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云霧》教學案(精選14篇)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1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必填):(內容及知識的來龍去脈、涉及該課程哪一部分,學生認知基礎經驗等簡析) 《廬山的云霧》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美輪美奐的寫景散文,作者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三年級學生,第二、三自然段的總分結構正是這階段學生所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這一構段方式并初步學會運用這種構段方式。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令人想象無限。迷茫的云霧在作者的筆下,竟活靈活現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從生活的到虛構的,從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豐富的想象,著實讓人感受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與瞬息萬變。而這種寫作手法,也是中年段學生必須要學習與掌握的。這堂課上,要引導學生品味比喻,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初步學會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辭。 這篇文章是寫景文章中較為典型的,能教給孩子很多寫作方法,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這是篇很美的文章,我們應該引領孩子通過品讀,感受廬山云霧之美,感受祖國河山之美,達到情景交融。 教學目標(必填):(按規定要求敘寫)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積累優美的語句。 2、品讀文中精彩語句,感受廬山之美,感受祖國河山之美。 3、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寫出云霧特點的,學習寫作方法:總分的構段方式,比喻的合理使用,并練習仿寫。 重難點: 引導學生圍繞“廬山云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通過邊讀邊思體會第二三自然段是運用怎樣的寫法寫出廬山云霧的綺麗的。 教學過程(必填)(原則上要比較詳細)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達成 目標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二、初步感知 三、檢查字詞 簡介廬山的云霧: 廬山在我國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風景如畫。廬山峰奇山秀,瀑布聞名中外,最神氣的要數廬山的云霧了,廬山的云霧既濃又多,并且變化莫測,姿態萬千,是廬山的一大奇景。 揭題。(板書:廬山的云霧)談話導入:廬山的云霧這一神奇的景象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過那里的人都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廬山的云霧到底奇特在何處呢,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指名逐段朗讀課文,每讀完一段及時正音。 感知廬山云霧的特點。 說說課文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哪些特點。 指導寫生字。 出示生字: 廬 瀑 幻 似 姿 籠 罩 系 瀉 返 學生認真傾聽,對廬山的云霧有個初步的了解。 學生齊讀課題。 逐段朗讀課文,并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各自體會廬山云霧的特點。(一是千姿百態;二是瞬息萬變。) 認讀生字,找出難記難寫的字提醒大家注意。 學生書上描紅生字。 脈絡:這篇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了廬山云霧的多和美。第二、三自然段:分別寫了廬山云霧的特點。 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廬山的云霧流連忘返。 重點指導書寫: 瀑:右半部分的下面不能寫成“水”。 幻:左邊不能寫成“ ”,右邊不能多“ ”。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二、學習一、二自然段 二、學習三、四自然段 作業設計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云霧繚繞,大家想去親眼目睹一下嗎?放錄像。 廬山的云霧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過渡:課文是怎樣描寫廬山云霧的呢? 第一自然段。 1、引說第一句,教師:“廬山的景色……”出示問題。 交流: (1)指導朗讀: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a、“尤其”可以換成什么詞? b、廬山的云霧特別在哪里? c、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導朗讀。(前面應稍輕,后面稍響) 在山上游覽、漫步,有什么感覺? (2)指導朗讀: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a、指導學生練習朗讀表演。 b、老師描述,讓學生閉眼想象上述情景。 在山上游覽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霧,迎面拂過的是云霧,身邊流動的是云霧,腳下踩著的是云霧,此時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駕著云霧在天空中行走,進入了仙境。 c、 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身邊的云霧,現在你有什么感覺? d、誰再來讀一讀這句話?(騰云駕霧、飄飄欲仙讀得慢一點) e、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什么? (板書:多) 第二自然段。 教師巡視。 引導匯報:你們都畫了什么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看畫面,廬山的云霧是不是和我們畫的一樣呢? 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也置身于廬山的云霧中,我也想來讀一讀。(師范讀) 我們看了四種云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遠不止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的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小結:這一自然段圍繞中心句,具體描述了云霧在四個不同位置所呈現的不同姿態,突出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這一特點。 回想一下我們剛剛是怎樣學習這一段的? 第三自然段。 1、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2、引導交流: 過渡:廬山給云霧籠罩著,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給廬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你們還愿回去嗎?是啊,真是舍不得離去。真令人——留連忘返。 第四自然段。 讀到這,你想對廬山說什么? 1、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用手中的畫筆把廬山的云霧畫下來。 2、喜歡背誦的同學,可以背一背廬山的古詩。 3、課后讀拓展閱讀上的相關文章。 欣賞錄象,感受云霧之美。 學生談感受。 學生:“十分秀麗” 學生自由讀并找句子,思考喜歡的原因。 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學生回答:特別 學生回答:變幻無常 指名讀,齊讀。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自由練讀,做動作,指名學生一人讀,一人表演。 學生閉眼想象。 學生伸出手來感受身邊的云霧。 指名學生讀,體會騰云駕霧的感覺。 學生體會云霧的多。 學生自讀,畫出中心句并交流:云霧的千姿百態。 學生找句子。(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巨大的天幕。) 學生尋找答案交流。 自讀課文,兩人合作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各畫出云霧的一種姿態。 學生交流自己所畫內容。 學生欣賞課件。 學生認真傾聽,感受廬山云霧的美和神奇。 根據提綱自學。 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 學生回答:瞬息萬變。 變化又多又快。 學生再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 學生思考。 學生想象交流。 學生自由練說,指名說。 學生產生流連忘返的感覺。 齊讀第四自然段,談談自己的感想。 問題: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好它,并想想為什么喜歡? a、“尤其”可以換成什么詞? b、廬山的云霧特別在哪里? 問題: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第2小節。想想這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直線畫下來。 2、哪些語句告訴我們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的呢?用波浪線畫下來。 3、這里介紹了哪些位置的云霧,它們各是什么樣的? 4、再讀課文,畫出云霧的姿態。 問題: (1)這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2)什么是“瞬息萬變”呢? (3)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用筆畫出云霧變化多、變化快的語句。 (4)“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是真的嗎?你能象他一樣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云霧的瞬息萬變嗎?還會變成什么? 板書設計 3廬山的云霧 1: 廬山云霧的多和美。 2、3: 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4: 流連忘返。 教學流程圖(必填):(流程設計以需完成的任務或需解決的問題為線索,是在教學詳案基礎上的高度提煉和歸納,文科以目標導引下的“任務驅動”為主,理科以目標導引下的“問題引領”為主,可手繪) 一、簡介廬山的云霧 二、感知廬山云霧的特點 問題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好它,并想想為什么喜歡?a、“尤其”可以換成什么詞? b、廬山的云霧特別在哪里? 問題2: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第二自然段。想想這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直線畫下來。 2、哪些語句告訴我們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的呢?用波浪線畫下來。 3、這里介紹了哪些位置的云霧,它們各是什么樣的? 4、再讀課文,畫出云霧的姿態。 問題3: 1、這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2、什么是“瞬息萬變”呢? 3、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用筆畫出云霧變化多、變化快的語句。 4、“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是真的嗎?你能象他一樣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云霧的瞬息萬變嗎?還會變成什么? 三、總結 前置學習設計(選填): 課內練習設計(選填): 針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教學設計(選填): 教師教學方式(必填):(教師如何教得簡潔,約需占用時間,為了讓學生主動積極有效地學習,你將做什么?怎么做?) 1、指導書寫,練習用鋼筆字書寫生字。注意字的整體結構,把字寫工整,美觀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時,著重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用想象、語言、形體或書面等表達出自身的體會感悟,再結合適當的引導講解,讓學生真正理解廬山云霧的特點。 學生學習方式(必填):(為了達成你期望的學習目標和效果,學生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1、品味詞句,想象意境,彩筆描繪,訓練朗讀。 2、圍繞“廬山云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通過邊讀邊思體會第二三自然段是運用怎樣的寫法寫出廬山云霧的綺麗。 教后反思(至少按以下四個問題中的兩個作深度反思和記錄): 1、你覺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了嗎?達成的面和度怎樣?你是怎樣知道的? 2、課堂上的哪些情況與你的預設是有差異的?當出現這種差異時,你又是如何應對和調整的?效果怎樣? 3、如果有機會你對類似的班級上一次相同的課,你的教學會作出哪些調整?為什么? 4、這節課有你印象特別深刻的細節嗎?還有其它想記錄和反思的嗎?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流連忘返”、“飄飄欲仙”、“瞬息萬變”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流連忘返”、“秀麗”造句。
