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精選17篇)
夜書所見 篇1
詩詞概述:《夜書所見》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葉紹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詩詞原文:
蕭蕭①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⑥客情②。
知有兒童挑③促織④,
夜深籬落⑤一燈明。
詩詞注釋:
①蕭蕭:風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 ④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
⑤籬落:籬笆。
⑥動:打動
詩詞譯文: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聲,使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詩詞鑒賞: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一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準確。這首詩在最后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為: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亮。”
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賞析:
一、作者在詩中抒發了多種感情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二、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秉燈夜游,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凄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 悲歡對比,以歡襯悲。
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傳情達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⑤ 擬人、通感,增輝添彩。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⑥ 字斟句酌,“寒”“挑”傳神。
“寒”字一語雙關,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⑦ 虛實結合,以實映虛。
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于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表現秋的蕭索。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就采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也有這個意思。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張镃《滿庭芳·促織兒》)。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后以景結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聞見錄》,記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軼聞趣事及“慶元黨禁”始末,可補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庫全書》。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所著詩集《靖逸小集》。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詞淡意遠。
代表作: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臺,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嘉興界》
【宋】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田家三詠》
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齋之集 。
清時天上詔書稀,曲水從游許布衣。
插羽滿浮寒食酒,倚欄同憶故山薇。
碧桃繞觀春風靜,柔櫨搖汀夕照微。
慨想蘭亭如昨日,沙鷗飛下釣錢磯。
《田家三詠》
葉紹翁
田因水壞秧重插,家為蠶忙戶緊關。
黃犢歸來莎草闊,綠桑采盡竹梯閑。
《田家三詠》
葉紹翁
抱兒更送田頭飯,畫鬢濃調灶額煙。
爭信春風紅袖女,綠楊庭院正秋千。
《漢武帝》
葉紹翁
殿號長秋花寂寂,臺名思子草茫茫。
尚無人世團圞樂,枉認蓬萊作帝鄉。
和葛天民呈吳韜仲韻賦其庭館所有
江遠潮痕細,城回路勢斜。
竹行穿砌筍,風墮過墻花。
篆葉蟲留字,銜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對只杯茶。
夜書所見 篇2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⑴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⑵。
知有兒童挑⑶促織⑷,
夜深籬落⑸一燈明。
【注釋】
⑴ 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⑵ 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⑶ 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
⑷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⑸ 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賞析】
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 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夜書所見
平湖市東湖小學 沈心蕾
一天,葉紹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陣蕭蕭的秋風迎面吹過來,頓感陣陣寒意。
秋風吹動著梧桐樹的樹冠,沙沙作響。一張張樹葉脫開了枝頭,隨風悠悠蕩蕩飄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給我們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對家鄉的思念。
天氣漸漸地涼爽起來,吵人的蟬聲被秋風吹走了。代替它的是晚間籬笆下石板縫里的蟋蟀、蟈蟈、油葫蘆的歡叫聲。一點點,一陣陣,一大片,遠遠近近,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響曲。
忽然,遠處籬笆下冒出一閃一閃的亮光。那是什么呢?原來是兩個調皮的小孩子提著燈籠。一晃一晃地來到籬笆下。小男孩提燈籠,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捉到了。”只聽見小女孩歡快地叫了起來,頓時小男孩也高興地笑起來,充滿勝利地笑聲隨著秋風越飄越遠……
我對《夜書所見》異見
課本原文注釋及相應理解: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注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籬落:籬笆。
[解說]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我的理解
“知有兒童挑促織”中的挑不應理解為“挖、捉”,“挑”在本詩應為“挑撥、挑逗”解。
理由一:詩人不是真正的“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而是穿越時空的意想所看到“一燈明”,它不受房屋、籬笆等事物隔擋,這“一燈明”可以在籬笆下、屋子邊及房屋里。“夜深籬落一燈明”夜深兒童更應在屋子里。
理由二:“知有兒童挑促織”是由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難忘的趣事引出的,而斗蟋蟀比捉蟋蟀更有趣、更難忘,所以把“挑”理解為“挑撥、挑逗”更符合實際,使古詩更生動,更有價值。
理由三:兒童捉蟋蟀是因為愛看斗蟋蟀。按大多兒童性情而論不會堅持“捉蟋蟀”到“夜深”,而會“斗蟋蟀”到“夜深”。
我理解《夜書所見》古詩的意思是: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的是自己疼愛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9,《古詩兩首》——《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一直覺得在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出現一些跟現在的意義具有較大出入的字詞的時候是最大的難點.《夜書所見》在備課就猜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以及對后兩句出現倒裝句的情況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 是指詩人在做什么 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學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讓學生下定論,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 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 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讓學生抓住"知"(料想)就馬上能理解了.學完了古詩,理解了詩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課題,讓學生說說"書"字到底怎么理解,這回大家都能明確地說出是"寫"的意思了. 有了這樣的基礎,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靠自學理解.
