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課堂實錄(精選15篇)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默寫。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中字詞、詩句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在外面肚子餓了,冷了,我們最想去哪里?(回家)那我們學過想家的古詩嗎?(李白《靜夜思》)
復習背誦舊知識《靜夜思》
師:那我們今天學的古詩也是一個身在外地的人,一起來看他是不是也會想家
(板書,齊讀課題:夜書所見)
二、初讀古詩,發現問題
齊讀古詩(很多學生預習時已經會背誦)
師:大家思考一下,等會說說你們想怎么來學習這首詩?你們想學到什么知識?
(學生質疑)
生一:我想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
生二:我想知道詩人是在哪里作詩的。
生三:我不知道秋風怎么能動客情。
生四:我想知道葉紹翁還有什么詩。
生五:我想了解詩人是哪個時代的人。
生六:我想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
(老師將學生的問題板在黑板上)
三、再讀古詩,解決問題
師:我發現同學們提問題的水平還真不錯,你們都想學這些知識。那我們來看看以前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在三年級是怎么學古詩的,他們有四星級
(板書:一、解詩題。二、知作者。三、明詩義。四、悟詩情)
師:我們今天也來學習一下,爭取超過他們。一起跟老師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
(指導朗讀)
1.解詩題
師:一起來讀讀這首詩的題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生一:夜里在看書,看到了這首詩。
生二:詩人夜里一邊看書,一邊寫詩。
生三:書不是看書,應該是詩人在寫。
生四:我覺得是詩人在夜里寫詩,寫他看到的東西。
師:很好。我們同學都能獨立思考剛才同學提的問題,那到底應該怎么理解這題目呢?你們贊成哪個同學的回答。(第四個)
2.知作者
師:剛才有同學提問葉紹翁是什么時代的人,還有他的詩。誰在哪里能知道他的這些資料呢?
生一:我在書上找到他是南宋的人,擅長寫七絕詩。
生二:我在《唐詩三百首》上也看到他是南宋的。
師:對啦,我們碰到問題自己就要想辦法解決,可以像這兩位同學一樣自己查書。那葉紹翁還寫過什么詩有誰知道嗎?
(沒有學生知道《游園不值》這首詩,老師介紹,并強調要做好課外閱讀和積累)
3.明詩義
(1)解詞
師:同學們以前看到不懂的詞語,你用什么方法弄懂?
生一:查字典
生二:問同學問老師
生四:查解釋
……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本領,用注釋來看詞語。大家看看語文書35頁,找到注釋,一起來齊讀一遍。
(生齊讀注釋)
師:這里你發現了什么?
生一:它是在解釋詞語的意思。
生二:前面的詞語是古詩里的
……
(2)明句義
師: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選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它的意思。
(指導翻譯)
4.悟詩情
師:現在我們回頭來想我們最開始的問題,詩人想家嗎(想)
師:他很想家,那他這個時候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一:我覺得孤獨
生二:我覺得他很寂寞
……
師: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再來朗讀這首詩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和注釋
2.預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3、用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激發學習古詩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掛圖、投影顯字。
學生:預習課文,讀《靜夜思》(李白)。
一、師生對話,引發興趣
師:同學們到外地去作過客嗎?在別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樣?誰來說說?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時間久了,總覺得不對勁,總是想家。
師:為什么總是想家?
生:在別人家里不方便、不習慣。自己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還有我喜歡的小伙伴,玩游戲,說說笑笑,那才開心呢!
師:剛才,他說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過嗎?
生(齊答):有過。
師:好。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們學一首古詩(板書:夜書所見 葉紹翁)看看詩人在外作客時怎么想念家鄉和親人。先一齊讀題目。
生:(讀題目)。
師:誰知道這個“書“字在這里的意思?
生1:書本,在夜里讀書嘛!
師:“書”字有這個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題目里,和前后的詞連接起來,特別是和“所見”連接,想想看,還有什么意思?誰說?
生2:寫!
師:說得太對了,說明你肯動腦筋!再想想,“所見”,聯系前面“夜書”來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見到的,就是詩人夜里寫下他看見的那些情況。
師:很好。你把題目的意思說得完整、清楚。再齊讀一遍題目。
生(齊讀題目)。
師:“書”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們讀書”,那就是“書本”;可在“夜書所見”里呢?
生:寫!
師:對!就是“寫”,這叫“一詞多義”。大家再來說說“夜書所見”的意思?
生(齊):詩人在夜里寫下他看見的情景。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師:詩人究竟寫了些什么?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打開書,自由默讀,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讀)。
師:(出示生字卡:蕭(xiāo)蕭 梧(wú)葉 促(cù)織)誰來拼拼音?
生:(拼音,師相機正音,全班跟著拼音)。
師:這首古詩有兩個字(板書)“促、深”要特別注意寫法。你們看“促”的左邊是單人旁還是雙人旁?(生:單人旁)所以不要多寫一撇;“深”字右邊頭頂上有一點沒有?(生:沒有!)那就不要加點!把剛才學的幾個生字“書空”寫寫,看誰先能默寫?
生:(“書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寫,同桌互相檢查)。
師:這首詩(課文)的左下角有“注釋”,它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字生詞的,要聯系課文來理解。現在,大家邊讀課文邊看注釋,看看誰先弄懂全詩的大意?
生:(自由讀課文,互相討論)。
師:這首詩都能通讀了。四句嘛,能背嗎?誰來?
生:(多數舉手)
師:(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現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這首詩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詩)
師:看來多數同學都能背這首詩了。
三、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師:現在,我們來進一步學習這首詩,提個要求:詩人在這個夜里到底寫了他見到的一些什么?先學前兩句,仔細默讀,認真想,在重點詞語下邊畫一橫。想好了就舉手。
生:(邊讀邊想,有的互相議論,有的舉手)。
師:(指生1)你說說!
生1:詩人看到了蕭蕭秋風吹下落葉送來寒冷,江面上也吹來秋風……(到“動客情”就語塞。)
師:你說對了。不過,請大家再仔細想想,這前兩句詩中“秋風呀、落葉呀、寒冷呀,江上也刮來秋風……)這么一個夜晚,詩人心里會是一種什么感覺?認真體會后,誰想好了誰回答。
生2:(舉手)冷冷清清。
師:詩人一個人在外地作客又在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還會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讀讀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讀以后舉手)孤單、寂寞、苦悶。
師:對,詩人這時確實感到孤單、寂寞、苦悶,就像你們在別人家里作客人時有過的那種心情呀!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產生另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眾生舉手)
師:(指一人)你來說!
生4:很容易想家、想親人。
師:對,對!很容易想家,想親人。這就是在外作客時最容易引
起的一種心情。這就叫(板書):動客情,“動”就是牽動(引起)作客的思鄉之情(客情)。請大家把前兩句再讀一遍。生:(齊讀)
師:現在來學后兩句詩。(出示掛圖或指看文本上的圖)。邊讀邊看看注釋。
生:(默讀后兩句)
師:你們讀了后兩句,又看了插圖,高興嗎?
生:(笑)捉蟋蟀呀!
師:你們高興,我也高興。詩人在這深夜里忽然從遠處看到燈火下的兒童捉蟋蟀,他會高興嗎?
生:高興!
師:是的,詩人一定會高興的。請把后兩句詩再讀一下。讀時,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讀,討論)。
師:“知”,你想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能夠看見(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嗎?想想看,“知”字該怎么解釋?
生1:估計、猜想。
生2:料定。
師:這三種解釋都有“想”的意思。不過,“料定”多少帶有肯定的意思,要確切些。請再讀全詩。
生:(輕聲,細讀)
師:是的,詩人看到那兩個兒童捉蟋蟀玩得真開心呀,他自己當然也很高興!可是,詩人這時畢竟不是在在的家鄉呀,他看到這里的兒童們玩得那么高興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什么?
