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通用16篇)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思想】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材分析】
《望天門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古詩,本詩共兩句,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贊美之情;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
《飲湖上初晴后雨》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默寫《望天門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重點難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策略和手段】
利用學習方法自主探究詩句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師準備教學課件;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鄉鎮意見 個人意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與詩意反差較大的一幅畫。
2、 學生準備: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1)解古詩的作者
(2)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3)體會作者的感情;
(4)感情誦讀。
二、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小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2、詩的大意同學們都已經明確了,請同學們一齊來把《望天門山》朗讀一遍。
3、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想象一下詩中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4、老師也帶來了一幅畫[與詩意反差較大],你看看跟你腦海中的畫面相同嗎?如果不一樣,請說說看,有哪些不同?怎樣畫更合適?
四、質疑感悟:
1、太陽---------太大
體會"孤帆一片日邊來"應從遙遠處緩緩駛來
2、山-----------不夠高
體會"青山相對出"這"出"是"聳出來"的意思,
3、水---- -------不夠急
體會江水的氣勢。"流"和"回"是說明江流湍急,以至在拐彎處形成巨大的旋渦,然后才滾滾東流的,很有氣勢。
還有一字更能表達出這種磅礴澎湃的氣勢。(斷)為什么?體會天門山"斷"而江開。
5、"斷"讓人聯想到上流之水高處洶涌奔突,一旦奔出就如翻江倒海的巨龍,氣勢雄偉壯觀。此句明寫"山",而實際上寫的是水。只是詩中結尾句老師有些不明白"孤帆"為何不寫"孤舟","一片"能不能用"一只"?(提示:看看船的位置)
感悟遠遠看不到船,只見到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6、這幅畫中由哪些帶有鮮明色彩的事物組成?(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7、看來同學們都不缺少美的眼光,作者用如此精辟的詞匯描繪了天門山的雄奇美麗,主要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好!讓我們一齊用激情的朗誦,來表達我們這一共同的情感吧!
五、誦吟古詩,拓展積累
1、這么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李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現存詩歌將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寫山水的,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詩?
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出示:《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也可出示幾首)
3、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利用學習方法自主探究詩句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準備:
師準備教學課件;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師:這個單元的學習中老師將帶你們去各地旅游,去感受祖國的美麗和富饒。昨天我們已經去了第一站天門山,今天我們要去第二站,就是杭州的西湖。
2、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西湖的風光,開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創設情境,引出新詩,介紹作者
1、師:首先讓我們走進西湖,一飽眼福吧!(播放西湖風光課件、教師簡單介紹。)
2、師:西湖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確很美,在詩人蘇軾的筆下更是美得獨特。板書"蘇軾")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蘇軾?(板書:宋)
3、師:蘇軾曾在杭州做官,他寫了一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詩,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生齊說,師板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4、解題:從題目中,你能了解什么?
5、過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古詩,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1、學生自由讀詩。
2、師:同學們在讀時有沒有發現較難讀的字詞想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課件勾畫重點指導讀準字音)其中"亦"和"妝"(師板書)是這課要求大家會認的字,誰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
3、師:掃清了字詞的障礙,是不是能讀得更通順了?齊讀。
4、師:你們讀得真好,如果能夠好好停頓,讀出節奏就更好了。老師也想讀一讀,歡迎嗎?
5、師:這樣讀會不會好些?詩之美,美在語言優美,美在音律動聽,這首詩在哪里停頓是合適的?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用小斜杠畫一畫。
6、學生匯報,師課件演示。
7、齊讀。
四、 滲透方法,理解詩句,加深感悟
1、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能將古詩讀得流利而富于節奏,可是要讀出古詩的韻味,我們還必須理解詩句的意思,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接下來我們一齊學習理解詩句,看看蘇軾如何用這短短28個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學習第一句"水光瀲滟晴方好",課件出示。
① 先齊讀。
② 提出疑問。(你有什么讀不懂的地方?)
③幫助解疑。(重點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瀲滟"可結合注釋、圖畫,發揮想象理解: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水光瀲滟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讀出晴天陽光明媚、波光閃動的感覺。課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經驗理解"晴"。并板書"晴";詩人如何評價晴天的景色?板書"方好"。
④再讀。
⑤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3、引導學生總結剛才理解詩句的方法,教師課件出示。(先讀--提出疑問--借助方法解疑--再讀--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知識遷移,利用方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5、師:你讀懂了哪一句?
生匯報,師隨機問題點撥,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點指導:這一句寫什么氣候下的景色?詩人如何評價?(板書:雨亦奇)奇在何處?(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想象:下雨天云霧迷茫的樣子你見過嗎?這個時候去看山是什么樣的?讀出煙雨迷茫的朦朧美感。
②結合第一句: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導朗讀。
前兩句詩人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象?
詩人獨獨寫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詩人就沒看見別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現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詩人蘇軾,你還能看見什么畫面呢?相信不少同學曾游過甘棠湖,那時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過來,蘇軾也是如此呀,大膽想象一下,他還能看見什么呢?
