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通用15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
一、教師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下你們一定背誦了許多古詩!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靜夜思》嗎?(生:記得)(教師指名背誦)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今天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一首思鄉的古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關于這首古詩,還隱藏著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3課(教師板書課題,指導“佳”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生書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大聲的朗讀全文。注意讀書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不認識的字和生詞畫下來。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師:課文讀完了,文章的題目中有“佳節”,你知道“佳節”是指什么節呢?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指名回答)
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 逢:遇到。 倍:更加。
請你連起來說說好嗎?
4、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的確很用心,上面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課文中還出現了一些詞語,大家認識嗎?讓我們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教師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重陽 佳節 一年一度
登高 熱鬧 扶老攜幼
歡聚 游玩 興高采烈
異鄉 兄弟 天各一方
師:你讀的真不錯,都讀正確了,了不起!讓我們齊讀這些詞語。
5、師:既然大家把這些詞語讀的這么好,那么誰能用上面的詞語來試著說說課文的內容呢?(教師指名說,教師適當點撥。)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同學們,這些字詞大家都認識了。我們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還認識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長句子多讀幾遍。(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四、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讀課文情況。
五、詩文對照,情感涌現
1、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1-3小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筆做上不同的記號。
2、組織同桌交流。
(一)教師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15歲”“兩年”——年齡小,離家時間長。
師: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你當時的心情如何?
師: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那么小就離家兩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獨呢?所以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反復練讀。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熱鬧的情景。
2、誰能讀出大街的熱鬧情景以及王維心中的寂寞、孤獨的情感。
(教師指名讀)看來你真的體會到了!!
3、師:同學們詩中哪個字寫出了更加思念親人?再讀。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師: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維想到了什么?
2、現在他們隔著華山,用文中的詞語說是什么?
(教師引讀——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讀第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讓我們用我們的真情再次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全體練習背誦)。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六、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描紅,臨帖。
教師指導個別字的寫法及生字的間架結構。
七、作業設計: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表達思鄉的古詩,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交流。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
【教材分析】
本文文采用的是“文包詩”的形式。是以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目,文章蘊含著濃濃的親情。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文體,它既不同于一般課文,又不同于詩歌,而是根據那些千古名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經歷編寫成的一個生動活潑、語言優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詩”演化而來的。在教學時我欲借助“文”學“詩”,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某種方法,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
【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學習古詩的經驗,課堂上主要讓學生是借助詩歌來讀懂課文,然后再通過讀文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師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下你們一定背誦了許多古詩!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靜夜思》嗎?(生:記得)(教師指名背誦)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今天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一首思鄉的古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關于這首古詩,還隱藏著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3課(教師板書課題,指導“佳”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生書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大聲的朗讀全文。注意讀書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不認識的字和生詞畫下來。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師:課文讀完了,文章的題目中有“佳節”,你知道“佳節”是指什么節呢?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指名回答)
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 逢:遇到。 倍:更加。
請你連起來說說好嗎?
4、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的確很用心,上面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課文中還出現了一些詞語,大家認識嗎?讓我們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教師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重陽 佳節 一年一度
登高 熱鬧 扶老攜幼
歡聚 游玩 興高采烈
異鄉 兄弟 天各一方
師:你讀的真不錯,都讀正確了,了不起!讓我們齊讀這些詞語。
5、師:既然大家把這些詞語讀的這么好,那么誰能用上面的詞語來試著說說課文的內容呢?(教師指名說,教師適當點撥。)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同學們,這些字詞大家都認識了。我們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還認識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長句子多讀幾遍。(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四、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讀課文情況。
五、詩文對照,情感涌現
1、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1-3小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筆做上不同的記號。
2、組織同桌交流。
(一)教師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15歲”“兩年”——年齡小,離家時間長。
師: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你當時的心情如何?
師: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那么小就離家兩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獨呢?所以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反復練讀。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熱鬧的情景。
2、誰能讀出大街的熱鬧情景以及王維心中的寂寞、孤獨的情感。
(教師指名讀)看來你真的體會到了!!
3、師:同學們詩中哪個字寫出了更加思念親人?再讀。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師: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維想到了什么?
2、現在他們隔著華山,用文中的詞語說是什么?
(教師引讀——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讀第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讓我們用我們的真情再次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全體練習背誦)。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六、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描紅,臨帖。
教師指導個別字的寫法及生字的間架結構。
七、作業設計: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表達思鄉的古詩,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交流。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2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文包詩”(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詩,以這種形式結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詩”)的特殊形式出現,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捧讀文本,只覺得一股濃濃的親情撲面而來,直入心底。再次研讀,詩中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兩個“獨”字,使我的心為之震顫。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無依無靠的孤寂、凄涼,敲打著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只能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無盡的思念,這其間深含的無奈與痛楚,撞擊著我的心。“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正是作者內心的呼喊嗎?我被文中那強烈的、真摯的親情所感動。游子對親人、家鄉那份思念與向往,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那份牽掛和期盼,這種美好、純真的無法割舍的親情,不正是學生所需要體驗的嗎?
