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精選13篇)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
一、課前談話,輕啟兒童閉合的心扉
師:同學們,今天劉老師來給大家上什么課?
生:語文課。
師:可是,今天我這個語文老師“改行了”,想考大家一道數學題,大家敢不敢pk?
生:敢!(部分學生回答)
師:真敢?
生:敢!(齊聲回答)
師:那好!請看題目:
這是你們第六冊數學書108頁例1中的圖示。誰來說說這個圖示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邊圈里的同學參加了語文小組,右邊圈里的同學參加了數學小組。中間這個圈里的同學既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
師:好樣的!幾句話就把這個圖示所表示的意思說出來了。你肯定是超級數學男生!不過,還有不有比他還超級的?不說“左邊圈”、“右邊圈”,用點你們剛學過的數學語言來說。
生:左邊這個集合代表語文小組,右邊這個集合代表數學小組,兩個集合交*的部分代表既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的同學。
師:還等什么?掌聲響起來!
師生鼓掌。
師:我算聽明白了,這位超級數學女生給這兩個圈一個共同的名稱,叫“集合”。那,什么是集合?哪位超級數學男生或女生來說說?
生:“集合”就是把人或者東西集中在一起。
師:把人或者東西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集中在一起叫“集合”,其他的集中在一起就不叫?(學生不知如何回答,課堂陷入僵局)沒想明白,沒關系。這樣吧,我們繼續做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接著說:沒有想到,咱們班的同學有這么多的優點,這么多的才能,還不滿足,還想有更多的優點,更多的才能。佩服,佩服!現在回過頭來說說,“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把事物集中起來,合在一起叫“集合”,把優點、才能等集中起來,合在一起也叫“集合”。
師:她說得多清楚啊!還等什么?掌聲響起來啊!
生:(鼓掌)
二、聚焦文眼,集中兒童的閱讀心向
師:同學們,聽你們語文老師講,上節課大家已經初讀了課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但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而且也讀通了課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決了一些問題。不過,如果把課文比喻成一個湖的話,上節課大家還只是在湖面上觀光游覽,吹吹風,看看水波什么的,還沒有潛入水里去看個究竟。這節課,大家該做什么呢?
生:鉆到“湖”里去看看!
師:呵呵!我們從哪里鉆到課文這個湖里去研究呢?
生:(大多數學生一臉茫然)
師:其實呀,“鉆進”課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從題目鉆下去,也可以從插圖鉆下去,還可以從文章中的關鍵詞語或句子鉆下去。今天,我們就從課文的題目“鉆下去”吧!請讀課題——
生:矛和盾的集合。
師:在課文中,“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在課文中,“集合”指的是把矛和盾的優點集中在一起。
三、深掘文本,磨礪兒童的語言心智
(一)洞察發明之思
師:“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來說,課文是圍繞題目來寫的。我們先來看看課文1—4自然段。請大家放聲朗讀這四個自然段,想一想:這四個自然段圍繞課文題目寫了什么?
生:(自由朗讀1-4自然段后)寫的是發明家和別人比賽,忽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師:是把矛和盾堆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嗎?
生:不是,是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坦克的。
師:對了,發明家不是把矛和盾組合在一起,而是把他們的優點集中起來。那么,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呢?請大家再默讀1-4自然段,一邊默默地讀,一邊細細地想,一邊輕輕地畫,思考這個問題。
生:(默讀1-4自然段)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個問題。其余同學注意傾聽,想一想他說得怎么樣?
生:發明家和朋友比賽,他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忽然想到,要是盾大得像一個鐵屋子就好了。然后一想,這樣自己就變成了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還得有進攻的炮口和槍口。然后一想,還得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大家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這個習慣很好!誰來評一評?
生:王x說得很完整,很流利。
生:他聲音很洪亮,全班同學都能聽到。
師:咱們班的同學能這樣由衷地稱贊別人,不錯!
生:他有的地方說得有點羅嗦,不很清楚。
師:為什么給你這樣的感覺呢?
生:(說不出來)
師:哦,你感覺到了,但說不出來。誰幫他來說說,為什么讓我們有羅嗦的感覺?
生:王x一連說了兩個“然后”,要是能把后一個“然后”改成“最后”就不羅嗦了。
師:你不但會傾聽,發現同學說話中的紕漏,更會幫助同學糾正,很好!劉老師也認真聽了王x同學的發言,他在回答問題時,提到一個帶“然”字的詞語——忽然,這一點很關鍵!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課文有幾個帶“然”字的詞語,把它畫出來。
生:(瀏覽勾畫后)有三個:忽然、固然、當然。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個句子:
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
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生:(讀上述句子)
師:這三個“然”字詞在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生:“忽然”說明發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產生的。
生:忽然是很快,一瞬間的意思。
師:從“忽然”這個詞語,我們知道了發明家產生想法的情形。
生:固然是雖然的意思。
生:固然是本來的意思。
師:“固”是本來的意思。“然”呢?
生:(沒有人舉手)
師:那,我告訴大家吧,“然”是“這樣”的意思。“固然”就是本來這樣的意思。但是在這里“固然”重點不是說明鐵屋子好,而是要說什么?
生:鐵屋子好是好,“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
師:“固然”和“卻”連在一起,重點是在講“卻”后面的意思——“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怎么辦呢?
生:在鐵屋子上開一個洞,作槍口或炮口。
師:大家真能干,從一個“固然”讀出了發明家修正想法的過程。
生:“當然”是理所當然的意思。
生:“當然”是應當這樣的意思。這里指理所當然要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從“當然”我們知道了,安上輪子和履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發明家想法的延伸。
出示:
忽然……固然……當然……
師:剛才,同學們從這三個帶“然”字的詞語了解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是: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這三個關鍵詞語,說說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嗎?請和同桌相互說說。
生:(同桌互說互聽)
師:誰來對全班同學說說?
生:發明家和朋友比賽,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他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忽然,他想:要是盾大得像一個鐵屋子就好了。可是,這樣固然安全,但自己卻變成縮在殼里的蝸牛或烏龜。對了,還應該在鐵屋子上開一個小洞,伸出進攻的炮口和槍口。當然,鐵屋子還要會跑,得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說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個帶“然”字的詞語,還抓住了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把課文1-4自然段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這些內容都是圍繞課文的題目來寫的。
師:那,我們再一起讀讀課文的“眼睛”吧!
生:(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二)糾正文本之失
師:課文第5自然段圍繞題目寫了什么?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生:(讀)
師:這一段寫了什么?
