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3篇)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五、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往往能給人以啟示。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位叫科利亞的孩子就從自己做的一件事情中明白了一個道理。
那么,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從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今天一起來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1至第3自然段)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4至第12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13自然段)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層次。
教學準備:查找有關衛國戰爭的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1、導入新課。
在人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給人以啟發。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介紹背景。
本課是蘇聯作家左琴科寫的。課文中的“戰爭”指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于1944年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時間,本文就是寫在那幾年中發生的一件事。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正音:
2、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詞語。
5、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四、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帶著問題讀課文。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什么事?
(3)指名匯報:
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4、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啟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寫的。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過學習,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一、導入新課:
二、品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題:
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亞為什么埋木匣?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讓學生邊帶著問題默讀思考,邊填空。
出示填空題:
科利亞埋木匣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埋本匣的地點是(從他家門口十步遠)。
媽媽埋箱子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埋箱子的地點是(從她家門口三十步遠)。
(3)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心細,想得周到)
(4)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所以自己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
“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亞數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
在這里“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為他只會數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后邊挖木匣時,挖不著,為后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
練習用“只……就……”的句式說話。
(5)1----3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寫科利亞埋木匣。
2、學習課文第4——12段:
(1)出示思考題:
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媽媽是怎么挖的?
你怎樣理解媽媽說的話?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
(3)個人讀之后,小組學習討論。
(4)邊讀課文,邊填空:
媽媽挖箱子的時間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趕走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回到家鄉的時候),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媽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里也滲透著,科利亞也是照媽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為什么挖不著呢?怎么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這里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比較句子,體會“如果……就……”的用法,練習用其說一句完整的話。
比較兩個句子:一個是媽媽的原話,一個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表達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設句,先假設那么去做,就會出現后來的結果。
用“如果……就……”練習說話。
(6)學習課文8~12自然段:
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亞從家門口(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沒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
讀句子,說說自己的發現。
(7)學習9和10自然段:
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伙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
學生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
(8)讀課文第11自然段:
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嘆號。二是找到了為什么挖不著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
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9)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學習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讀課文,劃出科利亞受到了什么啟發?再讀一讀,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亞說的話,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他的話的意思,另一方面體會“不光……還……”的用法。
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勤于思考,他從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面對著發展變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度,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關聯詞“不光……還……”,表示遞進關系。科利亞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還更進一步的意義是,他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再讀課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間的聯系。
四、總結全文。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等詞語,理解“仍然、果然”
2、學習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得啟示的過程,初步懂得周圍的一切都是在起變化,學習科利亞愛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內容,知道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得啟示的過程,明白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教學難點】懂得周圍的一切都是變化的道理,學習科利亞愛動腦筋、勤于思考。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匣”字導入
1、板寫“匣”,仔細看老師寫“匣”字,最后一筆是豎折。
2、猜一猜什么是匣。放東西的方形小盒子,所以一邊是不能封口的。木頭做的小盒子就可以叫木匣
3、小朋友,你們有木匣嗎?你們的小木匣里會放些什么呢?(都是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都是你們的小秘密)
4、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它叫科利亞,(相機知道“亞”的讀音)。
5、板書課題,質疑,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科利亞的木匣有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1)劃出生字新詞,讀準生字
(2)把課文讀通順,標上自然段序號
(3)解決課前的疑問并思考課文圍繞木匣寫了科利亞的哪些事
2、生字詞 字音:多音字“量” 字形:挖、搶、懂
三、細讀文本
1、科利亞的木匣里裝著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字教學“鞋、斧、鋸”
朗讀指導:讀出喜愛的心情
2、木匣里都是科利亞最喜愛的小東西,為什么要把這些放進木匣?在什么情況下埋木匣的?
3、學生交流法西斯戰爭、戰爭帶來的破壞。
4、所以科利亞把自己的小木匣——( ),簡單地概括,埋木匣。他是怎么埋的,
5、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到科利亞埋木匣的動作詞語。從這些動作里,你感受到什么?
朗讀指導:埋好木匣,免得被人發現,小心翼翼的。邊做動作邊讀。
6、故事還在繼續,科利亞和木匣之間還有哪些故事?
7、理清思路,課文圍繞木匣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得啟示)
8、挖木匣又是一個怎么樣的故事,又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復習生字詞
2、復習課文圍繞木匣寫了哪些事
二、以挖木匣切入
1、找到文中具體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自然段,默讀兩處
2、解讀第八自然段
1)“也”:為什么要用“也”,說明誰也挖木匣?
媽媽是怎么挖木匣的?結果怎么樣?媽媽為什么高興?高興地讀一讀媽媽的話。從中你感受到媽媽是怎樣的人?
2)“十步”:科利亞看到媽媽成功挖出木匣,他想到自己曾經埋下的木匣。他是怎么挖木匣的。第一步怎么做?
為什么走十步?說明那時還小。畫一畫科利亞四年前怎么埋木匣的
3)“挖”:接著怎么挖?理解“仍然”的意思。
挖呀挖呀,找到了嗎?坑已經挖得很深了,找到了嗎?朝左挖呢?朝右挖呢?可能還怎么挖?挖得怎么樣?(滿頭大汗,汗流浹背)
你感受到科利亞挖得怎么樣?(辛苦)辛苦地讀一讀。
他想挖的是什么?是一個怎樣的木匣?仍然沒挖到,心情怎么樣?(著急、焦急)讀一讀。
他最后挖到了嗎?心情怎么樣?(失落、失望)帶著這種情緒讀一讀。
3、媽媽用三十步的方法找到了木匣,為什么科利亞沒有找到?是不是被法西斯挖走了?找出理由。到底是什么原因
4、解讀第二次挖,第十二自然段
1)、 理解“果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對“果然”的理解
2)、找到這次成功的關鍵因素。步子大了一倍,簡筆畫展示
3)、一起畫一畫,驗證是不是真的能找到木匣
4)、如果你就是科利亞,此時的心情怎么樣?讀一讀
5、通過這件事,科利亞有什么收獲?從十步沒有挖到后來五步挖出心愛的木匣,科利亞知道了什么?
6、在變化的僅僅是步子嗎?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你能說說自己的理解嗎?結合例子
7、科利亞這個巨大的收獲,靠得是什么?你認為科利亞是一個怎么樣的孩子?