由于學生個體及生活經歷、家庭環境造成的差異,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們現在的三年級學生,不到十歲,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幾乎從未離開過父母,倍受家人呵護,從小到大享受著家庭生活的溫馨。就是這樣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時間,與文中那個生活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后,且“門第孤寒”的王維對話?學生能從含蓄、凝練的詩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維年少離家,兩年未歸,時逢佳節,觸景生情的那種思鄉之苦,思親之切嗎?如何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找到契合點,建架起對話的平臺呢?反復地研究文本、學生,我發現那座虹橋便是“情”———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是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是望眼欲穿的離別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時空鴻溝的橋梁,溝通古今人物對話的融合點。對話的平臺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鄉之情為靈魂,以至真至純至美的鄉愁為心境的一次關于人性的對話。有道是:“文章不是無情物”,與文本、作者、學生的對話使我找到了閱讀教學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課教學思路可以這樣設計:
1、釋題,設疑激趣,由題入情
學生讀課題后,教師充滿深情的朗讀課題,邊讀邊在課題上標注重點符號“每逢佳節倍思親”,并激疑“課文為什么以這行詩句為題呢?”教師用自身的語感、標注符號、疑問,詮釋著課題,揭示文章主旨“倍思親”,幫助學生敲開文中“親情”的大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此環節
教師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述故事內容。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時,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粗淺的了解,為深度研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讀文本,情理交融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順應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究。圍繞學生質疑、解疑來展開學習活動。由學生疑問生發出新的學習內容。
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整理、歸并,應該可以歸納出“1、關于詩句的意思;2、關于課文內容;3、關于重陽節的風俗。”三大學習主題。學生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深入研讀文本。此時,“疑問”表達了孩子們要求進一步與文本交流的渴望。學生們帶著新的疑問,圍繞自己選擇的研究主題,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憑借文本聯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及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學習伙伴共同學習,在寬松而熱烈的氛圍中,進一步與文本對話。通過各個問題的理解、解答,教師相機由文入情,將文本由內容理解聚焦于“親情”體驗上,使理解與體驗相融合,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相交融。學生走進文本越深,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王維相思之苦,鄉情之濃。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全班范圍的交流,孩子們圍繞王維的離愁鄉情,熱烈對話。教師參與其間,或推進,或點撥,或欣賞,或疑問,在學生與作者的對話間推波助瀾。相信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思維直奔一個“情”字而去,他們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了。
4、真情朗讀,盡情抒發
深入研讀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孩子們的心里如王維一樣“思緒萬千”,胸懷中仿佛積聚了滿滿一腔真情的清泉,這腔清泉需要涌流,需要抒發。此時,教師再次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借助誦讀來盡抒情懷。教師請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繼而進行個性化的誦讀交流活動。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情體會在彼此的心靈中交融了。學生動情、動心的朗讀,讓一段思鄉的旋律洋溢在課堂上,讓那翹首東望的形象呈現于課堂上,讓王維對親人的呼喚回蕩在課堂上。
本課教學設計中的四個環節,是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層層遞進,教學呈現一種咬合狀態。即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讀中積累,逐步推進,環環相扣,不斷提升,體驗作者感受,以達到學生、作者、教師情感的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情》 說課稿
我所講授的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八單元23課《每逢佳節倍思情》的第一課時。本課共3課時,總教學要求是: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字詞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把字詞教學定于第一課時。同時三年級的課文是個跨度很大的過度,它由三年級的注音課文走向生字課文,對于識字積累還不多的他們,讀課文也是艱難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課文讀不流利、準確,將影響到下節課文章的學習。因此,我也把正確、流利讀課文定為一課時,以便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由于識字量大,課時緊,任務重,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把預習生字放在課下,通過自學、家長檢測的環節讓學生學會生字;課上為了節約學習時間,我以練習檢測的形式來呈現本課生字的重要讀音、部首、筆畫、形近字辨析等,以此來強調重點,讓學生鞏固掌握。為理解詞語,多讀課文節省時間,爭取在第一課時讓學生認準二類生字,寫規范一類字,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3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語文教材新創的一種新型文體——文包詩,詩中有文,文中藏詩,文詩相融,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王維獨自身居外地,在重陽節這樣的佳節里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懷。課題就是一句王維思親的千古絕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聲!
課堂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讀課題,并告訴學生這是一首千古絕唱,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前晚的預習試著用書中的句子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在大體里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重讀課題。接著我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請孩子們讀古詩,這時他們只是準確流利地讀,而我的目的也只是讓學生整體感受這是王維的思親之作。在讀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緊接著走進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古詩,感受王維的孤獨與無奈!最后在理解思緒萬千的基礎上,再次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老師的配樂泛讀,指名讀,齊讀使學生走入王維的內心,把他的孤獨,無奈,悲傷讀出來!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后反思
本文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而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正好是對這句的最好詮釋,因此在教學時我設計了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到來思鄉更切,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隨后我創設情境,如果你在異鄉,你會在什么情況下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有的孩子說:“我會在過節的時候思念親人。”有的學生說:“我會在看到別人一家團圓的時候特別思念親人。”那么此時此刻,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會怎么想?王維呢?”通過這樣的角色轉換,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效果不錯。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以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說,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后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蘊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后,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于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于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后,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說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里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后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后,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后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后還安排學生搜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0
葉文 發表
借來的高興
-------《每逢佳節倍思親》有感
我一直認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特別注意每堂課開頭的創設。在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課時,很想設計別具一格的開頭,但總是不滿意,無意間看到一網友的設計,甚滿意,隨之采納,效果很好。具體過程如下:先讓學生談談了解哪些傳統節日,學生紛紛發言,有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想象在過這些節日時,你們都會做些什么?
生1、我喜歡中秋節,因為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就會回家,我們一家人就會團聚。
生2、我喜歡中秋節,因為這時爺爺的徒弟會送來各式各樣的月餅,我非常喜歡吃月餅。
生3、我喜歡春節,因為我可以放煙花、鞭炮、爬山。
……
孩子非常興奮,我在此打斷孩子的發言,問:“你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高興嗎?孩子紛紛回答:“可以過節嘍!”我順勢引導,這些讓你們高興的節日就叫“佳節”。請學生讀這個詞語,引導應怎樣讀?生齊說:高興地讀。
在佳節卻有個大詩人發出感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原因?(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補題:每逢佳節倍思親 ( 齊讀)
圍繞題目展開品讀第一段;為何而“思親”
第二段:為何而“倍思親”
第三段:品悟“思親”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親”之心
模仿寫作方法,圍繞本學期學的詩,創編一個故事。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id=10634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5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興高采烈"、"思緒萬千"等核心詞語的含義;
3.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敢于提問,自主讀書,合作討論,直至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人,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讀了課文你就會知道老師為什么把這個"思"寫成紅色
讀課題:
師: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對,心田。從心田里發出的聲音才是最真、最美的聲音,讓我們用心里的聲音來讀課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標]
師:這些問題,你打算怎么解決?
