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學反思(精選3篇)
西湖教學反思 篇1
《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這一課語言優美,詞匯豐富。四類字與二類字各有十個,文中還有11個注拼音的字。所以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不小的障礙。為此,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我先是領著學生把課文讀一遍,然后把一些長句子、難讀的句子教學生讀了一遍,之后讓學生自由練讀。指名分節讀課文時,學生基本能讀通課文了。文中難懂、難理解的詞句較多,為了分散難點,第一課時,我把一部分新詞隨著句子認讀,并理解。如學“素”,我出示了句子,讓學生先讀通句子,然后在語境理解字義。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我就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而學“猶”“格”“般”“初”時,我讓學生把句中的“猶如”“格外”“一般”換一個詞來說一說,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詞,同時把這些句子讀好。這樣在課上,也就教了學生兩種解詞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過換詞來理解。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語感與閱讀理解能力會得到一點一點的提高。
教后感《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秀麗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細細讀來,仿佛聆聽悅耳動聽的音樂,又如觀賞秀美典雅的畫面,身臨其境之感隨之而來,了解西湖的愿望、熱愛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為了讓學生對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學生情操,我設計了“西湖簡介”、“西湖傳說”、“西湖詩詞”、“西湖景點”四個版塊,作為對課文學習的延伸。
教學本課時有以下幾點體會與收獲。
一、自主探究
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弘揚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也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本課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的。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決問題。在與同伴的互助中學會合作。這樣充分挖掘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
在學習“西湖簡介”與“西湖傳說”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板塊來自學,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尋找答案。
在學習“西湖詩詞”與“西湖景點”時,我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首古詩,自己喜歡的一個景點來朗讀,來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訓練,探究意識得到了發展。
二、學會合作
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可以極大地促進師生、生生的互動與交往。實際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種課程資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長。交流是認識升華的階段,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拓展思路,增長知識,啟迪智慧。合作能促進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悅,也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學習“西湖景點”時,我讓學生同桌一起學習一個景點,兩人一起讀,一起學習用導游的形式向大家介紹。這一過程,就是合作的過程,這樣,既可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發展合作、交往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21世紀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能力,從而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奠定了基礎。
三、提高語文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處處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導入時,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來進行說話訓練,并進行背熟練習,注重積累。“西湖簡介”這一板塊,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讀懂的基礎上來填空。“西湖傳說”這一板塊,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在學習“西湖詩詞”時,培養的是學生的朗讀能力。而“西湖景點”則是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能力培養,學生既要讀懂文章,又要學會用語言來表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綜合能力。整堂課的學習都離不開現代教育技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還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體會、感想記錄在留言板上,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學習,讓課堂又延伸到課外了
西湖教學反思 篇2
《西湖》這一課語言優美,詞匯豐富。四類字與二類字各有十個,文中還有11個注拼音的字。所以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不小的障礙。為此,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我先是領著學生把課文讀一遍,然后把一些長句子、難讀的句子教學生讀了一遍,之后讓學生自由練讀。指名分節讀課文時,學生基本能讀通課文了。文中難懂、難理解的詞句較多,為了分散難點,第一課時,我把一部分新詞隨著句子認讀,并理解。如學“素”,我出示了句子,讓學生先讀通句子,然后在語境理解字義。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我就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而學“猶”“格”“般”“初”時,我讓學生把句中的“猶如”“格外”“一般”換一個詞來說一說,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詞,同時把這些句子讀好。這樣在課上,也就教了學生兩種解詞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過換詞來理解。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語感與閱讀理解能力會得到一點一點的提高。
西湖教學反思 篇3
西湖教學反思