夜書所見 篇3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詞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二、觀察畫面、解題。
1、出示圖畫,指導觀察。
2、解題。
3、師配樂范讀古詩,學生思考。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指導自學
1、你們有什么學習方法嗎?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交流
1、看第一句詩句,你們讀懂了什么?
2、學生質疑。
3、指導朗讀。
4、過渡:此時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這一句中你讀懂了什么?
6、學生質疑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或哪個詞。
五、感情朗讀、激活畫面、練習背誦。
1、齊讀,同桌互相說說你腦海中出現了哪些畫面。
2、自愿上臺描述。
3、背誦古詩。
六、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注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④籬落:籬笆。
[解說]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夜書所見 篇4
導學過程
個性修改
② 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九)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板書設計
授后反思:
夜書所見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培養和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識記生字,正確、規范書寫生字。
2、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并讀讀背背。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誰能來說一說寫思鄉之情或描寫秋天的古詩嗎?預設)
生1:靜夜思
……
(2)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葉紹翁吧.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預設)
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板書:南宋 葉紹翁)
生: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和我們一樣都是福建人,說起來還是我們的老鄉呢。
2、回憶方法,明確目標。(師生共同回憶以往古詩教學情境,明確學習古詩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古詩呢?(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然后說給同桌聽,看看能不能說明白。(師:對,利用注釋理解詩的大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表現的。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3、小結方法,提出要求。
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
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學們能做到嗎?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二)學文悟情展示(全班)
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 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1:風吹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2: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3:江上秋風在吹。
生4:客是指客人,動是引起、牽動,情是感情。
生5: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6:夜深就是深夜。
生7:籬落是籬笆。
生8: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9: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不夠通順,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話才能讓它通順。詩句的意思應當是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預設)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
2、學生深入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他動了什么情呢?(預設)
生:最想自己的家鄉。
生:是思鄉之情。
……
(2)詩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難,師可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從生機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黃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感情。)(預設)
生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秋風落葉之時,寒意陣陣,
生2:客游在外的詩人見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獨郁悶。
生3:后兩句寫了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詩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種溫馨親切之感,感情略顯舒緩。
……
3、學生展示朗讀能力。
(1)、朗讀展示。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2)背誦展示。
師:這么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
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
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你們對 “思鄉”二字有什么體會呢?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的展示最獨特、最有感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這首詩好在哪?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預設)
生: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
生: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
生: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秉燈夜游,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生: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凄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生: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生: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生: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生: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生: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于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生: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關描寫秋景或思念家鄉的古詩,更好的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試著將本首詩改寫成一段話或一篇習作。3、自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對王維多一些了解。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孤單
動客情
快樂
第二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教學目標 :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師:誰知道王維?誰會背王維的詩。(學生交流上網查找的資料、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方法。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并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師小結: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初讀全詩整體感知)(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1、學生自讀。(讀準通,說意思,想感情,感情讀,能背誦。)
2、小組內展示。(預設)
生1:“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生2: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習慣。