生:課文第5自然段寫坦克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教師出示戰場上的坦克圖片和課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看著這幅圖片,說一說: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生:(用手指坦克的“鐵屋子”和“炮口或槍口”)
師:再用心讀讀這句話,想一想:有不有詞語用得不夠恰當的地方?
生:“大顯神威”用得不恰當。
師:是嗎?
生:“合二為一”用得不恰當。
師:好!來,我們為這位同學的發現鼓掌。(見學生沒反應)管他的,先鼓了掌再說。
生:(鼓掌)
師:大家都“莫明其妙”地把掌鼓了。為什么我要提議給這位同學鼓掌呢?想一想。
生:因為他發現了問題。坦克只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不能大顯神威,還必須要輪子和履帶,所以這里的“合二為一”用得不恰當。
師:該怎么改?
生:這里不是合二為一,而是合四為一,除了“矛”和“盾”的集合,還應該有輪子和履帶。
生:鐵屋子里還有方向盤,應該是合五為一。
生:鐵屋子里的東西很多,還有座椅,儀器……
師:說也說不完,怎么辦呢?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說?
生:省略號。
師:省略號是一種標點符號,能表達說也說不完這個意思。如果用一個詞語呢?
生:等。
師:好,添上一個“等”字!那么,這個句子中的“合二為一”怎么改?可以換成什么詞語?
生:集合起來。
生:集中起來。
生:集于一身。
生:合為一體。
師:對。除了換成這些詞語還可以換成“融為一體”等。這樣的話,課文中的這個句子我們就可以改為——
生:(齊讀)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合為一體,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同學們真的很聰明呢!不但會發現課文中的疏漏之處,還會糾正。咱們班今后肯定會出文學家、語言學家呢!即使當企業家,也會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呢!來,我們自己表揚自己一次。
生:(鼓掌)
師:但是,我還是有一個疑問,既然坦克是集很多東西的優點于一身,為什么大家在修改這個句子的時候始終沒有刪去“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字眼?
生:因為它是文章的重點。
生:因為它與題目有關聯。
師:因為題目是——
生:(齊讀課題)矛和盾的集合。
(三)活化戰斗之境
師: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寫了坦克的“大顯神威”?用筆畫出課文中的句子,再讀讀!
生:(教師出示課文片段,學生朗讀)
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從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生:哇哇直叫。
生: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哦。你是從德國兵的害怕和失敗看出來的。你能讀出德國兵的害怕嗎?
生:(朗讀,但味道不夠)
師:聽你朗讀,我感受到了德國兵的一點害怕。誰來朗讀,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德國兵的害怕?
生:(朗讀)
師:讀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國兵逃跑的場面,坦克的確是“大顯神威”呀!來,一起讀讀。
生:(齊讀)
生:我還從“龐然大物”這個詞語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哦。你從坦克本身的龐大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你能讀出坦克“龐然大物”的那種氣勢嗎?
生:(朗讀,突出“龐然大物”)
生:我從“首次”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首次”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次。
師:這個句子中,還有哪一個詞語是“第一次”的意思?
生:頭一回。
師:坦克第一次上戰場就這么厲害,當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神威”。 誰來讀出坦克第一次就這么厲害?
生:(朗讀)
師:讀得不錯!大家都想讀?那自由練習練習吧。
生:(學生自由練習后,齊聲朗讀)
(四)感悟表達之需
師:同學們,當時的情境的確如此,劉老師從當時的一份報紙中看到這樣一段更為詳細的報道,請自由讀一讀——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國的索馬河畔(pàn),大霧彌漫,英國軍隊將一種鋼鐵“怪物”投入戰場,只見它大搖大擺向德軍鐵絲網和戰壕(áo)密布的陣地沖去,德軍慌忙集中大量的機槍向它射擊,可是槍彈都從鋼鐵裝甲上紛紛滑落,德國兵嚇得屁(pì)滾尿(niào)流,紛紛逃竄(táo cuàn),英軍乘勢占領了德軍的陣地。這種大顯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戰場上使用的坦克。
師:大家讀了這段話,都在笑,笑什么?
生:我笑德國兵“屁滾尿流”。
師:你覺得它生動、形象,所以好笑。
生:我笑“紛紛逃竄”。
生:我笑他把坦克比作“鋼鐵‘怪物’”。
生:我笑“只見它大搖大擺向德軍鐵絲網和戰壕密布的陣地沖去”。
師:看來大家都覺得這一段話寫得很具體、生動、形象!我也這樣認為。可是,為什么課文不這樣寫,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個字來寫?
生:(這個問題讓全班同學陷入沉思)
師:大家看看課文的“眼睛”,再想一想。
生:課文主要是寫發明家將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坦克,而不是寫打仗,所以只是簡單地寫一寫坦克大顯神威就可以了。
師:你體會得真好!的確,文章什么時候該詳,什么時候該略,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大家才上三年級就能體會到這一點,不簡單。
(五)品味作品之道
師:我們再來看看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圍繞題目寫了什么?請齊讀——
生: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師:這里的“誰”可以指哪些?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生:“誰”指坦克。
師:除了課文中的坦克,還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空調,因為空調是將電風扇和烤火爐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的。
師:“集合”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集合別人優點的產物?
生:人們根據鳥飛行的優點,發明了飛機。
生:人們學習鴨子的優點,發明了船。
生:橡皮鉛筆集合了鉛筆和橡皮的優點。
師:這個“誰”除了指這些物體外,還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人。
師:是呀,可以指人!這個“誰”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們小組討論討論:如果可能,你希望將哪些長處集于一身?
小組討論后進行學習匯報。
生:我希望把劉x數學成績好,謝音樂成績好的優點集于一身。
師:這樣,你的成績一定很優異。
生:我希望像王那樣能寫一手好字,像葉那樣畫出很美的圖畫。
師:這樣,你長大了也許能成為書畫家。
生:我希望把雷x助人為樂的精神和肖刻苦學習的精神集于一身。
師:同學們,我建議大家把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生:(熱烈鼓掌)
師:誰來說說,劉老師為什么特別要讓大家為這位同學鼓掌?
生:他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
生:他向雷x、肖學習。
師:對,這些理由都可以讓我們為他鼓掌,可是,我要大家為他鼓掌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剛才發言的同學都希望學一學別人的特長或者智慧,而他卻要學習別人的美德。這樣的認識可不簡單,因為學習做人是最重要的。還有別的希望嗎?
