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之一
佚名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讀題。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課文,逐幅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次。
(2)給詩歌的各節標上序號,并想想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
2、問: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指名讀。
三、學習詩歌的2—5節。
1、學生從2—5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讀,并完成練習:“我讀懂了第( )節,知道了( )。”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小節,(可以幾位同學同時讀)
(2)談談自己讀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時,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寫自己讀懂什么)
經過學生的問答和板書讀懂2—5節中的大自然。
四、研讀品味,體會生動的詩句。
1、分小組品讀詩句。
2、指名讀第二節,理解詞語,“準是”換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導朗讀,背誦。
3、學第2節的語氣讀第3段。
4、指名讀第4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5、指導讀好第5節,并背誦。
五、老師總結后問: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六、出示三幅圖,要求配詩。
畫面:魚兒鉆出水面透氣;蜻蜓低飛;樹葉落了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七、分小組討論寫詩。
八、課后延伸。
同學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搜索,還會發現許多大自然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 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1、語言 2、知識
簡筆畫:
三葉蟲化石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簡筆畫:
蝌蚪春天到了
簡筆畫:
魚鱗兩圈就是一歲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欣賞圖片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四.摩拳檫掌: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 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備注
1.黑體部分的問題和答案必須抄寫在語文筆記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介:
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目標預設:
1.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等藝術特點。
2.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嘗試仿編。
重點、難點:
有欣賞、了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
設計理念:
本主題以“小水滴旅行記”為開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幼兒關注自然現象,讓他們與可愛頑皮的小水滴結伴,與祥和溫暖的太陽交談,與神秘莫策的霧捉迷藏,與變化多端的云彩舞蹈,與來去無蹤的風兒賽跑,賦予直觀的自然現象以生命。在為幼兒提供體驗和想象的空間的同時,為其創設更為廣闊的自由表現和表達的空間,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從而讓孩子了解這些自然現象與人類的關系。
設計思路:
關于水的問題,孩子們開始討論就是:水從那里來?也許就可能是孩子的興趣熱點,可以激發他們觀察自然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于是,我就給班級里的全體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了:……對于幼兒的回答,我并沒有給予回答,于是,我們帶孩子一起去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看到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語言這樣感興趣,于是我設計了綜合教材: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準備:
[幼兒準備] 幼兒有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
[教師準備]
1.配樂詩歌錄音磁帶。
2.大自然景象PPT、詩歌圖譜PPT。
教學過程:
1.游戲“拍手“游戲。(聽老師的指令然后完成動作,看誰的動作又快又準)小結:小朋友的反應很快,說明剛才老師的語言大家都能聽懂。老師說的話你們是靠耳朵才能聽懂的。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你們能聽懂嗎?靠什么發現呢?我們一起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出示大自然景象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詩歌。
師:這兒有一幅畫,畫上有什么?
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會說話嗎?
我們一起來聽詩歌《大自然的話》里說了些什么?
3.欣賞詩歌。出示詩歌圖譜PPT
(1)幼兒聽詩歌錄音。
提問:大自然會說話嗎?詩歌里說了些什么?
你們聽懂大自然的話了嗎?我們再來欣賞一遍!
(2)教師有表情地朗誦一遍。
(3)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看詩歌圖譜
①詩歌里說了大自然中誰在說話?怎么說話的?
為什么說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為什么說螞蟻往高處搬家,明天準是晴天?
樹樁上的一道道圈圈說明什么?怎么知道的?(這都是人類多年觀察出來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②大自然的語言與人的語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話要用耳朵聽,而大自然的語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
(4)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地學習朗誦詩歌一遍。
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妙不可言,我們一起來輕輕學念這首詩歌。
4.引導幼兒聽辨三段詩歌結構上的特點。
《大自然的話》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為什么?好在哪里?