生:詩人越會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
師:是的,詩人會想起他的家鄉和他的童年。那么,這首詩的第二句寫了“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是詩人想念家鄉、親人的意思。從這里可以看到詩人在前兩句中“動”了客情;在后兩句詩中看到兒童們玩蟋蟀他又一次“動”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和童年。(投影顯字):
師:所以,“動客情”就成了全詩中的中心詞。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蘊含)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們要抓住這個中心詞更好地用心去感受這種感情。請再讀一遍,看能不能讀出這種感情?
生:(靜思細讀)。
師:(觀察生讀后)你們都在認真讀,很好。不過,有的讀得太快了,有聲音太高……。你想,詩人當時一個人很孤單、很苦悶,思鄉心切,情緒低沉的呀,聲調要緩慢些。比方,有個小姑娘拉住媽媽的手搖,雙腳輕輕地跳:“媽媽,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這首詩就是要把詩人 “想家”(鄉愁)的感情、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再自由讀,看誰讀得最好?
生:(自由讀)
師:現在,我看誦讀好多了。只是“動客情”是詩中的中心詞,吐字要清,適當放慢。(范讀)“江上/秋風/動……客情!”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
(范讀)“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我再請大家齊讀全詩。
生:(齊讀)。
師:過去,我們學過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現在看看大家還能背出來嗎?
生:(齊背誦,投影顯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師:你們想想看,詩人李白抬起頭來望見那掛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遠,月光為什么會使他一低下頭來就想起自己遙遠的故鄉呢?明月真神呀!開動腦筋想想,為什么?
生:因為同在一個月光照耀下,這時照到他床前,同樣可以照到他那遠離的故鄉去,也會照到他親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鄉來!
師:你講得太好了。我們學詩就要學會聯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個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詩人的故鄉去的呀!大家再把這兩句詩讀一下。
生:(讀《靜夜思》后兩句)
師:“明月”會引起他想念家鄉,那么,“江上秋風”使詩人“動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鄉呀!有個成語講:看見某種景象而引起某種思念之情,就像兩位詩人那樣,誰先想出這個成語?
生:(4人舉手)
師:(指1人)你說。
生:見景生情!
師:對,(板書)“見景生情”,又叫“觸景生情”。見景能生情,那么,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我建議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寫成這么美好的詩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師:那好,我就帶領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詩人孤單單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著。秋風蕭蕭地吹,樹葉落了,送來寒意;那籬笆下捉蟋蟀的兒童啊,更加思念遙遠的故鄉、親人……!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滾狀)涌上心頭,越想越怎么樣?
生:越睡不著,越興奮。
師: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陣陣風浪在心中翻滾。
生2:洶涌澎湃。
師:忽然,幾個浪頭“砰”的一聲,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師:對。撞起了幾丈高雪白晶瑩的浪花!這時,詩人眼前一亮,蹬開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詩人就寫下了《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
師:你們看(字幕顯示):“詩,就是詩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來的浪花!”……大家再把這首古詩誦讀一遍一吧!
生:(齊聲誦讀)
師:剛才,我們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也來學做小詩人,好不好?就根據這首詩的意思,用現代人的話口述四句;要想像、順口、有感情。先分組討論,看哪組表達最好?
生:(討論后,有的組舉手)。
師:(選一個人誦讀)你們組來吧?
生:蕭蕭秋風吹落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啊,
江面上的風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園)!
那籬笆下的兒童們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師:好呀,你們組共同動了腦筋呀!只是“家鄉”改為“家園”與“童年”念起來更順口。你們認為怎樣?
生:行!……(略)
四、布置作業
1、默寫生字4個。
2、默寫課文。
3、讀讀《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詩。聯系本課,更好地體會詩意詩情。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3
一、引入
1、教師季節引入
教師:炎熱的夏天過去了,同學們換上了長衣服,天氣一天天涼爽起來,秋天來了。讓咱們一起和作者們到課文里去欣賞一下秋天的美麗景色吧!
2、讀第三組課文的導學
教師:一起來讀讀第三組課文的導學,看看講了什么。
學生讀完后教師適當引導。
3、引入古詩學習
教師:秋天是一個美麗而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
二、讀準古詩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齊讀古詩。
2、教師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李天竣讀——請學生來發現他的讀——學生提出的讀里的字音——老師順勢引導學生讀準:聲、情、促、深、燈、明——學生自由練習——再讀。
(反思:這個環節課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生的錯誤和課文的生字有關,然后讓孩子字發現并在糾正的時候很好的強化了拼音的書寫。很好!)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那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解詞(2)明句
4、悟詩情
教師: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總結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爭取以后我們能超過他們,好嗎?
生:好!
(二)解詩題
1、(1)你認為解詩題是什么意思?
(2)來一起讀讀古詩的題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覺得“夜書”的意思晚上。所見的意思是;所看見的。
師:對。我們經常說的所見所聞就是看見的和聽見的。但是夜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意見嗎?
肖路:書應該是看書。
……
師:看來我們解詩題還不太成功,沒關系,也許等咱們學習完了這首古詩就能解釋了!以后咱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都要注意,如果一開始不能解決的問題,等慢慢學習中再解決。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們在預習的時候擴展學習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資料了嗎?在交流的時候先說在什么地方找的資料。
楊紫鑫:我在《語文課外擴展閱讀》上找到了作者的資料。
萬鑫淼:我在《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里找到了。
馬濤:我上網查找了資料。
……
老師:非常好,來我們看看馬濤的資料(老師念)……原來作者是宋朝的……
楊紫鑫:(槍著說)南宋。
老師:哦,更準確。(板書在作者的旁邊)現在咱們一起來總結一下查找作者資料的方法,像楊紫鑫、萬鑫淼這樣是……
學生:查找書!
老師:像馬濤這樣是……
學生:上網!(教師把這些方法補充板書在小黑板上)
(反思:這個環節處理得比較好,能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資料)
(四)明詩義
教師:明古詩的意義必須要弄明白詞語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詞
(1)老師引導學生在古詩里找到不明白的詞語。
(2)回憶和學習新的解釋詞語的方法
老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習過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們學習《揠苗助長》的時候用過的方法。(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回憶出了:畫畫、換詞、查字典、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動作、看圖、)
(反思:這個環節很好,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記憶結構里喚醒以前的認識,鞏固了認知能力)
老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樣新的本領。用看注釋來解釋詞語。(板書)請大家看語文書35頁,看到注釋,跟著我讀——注釋——,請大家看,你們找到的這些詞語在注釋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讀讀,讀好了舉手。(學生練習)
老師:好,我們來看看你們找到的這些詞語的意思。注意,我們采用比賽的方法,男女同學槍答……(這個游戲環節設計好,因為沒有事前確定是哪個詞語,還沒事前確定誰來答,所以學生很集中精力。在引導時,我注意了
蕭蕭——學生說是風聲音,我讓他說明白,讓聽的人懂他的語言。
挑、促織——讓學生看圖理解,并看著圖用詩里的話說說孩子在做什么。
籬落——結合以前學習過的古詩來理解)
3、明句義
(1)老師: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師:現在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學生練習,老師巡視)
老師:我看到大家很多選擇了最后兩行詩,來誰來給大家說說。
生:知道有兩個兒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時候籬笆旁邊有一盞燈還在亮著。
老師:老師提醒大家,兒童可以說孩子或者小孩。注意,為什么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生:因為有燈光!