生:我希望把飛機和坦克的優點集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種飛機坦克,不但能飛,也能跑,還能射擊。
師:你的思路打開了,說出了自己的創造想象。
生:我希望把輪船、飛機和坦克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一種既可以天上飛,也可以地上跑,還可以水里游的東西。
師:叫什么“新型交通工具”?
生:還沒想好!
師:那你叫什么名字?
生:譚夢遙。
師:那你的“新型交通工具”就叫“夢遙”吧!來,同學們,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位“夢遙”新型交通工具發明者!
生:(熱烈鼓掌)
師: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很豐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們善于集合別人的優勢,就能成為強者,勝利者。祝大家夢想成真!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吧——
生: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師:至此,我們從題目“鉆進” 課文,細細地把課文研讀了一遍。我記得上課開始的時候,我們說過,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再讀讀課文題目,看看這個“眼睛”的“眼睛”是什么?
生:(齊讀課題)
生:這篇課文“眼睛”的眼睛是“集合”。
師:同學們,其實,“集合”,不僅僅是一個詞語,也是一門學問,大家到了高年級了,還會在數學中學到許許多多關于集合的知識(板書“?”);“集合”,不僅僅是一個道理,也是我們生活中永遠也離不開的法寶,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們的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你看,我們學習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沒有哪一樣東西不是集合的產物(板書“!”);“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盡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樣,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東西(板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帶著這樣三個標點符號(?!。),到生活中去尋找集合的學問、集合的法寶,創造出更多新生事物來。
四、積累言語,存盤兒童所需的養料
師: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從課文的題目鉆進課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課文題目中來,讀得深透,讀出了滋味,給劉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老師已經記住咱們班的同學了。大家記住我了嗎?
生:記住了。
師:謝謝大家!不過大家最應該記住的卻不是我,而是我們從課文這個“湖”里揀到的語言寶貝。大家再瀏覽一下課文,看看哪些詞語、句子和段落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請把它抄寫在作業本上,再背一背。
學生抄寫的內容主要有:
集合、大顯神威、集于一身、忽然、固然、當然、哇哇直叫、亂成一團。
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合為一體,在戰場上大顯神威。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同學們,今天是2006年12月3日,我永遠忘不了今天,因為我和聰明的你們“集合”在這里,學了一篇關于“集合”的課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讓“集合”成為智慧的種子,伴隨我們去開創美好的未來吧!這節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2
一、案例背景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就會不一樣。《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就是講述了發明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的故事。文章告訴大家,只要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篇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學生學習熱情高,十分感興趣。因而我在授課中,盡量調動學生的思考,激勵學生能通過自主的讀書、思考、討論、演示來達到課堂教育目的。
二、案例描述
1、揭示題意,整體感知
師: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武器,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讀讀課題:矛和盾的集合,說說從課題中你想了解什么。(板書課題時,強調“矛”的寫法)
學生讀后紛紛回答
師:大家都在關注故事的內容,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文里,不需老師多講,只需你仔細讀讀課文,想一想就能了解。現在請大家讀課文。
學生邊讀邊想。
師:想好了說給自己的耳朵聽。
學生自己說給自己聽。
師:把你們剛才說給自己聽的說給前后左右聽
學生興趣盎然地交流。
師:我請三位同學把你的問題說一說。
經過初讀,連起來回答上面的三個問題: (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學生通過讀課文、相互交流解決,自行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通過讀書、思考、自己敘述、相互交流,使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有了了解,體現了主體參與的有效性)
師:課文學到這里是不是已經學完了?
生1:沒有。我們只是從字面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我們還可以像《聞雞起舞》一樣,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生2:我認為還需要深入地讀課文,弄清課文的細節。
師:真好!同學們該怎樣接著學呢?故事講完了,作者有一句總結全文的話,找到了沒有?把它畫出來。
學生有的畫了,’有的自己給課文另加了結尾。
師:剛才老師看到有位同學很有頭腦,也很有主見。他不完全依照課文的話,而是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很好。下面請她來說說她給課文的結尾。
2、細讀課文,深入探究
(1)讀議課文。
師:自由讀第一、二、三自然段,找出事情發展的起因。提示:有時候一個理由是不充分的,找出其中的原因,用筆畫出來。學生自讀思考。
師:找要好的伙伴交流交流。要抓住具體的詞句進行探究,
(這是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有效途徑。)
3、讀議課文最后兩段。
三、課堂練習,擴展思維
師:把課文的最后一段,擴寫成自己的一段議論。
生:只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師:很難得!你的語言組織能力非常強,能由此及彼。
生:因為英國人能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所以他們能夠最早發現矛和盾各自的長處,并將二者的長處合二為一,這樣他們才發明了坦克。
師:你的思路很清晰,把合二為一作為了發明的源頭。
生:……
師:還有好多種說法,今天回去不妨把課文帶給我們的啟示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并將其寫成自己的感想。
三、案例反思
1、營造自主學習空間,使主體參與落到實處
“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經常都會掛在口中,但學生的主體地位仍得不到落實,即使讓學生自學、討論也是一晃而過,聽起來好像熱熱鬧鬧,其實誰也聽不見誰在說什么,兩三分鐘過后,老師讓小組交流,學生說的還是自己的意見,小組討論根本沒有形成共識。其實是在走形式而已。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在時間、空間上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機會。這兩節課,我給學生安排了充足的讀書、思考、討論、演示的時間,使人人都能認認真真、從從容容地自讀自悟,讓學生自己質疑解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課文語言的精妙之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使主體參與收到實效。
2、把學習權力還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把學習權力還給學生。在學課文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把自己的意見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可以多走幾步”,全班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參與到討論中去。教師沒有強求統一的讀法,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感受去讀,只要能讀出感情即可。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信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
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提問當法寶,大多數時候采用的是“帶著問題讀”,學生總是圍著老師的問題轉,在老師既定的框架內回答問題,雖有議論紛紛的場面,但始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思錐被限制,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的發展也受到限制。當然,我們并不反對教師在突破重點難點、促進思維、理清思路方面的提問,但不管教材難易、學生水平和年級的高低,課課“帶著問題讀”,段段“帶著問題讀”,長此以往,必將造成閱讀能力的缺陷,不能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不能發揮其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學貴有疑,疑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因此,讓學生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說說從課題中你想了解什么”,“讀讀作者議論的句子,還能提出什么問題?”當學生提出種種問題后,教師又鼓勵學生自己讀書,主動探究,自己解決問題,然后再與小伙伴合作學習。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自然也會產生一種自豪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
4、鼓勵學生動手演示、上臺表演,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發現活動
課堂上,老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神情并茂的動作表情、有趣的板畫和圖片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用手指做矛和盾,深入感受。并讓學生上臺演示課文,不僅使課堂的形式顯得生動活潑,而且使學生在這樣的生動活潑的形式中學習語言文字,通過對所演示的情景的觀摩思考,發現課文語言的精妙之處,對語言文字也會有活生生的感受。
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增強主體參與的實效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學會創造和發現。整個教學進程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三者交錯使用,融會貫通,滲透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學生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合作的同時又展開了探究。比如第五個環節中的拓展延伸“請你從矛和盾的故事中總結在生活中的道理”,先讓學生寫即是自主,后讓學生交流,交流的過程中又啟發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種探究。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會認六個生字,會寫十四個生字。正確讀寫生字詞;學習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能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本課說明的道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培養學習邊默讀邊動筆邊思考的習慣。
2. 過程與方法:通過默讀思考動筆畫等方法,了解發明家思考的過程,在交流中,通過補充句等方法,學生體會出發明家思考的深入與全面性。通過課外資料的引導,學生再進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吸收他人優點的重要性。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深入體會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初讀課文,了解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學習生字新詞。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他們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開口,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這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矛是攻擊別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為后面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課件 生字、生詞卡片,認讀。
指導識記字形,可通過形近字的比較,加強記憶,如:持和掛、炮和跑、擔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鞏固新詞。