當詩人看見這豐富而美好的畫面,會是什么心情呢?帶著愉悅的心情讀。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們想象的那樣美麗呢?一齊來欣賞--〈晴雨西湖〉。
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歡晴西湖還是雨西湖?為什么?帶著你的感受讀,讀出你的喜愛。(強調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讀'晴'、'雨')
合作讀。(喜歡晴西湖的讀第一句,喜歡雨西湖的讀第二句)
那么,詩人喜愛的是晴天的西湖還是那雨天的西湖?為什么?(正是因為喜愛才能發出這樣由衷的贊美!讀!課件出示前兩句)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贊美這晴雨天的西湖,你會怎么說?讓我們也吟詠出對西湖的贊美吧,讀!
過渡: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這不禁讓詩人聯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 第三句,重點:出示西施圖片,師:西施美不美?詩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 第四句,重點:詩人怎樣評價西施的美?西施化濃妝美不美?化淡妝呢?不化妝還美嗎?為什么?(大自然所賦予的天生的美)
詩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出她不論什么時候都美的特質?怎樣讀出這種美?(重讀:總)
③ 詩人為什么要將西湖比作西子?她們有什么相通之處?
(引導理解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不僅因為都有一個"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為她們都具有不需外物襯托,不需人為修飾的獨特的天然的美!)
哪個字最能體現西湖的這種美?還是一個總字,看起來是在寫西施的美,實際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 無論晴天還是雨天總是那么美,一個"總"字將西湖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要這樣讀--
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所以當他想到將西湖比作西子這一奇妙而貼切的比喻時,他是那么得驚喜、得意,我們要這樣讀--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詩人深深地陶醉了,我們也醉了,讀--
6、整體感知
師:孩子們,你們想親自去領略西湖的美嗎?雖然今天我們不能去到那美麗的西子湖畔,但是詩的美還在于奇妙的想象,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隨著蘇軾再次暢游西湖吧!
師配樂朗讀,生閉目想象:(如時間不允許,則教師配樂讀古詩)
這一天,陽光明媚,蘇軾與幾位好友相約暢游西湖,他們泛舟湖上,飲酒賞景,西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蕩漾,閃爍耀眼,向人們展示著它美麗的風貌。詩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當詩人正沉醉于這山水美景,忽見幾條細線般的雨絲斜斜地飄進湖中,飄在臉上,原來下雨了,你再看這雨天的西湖吧,云霧迷茫, 縹縹渺渺,又顯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詩人不禁詠出這樣的詩句,讀--師生齊讀。
就讓這美景留在我們的腦海里吧,再讀一讀!
能背一背嗎?
7、小結
利用板書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詩人蘇軾帶我們領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同時又用一個奇妙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韻。
五、 拓展學習,活化文本,綜合發展
1、過渡:其實不僅西湖美,我們的祖國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課外作業。
2、課后作業:選擇一首描寫祖國某處風光的古詩,用今天學的方法弄懂詩句的意思,搜集相關風光圖片和文字介紹做成圖片集或手抄報。
六、 結束全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晴方好
西湖 天然美 西子
雨亦奇
(注:《飲湖上初晴后雨》摘自教學刊物上的一篇課堂實錄,我覺得整個設計比較好,摘來與大家共分享。下一篇《飲湖上初晴后雨》是本鎮一位年輕教師設計并進行實踐的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1課 《古詩兩首》--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西湖美,體驗詩人的感情。
3. 積累學習其他關于西湖的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西湖美,體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驗詩人的感情,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美。
教學過程:
一. 歌曲導入
1. 播放《夢想天堂》這首歌,讓學生們從歌中體會描寫的是個什么地方?
2. 師:這就是我們美麗的人間天堂--杭州,一提到它,就讓我們想到了杭州的一個風景名勝地,那就是--西湖。
3. 師:同學們去過西湖嗎?請去過的同學說一說西湖帶給你的感受。
師:西湖很美,不過孫老師挺遺憾的,至今都未去過西湖。但是,今天呢,我卻要帶著我們可愛的同學們一起去西湖走走,說不定還會有不小的收獲呢!
4. 課件展示杭州西湖圖片。
師:西湖美嗎?有一位詩人也對杭州西湖情有獨衷的呢,常常會和朋友們一起去那兒飲酒作詩。想知道他是誰嗎?就是蘇軾。他呀,還有另一個名字呢,--蘇東坡。一次,他照樣在西湖邊飲酒,起初陽光明媚,他飲酒正興,可這天呀,說變臉就變臉,馬上下起了雨。這雨呀,并沒掃蘇軾的心情,反而讓他更盡興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師:今天我們就要當一回偵探了,孫老師找到了蘇軾當時留下的線索--一首詩,看看我們能從詩中發現什么吧!
二. 教授新課
1. 課件出示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2. 師:要當好一名偵探,首先要仔細閱讀我們手中的這首詩。
(讓學生自行認讀這首古詩,在讀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 師:"詩"讀百遍,其意自現,各位小偵探們,在湖邊飲酒的蘇軾到底看到了西湖的什么景象呢?
西湖的晴天________________;
西湖的雨天________________。
原來,不僅僅只有晴天的西湖美,雨天的西湖更有一番韻味呢,它帶給了詩人許多驚喜,就讓我們把喜悅的心情送給晴天,把驚喜的心情送給雨天吧!都一起來體驗一下我們的蘇軾先生當時那種美妙的心情吧!
4. i:師:西湖太美了,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它帶給詩人的是說不盡的美,到底美到何種程度呢?各位小偵探們,你們能告訴我答案嗎?