師:對了,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時候我說過,有時后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詩句、詞語的順序。好,我們這樣來說說:因為……所以……
(生自由說。)
師:我們再這樣說一說:知道……是因為……(生自由練習)
師:好,老師說前半句你們說后面的:因為看到了籬笆旁邊那盞閃爍的等,所以……(生說)看到了籬笆旁邊的燈在閃爍是因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反思;在課堂上我沒有這么清楚的處理,感覺當時有一點羅嗦,不過總體是這樣的思路)
在學生練習的時候,有個孩子舉手了。他說他知道了詩的題目的意思。我讓他說,他當著全班同學說了:夜晚寫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這個時候的課堂生成非常好,但是應該再輕輕引導學生在體會一下)
師:那么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
(五)悟詩情
師:這首詩作者是帶著什么感情來寫的呢?我們來看圖畫……
(反思:這個環節的處理不是很好,因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沒想好,以前看過有勞市是用音樂、錄象、畫面來幫助理解體會。)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4
一、揭題解題
(一)復習袁枚的《所見》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還記不記得袁枚寫過的一首詩。(師板書:所見)
生:齊背。
師:對呀,這是袁枚的《所見》,那你們還記不記得“見”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見。
師:對,見就是看見的見,“牧童騎黃牛”就是他看見的。(師板書:看見)
師:除了看見,詩中還寫了~~~
生:聽見。
師:他還聽見“歌聲振林樾”。(板書:聽見)“見”就是看見、聽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二)解題
師:書有兩種意思:書:(1)寫,記錄;(2)裝訂成冊的著作。(出示)在詩中,哪種更確切呢?
生:(1)寫,記錄。
師:“書”就是“寫”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裝進題目里,誰來試試?有點難,沒關系,大膽地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
生: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
師: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再請生說)
師:如果把時間加進去更好。夜里,他看見、聽見~~~~
師:如果在前面加上誰什么時候寫下來就更完整了。(板書:葉紹翁)
生:葉紹翁寫下夜里看見的、聽見的。
師:你已經理解題目的意思了,老師給你個建議,把“寫”放到前面說更順。
師:你們會說嗎?就像他這樣,小聲地說一次。
(三)讀題
師:你們剛才說的就是題目的意思,我們把題目再齊讀。
師:如果在這里(指“夜書”)停一下就更好了。
師:夜里靜悄悄的,誰來輕輕地讀讀。
二、朗讀詩歌
(一)出示自學要求
師:接下來我們去讀讀古詩,在詩里有一個字,(師板書:挑)平常讀“tiāo”,在詩里讀
“tiǎo”。
師:讀詩之前,老師建議小朋友這樣做(出示自學要求:1.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2.對照注釋,想想詩中哪些事物是詩人的所見。)
(二)學生自學
學生自由讀古詩。
(三)交流反饋
師:同學們讀得最認真,有的還讀得津津有味,誰愿意把自己的朗讀展示給大家。
(一生讀)師:你很聰明,聽老師一說,馬上把這個“挑”字讀對了,你知道為什么讀第三聲嗎?
學生紛紛說“捉”。
師:“挑”是“捉”的一種動作,用樹枝把泥土挖開,把里面的蟋蟀挑出來
(一生讀)師:有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長長的。你再讀一下。(生讀對了)師:掌聲送給他。
師:能放到詞語里讀嗎?再請剛才這個同學。
師:“促織”就是蟋蟀、蛐蛐,古時候人們叫“促織”還有一個故事動人的故事呢?你們愿意聽嗎?秋天來了,蟋蟀叫得特別歡,冬天來了,冬天來了,你們趕快紡織要準備過冬啦!
師:還有誰愿意讀嗎?
師:剛才聽了這幾位同學,都能把古詩一字不差地讀下來,真能干。
師:要把古詩讀得有味道,還要注意停頓,這些“|”就表示停頓,你們試試看!
師:你把停頓讀得特別棒,有詩的味道了。
師:相信每個孩子都讀得很棒,我們先請男生讀讀詩(男生讀)我給你們打滿分,女孩子試試看,加油。(女生讀)
師:讀得越來越有詩味了,也給你們打滿分,老師也想讀了,想聽嗎?
三、解詞品句讀詩
師:讀得有點詩味了,我們還可以讀得更好,理解了古詩就能讀得更好。
師:哪些東西是詩人所見呢?
生:捉蛐蛐。
師:用詩里的話就是——兒童挑促織。還有嗎?
生:動客情。
師:動客情是詩中的感覺,見,看見、聽見。
生:他住在江上聽見一陣秋風吹過。
師:你聽見了“江上秋風”,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邊。
生: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師板書:—燈)這里的“一燈”是哪里的一燈呀?(師板畫籬笆)籬笆里,小朋友在捉蛐蛐,點在一盞燈,它的里邊不可點燈,旁邊可以。
師:“籬落”,我們在哪些詩見過?出示:月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生齊讀
師:這些“籬落”都是“籬笆”的意思。看到的說了不少了,還有聽到的嗎?
師:“蕭蕭”是什么呀?(師板書:蕭蕭)對了就是風的聲音。繼續說,還有什么?
師:剛才小朋友說的這句不僅有蕭蕭的風聲,還有什么?
師:對了,“梧葉”就是梧桐的葉子。
師:老師還有個疑問:“兒童挑促織”是作者親眼所見嗎?不管是不是,都要從課文里找依據。
生:“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師: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兒童挑促織”?
師:他看到籬笆旁有一盞亮著的燈,才知有兒童在捉蛐蛐呀。原來后一句,要先解釋“夜深籬落”,再解釋“兒童挑促織”呀。
生:他看見籬笆旁邊亮著一盞燈,知道了兒童在挑促織。
師:說得真好,你們也來試試!
學生自由說。
(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1、蕭蕭梧葉
師: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一定會讀得更好!接下來,我們逐字逐句來讀,肯定會把這首古詩讀好、讀得美美的。
師:蕭蕭是一個擬聲詞,是風的聲音,風有時候很柔和,比如說習習的涼風;風有時候很凜冽,比如說呼呼北風。秋天的風給你什么感覺?
生:溫柔。
師:溫柔?又跟夏天的風一樣嗎?
師:秋風不那么凜冽,但已有一點冷冷的感覺。那這樣的風怎么讀出來呢?
師:可以讀得輕,還可以把音節拉長一點
師:帶著一絲涼涼的秋風吹過梧葉,會怎么樣呢?
師:秋風像蝴蝶一樣落下來,也許它們在樹上搖擺,發出沙沙的聲音,風吹過樹葉,它在沙沙地響。也許像同學們所說,樹葉落下來,發出“蔌蔌”的聲音,這就是“蕭蕭樹葉”。
生讀
師:你看,秋風的韻味出來了。
生讀
師:把這個詞再拉長一點!(手指:蕭蕭)
2、江上秋風;理解,誦讀
師:你們把秋天的寒意都帶過來了,加上“江上秋風”,誰也能這么讀。
生讀
師:聽到你的朗讀,我已感到秋意。
生齊讀
3、討論:為什么詩人覺得蕭蕭梧葉送來寒聲?
師:江上秋風帶來陣陣秋的寒意,詩人感受到這些,他想到了很多。葉紹翁的家鄉在福建,可是這個時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經好多年沒回到家鄉了。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對于這個村莊來說,葉紹翁是誰?
生:客人。
師:對,他只不過是這里的一個客人,這里不是他的家鄉,這樣的夜晚,他怎能不動感情?
你知道他動了怎樣的情?
生:想念自己的故鄉。
生:想念自己的父親、母親。
……
師:怪不得他覺得這樹葉這秋風都送來了陣陣寒意。同學們,他僅僅是身體寒嗎?還有什么?
4、誦讀詩句
師:是呀,身體寒一直傳到了他的心里,誰能把詩人的心情送進去,蕭蕭……江上……
生讀
師:你有情,把“動”和“情”重音!
練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二)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聯系實際體會詩情
師:對于詩人來說,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個悲傷的季節,對于孩子們來說,又是個美麗的季節。小朋友捉過蛐蛐、撲過蝴蝶嗎?在撲蝴蝶的時候,你的心情怎樣?
生談自己的心情。
師:緊張、高興、激動的時候,我們說話的速度就會——快。
師:真不錯可是我就是有個問題想不明白,他只不過是看到了籬落、一燈;他怎么就猜到兒童在挑促織呢?
生:這個時候,大人都不出來了。
師:他怎么知道小孩會出來?
生:因為小孩比較貪玩。
師:他可以猜他折紙飛機啊什么的,為什么非猜他們是捉蛐蛐呢?
生:因為秋天是他們快樂的時候。
師:看來,他小時候肯定也捉過蛐蛐。,他想到小時候也捉過蟋蟀,心情怎么樣?