4.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5.自己把課文再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學中要著重倡導在文章的大的語言環境下感悟語言。只抓孤立情節理解課文,學生常常會出現被動跟隨的狀況。先從整體入手,再重點關注情節,學生對情節語言的感悟會是豐富、生動的,將會更深刻的理解語言文字的真正內涵,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
4.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5.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a. 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b.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四.小結課文
請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可以是生字學習方面的,也可以是有關課文內容學習的收獲。教師適當概括補充。
五、指導寫字
1.出示14個生字,要求:學生認記生字,并觀察哪些字最難寫,等一下給同學提醒。
2.重點指導7個左右結構的字。持、般、攻、炮、坦、戰、神
a.學生觀察這7 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體演示這7 個字的布局。
3.學生提醒哪些字最難寫,寫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作業:
1.抄寫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讀課文,思考“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板書設計: 25.矛和盾的集合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附課文:
矛和盾的集合
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與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4、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讀題
1、同學們,你們好!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七單元,這一單元為我們講述了幾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該怎么看,怎么想。
2、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25課(指課題),大家一起讀課題。知道“矛”和“盾”嗎?借助圖片和教師講解認識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進攻,“盾”主要用來自衛。)
二、自讀課文
矛和盾是怎樣集合的呢?我們學了課文就明白了。請同學們和電視機前的同學打開課本,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三、認讀字詞
請和我們一起來認讀課文中要求會讀的6個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翹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來讀一遍。
2、出示詞語:矛盾 手持 雨點般 蝸牛 坦克
請同學們聯系課文說一說這些詞語的意思。
四、分段讀課文
1、同學們和,你們同桌可以你讀一段,他讀一段,輪流讀課文同學們和,你們同桌可以你讀一段,他讀一段,輪流讀課文
2、老師請六位同學分段來讀課文,,我們來看他們是不是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
五、默讀課文,說說大意
1、同學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真好!接下來請同學們和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我們下節課來學習。
六、寫字、結課
1、這篇課文有14個生字要寫,請同學們和讀讀田字格中的字,看看哪些字寫的時候要提醒大家?
示字旁的字許多都與古代的“神”有關。以后學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請和我們一起把每個生字寫兩遍,也可以把生字組成詞語寫一遍。寫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剛才我們提到的這兩個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找課文重點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齊讀課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課文中哪句話解釋了課題的意思,請畫出來。
二、抓住重點句質疑
1、課文中哪句話解釋了課題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2、請大家讀一讀這句話。
3、讀了這句話,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來研究?
三、研讀課文(解疑1)
1、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發明家是怎樣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的?請先默讀課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發明家怎樣想的過程用簡筆畫在方框里畫下來或用簡要的句子寫下來,最后用自己的話向同桌說一說整個過程。
2、哪一桌同學把自己畫的或寫的向大家展示一下,然后說說發明家是怎樣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的?
3、發明家根據盾的不足一步步改進,終于能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集于一身,發明了坦克。讓我們一起把1-4自然段讀一讀。
4、從這個合二為一的過程中你們感受到什么?
(解疑2)
1、現在我們來解決第二個問題。坦克是怎樣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把坦克的神威表達出來嗎?
2、 誰能把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氣勢讀出來。
3、談談讀后的感受?
四、領悟道理和表達方法
1、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來讀課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這件發明的事來說明這么一個道理(出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大家再來讀讀這句話。
3、你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的道理嗎?請同學們和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4、誰用別的例子說說“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五、總結,抄寫
同學們說得很好。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從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長處集于一身發明了坦克這件事,明白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課文用了不少好的詞語,請同學們抄寫自己認為課文中用得好的詞和課本后詞語表中的詞語。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關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關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
生字卡片。指導寫字的多媒體課件。
矛和盾的圖片。
錄音機及本課的朗讀錄音磁帶。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步 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學重構1( ) 教學重構2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
2、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開口,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1、學生觀察圖片。
2、學生齊讀課題
設疑激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2、 展示、交流、反饋自學情況。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勾畫生字新詞,多讀幾遍,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2、分組交流:每個生字都可以怎樣識記,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詞語,怎樣理解課文內容的,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3、讀生字,交流識記方法。
讀詞語,交流怎樣理解的。
交流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問題,自行解決能夠解決的一些問題。
在自讀、交流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 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
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3、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a.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b.“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問題。
3、學生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能力。
四、指導寫字
1、 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2、重點指導7個左右結構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戰 神
a.引導學生觀察這7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體演示這7個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兩筆,不要一筆寫下來。
d.兵:注意筆順
3、教師巡視指導。 1、學生認讀生字。
2、 學生觀察。
3、學生練寫。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步 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學重構1( ) 教學重構2
一、復習檢查
1、 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出示字詞卡片指讀。
3、提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1、 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認讀字詞卡片。
3、學生思考。 復習引入。
二、品讀課文
1、引導學生讀課文,看插圖,思考并討論: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2、組織班內討論,相機出示并引導學生理解。
詞語——左抵右擋、難以招架、戳、固然
3、引導學生理解坦克在戰場上怎樣大顯神威,為什么能大顯神威。
4、引導學生理解“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1、學生自由讀課文,結合插圖獨立思考。
2、分組交流,在談清自己想法的同時,注意傾聽、吸取他人意見,深化自己的認識。
學生以組為單位,順著發明家的思路談理解。
(1)、學生自己先帶著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2)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并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做好記錄,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
全班交流。
(3)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樣把矛和盾的長處合二為一的。
三、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1、師出示課文結尾的那段話。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你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學生舉例。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生活實際中選取類似的事例來說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動
1、摘抄你認為課文中用得好的詞語。
2、搜集一些發明家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
1、學生將好詞好句積累在“采蜜本”上。
2、學生課下搜集故事。 積累好詞好句。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編者的意圖,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
• 能借助工具書獨立識字,與人交流識字、記字的方法。正確、規范地書寫生字。
• 采用喜歡的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簡單復述。
• 通過學習,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而成的。
• 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做合理的想象,與人交流。
[教學過程 ]
第一環節:
o 創設情境、由鮮明意象導入 新課(這個環節分為兩個小點)
• 教師借助多媒體或圖畫也可以是課文插圖,導出“矛”和“盾”。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講述對圖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結:“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為后續的教學做鋪墊。
• 揭示課題:
教師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兩樣武器,它們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設想,如果把它們的優點集合在一起會有什么結果呢?
