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精選17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
師:昨天大家已學習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課,現在老師來檢查大家對這一課詞的認識情況.(出示生詞小黑板,指名認讀.)
師:詞會讀了,這首詩會讀嗎 (出示《九日九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小黑板)指生讀,重點指導讀出詩的節奏.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王維.
師:我們說話得有根據才行.你從哪里知道是王維寫的呢
生:第一段.
師:那就自由默讀第一段,邊讀邊思考:你還讀懂了什么
生默讀.
師:誰先來說說通過這一段的默讀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維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
師:是呀,王維還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比你們大不了多少.誰還來談談你讀懂了什么 生2:我讀懂了王維是唐朝的大詩人,在他十五歲那年就能獨自一人在外生活兩年.
師:你可真會讀書.孩子們,你們離開過家兩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嗎 有嗎
生:沒有.
師:一年多少天
生:三百六十五天.
師:兩年就是 生:兩個三百六十五天.
師:一個孩子遠離父母在外生活這么漫長的時間,那種思家的心情大家能體會到嗎 誰能通過朗讀讓大家體會到時間的漫長是思家心情的迫切
生讀.
師:這就是(指詩的第一句讓生齊讀).
師:正因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他才會(指詩的第二句學生齊讀.)
師:誰知道佳節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嗎
生:九月九日.
師:九月九日又叫什么節
生1:重陽節.
生2:老人節.
生3:登高節.
師:是的.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有登高的習俗,所以又叫登高節.你們還知道哪些節日及這些節日的習俗呢
生1:我知道過春節吃餃子.
生2:我知道中秋節吃月餅.
生3:我知道端午節吃粽子.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知道的這么多!看看課文里是怎么描寫重陽節的熱鬧場面的好嗎
生:人們很高興,很開心.
師:老師說過,我們說話要有根據,你的根據是什么呢
生:"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師:"扶老攜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嗎
生:好象是扶著老人吧
師:這樣說完整嗎 就象你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帶著你們出去游玩時怎么樣呢
生:爸爸,媽媽攙扶著爺爺,奶奶,還要拉著我.
師:你說的可真好,這就是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可以換個什么詞合適呢
生1:高高興興.
生2:開開心心.
師:是的.這就是"興高采烈".當王維看到人們過節這么開心這么愉快,他怎樣呢
生:"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用課題里的哪幾個字可以說明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呢 生:"倍思親".
師:知道"倍"的意思嗎 生:更加.
師:再把這兩段連起來讀一讀,你讀懂了哪兩句詩的意思了
生自由朗讀課文后齊讀第一句詩句.
師:大街上到處洋溢著過節的歡樂氣氛,而此時此刻王維卻獨自一個在他鄉無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
生:想起了以前在家時與親人們一起過節的熱鬧情景.
師:而如今卻 生:"天各一方".
師:"天各一方"就是指
生:與親人相距很遠,不在一個地方.
師:此時此刻王維還會想 生1:如果能與兄弟們在一起該多好哇!
生2:如果爸爸,媽媽在身邊我就不會這么孤獨了.
生3:我要是能回去與親人們團聚該是多么幸福啊!
師:你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你們說的老師都沒能想到.是啊,王維在想念著家鄉的親人,家鄉的親人也會想著他嗎 生:一定會.
師:何以這么肯定
生:"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著長安,思念著我呢."
師:這可是王維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廂情愿呢!
生:我們要是平時不在家爸爸,媽媽都會想我們的.
師:這下老師相信了.是啊,我們離開家一段時間后家里的親人都會想念我們的,何況王維離家兩年了,而且還是個孩子呢,家中的親人一定會思念他的.想著過去的美好時光,看著眼前的歡樂景象,此時此刻王維思緒萬千,不由得吟出了(出指全詩讓生齊讀).
師:想家的滋味好受嗎
生:不好受.
師:誰能通過自己朗讀這首詩,讓大家都能感受到王維這種思家的心情呢
找兩生聲情并茂地讀這首詩.
師:詩讀得這么有感情把老師都給打動了,能把這首詩默寫下來嗎
生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師提出注意寫字事項).
師:孩子們辛苦了!感謝你們與老師這節課愉快的合作,孩子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2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呂老師在教學中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引導學生層層剝繭般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和緣由,理解詩意,想象詩境,體悟詩情。
本課作為“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討課,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發現,剛開始上課時,學生是有些拘謹的,但隨后我們能卻分明地感受到學生的狀態越來越積極主動了,學生的情感越來越真摯細膩的,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開放了,學生的發言更為精彩個性了,這和呂老師合理的教學設計、巧妙的點撥引導是分不開的。本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以題入手,分層研讀,詩文相融,感受詩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呂老師先引導學生初悟課題,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行詩,接著引導學生再悟課題,感受文意。她以課題為線索,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首先抓“佳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等關鍵詞語,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抓“思親”,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探究他“思親”的原因,明白他是觸景傷情,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接著引導學生感受王維是如何“思親”的,抓住“思緒萬千”,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通過“登高遠眺、頭插茱萸、總要、手挽著手”感悟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又抓住“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值得一提的是,呂老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共設計了四次讓學生朗讀課題,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課題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說明他們的理解感受在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升華。呂老師還能有意識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讀出課文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她常常在問學生:“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蘊藏著一個老師的教育智慧,因為她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空間,可以讓原本凝煉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形象,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建構性”。……[[小精靈兒童網站]
二、聯系生活,激活情感,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呂老師在教學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著學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聯系生活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人們登高游玩時的興高采烈,呂老師就問學生:“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經歷,你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人們歡度重陽的快樂。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呂老師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語調說:“王維15歲那年,離開家鄉,獨自去京城長安考狀元,直到21歲才考取功名,這么多年,每當吃飯時,餐桌前只有一個人,王維心里怎么樣?天涼了,撫摸著身上的衣服,看著那又細有密的針腳,心里在想誰?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現在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動情誦詩,理解詩意,品味詩韻
在學生了解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創作的完整情景后,呂老師出示了全詩,告訴學生:“我們讀書要把自己放進課文,現在,你就是小王維,來吟誦自己剛剛創作的詩歌吧。”孩子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他們有著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聽說老師讓他當詩人王維,馬上就來勁兒了,加上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他們一個個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自己創作的詩”,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小王維,我注意到最后一個穿黃棉衣的女孩更是讀得搖頭晃腦,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在學生朗讀全詩后,呂老師又以角色采訪地形式追問:“小王維,你有什么感受?”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相機巧妙地指點關鍵詞的含義,為下一環節講述詩意作準備。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呂老師又創設了一個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維寫完了這首詩,把詩給了客棧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句寫得真好,你能給我解釋解釋意思嗎?”另一位客人也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什么意思呢?”這樣在情境活動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橫生,學生學得興致勃勃,他們一步步品出了詩韻,這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的“開放性”,讓學生“活學知識”。[[小精靈
四、拓展內涵,指導運用,以點帶面,豐富積累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成了廣為傳誦的經典詩句了,而“佳節”的內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陽節”了,呂老師能關注這一點,拓展詩句的內涵,并創設了多種情境,指導學生活學活用。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春節,邊防戰士守衛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我想這里是否再開放些,老師創設了一兩種情境后,干脆讓學生來創設合理的情境,用上這句名詩表達情感。)這樣的拓展內涵,指導運用,我想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延展性”。這一“延展性”還體現在呂老師能以點帶面,豐富學生的積累。當指導學生感受重陽節時大街上的熱鬧后,呂老師請學生說說腦海中還想到了哪些詞語可以形容這樣的畫面?在通過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到王維的濃濃鄉愁之后,呂老師又引導學生背誦了三句曾經學過的同樣表達詩人鄉愁的詩句,并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開一個“思鄉誦詩會”。
其實,呂老師這堂課上的亮點還不止這些,比如出示一幅圖,標上東南西北,標上“長安”“蒲州”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義,課前利用讀詩句猜季節,讀詩句猜節日的游戲把學生引入學詩讀文的情境。
還有最后的總結全文部分,呂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身邊的活資源,一個和他們朝夕相處了兩年多的同學即將出國去加拿大學習了,老師把這首詩作為禮物,送給要遠離家鄉和祖國的那個孩子,讓她動情地來誦讀,又鼓勵其他學生用心朗讀,把這首詩作為臨別的禮物送給朋友。當時聽到這里,非常感動,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位將要遠行的孩子,今天的這堂課必將成為她一生中美好的記憶。這也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商榷之處:
1、展開想象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些超越學生經驗的想象有時會浪費時間,弄巧成拙。
2、拓展要適度,閱讀教學的根本還在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感悟研讀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師的提問還可以相對減少些,問題的開放性還可以稍大些,比如:學生讀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句子后,呂老師問的是:“你感受到了節日怎么樣?”我覺得似乎問:“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節日的熱鬧,也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快樂,感受到人們迫不及待地歡度節日的激動心情,學生的感受將更有個性化,更加多元化。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認識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寫正確、美觀;學習新偏旁,"幺"字旁。并能正確、流利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運用透過文本,展開想象,浮現畫面的方法,深入理解關鍵詞語"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關句子、段落的意思,從而體會詩人身居異鄉在重陽佳節時更加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3、通過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初步感受寫周圍環境反襯心情的表達方法。
4、借助古詩卡,網絡資源,學生精心搜集資料,了解詩人王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與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國有許多傳統佳節,今天我想請你們猜猜看,所出示的圖片和哪個節日有關?(中秋節)中秋節時,有什么習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節,人們總要( )。
2、學生填空。
3、出示龍舟、粽子圖片,猜猜看,句子練習(同上)。
4、出示茱萸圖片,介紹茱萸: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種有著濃烈香味的植物,據說可以驅邪避災。指名領讀。
5、引導:提起茱萸,自然也會讓人想起一個節日——(重陽節)。正音領讀。句子聯系:每逢重陽節,人們總要( )。
6、出示“重”。我們一起來看“重”這個字,還可以怎么組詞?(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這可是一個常用字,怎樣把它些好看呢?