三、拓展觀察
尋找周圍的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2、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二者均為教學的重點,后者是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
2、釋題:
科利亞:是原蘇聯戰爭年代的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木匣:木盒。
3、師:科利亞和木匣之間發生了什么事?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過課文以后便可以解決。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標出生詞。
2、檢查初讀情況
⑴檢查字詞
⑵指名讀課文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或“主要講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
三、理清脈絡
1、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廈──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
2、按上面的順序劃分層次,歸納段意
第一段(1-3)講科利亞埋木匣。
第一段(4-12)講科利亞挖木匣。(注:第四自然段是過渡段。)
第一段(13)講科利亞從挖木匣中得到的啟發。
四、指導寫字
要求寫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區別: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要注意“搶”右邊是“倉”,不要寫成“侖”;“初”部首是衣豐,不要寫成示補。“懂”的筆畫比較多,要指導學生寫正確,寫勻稱。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二、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理解重點
⑴科利亞埋木匣是在什么時候?(戰爭剛開始的時候。)
師:介紹“衛國戰爭”(見附錄)。
⑵此時,他幾歲?如何知道?“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說明什么?(突出科利亞年齡小特點。也為下文他只數十步挖坑作了鋪墊。)
⑶科利亞是怎樣將木匣埋起來的?(第二自然段)說明什么?(科利亞埋的過程講得很具體,也很真實,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從中可看出他不僅具有一般孩子愛玩、喜歡小玩意兒的天性,而且做事心細,想得很周到。)
⑷科利亞為什么把東西埋起來?(一是為了躲避戰爭災難,東西多,不能都帶走。二是由于受到了媽媽埋東西的啟示。說明科利亞具有善于模仿的特點——這也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表現出科利亞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并且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⑸媽媽的東西同科利亞有什么不同?媽媽為什么埋木箱,有是怎樣埋木箱的?
師:可采用對比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讓學生讀懂課文。
媽媽埋的木匣和科利亞埋的木匣相比(媽媽的大,科利亞的小);把媽媽走的步數和科利亞走的步數相比(媽媽走了30步,科利亞走了10步);這樣的對比,就為后面科利亞的思考作了鋪墊。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與媽媽埋木匣的意圖所在。
3、小結
三、學習第二段
1、指明讀
2、理解重點
⑴這一段主要講什么?
⑵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挖埋藏的東西的?從埋東西到挖東西中間經過多長時間?(法西斯被趕走后。經過四年時間。)
⑶經過四年時間,媽媽和科利亞各有什么變化?(媽媽和科利亞都長了四歲。但媽媽個子沒有變化。而科利亞個子長高了,上小學了,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
師:課文講“他們家的房子還在”看似平常,其實這同媽媽能很容易找到埋木箱的地方和科利亞最終也能找到下木匣都有關系。如果房子不在,情況就不同了。
⑷媽媽是怎樣挖到箱子的?說明什么?(媽媽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說明木匣沒丟,仍在原地;這就為科利亞判斷自己的木匣也不會丟且還在原地提供了依據。)
⑸科利亞開始挖到了木匣沒有?他是怎樣挖的?(從家門口量十步,雖挖得深,挖的范圍大,卻沒挖到。)理解“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亞無論是向左挖,還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結果一樣,都沒有找到木匣子。)
⑹用同樣的方法,根據原來的設想,媽媽很快挖到了箱子,科利亞卻挖不到木匣,這使他產生了一個什么想法?(這里面一定有問題。)
⑺科利亞開始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什么?后來是怎么挖到的?
板書:四年前五歲步子小十步
現在九歲步子大一倍五步
⑻讀到這里,引導學生思考:課題是《科利亞的木匣》,應主要寫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就行了,為什么作者在描寫科利亞埋、挖木匣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挖木匣?(科利亞埋木匣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做的;寫媽媽一下子就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亞開始費了好大工夫仍沒挖到木匣,正是為了便于對比:媽媽是大人不會再長了,可是科利亞是小孩,每天都在長高。)
⑼為什么要寫小伙伴的嘲笑?(一方面說明小伙伴們也并未認識到事物已隨著時間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小伙伴的話又從側面襯托了科利亞的毅力、決心和善于動腦筋的特點。)
⑽理解:“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這里表示的是結果與所預料的相符。這里的“果然”也印證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3、小結:這一部分主要講科利亞挖木匣。先講科利亞離家和回家,這里寫得很簡略;接著寫媽媽挖出了箱子和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這里通過對比寫;最后講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于找出了問題的原因。
四、課后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
2理解重點
⑴科利亞為什么高興?(他不光找到了木匣,更重要的是從這件事受到了啟發: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
⑵理解:“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不光……還……”表示意思進一步,即由具體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規律。時間過去,人長大,步子變大,由此認識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⑶舉實例說明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發展變化的事物,能根據情況變化采取相應的辦法處理問題,就能把事情辦好,反之就一定會把事情做錯: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例子:打飛行中的鳥和飛機要打它的前方才能射中;反面例子《刻舟求劍》。
三、全文總結
1、指導朗讀
⑴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敘述清楚。朗讀時,在埋木匣-挖木廈-得到啟示的轉換處注意停頓。
⑵課文11—13自然段是朗讀指導的重點。第11段寫科利亞第一次挖木匣失敗后的思考和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高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說話時速度快,語調是上揚的。“本區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這是對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體現對比的詞語要讀重些,如:“四年前”“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亞相信自己的分析沒有錯,因此,語氣是肯定的。“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是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亞心里特別高興。心中充滿自信,語調要上揚。
2、本文的題目與文章內容的密切聯系是什么?(題目起到了串起全文內容的線索作用。)
3、思考課后第二題:“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本匣的?從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們來交流交流。”(第一問已結合課堂學習進行了處理;第二問可以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還可以聯系已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感想。通過聯系已有知識,聯系生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對周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自己也要順應變化,采取靈活的方式對待變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組交流,讓每個同學都有思考、發言的機會,然后課堂交流。)
4、中心:本文通過講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告訴我們“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四、板書設計
埋木匣:戰爭開始時五歲步子小十步
科利亞的木匣挖木匣:四年以后九歲步子大一倍五步
啟發: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五、課堂練習
1、練筆
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在交流的基礎上,以“由《柯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寫下來。
2、選詞填空
仍然、突然、果然
⑴張紅平時身體非常好,今天(突然)住院了。
⑵爺爺(仍然)保持著艱苦奮斗的作風。
⑶氣象臺昨天預報今天有雨,中午(果然)下起雨來。
附:參考資料
1、左琴科:(1895—1958)蘇聯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學學習,后志愿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后加入紅軍,退伍后當過鞋匠、演員、電話員,參加過拉皮翁兄弟文學團體。寫有《藍肚皮先生納扎爾·伊里奇的故事》《克倫斯基》《澡堂》《藍書》等諷刺作品。四十年代因寫作中篇小說《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記》受到聯共(布)中央的批判。后從事翻譯工作。
2、衛國戰爭:課文提到的“戰爭”指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復全部被占領土,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差不多4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
3、詞語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免得—以免。如,你把雨傘帶上,免得挨淋。
當初—時間詞。指從前,特指過去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如,當初這里是一片荒地。
玩意兒—
①玩具。
②指東西;事物。如,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玩意兒?