第二環節:
借助識字工具閱讀課文,交流識字(這個環節分為3個小點)
1、 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借助字典、工具書查閱生字,認字。(這個活動也可以放在學生預習時就完成)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字義,在學習伙伴間交流識字方法。(因為學生已經有兩年多的識字經驗,到了三年級上學期末,學習課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讓學生自由識記。)
• 以“摘蘋果”、“抓鬮認字”、組詞等游戲形式檢查認字情況。
第三環節:讀讀畫畫,了解坦克的由來(這個環節分為8個小點)
o 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故事)
o 再次默讀課文,并思考“發明家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中在一起發明坦克的?”要求默讀時找出有關段落,畫出關鍵詞語。
(本訓練旨在讓學生在閱讀課文1——4自然段的同時,勾畫具有總結性的詞語:“比賽 想法 發明”,勾畫完在小組中進行交流。)
o 再讀課文,小組討論,課文是怎樣從這三方面寫發明家發明坦克的?
o 學生在交流中學習詞句。
學生交流時側重于兩個訓練點:
(1)理解這幾個段落中較難理解的詞語“難以招架”、“緊張危急”。
(2)體會比喻句的妙用。這個訓練點分為如下幾個步驟:
首先,教師出示兩個句子,學生比較a、b句子的不同點,體會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處。
A:對方的矛向自己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B: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自己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因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進攻得非常激烈,發明家才會感到“難以招架”、“緊張危急”,才會產生發明坦克的想法。
在這里,結合對比喻句的體會,理解詞語“難以招架”、“緊張危急”。
5、 讓學生思考比喻詞替換及用法,懂得替換了比喻詞,比喻句的意思不變。(這個練習可以結合《同步訓練》中的習題進行訓練。)
“對方的矛雨點向自己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6、讀書作畫,理解發明家想法。
學生邊讀書邊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畫出坦克的樣子,注意畫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點,結合作畫,指導學生說說矛和盾與坦克有什么聯系,或議一議發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 學習第五節,理解內容,記憶詞語。
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五節,找出喜歡的詞語和同學交流一下理解、記憶詞語的方法。
(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合作學習諸如“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龐然大物”的詞語等)
• 學生讀了課文后,想想哪句話對自己的啟發最大?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在學習最后一段時,更深化理解課文的中心)
第四環節:
• 拓展思路,展開想象,進行說話訓練(這個環節分為3個小點)
o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或課外查閱到的知識舉例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也可以結合《同步訓練》中最后一題“互動天地”進行說明。
o 質疑:讓學生指出課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釋:引導學生尋求答案。
第五環節:
總結:同學們,讓我們也像發明家那樣,開動腦筋,仔細觀察,成為新事物的發明者吧。
作業 設計:(1)抄寫生字、詞。
(2)選用“…如…般…”或“…像…一樣…”寫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的】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 正確朗讀課文。
3. 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 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武器,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
二. 學習生字
1. 重點指導兩個上下結構的字:集和架。提醒學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寫好,穩穩托住上半部。
2. 讀音:坦,讀“tǎn”,不讀“tǒng”;
持,讀“chí”不讀“cí”;兵,讀“bīng”,不讀“pīng”或“bīn”。
3. 通過形近字的比較,加強記憶,如:持和詩、炮和跑、擔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三. 學習課文:
1. 讀課文1至4自然段,想一想,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
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難以招架”的意思是,對方來勢猛,很難抵擋。
可以通過讀“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刺來”、“發明家左抵右擋”來體會。
2. 讀課文第5自然段,說說主要寫的什么?
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
3.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習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4. 小結: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8
目標預設:
1.正確朗讀課文。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3.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2. 理解體會由坦克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準備:
1、搜集說明文章最后一句話含義的事例
2、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文
1.(出示童話王國圖片)創設情境導入
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話: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指名朗讀
3.故事大王在這張字條后面還送給我們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句話。
板書課題《矛和盾的集合》。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聽故事。
二、動畫演示,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1.動畫演示,教師范讀課文。
2.指名說如何理解那句話。
3.默讀課文,思考發明家遇到了什么問題要把矛和盾集合,動筆用( )在文中畫一畫。
三、細讀課文,感悟文本
(一)學習2-4自然段
1.學習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指名讀)
a.抓住“如雨點般”進行感知理解。
b.動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感受激烈的斗爭場面。引導學生朗讀,展現出矛強大的攻擊力。(指名讀、齊讀等)
c. 抓住標點理解發明家的感情,指導朗讀發明家的想法。(指名讀、男女生分別讀、齊讀等)
d.思考:發明家是個怎樣的人?(善于思考、善于動腦、臨危不懼)
2.學習第三自然段
a.通過分析利與弊體會“固然”的用法。
b.抓住標點“!”號指導朗讀。
3.學習第四自然段
a.指名讀這一段
b.理解引號、波折號的用法
c.通過圖片形象感知坦克的樣子。(出示坦克圖片)
4.整體回顧1-4自然段
引導學生一起回顧一下坦克發明的過程。總結板書
(二)學習第五自然段
過渡:坦克被發明出來,并被人們所利用,開上了戰場。看!他來了。(出示坦克沖上戰場的短片)
1.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此刻的坦克。
2.指名讀文中又是如何寫它大顯神威的。
四、再悟中心,交流互動
再次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話: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1. 再來一起讀讀這句話。
2.點明用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
3. 在你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合二為一取得成功的事例?
a.小組交流 b.指名發言
4.送你幾句話:
出示:誰善于觀察,誰就會是勝利者!