西湖和西子有何關系呢,為什么要把她們兩者寫在一起呢?(要想做好一名優秀的偵探啊,就應該有積極開動腦筋的好習慣。)
西湖,西子:美
ii:他們之間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都很美, 西施化濃妝美不美?化淡妝呢?不化妝還美嗎?這是一種天生的自然的美。你們覺得誰給西湖化妝了呢? 誰給西湖化上淡妝,又是誰給西湖化上濃妝的呢?
化上淡妝后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化上濃妝后的西湖,是------水光瀲滟晴方好。
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呢!
5.i:誰想來當當雨婆婆和太陽公公呢,給我們的西湖來點裝扮吧!(有感情朗讀)
ii:西湖那么美,你們覺得如果西施姐姐知道我們的蘇軾先生把西湖比作她的話,她會生氣嗎?說說你們的理由吧!
iii:出示課件:西施姐姐你知道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i:師:怪不得詩人寫這個題目呢,他是說:( )
ii:讓我們懷著最美的心情一起與詩人再去走一遭吧,在心中去體驗西湖的美吧!(配樂朗讀)
三.出示蘇軾的關于西湖的另一首古詩
四.在音樂聲中結束,并布置作業
i:重放《夢想天堂》這首歌,把古詩帶到歌聲中。
ii:搜集有關描寫西湖的其他古詩
【問題探討】
1、古詩語句含蓄凝練,教學中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沖談了詩句的靈性,失去了詩的神韻,怎樣才能在解讀詩句的同時,保留古詩的獨特韻味呢?
【參考資料】
1、 語文起點網
2、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2
1、理解詩歌意思是體會感情的前提。課文后面提供了一些詞的注釋,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理解詩歌的意思。教師不要串講詩句。
2、這兩首詩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教《夜書所見》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從自身體會出發,引導學生想象一下詩句中的情景,然后通過交流,合作完成課后習題的相關要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詩人的思鄉之情在前兩句中得到了直接抒發,要特別引導學生體會第一句中“獨”字和兩個“異”的表達效果。
3、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式。朗讀有助于整體感知詩歌意思,更有助于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兩首詩的感情都真摯深沉,所以在讀的時候,語速總體上可以舒緩些。不過第一首詩中的后兩句感情明顯有所舒解,讀的時候,語氣較前兩句可以快一些。在朗讀的基礎上,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的學習方式,如可以開展合作學習,交流對詩句的體會,再比一比誰誦讀得好。也可以引導學生對照文中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合作完成課后的第二題。
4、在教學結束的時候,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關描寫秋天的古詩。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3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二
寧夏靈州 萬淑琴
教材: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人教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②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
3、情感目標:
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抒發的強烈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難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學習準備:
搜集有關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資料。
學習方法:
讀中感知、感悟、體會。
學習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開課
老師渲染氛圍:今天老師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有一首詩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這首詩就是我國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時留給兒子的遺言。學生在老師渲染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第一首《示兒》
1、自學。
①自由輕聲讀幾遍詩句,思考能讀懂詩中哪個詞語或詩句。
②再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詩,看又能讀懂哪些內容。
比如:a、可以結合文中注釋,抓住重點詞去讀詩。
b、也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去讀詩。
C、更可以同桌商量著去讀詩。
……
2、匯報。
告訴老師你讀懂了那些內容。
①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點拔讀詩方法。
②結合學生的體會指導朗讀。
3、探究:
①引導再讀詩句,質疑。
②分小組討論,探究疑點。
③學生交流小組學習情況,教師相機指導、小結。
板書:
不見 示兒 九州同 告知
4、小結: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呵!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
②背誦詩句。
過渡:我國有許多這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稱為“詩圣”的愛國詩人杜甫,他一生憂國憂民,在聽到祖國重歸統一時,欣喜若狂,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投影顯示詩)
三、學習第二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讀詩:
自由多讀多體會,如果發現有不明白的詞句可以問同桌、前后排同學或老師。
2、學詩: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學習這首歡快的詩。
比如:a、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練習表演讀,加上適當的動作去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b、愛講故事的同學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與自己的體會練習描繪詩句的情景。
c、擅長表演的同學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練習表演。
d、如果還有更好的學習方法自然都可以試一試。
3、悟詩:
分別展示學習方法、結果、體會。
4、誦詩:
①放聲自由朗讀。
②帶上愉快的心情背詩。
四、總結。
1、建議學生通讀兩首詩,去探究兩首詩的異同。體會兩位詩人抒發感情之同,表達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師及時肯定,強調學習重、難點。
五、結課。
陸游流傳至今的詩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傳下來的也約1千4百多首,除了我們學過的,同學們下課后,還可以再去搜集、閱讀、品味、欣賞;另外建議我們班委可以設計一次《古詩朗頌會》或《古詩書法比賽》;比一比,看誰搜集的詩多;朗讀的最有感情,書法最漂亮。有興趣嗎?
附:板書設計
不見 示兒 九州同 告知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位小朋友,一起先聽聽他的自我介紹吧。
放錄音:嗨,我是古詩博士,非常高興認識你們。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學習,在學習之前,我想和你們進行一場背詩比賽。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詩,開火車背。
2、別人背過的不能得復背。
教師小結背詩比賽:同學們表現很棒,教師也想背了,想不想聽呢?
