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學案例(通用2篇)
西湖教學案例 篇1
蘇教版三年級第六課《西湖》是運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描寫了杭州西湖的美麗景色。用“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描繪出了湖面碧波千頃,湖水平靜柔美的姿態;用“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寫出了山巒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壯美靜態;“一群群白鷗飛掠過湖面”,湖水晃動著山巒、寶塔、樓臺、樹木的倩影,蜿蜒的白堤和修長的蘇堤像兩條綠色的綢帶,在碧水之中飄逸。這是作者描畫的西湖動態。作者以動靜結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躍然紙上,讓讀者感覺到:在盈盈湖水中,遠山隱隱約約,孤山朦朦朧朧,若有若無,仿佛仙境一般。這種虛實相生的寫法,為西湖景色平添了幾分縹緲的神奇之美。
由于我校是一所山區小學,學生的見識少,在通過學習通識課程資源,汲取新課程的理念之后,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6《西湖》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恰當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
因為學生沒有去過西湖,。對西湖肯定很陌生,所以我設計了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先從從視覺上感受西湖的美,讓學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時也能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更好去學習課文,這樣活動的設計能為教學目標服務,從而達到目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指導朗讀。
1、讀書方式多樣化。
《西湖》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它的語言清新流暢,如詩如畫。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度”、“自由讀”,“集體讀”等多種讀書的方式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感知語言的優美,領路文章的韻味。讓學生于不知不覺中,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受到感染。
2、品讀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過“綠”、“ 青”、 “濃”、“ 淡”等詞想象多彩秀美的畫面,體會“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的美妙意境。再通過對“銀鏡”、“掠過”、“一閃一閃”等詞語的品讀,感受“平靜的湖面”那獨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綠色鑲邊”、“蔥綠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蘇堤,有湖心三個小島“掩映”在綠樹叢中,其倒影與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動”,給人以朦朧的感覺,“仿佛仙境一般。”邊讀邊看著課件想象,感受描寫畫面之美麗,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之準確,就如同親臨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樣會令人心曠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優雅的音樂進行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最后給學生配上音樂,讓學生的聲音與畫面,音樂融為一體,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課文中進行文本訓練。
1、本課中一個重點就是打比方。這對于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我先讓他們品讀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讓他們找出比喻詞、喻體、本體等(方法),弄清用來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處,在指導他們用“猶如”、“像”、“仿佛”、“宛如”進行口頭造句。
2、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干什么?”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我設計一個說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么在你的畫中會有什么?如果你想當小導游,那么你會介紹西湖的什么?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1、在學生從分理解課文之后,提供相關材料,如:西湖十景、傳說故事、有關描寫西湖的古詩,豐富學生知識,增加閱讀量。
2、我們領略了西湖人間仙境般的秀麗景色,欣賞了作者如詩般的語言,這樣的好文章我們應該反復地品讀,并養成積累優美語段的習慣。
《西湖》的教學反思
教完本節課,我覺得自己過分注重了對課文的朗讀,因此不少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干什么?”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我設計一個說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么在你的畫中會有什么?如果你想當小導游,那么你會介紹西湖的什么?”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可能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能引導學生作廣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來這些遺憾,我得再用上一節課進行訓練了。以后的課文教學也要多吸取這一課的教訓,千萬不能錯失對學生的說話訓練。
總之,通過教學《西湖》這一課,讓我感受頗多,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觸動了學生的心弦,他們才會有智慧的火花迸發,才會有真摯的感情流露。
西湖教學案例 篇2
師:西湖三面環山,層巒疊嶂,你能通過朗讀,用你的聲音,把群山綿延起伏的景象讀出來嗎?
生1:我來讀(朗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師:他讀得怎么樣呢?誰來當小老師點評一下。
生2:我覺得他“層層疊疊”“連綿起伏”這兩個詞語讀得很好。
師:為什么?
生2:因為他把這兩個詞語讀得很柔和,好象有回音了。讓人覺得西湖的山很多很多,數也數不清。非常的美。
生3:我覺得“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這句話,他讀得很平,不夠美。
師:你認為應該怎么讀?
生3:我認為讀的時候聲音要高低起伏,因為這樣才能讀出西湖的山巒顏色很多很美。這個山的顏色就像山水畫一樣,同一種綠還有很多種,看起來很有層次感。
師:比方說……
生3:比方說有淡綠,有淺綠,有深綠,有碧綠,有草綠等等。所以讀的時候應該一高一低。
師:評點得真好,那么你樂意把你的感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生3:我樂意。(朗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師:你讀得聲情并茂,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幅好嗓子。
生4:老師我有個建議,他要是配上音樂會更好。
師:你的建議很棒,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咱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好嗎?
生:好(齊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師:西湖的山美,西湖的水更美,誰來讀讀描寫西湖水美的句子。
生5:我來讀。(朗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師:咱們和剛才一樣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好嗎?
生5:我把“碩大”讀了重音,說明西湖很大。
生6:我覺得他讀得太響了。因為作者寫的湖面師平靜的,就像一面銀鏡,所以要讀得輕一點,柔一點,讀出“靜”的感覺。
生7:還有“白鷗”那里要讀出很高興的樣子。因為作者正在欣賞平靜的湖面,這時有白鷗飛過,他的心情肯定是很高興的。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評論得很熱烈,老師將頒發給你們“朗讀評論員”的小花,大家掌聲祝賀。
師:讓我們用朗讀,去細細欣賞西湖的山美,水美。
(生配樂朗讀第二自然段)
[評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評價的方法也是如此,要像春花一樣多姿多彩,才能形成“百花爭春”的局面,釀出綠色朗讀的“蜜”來。
1 將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
一般語文教師只重視評價學生讀的結果,忽視讀的過程,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之說。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朗讀能力和不同的朗讀形式,如果忽視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那么就會影響學習活動的開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憶讀的心理過程,評價讀的努力,肯定讀的結果,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朗讀過程中的成功。即要把評價貫穿于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并給予多次的評價機會。
2 將及時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
及時評價能快速有效的給予學生肯定,具有優越性,適合評價特別好的學生,但理解不好的學生應采用延時評價,因為練后就評,學生缺少內省的時間,缺乏感悟的過程,這時的評價是別人強加給他的,對他來說,是標簽,只能識別,不能體會。這時應讓他在練讀中揣摩、體驗。當他有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后,再予以評價。延時評價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放課堂交流的內容和空間,延伸課堂的內容,也不會因教師的及時評價而阻礙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
3 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
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朗讀權,尤其是評價權還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并且扎實有效地進行朗讀訓練。在評價中,多種形式并駕齊驅,迸射出學生思維的火花,有贊賞性評價、建議性評價、補充性評價……讓學生暢所欲言,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激活整個課堂教學,同時教師要發揮導評的作用,結合教學實際,教給評價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己。
讓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播下“綠色”的希望,在“朗讀評價”的沃土上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