3、繼續學習總分段式,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
4、閱讀感悟,抓住語言文字,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
二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
(1)多媒體課件展示廬山云霧的奇麗風光。
(2)練習說話:廬山的云霧
(二)、細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想想喜歡的原因。
(2)交流相機給“秀麗”、“尤其”換詞,用“秀麗”造句。
(3)指導朗讀。
(4)小結并板書:多
(三)、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畫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體描寫云霧地千姿百態的?(讀書回答)
3、想想作者為什么能把這些句子寫得這么優美?(體會比喻句之妙)
4、指導有感情朗讀,想象廬山的云霧還會有那些姿態。
5、讓學生畫出不同位置的云霧。
6、根據板畫引背。
7、小結方法。
(四)、運用學法自學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讀,想想讀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導學生想象省略號處還可補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用“流連忘返”說一句話。
(六)、總結課文。
1、配樂朗讀或背誦課文。
2、誦讀古詩《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
三教后反思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課文通過運用聯想、比較和比喻等方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觀,贊美了廬山云霧的美麗神奇,抒發了作者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本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誘發想象,豐富學生表達的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一、想象登山路上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情景。二、看圖想象廬山云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課件動畫的設計,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2、朗讀感悟,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覽途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的云霧,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我還采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范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并茂。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3
案例介紹: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云霧的贊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出來。
案例背景:
新課程改革實驗到今天,課堂上仍然出現了兩種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灌輸式”教學,管他課改轟轟烈烈,我猶自“滿堂灌”、“一言堂”,這樣的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極大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種是“放羊式“教學,追求課堂表面的虛華和熱鬧,對學生“放任自流”,這種缺乏教師有效引導的教學,既耗時又無效。作為中心“轉變學習方式,提高課堂實效”課題組的一員,我常常在思索:應該如何才能杜絕這兩種極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復習舊知,質疑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廬山的云霧》(生齊讀課題)。了解了什么呢?
生1: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
生2: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
生3“云霧給廬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生4:廬山的云霧讓廬山的景色更加秀麗。
……
師:廬山的云霧為什么這么神奇呢?讓我們趕緊打開課文來看看吧!
[評析:“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既明確了閱讀的目的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以畫促悟,放飛想象。
1、讀中思。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一想:這段話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用“——”畫出來。
(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
2、說中明。
師:誰來?(生紛紛舉手)
生:這段話是圍繞“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這句話來寫的。
師:這一句也叫這一段的(生接:中心句)
師:讀一讀吧!
(生齊讀: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
師:“千姿百態”是什么意思啊?(生爭先恐后舉手)
生1:“千姿百態”就是說有很多種姿態。
生2:“千姿百態”形容姿態很多,各種各樣。
師(故作思索狀):哦,那廬山云霧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來讀一讀,邊讀還要邊想像課文描寫的景象。
(生讀,師板畫4座山峰)
師:找到了嗎?(生齊:找到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有關語句)
3、畫中悟。
師:誰能把廬山云霧的姿態畫下來?
(生躍躍欲試,請四名同學上臺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呢?(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籠罩在山頭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2:我畫的是半山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像是一條條玉帶,系在了山腰上。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生4:我畫的是遮擋山峰的云霧,這云霧就像一塊巨大的幕布。
師:畫得怎么樣?(生搶說:很好)掌聲感謝他們。(生鼓掌)
生(迫不及待地):老師,我覺得遮擋山峰的云霧有些亂,畫得不太像,而且彌漫山谷的云霧像茫茫的大海,他們都沒有畫。(一些學生在旁附和:是啊,他們沒畫)
師:你看得清,讀得細,確實這兩種姿態比較難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點擊課件,師結合畫面作介紹)看,這就是云海,云霧彌漫山谷時,它就像(生接: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時,它又像(生接:巨大的天幕)。好看嗎?
生:好看。
4、想中續。
師:那廬山的云霧是不是只有這四種姿態呢?
生搶說:不是,后面還有省略號呢。
師: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廬山的云霧還會有哪些姿態?(生想像)
生:濃濃的云霧像是給廬山蓋上了一條巨大的棉被。
生:云霧升上半空像一朵蘑菇。
生:山上的云霧像給廬山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
生:云霧像給廬山撐開了一把大傘。
……
師:師:你們的想像力太豐富,說得太精彩了。相信你們也一定會把這一段讀得很漂亮。
(生讀得投入,讀得精彩)
[評析:閱讀就是“還原”,把繪畫引入語文課堂,使學生在讀中悟,在畫中解,做到了“一畫勝百言”。學生在教師有條不紊的引導下,讀、說、畫、想,集動口、動手、動腦為一體,逐漸深入文本,補充文本。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三、總結學法,授之以漁。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好像真的看到了千姿百態的廬山云霧。那請同學們想一想:剛才我們是怎么學習第2自然段的?(生思索)
生1:先讀課文,并找出中心句畫下來。
生2:交流云霧有什么姿態。
生3:想像續編并有感情朗讀。
……
(師相機點擊課件,出示學法指導:①讀課文,畫出中心句,理解中心詞;②找一找,課文圍繞中心句共作了哪些具體介紹;③想像續編,練習有感情朗讀。)
師:這就是我們剛才的學法,一起來看看。
[評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終身學習的社會里,教師更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及時歸納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明確、掌握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2~3自然段,了解廬山云霧的特點。 2.理解課文抓住廬山云霧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緊扣云霧的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廬山云霧的美麗神奇,激發熱愛祖國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廬山云霧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 難點: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背誦重點句段。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廬山云霧以其特有的奇異景象贏得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今天就讓 我們再次走進半是仙境,半是人間的廬山,去領略趣味無窮的廬山云霧。
2.談話
(1)初讀了課文,廬山云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感受廬山云霧的美,我們應該著重研究課文哪幾個自然段?(2-3)
(二)分賞課文
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云霧。它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學生自讀第二小節,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
生:(邊讀課文邊畫。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的不同,所展現的云霧也有所不同。)
師:(教師巡視,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出云霧的一種姿態。)
(黑板上的學生和下面的同學都在繪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好像一條條的玉帶,系在了山腰間。
生2:我畫的是山頂上的云霧。這些山頂上的云霧好像一頂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頂白色的小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師:同學們,他們畫的好嗎?