二、朗讀古詩,學習生字
1、詩背古詩,請同學評價后,讓學生自讀《春曉》、《村居》。
2、師:這兩首古詩的題目分別是──指名讀,區分“春、村”的讀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讀一讀。
⑵ 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
⑶ 小組交流自學情況。
⑷ 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4、鞏固識字。
5、比賽背。
二、鞏固生字
1、出示詞語:
指讀。
搶讀。
同桌互讀。
2、比賽:
出示字卡,打亂順序,分別發給四個小組,讓小組合作,按詩句的順序擺一擺。
三、寫字
逐一指導書寫。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5
【情景說明】
《古詩兩首》包括《春曉》和《村居》,要求認識“村、居”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通過對兩首古詩的理解,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的初步情感。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朗讀背誦古詩,了解詩意。
我國古代的詩歌,是一大宗十分寶貴的藝術財富,一直放射著燦爛的光芒。它的語言凝練、和諧,富有音樂性,《春曉》和《村居》就是用濃縮性的語言呈現春天的美景,并伴有圖畫,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教學古詩,通過識字、朗讀、背誦等訓練,意在讓學生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增強兒童的語言修養。同時,讓兒童體會詩中鮮明、獨特而感人的藝術情景,豐富兒童的情感,培養兒童的高尚的生活情趣,發展兒童的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師:春天來了,她在和小朋友們捉迷藏呢,說說看,你們都在哪找到了?
生:春天來了,百花齊放。
師:用了一個剛學過的成語“百花齊放”。
生:小草都從土里鉆出來,草坪綠了。
師:像個小文學家,“鉆”字用得好。
生:山青了,水綠了。
師:我們的清江河一直都那么“綠”。
生:應該是水“更”綠了,因為山上的樹都發芽了,把河水映得更綠了!
師: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大家一起鼓勵他。)
(生齊讀:春天來了,山青了,水更綠了!)
師:還有什么?
生(情不自禁):鶯歌燕舞。
師:小朋友,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給你們捎來兩份禮物,想看看嗎?
生:“想”。(竊竊私語,是什么呀?)
(師出示課件,小燕子銜著兩首古詩出場,生字用紅色標出,但沒注拼音。)
師:誰來讀一讀題目?
生:“春曉”。
生:第二首詩叫“村居”
生:題目中都有一個“春”字。
生:不對,村居的“村”是平舌音,在“煙村四五家”里學過。
生:我家住在永和坪村。農村的“村”。
師:誰能用“居”、“村”說一句話幫助大家記住這兩個字?
生:老師,我會用“村”和“居”說一句話──我居住在永和坪村。
師: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學著他的樣,把題目讀正確。
生齊讀:“春曉”、“村居”。
師:詩歌是前人留下的優秀文化。大家仔細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做上記號,并想辦法記一記,看誰學得快。
(生自由讀詩,有的看著課件讀,有的看著書本讀,有的一會兒看課件,一會兒看書。)
師:詩句中有幾個生字寶寶想和大家打打招呼,誰先來?
(課件展示,讀對一個就跳回詩句讀句子。)
……
師:誰愿來當一當詩人,把詩句讀給大家聽?
生:我讀《春曉》……
生:我讀《村居》……
生:《村居》句子長一些,每句有7個字。
師:觀察很仔細,七個字的可以叫七言詩。
(生個個要讀。)
師:大家都想當小詩人,現在分小組,一人讀一次,讀完了,評一評,讀得最棒的再來比一比,看看誰最會讀。
(分小組活動。)
(老師,我和 比賽讀。)
(我會背了。)
師:大家都這么愛讀詩歌,但只讀正確不行,還要知道詩句的意思,把詩歌讀出感情。大家猜一猜詩句的意思,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生:“處處聞啼鳥”是講春天來了,到處都聽到鳥兒的叫聲。書中還畫了許多鳥兒在嘰嘰喳喳地叫著呢。
師:理由很充分,不光讀了詩句,還觀察了圖畫,真會學習!
生:“曉”是不是和我的名字的“曉”一樣,是說早上吧?媽媽說我是早上出生的,名字就叫“李曉曉”。
師:真聰明,還會推理。
生:夜里還下了雨,春雨在給柳樹洗頭呢!
師:你的記憶真好!學以致用!
生:春雨不是給柳樹洗頭,是給花瓣梳頭,你瞧,地上落了好多花瓣。媽媽給我梳頭才掉頭發呢!
(師忍不住笑出聲。)
師:瞧,我們的小朋友多會觀察生活呀!讓我們帶著這份愜意,把詩歌再美美地讀一讀。
生:齊讀詩句。
師:《村居》又講了什么呢?
(生爭先恐后。)
生:柳樹醒了,柳條長長的。
生:柳條和我們河堤上的一樣,細細的,可以當跳繩。
師:柳條像一根根細細的跳繩。
生:幾個小孩子在河堤上放風箏。
師:為什么說在河堤上?
(生搶著說:河邊風才大!)
師:從哪兒知道有風箏?
生:圖上畫了。
師:能從詩句中找出來嗎?
生:放風箏,“放”后面的兩個字。
師:讀出來。
生:放紙鳶。
師:真棒!古時候的風箏就叫“紙鳶”。一起再把詩句讀一遍。
生齊讀詩句。 師:小朋友,你們都放過風箏嗎?