生3:“山東”并不是現在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
生:憶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生:不對,應當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親人,而不單單是思念兄弟。
生:“為”詩應讀“wéi”)
生:茱萸(zhū yú)
生: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或全班)(品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情感)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獨的意思是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生:異鄉的意思是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生:為異客的意思是作他鄉的客人,就是在他鄉做客。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
生:每的意思是每當。
生:逢的意思是遇到。
生:倍的意思是格外,加倍,更加。
生:是佳節的意思美好的節日,詩中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
生:詩句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生:遙知的意思是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生: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zhū yú),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生: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個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維。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預設)
生: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4、再讀悟情。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預設)
生: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
5、學生展示朗讀能力。(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配樂朗讀。師:先自讀體味,再朗讀交流。
(3)背誦展示。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3:每逢佳節倍思親。
3、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
4、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1、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位同學了解的思鄉詩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么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2、收集自己喜歡的思鄉詩、歌曲等。
3、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夜書所見 篇6
第一課時
《夜書所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說說自己可愛的家鄉,抒發對故鄉熱愛之情。
2.想象古人離開故土后如何抒發思鄉之情。
.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下這首詩。
(課件漸顯第一張幻燈片課題——夜書所見)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多媒體課件放映第二張幻燈片)
1.觀察電視中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放映第三張幻燈片,重點指導生字詞)
3(放映第四張幻燈片,指導古詩朗讀)
朗讀節奏參考: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4.借助字典和詩后注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處。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兩個問題句詩的意思。
(放映第五張幻燈片,畫面中出現兩個問題。)
問題一 詩中描寫了哪幾種事物
問題二 這首詩表達出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學生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各自對上面的問題發表見解。
3.老師重點點撥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燈片,畫面飛入正確答案)
答案一 詩中描寫了梧葉、秋風、兒童、燈明。
答案二 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朗讀。
四、拓展閱讀
1、還有哪些思鄉的詩句
(放映第七張幻燈片)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雜詩》(唐·王維)
教后反思: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重視指導學生感受詩的內容,充分領悟詩人的情感,然而詩的語言是濃縮的精華,加之詩人的創作背景學生根本無法體驗。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感悟。
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注意詩的節奏、韻律;2、理解詩歌意思是體會感情的前提。讓學生借助注釋、幻燈片圖畫自己理解詩意;3、借助cai課件體會詩情、詩境。4、拓展閱讀,用cai課件呈現意境相近的古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夜書所見 篇7
今天早晨第一節課完成《夜書所見》的教學,原先以為,這首古詩會很難,但是上下來,感覺還錯。無論是孩子們的表現還是課堂效果,我認為都比較不錯。把這堂課的實錄記錄下來。
師先示范朗讀兩遍課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讀課文,抽幾個孩子糾正讀音。(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了注釋,向我提出了問題。)
萬穎朗讀古詩,指導認識“紹、翁”。(這兩個字書上沒有注音,其他字書上有注音,孩子們讀得還不錯。)
男女生分讀古詩,全班齊讀。
師:剛才有個細心的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古詩上怎么有些數字呢?
生:這些數字是注釋,寫在了下面。
師:什么是注釋?
生:可能是注意解釋。
師:釋正是解釋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詞語的意思注出來,讓大家知道。
那這些注釋對我們學習古詩有些什么幫助呢?
生:讓我們知道古詩的意思。
師:這節課我們就利用注釋學習這首古詩。
抽生讀第一句古詩。
師:注釋上告訴我們“蕭蕭”是風聲,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說出來。
生:風出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風在吹。
師:“動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動是動心。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他動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們不能體會這里詩人的感情,我決定放下,先體會后兩句的意思。
師:我們先放一下,看看后兩句,從后兩句中去體會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誰能說說后兩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籬落是籬笆。
生: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把他們連起來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說得通順嗎,怎么才能讓它通順。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話。
師:再請個同學說說。
生: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師:你覺得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樣?
生:很開心。
師:那詩人看到這些小孩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鄉。
師: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鄉之情。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接著孩子們背誦古詩。
一堂課在孩子們瑯瑯讀書聲中結束。
你可以使用這個鏈接引用該篇文章
博客手拉手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
夜書所見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
教學準備:
查找有關秋天和思鄉的古詩、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金秋時節。同學們,你們發現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嗎?