師:那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自主讀書,討論交流。
[1]師:小朋友們讀得很認真,現在誰能告訴我們,是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板書:王維
師:王維是誰?誰來告訴我們?
板書:長安
師:讀得真好,但老師還想見一見王維,誰來扮演王維作一個自我介紹?
[2]師:佳節指什么節日?什么時間?又有哪些風俗呢?
板書:九月九日
師:書上有一個詞語準確地寫出了重陽節的長安人們的心情,老師相信你只要仔細的讀書,一定能找到?
板書:興高采烈
師:請你接著老師的話說下去,用上"興高采烈"。
師:"六一"兒童節到了………………
師:誰還能用"興高采烈"說一句話?
師:誰能用你的聲音讓我們感覺到長安人們的"興高采烈"?
[3]師:王維"興高采烈"嗎?那他怎么樣?他想到了哪些人?還想到了哪些事?
板書:山東兄弟
師:這就叫"思緒萬千"。
板書:思緒萬千
師:你有過思念的感覺嗎?你會用什么方法表達你的思念?
[4]師:今天是傳統佳節重陽節,現在我--王維的兄弟,已經頭插茱萸,登上高處。此時此刻,不知遠在他鄉的王維怎么樣。哎,不如打個電話給他。誰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維?
師:可是當時還沒有如此先進的通訊設備,就連寫一封信,也要很長時間才有可能寄到家鄉。作為詩人的王維表達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寫詩。
三.感悟詩歌
1.朗誦:
師:下面我們掌聲有請唐朝大詩人王維為我們朗誦他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生讀詩
師:詩寫得棒,讀得也棒!連我都想讀了。誰敢和我比一比?
師:我讀詩的水平可不簡單,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讀幾遍。
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配樂
3.小比賽
4.誰能背誦這首詩?
四.小結課文
師:現在誰明白了老師為什么把這個"思"寫成紅色?
五.默寫古詩
師:誰來幫幫老師,把黑板上的這首詩寫完整。其余的同學請在底下默寫。
(提醒書寫和握筆姿勢)
評價:
師:連粉筆字都寫得這么好看,你的鋼筆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這個詞書本不要求會寫,你都能寫出來,真不簡單。
六.延伸
師:你回家還想做什么?
師:課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
板書:
興高采烈 長安 九月九日 山東
思緒萬千 (王維) 每逢佳節倍思親 (兄弟)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63
wuyixin 發表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 “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呂老師在教學中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引導學生層層剝繭般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和緣由,理解詩意,想象詩境,體悟詩情。
本課作為“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討課,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發現,剛開始上課時,學生是有些拘謹的,但隨后我們能卻分明地感受到學生的狀態越來越積極主動了,學生的情感越來越真摯細膩的,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開放了,學生的發言更為精彩個性了,這和呂老師合理的教學設計、巧妙的點撥引導是分不開的。本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以題入手,分層研讀,詩文相融,感受詩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呂老師先引導學生初悟課題,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行詩,接著引導學生再悟課題,感受文意。她以課題為線索,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首先抓“佳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等關鍵詞語,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抓“思親”,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探究他“思親”的原因,明白他是觸景傷情,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接著引導學生感受王維是如何“思親”的,抓住“思緒萬千”,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通過“登高遠眺、頭插茱萸、總要、手挽著手”感悟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又抓住 “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值得一提的是,呂老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共設計了四次讓學生朗讀課題,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課題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說明他們的理解感受在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升華。呂老師還能有意識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讀出課文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她常常在問學生:“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蘊藏著一個老師的教育智慧,因為她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空間,可以讓原本凝煉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形象,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建構性”。……
二、聯系生活,激活情感,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呂老師在教學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著學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聯系生活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人們登高游玩時的興高采烈,呂老師就問學生:“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經歷,你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人們歡度重陽的快樂。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呂老師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語調說:“王維15歲那年,離開家鄉,獨自去京城長安考狀元,直到21歲才考取功名,這么多年,每當吃飯時,餐桌前只有一個人,王維心里怎么樣?天涼了,撫摸著身上的衣服,看著那又細有密的針腳,心里在想誰?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現在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動情誦詩,理解詩意,品味詩韻
在學生了解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創作的完整情景后,呂老師出示了全詩,告訴學生:“我們讀書要把自己放進課文,現在,你就是小王維,來吟誦自己剛剛創作的詩歌吧。”孩子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他們有著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聽說老師讓他當詩人王維,馬上就來勁兒了,加上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他們一個個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自己創作的詩”,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小王維,我注意到最后一個穿黃棉衣的女孩更是讀得搖頭晃腦,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在學生朗讀全詩后,呂老師又以角色采訪地形式追問:“小王維,你有什么感受?”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相機巧妙地指點關鍵詞的含義,為下一環節講述詩意作準備。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呂老師又創設了一個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維寫完了這首詩,把詩給了客棧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句寫得真好,你能給我解釋解釋意思嗎?” 另一位客人也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什么意思呢?”這樣在情境活動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橫生,學生學得興致勃勃,他們一步步品出了詩韻,這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的“開放性”,讓學生“活學知識”。