誰善于動腦,誰就會是勝利者!
誰善于克服困難誰就會是勝利者!
作業:綜合性學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生活,發現不便之處記錄下來。
板書: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太小了
善于思考
坦克 集別人長處于一身 鐵屋子
“矛”——槍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9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本堂課我在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這兩種兵器(圖片展示),同時進行了讀寫。在初讀后把課文歸納成一句話,以“矛盾,坦克之間的關系”為題進入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第五段,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大顯神威”讀出坦克的威力。接著緊緊圍繞“發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學習1—4自然段。通過找問題,解決問題,體會發明家的思考過程,了解坦克的發明過程。
反思一:閱讀為本,文本中感悟語言,驚嘆創新的神奇威力。
記得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要多讀,“以讀為主,合理想象,適當擴展”。在指導第5段朗讀時,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想象,“哇哇直叫” “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這不是又回歸到文本中去了嗎?并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發明家發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驚嘆創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 落實單元目標,層層深入的思考中探究發明的過程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展示的舞臺,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用他們的體驗和感悟來代替教師乏味的說教。這樣學生才能在這舞臺上跳出優美的舞蹈。了解發明過程,領悟思維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在閱讀中,讀懂發明家遇到了什么問題,怎么想,在層層深入思考中發明坦克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語言學習,提高品悟積累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換詞、動作表演,圖片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詞語,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聯系生活實際,在比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課題時,學生對于“集合”理解僅僅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統一。通過對文本的朗讀感悟,了解了發明過程之后。學生對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認識,那是優點的集合、長處的合二為一。課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過課堂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探究讓學生將文本和生活結合提煉出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中,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是勝利者”的道理。
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把生字詞語讀準確,認識生字時可采用形近字對比:如“矛”和“予”。
第二課時指導學習第一部分時,抓住發明家難以抵擋朋友的進攻這個句子,首先理解“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把握文中的“如雨點般”說明朋友的進攻既兇猛次數又多,體會發明家當時那種急切無奈的心情,進一步理解發明家思維的靈敏。
其次,可以先讓同學了解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是怎么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的,進一步強調的是矛盾的優點結合。借課文“1916年9月15日,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說明了發明家的發明確實威力巨大,也說明了優點的結合是“1+1〉2”的,最后用自己的話把說一說這個發明過程。
最后一自然段是課文的難點,使學生了解本文所要闡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發現事物的優點,根據需要,把優點很好的集中起來,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學生對于一些詞語把握不準確。比如最后一自段,學生很自覺地歸納總結為取長補短。可是如何和現實相結合,學生不知如何說,我就給了他們一些提示:鉛筆、兩用空調等物品是如何發明的,學生從中也可以領悟到集合優點所得,如雙層汽車……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著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后再抓住 “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為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復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么?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后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于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后勾連。那么,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復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后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后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學中,我以“扎扎實實識字學詞、讓每個孩子讀通課文”這種信念統帥了我的課堂。從孩子的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到集中出現“帶有生字的語句”生字認讀要求準確;從檢查兩個重點語句的朗讀出現問題,到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讀通難點;從把長文讀成自己的短文整體感知,到重點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個環節,無不是圍繞“讀通課文識字學詞”而展開的。而且整堂課,我沒有機械的讓孩子們反反復復的讀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詞的特點,充分的估計了學生的難點,所以課堂就呈現出——孩子能讀好的,我讓他們讀出自信,孩子應該出現的問題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順學而導”的契機與資源。
閱讀教學可以沒有終點,或說著閱讀教學的終點可以是因人而異因課而異,但是閱讀教學的起點必須是統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這就是識字學詞,讀通文本,這既是閱讀教學的規律,也是語文教學的基點所在。
周一貫老師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大聲疾呼:“讓每個孩子讀通課文,這是閱讀教學的底線,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更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良心所在。”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在奉化市小學語文主題研修展示活動上,我上了一節《矛和盾的集合》。與其說是我的設計,我的課,不如說是整個奉化小語屆中段智慧的結晶。說這話沒有謙虛的成分。為什么呢?這與這次活動的研討主題,組織形式、參與形式緊緊相關。我的教案是二十幾分教案中普通的一份,但在吸收了其它教案的精華,又在試教后得到了許多老師寶貴的指導意見后,我的教案又是不普通的一份。至于課的展示效果如何,有待各位專家、老師指正。我就本次活動的主題,結合觀察表的評價角度,談談本課詞語教學如何在設計中一步步走向優化的。
關于這一課的詞語教學,我集中制定的目標是:運用“象形、會意識字”等方法,學習“持、坦”等6個認讀字,會寫“矛、盾、集”3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詞語,并通過“聯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語境中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固然”等詞語的意思。
在最初的設計中,我在引入時用小篆板書課題,通過字理分析和自己書寫帶動學生認寫“矛、盾、集”;在詞語檢測中出示目標中的大部分詞語讓學生認讀,并要求運用到課文主要內容概括中去。這樣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字的來歷中對文字學習有一種新鮮感,文化感,以增強學習興趣。同時,運用所學的詞語填空說主要內容的練習旨在給學生再認、再讀的機會。但在實踐中發現,引入太冗長,耗時又低效,而運用所讀詞語來說清主要內容時,學生所說的千篇一律,缺少了創新性,自主性。
面對這樣的問題,盡管這些步驟中承載的教學點、教學任務比較重要,但還是要精簡、要優化。在修改后,引入部分為通過媒體展示小篆課題,再進行字理分析。詞語檢測部分刪去了沒有一定組合規律,學生比較容易掌握的詞語,如“進攻”、“自衛”、“合二為一”等,將詞語歸類。這樣一精簡,學習效率提高了許多,但學生對有些詞語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表層,甚至是誤解。
如何讓設計在精簡的同時又能有效達成目標呢?那就是方法的歸納和遷移。在今天展示的課堂上,我把對小篆字體的認識放在課前談話中,這樣既擁有一次與學生溝通的機會,又能讓學生感知“象形字”和“會意字”,為遷移認識“矛”和“盾”做好準備。在詞語檢測環節中,通過做動作、選擇字義等形式,讓學生歸納認知了一些字詞學習的方法,使詞語檢測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這些調整過程中,也有自始至終沒多大調整的詞語教學環節,如在語境再現中理解、運用“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固然”等詞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過于注重了詞語教學,教學框架上顯得不夠大氣,學生只能跟在老師后面亦步亦趨,思維沖擊力度不夠。
這樣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的過程也正如發明家發明坦克一樣,一步步走向集合,走向優化。然而,任何一次教學實踐沒有最優化,只有更優化。因此,只能每一次都努力地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0
問題的提出: 《矛和盾的集合》這是一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就不一樣。在設計這堂課之前,我想課文中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是讓學生明白看待問題要多角度的關鍵。于是就將這一環節作為重點進行處理。
案例的描述:首先我在揭題時讓學生說說有關矛和盾的故事,結合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留下伏筆:當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結果會怎樣呢?
