去。明天我們來開展一次“春天”展示會。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古詩兩首》之《望洞庭》分層作業
1、背誦古詩,完成《補充習題》、《一課一練》部分。
2、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發:a交付,送出 b表達,說出 c盡量地用出 d起程,出發 e感覺,覺得
①夜發清溪向三峽
②他發燒了,今天不能來上學。
③我主動幫老師發作業本。
④我們上課要積極發言。
⑤班主任發揮全班同學的力量布置教室。
向:a方向b表示動作方向c對著,朝著d從來e偏袒
①夜發清溪向三峽
②他一向不遲到。
③我們要向雷鋒叔叔學習。
④我們的教室向東。
⑤老師從來不偏向哪個學生。
3、描寫月色的詞很多,如“風月無邊”,比一比,看誰寫得最多。
4、在我國古代詩歌的寶庫里,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詩句,請你填一填,再搜集幾句寫下來。
①野曠天低樹,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低頭思故鄉。
③可憐九月初三月,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兩首》之《峨眉山月歌》分層作業
1、背誦古詩,完成《補充習題》、《一課一練》部分。
2、比一比,再組詞。
累 眉 君 磨 向
螺 媚 群 麻 像
3、“思念親人,思念朋友,思念家鄉”一直是詩歌史上反復吟唱的主題,請你寫出你積累的相關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被稱為“詩仙”,他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請你收集至少兩首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
2. 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重難點、關鍵
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并解題。
1. 讀題解題。柴(zhài:地名,“早”:早晨。白帝城:地名。)
2.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自學古詩。
1. 讀古詩,對照譯文理解意思。
2. 有感情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
3. 試背誦。
三、檢查自學。
1. 讀古詩及譯文,正音苔。“朝”zhāo。
2. 體會詩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鹿柴》描繪了傍晚時分鹿柴附近的山林美景,前兩句描寫了鹿柴附近山谷的寂靜。后兩句描繪山林中的幽美景色。如果說前兩句以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兩句便是以光反襯幽暗,使全詩充滿詩情畫意。《早發白帝城》前兩句寫路途遙遠擋不住游子的歸心,后兩句寫三峽險峻仍擋不住輕舟的前進。詩中流露詩人歡快跳躍奔放驚喜之情。朗讀時語速稍快,聲音可高些,讀出歡快喜悅之情。
3. 范讀——練讀——指讀——評議
4. 背誦四、古詩朗誦會。
五、作業
(一)、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詩句的意思。
l.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空( ) 但( ) 聞( )
2.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朝( ) 辭( ) 還( )
(二)、搜集王維\李白的古詩寫在積累本上。
(三)、小練筆。
展開想象,將《鹿柴》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寫出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字卡、詞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1、釋題:
⑴讀古詩題目。
(注意重點字音:贈。)
⑵師簡介詩人“蘇軾”。
2、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⑴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⑵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
擎殘橙劉
⑶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⑷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
首枝記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秋天,收獲的季節。)
七、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一、復習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1、釋題:
⑴讀題。
⑵簡介詩人“杜牧”。
2、識記生字字音: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3、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⑴根據《贈劉景文》的學習經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⑵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4、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5、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⑴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
⑵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6、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⑴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⑵找伙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義。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五、作業
課后“我會填”。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1、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2、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2、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二、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1、學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2、說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么。
3、自由練讀,讀出詩的韻味。
4、誦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5、練習背誦。
三、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1、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2、抄寫《望天門山》。
四、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顧上一首詩的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讀或背誦。
⑵ 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指名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默寫《望天門山》。
2、配樂情境朗誦。
二、想象畫面
1、選擇最喜歡的一句詩,想象它所描述的畫面,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想象。
可用簡筆畫畫出來,也可用幾句話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畫面。
三、拓展活動
1、交流搜集的描寫祖國山河壯美的詩句。
2、召開“祖國山河美”古詩朗誦會。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5
題西林壁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3.powerpoin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作業4中帶點詞語的意思。并初步體會詩中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兩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1、體會《贈汪倫》后兩句詩比喻、夸張運用的巧妙和詩人強烈的感嘆之意。
2、體會《過故人莊》中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準備:
1、預習古詩,查閱相關的資料。
2、配套光盤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理解《贈汪倫》,體會李白和汪倫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25、古詩兩首,其中第一首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贈汪倫》,這是一首送別體古詩。
板書:贈汪倫
李白
2、關于這首詩的來歷,里面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想不想聽一聽?