7、請同學看我來寫(邊寫邊說兒歌):一撇一橫長,扁日在中央,一豎貫到底,兩橫要添上。
8、學生描紅、練寫
9、誰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農歷九月初九)
10.介紹重陽節的資料: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這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11、出示幻燈片:我國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王維,就在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一天寫下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朗讀。
12、你認為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思念家鄉、親人)
13、過渡: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句更成為表達“思親”之情的千古佳句。
出示課題,齊讀。
二、初讀感悟。
1、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詩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這首詩的呢?
出示初讀提示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詞句時,多讀幾遍。
(2)想一想:詩人在什么時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寫出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2、出示詞語,指名領讀。
一年一度 興高采烈 扶老攜幼(出示:幼,怎么記住這個字,認識新偏旁)
兄弟們 登高遠眺 歡聚
(放到句子當中讀一讀:每逢重陽節,王維總要和兄弟們歡聚在一起,登高遠眺。 )
天各一方 思緒萬千 思念 異鄉
(出示字典中“異”的義項,選擇正確的解釋)
解釋:離開家鄉到別的地方學習生活,那地方就被稱為“異鄉”。課文中的異鄉指?
3、我們交流一下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誰來說說詩人在什么時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寫出了這首詩的。可以使用課文中的語句。
節選文中的關鍵語句,用自己的話組合起來就可以概括課文大意了。
指名連起來說一說。
4、是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千古佳句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的。
三、精讀品析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唐代的大詩人王維,15歲那年離開家鄉,獨自來到異鄉京城長安求學,在長安他是一位異鄉人。 所以,他稱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誰能選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這句詩的意思?
2、“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3、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4、明明是寫王維思念家鄉,為什么卻寫別人歡度節日的情景呢,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書中是怎么描寫人們如何歡度節日的?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相關句子。
“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其中的哪個詞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時你的
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仿佛看到人們在干什么?又仿佛能聽到些什么?
例:扶老攜幼——我印象深刻的詞是“扶……”我仿佛看到人們攙扶著老人,領著自己的小孩,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老人笑得怎樣?小孩笑得怎樣?
還有誰印象深刻的也是“扶……”
其他同學對哪個詞印象深刻呢?
同學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把人們歡度節日的情景生動地描述了出來,惟妙惟肖,此時,你的心情如何?誰能帶著這種心情把這個句子再來讀一讀。
“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讀。
其實,節日不同,人們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也不盡相同,課前查過資料的同學,誰來說說重陽節有哪些習俗?(插茱萸、吃重陽糕、登高游玩、秋游賞菊、喝菊花酒……)
5、過渡:多么幸福的畫面,多么歡樂的場景呀,誰能用朗讀把我們帶到那熱鬧的大街上去?
“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讀、齊讀。
7、大家的朗讀聲情并茂,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沉浸在熱鬧歡樂的氣氛中。我猜,王維看到這種情景一定也很開心,也是興高采烈的,你們同意嗎?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呢?
8、說得好,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在長安生活,已經兩年了,這700多個日日夜夜都是孤獨一人。此時恰逢重陽佳節,他都不能與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興得起來,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鄉的親人。
出示:“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指名讀。齊讀。
9、看著別人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維最想做什么?……他能實現嗎?
看著別人一家團圓,圍在一起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王維最想做什么?……他能實現嗎?
看著別人秋游賞菊,與同窗好友吟詩作畫,王維最想做什么?……他能實現嗎?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是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奢求,身在異鄉的王維只能獨自沉浸在過去美好的回憶中。他想到了什么啊?能實現嗎?
因為他的家遠在蒲州,與長安相距數千里,中間還隔著一座高聳入云、難以翻越的華山。家鄉在山的東面,而自己卻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樂范讀: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3、你聽出了什么?是的,重陽佳節,熱鬧的大街上,王維只身一人在長安,是那么孤獨,與他天各一方的是誰?僅僅指兄弟們嗎?還有誰?
4、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你想說:“
如果你是王維的父母,你想說:“
如果你是王維的朋友,你想說:“
師: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誼呀,多深的思念,多樸實的恩情,有你這樣的知己一生無憾……
5、可是
這里有兄弟的相伴嗎,“如今……”
這里有父母的關懷嗎,“如今……”
這里有朋友的問候嗎,“如今……”
6、王維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他想起了過去的歡樂,也想起了獨在異鄉的孤獨,想到家鄉,想到親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課件)真是——思緒萬千。于是他提起筆,將濃濃的思念寄予四句詩中寫下這傳誦千古的名篇。
(三)再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情感升華。
1、此時此刻,我們再來讀這首詩,相信一定能夠讀出別樣的韻味來。
2、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當你站在山坡上,眺望著遙遠的家鄉,你無限深情地吟誦著: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當你站在窗戶前,仰望著皎潔的圓月,你孤寂無比地吟誦著:
此時此刻,你們就是王維,當你們想起家鄉的父母,兄弟,朋友時,你情不自禁地吟誦著:
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詩篇,這是發自內心的思念之作呀。(齊背)
3、小結:越是看到別人一家團聚,歡度節日的情景,就越顯孤獨,越使人想念遠在他鄉的親人。尤其是到佳節之時,思念家鄉的情感就更加強烈。
同學們,現在你們明白了吧,為什么寫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卻要提到別人歡度的節日的情景。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引讀)。
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再次出示課題)師:“每逢佳節倍思親”, 有這樣感嘆的又何止王維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鄉時,會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引說)。
2、還在什么情況下,會讓人想起這句詩?
3、包括經歷汶川地震的四川同胞們,在逢年過節想起被地震奪去生命的親人時,也會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2、能寫出這么感人肺腑的詩句,王維真不愧是唐朝詩人中的大家!