生1:他們畫得都很好,看著他們的畫,我仿佛就看到了廬山的云霧。
(三位同學都露出了笑臉。)
生2:老師,我覺得半山腰的云霧還要再畫上面一些,那樣就更準確了。
(老師點頭同意,并請那位同學上來修改。)
生3:老師,書中還寫了兩種云霧的姿態,他們沒有畫出來。
師:你讀書真仔細,老師就請你來畫。
生:上黑板快速的繪畫。(這位同學的繪畫水平較好。)
師:請你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生:有時云霧彌漫了整個山谷,這時的云霧就好像茫茫的大海一樣,而有時云霧又好像一塊巨大的幕布,把山峰都給擋住了。
師:你說得真好,畫得就更好了。(同學們鼓掌)讓我們一起用朗讀來感受一下云霧。
(生讀課文)
師:我們看了四種云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不至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生:(學生積極舉手)
師:選了四名同學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
生:動手畫。
師生共同點評所畫的內容,想象合理就行。
【評析】
借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著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彌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師:廬山的云霧除了千姿百態,還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一起讀第三小節。
(生齊讀第三小節)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師:真棒!瞬息萬變也是廬山云霧的另一個特點。誰來說說“瞬息萬變”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覺得“瞬息萬變”就是變化很快。
師:你是從哪個詞看出變化之快的呢?
生:我是從“瞬息”這個詞中看出的。“瞬息”就是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說明時間很短。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來表演一下如何?
(生上臺表演)
師:從他的表演中,你感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太快了,幾乎一秒的時間都不到。
師:是呀!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廬山的云霧卻變化很多,這種變化的速度怎樣?
生:實在是太快了!
生:快得讓人目不暇接!
師:這么快而多的變化,作者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請同學們找找文中的句子!
(生自瀆課文,找出描寫廬山云霧變化之快而多的句子)
生: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
生: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師:是呀,這兩句都說明了廬山云霧變化之快,廬山的云霧還有其他的變化嗎?
生:有!
師:你從哪里看出的?
生:我從后面的省略號中看出的,這里的省略號說明還有好多的變化,作者不可能一一說明的。
師:是呀!那你覺得還會變成什么呢?
生:可能會變成一條騰飛的巨龍。
生:可能會變成一頭正在鼾睡大肥豬。
……
師:你們能用上“眼前的……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就變成……”仿說一段話嗎?
生: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一條騰飛的巨
龍,轉眼間就變成了一頭鼾睡的大肥豬;明明是一只活潑可愛的松鼠,還沒等你看清楚,它就變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
……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廬山的云霧》評課
《廬山的云霧》是通過對廬山云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教師在課堂中利用課件,展示廬山風景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云霧的圖片,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說:哇!很美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云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在課堂上教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范讀,指名讀,分男女或小組比賽讀
.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里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后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神秘騰云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其中游覽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覺,要引導學生意會.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點句子引領對下文的學習,并抓住比喻句,讓學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并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龐 芳
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電腦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媒體,已成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力工具。網絡,以其靈活便捷連通的特點和高度的互動性成為實現互動雙向交流的代表性媒體。網絡走進第一范文,創設了更為真實的教學情境,更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陳舊的評價方式,打破了教學資源的限制,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時空,為第一范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我就談談在借助網絡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后的一些想法。
一 網絡“多媒體”,提升學習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管是誰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廬山的云霧》一文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資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但是由于學生受地域、生活經歷的限制,單一固定的文字材料,很難讓學生真體會正文章所體現的美感,字里行間所留露的情感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共鳴。但網絡里各種聲音、圖形、動畫、以及視頻等媒體卻能將無聲抽象的語言文字所要表現的內容變成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審美共振,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在舒緩的音樂聲中,我播放了事先利用網絡收集到并篩選過的有關廬山云霧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看著目不轉睛的學生,聽著他們興奮的“嘖嘖”聲,我知道網絡上收集的多媒體材料,集圖象、文字、動畫為一體,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直接地形象地逼真地展現出來,已初步讓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去領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同時圖文并茂動感性強音響逼真的功能與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非常有效地給學生一種感性的認識,使認知的難度降低。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就不再把學習看成是“要我學”的苦差了,反而當作“我要學”的快樂事,并且自覺地把這種求知欲貫穿到整個學習環節中,整堂課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二 網絡“共享性”,豐富學習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
語文教材不僅限于教科書,形形色色的圖書教材、視聽教材都豐富了語文的教學內容,而網絡利用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資源的補充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在講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這一特點時,我將描寫云霧各種形態的句子顯示在相對應的圖片上;在講述廬山云霧瞬息萬變這一特點時,我則讓學生欣賞廬山云霧變化的錄象。這些畫面和視頻不但豐富了學習的內容,更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并在邊讀邊看圖中品賞了語句中蘊含的色彩美、形態美、音韻美。
俗話說:“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廬山的云霧》一文課后第5題練習是“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長期以來,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受到多種因素(面窄、量少、方法不當等)的制約難以形成能力。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家庭藏書數量少,又缺少圖書館,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要,隨著網上書庫的日漸普及,學生可以通過上網輕松閱讀網絡版報紙及最新版的圖書,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也提高了閱讀效率。學生通過網上閱讀還可以便捷地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因此我讓學生先確定一處旅游過的地方景物作為寫作對象,然后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與之相關的各種資料,然后再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這樣不但把課堂所學內容有機地向課外領域延伸,豐富了語文學習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 網絡“交互性”,改變學習方式
網絡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優于其它任何教學媒體的最顯著特點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營造協作式學習氛圍。充分利用網絡教室內聯網的優勢,通過資源共享互相調用來達到師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從而改變學習方式。