2、師小結:是啊,秋天,我們可以看見它五彩繽紛的色彩,聽見它美妙的聲音,分享它帶給我們的歡樂,但是黃葉飄飛的深秋又給詩人帶來了怎樣的情緒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葉紹翁的古詩。
板:夜書所見
3、師生共同理解題目意思。
二、認識生字,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文,看著拼音把帶拼音的生字多讀幾遍。
2、同桌的兩個同學互相讀一讀詩文,看看是否都能讀正確,如果能讀正確,你就豎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還有的字讀得不正確,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讀詩文,集體訂正。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
1、【課件出示】促織:
①指名讀。“促”字在哪見過?組詞。
②誰知道它的意思?【課件出示】挑,想一想,這個字應該怎么讀?(上聲)“挑促織”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揚用心讀書的孩子)
2、告訴學生怎樣使用“注釋”:
“注釋”一般都是針對一些難理解的詞語的,既要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釋的時候,力求做到總體把握,不能字字對譯。
3、借助注釋和圖畫誦讀詩文,說說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讀懂了什么?
相機指名讀相關詩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書:梧葉 寒聲
秋風 客情
一燈明 挑促織
4、師【配樂】朗讀詩文大意。
一個深秋的夜晚,我孤獨地住在一間旅館里。窗外,秋風瑟瑟,梧葉飄飛,寒聲陣陣,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鄉,家鄉多好呀,家鄉多美呀,家鄉多么溫暖呀!如今我一個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獨呀!突然,我看到遠處籬笆下有一盞小小的燈籠在晃動,料想一定是孩子們在那里快樂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寫什么?此時作者是怎樣的心情?指導朗讀。
②第二句寫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此時作者可能會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會是怎樣?指名讀。
5、師引第一句,指名讀第二句讀。
四、誦讀詩文,引導背誦。
1、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詩文。
2、指名背誦、齊誦。
五、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認讀,組詞。
3、誰來說一說:你平常寫這倆字的時候哪個地方特別容易寫錯,我們來提醒提醒大家。
4、寫“促”字的時候要注意左窄右寬。師范寫。
5、誰有勇氣上黑板來寫一寫“深”字?全班訂正。
6、學生寫字、組詞。
六、延伸拓展:
我們還學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嗎?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
【課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梧葉 寒聲
秋風 客情
一燈明 挑促織
作業設計:
1、背誦《夜書所見》
2、把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說給爸媽聽。
夜書所見 篇9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并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古詩《回鄉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了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
(3)為什么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 篇10
【課前預習】
讓孩子們課前完成三個預習作業:1、思考:同學們到外地做過客嗎?有什么強烈的感受。 2、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和同學們說說對秋天有哪些認識。3、現在已過中秋,到生活中尋找秋天的足跡,寫寫在尋找的過程中的特別感受。(其中二三項選擇完成)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4、能學懂一組思念親友類古詩,提高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詩句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準備】
1、學生預習并了解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2、小黑板及錄音機.(音樂:二泉映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到外地做過客嗎?在別人家里做客的心情怎樣?
生回答
師:這就叫做做客的心情,一種思念家鄉、思念自己的家園的心情,簡稱“客情”。(板書:客情)
2、一年有四季,那么在什么樣的季節出遠門,最容易促使你思念自己的家鄉呢?(是……還是……陽春三月、夏日炎炎、秋風蕭瑟、寒冬臘月)為什么?說說尋找到了那些秋天的足跡,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包括你聽到的、聞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收藏到的,都可以說一說。
3、下面我們來學習一首古詩,看看宋代詩人葉紹翁怎樣來描寫他秋天客旅在外的思鄉之情。
4、齊讀題
師:誰能跟大家說說這個題目的意思
根據學生回答點明“書”、“所見”的含義。
誰完整地把題目的意思說一說。
再齊讀一遍題目。
二、初讀詩歌,感知大意
1、詩人究竟寫了些什么?猜猜看,秋天的夜晚,詩人可能看到了聽到了些什么,會有什么感覺?
2、看圖,哪些地方猜中了?詩人還看見了些什么,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3、自由默讀課文,看看使人究竟是怎么寫的。
4、師出示生字卡:蕭蕭、梧葉、促織 ,讓生拼讀。
指導“促”、“深”的寫法。
5、這首詩的左下角有注釋,注釋就是注出解釋,它是幫我們理解生字詞的,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現在請大家邊讀課文邊看注釋,看誰先能弄懂全詩的大意。
6、生自由讀、討論。
7、這首詩都能讀通了嗎?誰來讀一讀。有誰能背出來嗎?