王維(701-761),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不但精于詩文,而且擅長音律、書畫。人們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其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邊疆關塞,或是小橋流水,都能寫得鮮活無比,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業
1、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并把古詩背后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2、請同學們搜集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自己來讀讀。
六、板書設計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西 東
長安 蒲州
華山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3
這篇課文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表。
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唐朝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兩年之后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登高游玩、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借以抒發對親人的思念 之情。明白如話的語句,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悟情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在教學時,把課題“作業”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內容,說一說王維為什么會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在重陽佳節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學生理解那種濃濃的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再讓學生聯想一下王維還會想些什么?兄弟們還會說些什么?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來理解思鄉之情。在此基礎上理解詩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讓學生自己理解詩句也就不困難了。課后讓學生搜集王維的詩作,進行“古詩朗誦大賽”,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評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化地解釋王維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于學生理解背誦古詩。教者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條理比較清晰。
教者由課文入手,先讓學生找出了王維思念故鄉的原因,他在重陽節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想一想王維還會想些什么,兄弟們還會說些什么。再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一層扣一層,條理比較清晰。
抓準了關鍵詞。
“思緒萬千”一詞在本文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概括了王維客居他鄉時的思鄉之情,它也是王維寫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觸發點。教者及時抓住課文的這一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它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處。
但教者在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還欠缺了一點,學生還沒有真正深入到王維的內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語言還缺乏激情,沒能很好地帶領學生走入課文,學生還沒能真正體會文章的內涵。另外,不應該把文和詩完全割裂開來,應該文中有詩,詩中有文。
主評人:孫霞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5
讀課題
課題里有三個生字,我請同學再來讀課題。(三生)齊讀,師正音逢
讀了課題,同學們心中有什么疑問?
生:“佳節”什么意思?
生:“倍思親”是什么意思?
生:“逢”是什么意思?
師:逢是遇到的意思。讀了課題,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為什么要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你提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生: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佳節是什么時候?
……
師:預習了課文了?
檢查詞語
(回)憶王維重陽節頭插茱萸思緒萬千扶老攜幼手挽著手
生讀,師糾正:重陽節
齊讀。
去掉拼音再指讀生詞讀音
齊讀。
今天學習的十個生字里有兩個生字的筆順特別重要
出示:挽一撇
插看演示學生描紅
學完生字新詞,能不能把生字讀正確連貫
指名四生朗讀課文
糾正“遍插”誰把文章最后一節再讀一遍,不著急。
還記得剛才提出的四個問題嗎?
輕聲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在書上劃劃
生交流。
1、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王維是誰?
生:王維是唐代的大詩人
師:倍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的意思,“王維看著……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誰來讀出“更加”的意思。
師:佳節是哪個節日,課文里指什么節日,是什么時候?
生略
師:在當時人們是怎樣歡度重陽佳節的?
生讀課文
師:想想當時人們是怎樣歡度重陽佳節的?
師:看句子,聽老師讀
給“興高采烈”換個詞,說說句子
還從哪個詞看出全家人團圓在一起
生:團聚、扶老攜幼
王維為什么會“每逢佳節倍思親”一邊認真看書一邊思考
生讀“十五歲那年……”
師: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是少年,而且離開家鄉兩年了
生讀句子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生讀詩句
所以,王維會:
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是怎樣地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呢?課文哪一節告訴我們?
生讀第三節
出示:思考這段話,王維在思念親人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呢?
生:王維很思念家鄉
生:很孤獨
讀“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同學們體會到這么多豐富的感情,都通過這個省略號表達了出來。生再讀。
讀詩的后兩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誰來念這首詩。
兩生讀。
同桌互讀
指名朗讀。齊讀課文第一節。
作業:
收集大詩人王維的詩
收集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寫得思念家鄉親人的詩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詩”,文辭優美,簡潔,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 然而在教學時并不能如一般的閱讀教學,停留在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師自身要明白“文包詩”的特點,捉摸編者編寫此類題材的意圖。在小學階段,讓學生背誦古詩也許并不難,但是要求學生理解古詩字里行間的意思,以及寫作背景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只有在小學3—5年級才會出現了“文包詩”,“文包詩”中的“文”就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而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幾乎不在出現“文包詩”這樣的題材。那么在教學時要明確一點:“文”是為“詩”服務的,對“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詩”中。
學生分析:
由于開展經典誦讀, 三年級學生基本已經會背這首詩了,但是僅僅停留在背誦和明白這是一首思鄉詩的層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詩中字里行間融入的思鄉之情。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孩子在初讀“文”時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詩”之間的聯系,但是這種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由文及詩,由詩入文感悟文中的思鄉之情。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文包詩”這種課文形式。
2、能抓住關鍵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王維在重陽節感到的舉目無親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誦出古詩,并能結合課文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在二年級時曾學過一首思鄉詩,還記得嗎?一齊背一背。
李白的《靜夜思》
師: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叫人時時刻刻思念著地方,尤其是在萬家團圓的節日,于是兩千多年前,同樣唐朝的一位大詩人王維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誰來讀?(指名讀、齊讀)
師:你們知道嗎?這首詩的背后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下面聽老師讀一讀這個故事。(師配樂范讀)
二、學習生字詞
a、師:之前大家已經作了預習了,這些詞你能讀好嗎?
出示詞語:思念 兄弟 異鄉 重陽
回憶 情景 佳節 登高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指名兩到三位,開火車領讀)
b、寫字指導
注意點:本課的生字難不難呀(不難) 生字是不難,但有幾個看似容易的詞語卻特別容易寫錯,一個是“佳”字,注意右邊是兩個“土”字,不能一豎到底。 還有兩個點要注意。“幼”字的一點不能丟,“念”字的一點不能添。
(老師范寫、學生寫一遍、描紅一遍)
三、檢查讀課文
你們的字詞真是讀的又快又準啊,課文也能讀的這么好嗎? 文章一共幾節?(四節)請四個人讀,即時糾正。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這首詩是誰寫的啊?(唐朝的王維),王維為什么在詩中說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呢?
(請兩位同學讀讀第一小節)
(2)如果變成這樣,你會讀嗎? 唐代有個大詩人,名叫( ),( )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 ),不覺已經( )。
(3)讀完以后,你想說些什么?
預設:王維很孤獨,離開時只有15歲,王維很思念家鄉,離開家鄉已經兩年了。
(4)你能讀出王維的思鄉之情嗎?(指名3人)
是啊,王維離開家鄉時只有15歲,比你們大不了多少,獨自一人來到了哪里?
京城長安(他不在自己的家鄉)——“異鄉”
是長安人嗎?(不是)——異客(外地人)
王維年僅十五歲,獨自漂流異鄉,感覺很孤獨。能讀好這一句嗎?
獨在異鄉為異客(指名讀,讀出思鄉之情。)
五、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佳節”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節日)
(2)在我們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節?
八月十五的中秋節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正月初一的春節
……
注意:要把話說完整
(3)對,這些節日都叫佳節,在本文中,佳節指什么節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就像其他傳統佳節一樣,是一個萬家團聚的好日子,在這一天,王維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這一天,人們心情怎么樣?
很高興
(5)你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a、“興高采烈”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你能換個詞嗎?
預設(學生能說出“興致勃勃”、“欣喜若狂”、“高興”)
b、“扶老攜幼”什么意思? 過節時,你們全家會出去玩嗎?會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怎么走的呢? 攙扶著老人,帶著孩子。
(可以做做動作)
c、全家出動,登高游玩,多開心啊?你覺得這一天,人們除了登高游玩還會做些什么呢?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此時應該能說出重陽節的一些風俗。
師:是啊,多么開心的節日啊!可是“獨在異鄉”的作為“異客”的王維看到這樣的情景會高興嗎? (不會)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怎么樣?——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真是——(引讀)每逢佳節倍思親,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嗎? (更加)你能讀出更加思念嗎?(指名3-5人讀,讀出思念)
六、學習課文第三節
(1)王維在重陽節這天對家鄉的親人懷著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節)
出示: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指名讀)
(2)王維知道,現在兄弟們一定也在頭插茱萸,登高遠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唉——只少了一個人,是誰?(王維)
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讀3—5)
(3)師: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王維呢。你覺得家鄉的兄弟在登高聚會時想對王維說些什么?