網絡構建的平臺對于實施個別化教學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學生可以依據其自身的興趣特點選擇學習內容,可以依據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學習速度,從而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充分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時,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里,學生面對電子課本,可以戴上耳機,邊看圖、邊聽錄音閱讀課文;單擊某個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通過“小助手”的提示來解決問題;單擊有關熱廬山的網站,利用網上資源感悟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老師通過網絡及時獲取反饋和幫助信息;還可以隨時通過局域網控制系統進行提問和發言,師生間進行交流……總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學生不必按某個固定的順序來學習,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自主安排學習的速度、順序和難易程度。另外,由于學生的學習進程是自己確定的,練習層次也是自己選擇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積極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沒有一絲一毫的心理負擔,內心充滿了自信。在學習中,他們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廬山的云霧》拓展部分教學時,要求學生繼續學習總分段式,重點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嘗試遷移運用。學生完成的習作發布在網絡上,我引導學生讀同學的文章,利用回帖的方式嘗試幫著同學修改作文,評價作文,以達到相互提高的目的。我再利用局域網的優勢將其中一些典型文章提供給學生,讓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對同一個問題,師生共同參與評議、修改,共同鑒賞佳作。經過示范性評改后的自我完善,再引導學生調用伙伴的作品進行欣賞、評價;接著,指定學生獨立表述評改意見,同時進行又一次轉播。網絡的即時交流優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網絡“隨意性”,拓展學習時空
傳統的第一范文相對封閉,地點是固定的
,局限于某一班級;時間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幾節課,人物也是固定的,就一個老師和幾十個學生。但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卻可以突破傳統媒介的局限和障礙,大大拓展時空概念。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入語文學習的課堂和實踐活動,運用語文去交流和溝通。可以便捷地進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第一范文”,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老師”甚至其他非語文老師的遠程語文教育。
在教學《廬山的云霧》寫作練習時,有學生在課堂上來不及完成,有學生來不及評論他人大作,有學生過了幾天后覺得自己可以寫得更好……我鼓勵他們在在課后完成這些想法,還鼓勵他們利用互聯網進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第一范文”,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老師”甚至其他非語文老師的遠程語文教育。只要學生搜索“廬山的云霧”一詞,與“廬山的云霧”相關的資料便躍于眼前,這時,氣象學家、導游等都成為同學們的老師。在這樣的第一范文里,一個學生面對的是多數量、多元化的教師,他所獲得的語文教育也必將是多數量、多元化的;同時,通過網絡,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語文知識傳授給他人,可以指導他人進行語文學習活動,自己搖身一變,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語文教師”。在這種“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的第一范文里,教與學不斷交和整合,帶來的必將是教學相長的不斷變化而且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求知探索的強烈欲望。可以說,哪里有計算機,哪里就有第一范文;只要開機,就可以“上課”……
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網絡運用于語文教學,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語文教學的根本是語言文字,不能多媒體以多媒體的感官直接激代替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的對話不能變成學生與電腦,教師與電腦間的對話;學生應在家長老師的指導下上網,避免網絡的付面影響……我們應該客觀地、歷史地看待它,并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它、發展它。
本文發表于《江蘇教育技術》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7
作者:溧水 蔣嶺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2
《廬山的云霧》教學一得
溧水蔣嶺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kongtiaoguanjia.com】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運用聯想、比較和比喻等方法,以明快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廬山云霧那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我從以下四點做一個說明:
一、教材說明:
本課的訓練重點是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注意文章的寫作手法。本課時的訓練要求有以下幾點:
1、學會生字生詞,讀通課文;
2、重點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感受廬山的美麗;
3、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具的準備:
教學課件。
二、教法的說明:
為了訓練三年級學生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握主要運用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采用電教、討論、展開想象等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達到理解。
三、學法的說明:
在教學過程中,試著向學生傳授“學法”,通過學生的讀讀、議議、想想等活動,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的說明:
根據教學要求,本課時分為五個部分:
1、導入新課:還記得古詩《題西林壁》嗎?(指背)寫出了哪兒的景色 ?(板書:廬山)簡介廬山以及云霧(板書“云霧”),廬山的云霧究竟有哪些特點呢?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一定會有所收獲。
2、檢查自學情況;
3、討論交流:這個部分可以分為三部:
(1)自學感知;
(2)討論交流;
(3)發揮想象,評價朗讀。
4、合作學習:這個部分分為三部分:
(1)自我閱讀;
(2)小組合作;
(3)討論朗讀,直至背誦。
5、總結評價:
主要有兩個設計:
(1)播放錄像后:看到這么美得的景色,你能用一句話告訴大家你的感受嗎?
(2)摘抄優美的語句。
轉載【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kongtiaoguanjia.com】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8
一、說教材:
(一)單元解讀: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的第一單元安排了三篇課文:《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和《廬山的云霧》。這些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讓人流連忘返,令國人引以為豪。如果讓我給這個單元定個主題,我想應該是“祖國山河贊”。(加入各課側重點。)
(二)文本解讀:
《廬山的云霧》是本單元的第三課。這篇散文緊緊扣住“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這兩個關鍵詞語,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廬山云霧圖。全文層次分明,總-分-總的敘述方式適合剛剛接觸習作不久的三年級學生掌握。第一自然段總寫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過廬山山頭的云霧、半山的云霧、山谷的云霧和遮擋山峰的云霧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廬山云霧寫得十分形象、美麗。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開豐富的想象,描繪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致。前“領”后“述”的寫法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這兩個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構段方式,即“總-分”結構。它們是課文的重點段,也是學生語言積累、情感體驗和習作訓練的重要憑據。在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用“流連忘返”一詞,表達了對廬山云霧的贊美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文章情景交融,文質兼美。
二、說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走進廬山云霧奇妙的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結合第三自然段練習仿寫。
4. 用“流連忘返”練習說話。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品味比喻,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這也是重點中的難點;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
四、說教法、學法
篇:“導學-自學”。第二、三兩個自然段的構段方式相同,都是采用“總-分”的構段方式。這是學生在三年級下半學期要掌握的重要的構段方式。因此,我采用從扶到放、學法遷移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段:讀悟結合,“讀-劃-品-讀”,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具體方法:對學生陌生的和詞句進行點評,理解意思;學生不了解廬山云霧到底是怎樣的,因此借助音、像,對抽象的文字進行直觀感受,領略廬山云霧的“形態美”和“動態美”;根據學生愛動的特點,請學生作畫,加深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合理想象,拓寬文本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配樂讀詞造氛圍。
1.認讀《練習1》的8個詞語,說說由這些詞你想到了什么?這樣設計一是為激起學生對課文的回憶,配上音樂營造氣氛;二是為課后寫話提供相應詞語。
(二)引讀課文回顧美。
在第一課時理解的基礎上,用引讀的方式回顧第一自然段。具體設計:景色秀麗的廬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確實,廬山的云霧神奇、美麗,你看,引讀(在山上游覽——,漫步山道,——————)此時,你會感覺自己就象————?
(三)“形態美”中悟學法。
1.分三次讀。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畫出來。找出中心詞,用“.”標出,理解“千姿百態”的意思。
(2)再讀課文,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你從哪些句子具體讀出來的?
我把內容排列出來,關鍵詞加上點。先點明“總分”結構寫法。接著組織討論:你覺得這千姿百態的云霧怎么樣?練習詞語運用(美、奇麗、神奇、美不勝收……)然后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態的云霧寫得如此形象美麗的呢?”一個問題引出比喻。再說說你最喜歡的一處比喻好在哪里,請學生到黑板上畫白色絨帽和一條條玉帶。(學生在畫的時候,就要對云霧有充分的想象。其他看的學生也會把畫出來的云霧與自己想象中的云霧進行對照,這樣印象會比較深。其它兩處利用“鳳凰語文”資源庫中豐富的圖片來加深直觀感受。)
(3)相機逐句指導有感情朗讀,再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內化積累。
2.回顧此段學習,小結方法:讀——劃——品——讀。
(四)“動態美”中用學法。
1.運用以上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2.檢查自學的情況,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補充。
要點:
(1)找準中心句。理解“瞬息萬變”。
(2)討論: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是怎樣的情景呢?
