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學問說課稿(精選2篇)
剪枝的學問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最后一課《剪枝的學問》。
這是一篇記敘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娓娓到來。最后,“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二、設計理念和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設計時我以情為基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語文的重要特點是“情”,注重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本課教學從情入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師全情感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 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本文字里行間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知道“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知的深度。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課堂行為,并影響和改變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學中教師通過文字信息“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等讓學生從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內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義,品味出字里行間的意境。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悟,基本讀懂課文內容,了解剪枝是為了來年能收獲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能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三、設計特色:
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閱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鑒賞、吸納,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意圖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本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根據這個理念,我對第二課時學文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一)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1、復習導入,探究學文
課文中的“我”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誰能告訴我小作者三次走進桃園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說后板書: 冬 剪枝 春 開花 夏 結桃 這個環節設計鞏固了課文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按照學生的意愿來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
讓孩子們帶著“對這三次進桃園哪一次最感興趣,就去讀一讀,并想一想,為什么最感興趣?”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著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體展示了“紅云片片的桃園”,并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第 ———次去桃園,因為———”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說完整通順的話。
教師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學效果就會越好,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既感到老師的問題簡單,又感到新鮮有趣,這一環節巧妙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的氛圍,這樣一方法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為下一步的朗讀作好了鋪墊。
2、讀讀說說三進桃園,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園看到的情景,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應,依次展開,有機地拓寬知識面。通過學生練讀、 指名讀,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點評。指導讀好“我”的話:“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朗讀的舞臺,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能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條?(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欲望。
“語文是讀出來的。”這里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同時讀、思、議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書中達到目標。
指導讀好王大伯的話,這里關注弱勢群體:我要找那個這堂課沒舉過手的學生回答。難道只要是粗壯的枝條就都要剪掉嗎?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讀課文 全班交流 。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小組討論: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學習,生生、師生互動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本環節給學生提供合作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于傾聽,共享成果。
我接著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么?懷疑什么?他憑什么就相信呢? 教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系文本。
王大伯說的話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必須要驗證驗證就一起走進夏季桃園。自由讀課文 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么樣了?當小作者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他為什么會吃驚呢?
4、感情朗讀,整體回歸
在學生了解小作者三個季節都在關注著王大伯的桃園,從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后,請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一讀,再次感受。
通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么感受?想說的,想做的都可以談。我設計這一環節,意在升華情感,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真正做到“課已畢,趣猶存”。
5、總結升華
生活中有很多的學問,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心生活,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善于思考的頭腦去探索,你一定能成為生活中有學問的人。這一環節告訴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學語文,樹立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華情感體驗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考我從王大伯話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后聯系自身實際說說“減少”是為了“增加”道理,這樣操作旨在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對他們課內知識的延伸,也是為了滿足孩子無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最后,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用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聯系實際說說“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
在開放的、自主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學問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我”在桃園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介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寫“我”在果園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經詢問,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寫春天來了,桃花盛開,“我”盼望花兒早日結果。第五自然段寫桃子豐收了,“我”在驚喜的同時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話。
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后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蘊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課文的重難點是把握“我”的心理變化,了解剪枝給人的啟示。二、設計理念和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閱讀教學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活動。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閱讀教學中有自讀、精思。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精讀課文。
2、了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三、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比較乖巧、懂事。但班里優生較少,中間學生居多。這些學生比較懶惰,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課,當我提出問題時,總是那幾個喜歡動腦舉手發言的學生回答。《剪枝的學問》這篇課文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而且文中對于我的感悟,寫得比較含蓄。班上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過程
(一)、概括課文內容
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找出描寫“我”心理變化的四個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板書。讓學生根據這四個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課文內容。)
(二)、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精讀課文。
1、學習第一小節,認識王大伯。
學生通過朗讀第一節,找出關鍵詞(遠近聞名、總是、大、甜),感受到王大伯是種桃能手。這樣設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2、學習第二三小節,體會“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的過程。
1)、第二三小節是課文的重點,通過邊讀邊想,主要讓學生明白:王大伯為什么要剪枝?
首先讓學生自由讀一讀二三節,找一找我滿懷好奇地走進桃園,看到了什么?并用一句話概括這番情景。看到好好的枝條被剪掉,我的心情怎樣?讓學生讀一讀“我”問王大伯的話,理解當時“我”的心情。朗讀時,要注意讀好幾個語氣詞,讀好兩個問號。
2)、看到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訴了“我”。理解王大伯的話:“你別看這跟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是重點。讓學生反復讀這段話后,小組討論:什么叫“瘋長”?紙條瘋長了,會產生什么后果?這些粗壯的枝條該不該剪?扣準了“瘋長”這個字眼,學生對“剪枝的學問”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3)、我接著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么?懷疑什么?老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系文本。
3、學習第四節,這一節寫得春天的桃園,寫得很美。這一節,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
4、學習第五節,感受我“又驚又喜”的心理活動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么樣了?當我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驚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此時的我,明白了什么?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的最后一句。因為這一句與王大伯剪枝時說的話相呼應,驗證了王大伯的話有道理。讓學生明白剪枝里頭真有大學問!
三、感情朗讀,整體回歸
1、在學生了解了作者從冬季進入桃園的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后,請學生再讀課文,再次感受。
2、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么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感情升華,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
3、全文總結:“剪枝的學問”告訴我們生活就是一本書,到處有學問,只要我們處處留心生活,善于觀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為生活中有學問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讀完全文,思考:我從王大伯的話里悟出什么道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后聯系自己實際說說“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
2、聯系實際說說“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可以向自己的父母、親戚、鄰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