小結:詩歌中先說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種各樣的現象(白云高飄、螞蟻往高處搬家、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緊接著寫人們看到這種現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傘、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訴我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詩歌的結構這樣安排能讓我們小朋友一聽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歌。
5.結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只要我們善待她,她就會給我們人類好的回報,但是現在我們人類有些人卻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樹木、捕殺動物,亂扔垃圾、工廠排除廢氣、廢水污染環境,使大自然受到嚴重的破壞。大自然還會和我們人類做朋友嗎?她還會以好的回報給人類嗎?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請小朋友們回家后認真的思考,然后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反思:在幾次的活動中,我們帶孩子一起去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當孩子知道水的變化后,我請孩子繪畫出了小水滴的旅行途徑,在繪畫中孩子了解了水的存在狀態,水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緩緩上升變成云朵,當受到冷空氣的襲擊時,云朵將變成雨滴或是雪或是冰雹落下來,小水滴再次回到了大海的懷抱。
對于種種自然現象,我們如果采用書面的形式去反饋給孩子,孩子不易于接受,但一旦改成了故事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觸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因為這一切教育都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孩子越小,就越應該從幼兒的興趣入手。探索型主題活動就是圍繞幼兒自身的興趣開展的,在活動中他們的問題縈繞不斷,層出不窮,更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動手實驗、制作、爭辯談論總結,調動起他們的各種感官,使他們的思維更敏銳,激發起了他們主動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大自然奧秘的欲望。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重點】
1、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2、明確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教學方法】
啟發式、研討式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通過學習,初步了解了基本內容及全文的說明順序。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學習第一、第三部分知識。(一名學生復述基本內容、說明順序,多媒體顯示本課教學重點。)
二、齊讀前兩段,體會語言準確、生動特點
1、多媒體演示四季圖;
2、多媒體顯示問題,學生思考:
⑴第一段描寫自然現象的順序是什么?
⑵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用文中的詞語回答。
⑶從前兩段看,本文說明的語言有何特點?請舉例說明。
⑷請選擇其中至少兩個詞語說一句話。
過渡小結: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大自然豐富的物候現象,那么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樣安排這些材料的?讓我們一起探究學習6~10段。
三、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順序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與段之間的連接詞,并說明這些詞語的作用。
3、指出這幾段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
5、作者安排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這樣安排有何作用?
四、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業
1、學生自由朗讀;
2、多媒體顯示問題,小組研討、明確。
七、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多媒體顯示)
八、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業
1、收集至少三則農諺,并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想一想:怎樣給一個小學生介紹有關“透鏡”和“噪音”的知識,并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和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一篇說明文。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花香鳥語決定因素緯度的差異(首先)
草長鶯飛經度的差異(第二個)空間因素主
高下差異(第三個)
古今的差異(此外)時間因素次
【教后反思】
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說明順序有較清的認識,但對于空間因素、時間因素、逆溫層的理解不明確,有關緯度、經度等地理知識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7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樺川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四)教學難點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 說教學方法與手段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秘。《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并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教學環節]一、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 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后,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獲。七、布置作業。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八、教后反思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8
文本細讀: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學兒童詩。文章共十個小節,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給我們揭示了大自然的語言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現象。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白云高飄,螞蟻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飛,昭示了自然界中季節的的更替。魚鱗上的圈圈,“三葉石”“廬山漂礫”則可推算魚兒的年齡,推知史前地質。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文本生動而有情趣,文章活潑而簡潔的文字吸引孩子饒有興趣的去讀。在讀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時與大自然的親密之情,讓孩子去體會這有著無窮奧秘的詩句的意蘊和涵義。《大自然的語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喚書—— 召喚我們走進大自然,去讀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所以教學中我們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句,在讀中對大自然的“語言”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鱗、嵌、撒”3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睜、晴、螞、蟻、搬、泳、逗、雁、略、釣、汪、撒”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策略與方法: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課前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圖書王國、走進網上世界,進行活動,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如:春、夏、秋、冬的語言,晴天、雨天的語言,地震的語言,或其它語言,以及一些諺語。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大自然”,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調皮可愛的鳥獸蟲魚……給學生以整體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師:看過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
5、完成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魚鱗”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圖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或讓學生根據詞語的不同進行造句的訓練。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詞語,比如:山巔、汪洋、漂礫、妙不可言等,“山巔”可以看圖片;“汪洋”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漂礫“則由教師讀有關的資料;“妙不可言”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小節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印象或是什么樣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時,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云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搜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最好能用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三、教學難點:
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
2)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朗讀和背誦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揭題激趣范讀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會說話的燈》,不僅燈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呢!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呢?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交流。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給多音字注音:假如請假假裝弄虛作假病假
組詞:雁( ) 編(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讀課文,正音。
質疑釋疑。
3、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他們都說些什么?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秋天已在眼前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介紹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詩研讀、體會。
4)根據交流隨機點撥:
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4節:理解比喻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第5節:理解“編隊”及比喻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第6節:結合插圖理解“年輪”。
5)朗讀2----6節,嘗試背誦。
6)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4、作業
1)完成《作業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時還觀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2、學懂1、7節,懂得平時要注意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并要勤動腦勤思考的道理。
3、背誦課文。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檢查詞語:獨立完成《作業本》1
2)有感情朗讀2---6節。
2、學習1、7節。
1)自由朗讀,思考:怎樣才能發現和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呢?