(生自由說)
預設:王維,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長安還好嗎?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啊?
(4)王維知道家鄉的兄弟正在思念著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也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5)王維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鄉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齊讀。
指名配樂朗讀(3—5)人(有感情的朗讀)
能背上嗎? (有感情的背誦)
師總結:以后,人們離開家鄉,漂流在外地,每逢節日總會特別思念家鄉時,便會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啊。這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而這句話便成為萬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絕句。
七、拓展延伸
思鄉之情充溢著游子的內心,王維除了寫這首詩千古絕唱外,還寫這樣一首思鄉詩
出示: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翻譯大致意思, 你覺得王維除了想知道家鄉的梅花有沒有開以外,還想知道什么?
預設:想知道家鄉的兄弟好不好,身體是不是很健康… …
八、作業:
1、結合課文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
2、搜集幾首思鄉詩,小組交流背背。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尊重學生個性感悟,并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2、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古詩中,有許多傳誦千古的名句。你們知道的有哪些?
老師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還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的題目呢!誰來讀一下?(逢)
這句話出自哪首詩?這首詩又是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呢?請同學們自己去讀課文,讀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攜幼 頭插茱萸(圖)
(1) 攜帶 (2)拉著 插的筆順、書空
交流讀書所得,相機板書: 重陽節(九月九日)
王維 思念 兄弟 思緒萬千
(誰了解王維) 思 親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出示)。誰來讀一下詩題。學習古詩,先要解詩題。誰能來給大家說一說?山東,華山東面。想不想讀讀這首詩?指名兩同學讀(4遍)。
剛才,我們解了詩題,讀了詩句,接下來我們就要明詩意、悟詩情了。你們有什么好方法?(1)聯系上下文;(2)抓住關鍵字。這首詩是包含在課文中的,學習這樣的詩還有什么方法呢?(讀讀課文)
看老師的朗讀要求:(1)朗讀課文,把古詩和課文對照起來,理解詩意。(2)4人一小組,各選一行詩說說它們分別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詩連起來說說是什么意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
說說這行詩的意思。你是通過朗讀哪一小節知道的?讀給大家聽。通過你的朗讀,我知道王維在長安非常孤單。(15歲 兩年)兩組同學讀課文,兩組同學讀詩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是一句名句呀,誰來說說它的意思?理解倍、思、親為什么王維到了美好的節日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誰能把課文的有關內容讀一讀?她在朗讀的時候,感情有沒有變化?她抓住哪個詞來讀的?(興高采烈)你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什么時候也興高采烈。一起用興高采烈的語氣來讀讀1、2兩句話。剛才說到她的感情有變化,有什么變化?齊讀。男生讀熱鬧場面,女生讀寂寞心情。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兩行詩你們理解了嗎?誰來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遙知,課文中哪兩個詞可以看出王維和兄弟們相隔遙遠。
讀第三小節,感情有沒有變化?誰能把它的變化讀出來?
齊讀課文,一人讀詩句。
王維此時想得很多很多,課文中有兩塊地方可以看出來,你能找到嗎?板書“思緒萬千”。理解意思。
誰能連起來,把整首詩的意思說給大家聽?
詩意我們理解了,你能把這首詩讀好嗎?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背誦。
小結課文,指導讀全文,一人讀古詩。
作業:
1、按照課文內容填空。
重陽節指農歷 ,這一天,人們 ,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 , 。”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寂寞,思念親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陽節親人登高遠眺的情景。
2、將節日與傳統食品聯系起來。
水餃 重陽
元宵 春節
粽子 元宵節
月餅 端午節
千人糕 中秋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9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細讀課文,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分自然段講讀。
我們已經知道“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事情,當時的王維是怎樣一個人呢?請讀: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 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兩句)說了什么?
板書:王維
(3) 小結:這一自然段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講的是唐代詩人王維15歲離家,到京城長安已有兩年。
(4) 齊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呢?請讀: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四句)
前三句說了什么?
板書:重陽 登高
重陽節這一天大街上很熱鬧,他們扶著老人,攙著孩子,你可以從那個詞語看出來(扶老攜幼)。
從哪里可以看出,重陽節是個“佳節”?(大街上很熱鬧,人們老老小小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們把重陽節看做是個佳節)
這種情況使王維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王維為什么逢到重陽節,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聯系,那句話說明王維15歲離開家,來到長安已經有兩年,他年紀輕,長期離開自己的家鄉,看到重陽佳節京城長安家家歡慶的情景,自然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3)小結:這一自然段講的是王維看到了重陽節家家歡度節日的景象,更加思念親人。點名題目。
(4)齊讀第二自然段。
過渡:王維主要想念哪些親人?具體想了哪些事?請讀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五句話)
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說了什么?
板書:插茱萸
教師講述:茱萸是一種有著強烈香氣的植物。古人重陽節登高,把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辟邪。這兩句話是王維回憶以前重陽節和兄弟們頭插茱萸登高遠眺的情況。王維除了想到這一層,還想到了什么?讀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這三句話里有兩個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說)
第一個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說了?(表示王維思念兄弟們有些想法省略不說了)
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什么?(表示王維猜想兄弟們思念自己時有些話省略了)
你們看,詩人王維思念兄弟們多么深切,既想到了過去,又想到了現在;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的確體現了“倍思親”的思想感情。
(3)小結:這一自然段講的是王維思念兄弟們的具體內容。
(4)齊讀第三自然段。
過渡:王維是怎樣來表達自己這種思想感情的?我們一起來看第四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說了什么?“思緒萬千”是什么意思?(思緒萬千就是想頭很多,想法很多)這一句話同上面哪個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聯系?(這一句話和第三自然段關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話說了什么?
板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點名了什么?(點名了重陽節)
“憶”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東”指的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不是今天的山東省。
這個詩歌的意思是:重陽節思念家鄉的兄弟們。
(3)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板書:異鄉 客
(4)看圖,加深體會詩句意思。
圖畫上的人是誰?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詩人?
點示:桌子上的紙上寫的是繁體字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未寫題目。
(5)指名講讀詩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他鄉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著茱萸,唯獨缺少我一個人)
(6)小結:這一自然段講的是王維寫詩表達了思念親人的感情。
(7)齊讀第四自然段。
二、 總結課文。
(1)這篇課文寫了唐代大詩人王維年輕時客居京城長安,在重陽節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他思念家鄉親人的無限深情。
(2)指名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
(3)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板書: 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異鄉客 客 王維
登高 插茱萸 遙知 少一人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熏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前活動: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調動感情,導入課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中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繼續走進《每逢佳節倍思親》。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他寫了一首有名的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用人們最熟悉的一句詩作為課題,讀:(指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生齊讀。)
3、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是“佳節”?(指名讓學生說,老師評點)
4、師:“每逢佳節倍思親”(突出)課文中的“佳節”指什么節?這個佳節人們是如何過的呢?過渡:人們常說:“讀書百遍,其意自現。”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聽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劃下來,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相信你們定能找到答案。
二、情景同現,讀文悟情。
㈠、讀讀想想,體驗節日快樂。
1、學生自讀。老師巡視。
2、交流:
(1).題目中所寫的佳節是指什么節呢?(指名讀句子。)(從“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知道這個節是重陽節)
(2)介紹重陽節(出示資料)
(3)在重陽節里,人們是怎么過的?(指名讀句)
a.長安的人怎么過重陽節?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同學們,用心去讀,用心去想,多讀幾遍,讀后再想想。待會兒老師請你來讀。你讀了這段話,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讀文,教師巡視交流。)
▲什么是“扶老攜幼”?讀詞。誰給“興高采烈”換個意思相同的詞(神采奕奕、喜氣洋洋)。
引說情景(配圖片):師:節日的長安街頭可真熱鬧呀!人們有的攙扶著老人去賞菊 ,有的 抱著小孩去買冰糖葫蘆 ,有的騎著毛驢去趕廟會 ,還有的 全家帶著重陽糕外出郊游 ……真是熱鬧呀!