師:想到往事那么開心,卻又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單單的籬落一燈陪著他,還有其他體會嗎?
2、誦讀詩句
再次齊讀
師:都把這種感情帶進去讀好嗎?
(三)誦讀古詩
師:現在,老師請你們把整首古詩都連起來,老師配上音樂,誰來試試,你來!
生讀
師:讀得很好!
另一生讀
師:對,也讀得很好,你來!
師:在這樣一個秋夜,詩人忽喜忽悲,所以讀的時候也有快有慢。愿意聽我讀嗎?
師范讀
師:學我的樣子,一起來!
生齊讀。
師:這節課,你們學得很不錯。平時回家多讀、多寫、多動筆,你們的語文一定能學得更好!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5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初稿
執教者:瑞安實驗小學 曾晨
師:同學們,還記不記得袁枚寫過的一首詩。(師板書:所見)生:齊背。
師:對呀,這是袁枚的《所見》,那你們還記不記得“見”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見。
師:對,“牧童騎黃牛”就是他看見的。(師板書:看見)師:這個“見”還有什么意思?
生:聽見。師:他還聽見“歌聲振林樾”。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師:書有兩種意思:書:(1)寫,記錄;(2)裝訂成冊的著作。這里的書選哪種呢?
生:(1)寫,記錄。
師:把它裝進題目里說一說,試試,大膽地把自己的的意見說出來。生: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師: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再請生說)
師:如果把時間加進去更好。
師:如果在前面加上誰什么時候看見和聽見的,就說得更完整了。
師:你已經理解題目的意思了,老師給你個建議,把書放到前面說更順。
師:你們會說嗎?就像他這樣,小聲地說一次。
師:你們剛才聽說的就是這個題目的意思,我們再把題目讀一下。
師:如果在這里加個頓號就更好了。師:是夜里,如果輕輕地讀就更好了。
師:接下來我們去讀讀古詩,在讀之前,這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挑)
師:讀詩之前,老師有兩個要求,1.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2.對照注釋,想想詩中哪些事物是詩人的所見。
師:同學們讀得最認真,有的還讀得津津有味,誰愿意把自己的朗讀展示給大家。
(一生讀)師:你很聰明,聽老師一說,馬上把這個“挑”字讀對了你知道為什么讀第三聲嗎?
師:挑是提的一種動作,把泥土挖開,把里面的蟋蟀挑出來
(一生讀)師:有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促) 你再讀一下。(生讀對了)師:掌聲送給他。
師:能放到詞語里讀嗎?再請剛才這個同學。
師:古時候蟋蟀、蛐蛐叫促織,這里還有個故事呢?愿意聽嗎?……
師:還有誰愿意讀嗎?
師:剛才聽了這幾位同學,都能把古詩一字不差地讀下來,真能干。
師:要把古詩讀得有味道,還要注意停頓,這些“|”就表示停頓,試一下吧。
師:你把停頓讀得特別棒,有詩的味道了。
師:相信每個孩子都讀得很棒,我們先請男生讀讀師:我給你們打滿分,女孩子試試看,加油。師:讀得越來越有詩味了,也給你們打滿分,老師也想讀了,可以嗎?
師:讀得有點詩味了,我們還可以讀得更好,理解了古詩就能讀得更好。
師:哪些東西是詩人所見呢?生:捉蛐蛐。師:用詩里的話就是——兒童挑促織。
師:(師板書:—燈) 這里的“一燈“是哪里的一燈呀?(師板畫籬笆)
師:它的里邊不可點燈,旁邊可以。
師:還有哪首詩學過“籬落”。
師:月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師:看到的說了不少了,還有聽到的嗎?
師:“蕭蕭”是什么呀?(師板書:蕭蕭)師:不僅有蕭蕭的風聲,還有什么?
師:老師還有個疑問:“兒童挑促織”到底是不是作者親眼所見?不管是不是,都要從課文里找依據。師: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兒童挑促織”?
師:他看到籬笆旁有一盞亮著的燈,才知有兒童在捉蛐蛐呀。原來后一句,要先解釋“夜深籬落”,再解釋“兒童挑促織”呀。
師:逐字逐句地把這首古詩讀好、讀得美美的。
師:蕭蕭是一個擬聲詞,是風的聲音,風有時候很柔和,比如說習習的涼風;風有時候很凜冽,比如說呼呼的寒風。秋天的風吹過來有什么感覺?
師:秋風不那么凜冽,但已有一點冷冷的感覺。師:那這樣的風怎么讀出來呢?
師:可以讀得輕,還可以把音節拉長一點
師:蕭蕭的風吹到梧桐樹上,會怎么樣呢?
師:秋風像蝴蝶一樣落下來,也許它們在樹上搖擺,發出沙沙的聲音,風吹過樹葉,它在沙沙地響。也許像同學們所說,樹葉落下來,發出“蔌蔌”的聲音,這就是“蕭蕭樹葉”。
師:你們把秋天的寒意都帶過來了,加上“江上秋風”,誰也能這么讀。
師:江上秋風帶來陣陣秋的寒意,詩人感受到這些,他想到了很多。自己的家鄉在福建,可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經好多年沒回到家鄉了。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葉紹翁對于這個村莊來說,他的身份是什么?
師:他只不過是這里的一個客人,這里不是他的家鄉,對于這樣的夜晚,他怎能不動感情。
他動了什么情?
師:怪不得他覺得這樹葉這秋風都送來了陣陣寒意。同學們,他僅僅是身體寒嗎?還有什么?
師:是呀,還有心寒呀,把詩人的心情帶進去讀了:蕭蕭……江上……
師:對于詩人來說,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個悲傷的季節,對于孩子們來說,又是個好玩的季節。師:緊張、高興、激動的時候,我們說話的速度就會——快。
師:可是我就是有個問題想不明白,他只不過是看到了籬落、一燈;他怎么就猜到兒童在挑促織呢?師:他可以猜他折紙飛機啊什么的,為什么非猜他們是捉蛐蛐呢?
師:他肯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他想到小時候也捉過蟋蟀,也那么開心的時候,那該怎么讀?
師:想到往事那么開心,卻又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只有那籬落陪著他,還有其他體會嗎?
師:都把這種感情帶進去讀好嗎?
師:加上音樂讀讀。
師:在這樣一個秋夜,詩人忽喜忽悲,所以讀的時候也有快有慢。
師:平時回家多讀、多寫、多動筆,你們的語文一定能學得很好。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熟讀成誦《夜書所見》。
2、通過讀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通過口語交際,引導學生把學語文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學步驟】
〖教學目標
1、讀讀背背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2、閱讀寓言《邯鄲學步》。
〖教學過程
一、讀讀背背
1、小組學習:
⑴ 熟讀古詩。
⑵ 作者描寫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讀成誦。
二、閱讀《邯鄲學步》
1、自由讀,理解內容。
2、小組討論:
⑴ 那個青年人為什么學來學去,連路都不會走了?