抓住關鍵詞:
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改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來說,比比哪句好,體會云變化之迅捷之多。
(3)用朗讀的方法檢查學生對“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文中的“……”,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
4.利用資源庫中的視頻短片來幫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繪的廬山云霧的動態美。
5. 背誦。
(五)創設情境露真情。
情境1:我們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們到哪個地方游覽? 請給外地游客介紹一下。
情境2:我國的名勝數不勝數,你還去過哪里?也給大家介紹一下。
分層創設情境,給不同經歷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練習用“流連忘返”說話。
配樂朗讀全文。
(六)課后練寫固方法。
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的寫法,寫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
六、說板書設計:
本文層次明,結構清,主要講出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形態美和“瞬息萬變”的動態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廬山的云霧、對祖國壯麗河山深深的熱愛之情。
【附:板書】
千姿百態
3.廬山的云霧 令人流連忘返
瞬息萬變
教案:
教材分析:
(一)單元解讀: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的第一單元安排了三篇課文:《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和《廬山的云霧》。這些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讓人流連忘返,令國人引以為豪。如果讓我給這個單元定個主題,我想應該是“祖國山河贊”。
(二)文本解讀:
《廬山的云霧》是本單元的第三課。這篇散文緊緊扣住“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這兩個關鍵詞語,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廬山云霧圖。全文層次分明,總-分-總的敘述方式適合剛剛接觸習作不久的三年級學生掌握。第一自然段總寫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過廬山山頭的云霧、半山的云霧、山谷的云霧和遮擋山峰的云霧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廬山云霧寫得十分形象、美麗。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開豐富的想象,描繪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致。前“領”后“述”的寫法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這兩個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構段方式,即“總-分”結構。它們是課文的重點段,也是學生語言積累、情感體驗和習作訓練的重要憑據。在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用“流連忘返”一詞,表達了對廬山云霧的贊美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文章情景交融,文質兼美。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走進廬山云霧奇妙的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學習“總-分”的構段方式,結合第三自然段練習仿寫。
4. 用“流連忘返”練習說話。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這也是重點中的難點;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
教學過程:
一、配樂讀詞造氛圍。
1.認讀課后練習中的8個詞語。
(1)指名讀正確。(2)齊讀。(3)由這些詞你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一是為激起學生對課文的回憶,配上音樂營造氣氛;二是為課后寫話提供相應詞語。】
過渡:這節課,我們一起再去好好欣賞廬山的云霧。
2.板書課題:3.廬山的云霧,齊讀課題。
二、引讀課文回顧美。
景色秀麗的廬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在山上游覽——,漫步山道,——)此時,你會感覺自己就像——
【設計意圖:在第一課時理解的基礎上,用引讀的方式回顧第一自然段,回顧廬山云霧的變幻無常。】
過渡:確實,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美麗而神奇。欣賞這樣的美景,
我們不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態美”中學構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讀完后,找找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畫出來。
2.交流中心句。從這一段,哪個詞特別能表現廬山的云霧的特點?理解“千姿百態”的意思。讀句子。
3.再讀課文,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你從哪些句子具體讀出來的?
(1)邊交流邊把內容排列出來,在表示位置的詞語下劃線。再點明“總分”結構寫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態的云霧寫得如此形象美麗的呢?(比喻)
①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比喻好在哪里。
瞧這山頭,現在是有模有樣啦!看它戴著“白色絨帽”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美麗、可愛、暖和、神奇等)適時理解“籠罩”。
② 看圖加深感受。
③ 讀出學生自己理解的感覺。
④ 點回中心句:這處恰當的比喻,讓我們似乎真的看到了廬山云霧的姿態。廬山的云霧還會有什么姿態呢?
4.抓住 “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詞語,運用圖文結合,展開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幾處比喻的精到。
指名讀一讀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樣子嗎?給你什么感覺呢?看看圖,是這樣嗎?再讀句子。
5.背誦。
(1)自己邊想畫面邊填: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纏繞在——,又像是系在——。云霧彌漫——,它是——;云霧遮擋——,它又是——。
(2)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6.回顧此段學習,師生共同小結方法:讀——劃——品——讀。
【設計意圖:對學生陌生的和詞句進行點評,理解意思;學生不了解廬山云霧到底是怎樣的,因此借助音、像,對抽象的文字進行直觀感受,領略廬山云霧的“姿態美”。讀悟結合,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從學習過程中提煉學習方法,為下段的自學提供“扶手”。】
四、“動態美”中促想象。
1.運用以上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2.檢查自學的情況,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補充。
要點:
(1)找準中心句。理解“瞬息萬變”。
(2)討論:廬山的云霧變化很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①找關鍵詞:
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②改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來說,比比哪句好,體會云變化之迅捷之多。
③讀好關鍵詞,讀出變化之快。
(3)討論:廬山的云霧變化很多,你又從哪里看出來的?
①找出云霧由什么變成什么?
②用朗讀的方法檢查學生對“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資源庫中的視頻短片來幫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繪的廬山云霧的`動態美。
敘述: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過渡: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
(1)學生說自己的想象。(要注意開闊學生思維,使想象豐富起來。)
(2)出示說話訓練的句式: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3)學生寫話、交流。
五、創設情境露真情。
練習用“流連忘返”說話:
情境1:我們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們到哪個地方游覽? 請給外地游客介紹一下。
情境2:我國的名勝數不勝數,你還去過哪里?也給大家介紹一下。
配樂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分層創設情境,給不同經歷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引導學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內容,說規范的句。】
六、課后練寫固方法。
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的寫法,寫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
例:
河邊的小樹林生機勃勃。……
公園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麗的街燈令人眼花繚亂。……
習作要求:
1.可以選擇提供的內容寫,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總-分”的構段方式。
3.展開合理想象,用上“比喻”這種修辭手法。
板書設計:
千姿百態
3.廬山的云霧 令人流連忘返
瞬息萬變
教學反思:
這課教什么?怎樣教?