這就是重陽節熱鬧的場景,此時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抽生說)
▲誰能把這歡快的場面通過讀書告訴大家?指名讀。(評價:聽了你的讀,我仿佛就站在熱鬧的大街上了;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你認為怎么讀才更熱鬧呢?)
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啊!人們都在開開心心過重陽節啊!
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節日,難怪王維會稱它為“佳節”。這段話該怎么讀呢?你再試試。(老師點評:你讀的真歡快。你讀的真熱鬧。你讀的真喜氣洋洋。)
b 詩人家鄉重陽節是怎樣過的?
▲(出示: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同學們再用心來讀讀這段話,看看后面的插圖,找找答案。以前在家鄉時,他與兄弟們是怎樣歡度重陽節的呢?(學生讀思)
▲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兄弟們頭戴茱萸登高遠眺;他們喝著菊花酒,吃著重陽糕,他們聚在一起吟詩彈唱……)(相機指導: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據說可祛邪避災。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了。到唐代就已經很普遍了。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他們的歡笑聲、喝彩聲、祝福聲……)
你想到了什么?(他們在重陽節里真是開心呀!
▲朗讀體會。(師:你們看到了兄弟手挽手,頭插茱萸去登高游玩,聽到了兄弟們的笑聲,多么高興啊,用你的語言將這歡快情景表達出來。
a、指名讀
b、點評:這歡樂多嗎?從哪里看出?“每逢”“總要”應該突出。
d、師:讓我們與詩人一起走進那個充滿歡樂的重陽節吧!(齊讀兩段話——家鄉過重陽節與長安過重陽節的場面)
㈡回歸古詩,品悟詩情
1、過渡:在這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日子里,王維開心嗎?出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請同學們邊默讀邊思考,從詩文中找到答案。
▲學生默讀詩,教師巡視。
▲交流體會王維的心情。
(1)獨在異鄉為異客(理解“異鄉“異客”“獨”——他一人在長安,外出求學,當兄弟們在家鄉“山東”(簡筆畫出長安至蒲州示意圖,幫助理解“山”指“華山”“山東指什么?)他的家在華山以東的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長安則在華山以西,是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山東指華山的東面,長安在華山的西面。此時他和親人天各一方。一人在外,離開家鄉的日子里,最想的是什么?(想念爸爸媽媽、兄弟姐妹、自己的同伴)他的內心怎樣?(孤獨、寂寞、)獨在異鄉他在“思親”;
(2)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當兄弟們重陽節等高歡聚時,他卻孤孤單單,只能是靜靜思念著兄弟們,他在“思親”,他“佳節倍思親”。)
(3)他僅僅是在重陽節思親嗎?(王維與他家人一別已有兩年。“已有兩年”兩年啊,多少天?算一算。這七百多個日日夜夜,他每時每刻都在想念著親人啊!兩地相距有近1000里。那時交通不發達,人們通行最快是騎馬,或者步行。千里迢迢來往,談何容易?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是啊,對家鄉朝思暮想的王維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這全家團圓的日子里,王維的心情是——(難過的、痛苦的、寂寞的),在每一個幸福的節日里,王維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把濃濃的思念溶進了短短的四行28個字里,提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引讀古詩。
▲你就是王維,你能讀王維的難過嗎?(指名二-三名讀詩,用緩慢、低沉的語調朗讀詩文。)老師給你配上音樂。(打開音樂《思念》)
▲誰能面朝大家,把王維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說給大家聽。
▲小結: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萬語匯成了這首詩(齊讀)
三、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師:(1)“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身處外地的游子們的共同心聲!(板書:游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兒女,這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邊疆的戰士觀看聯歡晚會,想起父母,這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同學們,重陽節,爺爺奶奶不和我們在一起,我們給他們打個溫情電話,這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時,每個中國人都期盼著團團圓圓。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親人)
2、同學們,這種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已經融進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從古至今,亙古不變。我們還知道哪些寫思念親人的詩嗎?
▲李白的《靜夜思》(生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老師向你們推薦兩句:(出示卡片)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生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總結:(指著板書)今天我們欣賞了王維因為身處長安和家人天各一方寫下的膾炙人口的思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無論親人離得有多遠,思念的情絲就會有多遠。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作業:
(1)小練筆:你有過思念親人的感受嗎?請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表達你對親人的思念。
(2)收集、誦讀王維的詩或反映思鄉的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書設計: 每逢佳節倍思親
天各一方 孤獨憂傷
思緒萬千 思念家鄉、親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0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篇以“文包詩”特殊形式出現的文章。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課題是一句王維思親的千古絕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聲!讀著文章,這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下面,就執教這堂課,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一、扎扎實實進行字詞教學。
中年級的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從教材來說,它是組成文本材料的基礎;從語文學習來說,沒有新的詞匯的吸收和內化,語文素養的提高也就顯得蒼白而空洞;從學生學情分析,中年級介于低、高年級之間,是由以識字、寫字為重點向閱讀體驗為重點轉化的重要年段,因此中年級的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本課的教學是第一課時,我在預習檢測環節沒有像教學低年級那樣把所有的詞語全都拎出來逐一講解,而是選取了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詞語進行歸類整合,分成兩類用紅、藍兩色標出。先讓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朗讀,互讀互評,理解意思,再通過開火車讀檢查合作效果,并通過出示“根據解釋說出相應的詞語”檢測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其中,“茱萸”這一植物學生比較陌生,我就出示圖片及文字資料幫助學生認識。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對“興高采烈”的“采”和“五彩繽紛”的“彩”比較容易混淆,我就把兩個字的意思列出來,教學生根據意思去辨析,并通過“選字填空”的練習進一步鞏固掌握。我想,這樣的詞語教學有所取舍,注重音、形、義的結合,能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從而更有效地積累詞語。
二、以題入手,詩文對照,感悟詩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是蘇教版語文教材新創的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的一種新型文體——文包詩。這類課文往往通過生動的描述,形象地展現詩歌的寫作背景、具體內容和豐富內涵,來幫助小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動人魅力。實踐證明,“文包詩”是古詩教學中一種具有多種教育功能的好課型。在教學中,我注重“文”、“詩”對照,尋找文與詩的內在聯系。在預習展示環節,我由課題引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檢查學生的朗讀,并幫助他們理解詩題的意思。在“細品思念,感受孤獨”環節,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與前兩句詩的內容相對應的自然段,然后出示學程單,讓學生仔細品讀句子,圈圈關鍵詞,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從中讀懂了什么。在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學生基本能抓住“15歲”、“已經兩年了”、“京城長安”,感受到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最后引導學生從“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重陽節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句話,扣住“更加”一詞,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維無法和家長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這樣,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內心的情感。
三、情感對比,想象練說,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只有真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真切地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教學中,我在多處進行了情感對比,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如第一處對比:開課時,由“佳節”導入,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我說:“歡度佳節是多么令人高興的事呀!而唐代有位詩人,在重陽佳節這天,卻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第二處對比:在學習第一自然段小組展示時,讓學生把自己的年齡和王維比較,談談自己離開家的經歷和感受,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從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維當時年紀小、離家久、離家遠,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第三處對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與王維當時的處境對比。我設計了想象說話練習:“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 ,又仿佛聽到了 ,真是呀!”在學生進行表達時,老師與學生互動,說此刻王維在哪里干什么。通過這樣的情境想象,互動對話,學生的情感與文本、與詩人的情感交融,對王維孤身一人在外求學時,眼見別人家團聚而自己卻不能與兄弟們團聚的孤獨感和思鄉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四、吟詩抒情,品味詩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語文教學就應激發學生對中華古文化的興趣,通過誦讀和積累,讓精美的語言和古人質樸的情懷在孩子們的心中積淀起來,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養。詩是中國的文化的一種表現,有著非常豐厚的含義。要讓我們的孩子覺得語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應該設計好教學語言。整堂課,我的語言也盡可能體現語文味,充滿感情以此來吸引學生。通過由淺入深,詩文結合,引領學生自由出入于古詩詞與現代文兩個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時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誦讀。誦讀的形式很多,如指名讀,男女生分句讀等,把人們登高游玩的快樂,王維內心孤獨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最后配樂吟誦整首詩。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水到渠成,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從而一步步品出了詩韻。
整個教學過程雖然閃動著一些亮點,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
1.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老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還比較明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小組合作展示的環節,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去說。
2.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不能一味地關注自己如何去完成教學任務,而要更多的去關注學生。評價要及時,面對學生的回答,在上課時,我也會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自己有時候真想好好地夸他一番,可是話到嘴邊,卻想不到用什么樣合適的話來表揚他。我更多的是在想自己下一個環節的設計或者說我事先的準備,而忽視了課堂上的生成。要想做好這一點,還需要大量的積累和學習。
3.語言不夠精煉,總是要重復學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時機,在講課的過程中,出現了不應該有的廢話。教師語言的感染力還可以更進一步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還可以更豐富些。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記得早在教學《練習4》中的“處處留心”時,教學到“重陽”、“老人”、“登高”這些詞時,就已經和學生一起背誦過這首詩。所以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從這首詩開始。
師:重陽節是什么時候?