⑵ 作者借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談對寓意的理解。
〖教學目標
進行口語交際,介紹健康小常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聽,說話的訓練,請同學們注意積累學習方法,提高聽、寫、讀的能力。
二、口語交際訓練
1、這次是練習談談自己保持身體健康做法的訓練,老師把平時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識講給大家,讓同學仿照老師的方法,進行訓練。
2、同桌互相講。 告訴學生,你們所講的健康小常識,要準確,清楚敘述內容。然后談談自己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別的同學講的時候也要認真聽,哪些地方講的好,就向他學習,哪些地方講的不好,就幫他改過來。
3、推送代表在班上講,同學們進行評價,教師酌情指導。
〖教學目標
指導并完成習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寫作練習,寫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內容。
二、習作指導
1、讀題明確要求。 (重點明確:內容廣泛,要寫出自己最喜歡寫的。)
2、寫文章要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
3、同桌互說。
4、全班交流,然后師生共同評議修改。
〖范文點評
位于四川省南坪縣境內的九寨溝,是一個中外馳名的自然風景區,也是珍貴動物大熊貓的產地之一。九寨溝秀峰挺立,山谷幽靜,湖泊棋布,河道縱橫,道道瀑布點綴其間,是個景物奇異、風光秀麗的佳境,有“人間仙境”、“九寨風光勝桂林”的美稱。(開頭簡潔,概括介紹九寨溝的秀美。) 7月28日這天,我游覽了這個“人間仙境”。 我們順著林蔭小道向上走去,不一會兒,便看到諾日朗瀑布,恰似銀河奔瀉,拋珠撒玉,聲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數不清的小瀑布,水勢平緩,汩汩有聲。這里,四季景色各異,春天百花點綴水面,夏天濃蔭遮蓋水面,秋天楓葉野果為水添色,冬天玉樹瓊枝倒掛水邊。(描寫瀑布生動自然。) 九寨溝的湖泊是美麗的。它像一面面鏡子鑲嵌在深山峽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顏色由淺處的天藍色,變為較深處的墨綠色。蔚藍色的天空,銀白的雪山,翠綠的樹木、倒映在湖水中,美麗極了。水面上鴛鴦、野鴨和翠鳥成雙結伴;水中,游魚清晰可見,歷歷可數。湖水隨風蕩漾,遠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長海,是九寨溝中最大的一個湖泊。水天相接,浩渺無垠。我們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見兩岸峭壁千仞,大聲一喊,山鳴谷應,余音裊裊。(具體寫湖泊。) 最高興的是,我見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金絲猴全身金黃色,背毛很長,宛如肩披一件金黃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翹著。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長長的尾巴。從遠處看,像一個威武的衛士,在守護著九寨溝。(寫金絲猴,文筆俏皮,活潑。) 啊,九寨溝,你是鑲嵌在祖國河山上的一顆明珠。
〖評析
這篇小游記,作者抓住了所觀景物的特點,展示了九寨溝的迷人景色。開章簡潔,概括介紹了九寨溝的'秀美。全篇著重寫九寨溝美麗的湖泊,運用一系列形象生動的比喻,具體描繪“人間仙境”。由靜到動,動靜結合、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四、修改作文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7
今天早晨第一節課完成《夜書所見》的教學,原先以為,這首古詩會很難,但是上下來,感覺還錯。無論是孩子們的表現還是課堂效果,我認為都比較不錯。把這堂課的實錄記錄下來。
師先示范朗讀兩遍課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讀課文,抽幾個孩子糾正讀音。(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了注釋,向我提出了問題。)
萬穎朗讀古詩,指導認識“紹、翁”。(這兩個字書上沒有注音,其他字書上有注音,孩子們讀得還不錯。)
男女生分讀古詩,全班齊讀。
師:剛才有個細心的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古詩上怎么有些數字呢?
生:這些數字是注釋,寫在了下面。
師:什么是注釋?
生:可能是注意解釋。
師:釋正是解釋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詞語的意思注出來,讓大家知道。
那這些注釋對我們學習古詩有些什么幫助呢?
生:讓我們知道古詩的意思。
師:這節課我們就利用注釋學習這首古詩。
抽生讀第一句古詩。
師:注釋上告訴我們“蕭蕭”是風聲,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說出來。
生:風出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風在吹。
師:“動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動是動心。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他動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們不能體會這里詩人的感情,我決定放下,先體會后兩句的意思。
師:我們先放一下,看看后兩句,從后兩句中去體會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誰能說說后兩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籬落是籬笆。
生: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把他們連起來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說得通順嗎,怎么才能讓它通順。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話。
師:再請個同學說說。
生: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師:你覺得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樣?
生:很開心。
師:那詩人看到這些小孩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鄉。
師: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鄉之情。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接著孩子們背誦古詩。
一堂課在孩子們瑯瑯讀書聲中結束。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8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并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古詩《回鄉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了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
(3)為什么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9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的美在田野,在樹林,在果園,更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從今天開始,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組有關秋天的課文,今天先來一起學習第九課,
生齊讀課題《古詩兩首》
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古詩,由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把詩句讀正確,
生自由讀古詩
師:誰能為大家來讀讀這首詩呢?
生1讀詩
師:讀得真好
生2:我要提醒大家,第三句中的挑讀第三聲,請大家跟我讀
師:很好,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讀得很好,接下來老師想請大家再細細地讀讀這首詩,體會體會這首詩的意思,
生3:我想提醒大家,這首古詩下面的注解,我想這些注解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的吧
師:是的,你很會學習,除了看詩下的注解,我們還可以通過反復誦讀的方法來讀懂詩句的意思當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還可以查查字典呢接下來就請大家再讀讀古詩,體會體會詩句的意思
師:通過自己的研究,你讀懂了詩中的哪個詩句呢?
生1:通過反復誦讀古詩,我讀懂了夜書所見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葉紹翁在夜里寫下了他所看到的景象
師:是在哪個季節的夜里
生2:我覺得是在秋天的夜里,我是從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個詩句中看出來的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就是秋風吹動著梧桐樹的樹葉,在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人動情
生3:通過看課文中的插圖和注解,我讀懂了這一句: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詩人知道有小孩子在那兒捉蟋蟀,深夜的籬笆外只有捉蟋蟀的小孩子亮起的一盞燈
生4:同樣是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詩人在深夜看見籬笆外的一盞燈,就知道那兒一定是小孩在捉蟋蟀
師:兩種說法都可以,看來大家剛才自學的很認真,詩的意思已經大致弄明白了,那么在剛才的學習中,你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生1:我想問問這個客字是不是客人的意思
師:在這里,客是指離開家鄉,生在他鄉的人,詩中指的就是詩人自己
生2: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詩人很有感觸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大家想象一下,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詩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1:秋天到了,樹葉都落下來了,詩人一定覺得一個人在他鄉特別孤單
師:是啊
生2:我想詩人一定在想,家鄉的親人到底怎么樣了
生3:也話詩人在心里對家里人說:天氣冷了,要多穿點衣服
師:秋風吹動了梧桐樹葉,帶來了陣陣寒意,也牽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讀這首詩吧
生齊讀古詩
師:剛才大家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是不是很快就能把這首詩背下來了呢?請大家自己先試著背一背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葉紹翁所寫的古詩夜書所見,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在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寫下的著名詩篇一起來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請大家先自由地讀讀這首詩,要把古詩讀正確,
生自讀古詩
師:同學們,這首詩中有很多要認的生字,請大家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生字:憶,異,逢,佳,倍,插
師:這首古詩你們會讀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王維的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絕句接下來,請同學們再去讀讀這首詩,感受一下詩句的意思,還可以跟同桌討論
生自由讀古詩
師:剛才大家細細地讀了這首古詩,你能告訴大家你讀懂了些什么嗎?
生1:我讀懂了這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認為這一句的大致意思是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每當過節時,他都很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第一句
師:每逢佳節倍思親,課文中的佳節就是指重陽節,同學們,你知道除了重陽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
生:有中秋節,元宵節,春節,
師: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
生:平時,獨在異鄉的詩人也很思念家鄉的親人,只不過在過節的時候,他思念親人的感情比較強烈吧了
生1:這個倍是尤其,特別的意思
師:說得真好,每當佳節,遠離家鄉的人總是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這首詩中的倍字用得多好呀讓我們一起再把這個詩句讀一讀吧
生讀第一句
師:剛才同學們講么,這個倍是尤其,特別的意思我們要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再試一試好嗎?