生:放過,放進……
生:這個星期六,我就在河堤上放了風箏,還看到許多小伙伴。
師:你們都放過些什么風箏?
(生更來勁了。)
生:像小魚。
生:蜻蜒、蝴蝶、大雁……
生:我的燕子飛得好高,爸爸和我一起放的。
師:用一句話把放風箏的情景說給小伙伴聽一聽。
生:星期六下午,河邊來了幾個小朋友在放風箏。我一下子就急了,拉著爸爸騎上摩托車就去買風箏,是個三角形的,很會飛,爸爸舉著,我一跑風箏就上天了。
生:我也是買的新風箏,我要買大的,媽媽只給買了兩塊錢的貓頭鷹,但它也像老鷹一樣,一下子就飛得很高。
生:我的風箏飛得更高,線都放完了。
生:四點多鐘,媽媽叫我到奶奶家去的時候,藍藍的天上飛滿了風箏,好漂亮。
師:小朋友們真會說,讓我們帶著放風箏的高興勁兒再把詩句讀一讀。
生讀詩句。
師:我再來考考大家,準備好!
師:我們早早地放學后,在河邊放風箏,能用哪句詩來說?
生:“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生:我們也可以說古詩?
師:對呀。
生:聽到樹上有許多鳥兒在叫──處處聞啼鳥。
生:夜里下雨了,雨點把花都打落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同學們把詩句的美都說出來了,也讀出來了,你們能把它們涂上美麗的色彩嗎?
(課件播放一組春景圖,伴有《春天在哪里》優美的旋律。)
(課本全是黑白版本,請孩子們拿起彩筆,把黑白變成彩色。)
(孩子們樂了,教室里充滿笑聲、討論聲……)
師:同學們,今天快樂嗎?
生:“快樂”。
師:今天,我們不僅讀了詩歌,還用我們的心靈去感悟了生活中的詩意,多美呀。來拿起手中的畫,給它們配上詩,美美地讀一讀……
(音樂響起,或坐或站,或搖頭晃腦,或手舞足蹈。)
【教學反思】
《春曉》和《村居》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瑯瑯上口。雖然字數不多,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傳遞著無數信息。對一年級的同學來說,如何讓他們在學習、呤誦詩歌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積累呢?打開書本,單元導讀中的一句話提醒了我──“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天吧!”對,詩歌展現在眼前的也是“多彩的春天”,于是,利用有趣的圖畫、音響把孩子們帶進游戲中,說說春天美在哪?孩子們都是感性的,信息刺激儲備,多彩的語言描述讓我記憶猶新,特別是“水更綠了”讓人感動,慨嘆孩子的“悟性”,這不是和詩歌一樣美嗎?
其次,在識字過程中,鼓勵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積極主動地和生字“打招呼”。“我居住在永和坪村”,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既靈活又適用,比單純認讀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解放孩子,用“猜一猜”的辦法鼓勵學生讀句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洗澡”與“梳頭”之爭,來源于剛學過的課文《柳樹醒了》,但稚兒的辯解比“一夜春風襲來,吹落了無數花瓣”要勝似百倍。《村居》中的楊柳讓孩子們一見如故,因為清江河畔的柳樹正抽芽變鵝黃,雙休還剛放過風箏,水到渠成,詩與景自然吻合,親歷、體驗讓孩子與古詩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也可以用古詩來描繪我們的活動情景”,讓古詩一下子飛起來了,充滿無限魅力。
第四,通過孩子們的雙手,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充滿春色,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豐富到畫面中去,也用巧妙的途徑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這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留下了自由想像和創造的足夠空間,把學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創造力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真正成為作品接受的能動力量。在感悟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豐富了課堂語言,給孩子們搭建了語言表現平臺,還學生本來的純真面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的做法可能是井底之蛙,缺乏色彩,但我愿在新課改的征途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專家點評】
1、“課標”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即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本課中,注重學生的發展。用鮮活的情景穿針引線,激活學生思維,把孩子自然帶進學習過程中,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學生的“主體”得到充分體現。
2、用學生自己的生活來理解詩意的美,在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如《村居》詩意的理解,不僅回歸了生活,而且將古詩的內容進行了有效的延伸,用生活的美來理解詩意的美,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語文材料,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體驗。這樣的教學讓課文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感染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
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
圖上畫的是什么?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對話平臺〗
一、自學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二、感悟
1、自由讀古詩,思考:
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
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朗讀
1、自由讀:
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
(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
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
在充分地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四、背誦
1、情境背誦:
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如:“離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表演背誦,既訓練了形義較難的字,又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利于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五、練習
1、填空:
離離______,一歲一____。野火______,春風______。
籬落疏疏一徑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飛入無處尋____。
2、按要求分類:
未追店枯徐燒榮菜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六、書寫
1、學習書寫“枯 、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
木: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一、回顧
背誦古詩《草》。
二、自學
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自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1、讀:
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3、說:
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三、交流
1、學生先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介紹詩人楊萬里的資料。
2、班級交流,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
四、朗讀
1、自由讀:
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色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
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
(高興、喜悅)
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聯想,豐富語言積累,進一步體會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
3、競賽讀:
小組內比賽,推薦一名同學參加班級比賽。
4、評價讀:
誰讀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
詩歌語言凝練,富于韻律感。多種形式的朗讀,利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培養語感。
五、背誦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戰背、齊背。
六、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給學生提供“二度創作”的題材,不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棵奇葩,教師要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培養課外積累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七、寫字
學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八、評價
1、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
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2、小組內展示交流,互相評價: 根據組內建議把不滿意的字再寫幾個。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學會評價 ,在互相學習、借鑒、欣賞中共同進步。
〖詞語解釋〗
離離:草木長的得很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盡:完、全。
宿:投宿。
籬落:稀稀落落的樣子。
徑:小路。
尋:尋找。
〖相關鏈接〗
相傳《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的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一定要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閱讀在線〗
《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詠柳》(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游園不值》(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23個。
3、完成“語文天地”中“學習顯身手”。
4、理解詩句內容,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教學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理解語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古詩。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活動:
1、學生們,十二月份結束了,我們將迎來新的一年。新歲月的第一天是什么節日?