生:九月初九。
師:有一首關于重陽節的詩,誰記得?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你能背嗎?
生:能。(生背誦)
師:還有誰能背?(教室里一大片的同學把小手舉得高高的.)
師:既然有這么多的同學都會背,我們一起來背!
生一起背。
師:同學們背得既正確又流利,但是我認為有一個最大的缺點,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生:沒有讀出感情。
師:你認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怎樣的感情?
生: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思念親人的感情。
生:還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師:回憶一下,老師以前對你們說過的話,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
生:腦子里要出現詩中描寫的畫面。
生:可以把自己當作是王維。
師:回答得真好!不過不僅僅是可以,而是一定要把自己當作是王維,和王維一起思念親人、思念家鄉。誰來讀一讀?
生讀。指名對比讀。
師:女同學讀一遍。(女同學讀)女同學讀得不錯,男同學也來讀一讀,好嗎?(男同學讀)
師:同學們還記得老師說過,文字是有溫度的嗎?有些句子,讀了后讓人感覺很高興、很愉快,心里熱乎乎的,而有些句子,讀過后讓人感覺很難受、很傷心,心里有些冰冰涼的感覺。誰能告訴老師,這首詩的溫度是熱的還是涼的?
生:涼的。
師:你能把文字的溫度讀出來嗎?
生讀。
師:讀得不錯,真的讓老師感覺到涼颼颼。大家一起用這樣的感情來讀一讀。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2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生齊讀課題)。
師: 15歲,還是依在父母身邊得到大人寵愛的年齡,可王維在15歲就離開熟悉的家鄉,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來到陌生的長安,異地求學,無依無靠,整整兩年,七百多個日日夜夜沒見到家鄉的親人,是怎樣的孤獨和寂寞呀!他是多么思念家鄉的親人呀!請你再讀一讀課題,相信會有不同的感受。(指名讀,2人)再齊讀。
二、學習課文。
師:俗話說:文章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有的句子你讀著讀著很開心,感覺心里熱乎乎的,有的句子讀著讀著,很難受,心里涼冰冰的。下面請同學們讀讀這篇課文,相信你們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一定能深深地體會到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們畫出相關句子,并寫下你的感受。
1、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師:誰來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從文中的哪句話,哪個詞體會到了王維的思鄉之情。(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
(1)“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a、此時,家家戶戶在歡度什么節日?你知道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嗎?
b、師:重陽佳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張照片,(出示圖片),你能用你學過的詞語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嗎?
c、課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這種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學生說(課件出示)
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讀。(評價:聽了你的讀,我仿佛就站在熱鬧的大街上了;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你認為怎么讀才更熱鬧呢?)
師:節日的長安街頭可真熱鬧呀!
出示課件:大街上熱鬧起來了,有的——————,有的——————,
有的————————,還有的——————,真是——————。
師:再次通過你們的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吧!
d、(音樂響起)師描述:炮燭聲、鞭炮聲,人們的歌聲、笑聲不斷傳來,人們手挽著手載歌載舞,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真熱鬧呀。別人一家團圓,那么開心,享受著天倫之樂,小王維呀,你此時心情如何?(師相機請兩位學生說)
師:是呀,看著別人一家團圓,王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
課件出示:
當別人一家團圓,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時,王維卻站在庭院前,對著一彎明月,他想:( )
當別人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望遠時,王維則( ),他想:( )
當別人( )時,王維( ),他想:( )。
師:你再來讀讀這句話,你一定會有自己的感受。
(出示:“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指名讀。(評價,賽讀,齊讀)
過渡:“每逢佳節倍思親”,越是到過節,越是激起王維思念家鄉的心情。獨在異鄉,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
(2)師:1、 配樂范讀
出示: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a,隨著音樂聽著老師的朗讀,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b、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c、你們看到了兄弟手挽手,頭插茱萸去登高游玩,聽到了兄弟們的笑聲,多么高興啊,用你的語言將它表達出來。
a、指名讀
b、齊讀
d、師:讓我們與詩人一起回到那個充滿歡樂的家鄉吧!(齊讀)
(3)師: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是那么遙遠。
出示:如今,我們卻天隔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a、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兒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讀出了什么?
b、 學生說(王維心情很難過)帶著這種感覺讀這句話。
(王維很悲傷)帶著這種感覺讀這句話。……
c、出示圖片:同學們看,王維的兄弟真的在頭插茱萸,登高西望,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你是王維的哥哥,你想說:“
你是王維的媽媽,你想說:“
你是王維的朋友,你想說:“
師: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誼呀,可是
這里沒有兄弟的相伴,“如今……”
這里沒有父母發關懷,“如今……”
這里沒有朋友的慰問,“如今……”
d、讓我們再次走過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
(4),師:王維目睹著家家戶戶節日的熱鬧場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現在,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的哪個詞來表達呢?
生說(思緒萬千)
點名讀,齊讀。
三、情感升華、吟詩抒情
過渡:王維與親人天各一方,重陽佳節不能相會,思鄉之情愈漸濃郁,思緒萬千之時,將這濃濃的思念溶進了四行詩句中。
出示古詩:
1、配樂范讀
2、忘了自己是誰,現在你就是王維,你會怎么來讀這首詩。
a、指名讀,評價。
b、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站在庭院里,沐浴著輕柔的晨風,你情不自禁地吟誦著: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站在山坡上,眺望著遙遠的家鄉,你無限深情地吟誦著: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站在窗戶前,仰望著皎潔的圓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誦著:
c、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萬語匯成了這首詩(齊讀)
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師:“每逢佳節倍思親”, 有這樣感嘆的又何止王維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鄉時,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外出打工的親人,思念家鄉時,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2、你還知道哪些思念親人的詩呢?