生再讀第一句
師:在古時候,每當到了重陽節,人們就有登高,插茱萸,欽桂花酒的習俗,于是,詩人就想起了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一定登上了高處,插遍了茱萸,只是少了詩人一個呀同學們,這是詩人哪句詩所描寫的呢?一起讀一讀吧
生讀第二句
師:讓我們把這首詩連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這么美的詩句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
生自己試著背這首古詩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背背這兩首古詩吧
師:接下來,我們還要一起來寫生字,請你仔細觀察一些,哪些字是需要特別提醒的
師范寫“插”字
再在就讓我們寫生字吧每個生字在田字格里寫兩遍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10
一、教材簡述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二、設計理念
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重視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詞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感,并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另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反復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領略古詩的意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四、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秋天圖片。
2、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學生齊讀詩題。
[設計意圖]出示秋天的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解題。“夜”(夜晚)“所見”(所看到的景物)“書”(書寫)。“夜書所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調整順序是為了降低難度符合學生認知。
2、搜集詩人的資料,了解詩人背景。
[設計意圖]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老師帶讀古詩。學生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做記號并匯報。老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2、生提出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決。(結合注釋、圖片)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檢查其學習情況,通過注釋、看圖片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并更形象地理解詞語。
3、學習生字(促、深)
指導認讀、書寫、組詞、造句。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為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奠定基礎。逐層深入,音形義各方面全面結合,落實“雙基”教學,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男同學齊讀。
(2)老師點撥: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客”是指誰?(詩人自己)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3)教師深情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想起什么?思鄉之情。(板書:動客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設計意圖]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注重學生情感體驗。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體會“動客情”,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女同學讀。
(2)老師點撥“知”的意思。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會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教師引導: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
(5)小組賽讀,加上表情,體會詩人心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把詩句聯系起來進行分析,理解詩句的意思,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對于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使之感受更為深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古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五)游戲練習,加深理解
1、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猜相應詩句。
2、同桌一人說意思,一人猜詩句。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老師范讀。
2、學生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小組帶著表情賽讀。
[設計意圖]語文閱讀教學應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多種方式的朗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內心世界,讓情感升華。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游戲:
(1)老師說詩句中一個字,學生說出相應詩句。
(2)老師出示圖片,學生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背、齊背古詩。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要注重背誦積累,背誦古詩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同時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通過游戲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背誦,提高學生語言積累的興趣,樂于去品味古詩的詩蘊。
(八)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交流讀過的思鄉古詩。
2、交流學習收獲,提出不懂之處。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設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最后,把小結和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善于解疑,做學習的主人。
(九)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默寫《夜書所見》。
2、收集思鄉古詩,背下來并與大家交流。
3、觀察周圍秋景,說說心中感受。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學習即生活”,讓學生走進與課堂學習內容相互關聯的世界,走進更廣闊的生活課堂,才是真正的積累,才是真正的學習。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11
今天早晨第一節課完成《夜書所見》的教學,原先以為,這首古詩會很難,但是上下來,感覺還錯。無論是孩子們的表現還是課堂效果,我認為都比較不錯。把這堂課的實錄記錄下來。
師先示范朗讀兩遍課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讀課文,抽幾個孩子糾正讀音。(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了注釋,向我提出了問題。)
萬穎朗讀古詩,指導認識“紹、翁”。(這兩個字書上沒有注音,其他字書上有注音,孩子們讀得還不錯。)
男女生分讀古詩,全班齊讀。
師:剛才有個細心的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古詩上怎么有些數字呢?
生:這些數字是注釋,寫在了下面。
師:什么是注釋?
生:可能是注意解釋。
師:釋正是解釋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詞語的意思注出來,讓大家知道。
那這些注釋對我們學習古詩有些什么幫助呢?
生:讓我們知道古詩的意思。
師:這節課我們就利用注釋學習這首古詩。
抽生讀第一句古詩。
師:注釋上告訴我們“蕭蕭”是風聲,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說出來。
生:風出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風在吹。
師:“動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動是動心。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他動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們不能體會這里詩人的感情,我決定放下,先體會后兩句的意思。
師:我們先放一下,看看后兩句,從后兩句中去體會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誰能說說后兩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籬落是籬笆。
生: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把他們連起來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說得通順嗎,怎么才能讓它通順。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話。
師:再請個同學說說。
生: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師:你覺得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樣?
生:很開心。
師:那詩人看到這些小孩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鄉。
師: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鄉之情。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接著孩子們背誦古詩。
一堂課在孩子們瑯瑯讀書聲中結束。
你可以使用這個鏈接引用該篇文章
博客手拉手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促、憶、異”等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兩首詩。
3.理解詩句內容。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讀中品味,感悟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滲透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教育。
4.拓展閱讀古詩《舟夜書所見》《渡漢江》等,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積累古詩的興趣,進一步感受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學掛圖。
2.投影儀。
3.收集這兩首詩作者或內容相關的古詩。
學生準備:
1.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大膽猜想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詩。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先讀一讀,并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大膽想一想,這兩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兩首詩之間可能有什么聯系?
學生看書,思考。
2.交流,梳理。
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想象,但必須有自己的依據。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中有“動客情”“倍思親”等詞語,可能是反映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懷。有“兒童”“兄弟”等人物的出現,猜測可能有對他們的思念。另外,從畫面中的景與人,也能感受到這種情形。
【設計意圖】以往的古詩教學,教師總喜歡先入為主,自己一廂情愿地創設好情境,方便學生順利進入情境。我認為教師有些越俎代庖,這恰恰失去了學生能力培養的機會。讓學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據的,學生根據閱讀和觀察,迅速從文字和圖畫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斷,這是一個觀察、思考的過程。同時,這樣做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二、圍繞主題,回顧學法
1.師:是的,這兩首詩的確是反映了詩人想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內容。想一想以前我們學習過或者課外讀過這樣的詩歌嗎?能試著背誦幾首嗎?
學生背誦關于一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古詩,如《靜夜思》等。
2.師:詩歌是作者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語言簡潔凝練,卻字字含情。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憶、所感。想一想你們以前是怎么樣學習這樣的古詩的?你們已經掌握了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
(1)先讀準確。根據提供的拼音讀準確,讀流暢。
(2)根據提供的注釋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補充和調整等。
(3)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請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經驗,都有自己學習古詩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就是充分估計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引領、提升。這既是省時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對學生的賞識與尊重。
三、自主練習,讀準讀熟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古詩,看看在這兩首詩里,詩人各自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懷?
投影出示:《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按照剛才同學們介紹的方法,自己學習這兩首詩。有問題的可以同位合作。
2.檢查讀的情況。
(1)指名讀。注意讀準生字讀音,讀好節奏。
(2)反復練習,做到每個同學都能夠讀準確。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容易忽視的話題。我們有時候容易把“關注每一個學生”當成口號喊出來,而不能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而這一點要求是最基礎的,必須人人達標。因此,時間可以充分一些,學生參與可以更多一些。
四、嘗試理解,感悟詩情
(一)《夜書所見》。
1.師:首先我們學習第一首《夜書所見》,題目是什么意思?
引導:“所見”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一首《所見》,意思是所看到的。夜書所見,就是在夜里寫下所看到的。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你了解他的情況嗎?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依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交流。
教師適當補充。
【設計意圖】這既是學生課前學習的一次檢閱,也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同時也是學習這首詩歌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詩人當時的情況,才能為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情感的鋪墊。
3.師:通過剛才大家的閱讀和思考,結合課本中介紹的關鍵的詞語的意思,這首詩歌的內容是什么呢?詩人到底“見”到什么了呢,先想一想,然后回答。
學生可獨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討論。
師:詩的前兩句的意思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詩句的理解不能簡單地一句一句地翻譯,詩的四句本身是一個整體。要結合詞語的內容適當地調整。語句通順,表達流暢。
如:
師:“蕭蕭”指的是什么?(風聲。)
師:什么時候的風聲?(秋天的風聲。)
師:你怎么知道是秋天的風聲呢?(第二句中有“秋風”一詞。)
教師小結: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一陣陣寒意,這情景不禁讓客游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
師:練習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來。
師:第三、四句的內容呢?
學生回答。
引導:“知”是什么意思呢?
師:夜里能看到“一燈明”,怎么就一定“知道”是“兒童”在“挑促織”呢?