躲避—
①故意離開或隱蔽起來,使人看不見。如,這幾天,他好象有意躲避我。
②離開對自己不利的事物,如,我們不應該躲避困難。
仍然—表示情況持續不變或恢復原狀。
4、多音字
嗎:má干嗎嗎事;ma行嗎好嗎
量:liánɡ測量量體溫;liànɡ重量力量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5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亞回到家里,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布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6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亞回到家里,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布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書設計
15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歲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7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教師可準備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圖,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2、生字“匣多多,讀xiá,不讀jiá;“避”,讀bì,不讀pì;仍,讀二聲,不讀一聲。要求寫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區別: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要注意“搶”右邊是“倉”,不要寫成“侖”;“初”部首是衣豐,不要寫成示補。“懂”的筆畫比較多,要指導學生寫正確,寫勻稱。
3、指導學生閱讀,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即按“埋木區”“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課文可分成三個部分,讓學生根據三部分講述的意思,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其中,科利亞怎樣從挖木匣中得到啟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采用對比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課文。比如,可以把媽媽埋的木匣和科利亞埋的木匣相比(媽媽的大,科利亞的小);把媽媽走的步數和科利亞走的步數相比(媽媽走了30步,科利亞走了10步);這樣的對比,就為后面科利亞的思考作了鋪墊。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寫媽媽埋木區的意圖所在。第一次挖木匣時,媽媽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說明木匣沒丟,仍在原地;這就為科利亞判斷自己的木匣也不會丟且還在原地提供了依據。讀到這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描寫科利亞埋、挖木匣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挖木匣,這個問題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還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可用下面的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最后一段寫的是科利亞受到的啟示。由挖木匣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句話是以問句的形式出現,表達了肯定的意思。教學中可結合文后泡泡的要求“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4、本課使用了很多生活用語,可指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比如,冰鞋、手鋸、斧頭,讓學生聯系生活用品識記詞語。“難過、懂得、搶走”要結合課文中有關描寫心情和動作句子來理解。
有些句子,可通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句子的意思。比如“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亞無論是向左挖,還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結果一樣,都沒有找到木匣子。“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這里表示的是結果與所預料的相符。這里的“果然”也印證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不光……還”表示意思進一步,即由具體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規律。
5、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敘述清楚。朗讀時,在埋木匣-挖木廈-得到啟示的轉換處注意停頓。
課文11~13自然段是朗讀指導的重點。第11段寫科利亞第一次挖木匣失敗后的思考和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高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說話時速度快,語調是上揚的。“本區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這是對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體現對比的詞語要讀重些,如:“四年前”“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亞相信自己的分析沒有錯,因此,語氣是肯定的。“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是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亞心里特別高興。心中充滿自信,語調要上揚。要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老師也可以用范讀加以指導。
6、課后第二題“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本區的?從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們來交流交流。”第一問可結合課堂學習來進行,第二問可以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還可以聯系已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感想。通過聯系已有知識,聯系生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對周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自己也要順應變化,采取靈活的方式對待變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組交流,讓每個同學都有思考、發言的機會,然后課堂交流。
第三題是抄寫課文段落二可以讓學生先讀一讀,再背下來。然后,邊抄寫邊體會這段話的內容。
課后要求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復述練習。
7、可以結合課文最后一段的學習,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在交流的基礎上,以“由《柯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寫下來。然后放入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這種認識和體會可多可少,內容不限。教師不作硬性要求。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sh))、德(進行字形分析)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步,很快。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這是因為。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2.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學流程
一、結合實物,出示課題
1.教師出示實物:木盒子。引導板書“木匣”,“匣”字注音,學習“匣”的音、形、義。
2.完整板書課題:《科利亞的木匣》。
科利亞是個蘇聯的孩子,這篇課文講了他的什么事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完后同桌相互交流課前借助字典預習的生字,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3.再讀課文,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課件出示的兩個問題:
(1)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一件什么事情?請嘗試完成:
木匣→木匣→
議一議:看看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埋木匣的,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挖木匣的。
(2)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三、鞏固生字
1.課件依次出現生字詞語,學生開火車認讀。
2.小組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互相交流。
左右結構歸類: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
形聲字歸類:匣階鋸管搶懂
比較記憶: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準、階和價、屋和到
3.給生字組詞,練習用詞語說句子。
四、指導寫字
1.觀察字形,互相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2.學生寫生字兩遍,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抄寫一遍。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刻舟求劍》
思考:(1)那個人最終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為什么?
(2)從這個故事中,你讀懂了什么?
準備一下,學到“語文園地七”時和大家交流。
【因為《刻舟求劍》這一成語故事與本文聯系相當緊密,所以把語文園地七的成語故事提前讓學生接觸。學生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去學習《刻舟求劍》,可以觸類旁通。】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3.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教師簡介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感悟,深入理解課文,明白道理。
1.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1)教師采用范讀的方式告訴大家: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
學生找出句子朗讀:木匣里盛著各式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它小玩意兒。
結合課件展示的圖片認識:冰鞋、小斧頭、小手鋸。
聯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樣”,并練習用“各式各樣”說話。
(2)教師結合生字學習,指導朗讀。全班齊讀。
(3)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子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一聽。聽后評議。
注意強調表示動作的詞語,還可以邊做邊讀讀這幾個句子。
(4)教師引讀:科利亞干嘛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學生接讀第三自然段。
(5)課件出示對比表格:四年前:
媽媽
埋大箱子
走30步
科利亞
埋小匣子
走10步
2.學生默讀課文4-1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1)課件出示對比表格:四年后:
媽媽
走30步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亞
走10步
沒有挖到小匣子
(2)用線段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引導學生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孩子。聯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詞的意思,并用“果然”練習說句子。
3.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讀這一段,讀后評議。
(2)分男生、女生賽讀這一段,讀后再評議。
(3)隨文理解“不光……還”。
(4)引導學生回顧課文:說說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圍的一切在發生變化?
(5)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系上一課時作業或其它課外文章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變化。”
(6)再讀最后一段,試著背下來。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詞佳句”記錄本中,邊抄邊體會這段話的內容。
【關注學生是這一環節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用表格、線段圖等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二是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聯系生活來理解課文內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復述,全班評議。指導復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
1.課件出示填空題:課文記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訴了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練筆:寫一寫自己親身經歷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說一說這件事給了你什么啟迪?