四、拓展內涵,指導運用,以點帶面,豐富積累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成了廣為傳誦的經典詩句了,而“佳節”的內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陽節”了,呂老師能關注這一點,拓展詩句的內涵,并創設了多種情境,指導學生活學活用。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春節,邊防戰士守衛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我想這里是否再開放些,老師創設了一兩種情境后,干脆讓學生來創設合理的情境,用上這句名詩表達情感。)這樣的拓展內涵,指導運用,我想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延展性”。這一“延展性”還體現在呂老師能以點帶面,豐富學生的積累。當指導學生感受重陽節時大街上的熱鬧后,呂老師請學生說說腦海中還想到了哪些詞語可以形容這樣的畫面?在通過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到王維的濃濃鄉愁之后,呂老師又引導學生背誦了三句曾經學過的同樣表達詩人鄉愁的詩句,并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開一個“思鄉誦詩會”。
其實,呂老師這堂課上的亮點還不止這些,比如出示一幅圖,標上東南西北,標上“長安”“蒲州”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義,課前利用讀詩句猜季節,讀詩句猜節日的游戲把學生引入學詩讀文的情境。
還有最后的總結全文部分,呂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身邊的活資源,一個和他們朝夕相處了兩年多的同學即將出國去加拿大學習了,老師把這首詩作為禮物,送給要遠離家鄉和祖國的那個孩子,讓她動情地來誦讀,又鼓勵其他學生用心朗讀,把這首詩作為臨別的禮物送給朋友。當時聽到這里,非常感動,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位將要遠行的孩子,今天的這堂課必將成為她一生中美好的記憶。這也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商榷之處:
1、展開想象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些超越學生經驗的想象有時會浪費時間,弄巧成拙。
2、拓展要適度,閱讀教學的根本還在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感悟研讀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師的提問還可以相對減少些,問題的開放性還可以稍大些,比如:學生讀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句子后,呂老師問的是:“你感受到了節日怎么樣?”我覺得似乎問:“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節日的熱鬧,也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快樂,感受到人們迫不及待地歡度節日的激動心情,學生的感受將更有個性化,更加多元化。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id=2889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7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課文最大的亮點在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內涵及意境均通過課文表述出來。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古詩的教學和課文結合起來,展開一一對應的教學。
備課中,我將本堂課的目標預設如下:目標一、能把每一行詩和課文內容對應起來,并且讀順課文;目標二、能結合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且讀好課文;目標三、能準確地朗讀古詩,讀出停頓感、畫面感,并能夠背誦。總體上,是按照讀順課文——讀好課文——有感情地背誦課文的主線進行的。相應地,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安排了如下三個教學環節:一為詩文建立聯系,讀順課文;二為借文理解古詩,讀好課文;三為由讀到背,內化理解。
在教學第一個板塊詩文建立聯系,讀順課文時,我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古詩和課文之間建立聯系。
上課伊始,在通過指名分別朗讀課文后,我出示了如下教學任務:
1、輕聲讀課文,體會詩和課文的聯系;
2、默讀課文,找出每一行詩分別對應課文的哪個小節;
3、自由讀——讀一行詩,讀一節課文。
這一個環節,主要是依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一方面鼓勵他們自由朗讀,一方面要培養他們邊讀邊思考的能力。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巡視,及時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并適時地予以指導。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基本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有稍個別存在困難,經過老師的簡單點播,學生就能夠理解。
教學第二個板塊——借文理解古詩,讀好課文,我主要是引導學生一一對應著學習。如第一行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和課文第一小節連起來學習,抓住“獨”感受作者王維一個人的孤寂,抓住“15歲”“兩年”體會作者離家年齡小、離開家遠的現實情景,學生聯系實際,很容易引發自己的共鳴,學生朗讀起來也就自然會流露出思念之情。同樣地逐一學習二三小節,學生對古詩的意境理解得比較到位。遺憾的是,在二三小節的朗讀過程中,學生沒有朗讀出情感的起伏。如第二小節,學生的朗讀未能呈現出人們過重陽的歡快和王維自身的孤獨,沒有一個情感的對比在朗讀中體現。
第三板塊、由讀到背,內化理解,主要是由學文轉移到學古詩。在學習古詩的時候,遵循著由讀到背的順序。在讀的過程中,又涵蓋著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學生自由讀,讀流利的基礎上,提出第一個要求——有停頓。讀出了停頓感之后要求提高——讀出畫面感。這一處,教師通過“獨”“少一人”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能夠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在這三處讀中,我有意識地叫了同一名學生來朗讀,而這名學生的基礎在班級處于中下游。通過這個有代表性的樣本學生的表現,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孩子在朗讀上的進步。當學生能讀流利、讀出停頓、讀出畫面感了,我再引到背誦的層面,這樣子,通過反復的練習,學生的背誦已然水到渠成。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課,我主要是通過氣氛的營造,語言的感染來和孩子讀文、品詩。還有做得較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說在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恰當地進行范讀,在畫面想象時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學生來說出他們腦海中的畫面……這些不足之處對于今后我在教學文包詩的類似課文時,會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8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興高采烈”造句。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理解課文內容及詩的含義。2、體會詩人王維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1、會認會寫并能理解本課的生字詞。2、能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教學準備:1、本課生字卡片。2、準備一首古典樂曲為配樂準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背詩《鹿柴》。(注意背詩的節奏和停頓)
談話:《鹿柴》的作者是?(王維)你知道詩人王維嗎?(生自由說: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還會畫畫;他少年喪父,母親向佛,21歲考取進士……;王維十四歲就會寫詩了;王維是太原人,師相機:太原在華山以東,所以是憶山東兄弟……)
2、齊讀課題;
3、談話:“你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什么節嗎?”(重陽節)“重陽節是一個什么樣的節呢?”(生自由說:敬老節,小孩要為老人做重陽糕和壽桃。)
4、小結:在這樣一個合家團聚的節日里,詩人王維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二、讀詩學文。
1、自由讀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認讀詞語“茱萸”并說說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學生說。
3、“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那怎么知道呢?”“學這首詩,我們有個更快的辦法?”生說:前面的課文就告訴我們了。
4、那我們就來讀讀課文吧。
5、自由讀課文。認讀本課生字詞。(讀字卡;隨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攜幼、回憶;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詩句:你能用自己的話或課文里的話來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嗎?