2、板書課題。
3、從課題里。你聯想到什么?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⑴、指導看書上的插圖,問:這篇課文圖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詩句,指定學生讀。
⑶、全班齊讀。
⑷、出示生字5個,(開火車讀)
爆 屠 曈 換 符
⑸、出示生詞,同桌讀。
爆竹 屠殺 蘇醒 交換 符號
2、熟讀課文,理解詩句。
⑴、學生自由讀詩句。
⑵、小組討論:“說說你知道哪句詩的意思?
⑶、指定學生說詩意。
⑷、全班齊讀全詩。
⑸、分組接背詩句。
⑹、指定學生背誦。
⑺、小組比賽,哪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業布置: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四、板書設計: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戶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五、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設計理念
1.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
2.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3.課后作業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
二、初讀感知,想像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像畫面。
3.指生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說
(1)播放音樂,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1)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2)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3)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讀
(1)抽生讀。
(2)集體評議。(師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3)練讀。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4)抽生背誦。
四、課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目標1、2、3。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⑷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⑵ 比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提示:根據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歷七月
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根據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2、四人小組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加。
3、抽講,其余補充或教師補充。
4、出示嫦娥神話故事課件。(師配說白,見后。)
5、每生自己講講(再次出示課件)
6、從這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么?(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學生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⑴ 根據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⑵ 抽說,師生一起根據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
(啟發:“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云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著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云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想嫦娥應該后悔吃了不死仙藥。
⑶ 讀詩、讀詩:
自讀、互抽讀、齊讀、背。
三、拓展
課后搜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兩首古詩,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詞句的內容。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表達的熱愛鄉村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的意境,培養讀古詩想畫面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朗誦錄音。
教學方法
談話法、自學法、講授法、觀察法、讀書想象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遷移導入 。
在課外我們學過哪些有關農村生活或兒童生活的古詩?請背誦幾首。我們今天要學習兩首古詩,詩中所反映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一首古詩。
揭示課題:四時田園雜興。
二、學習《四時田園雜興》。
1、檢查自學情況。
說說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叫什么名字?
學習生字。自讀課文。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檢查自學效果。
2、朗讀質疑。
教師應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可以集中釋疑,也可以隨機師生共同釋疑。
3、朗讀感悟,理解古詩的意境。
(1)朗讀古詩,仔細觀賞課文中的圖畫,大致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
小組討論:這首詩分別出現了哪些人?他們都在干什么?
(2)想象詩中所描寫的人與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的內容。
(3)朗讀指導。我們在朗讀這首古詩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大人的辛勞的兒童的天真可愛,要在朗讀中加以體現,還要讀好停頓的韻腳。
(4)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晝出耘田夜績麻”、“也傍桑陰學種瓜”兩行,具體地描寫了大人們耕織的情況和孩子學著大人的樣子稆種瓜的情景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你讀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嗎?