五、布置作業
1.實踐活動: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準備一下,到“口語交際”時與大家交流,
3.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
【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在這樣的遷移訓練中,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獲得啟示。
3、體會科利亞愛動腦筋、善于思考的特點,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矛和盾的集合》,引發思考:
相同的課文結構:通過一個事例,說明一個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通過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故事告訴我們: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那么這一課,又是通過一個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1、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
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改成陳述句)
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2、這個道理又是通過什么事例來說明的呢?
學生讀后回答: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過了4年,科利亞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來,他從中受到了啟示。
三、教師帶學生讀課文練習2,明確分段依據: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將課文分成三段。)教師板書。
教師問:為什么科利亞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來,從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們先來看看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樣埋的?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教師讓學生想一想: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第3自然段)學生讀第3自然段。
(1)為了躲避戰爭災難,東西多,不能都帶走。
教師給學生簡單介紹課文中的戰爭——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前后差不多4年。這是場正義的戰爭。
(2)受到了媽媽的啟示。學生讀這段的最后兩句話。問:“媽媽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進地里)科利亞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媽媽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亞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為他只會數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亞看媽媽這樣做,他也學會了,照著媽媽的樣子做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他是個善于模仿別人,自己肯動腦筋的孩子,同時他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學生概括說說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師問: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學生讀1~2自然段。
(2)學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進坑里,然后蓋上土,最后撒上細沙。
教師問:什么叫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又說明什么?(說明科利亞埋木匣時年齡很小。)科利亞當時有幾歲?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學生讀)
(4)“蓋上土,撒細沙”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認真仔細,想得很周到。)
五、學習第二段:
教師說:媽媽和科利亞在臨走時,分別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當法西斯被趕走后,他們又挖起自己的東西來,他們挖到了嗎?(挖到了)誰先挖到的?(媽媽)科利亞開始沒挖到,后來為什么挖到了呢?媽媽為什么能很快地挖著呢?學生讀第二大段。
1、請一個學生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思考:他的媽媽是怎樣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說了什么?
2、讀媽媽說的話,體會其意思。
3、科利亞開始為什么沒找到,后來又為什么挖著了呢?
“沒找到……仍然沒找到”中“仍然”一詞是什么意思?(還是、照舊)
教師問:“當科利亞沒找到自己喜愛的木匣時,伙伴們朝他笑,他說什么了?讀他說的話。“這里面一定有原因”這句話說明什么?(說明科利亞愛動腦筋,現在他已經發現問題了,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教師問:“科利亞只發現問題就完了嗎?(不是)他還在找問題的原因。在他找問題的原因時,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請同學們用‘△’標出。”(丟、坐、摸、想)從這幾個動詞中看出什么?(科利亞遇事多思考、動腦筋。)
教師:科利亞想明白為什么挖不到木匣了嗎?(想明白了)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呢?(突然,他笑了起來)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后,科利亞的心情怎樣?(高興、激動)讓我們有語氣地來讀一讀科利亞的話。科利亞找到了自己的木匣子了沒有?他是怎樣挖著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詞什么意思?(結果與預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教師:科利亞埋木匣時走了十步,挖木匣時只走了五步,這是為什么?
學生讀科利亞的話。思考:從這兒我們知道科利亞怎樣?(善于動腦筋,善于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5、學生讀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亞為什么后來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亞從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讀最后一段,理解他的這番話。(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
教師總結:事物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動腦筋勤思考。
六、總結全文,有感情地朗讀:
1、看板書總結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量十步(步小)
事例量十步沒挖到
動思
挖木匣:四年后腦考
量五步挖到了(步大)
啟示: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反問句)
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陳述句)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編輯導引】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通過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在感興趣的、主動的、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情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體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著力給學生創設自主、創作、探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多種學習方式,享受閱讀的快樂。
【課堂實錄】
一、檢查預習、疏理結構、整體感知
1、導入
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就會不一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26課《科利亞的木匣》說的就是這么一個理兒。這可是一個生動而有趣的故事,讓我們懷著期待的心開始今天的學習,來,齊讀課題。
(學生精神抖擻地帶著期待的神情讀課題兩遍)
2、游戲活動“認字走迷宮”,檢查生活讀音。
師:昨天,同學們都回家認真做了預習,課文里的生字都認識了嗎?
生:(很自信地):認識。
師(懷疑):我可不信,我要來考考大家。我知道走迷宮呀,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一種游戲啦。今天我送給大家一件禮物就是玩一個“認字走迷宮”的游戲。注意聽,迷宮里藏著許多生字,當它跳出來時,大家準確、整齊地認讀兩遍后,就可以繼續前進。
(學生聽了以后,臉上充滿了好奇的神情,注意力很集中)
(課件出示“認字走迷宮”,學生認讀生字)。
當讀到“懂”、“匣”、“搶”字時,沒讀準。生字上跳出音節,請小老師來教讀兩遍,全班再齊讀。
當讀到“難”字時,先讀課文里帶字詞語“難過”,再讀生字。老師點明這是一個多音字,再請小朋友說出另一個讀音,并組一個詞。
3、游戲活動“魔方輕輕轉”,檢查驗讀準詞語的讀音。
師(高興,神秘):啊哈,大家齊心協力走出了迷宮,你看,迷宮城的主人還獎給我們一個神奇的魔方。(課件出示)
師(拿出教具詞語魔方):“小朋友們快看,神奇的詞語魔方來到了我們的教室里。現在,我們來玩第二個游戲——魔方轉轉轉。轉到哪個詞語大家齊讀兩遍,讀得正確、整齊。魔方轉起來——”
(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詞):冰鞋、斧頭、手鋸、免得、算術、仍然,在讀“算術”和“仍然”時有困難,老師教讀兩遍。
4、默讀課文,疏理結構。
師:通過預習,同學們課文都讀得比較熟了吧!好,請大家默讀一遍,讀完后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打開課本后,靜靜地默讀,并思考)
生:課文講了科利亞5歲的時候,埋下了他的“小木匣”,過了四年,又挖出了木匣,還從這件事中,獲得啟發,懂得了一個道理。
[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引導著,讓他說清楚,說通順,并板書“埋、挖、啟示”。
這部分教學通過球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認字走迷宮”和“魔方轉轉轉”來檢查了預習中生字詞語的認讀情況,通過默讀全文,回顧課文主要內容,來理清了文章的結構,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二、學習“埋木匣”(課文第1、2段)
師(津津有味地):這個故事發生在科利亞的故鄉,德國法西斯快打到他們的村子了。
科利亞和媽媽奶奶決定離開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臨走時,媽媽把有些重要的東西放在大箱子里,埋在了地下。科利亞還小才只有五歲(同時貼出圖片“小科利亞”,只會數10。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1、2自然段,劃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學生讀文,邊讀邊拿起筆進行勾劃。)
生回答。(課件出示相并句段)
師(鼓勵):哪個同學敢單獨來讀讀這兩段,看看能不能讀得正確、流利
生讀。
師表揚學生讀準了幾個多音字的和難讀的詞語。如“數”“盛”“小玩意兒”“鏟子”。
全班也讀讀這幾字和詞語。
師(疑惑地):同學們自己再小聲地讀讀,邊讀邊想,科利亞一邊埋木匣一邊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讀完后,認真思考、揣摩)
生:我覺得科利亞當時的心里是十分喜愛粉的木匣的
生:他心里想,這些心愛的小玩意兒,我是多么舍不得啊!