學生進一步看圖、讀文,全方位地思考。
師:原來,“見”的意思不僅僅是指用眼睛觀看,還包括作者的“傾聽”和“回憶”。作者不僅用眼睛看到了“一燈明”,而且聽到了蕭蕭的風聲、促織的鳴叫聲、兒童不時的說笑聲。
教師小結:
忽然看見遠處的籬笆下有一盞燈火,我料想那是孩子們在捉蟋蟀玩吧。
師: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孤單,想念家鄉。)
師:讀出自己的見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說教者。要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領悟詩句的內容,必須要讓學生把幾句聯系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進行分析。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僅這樣還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對于詩中重點詞語深入思考,教師的追問就起到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的效果。
(二)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詩人王維。他在什么時候寫下的這首詩?
師:可能有的同學很早就聽說過這首詩了?你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聽說的?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這首詩流傳久遠。學生對此應有許多的了解,老師提這個問題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學生對這首詩掌握的情況。以此確定教學宜建立在適當的點撥上,而不再需要逐詞逐句的講練。
2.師:關于這首詩,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學生交流。
同學間、師生間相互傾聽,補充。
【設計意圖】課堂是學生的。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聽眾,是別人的補充和爭論,而教師也是教室中的一個分子,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認為自己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知道,還需要教師的點撥。但這樣的對話應該是敞開心扉的,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引領。
3.師: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學生質疑。師生間補充。
(比如:王維的家不是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茱萸,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這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在重陽節或者其他重大的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比如,登高,插柳,等等。)
4.師:誰來完整地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逢遇到重陽日,我都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知道此刻家鄉的兄弟們都已經登上了高處,插上了茱萸,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呀。
5.指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練寫生字,并練習背誦兩首詩(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
指名背誦兩首古詩。
2.師:還記得兩首詩的內容嗎?說一說。
3.師:這兩首詩表達的主題一樣,各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二、品讀賞析
(一)《夜書所見》。
1.師:要真正地學習一首古詩是需要反復誦讀,深入品味的。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仔細讀一讀,作者都“見”到什么了呢?
(看到梧桐、兒童、籬笆、燈光……;聽到風聲、蟋蟀的鳴叫聲,兒童可能還有兒童不時的說話聲……)
師:一個“見”字,統領了全詩的內容,我們把這個字叫作“題眼”,就像題目的眼睛。
2.師:可是,如果作者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就這樣寫下來,那也算不得一首好詩。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學生讀、思、議結合。
師生間對話交流,教師點撥引導。
a.“蕭蕭”。
師:描寫風聲的詞語還有哪些?
師:詩人選用了“蕭蕭”這個詞語,有什么特殊的意義?(表達了一種凄清的心境。詩歌是意境的,作者開頭就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
b.“送”。
師:明明是風吹來的聲音,一個“送”字,送來了什么?
什么“聲”?(秋風吹動梧桐葉的聲音。)
師:這樣的聲音在作者聽來,心里是什么感受?
c.“情”。
師:這個“客”是誰呀?(作者)
師:什么“情”呢?(有孤單凄冷之情,有思念家鄉之情,還有……不同的讀者產生不同的感受,作者的高明之處就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情,觸發讀者的遐想。)
d.“知”。
師:既然是夜里,作者怎么只憑“一燈明”,就判斷了兒童在“挑促織”呢?
師:作者看到了什么?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這一切更使他想起了什么?
(這是他自己的兒童時代和伙伴一起捉蟋蟀的情景。思鄉之情更加強烈了。)
師:這個“情”還包含了什么呢?(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的生活。)
師:回憶自己的童年的生活趣事是非常幸福的,有時候會忍不住笑出聲來,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可是詩人此刻想起以往的趣事,心情會怎么樣?(想到自己一個人在外,更加思念家鄉,更加想念親人。)
【設計意圖】古詩語言凝練、簡潔,但恰恰是這樣的語言卻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品味古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詩境,抓住關鍵的詞語,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經歷、體驗,由表面的“見”,展開想象,搜尋隱含的“憶”,感受語言的美妙。
3.練習有感情地誦讀。
【設計意圖】在這樣的基礎上誦讀,才能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走進詩人的心靈,學生才能把自己移情當作詩人,“使其言皆出自我之口”。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是真正地有感情地讀,而不是為了讀得有感情而裝腔作勢的讀,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讀者與作者間共鳴的催化劑。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師:這首詩的“題眼”是什么?(憶)
師:作者在重陽節這天“想念”什么呢?
2.師: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這首詩中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學生交流。
教師點撥:
a.“異鄉”“異客”。
師:兩個“異”字,和前面的“獨”合在一起,讓你有什么感受?(開頭一個“獨”,緊跟兩個“異”,勾勒出了作者身在外鄉的孤單心境,更增加了思鄉的情緒。)
b.“倍”。
師:“倍”字怎么理解?(“更加”的意思。思念的情感非常強烈。練習讀這句話。)
c.“遍”和“少”。
師:這樣的對比,襯托出了什么?(思念之情。)
師:你曾經離家很長時間嗎?有什么感受?你能體會他們的情感嗎?
師: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
3.你最想珍藏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呢?為什么?
師:當在外打工的親人在中秋之季,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當在外留學的親人在月圓之時,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每年春節,無數的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他們會自然地吟誦——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無數佳節,當我們思念漂泊在外的親人的時候,他們也在思念著我們,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詩——
師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同胞的心,親人的心總是緊緊牽掛,緊緊相連。這的確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他記載著無數離家在外的游子的心聲。佳節也已不再僅僅是指重陽節了。
【設計意圖】以“讀”為核心,以“品”為依托,以“情”為主線,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反復誦讀,整體感悟,感受古詩語言的優美,激發情感的升華。
三、整體比較
1.師:同學們,當這兩首詩共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中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畫面,既然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學習,想象一下,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異同嗎?
引導學生發現:表達了同樣的主題——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一個“見”,一個“憶”。由景生情,由情生景。真是巧妙絕倫啊!