(5)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小組里先說說,再指名說。
三、練習背誦。
四、演一演。
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自由組合演一演這首詩中的描寫的內容。
五、練習默寫。
六、教師小結。
兒童總是以大人為榜樣,他們的學習、模仿能力非常強,有的時候顯得非常可愛,但是有的時候也會做出一些令人的事情來。請同學們課后回憶一下,自己學著大人的樣子做過哪些有趣的事,寫個片斷。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背誦《四時田園雜興》,并說說這首詩的意思。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古詩:《小兒垂釣》。
揭示課題:小兒垂釣。
二、學習古詩《小兒垂釣》
1、齊聲朗讀古詩。
2、檢查自學情況。
這首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叫什么名字?說說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3、朗讀課文,自主學習,學生質疑。
4、品味語言。
在這首詩里,詩人逼真地描繪出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表現出兒童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情。
(1)“側坐莓苔草映身”,想一想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2)“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請聯系詩歌的情境,解釋帶點詞的意思。
(3)根據詩中對小孩的描寫,請你用自己的話,形容一下這個釣魚的小孩。
5、朗讀指導。
在讀的時候,要不時地想象有那么一個“蓬頭稚子”坐在幽靜的小河邊學習釣魚的情景。
三、背誦指導。
四、拓展活動。
1、對照圖畫,說說這首詩的內容。
2、布置古詩朗誦比賽。
五、教師小結。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0
一 、 自主預習:
1、搜集描寫春天和田園風光的古詩或名句。(整理在讀書筆記上)
2、搜集有關葉紹翁和楊萬里的資料以和以前學過的這兩位詩人的詩。
二、自主讀悟,合作探究(8分鐘自學,5分鐘合作交流)
同學們,自學古詩時可以借助資料、也可以問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身通過反復的誦讀來品味詩句的意思。
1、自身試讀古詩,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頓,讀出節奏感和使得韻味。
2、用自身喜歡的方式 理解詩意。
方法指導:
(1)解題: 不值: “游園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詞語,明詩意。
讀古詩,從重點詞語入手,試著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重點詞語可記在書上)
應: 憐: 屐齒: 蒼苔: 小扣: 柴扉: 籬落:
疏疏: 一徑: 深: 急走:
(3)看畫面,想詩境
結合課文的插圖,想象“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詩一幅怎樣的情景,用自身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3、悟詩情,巧誦讀
《游園不值》一詩表示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示了作者對 的贊美和
對的喜愛之情。
在小組內有感情地誦讀,比比誰背得既快又有韻味。
三、交流展示(7分鐘)
1、默寫古詩。
《游園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釋帶點的字,說說詩句的意思。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應: 憐: 小扣: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走: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理念】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說,語文教材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載體,更是美的礦藏。其中,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古詩更是這礦藏中的瑰寶。讀詩能使人靈秀。古詩教學中,應充分挖掘詩中美的因素,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主動學習,品味古詩,深入其中,吸取營養,探索真諦。讓學生的心靈真正充實、靈秀起來,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為本”的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廬山瀑布風景課件。草堂春景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望廬山瀑布
一、談話激趣,導入釋題
1、同學們,在開展今天的學習活動前,我們先去廬山游覽一番,欣賞一下廬山風光吧!
2、學生觀看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
3、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廬山的印象,暢所欲言。
4、導入新課:
廬山風景迤儷,吸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游覽過廬山。結合介紹李白(你了解李白嗎?你會背誦他的詩嗎?)
李白游覽廬山后題寫了一首詩《望廬山瀑布》。
5、讀題,解題:
讀題,理解“望”的意思(遠看)。再一次帶感情地讀題。
二、初讀全詩,解字詞,明詩意
1、學生自能讀詩,自學生字,并結合課前預習自主釋疑,就有疑惑的字詞質疑問難。
2、正音:(紫、嶺),字形:(瀑、廬、爐)
說說自己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些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
3、交流理解部分詞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詩意:
遙:遠,與題目中的“望”相呼應。銀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層。
三、品字詞,談感受,誦詩句
1、引導學生分組品味詩中寫得好、寫得美的重點字詞,并指導朗讀。
⑴ 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 “掛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準確的數字“三千尺”?
⑶ “疑”字我們在李白的哪一首詩中也學到過?(疑是地上霜)背背《靜夜思》結合舊知理解“疑”。
2、學生吟讀古詩,用自己的話贊美廬山瀑布:
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象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
3、扣住重點字詞再小聲讀讀,仔細體會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展開想象,談談感受,體會詩歌意蘊及詩人傾注的情感。
四、返讀全詩,熟讀成誦
1、再次播放課件,幫助背誦全詩。
2、指名背誦全詩,直至全體熟讀成誦。
五、書寫生字
爐、銀、煙、窗、絕。
“爐、煙”的“火”在字左邊,捺變點。
“銀”字有兩個豎提,金字旁的豎提高,右邊的豎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復雜,注意小撇不能丟。
第二課時
絕句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他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3、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你知道本詩的作者嗎?學生介紹,教師再根據學生所講作補充。
這首詩是唐代又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寫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草堂。這個時候,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著草堂附近生氣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小詩。
4、課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讀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節奏美:
⑴ 引導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好節奏。
⑵ 指名讀:
對有關字進行正音,識記字形后通過范讀把握好詩句節奏。
2、感悟意境美:
⑴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圖,邊讀古詩邊想,看看自己讀懂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問題要和小組同學研究?
⑵ 引導交流,讀懂了什么?
⑶ 引導生質疑,梳理出重點問題。例如:詩人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體驗美
1、明確方法:
⑴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⑵ 引導學生小結歸納:查資料、討論,合作畫簡筆畫,也可以根據老師提供的詞句練習寫話。
(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樹______。黃鸝______,白鷺______。詩人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2、引導探究,初步體驗美:
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繼續深入學習這首詩,把合作作畫的一個小組請到黑板旁,提示小組畫前商量該怎樣畫?為什么這樣畫?
3、突破難點:
⑴ 你認為他們畫得怎么樣?
⑵ 引導理解“西嶺”。
⑶ 理解“含”:
課件出示“雪山”圖,后在此圖上出現“窗框”。“窗框”逐漸變化到恰好成為“雪山圖”的畫框。看圖,感悟雪山的壯麗。
⑷ 理解“萬里船”實際上說明什么?