7、指名一句句依次說。重點:獨、異鄉的“異”、異客的“異”、倍。師相機板出重點字詞的意思。
三、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1、談話:課文里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詩人王維寫詩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嗎?(思念家鄉)
2、再讀課文。帶著思鄉之情同桌一起再來讀讀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讀,教師用師生互評,學生評等評價方式指導學生讀好課文,讀出情感。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覺、已、兩年了。突出獨居時間長。再指名讀;全班齊讀。師板書:獨居長安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師生評議,體會重陽節的長安城是個什么樣子的?(哪些地方更容易讓詩人思念家鄉?)再指名讀,生體會。師板書:又到重陽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想想詩人的心情?生自由說;引導學生重點體會詩人心里由回憶過去團聚時的歡樂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號處開始轉折。再指名讀;生齊讀。
帶著思念之情齊讀第四自然段。
4、齊讀全文,注意詩人心情的變化。
四、情感升華,朗誦詩文
1、詩人“思緒萬千”,帶著這種情感再讀古詩。
生自由練習讀;指名讀;評議鼓勵。
2、再指名配樂讀。配上古箏獨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動作配樂背誦。
五、拓展練習
1、今天,我們作一項什么作業呢?
生自由說:背詩。說說詩意。為課文配圖。學習本課方法,根據古詩編故事。
2、師相機指導:我們可以把自己以前學過的古詩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學著今天這一課,也來編一個故事。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9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文章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化地解釋了王維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抒發了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濃濃的思鄉之情。
我用“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么呢?”導入,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過渡“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課件詩人背影)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課件“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
然后用“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維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中把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與王維當時的心情對比:“這樣的情景,你有過類似的印象嗎?”體會“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并要求學生:“能和你身邊的同學配合著演演嗎?”讓學生回顧生活中這樣歡聚過節,興高采烈游玩的經歷,體會王維孤身一人在外求學時,眼見別人家團聚而自己卻不能與兄弟們團聚的孤獨感和思鄉情。可惜為了節省時間,這里的表演沒有到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對體會情感作用不大。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積淀的關鍵環節。這一段中詩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歡聚登高的時刻,再回到現在與兄弟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在這兩種情感對比的設計中,由我范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學生情感流露,欲要表達。此時,回到詩文,視頻中播放錄音朗誦詩歌,并且配以生動的動畫,讓學生評評朗誦者讀得怎么樣,再加上背景音樂學著吟誦詩文,就顯得字字傳情,聲聲動情了,而且能在課堂上就把詩歌背誦流利,而且有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作業中提出:“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豈止王維一人呢?我國歷代就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請大家下課后找一找這類詩作,選擇你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有材料可收集。
最后沒能把詩文再完整清楚的結合理解一下,這是本堂課最大的失誤。
而且總體感覺,還是老師教授的內容大于了學生表達的內容,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吸取教訓,加倍努力!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記得早在教學《練習4》中的“處處留心”時,教學到“重陽”、“老人”、“登高”這些詞時,就已經和學生一起背誦過這首詩。所以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從這首詩開始。
師:重陽節是什么時候?
生:九月初九。
師:有一首關于重陽節的詩,誰記得?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你能背嗎?
生:能。(生背誦)
師:還有誰能背?(教室里一大片的同學把小手舉得高高的.)
師:既然有這么多的同學都會背,我們一起來背!
生一起背。
師:同學們背得既正確又流利,但是我認為有一個最大的缺點,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生:沒有讀出感情。
師:你認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怎樣的感情?
生: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思念親人的感情。
生:還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師:回憶一下,老師以前對你們說過的話,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
生:腦子里要出現詩中描寫的畫面。
生:可以把自己當作是王維。
師:回答得真好!不過不僅僅是可以,而是一定要把自己當作是王維,和王維一起思念親人、思念家鄉。誰來讀一讀?
生讀。指名對比讀。
師:女同學讀一遍。(女同學讀)女同學讀得不錯,男同學也來讀一讀,好嗎?(男同學讀)
師:同學們還記得老師說過,文字是有溫度的嗎?有些句子,讀了后讓人感覺很高興、很愉快,心里熱乎乎的,而有些句子,讀過后讓人感覺很難受、很傷心,心里有些冰冰涼的感覺。誰能告訴老師,這首詩的溫度是熱的還是涼的?
生:涼的。
師:你能把文字的溫度讀出來嗎?
生讀。
師:讀得不錯,真的讓老師感覺到涼颼颼。大家一起用這樣的感情來讀一讀。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新詞。
2、能把課文讀通讀順。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詩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
1、識記生字新詞。
2、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難點:借助課文內容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還記得《游子吟》一詩嗎?(齊背)在《母親的恩情》一文中就包含有這首詩。今天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與《游子吟》一樣,也包在一篇課文中,現在就請跟老師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
1、板書課題,隨機教學“佳”、“倍”二字。
2、同學們還記得學習文包詩的方法嗎?(指名回答),現在就請同學們用以前學習文包詩的方法來學習這篇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生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效果
a、出示生字詞,自由認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b、寫字指導。
師范寫“采”、“念”、“幼”“憶”,生書空。
生描紅本課生字,師巡視個別指導。
展示寫的好的作業。
3、同學們真不錯,字音讀得很準,現在看你們能否把課文的句子讀順了。
4、指名讀文。讀后同學自評。
5、讀過這篇課文你讀明白了什么?
6、生交流,談讀后的理解。(課件展示茱萸,并作以介紹)
三、理解感悟。
1、在合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盡發出如此的感嘆,再次引讀課題。
(1)不同的人,因為感受不同,會有不同的讀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思念親人的心情,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悲傷,難過,憂愁)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讀課題。課題是一句,它出自哪首詩?
作者是唐朝大詩人——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這里的“山”指的是華山,山東就是華山的東面。簡筆畫畫出華山,并在華山東板書華家鄉,西邊板書長安)它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王維的家鄉和親人就在華山的東面。“憶”是什么意思?