2.再讀兩首詩,情感升華。
【設計意圖】兩首詩放在一起,也許真是教材編輯的有心安排。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教學,這樣的整合突出了詩歌的主題。課堂結構從開始的整體感知,到品味后的整體比較,讓學生不僅感悟了古詩的內容,而且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可謂是既看到了樹木,又看到了森林。
3.師:比起遠離家鄉的游子們,你現在想對自己的家鄉和身邊的親人說些什么?(珍惜現在的一切,熱愛自己的家鄉,珍惜親人之間的友情。)
四、拓展閱讀
師:古往今來,關于想念家鄉,思念親人這一主題的詩歌很多,老師推薦兩首。
出示:《游園不值》《渡漢江》。
師:自己練習讀一讀,和我們本課學習的古詩做比較,也可以課后自己收集一些,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
【設計意圖】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就要求教學中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
【課后反思】
本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以外,重點呈現了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依據書中介紹的關鍵詞語的意思,和自己查閱的內容,在疏通句意的過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詩句間的內在聯系,如“蕭蕭”指風聲,結合二句的“秋風”,就可以理解為秋風吹梧桐葉的聲音。詩句的理解不能單獨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內部之間的聯系,組織語言也要符合古詩的意境。
二、古詩教學的難點,在于對詩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級要求學生開始關注詩人的情感,因此,教學中,學生從認知入手,通過品味語言,引發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啟動思維,從中感受、理解、體會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通過展開想象,多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感悟詩人運用語言的獨到,感悟古詩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歷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鳴。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本設計還巧妙地將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由情感驅動、引發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物我兩忘、如癡如醉的境界。這樣做,凸顯了主題,突出了這類古詩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進一步拓展閱讀此類古詩的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三堡實驗學校)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13
隨著課改不斷深化,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活躍、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迷惑,語文課到底怎樣上?這個問題總是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聽了上海骨干教師的語文課和他們的講座,頗有感悟。因此,將我所悟出的點滴,融入到《夜書所見》一詩的教學中。
一、把握語文教學特點,熏陶感染,進行人文教育。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重視指導學生感受詩的內容,充分領悟詩人的情感,然而詩的語言是濃縮的精華,加之詩人的創作背景學生根本無法考證。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心比心地進行彈性感悟。這樣才有可能領悟詩的內涵意境。
《夜書所見》是小學語文三年上冊教材。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熟悉的《靜夜思》引入,使學生體會李白看到皎潔的明月,而產生的思念家鄉的感情,讓學生明白“景”與“情”的聯系。接著展示圖畫讓學生說說“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踴躍回答“高興!”“有趣!”這與作者孤單寂寞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同一情景為什么感受會不一樣呢?”這又為理解作者寫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鋪墊,使學生更深刻體會到由于作者獨身一人,游離在外,才產生強烈的思鄉之情。身臨其境、遷移體驗是使學生與作者達成共鳴的最好途徑。我班住宿生比較多,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離開父母,孤獨無助,想家的感覺尤為強烈。借助這一特點,我把他們很自然引進情境中“你們離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難受!”……(當時有一位女生說著說著竟然掉下了眼淚。)趁此機會,我說:“那你用這種感受,把這首詩讀給他們聽好嗎?”此時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3、借助注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的要求設計,既樹立了小組長的威信,又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精神。
三、注重現代化教學與語文課的整合
多媒體科技應用于教學領域,是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使用多媒體,以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夜書所見》一詩中,為了掃除學生學習的障礙,突破學生對“梧桐樹”“促織”詞語的理解,我精心制作了課件,將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變深為淺,化難為易。由此我體會到多媒體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課件內容的選制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目的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脫離教學目標重點,只是為了渲染課堂氣氛的多媒體教學,只能使課堂教學更落后。
以上三點只是我在《夜書所見》一課中,略感到的成功之處。但本節課可也存有不足。
語文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課程必須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擴大視野,把課堂教學資源延伸到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夜書所見》既是一首描寫秋天景物的,又是充滿濃郁思鄉之情的詩。類似這樣的古詩很多。在教學時,我只是鼓勵學生課余進行大量搜集,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組織、督促、交流,沒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厄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得不到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的充分培養。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從實踐中反思,從反思中實踐,才能更好的駕馭現代課堂教學。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14
教學目標:
1、能準確地認讀多音字“挑”,能用簡潔的文字概括詩文的主要意思。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關字詞等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情感,并背誦詩文。
3、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培養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營造詩境。
(課件出示課文插圖)
師:上課之前,老師先要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幅圖,在這幅圖中,你們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學來說說。
指名回答。
師:我們的同學觀察得真仔細。在南宋的時候呀,有位大詩人——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夜晚,他外出散步,見到了我們這幅圖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幾十個字便把這幅畫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同學們想不想讀一讀呢?(板書課題)
2. 初讀詩文,理解詩題。
1. 齊讀課題。
2. 師: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首詩《所見》,回顧一下,“所見”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所看到的。)
3. 師:至于這個“書”字,我們先來給它組組詞。(看書)
“看書”中的“書”字是“書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題目里,和前后的詞連接起來,它是不是這個意思?再齊讀課題一次。
4. 想想,他和“所見”連接,這個“書”字還有什么意思?誰說?
指名回答(書寫)。
5. 師:對,“書寫”的意思,這就叫做一詞多義,現在我們能完整地說說詩題的意思了嗎?
6. 先請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齊講。
7. 師:題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現在請大家自由地將這首詩讀兩遍,第一遍讀的時候結合拼音、注釋把字讀準,第二遍要把詩句讀通。
8. 請一生讀。(指導多音字“挑”)。
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很流暢,很通順,但詩是有節奏、有韻律的,如果你能把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就一定能把詩讀得更好聽。現在請同學們聽范讀,畫出詩歌節奏。
9. 學生練讀、齊讀。
三、抓住字眼,感悟詩意。
1、“夜書所見”,作者寫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詩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劃出來。
2、告訴老師,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葉”(板書)
師:對,有梧葉,那梧葉怎么樣呢?把這句詩再讀一讀。
生讀。
師:“蕭蕭”指的是什么?
生:風聲。
師:寫風的聲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現在我們把“呼呼”這個詞放到詩中間,來對比讀一讀。(第一二大組①,第三四大組②)
課件出示:①呼呼梧葉送寒聲。
②蕭蕭梧葉送寒聲。
讀出來什么了嗎?
(凄涼、悲傷)
師:是啊,在詩歌的開頭,作者就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蕭蕭秋風吹著梧桐樹葉,吹在風中人的身上,送來陣陣寒意。如果當時站在這風里的是你,結合插圖,想像一下,面對這蕭蕭的風,看著漫天飛舞的梧葉,你會產生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生:思鄉之情。
師:帶著你的感悟把這兩句詩讀一讀。
跟他有共鳴的同學一起來一遍。
師: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動客情”,這個客就是指的——詩人自己。
(板書“動客情”)
師:現在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結合詩境,把第一二句再來體會體會。
(2)“兒童”“促織” “籬落一燈明”
師:除了梧葉,作者還看到了什么?齊讀詩歌三四句。
生:兒童。(板書)
師:那么兒童在——
生:捉蟋蟀。
師:來,把第三句讀一讀。
師:老師在這里琢磨,把這個“知”字換成“見”字應當更好啊,你們認為呢?
生:不對,因為他沒有親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師:看來這一句話作者寫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會有這種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齊讀: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蕭蕭梧葉下,一伙兒童與蟋蟀嬉戲,此情此景老師無法用語言表達,請大家邊看圖,邊想象,讀詩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聯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這樣捉蟋蟀的。
師:此時此刻,那籬落邊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時的他自己。
師:他此時此刻的心情又會怎樣?
生議。
師:從這里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詩人在前兩句中“動”了的客情;看到兒童們玩蟋蟀,他又一次“動”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四、吟誦詩文,再現詩情。
1、師:所以,“動客情”就成了全詩中的中心詞。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們要抓住這個中心詞更好地用心去感受這種感情。請再讀一遍,看能不能讀出這種感情?
2、生:(靜思細讀)。
3、師:(觀察生讀后)你們都在認真讀,很好。不過,有的讀得太快了,有的聲音太高了……。你想,詩人當時一個人很孤單、很苦悶,思鄉心切,情緒低沉的呀,聲調要緩慢些。比方,有個小姑娘拉住媽媽的手搖,雙腳輕輕地跳:“媽媽,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這首詩就是要把詩人“想家”(鄉愁)的感情、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再自由讀,看誰讀得最好?
4、生:(自由讀)
師:現在,我看誦讀好多了。只是“動客情”是詩中的中心詞,吐字要清,適當放慢。(范讀)“江上/秋風/動……客情!”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
5、齊讀古詩。
五、積累背誦,回顧拓展。
1、這一次的朗讀,老師看到你們已走進了作者的心靈。同學們能不能把整首詩背下來呢?試著背一背。
2、我們也來學做小詩人,好不好?就根據這首詩的意思,用現代人的話口述四句;要想像、順口、有感情。先分組討論,看哪組表達最好?
一陣陣_____的秋風吹落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啊,
這江面上的風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
那籬笆下玩蟋蟀的兒童們啊,
更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詩文。
2、積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句。
《夜書所見》課堂實錄 篇1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 朗讀、背誦詩文。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鍵:
1. 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 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
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 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情
1. 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
2. 齊讀題目。
3. 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 老師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5. 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6. 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 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面劃線,說說感受。
2. 在這樣凄涼的秋夜,詩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覺?他想到什么呢?(板書“動客情”。)
3. 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 圖文結合,自由讀文,聯系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聯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注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圖文結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 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么投入,就會想到什么?(家鄉、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7. “動客情”就是全詩的中心句,文字中融進了詩人思鄉之情,我們讀的時候就要把“想家”、“鄉愁”的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你覺得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這種感覺?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四、誦讀詩文,品味詩蘊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升華了詩歌的情感。)
3.說說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么?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于思鄉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回應本課情感體驗。)
五、小小詩人,再現詩韻
把這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現代詩。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交流。)
板書:
見:梧葉 挑促織 一燈明
夜書所見 聽:寒聲 秋風 思鄉、孤獨
感:動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