(教師講關于《贈汪倫》一詩的來歷)(教參201頁)
二、學習《贈汪倫》,理解詩意。
1、自讀古詩,了解詩歌大意。
學生自主讀詩,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別誰?
2、指名朗讀。
3、說說“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樣別汪倫的?”
4、理解詩歌意思
(1)交流詞語的意思。
欲:將要
贈;送
踏歌:一種用腳步敲打節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詩句的意思。(說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兒正準備遠行,
突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的聲音。
桃花潭水啊,你雖然深過千尺,
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情誼深。
三、體會意境,了解修辭手法。
1、朗讀古詩,想想當時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畫來說一說。
(1)指導說出詩的意境。他們之間說了些什么話。
(2)指名表演離別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嗎?
(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作者用什么來說明汪倫和“我”的情誼?
(用桃花潭的水來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從這首詩中,你感受到詩人與汪倫間的感情怎么樣?
四、朗讀、背誦古詩。
1、教師總結。前兩句詩敘事,后兩句抒情,全詩表達了送別情深的感情。
指導朗讀全詩。
2、背誦古詩。
五、拓展練習
1、《贈汪倫》是一首送別體詩,你知道的送別體詩還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輕聲讀。
3、說說這兩首詩分別講誰送誰,誰別誰?用什么來相送?
(《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
4、朗讀兩首古詩。
六、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抄寫古詩。
3、收集有關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古詩《過故人莊》,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古詩《贈汪倫》
2、《贈汪倫》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情景?表達了什么感情?
(描繪了詩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動人情景,表達了送別情深。)
二、學習古詩《過故人莊》
1、這是一首講朋友間情誼的古詩。
2、解題
故人:老朋友
莊:村落,田舍
過故人莊:經過老朋友的村舍
3、簡介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
4、輕聲讀古詩,想想古詩意思。
5、指名讀課文。
6、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二行詩
a、輕聲讀詩句,理解:
具:準備,置辦。
雞黍:雞和黃米。
至:到。
田家:農家。
b、意思:老朋友備辦了豐盛的飯菜,我接受邀請來到農家探望。
(2)、詩人來到農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美景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跟詩人一起走進農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詩
a、輕聲讀,思考:來到農家,詩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樣的景色呢?
b、結合圖理解:
合:合攏
斜:原指不正。這里指群山連綿起伏。
郭:城墻。
c、意思:只見綠樹將村舍環繞,青山在城墻外蜿蜒起伏。
d、這里展現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墻組成的畫卷。
e、講解對仗句的特點: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綠樹”對“青山”是寫景物的,“村邊”對“郭外”都是寫地點的,“合”對“斜”都是寫事物特點的。
(4)、理解五、六兩行詩
a、讀詩,理解:
軒:窗戶。
面:向著。
場圃:谷場和菜園。
話:談話。
桑麻:這里指農家的生活。
把酒:舉起酒杯(看圖理解)
b、意思:打開窗戶面對著谷場和菜園,舉起酒杯閑談農家的生活。
c、他們可能會談些什么?
d、這兩句詩是否也是對仗句?
e、詩人和好友沉浸在農家生活的恬淡、舒適里,舉杯暢飲,真是好不愜意。
(5)、理解第七、八兩句詩
a、讀詩,理解:
待:等。
重陽日: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
就:欣賞、觀賞。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我還會來觀賞菊花的。
7、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老朋友備好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農莊做客。村邊,茂密的綠樹連成一片,村外,隱隱橫斜著一抹青山。打開窗面對谷場和菜園,舉起杯飲美酒閑談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陽佳節那一天,我們一定會再來觀賞菊花。)
三、總結全詩。
1、這首詩通過詩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話家常的場面描寫,展現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墻組成的優美畫卷,體現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家生活的恬淡舒適。
2、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1、抄寫古詩。
2、填空。
《過故人莊》反映的是詩人_________應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話家常的感人場面。詩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組成的一幅優美畫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釋帶點的詞語,再理解詩句。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家中。
4、組詞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諄( ) 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