如何使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使學生獲益更多是老師們最為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教學的一個關鍵話題。在進課堂之前,教師總是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是要教給學生什么?二是怎樣教?即明確教學目標與制定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否恰當地使用方法,也是讓目標落到實處的一個關鍵。
目標一: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憑借《廬山的云霧》這個文本,我要教給學生什么?在讀教材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條理特別清晰,第二、三兩個重點段都是“總——分”結構尤為突出。而這一構段方式正是三年級學生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教材的課后練習中也有設計相應的訓練(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一個本領: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分層遞進訓練。這篇文章最讓我滿意的是有兩段同樣的“總——分”構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進行教學。圍繞這點,我先指導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感悟構段方式。課上,我先請學生找中心句(總寫)及句中的中心詞;然后找通過哪些句子具體寫(分寫)的;接著點明“總——分”結構;再逐句品讀,每品過一處分寫,便點回中心句,強調總分;最后根據文本來總結此關系的構段方式。這樣逐步明確“總”與“分”的關系,使學生在頭腦里對此關系一清二楚。
學過之后,便要鞏固,于是師生共同總結上段學法,再請自學下段,再一次清晰這一構段方式。在巡視的時候,我很高興地看到幾乎所有學生都找出了“總寫”的句子,學生還有滋有味地品讀著句子。弄懂之后,便要運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導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課后再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寫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
這樣從學到用,逐層深入,可以說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用得輕輕松松。
不過,自己認為課后習題中的提示設計還不夠理想,當時著急快要派用場了怎么就沒招了,一時情急反而影響正常思維。上完之后靜下來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園里的菊花多姿多彩。……”這類提示,反而更有啟發性,學生也更容易著手。
目標二:品味比喻,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令人想象無限。迷茫的云霧在作者的筆下,竟活靈活現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從生活的到虛構的,從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豐富的想象,著實讓人感受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與瞬息萬變。于是,憑借這點,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二個本領:通過對文中描繪廬山云霧的比喻的品味,學會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辭。
在達成這一目標的時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聯系生活實際。其實,想象得再不著邊際,也是離不開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東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創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學生生活很貼近,如“白色絨帽”,我便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對這處比喻的感受。有學生馬上說感覺很“暖和”。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現在這樣的12月的季節里,給你一頂絨帽戴在頭上,你一頂也會覺得暖和。有學生說感覺很“美麗”,確實,青山白霧,想來也美。也有學生說感覺很神奇的,這也不錯,那么大的山戴著頂絨帽,能不神奇嗎?學生的感受談得多么真切。
在指導利用文中的“……”寫話時,我也啟發學生聯系生活,說說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開始的幾個學生說像小狗,像小鳥,像老虎等等。我一聽,學生都想到動物了呀,于是我引導:廬山的云霧除了像這些“動物”,還會像什么?學生很聰明,馬上就更大范圍地想開去了,植物也出現了,房子也出現了,汽車也出現了,還有很多(這些都來自于生活)。學生思維開闊了,想象也就豐富起來了。所以說教材來自生活,教學也應來自生活。聯系生活實際來教,學生容易接受,也能生發出精彩的思維碰撞。
說到這處寫話練習,在學生“寫”的時候,我為學生提供了參照格式。(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這樣不僅降低了寫話的難度,(課堂上的寫話訓練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寫下來,二是要嘗試“總——分”構段,不宜太難。)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課后獨立寫話的時候有法可依。
“總——分”構段方式和比喻修辭手法這兩點是我在這堂課上特別要教給學生。在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中還設有其他些許目標,如背誦、用“流連忘返”說話等,其實也是在這兩個主要目標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達到的。(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幾乎是每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都會訓練的。這類“大眾”目標應該可以不要寫進“教學目標”之中了吧?)
另外,內容與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在聽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可以發現,如果一堂課的容量太多,就會處理不好細節,使訓練流于形式而學生學得并不扎實。在準備說課稿的時候,我理了一下我設計的訓練,就發現存在這樣的問題。于是,我將訓練內容進行整合,將省略號的擴充練習之“說”改成了“寫”,而將原本要“寫”的形式移到了此處。這樣一處理,將原設計中的兩個“說”(還有一處是用“流連忘返”說話)改成了一“說”一“寫”,并將寫的要求明確化,也圍繞了“總——分”這一重點展開。有機整合了修辭、構段于一處寫話之中,讓課堂精簡了,訓練也落到實處了。
課文是教學的主要憑借,謹防步入教教材的誤區。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從課文中找到可憑借的依據,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扶手”。明白了怎樣教,才可以將文本化為學生的內涵,使之成為課文與學生之間的可行“通道”。這關鍵是要為具體的目標尋找與之相應的具體方法(這方法也可能是一組方法),使兩者相匹配。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9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云霧的神秘、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云遮霧罩。
首先,課前我讓學生背誦他們熟悉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這首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讓學生漸漸走進廬山,這時再引出課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進而指導“廬”和“瀑”的書寫,因為這兩個字都是四會字,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寫錯,故在上課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后,從“在廬山,最有名的還不是瀑布,而是它的云霧”導入課文,在自讀之后進行段落單獨初讀,接著就是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就是“幽谷、游覽、似乎”,在這三個詞語中分別指出注意要點,“幽谷”的含義和“游覽”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讀音和近義詞,接著是“飄飄欲仙”和“騰云駕霧”這兩個四字詞語的意思,特別抓住動詞來體會,并讓學生自述了成為仙人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學生對這些詞語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第一小節,體會廬山的風景秀麗。
接著進入第二小節,第二小節著重寫了“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到底有著怎樣的形態呢?引入課文,自讀后讓學生找出這一小節的動詞,從動詞身上找尋突破口:“籠罩、纏繞、遮擋、系、戴”,動詞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和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字面出發,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在聯系實際,從生活中,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理解和運用,效果不錯,最后兩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比如“系紅領巾”、“戴眼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特別要說明的是,為了讓“教考合一”,根據當前的形勢,我又讓學生實踐了“彌漫”的“漫”字的“一字多義”,學生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后來讓學生帶著這些對詞語的理解,回味課文,朗讀起來明顯會好得多。
再后來就是第三小節,第三小節主要描寫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其中較難理解的就是幾個四字詞語,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活用“引申”的辦法讓學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后,回歸課文的最后一小節“云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結束全文第一教時的教學。
課后,我向王校長請教的時候,王校長指出:從總體上說,這節課完成了既定的課時目標,課堂反響也較融洽,但依舊是在操作和引導上的功夫還欠火候,有兩個問題,提出了之后學生并未能領會,導致有些冷場。可能是由于我在備課的時候并沒有充分的預見到這點,沒能很好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換位思考,還有就是朗讀的少了些,這篇寫景的課文更應該多讀,多讓學生在朗誦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后也會注意到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加認真地研究業務,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這里再次感謝王校長的教誨和師傅劉亦老師對我的付出和指導。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10
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云霧。它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學生自讀第二小節,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
生:(邊讀課文邊畫。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的不同,所展現的云霧也有所不同。)
師:(教師巡視,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出云霧的一種姿態。)
(黑板上的學生和下面的同學都在繪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好像一條條的玉帶,系在了山腰間。
生2:我畫的是山頂上的云霧。這些山頂上的云霧好像一頂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頂白色的小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師:同學們,他們畫的好嗎?
生1:他們畫得都很好,看著他們的畫,我仿佛就看到了廬山的云霧。
(三位同學都露出了笑臉。)
生2:老師,我覺得半山腰的云霧還要再畫上面一些,那樣就更準確了。
(老師點頭同意,并請那位同學上來修改。)
生3:老師,書中還寫了兩種云霧的姿態,他們沒有畫出來。
師:你讀書真仔細,老師就請你來畫。
生:上黑板快速的繪畫。(這位同學的繪畫水平較好。)
師:請你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生讀課文)
師:我們看了四種云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不至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生:(學生積極舉手)
師:選了四名同學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
生:動手畫。
師生共同點評所畫的內容,想象合理就行。
《綱要》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使他們懂得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云霧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學生不僅鍛煉了動口能力,也鍛煉了動手能力。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彌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11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認識總分段式,重點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
(1)多媒體.課件展示廬山云霧的奇麗風光。
(2)練習說話:廬山的云霧
二、細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想想喜歡的原因。
(2)交流相機給“秀麗”、“尤其”換詞。
(3)指導朗讀。
(4)小結并板書:多
三、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畫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體描寫云霧地千姿百態的?(讀書回答)
3、想想作者為什么能把這些句子寫得這么優美?(體會比喻句之妙)
4、指導有感情朗讀。
5、讓學生畫出不同位置的云霧。
6、根據板畫引背。
7、小結方法。
四、運用學法自學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讀,想想讀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導學生想象省略號處還可補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六、.總結課文。
1、配樂朗讀或背誦課文。
2、誦讀古詩《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
七、寫字教學
板書:
多
10、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12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讀本課的生字,并學習掌握生字及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熟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導情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去過廬山嗎?