回憶、想念。
2、朗讀古詩。
你讀得真好,字正腔圓。但你還不是王維,你沒有讀出王維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們,這首詩是詩人王維的思親之作,應該怎么讀,誰愿意再試一試?
你真了不起,還沒有學習古詩,你就能讀得這么好。是聽你朗讀,我們好像就看到了大詩人王維思念親人的憂愁和感傷。你能再讀一遍,讓我們再感受一次嗎?
3、同學們,詩歌是詩人情感的抒發,是詩人心靈的獨白。要想把詩讀得更好,我們就要理解古詩的意思,走進詩人的內心,與詩人心靈相通。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詩人的心靈,與詩人對話。
同學們都認真預習了課文,請你告訴我讀了幾遍課文?
如果讀了5遍后,課文還不能讀好,你會怎么做?
你們能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語文學習會走越來越有滋味。讀了這么多遍課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課文讀得文從字順。但要想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告訴大家一個方法,就是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人物,與文中的人物一起高興,一起悲傷,一起笑,一起哭。現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維了,請打開書,用大詩人王維那顆思念親人的心來讀課文,盡情感受文字的溫度。
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4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剛才我說,文字是有溫度的。有些句子,我們一讀,就感到心里熱乎乎的,有些句子讀后,我們感到很難過,心里就有一種涼涼的感覺,這就是文字的溫度。你們讀出來了嗎?
(課件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誰告訴我們這句話的溫度是熱的還是涼的?
指導朗讀。真的有點涼。告訴大家,為什么是涼的?
引導:一年有365天,兩年就有七百多天,七百多天沒有見到親人了,心里是多么思念啊,心情是多么難過啊,所以這句話是——
你的離家時間還不夠長,你的心里也不夠悲涼。再讀!
生齊讀。師:讀出了這句話的溫度,你能讀出這句詩的溫度嗎?(課件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對,詩人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舉目無親,內心多么凄涼。
相機指導。齊讀。
5、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及時課件出示該句。
你讀這個句子有什么感受?
哪些詞語讓感到高興,心里熱熱的?
(熱鬧、扶老攜幼、興高采烈、歡度節日)
出示“一年一度”的“度”的意思選擇
理解“扶老攜幼”什么意思?
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去逛街的時候嗎?
你們全家人扶老攜幼逛街時,你的心情怎樣?
這就是這句話中的詞語——生接:興高采烈。讀得還不夠高興,再讀。
“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你們能讀出這種高興,讀出重陽佳節大街上的熱鬧嗎?請試一試。
生自由練讀這句話,然后師指名讀,讀得很好。
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詩人看到這一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課件出示句子,生齊讀: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此時的王維真是觸景生情,不由嘆道——(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一生讀)。
四、總結。
五、作業。
教學反思: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課堂應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與體驗。所以對于本文,我抓住“思親”一詞,讓學生在讀文中感受作者王維遠離家鄉后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濃濃深情。讓學生通過讀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難言的思念,用換位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所道出的真情。從而感悟這首詩的意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82
夢霞 發表
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課文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面。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詩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詩。
學情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已經接觸過,但對于詩歌的創作背景和緣由卻不清楚,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故事短文與古詩對照起來閱讀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詩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感情。要通過反復指導朗讀,感受詩人內心的激動與神往。詩中所表達的思親之情學生一定也曾有過。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理解課文,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興高采烈”“扶老攜幼”“思緒萬千”“天各一方”等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詩人身居外地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本課教學按“讀題質疑——討論解疑——吟詩抒情”來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2、將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語文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溝通和生活的聯系。本課教學設計中多處體現了這一理念。如為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意思,結合重陽節的風俗,讓學生想象街上的熱鬧景象,感受重陽節的歡樂場面;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你會說些什么呢?”的問題,讓學生將心比心體會王維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最后設計了小練筆:你有過思親的感受嗎?請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
3、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本課運用自制多媒體課件了王維吟誦古詩時的心境,出示了自畫示意圖讓學生了解了王維家鄉的方位,從而讓學生理解了詩題中的“山東”;運用形象化的畫面,讓學生了解到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啟發說話,讓學生將心比心體會王維獨自漂泊的孤寂;運用直觀的動畫,讓學生了解王維家鄉重陽節登高歡聚的情景;出示文中重點詞句,反復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最后布置學生收集、誦讀思鄉詩讓學生再次體會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激發興趣
1、談話:實驗小學是書香校園,你們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咱們一起來背背。
二、初讀古詩,讀題質疑
1、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咱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課件出示古詩)錄音范讀。誰能模仿錄音來朗讀這首詩。
2、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以這首詩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的。
板書課題 指名讀題。你能圍繞課題中的“思親”一詞提幾個問題嗎?
(誰思親?在什么時候思親?在什么地方思親?為什么思親?怎樣思親?)
3、讓我們走進古詩背后的故事,一起探個究竟吧。打開書本129頁,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別忘了思考提出的問題,比比誰解決的問題多。開始。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所以,閱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使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提問,然后師生共同梳理問題,確定本課學習目標。]
三、自主讀書,討論解疑
(一)、自學課文,檢查讀書情況。
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
(1)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
指名朗讀,評議。見過茱萸嗎?(出示課件簡介茱萸)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主要是生字詞的教學。對于中年級來說,字詞的教學仍不容忽視,所以為掃清閱讀障礙,必須把字詞解決掉。這兩句話中包含了12個生字,是學生朗讀的難點。]
(二)、你能解決哪個小問號了呢?
1、生交流師板書: 王維 重陽節 長安
2、你了解王維嗎?誰來用自己的話簡單地介紹一下?
3、你知道重陽節是什么時候,有些什么風俗嗎? (課件出示簡介重陽節)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4、你能把這幾個詞連起來說成一句完整的話嗎?