同桌互相背詩,看能背出的有多少。
三、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1、讓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這首詩。
詩人在夜里到都看到聽到了些什么?先讀前兩句,認真讀仔細想,在重點的詞語下畫一橫,想好了舉手。說說詩人在這兩句寫了些什么。
(著重解決“動客情”,引導生領會詩人在秋風掃落葉、寒意襲人的夜里孤單寂寞苦悶的心情,自然的感悟到詩人的想念家鄉想念親人的感情。)
2、讀前兩句詩,指名讀,想想該怎么讀,為什么這么讀。(指導朗讀,“動客情”處應低沉、感傷、速度較慢。)
3、正在詩人思鄉之情無處排解之時,接下來詩人又發現了什么呢?
指導學生看圖,看注釋,讀后兩句(生默讀),畫記重點詞。
(交流畫記的重點詞,尤其是“知(料定)”、“挑”)
4、讀了這兩句,你們高興嗎?為什么?
師:你們高興,我也高興,詩人呢?在這秋天的夜里忽然發現遠處籬笆下兒童捉促織時提的燈火,他會高興嗎?
師:為什么?他可能進一步的又想到些什么?(想到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師: 所以,“動客情”就成為了全詩的中心詞,整首詩都蘊含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要抓住這個中心詞,更好地用心的感受這種深切的感情,把全詩讀一遍,看能不能讀出這種感情。
5、生自由朗讀。師觀察學生的朗讀,并及時地反饋學生中讀法不當的地方,讓大家幫忙思考應該怎樣讀好。師適時可示范一下:你看是這樣讀的嗎?(前面動客情吐字要清,適當放慢,后面詩人看見兒童抓蟋蟀時的燈火,這場景確實令人愉快,但同時又更進一步的勾起了詩人思念家鄉和自己的童年的感情,所以讀時可以明快些,但不可過快。)
6、再讀全詩。師和生一齊讀。
7、回顧所學過的《靜夜思》,背一背。
明月為什么會促使李白思念他的家鄉呢?
這就叫做聯想。蕭蕭梧聲、江上的秋風同樣也使得葉紹翁動了客情,有個成語講:看見某種景象而引起某種思念之情,就像兩位詩人那樣,誰能猜出這個成語(觸景生情)。觸景生情是詩人寫作的根本。
8、現在讓我們一起走入當天詩人內心的內心世界好嗎?師帶領學生走入詩人內心去領會這種感情(配樂解讀):夜深了,詩人孤單單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著。秋風蕭蕭的吹,樹葉落了,送來寒意,那籬笆下捉蟋蟀的兒童呀,讓他更加思念遙遠的故鄉、親人……這一幕幕情景涌上詩人心頭,越想越怎么樣,越想越睡不著,興奮,活像陣陣風浪在心中翻滾,忽然,幾個浪頭相互碰撞,“砰!”的一聲撞起了什么?雪白的浪花。此時,詩人眼前一亮,蹬開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呢?就寫下了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名為《夜書所見》。
9、詩,就是詩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來的浪花!大家再飽含感情地把這首詩誦讀一遍吧。
10、學做小詩人,根據這首詩的意思,用現代人的話口述四句,要想象,順口,有感情。小組合作完成。交流
四、作業超市。
1、背誦古詩
2、到生活中感受一下秋天的足跡,寫一寫。
夜書所見 篇11
教學目標
(一)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搜集有關葉紹翁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3.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
出示秋天的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了解他嗎?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將自己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課前讓學生搜集詩人的資料,交流了解詩人的背景,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
2.現在我們再讀一讀題目(生讀),那么,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1)“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
(2)“所見”呢?(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過渡: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么他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畫下來。
(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借助工具書,看插圖,看注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師:剛才看見同學們認真的神情感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好這首詩。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4.剛才所畫的這些詞語有沒有讀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師生幫助解決。(結合注釋解詞,并教會學生看注釋解釋詞語。)
(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了解蟋蟀。)
初讀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檢查其學習情況,通過注釋、看圖片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并更形象地理解詞語。
6.學習生字(促、深)
(1)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師讀一讀。(課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這首詩還有一個生字“深”,翹舌音,請讀一讀。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才學到的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4)指名讀生字,男女對讀。
(5)(出示生詞)生字記好了,請你們同桌互相讀一讀生詞。
(6)開小火車讀,齊讀。
7.師:生字能讀好了,現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里,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出示全詩)
8.師:現在讓我們先聽一聽錄音朗讀。
9.同學們聽得真認真!那么,誰能給大家讀一讀。
10.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通過學習生字詞,以落實“雙基”的教學,并培養學生的識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則自然精讀,精讀后,理自見得。”鼓勵學生多讀,就是為了掃除閱讀障礙,總體把握詩文,為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奠定基矗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結合注釋解詞。