2、簡介廬山:廬山位于我國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風景如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
3、談話導入 :廬山的云霧這一神奇的景觀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過那里的人都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廬山的云霧到底奇妙在何處呢?通過學習我們就知道了。(板書:3、廬山的云霧)
4、齊讀課題。
5、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看看你想知道些什么?
6、梳理問題:
(1)掌握哪些生字詞?
(2)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可以分為幾段?
8、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看看自己能讀懂些什么?
要求: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加字不掉字。
②劃出生字詞,聯系上下文或借用工具書,加以理解。
二、互動學習
(二)初讀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2、引導分析記憶字形:幻、添
3、理解詞語:秀麗、纏繞、彌漫、變幻、千姿百態、瞬息萬變
(三)熟讀課文,疏通文意
1、現在我們已掃除了文章障礙,要想知道課文主要講什么,以往同學們是怎樣做的呢?
2、小組合作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明白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小組長分配好任務)
3、組織小組討論交流,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4、全班討論,給課文分段。
三、延展學習
(四)小結課文
1、現在請同學們回想本節課自己學會了些什么?
2、請同學們把自己學會的知識編1—2題練習考考你的同學。
3、組織交流,評價作業。
4、同學們的練習編得很好,老師也編了題,請同學們作答。
根據意思寫詞語。
(1)形容變化速度非常快,沒有規律。( )
(2)形容形狀非常多。( )
5、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學得很好、很認真,都有了自己的收獲,望保持。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通過學習二、三段,初步認識總分段式。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導情激趣,引入課文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跟隨著作者來到了廬山游覽,知道了廬山的云霧很神秘,那變幻無常的云霧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過那里的人都流連忘返。那么廬山的云霧到底神奇在何處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篇課文。
2、齊讀課文,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呢?
3、梳理問題:同學們提的問題很多,也很好,這節課我們重點完成:
(1)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特點?
(2)作者是怎樣來描寫廬山的云霧的?
4、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想一想你能讀懂什么,從哪些段中讀懂,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注明。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13
一、配樂讀詞造氛圍。
1.認讀課后練習中的8個詞語。
(1)指名讀正確。(2)齊讀。(3)由這些詞你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一是為激起學生對課文的回憶,配上音樂營造氣氛;二是為課后寫話提供相應詞語。】
過渡:這節課,我們一起再去好好欣賞廬山的云霧。
2.板書課題:3.廬山的云霧,齊讀課題。
二、引讀課文回顧美。
景色秀麗的廬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在山上游覽——,漫步山道,——)此時,你會感覺自己就像——
【設計意圖:在第一課時理解的基礎上,用引讀的方式回顧第一自然段,回顧廬山云霧的變幻無常。】
過渡:確實,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美麗而神奇。欣賞這樣的美景,
我們不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態美”中學構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讀完后,找找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畫出來。
2.交流中心句。從這一段,哪個詞特別能表現廬山的云霧的特點?理解“千姿百態”的意思。讀句子。
3.再讀課文,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你從哪些句子具體讀出來的?
(1)邊交流邊把內容排列出來,在表示位置的詞語下劃線。再點明“總分”結構寫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態的云霧寫得如此形象美麗的呢?(比喻)
①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比喻好在哪里。
瞧這山頭,現在是有模有樣啦!看它戴著“白色絨帽”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美麗、可愛、暖和、神奇等)適時理解“籠罩”。
②看圖加深感受。
③讀出學生自己理解的感覺。
④點回中心句:這處恰當的比喻,讓我們似乎真的看到了廬山云霧的姿態。廬山的云霧還會有什么姿態呢?
4.抓住 “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詞語,運用圖文結合,展開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幾處比喻的精到。
指名讀一讀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樣子嗎?給你什么感覺呢?看看圖,是這樣嗎?再讀句子。
5.背誦。
(1)自己邊想畫面邊填: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纏繞在——,又像是系在——。云霧彌漫——,它是——;云霧遮擋——,它又是——。
(2)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6.回顧此段學習,師生共同小結方法:讀——劃——品——讀。
【設計意圖:對學生陌生的和詞句進行點評,理解意思;學生不了解廬山云霧到底是怎樣的,因此借助音、像,對抽象的文字進行直觀感受,領略廬山云霧的“姿態美”。讀悟結合,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從學習過程中提煉學習方法,為下段的自學提供“扶手”。】
四、“動態美”中促想象。
1.運用以上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2.檢查自學的情況,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補充。
要點:
(1)找準中心句。理解“瞬息萬變”。
(2)討論:廬山的云霧變化很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①找關鍵詞:
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②改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來說,比比哪句好,體會云變化之迅捷之多。
③讀好關鍵詞,讀出變化之快。
(3)討論:廬山的云霧變化很多,你又從哪里看出來的?
①找出云霧由什么變成什么?
②用朗讀的方法檢查學生對“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資源庫中的視頻短片來幫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繪的廬山云霧的動態美。
敘述: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過渡: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
(1)學生說自己的想象。(要注意開闊學生思維,使想象豐富起來。)
(2)出示說話訓練的句式: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3)學生寫話、交流。
五、創設情境露真情。
練習用“流連忘返”說話:
情境1:我們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們到哪個地方游覽? 請給外地游客介紹一下。
情境2:我國的名勝數不勝數,你還去過哪里?也給大家介紹一下。
配樂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分層創設情境,給不同經歷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引導學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內容,說規范的句。】
六、課后練寫固方法。
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的寫法,寫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
例:
河邊的小樹林生機勃勃。……
公園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麗的街燈令人眼花繚亂。……
習作要求:
1.可以選擇提供的內容寫,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總-分”的構段方式。
3.展開合理想象,用上“比喻”這種修辭手法。
板書設計:
3.廬山的云霧
千姿百態 令人流連忘返
瞬息萬變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走進廬山云霧奇妙的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學習“總-分”的構段方式,結合第三自然段練習仿寫。
4. 用“流連忘返”練習說話。
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這也是重點中的難點;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
如何使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使學生獲益更多是老師們最為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教學的一個關鍵話題。在進課堂之前,教師總是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是要教給學生什么?二是怎樣教?即明確教學目標與制定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否恰當地使用方法,也是讓目標落到實處的一個關鍵。
目標一: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憑借《廬山的云霧》這個文本,我要教給學生什么?在讀教材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條理特別清晰,第二、三兩個重點段都是“總——分”結構尤為突出。而這一構段方式正是三年級學生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教材的課后練習中也有設計相應的訓練(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一個本領: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分層遞進訓練。這篇文章最讓我滿意的是有兩段同樣的“總——分”構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進行教學。圍繞這點,我先指導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感悟構段方式。課上,我先請學生找中心句(總寫)及句中的中心詞;然后找通過哪些句子具體寫(分寫)的;接著點明“總——分”結構;再逐句品讀,每品過一處分寫,便點回中心句,強調總分;最后根據文本來總結此關系的構段方式。這樣逐步明確“總”與“分”的關系,使學生在頭腦里對此關系一清二楚。