接著鼓勵學生讀好課文,在由衷贊嘆聲中,學生將課文讀懂了,并能結合“矛、進攻、盾、自衛”等詞語概括了全文主要講的一件事。
其次為了讓學生能對發明家的發明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抓住“大顯神威”這個詞分兩層來感染學生。
1、說說你對“大顯神威”的理解,用課文里的句子來說明。
2、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感到“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礎上,再次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五小節。緊接著在學生對大顯神威的坦克讀得威猛無比之時,拋出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了了大顯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組讀讀2、3、4小節,進行討論:發明家的思路是怎樣的?劃劃有關的詞句。
把學生討論的內容板畫下來:
比賽時難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開小洞-------加上輪子------裝上履帶-------坦克
為了讓學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讓學生照著板畫來說說發明家是這樣發明坦克的。
最后進行思維訓練活動:“為什么這次矛和盾相處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變成威力無比的坦克呢?”在討論交流中大家明白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時我讓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學生紛紛議論:鉛筆和橡皮的結合——橡皮頭鉛筆;
電風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調……
教學反思:新課標中具體的3~4年級閱讀目標是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本課的3、4環節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目標。“大顯神威”詞語的理解能為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對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的過程復述,即訓練學生的思維,又對文本有了更進一步的研究。
開發智力無凝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本文發明家的思維過程是值得學生體驗的過程。學生在反思發明家想法的過程使自身學會在看待問題上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發散思維,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實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講述了發明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的故事,從而告訴大家:“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是勝利者。”在設計這堂課之前,我想課文中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也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關鍵。于是就將這一環節作為重點進行處理。
首先我在揭題時先讓學生借助插圖說說矛和盾的樣子和作用;再指導寫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這兩種相對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會是怎樣的情形呢?”讓學生在“說、寫、猜”的活動中輕松有趣的走進文本。
接著鼓勵學生讀好課文,在由衷贊嘆聲中,學生將課文讀懂了,并能結合“矛、進攻、盾、自衛”等詞語概括全文主要講的一件事。
其次為了讓學生能對發明家的發明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我相機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大顯神威”來感染學生。
師:請畫出句子中的反義詞,圈出能解釋課題中“集合”的詞。
生:反義詞是“自衛—進攻、盾—矛”;能解釋“集合”的詞是“合二為一”。
師:把這樣一對矛盾的事物合二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處呢?請讀課文2---4自然段。(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發明家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師:(出示坦克圖)看著眼前的坦克,你們還能找到矛和盾的蹤影嗎?
生:(上臺在坦克圖上標出相當與矛和盾的炮筒、鐵屋子。)
師:這樣的集合有什么好處呢?
生:這樣既能很好地自衛,又能更好地進攻,在戰場上可大顯神威。
師:說說你對“大顯神威”的理解,請用課文里的句子來說明。
生:(讀課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師:你能抓住關鍵詞語讀出了“大顯神威”的感覺。
師:那么生活中有沒有讓你們感到“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生:我班在運動會上奪得團體第一,我感到大顯神威。
生: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獲得金牌時可大顯神威。
生:“神六”、“神七”飛船上天,全國人民感到大顯神威。
生:……
師:你們今天的優秀表現也讓老師感到了“大顯神威”。
師:從這個故事中你們悟出點什么嗎?
生合:“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是勝利者。”
師:你們能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生:鉛筆和橡皮結合起來就成了橡皮頭鉛筆。
生:電風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調。
生:樓房和公交車的結合就成了雙層公交車。
生:……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1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處、勝利者”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
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讓學生懂得作者借坦克發明這件事,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學習正確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課前準備:
1、教師:生詞卡片、矛和盾的圖片、坦克的圖片。
2、學生:閱讀有關發明家的發明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1、指一名學生講《自相矛盾》的故事。(課前有布置)
2、出示矛和盾的圖片,請同學觀察圖上哪個是矛,哪個是盾?說說“矛”和“盾”的樣子和作用。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范寫“矛”與“盾”)
矛 進攻
盾 自衛
3、學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寫成“予”字,這一撇就像鋒利的矛,少了“矛”就無法進攻了,“盾”的外側是兩筆,第二筆是豎撇。
4、師:如果我們把矛和盾的這兩種相對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會是怎樣的情形呢?指導寫“集”。
5、板書課題:矛和盾的集合。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能句子,多遇到困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有難讀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嗎?老師也要提醒大家讀好這些詞語(出示詞語卡片)。請同學開火車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后評價,糾正讀音。
3、現在我們讓這些生字回到課文中,考考你是否還認識它們。學生小聲自讀課文,鞏固生字的識記。
4、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5、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4、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這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2、重點指導7個左右結構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戰 神
①引導學生觀察這7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師指導并范寫“炮”和“攻”。
3、其它生字由學生獨立書寫,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五、實踐活動
搜集能說明課文最后一句話含義的事例,準備交流。
第 二 課 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詞語
師:上節課我們提出了哪個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問題:
“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交流感悟,指導朗讀
(一)、學生自己先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二)、同桌互相交流。
(三)、全班交流匯報。
1、哪一個句子寫出了矛進攻的威力大?教學第二自然段:
①“難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動作理解“左抵右擋”。
②“如雨點般”說明什么?對比朗讀,哪個句子好,好在哪兒?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
對方的矛向他刺來。
(引導學生想象:下大雨時,你打著一把小傘,遮住左邊右邊濕,遮住右邊左邊濕,這是因為-----?學生回答:傘太小啦!)
③師: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學生讀):“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師:用幾句話寫出了發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標點符號?第一個“!”是什么感情?第二個“!”是什么感情?