(4)第二行詩句這里的“客”是指誰呢?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們班有新莞人的孩子,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道滘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夜書所見 篇12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課文分析:《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一方面是要把古詩作為一個識字的載體,另一方面是要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美,理解詩意也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不要求學生一一對譯,使學生產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要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全面提高
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法分析:
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根據《夜書所見》一文的詩歌題裁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讀促知、以讀促解、以讀促悟”的方法進行教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相同的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感受,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在讀的基礎上,通過引進資源、練習說話、啟發想像、改編古詩等環節,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學習的自主狀態。整個教學設計,突出表現以讀為本,說、寫結合,突出能力訓練。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詩歌的感染。課堂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努力營造自主空間,使學生學得得法,學得主動,學得生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鍵:
1.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 初讀詩文,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
2.齊讀題目。
3.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老師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5.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 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面劃線,說說感受。
2.在這樣凄涼的秋夜,詩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覺?他想到什么呢?(板書“動客情”。)
3.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圖文結合,自由讀文,聯系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聯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注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圖文結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么投入,就會想到什么?(家鄉、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7.“動客情”就是全詩的中心句,文字中融進了詩人思鄉之情,我們讀的時候就要把“想家”、“鄉愁”的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你覺得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這種感覺?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四、誦讀詩文,品味詩蘊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升華了詩歌的情感。)
3.說說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么?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于思鄉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回應本課情感體驗。)
五、小小詩人,再現詩韻
把這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現代詩。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交流。)
板書:
見:梧葉 挑促織 一燈明
夜書所見 聽:寒聲秋風思鄉、孤獨
感:動客情
夜書所見 篇13
一、引入
1、教師季節引入
教師:炎熱的夏天過去了,同學們換上了長衣服,天氣一天天涼爽起來,秋天來了。讓咱們一起和作者們到課文里去欣賞一下秋天的美麗景色吧!
2、讀第三組課文的導學
教師:一起來讀讀第三組課文的導學,看看講了什么。
學生讀完后教師適當引導。
3、引入古詩學習
教師:秋天是一個美麗而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
二、讀準古詩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齊讀古詩。
2、教師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李天竣讀——請學生來發現他的讀——學生提出的讀里的字音——老師順勢引導學生讀準:聲、情、促、深、燈、明——學生自由練習——再讀。
(反思:這個環節課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生的錯誤和課文的生字有關,然后讓孩子字發現并在糾正的時候很好的強化了拼音的書寫。很好!)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那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解詞(2)明句
4、悟詩情
教師: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總結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爭取以后我們能超過他們,好嗎?
生:好!
(二)解詩題
1、(1)你認為解詩題是什么意思?
(2)來一起讀讀古詩的題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覺得“夜書”的意思晚上。所見的意思是;所看見的。
師:對。我們經常說的所見所聞就是看見的和聽見的。但是夜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意見嗎?
肖路:書應該是看書。
……
師:看來我們解詩題還不太成功,沒關系,也許等咱們學習完了這首古詩就能解釋了!以后咱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都要注意,如果一開始不能解決的問題,等慢慢學習中再解決。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們在預習的時候擴展學習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資料了嗎?在交流的時候先說在什么地方找的資料。
楊紫鑫:我在《語文課外擴展閱讀》上找到了作者的資料。
萬鑫淼:我在《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里找到了。
馬濤:我上網查找了資料。
……
老師:非常好,來我們看看馬濤的資料(老師念)……原來作者是宋朝的……
楊紫鑫:(槍著說)南宋。
老師:哦,更準確。(板書在作者的旁邊)現在咱們一起來總結一下查找作者資料的方法,像楊紫鑫、萬鑫淼這樣是……
學生:查找書!