學過之后,便要鞏固,于是師生共同總結上段學法,再請自學下段,再一次清晰這一構段方式。在巡視的時候,我很高興地看到幾乎所有學生都找出了“總寫”的句子,學生還有滋有味地品讀著句子。弄懂之后,便要運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導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課后再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寫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
這樣從學到用,逐層深入,可以說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用得輕輕松松。
不過,自己認為課后習題中的提示設計還不夠理想,當時著急快要派用場了怎么就沒招了,一時情急反而影響正常思維。上完之后靜下來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園里的菊花多姿多彩。……”這類提示,反而更有啟發性,學生也更容易著手。
目標二:品味比喻,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令人想象無限。迷茫的云霧在作者的筆下,竟活靈活現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從生活的到虛構的,從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豐富的想象,著實讓人感受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與瞬息萬變。于是,憑借這點,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二個本領:通過對文中描繪廬山云霧的比喻的品味,學會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辭。
在達成這一目標的時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聯系生活實際。其實,想象得再不著邊際,也是離不開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東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創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學生生活很貼近,如“白色絨帽”,我便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對這處比喻的感受。有學生馬上說感覺很“暖和”。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現在這樣的12月的季節里,給你一頂絨帽戴在頭上,你一頂也會覺得暖和。有學生說感覺很“美麗”,確實,青山白霧,想來也美。也有學生說感覺很神奇的,這也不錯,那么大的山戴著頂絨帽,能不神奇嗎?學生的感受談得多么真切。
在指導利用文中的“……”寫話時,我也啟發學生聯系生活,說說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開始的幾個學生說像小狗,像小鳥,像老虎等等。我一聽,學生都想到動物了呀,于是我引導:廬山的云霧除了像這些“動物”,還會像什么?學生很聰明,馬上就更大范圍地想開去了,植物也出現了,房子也出現了,汽車也出現了,還有很多(這些都來自于生活)。學生思維開闊了,想象也就豐富起來了。所以說教材來自生活,教學也應來自生活。聯系生活實際來教,學生容易接受,也能生發出精彩的思維碰撞。
說到這處寫話練習,在學生“寫”的時候,我為學生提供了參照格式。(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這樣不僅降低了寫話的難度,(課堂上的寫話訓練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寫下來,二是要嘗試“總——分”構段,不宜太難。)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課后獨立寫話的時候有法可依。
“總——分”構段方式和比喻修辭手法這兩點是我在這堂課上特別要教給學生。在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中還設有其他些許目標,如背誦、用“流連忘返”說話等,其實也是在這兩個主要目標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達到的。(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幾乎是每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都會訓練的。這類“大眾”目標應該可以不要寫進“教學目標”之中了吧?)
另外,內容與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在聽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可以發現,如果一堂課的容量太多,就會處理不好細節,使訓練流于形式而學生學得并不扎實。在準備說課稿的時候,我理了一下我設計的訓練,就發現存在這樣的問題。于是,我將訓練內容進行整合,將省略號的擴充練習之“說”改成了“寫”,而將原本要“寫”的形式移到了此處。這樣一處理,將原設計中的兩個“說”(還有一處是用“流連忘返”說話)改成了一“說”一“寫”,并將寫的要求明確化,也圍繞了“總——分”這一重點展開。有機整合了修辭、構段于一處寫話之中,讓課堂精簡了,訓練也落到實處了。
課文是教學的主要憑借,謹防步入教教材的誤區。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從課文中找到可憑借的依據,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扶手”。明白了怎樣教,才可以將文本化為學生的內涵,使之成為課文與學生之間的可行“通道”。這關鍵是要為具體的目標尋找與之相應的具體方法(這方法也可能是一組方法),使兩者相匹配。
《廬山的云霧》教學案 篇14
一、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廬山的云霧》的第一自然段。今天老師來檢查一下同學們學的怎么樣?
(課件出示):廬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給它( )。
師:這一段先總寫了作者對廬山總的感受。廬山的云霧有哪些特點呢?下面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廬山的云霧。(課件出示)作者是怎樣來描寫的,請大家看課文。
二、精讀課文,入境悟情
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課文。
師:指名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1)中心句是哪一句,用——畫出。(2)這段話寫出了云霧的什么特點?
生:中心句是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
師:云霧的特點是什么?
生:云霧的特點是千姿百態。
師:作者為了介紹云霧千姿百態,又是怎樣具體描寫?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自然段,用———畫出來。
師:你畫出了哪些句子,讀一讀,好嗎?
師:作者介紹了哪些位置的云霧,它們各是什么樣子?
生:山頭上的云霧,像白色的絨帽
半山的云霧,像一條條玉帶
山谷中的云霧,像茫茫的大海
遮擋山峰的云霧,像巨大的天幕
師:為什么云霧有時像絨帽,有時像玉帶,有時像大海,有時像天幕?
生:因為云霧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態也不同。
師:作者在寫這幾處云霧時,是用什么方法來寫的?
生:打比方。
師:打比方就是把( )比作( )。
課件出示: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指名回答。
師:除了打比方外,還用了什么方法?
生:擬人。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因為只有人才會戴帽子,系帶子。
師:你們再想一想,云霧還可能有哪些姿態?
生:答
師:你們真會思考。云霧這么多的樣子,真是——(生齊說)
師小結:作者為了說明云霧的特點,先總寫“云霧千姿百態”,再分寫“山頭、半山、山谷、山峰與山峰間”的云霧。我們把這種關系稱總分關系。
師:誰能把這一段讀好!自己先試一試。
生:練讀。
指名朗讀。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仿佛看到了這些云霧,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師范讀。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錄音,邊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樣的云霧?
生:聽錄音、想象。
師:誰來把看到的云霧畫下來。指名學生上黑板畫,其余學生自己畫。展評學生的畫。
師 :畫的真美。你們能根據這些畫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嗎?
生試背。
討論學法。
課件出示:畫出中心句——認識云霧的特點——理清總分關系——感受云霧景象——練習背誦
學生齊讀學法。
三、請同學們運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學生自學,分小組討論。
四、檢查自學情況,討論交流。
師:云霧還有什么特點?
生: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師: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師: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來寫云霧瞬息萬變的?
生:讀句子。
師:瞬息萬變是什么意思?
生:瞬息萬變:短時間內變化快而多。
師: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云霧變化快而多?
生:瞬息萬變,轉眼間,還沒完全看清楚。
師:誰來讀一讀這一段,要讀出云霧變化的快而多。指名讀。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
生:答。
師:那位同學愿意來背一下第三自然段?指名背。
師:正因為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無數游人流連忘返。
齊讀第四自然段。
師:流連忘返是什么意思?
升:流連忘返:留戀不止,舍不得離去。
師:為什么廬山會讓人流連忘返呢?指名復述課文。
五、拓寬思路,延伸課堂
小練筆: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令人心曠神怡。老師想到黃山也是旅游勝地,黃山的松樹被稱為“黃山四絕”之一。請同學們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寫法,寫出黃山松的千姿百態。
課件出示:黃山松
黃山松( )。它們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狀如( ),有的形似( )……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 ),更加( )。
板書: 廬山的云霧 多 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2-——4自然段,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嘗試背誦課文。
2初步認識總分段式,重點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寫法。
3憑借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
難點: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錄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