[設計意圖:強調王維是個重感情的詩人、畫家,為下文思親埋下伏筆。課件介紹重陽節的來歷、風俗,為下文想象重陽佳節大街上的熱鬧景象作鋪墊。]
(三)研讀第一、二自然段,討論“什么情況下思親?”
1、王維為什么會思念親人呢?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有關句子,用“——”畫出來。
2、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巡視指導。
3、組織交流
誰能第一個把你找到的句子與大家分享呢?光讀也行,讀后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更好。交流出示句子:
▲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指名讀句,談談讀懂些什么?
(2)老師考考大家,王維的家鄉在哪?(板書:家鄉)
(課件出示方位圖)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
(3)試想王維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京城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多么寂寞,多么傷感,多么孤獨,這真是(出示詩句1齊讀詩句1)。詩人以一個“獨”字寫出了當時客居他鄉孤獨冷寂的心情,下綴兩個“異”更加深了那種孤獨感。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
課件出示句子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家家戶戶在歡度什么節日呢?除了重陽節,你知道我們國家還有哪些佳節嗎?
(2)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是多么熱鬧呀,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日的熱烈場面呢?(指名讀)
(3)課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攜幼”是什么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 欣喜若狂 歡天喜地 喜笑顏開)
(4)除了課文中寫的以外,你能聯系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想象一下大街上人們還在干什么呢?
(5)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6)重陽佳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是那么熱鬧,那么開心,王維看到這一切,想想自己孤單的一個人,觸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嘆(出示詩句2)。詩句中的哪個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因此應該從生活中來,與生活相結合。此處設計盡可能把文本的內容跟真切的生活相聯系,想象街上的熱鬧景象,拉近語文教學與學生的距離,真切地感受重陽節的歡樂場面,體會王維內心的孤獨和倍思親的深情。]
(四)研讀第三自然段,討論“怎樣思親?”
1、過渡:然而,重陽節的歡樂不屬于王維,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課件出示: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提示:你是帶著怎樣的心情讀這句話的?為什么高興?讀了這句話,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就一個重陽節去登高了嗎?)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么遙遠的。(板書:親人)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課件出示句子: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里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指兩名學生讀。
過渡:王維還想了些什么呢?課件出示句子
▲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思念就像一跟長長的線,將他們的心緊緊地拴在一起。這是兄弟們在思念王維,更是王維在思念兄弟們。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出示整節文字)教師配樂朗讀,生自由讀,配樂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讓學生反復的朗讀,才能讓學生不斷的走進文本,從而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另外,教學中不斷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用換位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詩人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
四、情感涌現,吟詩抒情
1、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又到了重陽佳節,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王維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現在,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個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指導感情讀詞。
2、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課件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讓我們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指名配樂朗讀。
4、多么動情啊,這就是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寫寫這個“憶”字。(板書:憶)一個“憶”字,就濃縮了王維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學生配樂齊誦古詩。)
[設計意圖:從古詩入手,再回到古詩結束。教學設計完整,首尾呼應。]
五、情感延伸,課外拓展
1、同學們,今天,我們靜靜地走進了詩人王維的心靈深處,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思,讓我們再次讀好它(齊讀課題)。這句話現已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
2、出示作業:
(1)小練筆你有過思念親人的感受嗎?請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表達你對親人的思念。
(2)收集、誦讀王維的詩或反映思鄉的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設計意圖: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收集、誦讀王維的詩或反映思鄉的詩,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
板書設計:
23 每逢佳節倍思親
憶
王維(長安)——-----------親人(家鄉)
重陽節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3
這篇課文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表。
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唐朝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兩年之后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登高游玩、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借以抒發對親人的思念 之情。明白如話的語句,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悟情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在教學時,把課題“作業”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內容,說一說王維為什么會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在重陽佳節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學生理解那種濃濃的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再讓學生聯想一下王維還會想些什么?兄弟們還會說些什么?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來理解思鄉之情。在此基礎上理解詩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讓學生自己理解詩句也就不困難了。課后讓學生搜集王維的詩作,進行“古詩朗誦大賽”,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評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化地解釋王維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于學生理解背誦古詩。教者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條理比較清晰。
教者由課文入手,先讓學生找出了王維思念故鄉的原因,他在重陽節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想一想王維還會想些什么,兄弟們還會說些什么。再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一層扣一層,條理比較清晰。
抓準了關鍵詞。
“思緒萬千”一詞在本文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概括了王維客居他鄉時的思鄉之情,它也是王維寫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觸發點。教者及時抓住課文的這一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它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處。
但教者在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還欠缺了一點,學生還沒有真正深入到王維的內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語言還缺乏激情,沒能很好地帶領學生走入課文,學生還沒能真正體會文章的內涵。另外,不應該把文和詩完全割裂開來,應該文中有詩,詩中有文。
主評人:孫霞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4
教學目標:
1、走進文本,理解詩情,文詩結合,體會詩人濃濃的思親之情。
2、在感情朗讀中,進入詩文意境,引發學生的思親之情。
教學重點:走進文本,理解詩情,文詩結合,體會詩人濃濃的思親之情。
教學難點:在感情朗讀中,進入詩文意境,引發學生的思親之情。
一、感受熱鬧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師范讀
2、學生交流看見了什么?
①人們登高去了:理解詞語扶老攜幼、興高采烈
②大街上便熱鬧起來:圖片展示大街上的熱鬧,補充介紹重陽節的習俗
3、男生和女生比賽讀
二、感受思親,引出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
唐代有個大詩人,名叫王維。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補充資料介紹王維
2、請一個學生讀這段話,猜王維的心情
3、為什么認為他的心情是這樣的?
①展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王維離家遠
②理解王維離家久
4、齊讀這段話
三、感受“倍”思親,引出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創設情境,引出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2、為什么每逢佳節會倍思親?
四、感受“思緒萬千”,引出三、四句詩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①重陽節里,孤獨的王維會想什么?
②兄弟們可能會說些什么?