老師:像馬濤這樣是……
學生:上網!(教師把這些方法補充板書在小黑板上)
(反思:這個環節處理得比較好,能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資料)
(四)明詩義
教師:明古詩的意義必須要弄明白詞語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詞
(1)老師引導學生在古詩里找到不明白的詞語。
(2)回憶和學習新的解釋詞語的方法
老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習過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們學習《揠苗助長》的時候用過的方法。(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回憶出了:畫畫、換詞、查字典、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動作、看圖、)
(反思:這個環節很好,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記憶結構里喚醒以前的認識,鞏固了認知能力)
老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樣新的本領。用看注釋來解釋詞語。(板書)請大家看語文書35頁,看到注釋,跟著我讀——注釋——,請大家看,你們找到的這些詞語在注釋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讀讀,讀好了舉手。(學生練習)
老師:好,我們來看看你們找到的這些詞語的意思。注意,我們采用比賽的方法,男女同學槍答……(這個游戲環節設計好,因為沒有事前確定是哪個詞語,還沒事前確定誰來答,所以學生很集中精力。在引導時,我注意了
蕭蕭——學生說是風聲音,我讓他說明白,讓聽的人懂他的語言。
挑、促織——讓學生看圖理解,并看著圖用詩里的話說說孩子在做什么。
籬落——結合以前學習過的古詩來理解)
3、明句義
(1)老師: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師:現在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學生練習,老師巡視)
老師:我看到大家很多選擇了最后兩行詩,來誰來給大家說說。
生:知道有兩個兒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時候籬笆旁邊有一盞燈還在亮著。
老師:老師提醒大家,兒童可以說孩子或者小孩。注意,為什么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生:因為有燈光!
師:對了,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時候我說過,有時后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詩句、詞語的順序。好,我們這樣來說說:因為……所以……
(生自由說。)
師:我們再這樣說一說:知道……是因為……(生自由練習)
師:好,老師說前半句你們說后面的:因為看到了籬笆旁邊那盞閃爍的等,所以……(生說)看到了籬笆旁邊的燈在閃爍是因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反思;在課堂上我沒有這么清楚的處理,感覺當時有一點羅嗦,不過總體是這樣的思路)
在學生練習的時候,有個孩子舉手了。他說他知道了詩的題目的意思。我讓他說,他當著全班同學說了:夜晚寫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這個時候的課堂生成非常好,但是應該再輕輕引導學生在體會一下)
師:那么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
(五)悟詩情
師:這首詩作者是帶著什么感情來寫的呢?我們來看圖畫……
(反思:這個環節的處理不是很好,因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沒想好,以前看過有勞市是用音樂、錄象、畫面來幫助理解體會。)
夜書所見 篇14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夜書所見 篇1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 朗讀、背誦詩文。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鍵:
1. 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 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
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 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情
1. 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
2. 齊讀題目。
3. 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 老師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5. 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6. 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 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面劃線,說說感受。
2. 在這樣凄涼的秋夜,詩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覺?他想到什么呢?(板書“動客情”。)
3. 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 圖文結合,自由讀文,聯系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聯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注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圖文結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 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么投入,就會想到什么?(家鄉、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7. “動客情”就是全詩的中心句,文字中融進了詩人思鄉之情,我們讀的時候就要把“想家”、“鄉愁”的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你覺得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這種感覺?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四、誦讀詩文,品味詩蘊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升華了詩歌的情感。)
3.說說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么?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于思鄉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回應本課情感體驗。)
五、小小詩人,再現詩韻
把這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現代詩。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交流。)
板書:
見:梧葉 挑促織 一燈明
夜書所見 聽:寒聲 秋風 思鄉、孤獨
感:動客情
夜書所見 篇16
一、導入
1、復習:秋天來了(板書:秋)。你們還記得學過描寫秋天的詩嗎?同樣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楓葉似火的美,蘇軾感受到了它橙黃橘綠的豐收,但葉紹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風掃落葉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離人心上秋。
2、解題:今天學習一首詩,詩人有什么感受呢?