本文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的秀麗景色,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就是因為課文中的語言是詩一般的語言,所以教學時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詞的過關就化了一節課的時間。在詞語的理解上,,因為西湖離孩子太遙遠了,如何能讀懂這樣一篇美的課文,如何能從文中吸取起精華,又如何能從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遠程教育資源,于是,在理解詞語時我采用了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來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讓學生自主理解,實在沒有辦法就查字典或詞典,總算是把這個攔路虎掃除了。如:“鑲嵌”,就借助戒指來理解的,鉆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鉆石就是西湖,即把鉆石鑲嵌在鉆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顆明珠鑲嵌在天堂里的。“碩大”,孩子們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說了一句“從那邊跑過來一只碩大的老鼠”,孩子們都快速地舉起了小手,說出了答案。“掩映”一詞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畫面來理解的。在課文的32和33 頁的下方的畫面上,一片片樹林郁郁蔥蔥的,偶爾見到幾處房舍。讓學生在尋找樹林中的房舍,再來理解“掩映”,“層層疊疊”是通過畫簡筆畫來理解的。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本文內容略顯深了,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通過看課件視頻,通過品味文中的優美詞句,孩子親眼看到西湖的勝景,西湖的美麗風在孩子的腦中形成畫面,在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去描繪,基本上學生能理解課文了,然后再通過配樂朗讀把課文讀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運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圖畫中的美景,這樣即鞏固了詞語,又復習了舊知:從畫面中理解詞語,還訓練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再一次領略了西湖的美麗風光。
6、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那秀麗的景色, 可謂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課上下來卻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觸還真是頗多。
感觸一:文中有著較多的比喻句。這篇課文中有四個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這些比喻句生動準確的體現了西湖景色的美麗,也反映出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妙處。于是我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就挑出文中最打動人的多處比喻句去細細體會:“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觸二:文章至美,但這還需要學生對西湖有深刻的直觀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語言積累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輕風徐來”、“湖水蕩漾”、“泛舟”這些詞是多么精練,多么抽象,又豈是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類兩類生字共有31個, 更給課文增加了難度. 因此這篇課文雖美是美極了, 但難又是難極了。第一課時上的時候雖說課前布置了學生預習,但是學生初讀讀得并不盡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時間指導學生如何將長句讀好,如何將文章讀流利。文章篇幅較長,幾次指導,就占用了本節課的不少時間,最后也就只能簡單地學了課文第一小節,并沒有按計劃學到第二小節。
感觸三:每一個自然段的重點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變化,我又重新設計了《西湖》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試著引領學生看著圖,在西湖邊走一圈,讓學生對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過朗讀、說話進一步去感悟西湖獨特的美麗。課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側重點,第一自然段換詞造句,第一課時已經訓練過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圖基礎上進行讀的練習,剛通過朗讀來體現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讀的基礎上做導游式的介紹,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幾個著名景點及其特點。第四自然段在美麗的圖片引導下練習想象說話,感受西湖夜景的美。應該說這節課教學的層次和目的相當清楚,如果能比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這堂課,那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較好的培養。我讓學生多次品讀,然后配上清雅的音樂去朗誦,由始至終,我想帶給學生一種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課文美、音樂美、課件美、朗讀美,帶著學生到“人間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觸四:理解感悟過后,學生在背誦練習上還不夠深入。文章美,就應當引導學生積累,背誦便是最好的積累方法。課后的要求是背誦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詞多,好詞佳句也多,但這些好詞佳句和學生平時說的話有些不同,學生背起來就有些吃力。例如:蔥綠的孤山顯得十分秀美典雅。幾個好詞在一起了,學生反而覺得難了,只有讀得滾瓜爛熟才可以達到熟讀成誦。課堂的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著。
《西湖》教學反思
課文詞匯豐富,語句優美,把西湖的美麗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教學本課,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體會西湖之美。課文第一節中的“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明珠。”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課堂上我向學生提問:你見過的明珠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在人們的心目中西湖就是這樣的“一顆明珠”,可見西湖是多么美麗啊!課文第二節,描寫西湖周圍的山巒,用了“層層疊疊”、“連綿起伏”這兩個詞語。我在黑板上畫連綿的群山高低起伏,學生很容易就分清了“連綿起伏”與“連綿不斷”的區別;然后,我在群山的背后又畫上了高低錯落的山巒,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叫“層層疊疊”。課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語言實在很多,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就先讓學生圈劃出優美的詞句。學生讀書很仔細,圈劃很認真,交流也很踴躍。課文中的優美詞匯、生動的比喻句都被找出來了。在學習“月下美景”這一段時,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這一句重點請學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與白天有何不同?學生抓住“華燈”、“琴聲”、“月色”等體會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別有情趣。當學生說到“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這一句時,我就追問:倒映在湖水中的燈光怎么會像銀蛇一樣“游動”呢?有學生說,湖面波光粼粼的,燈光的倒影就像在“游動”了。這里還有一個插曲,一位調皮的男孩說,把石頭扔進水中,燈光就會動的……他的表達不是很清楚,其他學生對他的發言都不以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擊水,水波蕩漾,燈光的倒影也就隨著水波“游動”起來了。當我說出他的想法時,那位男孩笑瞇瞇地朝著我直點頭。這個時候,我把學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課文之上,上文已經說到:“輕風徐來,湖水蕩漾”——這就是“銀蛇游動”的原因啊。課文最后一句:“人們泛舟湖上,會覺得天上人間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這真是神來的點睛之筆。我嘗試著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天上人間怎么會溶化在月色里呢?我本以為,學生理解這一句會很困難,沒想到的是,學生的解釋振振有辭:月光灑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整個世界都溶化在月色里了。在課堂上遇到這樣的學生,就是教師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靈相通的教學場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