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
3)齊聲朗讀1、7節。
4)背誦
5)完成《作業本》4
3、信息交流,仿寫詩句
1)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
3)研究寫法,仿寫詩句。
4)學習交流片段。
4、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6
3)嘗試寫一首《大自然的語言》(自選)
5、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大自然的語言》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
①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②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③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④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⑦物候學是關系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大自然的語言》閱讀題目
16.閱讀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4分)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
答:
17.為什么“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業就包含了豐富的物侯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不能刪去?(2分)
答:
18.結合第四段的內容,說說“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一句中的!“這里”具體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9.結合第三四段的內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方法:作用:
(2)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說明方法:作用:
20.閱讀第六段,請具體說說本段是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3分)
《大自然的語言》答案
(一)閱讀《大自然的語言》(15分)
16.(1)“沉睡”和“蘇醒”兩個動詞運用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種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象。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春回大地時各種花兒開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萬物復蘇的氣息.“翩然”寫出了小燕子的活潑伶俐,使春天充滿活力的特點更加具體鮮明。(每小題2分,共4分)
17.“許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數量和范圍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這里“許多”說明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中有很多與物侯知識有關,但不是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侯知識”.若去掉“許多”,就與事實不 相符.“許多”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2分)
18.是指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的數據對農事活動的重要意義。(2分)
19.(1)說明方法 :舉例子.
作用:通過列舉桃花開、燕子來對應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等自然現象的實例,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物 候學的內容和目的,即:通過物候學“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2)說明方法:作比較。
作用:通過把物候觀測儀器與氣象儀器相比較,從而突出了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為物候觀測儀器的特性。
20.作者從“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幾個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說明了物候學的研究對于農業以及山區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銷聲匿跡、風雪載途等詞語,掌握意思并學會運用。
2、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4、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5、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設計理念】
讀說明文,重在準確地獲取文中的知識信息,以及作者解說這些信息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學習中可運用摘要評析法來閱讀,先進行整體式閱讀獲取說明對象的各項知識,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評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展示收集的諺語,學生朗讀。問:這些諺語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語言(學生朗讀自己收集的諺語)。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標好段序,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初步感知文意。
2、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出示小黑板)
辨別字形,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 shuāi 連翹 qiào 緯度 wěi 銷聲匿跡 xiāo 蓑衣 suō 阻撓 náo 忌諱 huì 悄然無聲 qiāo
掌握下列詞語,并用詞語造句:
次第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暢所欲言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補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四、摩拳檫掌
通讀全文,就物候學寫出200字左右的解釋性、簡介性的文字。
學生課堂交流,師簡評并指出:物候學知識散布在全篇課文之中。學習中應該仔細搜尋并且要將它們有條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養成習慣,將十分有利于做讀書摘要和積累專題資料。你們看,如果我們按物候學的定義~研究的范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的順序來介紹,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五、各抒己見
(出示小黑板)對這篇課文的層次劃分,有四種不同的意見。選出你所贊成的一種分法并說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學生發表意見。師明確,A、B兩種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學們發現沒有,不論哪一種分法當中,6至10段始終是一個整體,我們是否可以探究一下這幾段之間的關系呢?