生:他要走時后,把所有心愛的小玩意兒,先裝進木匣,還埋起來。
師: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句話,再體會當時科利亞心里想什么。(課文用紅線劃出“他……”)
生讀,再想。
生:他心里想,我要把小木匣埋好,不要讓別人發現了。
生:小木匣千萬別丟了,以后我回來時,還要把它們找出來玩呢?
師:那你們又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
生:你看他還用腳踩實,所以我覺得他埋得很認真,是不想讓別人了現了,把他的寶貝小木匣給挖走了。
師:是呀,科利亞是多么喜愛他的小木匣,埋得多認真呀!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兩段話,一邊讀一邊學著像科利亞的樣子“埋小木匣”。(學生不由自主地站起來一邊讀課文一邊做動作,特別“埋、挖、撒”這幾處,演得很貼切)
師:我想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科利亞埋木匣的方法,位置。我們大家一起來試試看。
生:他從家門口……
師(反問):幾步呀
生:十步
生一邊數數,師一邊畫線段圖。
師:啊,終于把小木匣埋好了。他是多么高興,多么激動呀!怎樣讀才能表現出科利亞的心情的變化呢?大家自己讀讀看。
學生開始練讀,有的學生邊讀邊停下來想想,有的學生邊讀邊做動作,有的學生和周圍的伙伴交流朗讀。
師:現在誰來讀好這段讀,讓我們都體會科利亞心情的變化呢?其它同學都要豎直耳朵,用心聽聽,看看他哪些地方讀得好,能表現科利亞當時的心情。
請一生讀,讀得正確、流利,但沒有什么感情的變化。
生:xx同學,你讀得很流利,但是我覺得“挖呀、挖呀”應該讀慢點兒,表明科利亞挖得很認真,挖得時間比較長了。
生: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要強調,讀還是“沒有找到”臉上這時應該現出有點焦急的神情,因為他當時心里想,怎么會沒有呀,到哪兒去了呀。
生:當科利當最終找不到時,臉上應該表現出失望的神情到最后可以讀慢點。
生:我認為還應該強調讀“仍然”。
師:那再請一個同學來試試。(課件出示:標出“挖呀、挖呀”)老師有意請了一個朗讀基礎較好的孩子來讀,起個示范的作用。
這個小女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還配合了合適的神情,動作,讀完以后大家教自由地送給她掌聲。
師:讓我們大家一齊來讀,相信也能讀得更捧。
學生齊讀,讀得有滋有味,聲情并茂。
三、學習課文第8自然段,即第一次“挖木匣”
師: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時間過得很過一晃四年過去了。你看科利亞長大了,個子長高了,步子也變大了,成為了一個英俊的少年(貼出大科利亞)。他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他們終于回到了故鄉,媽媽迫不及待地來到原來埋箱子的地方,挖出了箱子,全都在,多讓人高興呀,而科利亞呢?那種激動,期待的學習更別說了,眼看終于要和分別四年的心愛的小木工加重逢了,可正當他興沖沖的地開始挖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情況呢?
生朗讀第8段
師:同學們也來讀讀這段,想想科利亞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們小聲地反復讀了幾遍這段話,有的學生還動筆做了一些句劃圈點。
生:剛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分高興、后來當木匣分找不到時就變得很著急了。
生:想到要挖到木匣了,科利亞多高興呀,于是他動手開始挖,可是坑已經挖得很深了,咦,怎么沒有了,他那個時候心里肯定有點著急,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還是沒有,他泄氣了,不高興了。
生:不單是泄氣,因為他無論如何找,都沒有找到心愛的小木匣,該是多么失望啊。
師:同學們緊緊抓住了科利亞的動作來體會科利亞的心情,值得贊賞,使我仿佛邊浮現了科利亞的當時挖木匣的情景。那大家把這段多讀幾遍。
四、練習第10、11、12段,第二次“挖木匣”
師:是啊,挖不到木匣,科利亞該多失望啊,正在這時候,小伙伴們圍上來了,都朝科利亞說,他們會說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讀第9、10段。
師生合作朗讀10、11段,生讀人物說的話,師讀旁白。
師:科利亞遇到問題時并沒有放棄,開始思考問題出在哪兒,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他靜靜地坐在臺階上,摸著腦門想,突然他想起來,他找到了問題的原因了嗎?
生(高興地):找到了
師:抽一生讀科利亞說的話(課件出示)
師:大家起來讀災個好,看能不能讀正確、讀順,(課件在“---------”下面劃橫線)
生讀。
師:你讀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沒有?敢于提問的小朋友是善于思考的小孩子,你有問題了讓我們大家都來研究研究、討論討論。
生:“量”是什么意思?
生:用一種工具比如尺子來測量長度。
生:課文說是步子來量埋匣子的位置
生:為什么……大了一倍,應該……
生:我想知道“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師,提得好,只有弄明白“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我們才能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讓我們來的周圍的小伙伴討論討論,看能不能結合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和其它學習分法讓我們都弄明白這“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學生三三兩兩湊在一起開始討論,各說各的辦法。
生:舉個例子來說吧,我第第五歲,我比他大了一倍,那就是十歲。
生:其實就是原來兩個這么多,用手比劃如果這是一步,大了一倍就是兩個這么多。
生:我上臺來畫個圖給大家看看,(上臺)如果科利亞原來一臺是這么長,“大了一倍”就應該兩個這么多,就是這么長,(生雖然畫得不標準,但是下面的學生已經弄明白了)。
師:經過大家的講解,我好像也弄明白了,我也想舉個例子來試試,仔細看,看我是不是真正弄懂了,(拿出一段繩子,對折,再放開)
如果這是科利亞的一步,那大了一倍就是兩個這么多,對嗎?