生看圖,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開放,深入體驗美:
補充資料:借助注釋自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進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時的興奮。
引導學生為畫起名,加深體驗。
讓學生面對圖,回味古詩,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古詩。
四、誦讀古詩,活化表現美
美讀古詩:
1、再現古詩,要求想象生動活潑畫面,感情朗讀,讀出節奏美、韻律美。
2、引導背誦。
3、表演誦讀:
模仿古人吟誦之勢,根據自我感受看圖,表演誦讀。
4、補充誦讀:
早發白帝城 絕句(遲日江山麗)
五、書寫生字
鳴、吳、含、泊、流、柳、嶺
仔細觀察“鳴、吳、含”的共同部件“口”,區別它們的不同點。(“口”在左邊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點水中三點的形態不同,但延長后相交于一點。
嶺:形聲字,右邊表音是“令”。
柳:看字形,想象柳條下垂的樣子,記住一撇別忘記。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2
課后反思:教學《古詩兩首》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時,我充分發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學生對兩個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兩首詩整體朗讀,了解兩首詩的共同之處。“秋、月、水、山”四個詞兩首詩中都有。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與《望洞庭》對應的辦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紹地名。同時,為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
而后,講解了古詩兩大主題“寫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梅花》《游園不值》等古詩,來開闊學生眼界。
問題思索:
古詩情韻在讀時是不是應該注意輕重音的指導,與速度的點撥呢。本來怕這樣匠氣太重,但是沒有曾經的指點,學生怎樣能讀出韻呢?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3
【應知應會】
1.理解詩句名義,了解古詩內容。
2.學習本課5個生字。
3.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重點難點例析】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例析:
這兩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內容上都側重于寫景,并借景抒情。
《望廬山瀑布》是詩人李白站在很遠的山峰下面向上看瀑布,看到的是怎樣一幅畫面呢: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彌漫著紫色的云霧,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大河。“遙看”與題目《望廬山瀑布》中的“望”字相照應;“掛”是懸掛。這一“掛”字用得格外生動,它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這飛一樣的瀑流從山上奔騰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長,讓人感覺像是銀河從天空中最高處落下來了。“飛”給人云儼技繃鞣殺嫉母芯酰弧爸畢隆奔刃闖雋爍呔蓋停滯懷雋似儼急繼詼隆⑹撇豢傻駁鈉恰?lt;br> 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課課練】
a組
一、選擇正確讀音,打“√”號。
二、比一比,分別組詞語。
三、結合兩首古詩,理解下列詞語。
遙: 川: 生:
疑: 鳴: 含: 泊:
四、說說詩句的意思。
1.日照香爐生紫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是銀河落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個黃鸝鳴翠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含西嶺千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組
一、填空。
《望廬山瀑布》、《絕句》這兩首古詩作者分別是代偉大詩人和。在內容上都側重于。并借景。《望廬山瀑布》描繪了的景色。《絕句》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二、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參照畫出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絕句》,然后再回答問題。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詩中描寫色彩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描寫動作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表示數量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色?表達詩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靜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
(二)出示兩首詩歌。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自由讀兩首詩,要求把字音讀正確。
(四)指名朗讀課文,結合正音。
(五)簡介作者。
(六)對照譯文,學生嘗試理解詩意。
(七)檢查詩意理解情況。
1.字詞。
空山
但人語返景深林復照
朝辭白帝輕舟萬重山
2.每句話的意思。
(八)感受詩情。
1.《鹿柴》寫的是哪里的景色?這里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
3.作者在《早發白帝城》里抒發了作者什么樣感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十)嘗試背誦。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展示學生平時的古詩積累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課后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第二課時
一、看圖揭題,導入。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3、指名兩人組朗讀匯報。
三、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通過投影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4、簡單講述詩意。
5、全班齊讀全詩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 教師范讀。
2. 學生練讀。(4人組內,一人朗讀古詩,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畫面。組內交流)
3. 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只蜻蜓,有一只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呢?
4. 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
5. 朗讀反饋。
6 .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 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
2. 去掉音節認讀。
3. 小組合作,創造性認記字形。
4、認讀課后我會讀的詞語。
六、.總結全文。
七、課后拓展:
和伙伴們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6
【教材分析】
兩首古詩均為描繪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別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象。《絕句》為詩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表達自己愉快的心情。這首詩的觀察順序是由近到遠,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學情分析】這兩首著名的唐詩,學生都會背誦。教學時,關鍵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求讀出韻味,讀出感情,促使學生領悟詩的意境。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能解釋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能解釋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詩的情景。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小黑板、錄像。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望廬山瀑布》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過許多李白的詩,現在,咱們開一個李白詩會,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詩背給大家聽一聽,愿意嗎?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李白的詩。(板書:望廬山瀑布)齊讀。
2、解題:
誰能講一講課題的意思?
廬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見過瀑布嗎?(出示掛圖)
學習生字:瀑。
3、小結: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二、精讀《望廬山瀑布》
1、指名讀古詩。
2、小組討論,說說詩的意思,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
3、師生交流:(每句詩都先請學生來說,教師只做適當指導)
⑴ 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什么意思?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⑵ 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
遠。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
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掛”字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⑶ 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什么意思?
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⑷ 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4、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 你認為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
5、練習朗讀、背誦。
6、品讀體會作者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總結(欣賞錄像)
四、作業
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幅廬山的瀑布圖。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絕句》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
有誰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們知道他嗎?
2、解題:
這是作者對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麗景物的描寫。
二、精讀《絕句》
1、教師范讀。
2、這首古詩寫了什么?
3、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復習:
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4、小組學習,教師點撥:
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5、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雪、船)
6、指導朗讀:
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
7、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三、總結
四、作業
你能用一幅圖描繪出《絕句》的意境嗎?
【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