六、細嚼慢咽
學生齊讀6至10段,提問: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有哪些?(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緯度影響,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七、拋磚引玉:《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八、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布置作業: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熟讀課文,把文中的雅詞美句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邏輯順序
現象~~~~本質
描述物候現象──做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需和諧相處才能良性進展的觀點,激發同學寵愛自然進而熟識和了解自然的熱忱。
2、理解并把握生動形象地說明這一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精確嚴謹、生動漂亮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
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長,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學問。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漂亮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愛好。基于這一點,老師宜引導同學接受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小組合作爭辯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學校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同學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忱和學習愛好。
4、涵泳品嘗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長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學問,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學問,便于把課堂學到的學問轉化為力氣。
【教具預備】
多媒體。
【第一課時內容說明】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挨次;探究局部說明挨次,學習說明的技巧。
其次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2分鐘)
師:咱們廣東由于地理緣由,四季的界限不是很分明,老師想考考大家的才智,看同學們能不能依據幾幅圖片識別它們分別是什么季節。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挨次打亂)圖片分兩張呈現綠油油的菜花,冬雪點綴的梅花(一組),夏日的荷花,紅紅的秋楓。(一組)
生: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明確了。
師:請大家回顧第一節課所學的有關科學學問想一想,這些與氣候有著親熱關系的自然現象,我們叫做什么?生:物候現象。
二、從標題入手進行重點講解(3分鐘)
師:很好!我們已經明確物候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說明對象,那么同學們有沒有細心地發覺竺可楨寫這篇文章時并不是用的“大自然的語言”這一標題,是什么標題呢?
生:(反應不快)
可以打開課本查找答案。
生: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
師:為什么這樣改呢?
一生:吸引讀者。
一生:用了擬人的手法
一生:還用了比方的手法
師再關懷同學進一步理解以上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師:語言是人們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我們學習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物候現象就像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這樣的比方就更形象,讀者閱讀起來就更有愛好了。那么,在課文中有哪些段落也有這樣形象說明的特點呢?生找出是第一二段。
三、揣摩語言,體會一二段生動漂亮的語言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⑴同學齊讀1、2段。(2分鐘)
⑵老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同學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大屏幕顯示,老師朗讀)(3分鐘)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留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支配農事。
同學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⑶精讀1、2段,分四人學習小組爭辯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爭辯3~5分鐘)
同學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老師應以鼓舞為主。(5分鐘)
生1:“糊涂、溶化、萌發、開放”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特點。
師:比較好,只是“開放”這個詞不太好,花兒是一下子全部開放了嗎?
生:“次第”一個接一個。
師:那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什么特點呢?生:生氣勃勃。
連續溝通。
生2:“酷熱”和“孕育”兩個詞寫出了夏天的特點。
師:寫出了什么特點?
這里消逝了困難,老師引導:“孕育”一詞是什么用法?生:擬人。把夏天比作母親。
師:是啊,母親十月懷胎是為胎兒儲存能量和養分,以利于孩子誕生后健康正常地成長。
生:那這里就寫出了夏天為秋天果實的成熟儲存陽光、水分等能量,這反映了夏天的力氣。
生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還好在寫秋天的.特點上。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精確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生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示意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頭唱歌……”。
師:對!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夫操勞,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2、師總結:同學們的分析很到位。這兩段文字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親熱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猛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3、師過渡與連接:回顧第三單元所學的說明文,運用生動形象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下面就以小組單位來一個競賽,看哪個小組找得又快又準。(為了節約時間就限定在第十一、十二課)
4、小組合作共同查找(2分鐘)
5、全班溝通:(3分鐘)生1:《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師:很精確!那么這里的生動描寫是為了說明事物的什么特點呢?