學生交流
4、老師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0
一、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興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三、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學時間 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生字,初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時候有許多節日,有的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像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古代一位詩人在重陽節思念親人而寫詩的事情。
二、揭示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14 每逢佳節倍思親
2.解釋題意。
(1)“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朝詩人王維寫的一首詩里的詩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節日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
(2)簡介王維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后遷局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畫家。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自讀課文,讀順課文。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讀,指點學生從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節等方面辨明讀音。
(3)抽生字卡片讓學生讀生字詞。
3.分自然段指名讀課文。
四、寫字指導
指導要點。
逢:半包圍結構。注意內部的結構。
佳:由8畫寫成。右部是兩個“土”疊加,不是中間一“豎”到底。
倍: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右上下兩端齊平。
插:12筆寫成。右部的筆順為:“撇、橫、豎、撇、豎、橫、橫折、橫、橫”,末“橫”左連“豎”筆,右連“橫折”部,且讓“折”部末端下露些。
憶:左部“豎心旁”筆順是“點、點、豎”。
異: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讀抄詞語。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4
課時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細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1.學生準備王維的小資料以及重陽節的相關習俗。
2.教師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讀題質疑
1.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王維是一位唐代的大詩人,他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叫《``````》(學生回答)。對了,課文就是用了詩中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作為課題。指題(學生齊讀課題)
2.質疑:那么,看了這句名句,你有什么疑問嗎?相機總結學生問題,引出“詩人為什么會思念家鄉的親人?又是怎樣思念親人的呢?”
我們一起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
二.讀中解疑
1.講讀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a.詩人為什么會思念家鄉的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1~2自然段。從中找出原因,找到后可以同桌相互交流一下,選舉一名代表來告訴老師。(學生讀課文1~2自然段找原因,然后相互合作,商量找準答案進行匯報)
b.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揭示出原因
①15歲離開家鄉,來到長安 (小卡片)
②時光飛逝,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
③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又到了
④街市一大早就熱鬧非凡,王維觸景生情。(相機讓學生插入王維的小資料)
c.同學們找得準確,知道的也不少,那么誰來選擇一句有感情的讀一讀。
相機提問“①15歲離開家鄉,來到長安 ”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么?
(談得出)是啊!王維小小年紀就離鄉求學,而且一別就是漫長的兩年。你離開過你父母一段日子嗎?心情如何?(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談自己的感覺)而王維是整整兩年沒有與親人見過一次面啊!你還想讀這句話嗎?相信你現在的感覺肯定不同了。
(談不出)你離開過你父母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
“②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了。人們......”
提問:重陽節這天,大街上很熱鬧。人們扶著老人,攙著孩子。你可以從穩重哪個詞語看出來?從哪里可以看出重陽節是一個佳節?你也能用“興高采烈”來說句話嗎?(扶老攜幼/街市很熱鬧,人們很開心)
d.王維為什么遇到重陽節就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聯系第一自然段說說)
e.小結:這些自然段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誰能用一兩句話把它講清楚?
(唐代大詩人王維15歲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已經兩年了,恰逢重陽佳節看到人們歡度節日的的情景感到孤單、寂寞,產生了思想之情。)
恩,這也正印證了題目的意思,讀題。哪句詩體現了王維的孤單、寂寞?(獨在異鄉為異客)齊讀1、2自然段。
(過渡)王維主要想念哪些親人呢?具體想了哪些事?
2.講讀第三自然段
a.討論交流,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b.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第一句話講了什么?(教師簡介“插茱萸”。王維除了想到了這一層還想到了什么?讀第三、四句話。
c.什么叫“天各一方”?(聯系前面的資料:指人在不同的地方,而且相隔很遠)這些話中有一個省略號,這個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①表示省略不說了②表示王維思念兄弟的有些想法省略不說了)
d其實王維想了很多很多,但書上沒有全部寫出來,而是用一個省略號代替。
那么文中哪個詞語告訴我們王維想得很多?這個詞語什么意思?
討論:王維還想些什么?兄弟們又會做些什么呢?小組練說。
e小結:你們看,王維思念兄弟們多么深刻啊,既想到了過去又想到了現在,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又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正體現了“倍思親”啊!(齊讀第三自然段)
(過渡)王維這種心情文中用哪句話來表達的呢?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a指導朗讀“思緒萬千”,文中這個詞語屬于“承上啟下”作用。
b于是,他提筆寫下了《九》這首詩。提問:“九月九日”點明了什么?“憶”是什么意思?(九月初九是農歷記日,思念、回憶)“山東”是否我們今天的山東省呢?(講解山東的意義:華山以東)
(創境)王維在思緒萬千時,將濃濃的思念融入了四行詩句中``````(范讀古詩)
c聯系前面的課文講講詩句的意思。
三.總結課文
這篇文章寫了唐代大詩人王維年輕時,客居京城長安,在重陽節寫下《九》這首詩,表達了他思念家鄉親人的無限深情。
a回頭再解題義。
b用情朗讀這首詩,在詩的意境中結束本課教學。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認識本課的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意思,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能說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能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4、讓學生在讀文悟詩中,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
教學思路:
整體思路:從題目入手引出詩句,由讀猜詩句的意思產生疑問,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通過讓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和文本的解釋進行對照,進一步加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和積累,讓詩文在自然結合中深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貫穿主線“思親”:了解為何而“思親”——體會為何而“倍思親”——品悟“思親”之情——感受“思親”之心。
教學過程:
板塊一:導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
2、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板書:“佳節”)邊寫邊講解,齊讀。
3、看到“佳節”這個詞,我們的心情一般都會——(高興),為什么?是呀,好的節日總是讓人很開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詩人在某一個佳節來臨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完成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
5、個別讀題目。
6、這句詩你在哪兒見過嗎?
板塊二:初解古詩,激發學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一讀詩:
(1)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
(2)指名讀
(3)齊讀
3、二讀詩:
(1)請你再次自己讀讀這首詩,想想你讀懂了什么?你讀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決:“佳節”是——重陽節(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認為重陽節戴著它可以祛邪避災。它代表了人們一種美好的心愿。(不懂處:你很會讀書,很愛思考。大家都很會讀書,那讓我們一起帶上這些問題走進課文,看看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了解。)
4、過渡:在全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為什么會如此感嘆,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會對詩有更多新的感受。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讀讀這首詩背后的故事吧。
板塊三:詩文對照,引領學生走入文本世界
學生自由讀文。
1、了解為何而“思親”
(1)出示第一小節。誰來讀讀第一小節。
(2)通過他的朗讀,你知道了什么。(板書:王維)在這兩年里,他會怎樣?誰也來讀讀這一小節。
(3)是呀,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去長安求學(板書:長安)獨自一人在外,難免會有孤獨的感覺,這就叫——“獨在異鄉為異客”。
(4)離家兩年里,他一定會常常思念親人。齊讀第一小節。
2、體會為何而“倍思親”
(1)那是什么讓王維“倍”思親?請你再讀讀課文。
(2)學生交流,出示第二小節,
(3)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看到了怎樣的熱鬧景象?指名讀,“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攜幼”?讀詞。
王維還會看到——(想象佳節的熱鬧)。再讀句。
這熱鬧景象、歡樂氣氛觸動王維的思鄉情懷。齊讀這句話。
(4)引讀: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現在你知道“倍思親”的“倍”是在告訴我們什么嗎?(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讀句。
(5)別人的一家團聚,別人的歡樂氣氛更增添了王維對家人的思念。誰來讀讀第二小節,讀出重陽節的熱鬧,讀出王維的“倍”思親的心情。
(6)齊讀。
3、品悟“思親”之情。
(1)此時此刻,王維一定想起了許多許多。他會想什么呢?請你再讀課文。走進王維心中好嗎?
(2)交流:你感受到王維思念親人的情感變化了嗎?