學生連連點頭,回答“是”。
師:誰愿意上臺與教師合作,我們再用圖來表示科利亞第一次挖的情況呢?(老師請了一女生上臺)
師:大家一起來數,一起來畫,三個臭皮匠底一個諸葛亮。
師生共同畫圖,孩子們也在下面積極參與,動手動腳,指揮著。
師:咦,哎呀,科利亞走十步已經走過了,挖不到木匣喔。
生:應該往回走五步就可以了。
生:再畫一段用,只退五步就可了以。
師(喜悅):看著孩子們,經過一番思考,科利亞終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你們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了嗎?大家看著板書的圖示,并自己說說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科利亞以前挖不到木匣呢,如果用上“因為………所以”就更好了。
學生望著板書,自己嘰嘰喳喳練習說形了。
抽生說:
生:因為科利亞那時還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應該量五步,他卻走了十步,所以他剛開始時,沒有挖到木匣子。
師:可事情的發展真的就像科利亞想的那樣嗎?走五走就能挖到木匣子,齊讀12段(課件拿出來。)
師(喜悅):找到了嗎?
生(喜悅):找到了
師:課文里用哪個詞說明了,事情發展的結果,和科利亞想的一樣
生:“果然”
師(高興):音樂響起來,你看九歲的科利亞真不簡單,遇到問題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找到了自己心愛的木匣,不但他很高興,我們也跟著高興,讓我們再讀讀第11、12段感受科利亞的快樂吧。
師生齊讀11、12段。
五、學生第13段
師:科利亞多么開心呀,高興的不單找到了匣子,還有更大的收獲,我想和大家地丐來讀這段話,我來引讀。
師生讀11段
師:我想信今天不光科利亞從埋、挖匣子這件小事中懂得了一個道,我也相信每個小朋友也從中有很多收獲,當你走出教室時,我們也來做一個生活的有心有,觀察你的周圍有什么變化呢?只要你用心,你也會發現生活中會有很多秘密,將你觀察到的記錄在小本子上,下節課讓我們一起來交流。
學生喜悅地、充滿期待走出教室。
10
5
10
〖板書設計〗
5歲埋
科利亞的木匣
9歲挖
【背后的故事
真 實
關于“自己”這個話題,我記得英國詩人蒲柏說過“我們的全部學問就是了解自己。”又另有大羅馬悲劇作家賽內加也說過;“你如何看待自己要此他人如何看待你,重要得多。”人生就是個舞臺,你是自己的導演,認識自己是這幕戲是臺精彩的第一步。每當深夜醒來的時候,我常問自己:“我是誰,我最真實的一面是什么,我該如何來看待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參加第二屆瀘州市小學語文新課程優質課競賽活動中,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在這場精神毅力歷練之旅中,我逐漸認識自己,一個最真實的我浮出水面。
“看庭前花開花落,辱驚不驚,望天上天卷云舒,去留無意。”我直向往這種恬淡、開闊的心境。一直以來,就這樣平凡地工作與生活著,覺得生命這樣已經很精彩。可是,也許老天特別龐愛于我,不斷把好運降臨在我頭上。當聽說今年秋期,要舉行市第二屆課改競賽活動時,我在想,人生難得幾回博,我主動出擊一次,主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吧,即是對從教十年的一次檢閱,又是對自己素質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吧!懷揣著這樣的認識和信念開始迎戰。
從8月下旬到11月份,歷時三個月,因為臨時抽簽決定上課內容,所以檢測老師平時的功底,要多方向儲備“軍糧”:學課標、看課堂實錄、相關的課堂理論,教材年段分析。這個過程是艱辛而古澀的,幾乎有放棄退卻的念頭,但又被頑強的意志給擊退。我常對自己說:“何曉琴,難道這么一點因難都不能克服嗎?你想成為一個意志薄弱的人嗎?”臺燈下,我深深吸一口氣,使勁甩甩頭,拋開懦弱的一個我,又一頭扎進學習中。
從學校選區、全區、直到決賽,一路走來,感到壓力越發沉重,來自自身——好像不能失敗,不允許失敗,沒有失敗的資本,我只能一沖再沖,來年歷外界的壓力——領導的關心,同志的期望,有時幾乎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怎么辦?還得自己的信念,自己在精神要戰勝自己。我印像最深刻的是,當瀘師附小細簽的哪早上,我兩手提著資料袋,向學校走去。離學校越近腳步越發沉重,心也咚咚跳得厲害,快上樓梯時,覺得每一步很艱難。我又深深呼吸一口氣,想像孩子們在運動會上為運動員吶喊助威的情景,此時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為自己喊加油吧!每跨上一步臺階,我就心里用力喊一遍:“何曉琴,加油,何曉琴,努力!”來驅趕緊張、來驅趕怯懦。每當我感覺到疲倦勞累想放棄時,我就這樣為自己打氣,從而保持一個斗志昂揚的狀態。無論結果如何、過程中自己要把握好的狀態。事后我把這段經歷告訴我的姐妹們,大姐劉詩珍笑咪咪地看著我,意味深長地說:“你呀,永遠都像一個小孩似的。”我原來是這樣的一個我,內心深處像孩童一般,稚氣,朝氣,生命里才煥發出一種勃勃生機的力量,是一株頑強的草。
那我還是怎樣的一個我呢?11月3日上午,我在聽第一個參賽老師上課時,我感到賽場很不安靜,有老師不斷進出,不斷接聽電話,打擾了孩子們學習和老師的情緒。我該怎么辦,我不希望我的課堂是這這樣的課堂,我希望任何一個人都應該進入課堂的情境里。我思量了半天,我得有所行動。第二天,課馬上要開始了,我安排孩子們休息。然后我十分慎定地站在了前面,把目光接向后面里黑壓壓的老師們,微笑著掃視著整個會場,誠懇、禮貌地、輕柔地傾訴我的心聲:“各位來自遠方的老師朋友們,你們辛苦了!在課開始之前,想跟大家說幾句心里話,我認為語文課堂應該永遠是詩意的課堂,不管我們要多教的是哪一類型的課文,因為語言文字是有生命、有魅力的、有情感的,這樣的課堂里需要一個人沉下心來聆聽語言文字的生命的聲音。讓我們共同走進美的世界。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您能再看看您的手機關到了震動了嗎?謝謝大家,真誠的謝謝大家,我和孩子們謝謝大家。不管成功與否,過程永遠是最美的。”課后,我又隱隱有絲后悔,在這樣的場合,該不該表露自己真認的心聲是不是不太妥貼。教研培訓中心袁小平老師向我表示祝賀時說:“我覺得你是一個有詩意的,有個性的教師。”因為平時接觸不多,我就開玩笑說:“袁老師,何以見得我是這樣一個有個性的老師呢?”袁小平說:“有今天這樣比賽的場合,在幾百人上千人的面前,在不同層次,不用 的老師面前,請求他們關好手機,確實有個性,不同平常。”旁邊一個老師急忙補充:“這叫個性,這叫大氣,這叫真實。”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竟然也是這樣一個有個性的人。是的,我是一個率真的人。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賦予了一種使命,這個使命是什么?沒有人告訴你,得讓你自己去發現。認識自己,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經過競賽課,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自己,生活還會繼續,還會經歷各種事情,我學會了透過生活的鏡子審視自我,尋找真實的自我,是我最大的收獲。