生:橋的外形美觀。
全班齊讀一遍,共同溫習。
生2:《橋之美》一文中:“茅盾家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適的氣。”
全班齊讀,一起體會語言這美。
四、引導同學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1、過渡:看來大家對以上這種寫法理解得不錯,但是不是真的把握了呢?老師還要進一步考考大家。下面是一段關于“燕子”的說明,文字簡潔,平實。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小作文原來完成改寫訓練。要求:
⑴可以在大屏幕所顯示的三段文字中任選一段作為改寫內容。
⑵用語要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⑶字數在100字左右即可。
⑷5分鐘內完成。
多媒體顯示:
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獲8000多只蟲。
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擅長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覺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2、同學構思寫作。
3、組內溝通,然后每組選出最好的一篇在全班溝通。
4、全班溝通:(5~8分鐘)
第一組:推選出來的是王培焦同學的,自己邀請另一個同學幫他讀:
燕子是益鳥,身上披著烏黑的羽毛,腹部卻是雪白的絨毛。一雙敏銳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小嘴,它的捕獲力氣假如不知道貌岸然的可能很難信任,一天能捕獲大約8000多只害蟲,只要確認捕獲目標,看準時機,“嗖”的一聲,獵物就叼在了嘴里。
其次組(徐志添同學):略
第三組:(孫家謙同學,請老師幫忙讀。老師順便幽默了兩句,活躍了氣氛)標題“課堂訓練飛”:燕子身披黑色燕尾服,在睛天萬里無云之空自由飛行,時高時低,時快時慢,小而惹眼,快而不亂,美麗的藍天正是有了燕子才顯得有藝術之美。(掌聲響起)第四組:未完成。
第五組:(高夕睛同學,自己讀)燕子開放雙翅,大膽地向遠方飛去。速度像風一樣的快,“嗖嗖”地永不停息揮舞著翅膀,早上還在杭州的西湖,穿過翠綠柳蔭,越過飄浮的白云,晚上就到了海南的三亞,在藍天的陪襯下,燕子的展翅高飛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六組:略
老師小結:可見,同一個意思可以用平實的語言或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祖國的語言是豐富的,用法是靈敏的。但無心積累與運用的人是無法把握語言的。希望同學們能做有心人,把握祖國的語言。
五、總結與回顧
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了我們走進物候世界的愛好,那么聯系上節課,我們回顧一下大家了解了哪些有關物候的學問呢?師生一起:(老師引,同學填空)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好玩味。全文接受規律挨次說明,思路清晰明白:描述物候現象──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闡述爭論意義。
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熟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其實,物候學問不僅在竺可楨的文章里,它也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蜻蜓低飛就會有雨來,等等。所以,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寵愛科學。
五、布置作業
搜集并溝通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候學問。
六、下課
【教學后記】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
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之三
佚名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之六
佚名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4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理解10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學難點 :運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仿寫詩句。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4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嘗試背誦第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揭題,明確學習任務。
2.復習本單元提示,了解兒童科普文章的閱讀方法。
3.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根據音、形、義的不同要求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①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
假如請假假裝弄虛作假病假
②組詞
雁( ) 編(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組輪讀課文,集體正音。
④質疑釋疑。
4.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錄音范讀,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它們都說些什么呢?用"--"劃出。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秋天已在眼前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來介紹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節濤反復研讀、體味。
(2-6節教學動態控制,根據學生交流的順序編排教程。)
①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②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③第4節:什么叫"逗點"?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這是什么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④第5節:結合課文理解"編隊"。
出示:大雁在編隊南飛,像不像省略號?
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⑤第6節:借助插圖理解"年輪"。
(4)朗讀第2-6節,嘗試著連起來背誦。
(5)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5 作業 。
(1)完成(作業 本)第3、5題。
(2)收集信息:你平時還觀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來摘錄)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2.模仿課文寫詩句。
3.背誦全文。懂得平時要注意觀察大自然變化井動腦思考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1.復習。
(1)檢查詞語:獨立完成<作業 本)第1題。
(2)反饋、訂正。
(3)齊聲朗讀第2~6節。
2.學習第1、7節。
(1)自由讀第1、7節,思考:怎樣才能發現和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呢?
(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
(3)齊聲朗讀第1、7節。
(4)背誦第1、7節。
(5)完成<作業 本)第4題。
3.信息交流,仿寫詩句。
(1)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1)學習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飛天要下雨
迎春花開春天來臨
(3)激發興趣:今天我們也來當個小詩人,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節好嗎?
(4)體味詩句的表達方式。(重點研讀第2、3、4、5節)
(5)根據自己收集的信息,學習課文寫法仿寫1-2節詩句。
舉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烏云,
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烏云擠滿天空,
大雨即將來臨。
②河里的水結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鏡子?
大自然在河面寫著:
寒冬已在跟前。
(6)學習交流片斷,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4.作業 。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 本)第6題。
(3)嘗試著寫一首《大自然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