引導: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節)想到兄弟歡聚時他心情是——高興。誰來讀一讀。
想起兩年前的那個重陽節,王維思緒萬千:我們曾經——我們曾經——我們曾經——
再想想如今引讀——體會天各一方。
此時此刻,——(引)
心中真是——(學生說)。讀好“如今……我呢。”
(3)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王維對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齊讀第三小節。
4、感受“思親”之心。
(1)描述:重陽佳節,王維看著家家戶戶熱鬧歡慶的景象,想起了在家鄉和兄弟相聚時的歡樂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思鄉之情愈發濃了,一時思緒萬千,他就把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四行詩句中——(出示古詩)。
(2)誰愿意來帶著大家感受王維的此時的心情。指名讀。評:聽了他的朗讀,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齊讀。
板塊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詩文無窮魅力
1、“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豈止王維一個人呢?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月圓之夜就曾寫下了《靜夜思》,宋代著名的詩人王安石也曾寫下了《泊船瓜洲》,這些都是詩中的思鄉名作。
2、讓我們一起用我們的真情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教材解讀: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文包詩是蘇教版一大編寫特色,課文題目源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詩,這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膾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這句為題,使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面
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唐代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兩件后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登高游玩、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借此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情意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用詞自然而凝練,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景表達了出來,同時透露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一個“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詩人思鄉情濃。因此,也成為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課文第一自然段寫王維15歲時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點明了詩人獨自一人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處境。
第二自然段寫“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又到了”,本來在“異鄉”為“異客”思鄉之情就難免,更何況“佳節”來臨,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維形單影只,于是思念親人的濃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長安與家鄉路途遙遠,難以見到親人的。
第三自然段寫王維回憶、想象“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今天他們還會思念著我嗎?在這段,王維通過“我”對“兄弟們”的思念,來遙想“兄弟們”對“我”的思念,在一種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個故事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詩,讓人進一步體會原詩的凝練和意境。
教學理念:
1、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與體驗。努力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2、正確處理好學生自主和教師引導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關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教師的合理有效地引導推動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與探究。
3、課堂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深入對話的場所,師生應該在其間共同展開學習,互相進行思維碰撞,最終讓師生都有所習得,進而讓語文素養不斷得到積淀。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6
一、教師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下你們一定背誦了許多古詩!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靜夜思》嗎?(生:記得)(教師指名背誦)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今天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一首思鄉的古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關于這首古詩,還隱藏著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3課(教師板書課題,指導“佳”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生書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大聲的朗讀全文。注意讀書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不認識的字和生詞畫下來。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師:課文讀完了,文章的題目中有“佳節”,你知道“佳節”是指什么節呢?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指名回答)
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 逢:遇到。 倍:更加。
請你連起來說說好嗎?
4、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的確很用心,上面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課文中還出現了一些詞語,大家認識嗎?讓我們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教師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重陽 佳節 一年一度
登高 熱鬧 扶老攜幼
歡聚 游玩 興高采烈
異鄉 兄弟 天各一方
師:你讀的真不錯,都讀正確了,了不起!讓我們齊讀這些詞語。
5、師:既然大家把這些詞語讀的這么好,那么誰能用上面的詞語來試著說說課文的內容呢?(教師指名說,教師適當點撥。)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同學們,這些字詞大家都認識了。我們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還認識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長句子多讀幾遍。(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四、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讀課文情況。
五、詩文對照,情感涌現
1、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1-3小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筆做上不同的記號。
2、組織同桌交流。
(一)教師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15歲”“兩年”——年齡小,離家時間長。
師: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你當時的心情如何?
師: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那么小就離家兩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獨呢?所以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反復練讀。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熱鬧的情景。
2、誰能讀出大街的熱鬧情景以及王維心中的寂寞、孤獨的情感。
(教師指名讀)看來你真的體會到了!!
3、師:同學們詩中哪個字寫出了更加思念親人?再讀。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師: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維想到了什么?
2、現在他們隔著華山,用文中的詞語說是什么?
(教師引讀——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讀第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讓我們用我們的真情再次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全體練習背誦)。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六、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描紅,臨帖。
教師指導個別字的寫法及生字的間架結構。
七、作業設計: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表達思鄉的古詩,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交流。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
【教材分析】
本文文采用的是“文包詩”的形式。是以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目,文章蘊含著濃濃的親情。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文體,它既不同于一般課文,又不同于詩歌,而是根據那些千古名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經歷編寫成的一個生動活潑、語言優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詩”演化而來的。在教學時我欲借助“文”學“詩”,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某種方法,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
【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學習古詩的經驗,課堂上主要讓學生是借助詩歌來讀懂課文,然后再通過讀文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師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下你們一定背誦了許多古詩!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靜夜思》嗎?(生:記得)(教師指名背誦)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今天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一首思鄉的古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關于這首古詩,還隱藏著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3課(教師板書課題,指導“佳”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生書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大聲的朗讀全文。注意讀書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不認識的字和生詞畫下來。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師:課文讀完了,文章的題目中有“佳節”,你知道“佳節”是指什么節呢?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指名回答)
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 逢:遇到。 倍:更加。
請你連起來說說好嗎?
4、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的確很用心,上面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課文中還出現了一些詞語,大家認識嗎?讓我們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教師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重陽 佳節 一年一度
登高 熱鬧 扶老攜幼
歡聚 游玩 興高采烈
異鄉 兄弟 天各一方
師:你讀的真不錯,都讀正確了,了不起!讓我們齊讀這些詞語。
5、師:既然大家把這些詞語讀的這么好,那么誰能用上面的詞語來試著說說課文的內容呢?(教師指名說,教師適當點撥。)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同學們,這些字詞大家都認識了。我們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還認識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長句子多讀幾遍。(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四、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讀課文情況。
五、詩文對照,情感涌現
1、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1-3小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筆做上不同的記號。
2、組織同桌交流。
(一)教師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15歲”“兩年”——年齡小,離家時間長。
師: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你當時的心情如何?
師: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那么小就離家兩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獨呢?所以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反復練讀。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熱鬧的情景。
2、誰能讀出大街的熱鬧情景以及王維心中的寂寞、孤獨的情感。
(教師指名讀)看來你真的體會到了!!
3、師:同學們詩中哪個字寫出了更加思念親人?再讀。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師: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維想到了什么?
2、現在他們隔著華山,用文中的詞語說是什么?
(教師引讀——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讀第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讓我們用我們的真情再次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全體練習背誦)。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六、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描紅,臨帖。
教師指導個別字的寫法及生字的間架結構。
七、作業設計: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表達思鄉的古詩,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交流。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3
by: zuozuo
這節課正如作者課前說課時所談的那樣,先創設濃濃的學習氛圍,再通過學習方法的提示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理解詩意,再適度拓展延伸,嘗試練筆,一切在教者的預設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可謂環環相扣,行云流水。但細細品位,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是什么?反復品味,表面上看,教學任務圓滿完成,教學目標似乎也已經達成,但總是缺少點什么,難道我們只是為了理解古詩來學習課文嗎?這里面缺了情,雖然學得熱鬧,但孩子們真的走進王維的心了嗎?真的體會到思鄉的滋味了嗎?顯然,還是有所欠缺的。其實,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雖然未必每個孩子不一定都能將詩意表達出來,但事實上詩的奧妙就在于此,讓我們雖能夠領會,但卻一時之間無法準確表述出來,這并不要緊。要緊的是真的走進作者的心,哪怕是初步靠近作者的心,去體會那濃濃的思鄉之情。譬如有兩個訓練點,一是重陽節到了,人們扶老攜幼的場面,這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會看到些什么,把別人團聚的情景描述得越具體越能反襯王維的孤獨。其二是王維“思緒萬千”,后面還有一個省略號,這里要是讓學生說說王維想了些什么,此刻的思緒定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親人,和親人一起登高、作詩,在父母膝下盡孝……在學生的想像描述中,孩子們也必將會靠近詩人的心,體會思鄉的愁緒:孤單、辛酸、委屈、痛苦……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