挑 戰
這次賽課較以往有很大不同,很有挑戰性,以往自己可以選擇所最喜歡的,最擅長的課文類型執教,潛心鉆研,深思熟慮,反復試講,一大堆老師在一旁出謀劃策,字斟句酌,大到課的設計,小到一個字一詞,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要到位。可這不同,上課提前一天抽簽,決定課的內容,沒有選擇的余地,沒有過多的思考空間,要接近于平日的常志教學,是全新的挑戰,在臺上的四十分鐘的表現是趕不出來的,考驗老師是否具有扎實的基本功,是有很深的積淀,你的課堂調控能力,你對教材分析處理,是一種真本事的較量。
教書十年,大大小小的比賽也經歷了許多,但從沒有接受如此嚴峻的考驗,從8月下旬開始,著手準備。
其一、重新學習鉆研了課標,課示解讀,前后反復把重要章節閱讀了至少5遍以上,性質、目標、策略等等,勾勾劃劃,圈圈點點,結合自己的課常教學實反復思量,揣摩。
其二、拜讀了部分教育大師的專著,蘇霍姆林期基《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李玄林老師的情境教學,竇桂梅老師的《三個超越》等,我不僅學到了新的理念,最關鍵的是審視他們的人生,我獲得一種前進的動力。竇桂梅老師作為一名校長,盡管有那么多事務,可她依然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讀書,寫書,聽課,上課,她把整個生命獻給了她所摯愛的教育事業,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懷,她有她的人格魅力征服的所有的人。
其三、學習分析了課改年級的教材教參。把握目標,分析課文因為無法得知會抽到哪一篇課文,所以我一有時間就會予以思考,包里永遠帶著三個課本,一有時間就拿出來翻翻。這篇課文,該如何處理呢,可以說,腦子里一直是處于熱情的積極工作的狀態。確實很鍛煉人,你得調動你所有的經驗和智慧來思考文章處理文章,解讀文本,做好設計。
光有理論的儲備還不夠,我得搜集方法。于是我向課政年級的老師求教,下課鈴聲一響,我準跑到二、三年級的老師辦公室里取經,向他們了解學生的學情,認知基礎。常有哪些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老師們紛紛伸出友愛熱情的手,毫不保留地為我傳經送寶。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我記了厚厚的一個本子。有學習漢字的方法和游戲活動有對話的方法,有閱讀文章的方法,如何開展小組討論等,這不單是我這次比賽有幫助,對于我整個教育以生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呀。
回顧過去十年,或許真有這三個月時間的收獲少,我認真反思的教學,我自己的課堂,在那一段時間,我在平時自己的課堂 上也充滿了和智慧,我把學到方法立即運用到實際當中,教學效果也很突出。
這不能不說是一次超越,我從中獲得全新的教育體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情感都煥然一新,我看到了自己的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比賽是短暫的,暫時的,但這種超越帶來的影響都是永久的,我感謝這次賽課的經歷,實現了自我超越。
溫 暖
賽后,我曾發自肺腑地跟劉詩珍大姐說:“我真的感動了,像這樣的比賽,要獲取成功,一個人是拿不下來的。”沒有什么豪言壯語,都是真情的流露。
永遠忘不了老師們的熱情微笑,停下手中的工作來接待我。來與我探討教材,探討方法,永遠忘不了,我的搭檔——李老師帶病給我代課,忍著病重,幾乎是頂了兩天的課,聽著他說話時,聲音嘶啞,不停咳嗽,他總是微笑對我說:“你放心地去參加比賽,班里的事交給我啦,我沒事,年紀雖然大點兒,挺得住!”還忘不了,老師們給我趕制教具的情景,那時教師們已經工作了一天,已經疲憊不堪了,可都留下了辦公室。賀老師和楊老師細心地做了一個正方體,鄭紅老師小心翼翼地把詞語卡片貼上去,連雙面膠該取多長,一點兒也不馬虎,看著她勻認真地用心來做事的樣子,我真的感動不已,美術老師馮小濤為我畫了兩次“科利亞”的圖像。剛開始,由于我沒交待清楚“科利亞”該走的方向,畫錯了,重來,對知道后二話沒說,我本來想馬虎地在背面涂個色就可以了,可不曾想,我來到辦公室,領取的時候,她又重新設計了“科利亞”看著大小“科利亞”可愛的樣子,我的眼淚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轉,我對自己說要加油啊!
抽簽的那個上午,按照規定,我在指定地點有課,回學校向大家征求意見,當時是中午,可老師們一個也沒走。我一到大家就開始研究、討論,第一個焦點是:“對于第一課時,是上全文,還是處理一半!”黎忠慧老師說:“按平的教學其實處理到第8自然段就已以可以了。”童敏不贊成:“這是一遍整體性很強的課文,處理一半,總是一種不完整的感覺,與離破碎的,”劉詩珍接著說:“那么這一長篇課文就是事實上要有所取舍,不能句句到位。”我聽取了大家意見,也立即拿定主意,長文短教,抓注重點,“埋—挖—悟道理”這三個點。第二個爭論的焦點是處理這三個部分的學習,大家又是各抒己見,三個臭皮匠都確實可低一個諸葛亮了,很快地有了統一的意見,我也覺得適合的風格。“埋”揣摩科利亞內心來學習埋時的動作,指導朗讀。“第一次挖”這一部份,用體驗科利亞心情的變化來指導朗讀,這樣處理“埋”也可以發揮我擅長指導朗讀的特長。第二點是重點,教研培訓中心的熊生貴老師和劉小臨老師認為這部分學習能讓學生獨立質疑,解疑理解“開始挖不到的原因后”轉動學生動手,作圖,達成對語言文字理解,這時是晚上八點,大家早以肌腸轆轆,可都沒有一絲埋怨,全身心地積極到策劃中來,當然最終得由我自己定,看著大家為我餓肚子,面對面容憔悴的校長,我不知該說什么感謝的話,什么也說不出來,我覺得再一次在心里喊著:“何曉琴,你要加油啊!”
集體的溫暖給予了我無窮的力量,家庭的支持也給了我前進的動力。從準備參賽以來,家務事、婆婆都全部承包了,總是跟我說:“你忙你的,好好比賽,王子恒(我兒子)這段時間,你也別管了,有我呢。”我看到老人家忙前忙后,做這做那的確羞愧難當,每當聽說我得了區第一、市第一時,婆婆臉上的喜悅難以言表,恐怕比我這個當事人不知高興多少倍。愛人才調到一所新學校,他自己也壓力重重,又是班主任,事情也挺多,可他總是盡早忙完事務就趕回家,照顧兒子學習生活,好讓我安心備戰,他給孩子洗澡,給孩子讀故事,檢查作業,承擔了一節,沒有一句怨言,還總對我說:“親愛的,加油,沒問題的!”每當想到這些,心里說不出的幸福和感動,這是一個多溫暖的家啊,我不是一個人作戰,我的身后有那么多的后盾,我怎能不充滿和力量呢!