指導朗讀:兩個“!”,先是對盾的不滿,繼而是想到盾可以改變的喜悅。第一句要帶著感情來讀,第二句要讀出發明家的喜悅之情。
2、過渡到第三自然段:
師:盾大得像個鐵屋子,的確一槍也不會被戳到了,這個想法真讓人興奮呀!那現在鉆進這個鐵屋子去和朋友比賽,可以嗎?讓我們和發明家一起冷靜地想一想,請大家輕輕讀三自然段,一定會有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讀、思考后,交流自己的發現,再帶著自己的理解齊讀。
“固然”是什么意思?后面加上一個表示轉折的詞“卻”,即肯定了前面的,但強調的是后面的內容。
3、第四自然段:
師:鐵屋子只能保護自己,一點兒獲得勝利的機會都沒有,怎么能拿去和別人比賽呢?這個問題真讓人頭疼,也一直困惑著發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終于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學生接讀: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
①出示坦克圖片,讓學生指出哪是鐵屋子,哪是槍口或炮口,哪是輪子,哪是履帶?
②發明家把坦克造起來了,請大家聯系課文、看著提示,說一說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指名說,自由練說,再指名說。
(小黑板出示: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時,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可是, 對了, )
4、第五自然段:
師:坦克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集合優點的結果怎樣?課文中的哪個詞能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勾畫,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顯神威”?
①出示詞語:合二為一。齊讀。“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讀讀這個句子。
②指導朗讀。讀好“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合二為一的坦克為什么會這么厲害?你能用上“因為------所以------”來說說嗎?
5、最后一自然段:
師:是啊,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哪兒是用單獨的矛和盾作戰能比的呢!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聯系課文,看著板書,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嗎?
②句子中的“誰”指的是誰?換成它所指的那個事物來說說這個句子。
③我們身邊還有哪些這樣的勝利者?(比如鉛筆加橡皮就成了帶橡皮的鉛筆、輪子加椅子就成了輪椅……)
④你想成為一個“勝利者”嗎?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勝利者呢?
三、把課文最后一句話抄寫在筆記上,并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四、升華理解,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上、生活中,象發明家那樣,多觀察、多思考,學習別人的優點,發明或改進更多的東西,早日邁入勝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3
……
師:我們班的同學很了不起,數學學得很不錯!那我接著考,行嗎?
生:沒問題。
師:你的優點是什么?
生:我畫兒畫畫得好。
師:你呢?
生:我寫作文寫得好。
師:如果說我集合了你們倆的優點,我的優點是——
生:你不僅畫畫好,而且文章寫得好。
師:我們快速搶答,怎么樣?答得好有獎品喲!(出示)
橡皮+鉛筆 ?
生:橡皮鉛筆。
師:真不錯,接著看:(出示)
輪子+椅子 ?
生:輪椅。
師:很了不起,接著:(出示)
樓房+( ) 雙層汽車
生:樓房+汽車等于雙層汽車。
師:同學們的表現很不錯!王老師要獎勵大家看一段動畫片,準備好了嗎?(教師播放《自相矛盾》視頻。)
師:現在,我們開始上課,好嗎?
生:好。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齊: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看的動畫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嗎?
生:矛和盾。
生:不對,是成語故事《自相矛盾》。
師:很好。故事中提到了兩種兵器,知道是什么嗎?
生:矛和盾。
師:你們看這個“矛”字,(課件出示)矛字橫撇點橫鉤,豎鉤加撇把筆收,打仗用它來進攻,如果用盾是自衛。來,拿出手,跟老師一起寫一寫“矛”字。
教師書寫,學生書空。
師:再來看這個“盾”字,短撇長撇連十目,萬箭飛來能擋住。跟老師一起寫一寫“盾”字。
教師書寫,學生書空。
師: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嗎?
生:矛可以進攻,盾可以自衛。
教師板書:進攻、自衛
師:一個進攻,一個防守,有點兒冤家路窄、針鋒相對的感覺,如果把它們集合起來又會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師將課題寫完整。
師:同學們請注意:這個“集”字右上是四橫,不要少寫一橫,下面的“木”橫要長一些,托住上面,“木”字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些。(教師書寫,學生書空。)
師: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生字詞語會讀了嗎?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
生:敢。
師:大家看,會讀第一組詞語嗎?誰來試試?
生:自衛、左抵右擋、難以招架。
學生“左抵右擋”讀得不準確,教師領讀,正音。
師:來看看第二行詞語,試試看!
生:進攻、龐然大物、大顯神威。
學生“龐然大物”讀得不準確,教師領讀,正音。
師:同學們預習得非常好,詞語讀得很好,接下來的挑戰難度更大,有沒有信心?
生:有!
師:還是這些詞語,想請同學們根據預習課文時的印象,把這些詞語填進下面這段話里,試試看。
自衛、左抵右擋、難以招架 進攻、龐然大物、大顯神威
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賽,面對朋友雨點般刺來的矛,發明家( ),還是( )。經過反復思考,發明家將矛的( )和盾的( )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這個( )在戰場上( ),德國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學生自己練習、準備。
生: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賽,面對朋友雨點般刺來的矛,發明家(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經過反復思考,發明家將矛的( 進攻 )和盾的( 自衛 )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這個(龐然大物)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德國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非常好!老師要表揚你,讀通了這段話,你就了解了課文大意;而且這段話里暗藏了本課的11個生字,你全都讀準了,非常好!誰再來試試?
一生再讀,全班齊讀。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文,默讀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會看到一個令人緊張的畫面,千萬不要讓這個畫面在你眼前一晃而過,把它用波浪線劃下來。
學生默讀課文,劃句子,教師巡視。
師:誰來讀讀自己劃的句子?
生: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師:非常好,誰也找到了這個句子?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出示句子。)大家看這個“刺”字,“木字中間口不嚴,一把大刀立右邊;刺字見誰把誰戳,誰人見了都膽寒。”什么感受?
生:很緊張。
生:很害怕。
師:誰來讀一讀?
一生讀句子。
師:是的,看到這個刺字,我們已經感覺到了緊張、害怕,請同學們再看看,這矛是怎樣刺來的?
生:如雨點般刺來。
師: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緊張啊!讀——
一生讀。
師: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讀——
一生讀。
師:看到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刺來,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跳得很快。
生:我的心跳得很厲害,很緊張。
師:是的,就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師:面對如雨點般刺來的矛,發明家只能是——
生:左抵右擋。
師: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擋”嗎?
生:就是左邊擋一下,右邊擋一下。
師:這是你的理解,不錯。老師這里有一根鋒利的矛(老師伸出右手食指),拿出你的盾來,有嗎?
學生紛紛伸出手掌或拿出課本。
(待續)