夜書所見:見:看見;書:寫(書: 我們學過兩種意思:(1)出示書本;(2)做動作——寫
3、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
詩人夜晚看見了什么?請讀讀古詩
1、按要求自讀三遍
2、結合注釋再讀古詩
3、出示生字帶讀,挑(tio) 促(cù) 深(shn)
4、齊讀兩遍 出示圖片
5、出示詞語
蕭蕭 促織 籬落 夜深
6、書寫
促 深
7、生寫兩遍
三、解讀古詩
1、指名讀古詩(2名)
2、齊讀1遍
3、師配樂讀,生邊聽邊想:見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畫:我們一起來畫一畫
看到:梧葉被風吹響了,被風吹落下來了。梧葉飄飛
江:吹來帶有寒意風,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聽到:秋風;蕭蕭。它們在風中瑟瑟發抖
沒有白天的熱鬧,現在只
此時江水感到這寒不就是作者此時的心境寫照嗎?
第一句,該畫什么,該如何畫
第二句,該畫什么
(樹葉被吹落了,離開了哺育它的大樹,失去依靠。詩人看著看著不禁想起自己也如這東里一樣孤苦無依)畫上梧桐樹,沒有樹哪來葉。江水在秋風中靜靜地躺著,沒有了白天的熱鬧,現在是冷冷清清的。
(1)詩人在本詩中稱自己為(客)(2)秋風動客情,其實有一個典故。
這蕭蕭的秋風送來了陣陣寒氣。寒(感到寒冷)
這飄落的梧桐樹葉送來了無依無靠。寒(感到孤苦)
這靜臥的江面送來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這寒氣襲人的秋風,這枯萎的梧葉,這冷清的江面評價的心里如這秋風一樣寒,如這梧葉一樣傷,如這江面一樣冷。
(3)在這夜深人靜的夜晚,身在他鄉的詩人看到了什么?
一.二句
(4)梧葉(比較夏天)
江面(比較白天)
三、四句
(1)籬落,燈
四、品讀
1、指導讀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2、引讀
3、贊讀
五、拓展《靜夜思》
身在他鄉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想家,秋天的秋容秋貌
秋天的一草一木
本課我們要學習一首秋天思念家鄉的詩,板書《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 篇17
一、教學設計理念: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古詩。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鼓勵學生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四、教學準備:課件
五、教學實數: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一說?(背)
生1:靜夜思
生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了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出示課件:葉紹翁)
2.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學們了解的真多,從你們的介紹中,老師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課件板書:南宋 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特別引起老師關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和我們一樣都是福建人,說起來還是我們的老鄉呢。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3.那誰能說說這里的書是什么意思?(寫)
(反思:在備課就想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反復讀課題,又讀了兩遍課題后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之前,準備不夠,在這花了不少時間)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出示課件:秋夜圖/音樂伴奏)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注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反思:這個環節課堂的生成不錯,能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記憶結構里喚醒以前的認識,鞏固了認知能力,同時抽到的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生的錯誤和課文的生字有關,然后讓孩子字發現并在糾正的時候很好的強化了拼音的書寫。)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嗎?(出示課件前兩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2.師:是什么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么吹?發出什么聲音?(呼呼)(課件演示風聲)什么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么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反思:這個時候的課堂氣氛不夠,風聲的音效太短了,學生還未體會到就沒了,應該再引導讓學生再體會一下)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么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么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么?(課件圖片,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么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么?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里,陽臺上,吃著可口的月餅,看著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嘆,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說說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7.你怎么知道他在異鄉?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8.說的真好,這里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當當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么?
9.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郁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并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么這句又該怎么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仿佛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郁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后,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籬笆后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后面兩句,然后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后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里知道的?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么嗎?(斗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么捉蛐蛐的嗎?(生:………)你們想捉蛐蛐嗎?(想)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后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么感覺啊?)
(反思:盡管在教學中,沒有強加給學生”挑”字在詩句中的正確讀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但在課堂上我沒有清楚的處理挑字的教學,感覺當時有一點饒口,挑、促織——讓學生聽老師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顯)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 tiao(第三聲)
(反思:因為學生對捉蛐蛐的操作過程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不知道這是用一根麥桿在洞口撥弄,把蛐蛐撥出來,所以還是有一部分的孩子沒有很好的找到正確的讀音,可見,教師的備課還應更細致些,才能在教學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后兩句? (個別讀 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里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復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辟的詩句來演繹,并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杰作吧。
五、背誦詩歌
這么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一會我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能當好這個現代的小葉紹翁。
六、總結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多的收集這些優美的古詩,更好的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孤單
動客情
快樂
七、教學反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于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鉆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