③引出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拓展:他除了想兄弟們,還會想父母。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父親總要 。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母親總要 。
⑤理解思緒萬千。
⑥老師和同學們合作讀這段話。
五、激發學生體驗,掀起情感高潮
1、聯系學生實際,讓他們從生活中體驗思親
2、引出全詩
3、師范讀,學生個別讀,齊讀
六、理解“每逢”
1、王維重陽節倍思親,其他佳節,他會倍思親嗎?
2、師引讀,理解“每逢”
端午到了,王維看別人和兄弟姐妹開心地賽龍舟、吃粽子,他情不自禁地吟誦: ;中秋之夜,王維看到人們合家團圓,坐在一起賞明月,吃月餅,他忍不住吟到: ;春節來臨,王維看到家家戶戶興高采烈地放鞭炮,吃年糕,他思緒萬千,提筆寫道:
七、總結收尾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不僅表達了王維的思親之情,也表達了天下所有人的思親之情,所以,它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一直流傳至今。以后,當我們過節思念親人的時候,也可以深情地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文本框: 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熱鬧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孤獨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5
一、教材簡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這是一篇以“文包詩”特殊形式出現的文章。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課文情感真摯,有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有望眼欲穿的離別情。讀起來饒有趣味。
二、教學目標:
由于故事發生在作者回憶年少時的事,所以學生理解起來困難不大,容易把握對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別是文章中明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感情意境、體驗情感。為此,我在第一課時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這其中,學會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是重點,體驗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流程:
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既學會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又能大體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試著努力創設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真正走進王維的內心,在步步推移的說一說、讀一讀、聽一聽、評一評等學習活動中,體會詩人重陽佳節,身居外地,對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學習活動:
一、感情調動,導入課題
1、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傳統佳節,(板書:佳節)“佳節”什么意思?(美好的節日)像這樣美好的節日有哪些?你喜歡這些佳節嗎?選擇一個說說。
2、每當佳節來臨,我們總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度過令人難忘的快樂時光。
在大家看來,過節總是開開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引讀課題)
3、對于王維,你們了解嗎?(補充:他的“山水田園”詩尤其出色。九歲時開始寫作,被稱為“神童”,15歲便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到長安求學。)
(從“佳節”入手,回憶學生歡度佳節的情景,然后,筆鋒一轉,揭示王維在重陽佳節的感嘆,引出課題,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今天就讓我們乘坐歷史的列車,跨越時空,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語文書,自由朗讀課文,給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在旁邊打個小問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
3、出示詞語: 單獨 異鄉 回憶
思念 兄弟 挽著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頭插茱萸 登高遠眺
天各一方 思緒萬千 (文中理解)
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個、一行、齊讀(適時正音:興,在這指“高興”,所以讀第四聲。)
黑板上的這些詞語中有沒有你剛才打小問號的?(對于生字詞的理解,主要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如:興高采烈:喜笑顏開、欣喜若狂、興致勃勃 頭插茱萸“偏旁、插圖” 眺:從高處往遠處看,然后拓展舉出表示看的詞語:“俯視、注視、仰望、緊盯、瞧”)
4、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里,相信你們也能把它讀好,誰愿意來試試,其他同學的任務也很艱巨,老師想請你們當小評委。
(指導朗讀古詩:指名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5、一首飽含深情的古詩道出了離家兩年的王維的心聲,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在這指什么節?(重陽節)現在,你理解課題的意思了嗎?(每當遇到美好的節日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
(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走進課本,自由、充分地朗讀課文、自主學習。以讀為主,通過個別讀、評讀、想象讀等不同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情感,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詞語,在讀中積累詞語和句子,并在讀中加深體驗,受到美的熏陶。掃清閱讀障礙,為接下來的精讀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精讀課文,情感涌現
王維為什么會在重陽佳節如此思念親人呢?讀讀課文1-3小節,你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2、組織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5歲”說明王維很小便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你們幾歲了?15歲,正需要父母的關心與照顧。而王維卻遠離了家鄉,而且這一走就是兩年。)你們從兩年,又有何感受?
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心情如何?(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到外求學,它的家鄉在華山東邊的太原,長安在華山西面,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叫王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此環節,抓住兩個具體數字,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王維小小年紀,離家兩年,思鄉情切。)
第2自然段
過渡:小小年紀,離家兩年,思鄉情切。還有原因嗎?
b: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
(1)、重陽佳節、合家團聚的日子,王維漫步街頭,看到了什么?(人們扶老攜幼,……)王維還可能會看到什么呢?
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誰來讀?(指名讀)
(2)別人歡度重陽都喜氣洋洋,非常熱鬧,而王維卻獨自一人,當他看著(引讀下一句)
平時常想家的王維,此時更加思念親人,誰來把王維此時的心情讀出來(再讀)
觸景生情,怎能不思念親人呢?誰再讀?
你情真意切的朗讀打動了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齊讀)
(3)重陽佳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而王維此刻卻孤身一人,獨在異鄉,怎能不思念家鄉、親人呢?讓我們齊讀第2自然段。
(此環節,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陽佳節的熱鬧情景,正好與詩人的孤獨形成對照,觸景生情,睹景思 人。)
c:第三自然段
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預設:想起了以前在家鄉時和親人過重陽節的快樂情景;由過去的快樂想到了現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
面對此情此景,王維浮想聯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現在眼前:(引讀第1、2句)而如今(引讀第3句)王維思念著他的親人,他的兄弟們一定也在思念著他。(引讀第4句)
文中的……,更讓我們知道王維還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個詞語就是這個意思,是哪個詞?(思緒萬千)你理解了思緒萬千,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個詞。
思緒萬千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
(此環節,啟發學生想象以前和兄弟們登高遠眺的情景,聯系生活的實際,深切體會到現在的遺憾,感受詩人內心的激情與神往。)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四、擺正姿勢,指導寫字
指導寫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