當課堂上時,音樂響起來,我和孩子們齊讀了文章最后一段,聆聽著音樂,聆聽著學生們的聲音,心里就像倒翻了五味瓶,所有滋味一處涌上心里,心里在早是濕潤了,三個月來的所有感受,那些幸福,那些感動,那些折磨,那些堅持,化作在一起,在心里翻騰著。路還很長,我透過生活的鏡子,看到自己生命在成長,那么多人的目光在關注我,一位教育家說:“教育是一朵去推一朵去要棵做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我真正體會到是那么多人在推動我,那么多朋友在搖動我,那么多真誠的高尚的靈魂喚醒我,一陣風吹過,我以一個真的我上路了——。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近義詞】
躲避──回避 漸漸──逐漸 原因──緣故
難過──難受
【反義詞】
原因──結果 難過──開心
盛chéng(盛飯) 量liáng(量具) 難nán(難過)
shèng(盛大) liàng(量詞) nàn(遇難)
數shǔ (數不清)
shuò(數見不鮮)
shù (數學)
鋸(電鋸)──具(工具)──句(句號)
階(臺階)──街(大街)──接(迎接)
鞋(鞋子)──協(協助)──斜(斜坡)
斧(斧頭)──俯(俯身)──府(政府)──撫(撫摸)
難(難過)──男(男人)──南(南方)
初(初級)──出(進出)
匣(木匣)──暇(閑暇)──峽(峽谷)──狹(狹窄)
鋸(電鋸)──居(居住)
階(臺階)──介(介紹)
鞋(鞋子)──佳(佳節)──桂(桂花)
兔(兔子)──免(難免)
搶(搶奪)──槍()
難(難得)──攤(小攤)──灘(海灘)
管(管理)──官(官員)──棺(棺材)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一、初讀課文
1、今天,老師想請大家認識一位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板書:科利亞),誰來讀讀這個可愛的名字?
2、科利亞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木匣,板書:木匣(請學生讀)
誰知道什么是木匣?(用木頭做的小箱子)
那么用鐵做的小箱子叫——鐵匣
用銅做的呢——銅匣
如果這個小匣子里裝的是餅干,我們可以把這個匣子叫作——餅干匣
如果里面裝的是你的寶貝,那這個匣子就又可以叫做——寶匣
有個小朋友特別愛說話,他的嘴就像一個小匣子,你猜猜看,這個小匣子里裝得最多的是什么——話語,那么就叫做話匣。
今天,科利亞給我們帶的是木匣,再次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預設:科利亞的木匣是怎樣的?
科利亞的木匣裝著些什么?
……
好,那么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的小木匣子里到底藏了些什么?請大家打開課本,認認真真地把課文讀一遍。請讀準每一個字,讀通每一句話,動動筆,先把有關句子畫下來。
3、交流
根據學生找到的出示句子:
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
要讀好這句讀,我們首先得關注這些詞語:
盛著冰鞋小手鋸小玩意兒
誰能讀?(學生讀)
再把他們請回到句子中讀讀這個句子。(生讀)
看到那么多小玩意兒,你心里覺得怎么樣?(高興、驚奇、羨慕)
那么,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真好,讀一遍不但認識了上些生字新詞,還解決了一個自己提出的問題,真會讀書。
二、再讀課文,知事
1、科利亞圍繞木匣做了些什么事呢?請大家認真地讀讀課文想一想。
交流:
板書:埋木匣挖木匣
能把這兩件事的前后順序排一排嗎?
(四年前科利亞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亞挖埋下的木匣。)
聽明白了,你說的其實就是我們這篇課文的大致意思。
2、說課文主要意思
出示:四年前,科得亞看到媽媽把箱子埋在地下,于是,他向前走了步,。四年后,他們又加到了家鄉,他已能數到100了,他數了十步去,結果,最后他想了想,,終于。
三讀:知事也論人
1、快速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子、挖木匣子的句子。(學生劃出交流)
交流一: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請學生讀一讀
他從家門口向前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
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進坑里。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無意兒。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2、透過這些句子你覺得科利亞這個小朋友怎么樣?
預設:a聰明。媽媽埋箱子,他也跟著埋木匣,善于模仿;才五歲就會數到十了,特別聰明。
b能干。先挖坑,再放木匣,蓋上土,踩實泥土,撒上細沙,做得一點也不含糊,非常有條理。
看來,大家已經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小朋友了。你能這些句子重新組織一下,完整地說說科利亞埋木匣的過程?
課件出示:我會說科利亞埋木匣的經過:
科利亞看到媽媽,于是他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去做了,他
交流二:挖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
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向前走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提及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透過這兩個句子,你又了解了關于科利亞的哪些信息?
預設:a有耐心。雖然挖了很長時間,仍然沒有放棄。
b愛動腦。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動動腦筋,量五步找到了木匣。
三、質疑
1、(引導學生讀板書)還有問題嗎?
為什么走十步找不到木匣,量五步就能找到木匣?
老師知道你對這個問題還有些疑問,相信再給我們一節課的時間,我們一定能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而且還能得到很多啟示。
四、指導寫字。
設計意圖:
本篇課文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啟示的順序來寫,層次清楚。從篇的層面看文本的語言有“能過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特點;從句子的層面看文本有兩處語言極富個性,一處是科利亞學媽媽的樣子埋木匣的過程,按事件的發展順序表達簡潔明白;第二處描寫科利亞思考的過程,思維縝密,推理合理。于是我從三次讀入手,讓學生初讀中認識物體,第二次讀中了解事情,第三次讀時走近人物,感受人物。整節課就從這三次讀中入手,去感受人物的聰明、能干,為第二節課理解一個道理打下基礎。
本節課中我注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匣,對于學生來說容易讀錯,于是我通過和學生的一番對話,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強化讀音,同時積累詞語,在識物中識字,這才是真正的語文。
在第二次讀中,我讓學生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初次接觸,而且是比較難的,為了降低難度,我就出示一段話,讓學生可以照著樣子來說,從而讓學生知道這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在“知事”的內容理解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第三次讀讓學生體會科利亞是一個怎樣的人,實現與文本中人物的對話,同時通過朗讀,讓學生了解到一位聰明、能干的科利亞。
三次讀,三次走進課文,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既識物又識人,一舉兩得,而第二教時則重在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